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遭遇陌生人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命中注定,遇见爱(台),遇上陌生情人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乔什·布洛林,娜奥米·沃茨,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芙蕾达·平托,艾文·布莱纳,露茜·彭奇,杰玛·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0

《遭遇陌生人》剧照

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2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3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4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5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6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3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4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5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6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7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8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19遭遇陌生人 剧照 NO.20

《遭遇陌生人》剧情介绍

遭遇陌生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共同度过了40年平静的婚姻生活后,阿尔菲(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突然决定离开妻子海伦娜(盖玛·琼斯 Gemma Jones 饰),转而投向和自己年龄差距极大的应召女郎查梅尼(露茜·彭奇 Lucy Punch 饰)的怀抱。在巨大的打击之下,海伦的精神开始崩溃,她选择了自我麻醉的手段,将意识和身体全部托付给了一个神神叨叨的算命师,唯命是从。 父母的婚变让身为女儿的莎莉(娜奥米·沃茨 Naomi Watts 饰)感到十分的头痛,同时,她和丈夫罗伊(乔什·布洛林 Josh Brolin 饰)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莎莉爱上了其他的人。巧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罗伊的身上,并且,对于一个半红不紫的小说作者来说,还能有什么事情要比发现自己的死党拥有着高出自己千百倍的创作天赋更令人沮丧的呢?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发生在了两代人之间,此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第一季无声的证言第二十八季爱你的时间心碎情歌太阳背面伟大的密码第一季心灵想要大声呼喊功名十字路缉盗生死之间家族与情感终极细胞战银饰憨豆特工2疯狂熊孩子恋爱专家兄弟之道设得兰谜案第五季逐梦好莱坞艾薇和豆豆:鬼怪快快走云霄之上北方我们之间的敌人情迷芭塔雅大长垣泛美航空揭秘圣诞节:莉莉的命运天降奇兵生死归途微微一笑很诡异

《遭遇陌生人》长篇影评

 1 ) 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有哪位美国人比伍迪艾伦更懂得英国,更懂得英式幽默?

亨利詹姆斯吗?

这次,伍迪艾伦没有讲谋杀,只是扮上帝的样子把伦敦城中几个寻常人物的平静生活给搅和了一下,于是,四十年婚龄的老夫妻分手了,六年婚姻的小夫妻也行将崩溃。

然后,伍迪艾伦静静的立在画外,俯视这两男两女各自的欢喜忧伤,时而点评两句。

的确,生活就像莎翁说的那样:闹腾腾的乱忙一场,意义全无。

可是,最有意义的难道不就是看着如蝼蚁般的芸芸众生(也包括你自己)如何折腾来去吗?

为了对抗生命之“轻”,七十岁的老翁抛弃了四十年的婚姻,娶了位热辣的应召女郎,为了生个儿子;江浪才尽的作家窃取了因车祸而昏迷的朋友的处女作,即将名利双收之际,病床上的朋友却随时有可能醒来;暗恋上自己老板的女人,鼓起勇气离婚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将他拱手送给了别人;婚礼开场之前数小时为了另一个男人抛弃未婚夫的女人,如果最终发现这位她深爱的作家不过是偷窃别人手稿的卑鄙龌龊男,她会怎样?

如同电影里的那句台词:生活中处处皆反讽,这就是生活之美(Life is beutiful with ironies)。

只是懂得欣赏这美的人不多,绝大多数凡人还是怨天尤人的品种。

当小娇妻背着他偷情,老爷爷又回过头去找老奶奶,想重修旧好遭到拒绝的时候,你不禁哑然失笑:没有“下一个会更好”这种事,人也不一定会往高处走。

女人的抗压能力就是比男人强,所以离婚后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比男人要多得多。

既然扮演上帝,伍迪艾伦也给我们这些迷途的羔羊指出了一条道,供各人参悟。

他在片尾说,人生之变幻莫测,痛苦迷茫,唯一的救赎大概就是幻觉,不多不少,一点就好。

至于你选择小说诗歌,还是酒精情色,或是事业金钱,还有那飘渺的宗教信仰,抑或是真假参半的星座血型,前世来生,都是你要去参透的禅机。

 2 ) 遭遇陌生的自己

电影《遭遇陌生人》,更像是遭遇陌生的自己。

在人生的新阶段,无法接纳现实,努力抓住那个熟悉的自己,让自己感觉还活着。

但这只会更糟,因为只有接受了过去的死去,现在的自己才能活着。

所以我们看到人们疯狂地抓住他们可以抓到的一切,他们抓住了吗?

海伦娜和阿尔菲结束了四十年的婚姻,阿尔菲无法接受自己的老去,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死亡的焦虑指向健身试图延缓衰老的步伐,指向性和年轻的应召女郎应对空虚和抑郁,指向再生个儿子让自己的生命延续。

虚弱的他无法与一个女人建立亲密关系,直接用钱和伟哥来交换,不惜代价。

海伦娜习惯了依赖,甚至沿用前夫的姓氏,从按摩师、心理医生、药物、酒精、算命师那里寻求新的依赖,而她新的男友正借助神秘主义试图联系死去的前妻。

医学院毕业的罗伊一直觉得自己是天生的作家,却写不出作品,困在死气沉沉里无法证明自己,郁闷的他打开窗子勾引对婚姻充满恐惧的迪娅。

罗伊从迪娅崇拜的眼光里满足,甚至不惜盗取朋友的作品出版以获取虚假的自尊,迪娅则借助罗伊身上父亲的影子回到了父女一样的关系,找到了熟悉的自己,回避了婚姻。

莎莉像个孩子无法为自己做决定,像母亲一样放弃了自己的天分留在家里,无法稳定地工作来获得独立,需要母亲来付房租和出钱开画廊。。。

在生命的河流里,你正试图抓住什么呢?

 3 ) you will meet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以莎士比亚经典台词作为影片的始终,首尾呼应,为一个半小时候的影片定下一个冷酷的基调。

老伍迪再次开启创作者的上帝视角,俯视并操纵众生,如同木偶艺人操控手里的提线玩偶:在每一个遭遇陌生人的时刻,开启一段新生活的可能性,旋即情势急转直下,却又放佛只是意料之中。

看起来即将拥有新生活的人儿,陷入比原本生活更深的泥沼里。

愈挣扎,愈难堪。

这是老头儿在这部片里的残忍之处,不过生活大概原本便是这么一回事。

老头艾菲尔,某一天如同顿悟,开始健身并顺势离家出走,和过往四十年的家庭生活作别。

独自的生活终不敌寂寞和欲望缠绕,老头迅速和年轻的妓女结婚,并成功将自己的老年生活陷入一团糟。

女婿罗伊,放弃可能的医生职业,一门心思扑在写作上。

而除了稍微出彩的第一本外,罗伊能力平庸,不过一个毫无前途可言的中年人。

一次车祸意外让罗伊将好友的作品据为己有,坐等出版并收获年轻女郎的爱情,而这建立于谎言基础上的美好岌岌可危,因车祸暂时成为植物人的好友,随时都有恢复的可能性。

罗伊如同时刻守着一颗定时炸弹过活。

而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婚姻失败、想要找母亲借钱开画廊无果的萨利,沉迷于占卜和前世来生的老太太海伦娜,取消婚约和冒牌作家混在一起的红衣女郎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身处各自生活的烂摊子里,自知而无法自拔。

于是欺骗和谎言、通灵和占卜各行其道,人人自有其逃遁或委身的方式所在。

从开始到结束,围绕几个人物一段生活的喧哗和躁动,老伍迪想要告诉世人的无非是遇见怎样的陌生人,也无法将你从生活的泥沼里拉扯出去。

人人都是在现实烂泥里摸爬滚打的猪,心生厌恶,想要摆脱,却又自得其乐。

无疑伍迪老头世事洞察的冷峻眼神,逡巡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后脑勺之上,冷飕飕寒意悲凉。

而与此同时,老伍迪的高明之处则在于,即便是如此悲观的基调,人物命运的安排随着剧情发展变化,可谓是跌宕起伏饶有趣味。

直至影片结束,事关各个角色命运的爆点应然潜伏在那里。

观影人如剧中人,爆点何时被点燃也只有天知道。

而我们唯一知道的,不过是生活继续,喧哗继续,躁动继续,无意义亦然继续。

 4 ) 生活教育了我

不用我自己承认别人大概也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所以如果我知道什么电影是要歌颂关于什么希望和美好之类的主题,我多半就会直接没有兴趣看了,我想看的电影大多是关于那些“down side"或者“fact”的。

比如woody allen这部,它讲述的,不过就是人生的一些残酷事实:轻飘飘忘了自己是谁的时候,难免会做一些自己稍后就后悔不迭的蠢事——老头子天底下没有名,利,美女从天而降这样的好事,如果你才能仅限于搭讪技巧的话——作家女婿,顺便说,他的样子很象雷蒙德.卡佛长辈们都一致反对的事情,不去做是正确的,当然20出头的时候,人都是根本不知道什么好歹——印度裔音乐博士,顺便说,我讨厌所有印度人,乐得看到他们吃亏最幸福的,或者说最无忧无虑的,永远是看不清真相也从不仔细思考,一辈子都天真无知的人——连她的自杀都显得天真无邪——老太太当然还有那个女儿,要用什么来归结她的事情呢,she've done nothing right,从嫁了个没上进心的老公又收编不了,到成家了还依靠爸妈付房租水电,明知是骗子还叫天真的老妈去算卦,还有工作场所爱上老板,知道老板和画家同学搞上了居然还去问老板是不是也喜欢过自己,只能说再有什么本事也敌不过情商低,情商低最牛逼,再惨也没人同情你。

当然,最后,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得不要迎接那个tall dark stranger, 两腿一蹬,神马都是浮云,所以“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并且最终毫无意义。

”几百年前人家大师就定论了,后边的人一代又一代还是看不透。

 5 ) 營營役役得個吉

Woody Allen的《遇上陌生情人》要落畫了。

昨天下午衝入bc看,不過也遲了五分鐘。

近年越來越喜歡看Woody Allen的電影,因為這個老頑童嬉戲了大半個世紀,對人生對人性有著深入的洞察。

《遇上陌生情人》要說的是:「營營役役得個吉。

」(邁克譯的字幕語)。

感情婚姻如是,事業如是。

不過,Woody Allen為這到頭來一場空的遊戲,提出了讓人稍為安慰的出路,那就是尋著興趣相近、相知相惜、甚至靈性互通伴侶。

這也許是Woody Allen在「得個吉」後悟出來的智慧。

他人越老,看人生也越通透。

我不夠Woody Allen頑皮,也「玩」得不夠他盡,卻也漸漸有著同樣看法——人生得一興趣相近、相知相惜、靈性互通的伴侶,真的死而無憾。

如已找著了,更不值得為什麼事犧牲掉如此珍貴無比的伴侶。

 6 ) 陌生人和惯性思维挑战,哪个更怕

前话,这是去年写的影评,当时内心还年幼无知,出字不经脑,回想起来也是成长了。

写在前面:一,某位老师一直点名我最近老看电影(只有你看到我我的时候刚好我在看电影好吧~)表示下电影没白二,这部电影的海报,在现代设计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再加上又是电影界里的大师—伍迪艾伦早期经典之作,是很值得分析学习和借鉴的作品,但限于文字功底和学识眼界,只能粗略写点部分的见解,可圈可点。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这句旁白放在开场伴随海伦娜的出现,镜头跟着她急促的脚步移动,故事就此展开。

观众会不自主的习惯性的以为,故事就是这位满头银发的前半段人生经历,然而紧接着三四幕场景之后的人物叙述和场景表达,我们才发现,这只是围绕海伦娜身边的家庭成员每个人在做梦与痛苦中挣扎和无聊。

导演精心安排着每个人的出场方式,以海伦娜太太的角度,最大的原因在于,海伦娜因与霍普金斯离婚后承受不了赖以为常的家庭破裂,最后找到一个所谓能预言未来的“神婆”安抚自己的心灵。

这一线索看似无关紧要,却始终关系着全篇所有人的命运。

同海伦娜离婚的丈夫,离开原来的家独自生活,嘲笑着原妻子竟然相信“江湖骗子”,却在短时间内适应不了没有人陪伴照顾的日子,六七十岁的他承受不住孤独的情况下被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妓女迷惑并娶她回家。

年迈与年轻的格格不入,需要他依靠“伟哥”和不能停止讨好的金钱来维持他们的“婚姻”。

不想最后,霍普金斯的梦,被债台高筑和妓女的出轨打碎,让他狼狈不堪想要回到海伦娜身边却已为时过往。

受到生活最大的惩罚者,是海伦娜的女婿罗伊,那位坚信科学道理,从医不成励志要当作家却从没天赋,屡屡受挫。

他依靠着岳母的经济支持,却没次见到海伦娜都要在语言上针锋相对(这个地方以很多骨子里中国文化思维比较深的人不能理解,觉得为什么女婿怎么能跟自己的岳母吵架顶嘴,还直呼其名或者出口成脏。

美式文化里有些不同的是,一般长辈和幼辈是可以直呼其名,并且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尊重长辈并不等于所有事情都要默认和谦让),因为海伦娜的“神婆”预言他的书一定不会成功,布洛林在焦急挫败的状态里,每次都气急败坏,出口成脏,摔杯子怒哄江湖骗子的鬼话如何能信,镜头紧紧跟着他的愤怒移动着。

这一切也促使他与海伦娜的女儿莎莉的婚姻走向了尽头,当然这最重要的推动,还是他遇见的那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人。

红色,放在梦里一定是最鲜艳的颜色。

一种人性里无尽欲望的诱惑。

罗伊利用他最擅长的花言巧语得到这个红衣女人,事业上,因为朋友的意外车祸,他误以为那位写作上的天才朋友去世,将其未交稿的作品偷走出版。

获得老板大为赏识,然而就在这里老板对他说“这本书才是你的水平吧,你之前的作品太爱把科学观念强加在作品了,这次作品终于解放了你自己。

”导演颇为用心的台词,提醒观众他之前被拒的理由,也在提醒罗伊,然而此刻的他已经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心里只有事业踏上光明,爱情得到重生,得意洋洋。

上帝并不偏心,他总是会在很多细小的时刻给过我们荒诞的人生重要的提醒,这一点导演知道,但很多人是不会知道。

这样患得患失的人,观众叹他们愚蠢无奈,其实这何尝不也是我们呢。

最后,罗伊正觉得自己人生已经走向巅峰,向其他朋友炫耀时,却得知那位天才朋友并没有在车祸中死去,而只是昏迷。

当他在病床前,只有提到那个将要出版的作品,昏迷的人动了动眼皮,病房里所有人都欢呼他也许很快会苏醒,只有罗伊,黑着脸,独自一人沉重得走出了病房。

这个人物命运何去何从,电影只在这里孑然而止,留给观众去想象,也在提醒观众思考自己。

伍迪艾伦在我眼里,是一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清楚着人生里的戏剧效果都由我们自己产生,尽管别人再如何提醒作为观众如何不忍哀叹,人性在挣扎时的醉生梦死和无药可救,他疲惫于批判他们的愚蠢,只是冷眼旁观,留给观众自己去叹息。

“做梦比吃药容易”隐含着不切实际对现实的冲突,大概也是人心对于科学的一次较量,是所有人对于海伦娜的冲突。

“神婆”的预言,是一种麻醉沉浸在过去痛苦,企图重新再获得人生的美好愿景,比起其他人物在欲望的恶循环中不断无法自拔,自食其果,这种愿景,大概是无聊人生里较好的选择吧。

显然结局,只有那个宁愿相信“神婆”的海伦娜找到了新的圆满的开始。

伴随着海伦娜与未婚夫在草坪的座椅上接吻,电影的尾声又想起了那句旁白: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

”再次出现,原来,早在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又人早已看透这一切。

先人的智慧令人敬畏,也是导演价值观部分的体现,值得我们思考很多。

 7 ) 40年后的Woody Allen

数十年如一日的对待一项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事业的后果是什么呢?

Woody Allen身体力行的告诉了我们答案。

自从Woody Allen他老人家终于放弃了所热爱的纽约,开始逐渐把眼光投向他所不熟悉却认为可以自来熟的欧洲地区,自从他放弃了(或者被迫放弃)和才华横溢个性十足的女文艺青年们的感情纠葛,转而对自己乖巧的亚裔养女投怀送抱的时候,我不得不说,他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的篇章。

他依旧讨论人性中固有的自私,软弱和欲望,并且依旧冷嘲热讽,精灵古怪,却越来越温情,越来越小资,越来越走向《读者文摘》的中产阶级式的普适品味。

年轻的时候他谈人生谈理想谈政治谈哲学谈艺术,当然顺便谈了爱情,现在他是谈爱情,顺便谈一下生死轮回不可逆转。

难道他真的老了?

爱他的人们,噢不,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是喜欢他那纽约东村的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和剖析别人,并且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同时偷着乐的阴暗嘴脸。

我看他的60年代第一部片子Anne Hall的时候,心里不禁感叹,这个瘦小干瘪的男人真是好处的占全了,可以批判现实却可以被现实紧紧拥抱,不主流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不主流还得到主流的认可,符合主流的审美观和非主流的价值取向。

当一拨又一拨的文艺青年们在约纽的地下室拼搏后铩羽而归,他老人家却独坐钓鱼台,名利双收,旁边是黛安基顿和米娅法罗这样绝顶聪明绝顶有品味的女人。

他现在却越发主流越发异域风情,他眼中的纽约是真纽约,他眼中的欧洲却是美国人眼中的欧洲。

他最近喜欢英国喜欢西班牙(谁不喜欢呢),可你却发现,他看到的和你并没有什么不同,英国人的装B和西班牙人的豪放众所周知,一个美国老头的诠释无非是把一拨操美国或澳大利亚口音的演员培训点伦敦音,然后把那种Lonely Planet里面介绍的风格配上相应的故事放在里面。

这些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效果都是一样的。

对纽约这个拼搏了40年的名利场,他大概是厌倦了,纽约赤裸裸的金钱和欲望以及各种大量的不靠普,也乏善可陈了。

他开始拍风光片,通过驾驭他所不熟悉的欧洲,来和这个世界和解,当然他仍然很悲观,他永远无法乐观起来,但毕竟他让人不那么难受了,让人看完了他的电影以后稍作思考就可以洗洗睡了。

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或者早在40年前就结束了。

这40年不过是漫长的惯性。

他是绝顶聪明的人,我估计他知道自己就像“午夜巴塞罗那”里面的Scarlet,浑身是胆,哭着喊着要自由,可是无论是闷骚的保守的英国口音闺蜜,还是玩三P的西班牙艺术家两口子其实都比她更自由更不靠谱。

这大概就是美国人的悲哀,自以为有文化有风骨又叛逆,可这仅在美国范围内。

不管怎么说,Woody的电影很不幸的是我为数不多的感情生活中的催化剂(仅凭这一点,我就有理由再爱他40年或再恨他40年)。

无论是和带着美国60年代知识分子气息某同学一起看了Anne Hall以后的互认知己,还是“午夜巴塞罗那”带来的意乱情迷,我都不得不说,Woody和我很有缘。

于是以防不测,这次他的新电影我只敢去买碟自己看,并且很愉快的发现卖碟的是一个大妈。

花了两小时看了的“you will meet a tal dark stranger”,我意识到自己就是和金城武一起看这个估计也不会发生什么。

我终于明白,任何才子都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如同任何曾经浪漫的文艺女也只会最终洗手作羹汤。

 8 ) 人生的标准错误答案

Woody Allen的新片我看了,发现里面人物的命运虽然各个复杂倒霉而且貌似难解,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解答的,或是犯了明显的错误。

里面最活该的人物是那个上了医学院却不愿意当大夫(嗯?

听起来好像我??!

)完了死后写不出书的最后剽窃他人作品的伪作家。

列此人罪状三条:1. 快近40岁的人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

没出息罪。

2. 剽窃他人作品。

不诚实罪。

——在本人看来,美好的生活源自第一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别人在享受生活的时候,说谎的那个人不是忙着圆谎,就是坐在角落里纠结。

3. 不珍惜自己老婆,勾搭美女邻居,毁坏人家婚姻。

而美女邻居之所以会脑子一热把婚约推掉,有两个原因。

1. 男友长期不在身边,寂寞。

——这是我不看好任何distance relationship的根本原因,这个时候爱情处于脆弱状态,再小的怀疑,一击即破。

——我要是她,早和男朋友一起去欧洲了,音乐哪里不能学,非要两地分居……2. 把少女的幻觉与生活的现实相混淆。

女孩子都有当别人muse的幻想。

可惜这不能当饭吃。

更何况对方是个伪作家。

过了18岁就可以不考虑跟学校里的风云男生交往,是一个意思吧。

作家前妻两件纠结的事,一个是离异的母亲偏信占卜者的话不借钱给她,一个是与自己老板暧昧却得不到回应。

这个女人虽然美丽聪明,但是犯了两条错:1. 不够诚实,不能向母亲从一开始坦诚说明占卜者是做假,反而为了逃避母亲的骚扰而附和占卜者的观点。

至少,也要辩证一点,一边给母亲留点希望,一边帮助她客观的看问题。

2. 怎么没早踹了那个没用的老公?

(附带说一条,怎么能看出男人不可靠?

至少只有花言巧语没有行动的男人肯定是不可靠的。

看看这位大侠在骗取两位姑娘芳心是除了花舌头还是花舌头。

)早踹早单身早向老板表明心意,猎物就不会被自己的好友抢去了…… timing非常重要但往往被人忽略。

常人总是喜欢随波逐流、需要特别极端的事件来刺激自己做下原本明显的决定。

可惜自己的惰性不知道耽误了多少时光和时机。

前妻老妈之所以离婚,就是因为老公在认识到衰老的临近并对人生有了新的态度和看法时,没有给予支持,结果被蹬了。

其实就算没有离婚,夫妻之间如果不能包容对方的古怪念头和想法,婚姻质量恐怕也不会很高。

很多老夫老妻就是常年挖苦讽刺对方,年轻时候的打情骂俏随着时间增长幽默感一变质,他们就变成了待离异夫妇,陈芝麻烂谷子就算不提,一方一有什么想法另一方就自动的排斥。

哎,难怪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至于前妻老爸娶了一个口音古怪、长的无异于妓女的无脑姑娘,被花光了钱还扣了绿帽子,犯的错误就更明显了:仔细看清楚再娶好吗?

不过那么朝气的女孩子,坐在爸爸甚至爷爷辈儿的旁边,看着目光贪婪的俊男和俊男们,我不禁觉得那样的下场反而是预想之中的。

有钱没有勃起,到底也是不划算的。

结论:说到底还是说别人比较简单。

不过我还是固执的认为,人生虽然没有正确答案,标准错误答案还是有的。

多看别人犯的错误,自己多一条幸福的出路。

片子虽然结束了,但那个红衣黑发少女很快就会发现放弃婚约只换来了个没用的骗子。

我们都引以为戒吧。

后记:故事情节里面最倒霉的是那个离了姻的老太太。

但到最后居然只有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原因是什么?

我想是占卜者到底还是给了她生活的希望。

有时候,向往生活的人往往比那些忙的顾不上生活的人看的更清楚一些。

 9 ) 死神来了

看成熟导演的作品,往往就是看一个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叙事、他的题材,甚至镜头的长短、机位的选取。

这一点也不玄,看得多了你自然会知道。

比如伍迪的这部作品,有大仰拍、大俯拍么?

没有。

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也没有。

唯一比较“技巧化”的是中间那段吵架的长镜头,不过一般观众肯定看不出来这是一镜到底的。

旁观、冷静的叙事态度,荒诞、悲凉的故事内核,却套着轻松、愉悦的外表,一出“喜的悲剧”。

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是伍迪的“老一套”、“重复”,当然你泛泛这么去看主题、风格什么的,是有一部分跟以往相似。

但这种结论毫无意义。

首先这片与伍迪老儿大部分“自己出演+自已唠唠叨叨”完全不同,也与“伦敦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不同,它是一种比较冷静的多线叙事形态。

我近半年重温了三十几部老头的片子,像《遭遇陌生人》这种形态的片子,老头拍得比较少。

你不能因为都有个话外音旁白,都有爵士乐,就说这是“重复”。

扯淡。

说偏了,回头说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展现了“生活的喧哗与骚动”。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深度”。

其实深度这玩意,有时候是躲在“现实表层”之下的,是靠观众自己挖掘的。

当然这个“表层”一定要足够强大,足够扎实,形成自己的体系。

《遭遇陌生人》就是这样的电影。

看最近的“动车事件”,其实也体现了某种“喧哗与骚动”,各种角度、各种声音交叉延伸,活生生就是一幕黑色荒诞剧。

在国内不能拿这个当题材来拍,但伍迪艾伦的这部片子,反映的内涵其实也一样。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只要你挖到了人性于世的规律,拍什么都可以反应现实和社会问题。

回到开头说的,对这部影片喜欢与否,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问题。

你是否认同导演的人生观?

是否认同生命充满着自大的、盲目的满足(霍普金斯那条线),看似美丽却是绝望,越挣扎就越陷越深的希望(作家出书、老婆开店那条线),永远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霍普金斯与作家的外遇),生活中那些阴差阳错一厢情愿(老婆与老板的恋情、红衣女与男友),看似不靠谱中的靠谱(算命线),看似靠谱的不靠谱(所有理性挣扎人最后的失落)……等等生命中那些表面如意、实际并不如意的事件。

这些大多是不开心的、悲惨的,但老头儿并没有用哭哭涕涕的方式来表现。

相反,他是有种抽离的说故事的感觉,而观众,也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没人会把他们当成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

伍迪艾伦一向阻止观众对银幕世界的过份投入,无论是拿手的人物直对镜头说话,还是大量运用的叙事画外音,又都在向观众说着:戏不是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事件具备了更“抽象”的特质,它当然可以不发生在英国、美国,可以发生在中国,或是任何地方,也就是更接近艺术表达的“普遍性”,而且毫不留情。

导演通过对“故事”和“人性”的掌控达到了这一目的,每条线索的发展、交叉与融合,几乎炉火纯青。

我认为是伍迪电影在多年的叙事经验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像老头儿以前的绝大多数片子都有一个“Happy Ending”_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Happy。

但这部影片Ending的几条线都很悲凉,甚至是达到全剧悲凉的顶点,唯一的称得上团圆的地方,就是那对“老年算命人”的相依了——而这种圆满恰恰是基于一种在影片中最不靠谱(被女儿女婿所不屑)也最不着调的方式。

只有盲目的信仰才能让人觉得内心平和,面对现实的努力只有失败与徒劳,只会淹没在生活中,淹没在更多的“喧哗与骚动”里。

这似乎是老导演在阅尽人生后给出的领悟。

似乎很悲哀,但看这部电影能真正感觉到透心凉的观众,我相信不多。

一个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特征,也因为整部电影的温暖色调、轻快配乐,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温柔照顾(比如作家与红衣女在下雨的中午出去吃饭),包括全片最鲜艳的颜色给了红衣女……等等细节又让人觉查出导演对生活的热爱。

是的,伍迪艾伦一向都是个矛盾体,他热爱又惧怕生活。

虽然随着死神的逼近,他会越来越悲观,但他的另一面也会忍不住跳出来对抗自己。

这部《遭遇陌生人》也正是这样的产物,所以影片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悲的喜剧”。

这不是一部会让你全情投入,但却会让你有思考反应的好片。

如果你是那种会思考“在死神来了之前自己一直都干了哪些傻事”的人,那这部电影就是属于你的电影。

在听老头儿的历年电影原声,所以顺手写下了这些,为这一部容易被忽略的杰作。

 10 ) Woody Allen's & Bermagin

对于这些用悲剧形式而用喜剧材料的电影。。。

幸运和超现实总会出来,这告诉我们生活是。。

无常的,不过你没东西写了你也别忘汉纳姐妹哪里靠呀! -===== Bida Laska

<图片7>

《遭遇陌生人》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9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1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