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亲切,感人。
第一二集,四川的悬崖村,搭建天梯,迁居,做产业提供工作岗位,令人惊叹。
关注交通基建第三四五集,云南怒江,溜索变大桥,山上种草果增加收入,老溜索变运输工具,致力为边远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不仅学文化,还学习技能,尤其是改变女性未来。
甚至培养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考上了大学。
第五集,广西融安,大学生返乡创业,金桔产业借助电商帮助脱贫。
第六七集,宁夏西海固,移民,迁闽宁镇,戈壁滩种葡萄,发展产业。
留原地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
调农业专家等支持产业。
第七集,海南鹦哥岭。
建安置区,移民后单身汉都解决了婚姻问题。
原先的热带雨林生态也得到保护。
白沙,黎族人符小芳历经千辛万苦做出有机茶叶,带动村民脱贫。
第八集,贵州苗族村寨,华润帮助规划,盖新房,建基础设施,附近有温泉,做乡村旅游,解决当地就业,也减少了留守老人儿童,甚至老年人都能做民族工艺赚钱。
企业扶贫。
第九集,云南孟连,地少传统种茶种甘蔗收入低,佤族叶萍带领种咖啡脱贫,种出全国冠军,让女性村民能自己赚钱自己花,极大提升了当地女性地位。
第十集,四川理塘,开发旅游业脱贫,靠网红丁真爆火。
第十一集,四川甘孜,开发旅游业,出现网红局长等。
在解决路水电网的基础上。
最后一集,广西乍洞村,也是令人感动,拍摄的时候也是谢万举当值的最后一天,送别的老人也都哭了,洋助理尼克放弃本可以非常舒适的退休生活,为中国一个极其偏僻极其贫困的村庄脱贫奉献了好几年,这两人为乍洞村脱贫弄产业修路贡献巨大。
1、四川凉山悬崖村(2556级钢梯,2016年修,2020年搬到集中安置点)盐源苹果2、云南怒江石月亮村医邓前堆 体验溜索(拉草果)福贡马吉米村 美丽公路(2020年建好)普职教育融合学校 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
3、广西融安金桔4、宁夏西海固、贺兰神红酒、闽宁镇5、海南鹦哥岭、白沙6、贵州 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 剑河县 寨章村(2021年元旦交房)7、云南孟连阿佤山 咖啡QGRADER品鉴证书8、四川理塘9、广西乍洞村
在朋友推荐下看了这部纪录片,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下,这部纪录片是有惊艳到我的。
纪录片的主旨是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为了实现全面脱贫全面步入小康进行的扶贫行动,说实话,这个纪录片之所以惊艳到我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的无知吧哈哈!
“努力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句在政治课本里被要求熟背的话,这句在2020年悄然到来之际被国家宣布我们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的话,说实话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里没有接触到这种绝对贫困的人--我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实感的,甚至于我当时还在思考,真的就全面小康了吗?
另一个无知的点在于,我一直空泛地以为扶贫就是经济扶贫,所以当我看到这个纪录片里面国家为了发展一个绝对贫困落后地区在基础设施、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落实了不同的政策的时候,我发现扶贫并不是我脑海里的简单概念。
所有这些事,如果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大国、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国、不是一个有智慧的大国,是不可能做成的。
不禁感慨,贫穷的地方之所以贫困多因为地势崎岖道路不通,所以国家一直致力于基础设置的建设。
一个去过贵州的朋友分享到,贵州这个地方虽然地广人稀,但是当你踏上这个城市的时候你会惊叹于这个城市处处是宽敞的大公路。
又想起几年前我给一个外国商人做陪同翻译的时候,带他从广州南站坐高铁去东莞,站在高铁站二层俯瞰整个偌大的站厅时,他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并与我分享到,在英国,要修建这样一条高铁线路可能从说那一刻算起到最后建成需要花上十年。
你们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很强的。
我想也是聪明的领导人们意识到交通可以带来天然的致富源泉,所以过去这几十年,无论是我自己所在的城市,还是这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小县城的交通也都是在日益便捷的。
而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精准扶贫更体现了其智慧,扶贫并不是简单的救济金,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一个地方真正摆脱贫困的方法是找到适合这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适合种咖啡的地方种咖啡、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发展旅游业、极端条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则进行大规模的搬迁,但是仍然非常以人为本地照顾到那些不愿意搬迁的原住民,那么水电网的覆盖也仍然是基础保障。
针对这群从小就读书不多自然而然不会太专心于文化课知识的孩子,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专业技能课,学习修理摩托车的、学习厨艺的、学习茶艺的……因材施教在贫困地区的教育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是民族自豪感与感动交杂着,自豪自己生活在一个叫中国的地方,感动这些为着扶贫事业默默付出并长期坚守的人儿,他们的大爱与悲悯之心很让人动容。
最后一集讲到一个外国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仍然在广西一个贫困县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义工,帮助与接济当地的村民。
当他说出“快乐源于助人”时,类目了。
最后想夸夸主持人贝儿啦,她的亲切大方与坚强勇敢也是这个纪录片能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在第一集中他们去到四川凉山的悬崖村,她亲身体验爬完了1300米的天梯,而在后面去理塘时候遇到高反,躺在病床上她仍然自责道“我唔够叻女(我不够坚强)。
”在听到村医说几十年来因为一个承诺他坚守在一个贫困小县城里她流出了十分感动的泪水,在云南普洱市采访那里因为咖啡产业的兴起而带动女性地位提升的腼腆女性时候,她自来熟地与她们打趣开玩笑。
所有这些时刻都让我觉得这个175高的美女主持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她的内心。
我要把这部纪录片安利给我身边所有爱看纪录片的人哈哈!
一天看完了,意犹未尽。
贝儿和她的团队实地探访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故事,都有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心血与付出。
每个村庄的脱贫方式五花八门,不过都是先建设基建,要致富先修路是永恒的真理。
省份对口帮扶贫困市;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扶贫干部利用互联网模式致富等,这些脱贫方式实实在在帮助了村民们过上温饱不愁甚至还有富余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主题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从单一的物质脱贫到教育脱贫再到精神脱贫都讲到了,从悬崖村给予安置房到贵州贫困村让留守儿童返校学技术再到云南孟连叶萍女士女性意识觉醒,谋求自己的事业,走出自己的“咖啡人生”,率领全村靠种咖啡致富。
这部片子真的就是记录,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遮掩贫困,记录了宁海固从飞沙走石狂风虐的戈壁滩变成沃野千里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从贫困的最初模样质变到现代社会,宛如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化之大,令人振奋令人惊叹!
中国人的力量的真的是无穷,想起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举哥和国际友人尼克参与广西脱贫的事真的令人泪目,为何这么好的故事没有进行宣传,还是很好的电影故事来源。
贝儿这个主持人既是个社牛又是个共情能力强的人,又能妙语连珠升华每集的主题,最佳主持人实至名归,期待第二季!
她没到一处都会体验贫困村村民以前的生活,爬天梯、溜索道、摸蚕等,这些令人胆颤的经历她若无其事地体验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这部片子的背景音乐太棒了,音色多变又清脆。
何其有幸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希望有更多的人脱贫;更希望这些已脱贫的村庄;不会返贫。
断断续续终于追完《无穷之路》,这无疑成为新年的第一个收获,片中每个故事都热泪盈眶,每个笑容都令人动容向往。
我想,以后当我迷茫的时候,相信它会指引我探索的方向。
先是四川悬崖村——"天空第一村",从攀爬藤梯到修建钢梯,这条唯一的出路最陡峭的地方甚至有90°,每次的往返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
山上缺乏水、电、网,而且爬不了天梯等于上不了学,等到孩子能够自由攀爬,那就已经十一二岁才上一年级,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与世隔绝。
到最后实现的不仅是悬崖村从千米海拔大举搬迁到平原安置房,就连整个凉山州35万村民也被成功安置。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搬迁后的凉山州有了教育、医疗、农业的全套配置,瞬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只要村民努力,曾经挣钱无门的苦日子就一去不复返。
再是云南孟连,佤族女性地位曾经是那么卑微,吃饭不能上桌,甚至不能够出门。
“想改变一点东西,想令大家知道女人有能力去闯出一片天”是叶姐的原始愿望,她在努力过程中饱受非议诋欺、旁人指指点点。
屋漏偏逢连夜雨,六年的颗粒无收无疑将她推进谷底。
但她依然带着不服气不认输,继续努力学习不放弃,从昔日的女人不能上桌、饱受指点,到如今的屡屡获奖、带领同村脱贫致富,村里女性享受着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快感与满足,真正的树立了女权榜样。
以上仅仅是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深入人心,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全力以赴。
谢谢主持人以温情的口吻、轻松幽默而不失代入感地讲述着一幕幕。
《无穷之路》像是给我打开的一扇窗,看到的"生存"、"生活"一词的千百面。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失落、无意义,但请看看远处的他们,为了温饱、为了自由、为了自己,都在不懈努力,小小的改变会让他们大大满足。
这让我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深感幸福和满足,降低不切实际的欲望,增加直面生活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不得不感叹,我们最日常、最简单的,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希望秉着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到之处能有光。
第一次看这种记录片,被深深的感动到了。
主持人深入各个贫困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生活,并介绍了扶贫前后的巨大变化,并没有人和煽情的地方,但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
我深刻的觉得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强大了,并且绝对不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当然还有扶贫干部们做出的努力,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
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改变,但是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牺牲。
脱贫历程艰苦卓绝,脱贫成效有目共睹。
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来自重庆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比起纪录片里面的条件,我们那里并不算穷,至少吃住医疗教育是能够保障的。
在我还未上幼儿园时村里开始修建公路,很快就通车了,但是一直到我上大学都没有硬化。
小时候上学最怕雨天,即使是公路也是泥泞不堪; 过了公路还要走很长一段小路,每次雨天回家身上全是泥。
我上高中时,老家开始对旧房进行拆除,补一部分钱修建新房。
我家拆除旧房补的钱差不多可以抵扣新房。
后来开始对门前的公路进行硬化,行车方便了很多很多。
前几年,村里又新建了一条从集镇到村里的一条公路,小路基本上没人走了。
后来又对这条路做了硬化,小路彻底没人走了。
可惜我父亲因病去世,没有见到这一幕。
我和家人也搬迁到了重庆市区。
非常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我在上学的时候每年都有补贴。
在我毕业的第四年,在重庆买了房,虽然小,但总算立足了。
小时候并未感觉到贫困,后来上学慢慢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始终是有的。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条件比许多人好,不是真正的一贫如洗。
喝了点酒,有点语无伦次,请见谅。
看了两集,结合自己的工作说一下扶贫的困难之处: 2020年,我们单位申请到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2021年3月正式启动,但是在启动之后最大的困难是村民搬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扶贫”的再升级,意在解决农村居民点分散、住宅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有待提升、收入低的问题。
难题:劝说同意村内异地搬迁。
在合理沟通协商后把村民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其中三通一平,设计、建盖住宅等一系列的钱由政府出资,但由此引发出来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村内异地搬迁有个别村民因村内搬迁后离原本的农田会产生更多的距离,因此导致不愿意离开老宅基地;其次是村内异地搬迁无论搬迁前不具体考虑是否具有多间住宅,推倒重建后按户分房,每户分一间三层楼带花园的别墅,最终,因该问题导致整个项目耽误了近3个月,犯了抽肥补瘦的错误。
解决办法:就是按照纪录片里面的,发展特别产业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土地由政府牵头帮村民整理,整理结束后由村民自主经营,社区居委会成立合作社,村民占股51%,政府占股49%,共同经营蔬菜、文旅民宿等产业;其次由政府牵头引进生物医药、康养等项目,然后由村民大会表决是否同意引进,村民大会同意后,引进企业向村民购买建设用地,村民得到第一笔钱,村民的分红比例按原本《土地承包证》的面积占整理之后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分红,然后在《招商引资协议》中明确本地村民在企业的最少人数,确保村民不会因为失地而失业。
一切不愿意搬迁的始终是因为村民害怕因失地而失业,其次是村内的“裙带”关系,在建盖房屋时充分考虑村民意见,让他们自由选择愿意和谁做邻居。
解决这些问题之后现在已经开始建盖住宅了。
≠分页最终事情记录,最后还是失败了,项目没有推下去,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是村民集体抵制。
支持我们的村民大概是毛主席所说“中小贫农”,平时温饱,刚刚到达温饱的好同志。
抵制的中坚力量是村里面有较多房屋的村民,有村民的房屋在村内有近十栋自建房住宅,我们想通过以村民违法占用耕地及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方式拆除“一户一宅”之外的房屋,但是这样做只会家居“政民一家”的初衷,不符合人民至上,最终我们也没拆,也没建。
设想中的新农村没建成。
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无穷之路》看完了,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同时空的另一群人的生活,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不停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贫穷的地方都会保持原始的纯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没有被污染,人们朴实、善良、单纯。
这些年来政府、企业、一代代扶贫人尽最大可能的利用他们的自然风景优势、农产品优势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
对于生活在山东的我对脱贫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感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无穷之路》从另一个视角让我看到的国家在这脱贫方面的投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脱贫没有终点,脱贫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 或许这个世界已经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
感谢一代代的扶贫人,老百姓的眼泪是他们最好的军功章。
感谢TVB,感谢陈贝儿,让我即使没有行万里路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印象最深是怒江那集,就像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世界,他们没有时间概念,谈及生日,他们会说“我从雷雨中出生,在湍流中长大”,他们的时间是自然。
“直过民族”女性的唯一命运是嫁人,存续民族血脉。
对于“直过民族”的子民来说,文字、时间、卫生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化概念在他们眼中无异于马孔多村民见到的第一块冰。
现代化永远是一柄双刃剑,许多我们所谓之日常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
现代人惯于盲视,人文社科知识分子只会满嘴“国家机器”,只会跟着域外的脚步咿呀着“capital control”“idealism control”。
他们看不见“直过民族”早已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命运,他们看不见如果“直过民族”真的去遵循他们创造的那套自由话语去生活,他们的命运只有迅速消亡。
究其根本,知识分子大概从来没想过,从来被自己视若神明的某些文化概念,只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便利而已。
“情动事实”——德勒兹说,它自己生产自己的客体,它为自己赋因。
今天,“直过民族”的一名女性离开自然,进入现代社会,她迈入了所谓的“国家机器”中,她再也不能贴近曾经的山林。
她被“禁锢”在现代时间里,知道了何时起床,何时睡眠。
她有了“卫生”概念,于是她不得不频繁洗手,并尽量保证自己的牙是白色的。
这样看,“直过民族”大概很悲惨。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度福柯化的“规训社会”语境中,她却发出了最振聋发聩的声音:“嫁人嘛,以后再说”。
再一次,现代人自己生产了自己的暴力,并扇了自己一巴掌。
而现代性的性别,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PS:陈贝儿简直是太亲切了!
真的很不容易
很典型,很有感触
找的贫困户也太脱离现实了,表演痕迹太重,如果这是领导视察我觉得没问题,但这根本算不上纪录片好吗,这种特意找来表演出来的贫困是对真正贫困人民的侮辱。
不太吸引
为陈贝尔点赞👍为国家点赞👍
节目很震撼,真实有诚意,主持和团队很拼。当你觉得tvb不行了的时候,总是来那么一下让你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
丁真
呵
主旋律宣传片,翡翠台颇有党媒的风范。评分太虚高。第二集,有没有数据还有多少贫困人口没有解决贫困问题?我觉得朝鲜也可以拍出这种纪录片。那么多穿着民族服装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我仿佛看到了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里面阳光灿烂的少数民族代表。片尾看到各种鸣谢宣传部振兴局,另外华润的全程赞助,我顿时明白了。此香港已非彼香港。高清,风景不错。三集弃之。
很像杨千嬅,微动作剪辑的好
染红之路
前面两集蛮精彩的
女主持真敬业 但是内容来讲 仅是展现了扶贫好的一面 那些我们真的下到贫困县了解到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只字未提
我愿称之为最好的纳税宣传片,透过一个个村子的小故事,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驻村扶贫干部群体、一群有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一直以来在默默耕耘基建的各级政府、努力自助的贫困人民,以及这个科技深度互联互通的伟大时代。
弹幕说应该让国足每天来爬悬崖村哈哈哈哈哈哈
脱贫之路,复刻丁真,爆火的背后,都有默默的努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网络扶贫、农业扶贫,现在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年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奋斗努力~感慨祖国的伟大,感谢劳动人民为人民为自己为后代创造的幸福~
值得一看
有意义
冲这高分打开看了,结果就这?根本就是利用香港这一“先进发达”的代表来证明“你看,别人都说好”。关键平时口口声声说是一家人,这时候倒把人家当“外人”利用起来了,真是高啊!以及主持人说粤语,旁白配普通话,请问这受众到底是谁,看得我够别扭😓本来想两星,但为了片子里面每个努力奋斗的人还是多打一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