《伍迪 艾伦,一无所有》我第一次读电影剧本,就是伍迪·艾伦的某部,可惜忘了!
记忆中,就是话痨,不过平凡中见着美国社会,也见着普通人的心态!
今天又看一部旧片,挖地道抢银行的预谋与实施作为开篇,有些老套了吧,不过人家说的不是这个啦!
因为招收的帮手都是十足笨蛋或者纵火犯,因此地道没挖好,警察已发现!
好在警察也是开明人士,于是大家放弃银行这个标的,转头曲奇!
为了掩护挖地道这个业余行为,掩人耳目开了个曲奇店,不料成为全纽约最受欢迎,那就弃暗投明啦!
曲奇饼店一年后就扩充为日落集团了,一众笨蛋、主妇和、纵火犯、警察,还有这个业余小偷都成了高管!
然后就是好景不长,在美国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里,最后会计师套取了所有集团资金飞了。
主妇,也从努力挤入上流社会的梦幻退出;小偷也还是那么业余,珠宝唾手而失!
最后,一无所有!
伍迪·艾伦自编自演自导,想剥下的就是主流社会光鲜外衣下的粗俗,尤其是那些暴发户们!
“我是一个很有限的演员,通常我只能扮演两类角色,一类是下层的小偷骗子,我演起来很自然;还有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我看上去像知识分子。
”
当故事的篇幅由一段标准Woody Allen式的音乐开场,看着Ray和几个傻子竟然异想天开得想要把银行旁的店面租下来进行一场世纪性的盗宝行动,这时双手已经遮住了双眼,又忍不住想透过指缝来看这不堪入目的行动如何被终结。
人家说傻人有傻福,怎么会想到最为掩护的饼干店竟然无心插柳柳橙汁的变成上市大企业,一翻身的夫妇两人对于好不容易获得的金钱却有着不同的利用方式,Franchy终于可以开始追逐当富太太的感觉,就如电视上那些王公贵族跟名媛一样,品味出众终日在上流派对中与人攀谈。
Ray在另外一端则只想着度假,无拘无束的当自己,到海边可以晒晒太阳,一劳永逸的生活,正如他的每个行为,都是想着一劳永逸。
当无异间发现自己其实被自以为融入的上流社会所瞧不起,Franchy知道除了钱她还要增加所谓的品味,才真正的可以和大家互通有无。
这时休葛兰所扮演的David就在这时做为最大的帮助,渐渐的Ray已经这一连串无趣的品味训练课程甩开,他宁愿出去溜搭也不想要再看这些看不懂得表演跟死板板的画作,时常留下David跟Franchy单独出门,Ray其实是知道的,他知道自己的老婆已经逐渐离开自己,当成长的速度无法往同一个方向前进时,不用Franchy说出口他都知道,但人生就是如此,他也留住一个无法迷恋自己的心。
我也以为David跟Franchy是有结果的一天,就如我们在偶像剧之中总是大老板跟小资女,女王跟小狼狗的浪漫谱曲。
但是我们都忽略了那最重要的一个部份就是互利共生的关系,Franchy透过买David代理的作品做为一种回报,而同时吸取那她怎么也学不会的上流社会用语跟行为举止,总是唐突得令人捏把冷汗。
品味都不是天生的,我们崇尚品味,彷佛品味就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人格跟品德,中产阶级努力的学着贵族,学会正確的礼儀,喷上古龙水跟穿上华服努力想要甩掉一身的铜臭味,正如铁达尼号的暴发户molly大家都瞧不起,尽管她已经穿上了华服配上得宜的礼仪,暴发户的标签就是甩不开的阴影,一条隐形的身分鸿沟区隔了彼此,做为一种高尚贵族的护城河,Franchy僅管再怎麼努力也不得其門而入,只差沒变成邯鄲學步。
幸运女神并没有一直站在franchy这边,公司的破产让梦幻的泡泡瞬间瓦解,再高尚品味遮掩不了人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砰的一声,大家都跳起来拍手解散了,仓促中留下四不像的Franchy,什么都没有,瞬间打回原型,一直到梦醒時分才惊觉自己的荒谬。
当失去世界时,我们才最能檢验什么是生命中最珍贵的,Ray并没有离开,他甚至还想要最后一搏的去偷取还不知情的上流人家,那些人还指望着Ray得投资,尽管他们是如此看不起他。
「笨蛋」 Franchy对着Ray说。
(笨蛋,对,我就是大笨蛋才會喜欢你)Ray一如往常的又搞砸了自己的计划,没说出口的自责,看着被打碎的玻璃项链,反而说出「你看你弄得都是玻璃」这种话来推卸一点自己的责任,仍不愿承认自己是个输家,但Franchy雖然有種種不滿,但爱到卡惨死!最后两个人皆大欢喜的仍如此相爱,更证明爱情的魅力及它的无以名状,在绝望之中是爱情让两人撑过每个日子,在抱怨中仍心系彼此,在迷网时仍不停想起彼此,贫贱夫妻百事吉这个版本的翻译就看得出翻译者的用心,\。
这是一部典型的讽刺电影。
一个只会开保险柜的业余小偷,纠集了一帮没头没脑的同伙准备通过挖地道抢银行。
他们的计划因为迷路而宣告失败,意外的是,他妻子为了掩护他们而开的饼干店却大获成功。
有钱以后,为了融入上流社会,妻子聘请艺术商人来改造自己的生活,与丈夫渐行渐远,不料,感情被人欺骗。
最后,连锁饼干店破产了,两个人重新一无所有,却终于和好如初。
人生的轨迹仿佛是个圆圈,这圆圈给人以滑稽的美感。
鲁迅在小说中曾说,小时候看见蜜蜂和苍蝇一类的,吓唬一下就飞走了,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便觉得十分可笑;没想到人生竟然也回到原点,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可见人生很多事是白费力气的。
然而在这许多种的白费力气中,有独特的一种吸引了我的兴趣——妻子想要提升个人品味的努力。
一个来自穷人阶级的人,一心想被上流社会的接纳;一个品位低俗的人,一心想要把自己训练得高雅;一个在自己的世界生活的很好的人,一心要追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认同。
为了这一切她不懂得的、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她的努力甚至显得有些悲壮:学习品尝红酒,买下自己无法欣赏的、实际上也并不优秀的艺术品,强迫自己读完无法理解的小说,把自己说的每一个字都换成字典里更长的同义词——简直让我想起了高考。
讽刺的是,她做完了这一切,还是没办法真正地被接受。
在英俊的艺术商人眼里,她依然是个有钱没品的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时代,这里有孕育逼格的最丰厚的土壤。
我们一面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里,随便舀起一瓢水,其中的思想内涵都可以用一生去体会;另一面,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表面化,粗浅地了解一下绘画、红酒、爱情,屯几个好玩的逸事,在陌生人面前我们尽可以潇洒地做个什么都懂的天才。
打量了一下身边的世界,我惊讶的发现,这个时代已经不能阻止人们装逼了。
人们渐渐把夸夸其谈的功夫修炼的炉火纯青,即使腹内空空也可以理直气壮。
装逼的群体如今已经发展壮大,甚至都有了捍卫自己的宣言,在各大社交网站被转的疯狂。
为什么我不喜欢装逼的人呢?
因为他们和电影中的小偷妻子一样可悲。
如果你问小偷妻子,她学习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她一定不会说是因为在高品位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美,否则她就会选择去上大学而不是选择什么私人培训的捷径了。
她欣赏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别人认为她懂得欣赏艺术之后对她的态度。
同样的,装逼的人了解事物的动力来自于他人的目光,而真逼的人热爱真理和生命本身。
因此,装的人注定不快乐,在他们看来,自身的价值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衡量;装的人注定悲哀,为了满足他人,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
面对他人时的潇洒,终将转化为面对自己时的怯懦。
一场追逐一场梦。
梦醒时分,他人的看法远不如会开保险柜来得有用呢!
反对短评里很多说后半部分整段垮掉拖全片后腿的。
并不是呀!
才子佳人的戏往往避开结婚后的柴米油盐与磕磕跘跘,职场打拼的戏往往在一番努力后成功站稳脚跟并升职加薪时戛然而止,但世事往往并不如此,暴富才是一段更复杂,矛盾更多,经历更丰富的新故事的起点。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电影里暴富的夫妻照样无法一起继续走下去,电影外新闻中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不是一方裹挟钱款人间蒸发,就是扯破脸皮离婚离得很难看。
与其说有钱/没钱使人变心,不如说突然有钱/没钱使人际关系变得极为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实际上由突然有钱/没钱后造成阶级改变所造成:可能是主动寻求阶级跃迁(比如女主有钱后就想融入上层艺术领域),可能是被动遭遇阶级跌落(家道中落/特殊时期被批斗/遇到下岗潮等等)而这种财富的突然变化导致的阶级改变,又往往使人不幸福,因为即使物质条件满足了阶级标准,精神层面也很难接近当前阶级的平均水平,我觉得这个才是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
影片里女主对于“高档品味”的刻意追求无法换来他人认可的目光;家道中落的人想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格外艰难。
为什么古代千千万万流芳百世的作品出自被贬黜的文人墨客之手,而非得中科举,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仕宦之人。
可能也与前者精神层面无法融入肉体所在的阶层,而产生巨大的不幸福感,进而化悲愤为力量有关。
本来只是想看一部伍迪艾伦的片子,这一部评分不高,也没抱很大期待。
但是看到后半段的时候,确实被刺激到了一样。
很赞啊。
业余小偷,一对夫妻刚开始想做小偷,结果阴差阳错没有做成,反而成了暴发户。
反倒是有钱了以后,才变成了小偷。
而且不仅是一开始吵着要做小偷的丈夫,就连持反对意见的妻子,也做了一回小偷。
很讽刺。
也许生活中未必会发生,但是却有很多思考。
导演对生活的思考,也引发我很多的思考。
当他们暴富以后,男人说他讨厌有钱的生活,连汉堡都没得吃。
离婚的时候也拒绝了妻子给他的一半财产。
可是离婚以后,他又有了行窃的计划,而且依然觉得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感叹自己真是聪明。
奇怪的是,他对行窃的解释和向往是,如果得手了,就可以靠这个项链吃一辈子了。
他以为自己是为了金钱才去偷,其实他忘了,他刚刚才拒绝了一大笔财富,也忘了自己刚刚逃脱了自己厌恶的有钱人的生活。
所以他做小偷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寻找存在感的方式。
明明不喜欢有钱,却又不好好过穷日子而要去偷。
他似乎很满意自己的智慧,对自己想出来行窃的点子很自豪。
对整个做小偷的过程,他是享受的。
而他的妻子,一开始反对这个无聊又疯癫的计划。
不愿意把仅有的6000块给丈夫去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看似她反对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其实是她对金钱更加在乎,欲望更加强烈。
因为不愿意失去这现有的财富才不同意冒风险。
所以后来自己的饼干生意火了以后,她对有钱人的生活是激动的,是迫切去拥抱的。
就算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富人的高品位,也要屈就,要找人教她如何像有钱人一样,优雅的生活方式。
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
可悲的是有钱人愿意理她只是看中她得钱,嘴上是奉承的,心里是鄙夷的。
她在上流社会里丑态百出而不自知。
讽刺的是,她在像上流社会学习高雅的生活方式,最后却被这些高雅的人算计了,在破产以后被果断抛弃了。
这里并没有明显批判哪一个群体,而是对整个社会,都有讽刺。
似乎可以看出一些导演的态度。
有钱了不一定能有优雅体面的生活,但是有钱了就一定要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吗?
一定要高低之分吗?
那些所谓的体面人,背后不一样有龌龊的心吗?
最后发现,自己原来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原来陪伴自己的人才是最真的。
感触都是零碎的,但是依然觉得,这是一部有意思的片子。
1.夫妻俩之间的对立:关于高雅格调与低俗品位。
首先定义妻子追求的高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雅,而是它背后的上层阶级。
她的老师看似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实则价值观也是和他们一样的,尽管能欣赏艺术并分析得头头是道却不引以为乐,而是为如何变得富有苦心盘算。
而丈夫的低俗,更多地像一种平民审美和市井的处事智慧。
有些目光短浅,有些市侩。
但讽刺的是,即便妻子作出了这么多努力,她还是得不到其他上流人的认可。
阶级跃迁本身就是一件带有歧视和偏见意味的事,上升时辛酸,固化便迫不及待成为新的一环,谈何容易。
在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标榜虔诚不见得就虔诚。
”同样,推崇高雅也不见得就高雅。
当然在努力提升自我时这个阶段总会经历,也算不上多么恶劣,但总是应该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往后者靠近。
区别在于,自我的成分有多少。
2.抛开这些,单论审美及品鉴能力,片中很有趣地较量了一番所谓高雅和低俗“哪个更有用”。
开锁和偷窃、分辨真伪项链等营造良好的戏剧冲突,也令人思考。
总得概括来说,它们的用处看似不同,其实都是来源于其中可以被称之为“技能”的部分,比如撬保险箱、识别珠宝。
但对于真正不同的观念和眼界给人境界上的划分却从未提及,然而欣赏艺术所带来的启迪与愉悦、良好教育带来的素质与涵养,这些绝对比背下所有以a开头的单词有用;在俗世摸爬滚打熟习的人情世故,经历逆境时练就的坚韧达观,这些也绝对比观察到银行旁边有一家待租的店面有用。
从环境渗入到内里的才是真正的宝藏。
这些也是夫妻俩从巅峰跌落到低谷还依然保有的东西。
还有贫穷和富有。
Frenchy享受前者带来的物质,Ray则“hate being rich”。
如果不能利用好富有背后隐藏的资源和选择圈子的权利,那么Frenchy就真的只是在挥霍金钱。
而如果意识不到他真正需要的是自由和生产价值的创造,那么Ray就只是在拿情怀遮掩偷窃的本质。
这一点可以在对于他们两人性格的分析中更详细地提到。
3.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两个人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丈夫可以说活得真实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说不求上进,心术不正;妻子可以说率真执着,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也可以说爱慕虚荣,天真愚蠢。
而两个人历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分裂还能end up together,我倒认为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么爱彼此,虽然妻子曾对老师说道“我认为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也是可以在一起的,因为他们有激情”,但那是出于别有用心的言外之意。
更可能只是因为太多共有的经历和记忆形成了一种类似捆绑的精神效果,习惯使然他们已不再能离开对方。
这从经济学上来讲也是合理的,如果要再找到一人培养出同样的熟悉和默契,成本远远比维持现有要大得多。
现在有多少夫妻之间真的存在爱情呢?
人们说责任、承诺,本质上是婚姻的契约形式所带来的植入潜意识的捆绑感。
4.视角。
区分拜占庭和后期绘画的一大重要标志是人物和构图不再是平面而是有了立体感,即台词所说“perspective”。
个人认为,区分文艺作品高下的一大标志也是视角。
当一部影片给你多重观念的反转与碰撞而不是传达单一价值观,当人物可以被作出多样的个性化解读且都给人以启发而不是只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才算达到了一个更丰富的高度。
5.总之,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
这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片子,然而我已经很明确地感受到了他的个人风格。
密度极高的台词,老套经典的笑点,当你开始感觉有一些无聊想要放弃时,那是他在挑选观众。
那就作出你的选择吧。
很高兴能看到这部电影,一方面这部电影很有趣,看得很享受;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明白人拍电影,知道一部电影应该怎么玩。
看得越多越觉得,郭德纲那句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事情不是搞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
这部电影真是一个很好的范本,把一个很简单类型的影片拍的明明白白,既娱乐又内涵,而且是小娱乐小内涵,太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了。
蠢蛋电影—胡闹电影—讽刺电影的结构设计这部电影的结构和发展脉络很清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伍迪艾伦谈到这个剧本的写作时明确谈到,剧本的灵感源自于一个社会新闻上很愚蠢的盗窃计划,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挖地道抢银行的灵感。
一个无所事事的底层,因为小偷小摸进过监狱,想着租下黄摊儿的披萨店掩人耳目,从里面挖地道到对面的银行。
找到的班底是两个更无所事事还认为主谋是无比聪明的人的更蠢的家伙,这样的设定明显是要拍摄一个蠢蛋电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乐子,让人捧腹,像极了伍迪艾伦在俱乐部里的讲的段子。
然后为了掩人耳目,这个小店要经营点什么,于是让伍迪扮演的雷的妻子弗伦奇在店里烤饼干。
结果可以想到的是,地下室三个蠢蛋干得一团糟,挖爆水管,看错图纸,甚至挖到了隔壁的服装店。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甜品店生意格外的好,弗伦奇甚至要让她的表妹来帮手,结果小店得到了电视台的关注,用现在的话说,成了网红。
就这样,银行没抢成,经营战略全面转向了甜饼生意。
一年以后,竟然建立了他们的甜品帝国,彻底的发了。
注意,如果说前面一帮蠢货在那挖地道抢银行是蠢蛋电影的话,从甜品店火了到建立大企业身价暴涨,这就从蠢蛋电影转向了胡闹电影。
胡闹电影就是夸张现实,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但里面的人不一定是傻的,可以很精明,但是很胡闹。
比如美国的《冒牌天神》和中国的《西虹市首富》,都可以归为此类,一个不可能的大前提,然后在里面把人耍得团团转,如果在能找出点意义就更好了。
影片演到这大概在30分钟多,也就是影片的三分之一的位置。
如果就这么胡闹下去,很有可能让人面部僵硬,索然无味,也不会是伍迪艾伦的路子。
伍迪艾伦自己也谈到,剧本写到这的时候,自然就发现这已经具备了搞讽刺电影的前提,也就是暴富阶层与真正上流社会的差异,以及在渗透过程中的两边的笑话与反讽。
在这一点上,我们通常把讽刺的对象和异样的目光投射到这个暴富阶层上,但其实,笑话一下本也是平民的暴富阶层有什么更大的意义呢,是不是更多的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显然,伍迪艾伦不这么干。
这个暴富阶层固然可笑,但在这部电影中,两个主要代表,雷和弗伦奇,丈夫和妻子,还都是表现的很真实。
雷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明确地表示不喜欢歌剧、芭蕾舞、夸张的餐食、浮夸的家装和没完没了的宴会,他想玩牌,吃汉堡,到佛罗里达过阳光沙滩的生活。
而弗伦奇当然是极尽浮夸,把没有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当她自我发现的时候,真的想要认真学习有文化有修养的生活方式,真的去看画展、听歌剧,熏陶自己对过往的自己开刀,而不是表现出虚伪与虚荣。
所以这两个人物一下就成了一面镜子,成了试金石,反衬的反而是高高在上的上流阶层,他们的虚伪、贪婪、势利和附庸风雅,真正的喜剧落在这里,让人开始会心的笑,影片的档次也提升了起来。
当然,胡闹电影转向讽刺电影可以,但胡闹的前提一定要有个收尾,伍迪艾伦选择的是“黄粱一梦”的模式。
雷和弗伦奇两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在暴富之后与上流社会的冲突中形成了分化,既在财产上,也在情感上。
在财产上雷想净身出户,摆脱现有的生活方式;而弗伦奇以为坐拥甜品帝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想的是投资艺术,追求高雅。
而在情感上雷明显感觉到了妻子与自己的分化,感情的倾诉向弗伦奇的妹妹转移。
而弗伦奇越来越爱慕自己的老师——休格兰特扮演的帅气艺术品中间商,已经考虑终结婚姻而转投帅哥。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个可爱的人的结局可就不那么可爱了,一个胡闹电影将以悲剧落幕——一个暴富必然会分裂的俗段子。
聪明如伍迪当然不会这么干,胡闹的开头,胡闹的结尾,随便找个都没露过面的会计,就把公司搞垮了,不仅搞垮了公司还收掉了他们现有的作为抵押物的一切财产。
好了,黄粱一梦完成了,什么都经历了,什么也都没有了,就好像之前从来都没有过一样。
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审视了两人的关系,重新美好的在一起。
尽管在财富上回到了从前,但是两个人物在影片中都实现了升格,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还讽刺了上流阶层的嘴脸,实在是一出好戏。
蠢蛋电影的人物设定不能有原罪这部电影好玩、好看,确实是因为故事本身很有趣,但这个故事之所以在这么夸张的设定下还能圆的通,人物的命运发展都能让人接受,主要的核心因素在于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的精心设计上。
前面说了,这部电影的开头是蠢蛋电影,甚至涉及犯罪。
那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不能让主要人物有原罪,就是真正实质意义上的犯罪,这一点是最大的前提。
其实影片中的人物一直都踩在犯罪的边缘,一直呼应着片名—— Small Time Crooks——偶尔的罪犯。
这样的偶尔的罪犯在影片贯穿始终,成为一条暗线,大体有这么几次。
雷想抢银行是犯罪动机,挖地道是行为,还被警察发现了,这就要坏事,然后警察不想揭发而想入伙,这个犯罪就不存在了。
雷憋不住想要偷盗上层朋友的宝石项链,做了赝品想要掉包,阴差阳错又拿回了自己的赝品,而主人并不知情。
拿回来的是赝品这个事实被妻子证实了,赝品也被破坏,于是这个犯罪事实又不存在了。
真正唯一实现的犯罪是妻子弗伦奇在休格兰特那里偷回了古董烟盒,使用的正是雷教给她的开保险箱技术,与前面的交代形成很好的呼应。
这个犯罪是真实的,但这个烟盒价值不菲本来就是弗伦奇受了蛊惑送给帅哥的,得知帅哥并不爱她只是为了钱之后试图要回来,而遭到了无耻的拒绝。
那么好,只能用这样的手段物归原主。
这个犯罪是实,但是站在了道德的高点上,而且帅哥恐怕也不会因此报案只能认亏,于是这桩犯罪又化为乌有了。
主要人物不能有原罪的设定非常重要,可以设计很多误会,很多追捕,甚至人物本身都以为自己犯了罪,但一定到最后有一个解脱之法,好让影片有一个喜剧结尾,保持电影的基调。
反过来说,如果人物在影片中真的犯了罪,观众还怎么在道德上站在他们这边呢?
毕竟这是一部蠢蛋喜剧电影而不是黑色幽默电影。
这一大原则在美国类型片中玩得很溜,在国产影片中还磕磕绊绊,最典型的要对比一下同样具备蠢蛋电影、胡闹电影结构的《无名之辈》,玩的就非常不明白,所以在结尾部分乱作一团,人物命运零零落落,都跟人物设定出现严重偏差有关系,更具体的分析可以参考《 光芒四射的平庸与媚俗》。
现实的外衣,架空的故事是拿手好戏伍迪艾伦最擅长的就是用一个现实的外衣做包装,实际讲的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这一点在形式上非常讨喜。
伍迪艾伦是纽约人,就生活在曼哈顿,所以熟悉的场景信手拈来,拍出来的东西很有质感。
这一点非常讨巧,一方面来说,只有拍熟悉的事物才能拍得真切舒服,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纽约、曼哈顿,太有代表性了,大都市、小人物,高楼大厦、底层人民,知识分子、富商巨贾,这样的冲突俯拾皆是,而且喜闻乐见。
所以这样的影片形式被伍迪艾伦玩的得心应手,他甚至在写剧本的时候都能想到情节会在哪个场景发生,背景是布鲁克林桥还是第五大道。
尽管电影场景是真实的,人物是现实中的,并不代表这部电影是就现实主义的,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
国产电影在近些年特别喜欢用方言,喜欢拍实景,搞一些现实中的冲突,貌似一下就披上了现实主义的外衣。
事实上,很多形式只是为了加效果,为了更夸张,更搞笑,更有表现力,实际上故事是戏剧化的,跟现实主义一点关系都没有。
创作者最好在创作动机上清楚的分开这两类影片,明确影片的创作方向,不要蒙观众,也不要让观众迷惑。
跟着哭了半天,其实你在扯淡;笑得肚子都疼了,回头一想说的全是社会的苦楚。
这就糟透了,电影该娱乐就好好娱乐,该深刻就好好深刻,别搞得观众表情扭曲,不知该怎么面对。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伍迪艾伦的拿手好戏,拍得得心应手,趣味盎然。
对照国产电影看,又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很好的教材。
这样并不复杂的,带点娱乐带点内涵的片子在国内拍的还不是那么流畅,而这种片子真应该是市场上很重要的供给,值得好好学习。
笨贼想通过饼干店作掩护,挖地道抢银行,可惜他们的水平可远远不及越狱里面的scotfield,计划搁浅,然而生意却红红火火...美国纪录片节目60 minutes主持人之一Steve Kroft也到里头客串了一把。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笨贼们把水管挖爆的那一场,警察到饼干店买东西,听到了异常的动静,问老板娘怎么回事,而被水淋得个落汤鸡似的woody Allen恰好跑出来,怕计划暴露,便谎称自己是个"plumber"。
真是个可爱的小老头!
Woody Allen,再加上突然间有趣的讽刺与幽默,缓解了有时过于严肃的主题。
这个故事好像不怎么复杂,也不怎么精妙,但它像欧亨利的小说,在结尾处给你一个惊喜。
生活好像事事都“不如意”:Ray本来想去抢银行然后发家致富,谁知道作为掩护的妻子Frenchy却因为卖饼干意外成功;本以为有钱以后的日子会很快乐,可是,Ray不喜欢礼服,不喜欢歌剧,他失掉了原来生活的乐趣,还差点失去Frenchy;当他以为他们一无所有,要重新开始的时候,Frenchy又给了他一个惊喜,她“偷”到了那个原属于她的烟盒。
生活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地方。
还是因为“偷”,他们飞去迈阿密,过最初想要的那种生活。
就是这么神奇,它总是朝着你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你一个惊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伍迪·艾伦的光环,这部在朋友眼中有点无聊的电影在我看来还是挺有意思。
傻吗?
聪明吗?
好?
坏?
尊贵?
低下?
小人物粗俗而真实,贵族们优雅而虚伪。
或许平民就永远只能是平民吧,不管怎么努力,改不掉粗俗的用词,欣赏不了高雅的音乐,得不到所谓高贵者的认同。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卖花女变成窈窕淑女。
还是奶酪汉堡和十点档的电视剧更适合我们。
他到底想嘲讽谁呢?
女人似乎天生被打上虚荣的标签,希望看懂名家的画,听懂钢琴曲,去欧洲旅行,有一个高贵的丈夫。
是不是这一切其实都是虚幻呢,最真实的还是那个陪在你身边的一直被你嫌弃的男人。
有一点怪诞,透着嘲讽。
哈,好喜欢这对小人物,夫妇俩很登对呀。
艾伦讨不到钱自个上阳台郁闷,她会跑去‘好吧,说说你的想法’。
听到弗伦奇被骗光了钱财,拿着自己‘英明’策划偷来的珠宝就奔去解救爱妻于危急,‘一听到我就来了’,才不计较有过的隔阂间隙,满满都是爱。
还有,伍迪·艾伦拉着梅兴奋描绘重出江湖大计时,我觉得他太可爱了。
以及“我叫梅,我是来把风的”,哈哈,拙劣到有趣。
简单的蠢笨才不易吧,现实里磨光棱角的圆滑与精明,谁会觉得有趣?
所以你觉得他们滑稽吗?
嘿,分明是有趣
(7/10)分成三天看完,结果第一天看到他们意外成为暴发户,第二天看到他们成为富人后苦苦寻求一流社会的认同,第三天看到他们最终没能融入这个社会……女主多少还令人同情,为了寻求认同强迫自己学高品味事物的行为也很让人有代入感,相较之下伍迪演的男主就各种作死了……
挺烂的...
最糟糕的伍迪艾伦电影之一,附带让人蛋疼的Hugh Grant....
特别可爱
这种一直说个不停的电影我真的不太喜欢
有点无聊 不过可以再加半颗 为了伍老头
對!貧賤夫妻百事吉。
其实这个故事有点...岔气了,呵呵
缺了点灵魂
慢慢拥抱伍迪的幽默
啊,这对倒霉鬼,这对活宝!老伍,你真的太话痨了!
我总觉得最后那个项链是真的
下流不上流,上流亦下流看看他们和自己,都那么可笑
好一部看完心情愉悦的伍迪艾伦。笑出内伤。如果连想吃一个芝士汉堡都吃不上的话,有钱有什么用呢?忙着砸钱提升逼格之前还是学好理财比较重要(doge )说到底一生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有一种恒久的快乐方式,就够了。
好俗气的故事,不过的确有些人不可共患难
what a dentist drill
各种奇怪的反转。换个角度还是戏谑一切。
说实在的,我真是服了伍老头子了。。。总之 我无语地笑抽了。。。
因为他是伍迪艾伦,所以他不能这么拍电影,因为伍迪艾伦,所以我们的要求即便是絮絮叨叨,也一定要有个好故事,所以……
这个故事好像我很久以前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