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不清楚,也许只有当事过人非,回首再看时才会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需要看两遍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时间来品味。
终于分三次看完了《最好的时光》中的三段故事,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更甚于《咖啡时光》,或许是由于侯孝贤对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更驾轻就熟,又或者是因为又看到了侯孝贤的一些新尝试。
侯孝贤的电影风格总是“闷”的,尽管他不断的在追求变化,但所谓百变不离其宗,侯式风格是他自身的烙印,就如同影子脱不开身体而存在。
最初对侯孝贤作品的“闷”多少有些缺少耐心,看得多了,也就越来越不觉得烦,反而喜欢上他一个个的长镜头。
三段不同的风格的映像故事中,我最喜欢第一个,却以为第二个最好,而觉得第三个未免不如人意。
总听侯孝贤说想尝试改变一下,去为暮色沉沉的台湾电影做些什么,但让一个拍了多年艺术电影的大师去刻意迎合市场又岂是容易的,但在新片《最好的时光》中仍看得到侯孝贤不懈的尝试,三段式的故事何尝不在削弱“闷”的程度,只是效果和希望相去甚远。
在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恋爱梦]是将侯氏风格中诗意展现最好的一个,以一首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徐徐展开故事,音乐与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相得益彰。
镜头从舒淇身上拉到滚动的球上,再转到一边的拿杆准备打的张震,镜头在舒琪桌球台张震三者来回调度,全无呆滞感,个人极喜欢影片开篇这个炉火纯青的长镜头。
时间被定格在1966年的高雄,一个少年郎要去从军,却是怀着懵懂情感留下一封含蓄诗意的情信,淡淡的,却又不直白。
当他休假归来时那位姑娘却已不在,于是打听寻找,按着信址寻找线索,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她,见了面却又是彼此间无语的笑,青涩的爱情弥漫与无言之中,当少年出门想归去时却又遭遇大雨,此时响起那首《Rain And Tears》,真是情景音合一。
(影片中有一个错处不知何因,张震给舒淇的信中曾提到“此时营中正播着甲壳虫的《Rain And Tears》。
”,而事实上这首经典名典是希腊一支乐团Aphrodite‘s Child的作品。
)这或许是侯孝贤最初青涩记忆中的一段,大多数影迷都认为它可以归为侯孝贤早期作品《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同一类型的青春记忆影片,但其实与以往这些作品相比,《恋爱梦》似乎更加成熟,在叙事乃至技术上都有些改变,颇有些岩井俊二爱情小品式的韵味,淡淡弥漫的清新味道,然而却又没有岩井俊二作品为荡气回肠的爱情刻意设计的曲折情节,仍旧是生活气息浓重的乡土怀旧。
第二故事是[自由梦],单听这个名字便觉出侯贤存的野心,而事实上影片也的确要比另两个故事蕴藏更多层的深意,扯上了政治历史,颇多隐喻。
如同他的代表作《海上花》一样,[自由梦]同样显现出一番精雕细琢,在小格局中横向飘移的镜头表现出压抑的内在,侯孝贤创新地借鉴默片方式来插入对白,却并不是全然将[自由梦]打造成默片,音乐与画面并不受影响。
音乐用闽南的土曲效果极好,画面秉程《海上花》的昏黄色调,用光极为考究,如同乏黄的相片,读得出时间的痕迹。
故事的时间置于1911年,书生是个进步人士,追随着梁启超寻求自由强国之法。
他在报纸上反对蓄妾提倡女权,他家中有妻小却在青楼又有红颜知己,他出钱助阿妹赎身为妾,却又不能帮助自己心爱的红颜。
他给她的书信满纸皆是家国情怀,少有儿女情长,伊人只能黯然神伤。
在这个故事之中,政治的意味是最为浓重的,梁启超的名字频繁在影片中出现,作为追随者的书生心怀救国之志,却有着当时知识分子固有的历史局限性。
梁启超在影片中提到三十年内台湾不可能光复,仿佛也点明了一种格局和国人的一种无奈。
而书生与青楼女子之间的关系仿佛如同大陆与台湾,心中爱之却又力不从心,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而又缺少挣脱的勇气。
这类接受新派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心去追寻自由的理想,却又无力抗拒传统的力量,最终自由只是一场梦。
侯孝贤寻求突破,渴望能把握时代的节奏,但却只能遗憾的说这不是大师的节奏,《千禧曼波》早已说明了一切,可大师仍旧不愿意放弃,于是就有了《青春梦》。
在影片中舒淇演一个生活中2005年的新新人类,天生有疾却不惜在纸醉金迷的混乱都市中挥霍生命,她既有一个同性恋的女友,也和饰演玩LOMO的青年张震玩一夜情。
在大师的故事里只有迷乱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歌舞和摄影,做爱和颓废,他抓不住这个新时代的要害,因为他看不懂,只能够用他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但却只是片面而已,这条代沟却是如此难以越过。
LOMO、一夜情、短信、网络,这些当代的新产物都被侯孝贤拿来放到影片中了,可惜这些标志性的事物都只是表象,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新新一代的真实思维,而在候孝贤的眼中这是一群挥霍青春的孩子,那种无所顾忌地挥撒,哪怕是生命和情感。
《青春梦》只是侯孝贤的视角,单一而无力,比之《千禧曼波》仍有所不及。
面对现代题材侯孝贤力有不逮,他仍然更擅长回忆,曾经的过去史。
而在当年那部《千禧曼波》中最令人心动仍旧是舒淇在日本夕张的一段,现代与过去时光的交汇,更多仍是沉浸在过往的记忆之中。
三个不相干的梦,三段不同时代的故事,侯孝贤的电影缅怀的仍旧只是过去,三个故事中通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前两个故事的年代用的是书信,后一个故事用得是手机短信,而犹以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着强烈的对比,书信文字虽然滞后,却透着纯情的情感,而手机短信虽然快捷方便却反而充满虚假与谎言。
第一个故事中张震借着书信的地址去费力找寻自己所爱的人,而第三个故事中舒淇中却用关机来掐断与女友的联系,在侯孝贤的眼中飞速发展的年代带走了简单真实的东西。
只是两个人的戏,张震与舒淇,有人会说这是前世今生,但三个故事并无关联,只不过两位出色的年轻人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诠释了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
舒淇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又有哪位有三级片背景的明星能达到如此高度,也许李丽珍算是一位,而终究无力为继。
舒淇在片中的表演不着痕迹,在侯孝贤的调教与自己的努力之下脱胎换骨,谁又能说她将来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张曼玉。
说到张曼玉便会想到梁朝伟,张震的表演似乎有些近似梁朝伟,犹以《自由梦》中的表演可与《海上花》中的表演相比,虽还未到梁朝伟的境界,不过好在他还年轻,起步又比梁朝伟高。
况且本人又极珍惜自己的表演事业,不计利益从来都是和名导演合作,从杨德昌到侯孝贤,再是李安、王家卫,一路走来的艺术生涯可谓幸运。
最后想说的是,金马奖只把最佳台湾影片与最佳女主角给了《最好的时光》,其实是算不得数的,本片的各方面的水准都要高过《功夫》、《三岔口》,只可惜台湾缺少的不是高水准的文艺片,而是撑起电影市道的商业片,于是现在的金马奖更多的是一种平衡,希望能鼓励大家一起去拍商业电影,但又不丢了文艺片,仅此而已。
文:眉间尺
1 这一篇字,与8卦有染,与剧透无关,写的是舒淇,而不是影评。
2009年6月,我的学生时代就要唱烂,就像那天看完了《烈日当空》,《九降风》的香港版,会有伤感。
不舍的不是大学时光,是自己终究要散场的青春。
清晨起来,打开电脑,洗把脸,喝了凉水,新建Word,写舒淇。
却有完成毕业论文一般的坚决与野心。
2香港与台湾都是走娱乐大众的路线。
两地出尽各色女子,盛产是玉女,再次有烈女,以及集邮女、荡花,各有门派代表与当家花旦,很是百态千姿,争妍斗艳。
舒淇却难被轻易定义。
脱星出身,有不堪往事,爱得辛苦,也输得惨烈,杀回文艺片女王的阵地,愈发出落得清纯可人。
她自己都说,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奇迹。
最早知晓她,是在中学时代爱过的那些商业片里,《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BadBoy特攻》,有我爱的杨恭如,也有演技平平的舒淇。
后来看《夕阳天使》,三个都是我中意的女子,舒淇自此转为深爱。
从不觉得舒淇是惊艳的女子,野性难驯,不够精致。
厚唇是性感,也烟行媚视,但眼神太忧郁,总有隐藏的暗伤。
好在性格率真,笑容妩媚之中更有清新与明朗的味道。
她的经历,即使不是传奇,也是故事。
不会回肠荡气,但会刻骨铭心。
3追查8卦文章里写舒淇的过往,说自少女时代起,因家境清寒,舒淇便不再读书。
生活也不快乐,父母时有争执,亲情关系也是稀薄。
跟每个家庭并不圆满的孩子一样,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从一开始就有了缺失。
这样的少年总有黑色的眼睛、沉默的影子与荒芜的内心,常常偏执与乖戾,沉溺于独处,睡觉时用婴儿的蜷姿,整夜开着房间里的灯,直到黑暗隐去。
对于温暖,却又过分需索与依赖,但骨子里有了某种绝望与冷,所以又总在怀疑与拒绝。
舒淇日后曾说,最不满意自己的地方是身上有太多疤痕,小时候被电单车撞过的伤痕。
成年之后我爱淋浴,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冲刷掉身体里所有的原罪。
都是对于年少的不甘与怨恨。
我们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
4少女时代叛逆独行,常常离家出走,希冀可以找到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拯救自己卑微而倔强的灵魂。
直到16岁那年,回家看到母亲生了白发,舒淇突然决定,不再离开。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都是凉薄,充满斗角勾心与尔虞我诈。
只有家人,才应该是自己去在乎的小宇宙。
舒淇开始去赚钱养家,当业余模特,后来被星探发掘,进入娱乐圈。
仿佛一夜长大。
入行之后,一次盲目听从经纪人的安排,舒淇拍了裸体写真。
自此,她的人生刻下艳星的案底,再也无法洗脱,无论多么用心演戏,至今收效甚微。
19岁那年,王晶与文隽来找她去香港发展,后来一个请她拍片,一个当了她的经纪人,舒淇的演艺事业自此打开另一片天地。
在香港第一部获得肯定的转型之作是《色情男女》,尔东升让她与张国荣对戏,哥哥也给了她许多的鼓励。
那年她获得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后来再遇到张婉婷,拍文艺片,《玻璃之城》。
演对手戏的是那个她用情太深的男子,现今看来,是不是从少女时代起,没有依靠,所以就一个人吃饭、走路、睡觉、生活,养成后来独立的个性。
宛如孩童时被磕伤了眉间,烙下伤口,化作红痣,再也无法痊愈。
5 舒淇回忆说,初到香港的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站在路边,等公司接送的车子带去开工。
那时有行人当街看到她,喊她那两个字,脱星。
她难过,无奈,然后学会重新看着天空微笑。
2000年,台湾导演侯孝贤找到舒淇,力排众议让她来演《千禧曼波》。
千禧是名字,曼波是舞步。
5年后,他们再度合作,《最好的时光》。
三段式的故事,代表不同时期的梦。
第二段默剧最晦涩迷离,却也最好,将家国破碎与儿女情长融化在在昆曲与南琵的抵死交合里,化作舒淇与张震各自清冷而削瘦的侧脸。
我更爱第一段,纯粹而伤感,那是我们殊途同归的青春。
2005年11月13日晚,第42届台湾金马奖在台北颁奖。
最佳女主角是舒淇。
6王晶曾说,舒淇可在日后达到张曼玉的境界。
我举手赞成。
港台女星青黄不接,老一代要么婚嫁,要么退隐,鲍起静毕竟是独数,获奖更多是有终身成就安慰奖的意思。
新生代大多未成气候,艳照门又直接秒杀掉一批影后种子选手。
留下来一些个中坚力量,却也是良莠不齐,剔除花瓶,竟只剩下一名舒淇。
那一晚,她终于给了全世界一个最华丽的转身。
她穿雪绒色的晚礼服,款款走上领奖台。
十来米的红地毯,好似走过整个世纪。
她抑制不住激动,一边说获奖感言,一边流着泪。
语气俏皮,泪光坚定。
有镁光灯落在她淡妆的鼻梁与脸颊,打出令人动容的阴影。
她终于把脱掉的衣服,都一件一件穿了回来。
7 拍完《最好的时光》之后,舒淇有八个月时间未能走出来。
入戏太深,有时会躲在角落里哭。
对待爱情,她同样太过偏执与笃定,以致落幕退场时,想抽离,却太痛。
这一篇字,我放在《最好的时光》里。
而不是《玻璃之城》。
《玻璃之城》是他与她的寓言,也是他与她的倒影。
Leon骑单车穿过夜路去找她,送她无刺蔷薇,后来分隔两地,她去辛苦打工,每到存够了钱,就开心地跑去打一次长途电话给他。
再后来,没有了阿司匹林,蔷薇枯萎。
她再也打不通他那边的电话亭,各自婚娶。
最终她远去英国,穿黑色的长风衣,站在冷风中吹的时候,泰晤士河畔的天空很阴霾。
年少时代的爱情就像玻璃,晶莹剔透,华美干净,看似刚硬,却不够坚强,粉碎是宿命。
8 那个木讷斯文的男子,尽管温文尔雅,很书卷气,不值得被托付深情。
与舒淇在一起之后,从未肯公开他们的关系。
他给过她生命以光,又熄灭这式微的希望。
而从李嘉欣、杨采妮,到金喜善、王菲,再到现在的乐基儿,他也算是集邮的优秀典范。
时至今日再去探究Leon有没有爱过舒淇,已是枉然。
就像多年以后,肥肥在生前曾追问郑少秋以同样的问题,我至今以为那只是秋官给她最终的善意安慰。
舒淇是托出真心,深爱Leon的,而他或许只是把她当做缤纷生命里的点缀。
又或许,倾国倾城的传奇大抵如此,悲情的才是长久的,要是真在一起了,倒又沦为一般的才子佳人桥段。
从未曾对Leon有多喜爱。
一直觉得他演技生硬、表情单调,或许这样正适合出演一些文艺角色。
所以,数得上来的那些文艺片男猪脚都喜欢找他,《甜蜜蜜》里的黎小军,《半生缘》里的沈世钧,《玻璃之城》里的许港生。
然而这些文艺男青年在他演来,大多都是重复。
《梅兰芳》亦是如此,他有哥哥的认真,却缺哥哥的天分,学得来样貌,却画不了质骨。
《两个人的烟火》唱得再动情,我也不爱听。
最终离弃舒淇,说得通情达理是他无法接受舒淇的过去,却更显衬他的世俗与软弱。
他的爱如此孱弱,竟飞不过沧海。
又或许,我亦只是置身身外,说得轻巧。
要是换了你,换了我,可能也只是扮演了薄幸的李甲与许仙。
9 也是有过恩爱缠绵的岁月,她搬进他的家,共饮红酒,同睡床席。
那时,他是小王子,她是灰姑娘,以为从此可以续写一段安徒生。
从今以后,布衣荆钗,低眉敛目,只愿做他戏里的女主角。
忘记曾在这世间受过伤,放下对命运不公的埋怨与恨,从此织布荷锄,寻常巷陌,做回一个简单快乐的烟火女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为诗经的句行并不是童话。
然后他结婚了,在马尔代夫的海中小岛,也许依旧穿着白色西服,依旧眉目清朗儒雅干净。
他与另一个女子牵手相拥,说着讲过的情话,演着依旧百年好合的剧情。
Leon结婚了,舒淇不在场。
原来这样的句式,用在所有不圆满的小说结局里,都有致命伤。
10 一直想看舒淇作客橘子台的那集《背后的故事》,却没找到,只能零散见于某些片段,宛如吉光片羽。
接受采访时,谈到曾经。
有低眉浅笑,也有黯然落泪。
有记者问她现今对于爱情是否还留有一份美好憧憬。
她说没有了。
她说她是不婚主义者。
她说,能一起走几十年,这期间要经历多少坎坷,想一想觉得很恐惧,太累了。
她说她只想待到年老,就去法国选一个没人知道的小岛,在那里度过下半生。
听来徒增心酸。
假使回到那一年,她依旧是十六岁天真烂漫的少女。
她说,她不知道该为曾经付出代价。
现在回忆往事,她依旧会痛,但也早已看开。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现在,没有今天的女子舒淇。
112009年,舒淇33岁。
在娱乐圈走过16年,她依旧是美丽动人的女子。
那些悲情的戏码只属于飞蛾扑火,只是不自知的勇气。
能够经历刻骨疼痛,如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的,是从未曾丢失掉率真与清新的舒淇。
她去戛纳、柏林做电影节评委,穿明艳动人的宝蓝色抹胸礼服,走菲林闪耀的红地毯。
前半生的岁月像白驹与流沙,从她清瘦的指间滑走。
而这一路走来的遇历与累积、尘嚣与落花,也都仿若隔世烟云的风华往事,最终在她身后化作一湖清澄明澈的泉。
我知道,我们都知道,她最好的时光,才刚刚开始。
12学校里有不同专业的毕业班同学,在草坪与雕塑的背景前穿学士服,拍毕业照。
这一部属于我与你的青春小电影,终将谢幕,永远逝去,再也不会回来。
写这一篇,如同是对青春时光的一句默读,一格注脚,一杯沉淀。
假如世间种种皆是过往,而你我交集也不过是一局动魄惊心的斑驳的棋,那么我跟你的时代,是尚未开到荼靡,还是已经百年孤寂。
许久不知道上网做什么,于是很多夜晚的时间在看片中度过,最近一直跟着看的是美剧犯罪现场,讲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勘察现场,找到真正的凶手,一路看下来,几乎被理科生洗了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完全是可以被有条理有逻辑的解释,只要有科学就一切清清楚楚,万事OK了,但是我知道,那不是世界的全部。
即便是貌似清清楚楚的有条理的世界,也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人类的太多情感不能装进试管里一测了之,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看完《犯罪现场》后又去看《最好的时光》,《犯罪现场》讲清楚了它想要讲的故事,侯孝贤讲模糊了他想要讲的故事,不过在我看来,有时候模糊的表达是最好的表达,因为最好的时光,有时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也不过是一片辨别不清的影记,一些之言片语,或是记忆深处悠悠的飘荡着的一阵香气,如此而已。
舒琪和张震真是一对璧人,站在一起就是那么的养眼和妥贴,以至于很多人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当成是这两个人的前世今生来理解,要把这三段故事连在一起看,要找出个所以然,要说出个因果。
其实,若要说最好,何必论因果关联呢?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总是以片断的形式零零点点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若是真是硬要论起因果来,瞻前顾后的看去,就会发现很多的不美好了。
就好像自己曾经和友人说起幸福这件事,说到痛苦这个东西,它总是以面的形式出现,又长又厚又宽广,甚至可以像气体一样将我们包围,让人窒息到无法突围。
然而幸福的感觉,却总是那样吝啬的以点的形式出现,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没有什么巨大的幸福可言,它总是星星点点的布满我们的一生,若是这样的点多了,这人生也算是完满了。
爱情梦里,那一个幸福的点是秀美偶然回头时,看到以为永远不会再见的少年站在门口望着自己的那一刹那,他们在雨中十指紧扣的站在一起,不需要问彼此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刹那。
自由梦里,那一个幸福的点是艺旦姐听到诗人愿意为自己的姐妹出一部分钱赎身的那一刹那,知道他其实也可以变通,也许这就是自己自由和爱情的希望的那一刹那。
青春梦里,那个幸福的点就是陈靖坐在阿震的摩托车后座的那一刹那,家里有她十几年的女友熟睡在床上,而她正和一个男人在去做爱的路上,一切都还陌生而又美好,虚无还没有袭来,她拥有着她想拥有的任何人的一刹那。
这样看来,一部名为《最好的时光》的电影由三个毫不相干的故事来组成,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了,如果你一定要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么就是他们都曾经是某个人的生命中最好的,如此而已。
即便是第三段故事中的那个女生,我在看过电影后,惊讶的发现舒琪所扮演的原型就是我很久以前在网络上看过的那个酷酷的双性恋女生欧阳靖的时候,我才开始猜测侯孝贤到底想要说什么,即便是一个德裔混血的女子,即便是如此颓废而又美丽到不可救药的女子,无论她的生活离我们的有多么遥远,她依然有她最好的那段时光。
最好的时光永远只能是片断,没有前因和后果,没有前世和今生,若生生的是要问什么因果后来,那么一切就将不复存在了,秀美和少年可能结了婚,可能分了手,结婚后,他们会为生计奔波,养一些孩子,有一些口角,艺旦姐可能老大嫁做商人妇,做妾做小,夫君对她如何,只能是听天由命。
阿靖和阿震可能终究会在一起,每天都可以做爱,然后空虚,然后老去。
因此,你看,所有的故事只能讲到这里,也就只讲到这里吧。
从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让它嘎然而止,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曾几何时,我会很喜欢问,然后呢。
并且深以为自己的问题很聪明,很练达。
但这也不过是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方式而已,我们总是兜兜转转的回到原来的地点,才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现在如果让我再来讲这个故事,我会说,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然后,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为他们人生中这段最好的时光而欣慰,虽然他们未必能够记得住。
和尚问智门光祚禅师,莲花未出水之前是什么,禅师说,是莲花,和尚又问,出水之后呢?
禅师说,是荷叶。
很多年前我就看过这个故事,但是我不知道它的答案,很多年后,一个电影让我恍然大悟,也许这个答案,也和这个叫侯孝贤的男人没什么关系。
其实,知道了这个答案,到底有什么用呢?
无他,只是知道莲花总要开放,最好的时光总要过去,对这人生中的点点的小幸福,多了些珍惜,少了些怨恨而已。
昨天在ms淘碟,进门,老板就笑着递给我一张碟子。
《最好的时光》。
他说,你会喜欢吧。
我问,好看么。
他说,候孝贤。
他把候孝贤那个名字拖得那么长,好像笑容一样长。
于是连同一本新到的《狐狸的故事》塞在了包里。
候孝贤的片子呵,《恋恋风尘》啊,《风柜来的人》啊,《悲情城市》啊,还有一直没有淘到的《海上花》啊……他的片子是用法国遗风拍的中国诗。
极好的小品,适合饮茶。
分三个部分。
(又是三个故事,“三”对于导演是不是命数?
)恋爱,自由,跟青春。
恋爱梦是轻的,打一天的桌球写几封信就可以值得四处寻找,然后在雨里牵手;自由梦是静的,1910年的默片,眼角眉梢,一个想给国家自由的男人却给不了自己的女人自由;青春梦是杂的,药,双性恋,唱歌,机车,摄影,原来迷幻也可以玩得美一些。
浮光掠影。
候孝贤的片子可以拉得如此缓慢。
打球可以这样慢,关门可以这样慢,洗脸可以这样慢,吸烟可以这样慢。
那种慢却不会让人失去耐心,像开头说的那样,这叙事的手法带着法国遗风,可是读的却是中国诗。
舒琪的演技越来越好。
喜欢她在第一段里面看到男孩来找她之后的无措样子。
第二段末尾流眼泪时候的转身觉得是败笔。
第三段里回到家后看女友离去的字条躺在床上的样子,很美好。
对于那张她在水里呼吸吐出气泡瞪大幽蓝瞳仁的照片印象很深。
张震呢,总觉得他是个该挑更多好片子的男人,沉默的那种。
他痞子气的斯文相很具杀伤力。
很喜欢那些配乐。
Rain and Tears。
在他握她的手时,恰好漏掉那么一拍。
第三段中的音乐也好。
尤喜欢结尾她和他在路上飞驰的那一段,然后进入字幕。
若在电影院里看,为着这音乐,我愿意在影院里坐到所有人都散场。
看完之后很想写一封信,用最老的那种红格信纸,钢笔。
却不知道写给谁,又写些什么。
无论如何,最好的时光都是过去,而不是现在。
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叫嚷明天会更好。
《最好的时光》无疑是侯孝贤大手笔之作,也是他回顾、总结、再上路的标志。
三段时空的安排井然有序,放在起首的《恋爱梦》是侯孝贤自己的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如是说:「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那些歌声、那些信笺、那些桌球、那些桌球杆,还有纯真的恋爱构筑起侯孝贤的最好时光。
今天,那些东西都彷佛不存在了,旧日的青涩痕迹只存留于《悲情城市》以前的四部乡土作品:《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
当一切都消失了,乡土成为了乡巴,城市压倒一切,礼失求诸野,唯有随着小津的火车回到日本,拍《咖啡时光》。
最好的时光是暧昧的爱情,常常失之交臂;最好的时光也是乡土的生活,现在已一去不返。
最后,小兵牵着女孩的手,彷佛就是侯孝贤牵着过去的吉光片羽。
《自由梦》是默片,缓慢的节奏隐含深厚的力度。
反对蓄妾的书生与艺旦两情相悦,艺旦的妹妹怀了茶庄少爷的身孕,书生仗义疏财,替艺旦的妹妹赎身作妾。
一介书生的悲哀正是知易行难,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距离。
另一方面,艺旦的妹妹能够赎身,表明了艺旦要继续作当家艺旦,赎身之期更远,自由之日更不可知。
书生追随梁启超,梁告诉他中国三十年内,都没有能力可以援救日本殖民下的台湾。
台湾的自由也是遥遥无期。
最后,书生写信给艺旦,引梁启超诗《马关夜泊》:「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在国家大事,自《马关条约》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书生四出奔走,寻求台湾自由;在儿女私情,书生连一个艺旦的自由也帮不上忙,空有理想,而一事无成。
《自由梦》不是最好的时光,但也是好时光。
至少,现实不能改变,但人有理想、有信念、有价值、有大志,《自由梦》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伤心与悲哀。
如果《青春梦》是最好的时光,那可是反讽了。
乡土、爱情、理想、信念和价值都永远失落了,人可以往那里去?
创作歌手与摄影师的疯狂恋爱,性爱(或身体的感觉)是最后的出路吗?
在最后的时光,一个人只可以极快的速度燃烧自己的青春,然后死亡。
哲人斯特劳斯(Leo Strauss)彷佛知之甚详,他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已经指出:「没有了光明、指引和知识,人是无法生活的;只有具备了对于善的知识,他才能找寻他所需要的善。
因此,根本问题就在于,依靠他们的自然能力来进行孤立无助的努力,人类是否能够获得有关善的知识——没有了这种知识,他们就不能个别地或集体地指导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们是否要依赖于有关天启的知识。
没有甚么选择比这更为根本:人的指引还是神的指引。
」在失落以后,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能在期待之中。
这就是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
没有看过很多侯孝贤的片子,没办法从拍摄风格的演变一一分析这三段梦的来历。
这只是我第一次从侯孝贤悠长、散漫的生活片段中看出了隽永滋味。
把短评改成长评的主要目的,是想一字一句敲下张震的这封信:秀美小姐:还记得我吗?
入伍前跟你撞球那个人。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三个月了。
春雨绵绵,此刻,营区正放着披头士的歌
祝福,永远美丽。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带着分寸得宜的湿意。
一九六六年,人们用闽南语夹杂着普通话,信件传递的速度控制着感情的节奏。
台球室里秀美的眼睛忍不住飘向阿震,最平常的对话里氤氲出似有若无的情愫,等待,寻找,城过一城,为了一点不见得有终点的少年心意。
两人终于见面,对话寥寥几句,可是在秀美的笑容和忸怩中,我们知道阿震的寻找有了分量相当的回音。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能心意互通,青年男女一点分寸得宜的恋爱心思,干干净净。
一九一一年,默片,只听见咿咿呀呀的南音吟唱,在我想来,既是还原那个时代的影像形式,又象征着自我声音的压抑。
艺旦与诗人已如多年夫妻,他对她谈抱负、理想、与梁先生的事业、事业遇挫的苦闷心情。
她足够温婉体贴,能满足读书人对于风月场上遇知音的终极幻想。
明面上,我们看见这位仁人志士为天下自由奔忙,亦为一个小姑娘的自由慷慨解囊。
暗线里默默酝酿的,是艺旦对自由的盼望与失望。
在许多个谈论梁先生的夜晚后,艺旦终于对诗人问出「你可想过我的终身?
」诗人低头锁眉,默然不语。
也许是想过,应当是想过,但一个反对蓄妾的革命党人,如何能言行不一,落人话柄。
艺旦的诘问如潮打空城。
诗人为天下自由奔走疾呼,却无法给所爱之人自由的幸福,由此来看,他和她一样不得自由。
诗人的信又到了,依旧只有家国,不谈其他。
艺旦恢复了一如既往的隐忍优雅。
这是个沉默而悲凉的故事。
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她们是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一只白鸟,年深月久,羽毛暗了,霉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最神奇的是,全片除了梁启超,两人几乎不谈其他,就在这些梁启超背后,却明明白白都是爱之无奈。
二零零五年,人们的沟通方式变成像素字和感叹号。
(在我肤浅的理解中)人与人的联结唾手可得,人们于是变得轻佻草率,感情和欲望不受抑制,人们于是变得放纵而歇斯底里。
浪子张震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重金属版的舒淇在蓝色灯光的勾勒下迷人无比,然而我还是不得不发出心中的疑问:如果说前两个故事里,导演都攫取了他所认为最具有年代诗意的两个片段,那么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原来只剩下这种心脏破洞、糜烂纵情、为爱自杀的非主流狗血美丽了吗???
这从审丑而来的美感犹如波德莱尔和闻一多的时代批判,二十一世纪女孩实名悲伤。
不过舒淇×张震真乃绝配,从毛头小子和青涩少女,到温文公子和温婉艺旦,再到浪子浪女,每一对都演得那么熨帖,我甚至从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侣玩年代cosplay的乐趣……
候孝贤新片,最好的时光,是三个梦。
爱情梦,自由梦,青春梦。
舒淇和张震,在这三个前后跨越一个世纪的梦里,演绎了三段爱情。
第一个梦,爱情梦,一九六六年。
候孝贤称这是他自己年轻往事的追忆。
没考上大学而将去服兵役的少年阿震(张震),在高雄乡下一间简陋的撞球厅,邂逅记分小姐秀美(舒淇)。
(似乎那时候台湾的撞球厅,都会有这样一个陪打球的小姐,有点像槟榔西施,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阿震常去那家撞球厅,还写过信给在舒淇前在此工作的小姐。
她只是把他的信轻率地丢在抽屉里。
他在北上服兵役的前夜来找她,她已走了,于是他和秀美打球。
这里是一大段候孝贤惯用的长镜头。
他们只是静默地打球,甚至没有眼神的交流。
却能听得见两个人的心惊。
后来,阿震给秀美写信,浅淡的几句。
再后来,阿震有一天假期,来找秀美,她却已离开了。
他辗转地寻觅她,感觉像半天内走过了一个南台湾。
终于,黄昏时分,他找到了她。
两人见面,没有多话,只是笑。
笑得弯了腰。
他们去街边小摊吃面,然后,去公共汽车站等北上的车。
他明天九点前要回营。
在这里,候孝贤用了一个他电影里极少见的大特写镜头:两只手。
阿震的手犹豫地试探地接近秀美的,慢慢地握住,进而十指相扣。
两个人就这么拉着手,别扭地站在路灯下的细雨夜里。
阿震撑着伞,秀美半个人淋在雨里。
英文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烟一般地散开来,故事结束。
后来呢?
他们恋爱了吗?
结婚了吗?
幸福吗?
观众会如此庸俗地追问。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这十指相扣的一瞬,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穿过再漫长的灰黯岁月回头看,它都会像钻石般发出光来。
每个人尘封的心头,都铭记着这样的时刻,不是吗?
第二个梦,自由梦,一九一一年。
这故事里边有历史的情怀。
舒淇饰妓女,张震饰书生(其实就是嫖客,但这么直白实在有辱斯文。
)据说是由于觉得演员无法胜任文言日文夹杂的对白,干脆处理成默片,对白打在貌似金色刺绣的底上,古典而奢华。
整个故事由张震在舒淇处过的几个夜组成。
两个人在镜头里连指尖都没有碰过。
她默默地服侍他梳洗,他默默地注视她弹唱。
她坐在妆台前,头也不回地和坐在身后的他交谈。
他为梁启超办事,时常北上,也会去日本或大陆。
给她写来信,抒发时世之叹。
显是把她当作了知音。
想起有人说过,古人的爱情,往往发生在青楼。
他是个矛盾的人。
在报上发表反蓄妾的言论,却斥百两银子为“阿妹”赎身作别人妾。
嫖妓,且明显爱她,却不愿或不敢想她的终身。
(庸俗的现代话,即是,不愿为她负责。
)他的矛盾,导致她妾身不分明的哀愁婉转。
他去之前,她抑着满心悲怨走到窗前,不看他,问: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
他低下头,不答。
他去后,武昌起义。
他给她写信,书生意气满纸。
她只是用指尖抚过他的信,那深情蕴藉让人动容。
天啊,她真的如此爱他。
故事结束。
妾身仍不分明。
第三个梦,青春梦,二00五年。
这个梦我不喜欢。
继承《千禧曼波》的风格。
机车,pub,吸毒,电子音乐,同性恋,滥性。
现代的元素被纷乱地组合进一个多角恋爱的故事。
有爱吗?
还是只是性?
又或者,只是迷茫?
唯一我喜欢的镜头,是张震骑机车载着舒淇,她把脸靠在他肩上,一直颓丧空洞的眼神,那一刻好像有了内容。
好像真的是有爱的。
哪怕是错觉。
这就是这一代人的青春吗?
前两个故事中的书信往来,在这个故事里演变成了手机短信和网络留言。
古典的浪漫就这样被消解。
那么,爱情呢?
它还在吗?
这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是对现代爱情的一种讽刺。
第一个故事是真美好。
第二个故事里也有刻骨的温情在。
唯一到了这里,看不出美好,更看不出爱情。
总评:舒淇的表演是真不错。
第一个故事里与张震相对时,她是局促的,傻笑,偷偷地看他,眼波流转处流露出无限深情。
坐渡轮时,江风拂过她的头发,她的表情中有发自心灵深处的隐秘喜悦,不愿与外人分享,却能让观众感知。
第二个故事,她头发高梳,穿宽袍大袖,很到位的温良蕴藉。
深情是藏起来的。
第三个故事,颓废的现代女人,饥渴地抽烟,描成深黑的眼圈。
三个年代,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人,在她一个人身上复活了。
拿金马奖是实至名归。
相形之下,张震的表演稍为单薄了一点。
个人最喜欢他在第二个故事里的造型,清瘦的脸,很帅。
又有书生气。
就导演而言,三个类型的故事候孝贤都拍过,简单地说,这部电影约等于《恋恋风尘》+《海上花》+《千禧曼波》。
导演手法上并没有大突破。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
尤其是第一个。
尤其是那牵手的大特写。
是很俗,可我还是流泪了。
里边有导演的青春,也有我的青春,相信还有其他许许多多人的青春。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里老放着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我称它们是,最好的时光。
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侯孝贤重新看了一遍《最好的时光》。
也许这不是普遍意义上侯孝贤最深刻最优秀的作品,却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段的单纯明朗和第三段的晦暗迷离对比强烈。
最喜欢的倒是逆序的第二段:华锦衣角拂起缱绻哀怨的情愫,咿呀南管难诉欲说还休的惆怅。
最适合表现青楼的配乐分别来自苏州和泉州:昆曲的绮丽和南管的清冷如两张面孔般互为表里。
他看她横抱南琵端坐,听她吟唱高低错落——那张力向着命运,如从冢中闪灭不定的琉璃火光。
唯柔弱者方能感知柔弱,他顿起知音之感,每每向她诉说家国破碎、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未酬。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在她低眉顺眼的句句听来,却又落成自己的心事。
二人各有各的痛楚,一则亡岛遗奴,无根无基;一则零落飘絮,无依无靠。
同是无“家”可归的孤鸿,在生命的缝隙中萍水相逢,却无法彼此救赎,只能在隔岸的对望中相怜相惜。
这是侯孝贤电影中的江湖和庙堂两个层面上、从来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们无法辨识这其中,梨子与坦克孰重孰轻。
他数次攥文反对古朽的蓄妾制——从而无法出尔反尔,让她终身有靠。
同样为了人格的完满,他出一百两帮小妹赎身——间接效应却是使她的归宿更是遥遥无期。
她的试探落空,如潮打空城,寂寞又回。
拨尽寒灰、卷帘凝望中,任几滴梨花泪慢慢干涸。
仍是不动声色地帮他梳头、着衣、打水、送茶,举止间柔情无限,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青楼的华丽总是安稳妥当,花总也不萎,鸟总也不死,红红绿绿的春光永远不会老去。
新来的女孩年仅十岁,满脸懵懂,无知世事,如她当年般开始学习南管。
这轮回、这宿命,让戏里戏外的人,徒自唏嘘惆怅不已。
总是在想: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光,那是最坏的时光;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也许无法感知。
也许在浑浑噩噩中看到雾中飞花的一点朦胧魅影、也许在茫然无知中任岁月之舟无声滑过水中碎月,却是支持泅渡日后漫漫苍白岁月的惟一之桨。
旧日车如流水马如龙,落成回忆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
偶尔自己心中隐晦着自知,却也只能在清醒中看着这时光从指尖流去无痕。
过着的时候便不能悉心全意,过完更不能算数。
然而,不甘心又能怎样呢。
这“最好的时光”,终究还是会如沙漏中的流沙般,不知不觉地流逝殆尽。
当有爱情驻扎的最好时光因为时光的流逝、生死的屏障而被迫终了,我们有轮回和缘分的信念来战胜它,从而获得生生世世的永恒。
比如白娘子传奇,道来的正是这世世代代的难了缘。
文明古国是多么优雅而无奈,明知道这孤岛般的安慰外,是冰山永夜的无边无垠。
听这一曲南管悠悠,怎道来这牡丹亭上三生路……
因為喜舊的關係,所以三夢裡面最愛〈自由夢〉。
一向也愛舊物。
古代的中國、三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香港,因為失去,所以都是黃金年代;因為時光流逝,所以只能能透過物來追憶。
說到底,不過是nostalgia。
〈自由夢〉、〈戀愛夢〉、〈青春夢〉,相同的人,三段不同的時光,彷約三生三世,了斷不了的延續。
〈自由夢〉,妓女要的是自由,恩客想要的也都 是自由,大家想要的東西一樣,大家想要的東西不一樣。
妓女想要的是自身的自由,日夜求的不過是贖身,離開這個地方,尋一個好的人家,當個妾也都好。
男人要 的自由卻是社會的自由,反對蓄妾為的不過是種「進步」,想要把自由回歸。
女人的「妹妹」懷了孩子,有人願意納之為妾,媽媽卻不接受男家付的贖金。
男人為了 讓女人開心,幫忙付那未及的一百兩,有義,有信,卻無情。
女人收下了錢,看著妹妹的出嫁,心裡想的卻是自身。
男人跟女人說是要了妹妹的未來,女人反問「那 我的未來呢?
」男人不曉得女人原是可以贖身的,卻因為妹妹出嫁,連這最卑微的願望都成就不了。
女人想要的,不是那一百兩銀,而是男人許她一個未來。
但男人 許不下,末了也只能抄了〈馬關夜泊〉這首詩給女人,並非不愛,只是無力,明知傷心,卻捨不下。
〈自由夢〉內盡是曲子,人語無聲,話都用文字顯演出來。
看片子的時候,想起阮玲玉。
或許是方式太像默片的緣故,也或許是那種無奈太苦的緣故,不 期然的就想起了阮玲玉。
因為無聲,所以片子的無奈就更深。
因為無聲,那種含蓄的神傷構成的壓力也就更深。
最好,只因為失去。
因為得不到,所以無奈,所以最 好。
〈戀愛夢〉是第二喜歡的一章。
含蓄、甜蜜。
男人,寫了一封信給一個叫春子的女生,春子讀完,隨手放下就走了。
撞球室內來了一個新的女孩,叫作秀 美。
秀美讀到春子遺下的信,對男生起了印象。
男人後來回到撞球室,見春子不在,有點失望,卻對秀美留下了印象。
男人入伍之後給秀美寫過信,就像當日對春子 所作的一樣,不同的是,春子把信留下了,秀美卻認真地對待男人寄來的信。
男人再次回來,這一次,連秀美也都離開了。
男人不惜去到老遠,也要找到秀美。
然 後,二人重遇,在男人回去前的一刻,他抓住了秀美的手。
因為失去過,所以明白失去的苦,所以要追回。
可是,這種追回,到底是追自己所愛的,所不忍失去的, 還是想逃避再一次的失去?
男人當日沒有追回春子,今日卻追回了秀美,是因為男人比較愛秀美,還是因為曾經錯過,所以不想再錯失?
男人寫信給秀美,是對這個 女生一見鍾情,還是把對上一個的感情投射下去?
失去的,想追回,追到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
只是追回了,心裡就少了痛了。
〈青春夢〉寫一種頹廢的人生。
男人與女人相愛,女人卻有著另一個女朋友。
到了最後,女朋友自殺了,因為她看到了女人在自己以外有了其他愛戀的可 能。
這一章算是沒那麼喜歡的,因為現在,還沒有留逝的時代就需要認同感,沒有過過那樣的人生,就很難明白那種激情的本意。
〈青春夢〉建基的,是一個叫歐陽 靖的女生,頹廢華麗得叫人驚歎。
上帝把最好的東西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卻反而造就了一只「惡魔」。
說是惡魔,其實沒有貶意,只是想說,這個女孩子真的美得 恐怖,像是在地獄來的幽靈似的。
〈青春夢〉沒有叫我留下甚麼感覺,〈青春夢〉只是叫我愛上了歐陽靖。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27
作为一个很世俗的人,我一向对文艺片是敬而远之的。
这决定了我没有资格对文艺片这个整体说三道四,表达我不知从哪里而来的轻蔑与嘲笑。
也许等我多看几部才有发言权吧。
然而我相信我还是有资格就这部片子本身说两句的。
我印象中的文艺片,那就是源于生活而脱离生活,极端、装逼,以及无病呻吟。
恋爱梦里舒淇见到神奇出现的张震的反应是天真无邪地哈哈而笑,笑半天后终于问起张震怎么找到的。
虽然舒淇姐姐笑得很纯情,但是正常人的反应,难道不应该是先惊讶再问人家怎么找上门来的,最后再开怀笑么。
这一段中可怜的张震哥哥的短短的假期在编剧的安排下就花在寻找舒淇姐姐上了。
而最后那一幕,张震哥哥犹犹豫豫地握住舒淇姐姐的手,然后镜头渐渐扯远,乐曲声中哥哥姐姐静立无言唯美动人。
可是导演,静立无言的时候可不可以让张震哥哥把伞稍微往舒淇姐姐的头上偏一偏?
虽然舒淇姐姐报销了张震哥哥的短暂假期,但也不应该让舒淇姐姐在雨中淋着啊~ 至于自由梦,全段仿佛回到默片时代,真是怀旧呀。
不过默片难道不应该搭配黑白胶片么?
青春梦里头拿一卡片机上台给人照相。
您技术再高那么黑连闪光都不开能照出个啥啊?
想上台就上台,台下观众答应么?
关于角色我倒是想说两句。
基本上说,后两段里张震都扮演了我眼中的混账男人。
自由梦里头雷锋般给小妹赎身,却回避陪伴自己的舒姐姐的赎身愿望;反对纳妾却还流连青楼;不能体察舒姐姐所想,却唠唠叨叨自己从事的国家大事,这不是在感情上只索取不奉献,玩弄舒姐姐的感情么。
青春梦里头当着自己女友的面上去给人家暧昧地照啊照啊照,追回了女朋友还跟舒淇上床,这不是混账是什么?
作为一个世俗的人,我之所以会看这部听名字就知道是文艺片的片子完全是冲舒淇姐姐和张震哥哥。
可是在片子里两人的感觉却平淡如水。
舒姐姐完全没有片子想描述的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的青楼女子的味道;张震哥哥则根本如水了。
倒是青春梦里演舒姐姐同性恋人micky的李佩轩看上去不错,五官精致美腿动人,值得关注。
看了,不懂
很难想象对候导的诟病会是叙事性不强,故事模糊。难道一定要是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疯狂地求爱才是一个故事。而最接近真实的叙事是,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互相看一眼,百转千回尽在瞬间。咳。国人的问题是过于年轻气盛,而不知道“等”。
12.20/2012 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太晦涩,我只是期望太高
。。。
太闷了~~~
片中几位女子都养眼,舒淇的最佳之一,怪不得评此片摘下影后。看时状态不佳,没太看透这部电影~~
喜欢这电影名字,可惜看不太懂
最好的时光都是被辜负的
这部电影也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光
台湾电影很闷骚
挥泪怒赞
一星演员
总是跟不上那个调调 是太快还是太慢?
想一次看三部侯孝贤电影吗,来吧,这里有《童年往事》《海上花》《千禧曼波》,看侯孝贤电影的时光,就是最好的时光。
为什么我要把学习的绝佳时间来看这么一部言之无物的文艺爱情片?
只坚持看完第一段。
张先生你怎么这么帅!!!!!温情要我命了!!!!
你这么美!叫他怎么能不爱你!!!
时光就是用来虚度的,唯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说,哪里有“最好的时光”?
喜欢第一段 最好的时光 其实都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