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太老套了,看一半就基本知道怎么回事了。
还有那男的连中4枪有木有,当时我就知道他TMD肯定没事,那SB 女主还真的走过去摸.你妹啊!
直接头上来一枪不会么 卧槽导演也太弱智 这部片基本就是看女主穿件破T恤若隐若现的胸部。。。
Elissa出场是坐在车盖上悠闲地弹着吉他,旁边是急得抱怨房主迟迟不到的妈妈。
对于同样长途跋涉却无法进屋休息的两人,这样的情绪反差有可能是两种原因,一种是Elissa真的是成熟稳重大方得体;另一种是她心中对母亲的不认同,导致不愿意展现和她一样的情绪。
从剧情发展来看,Elissa的确比同龄人成熟,但我认为后者还是主因。
Elissa一直和父亲生活,此次刚开始跟随母亲,二人尚有隔膜。
对身边最亲人的排斥产生的自闭倾向,多半会形成严重的自我保护,当然Elissa的度拿捏的不错,所以看上去还在正常范围。
和Tyler参加party时候的格格不入,愤而离开后对陌生人的警惕,都有和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这让之后妈妈跟Ryan说“她是高中生,你是大学生”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恍惚。
从和Ryan第一面开始,在度过了初期的害怕之后,Elissa就一直处于主动地位,乱翻磁带聊音乐,然后拜访Ryan家送CD,在没有问人家的前提下就兀自逛遍全屋。
在妈妈邀请Ryan讲明要求后,严重的逆反心理更令她主动出击,如果不是出现突发状况,当晚就有事情发生了。
女生在调情到一半的时候去厕所,百分之九十是为将宽衣解带时碍事的东西除去的。
Ryan的气质一直相当完美,而且无论面对谁,应对都相当得体。
因此导演很早就披露出地下室藏人的情节,让人物性格稍微显得复杂些。
但考虑到妹妹是他唯一的亲人,还是有精神疾病,并且命案在身,他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因此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
这种良好形象甚至维持到他为了不暴露而失手杀人之后。
看到酒吧女孩成为替代品,我的反应是又是一个人言可畏导致误入歧途的故事。
但剧情反转只发生在一句话上,Ryan说,“我妹妹当时就死了”。
导演在剖丝剥茧和豁然开朗之间选择了后者。
这一句另所有悬疑瞬间全部解开。
Carrie Anne的死最大责任人是父母,父母无法承受这种责任,便将它推给了Ryan。
其实如果真的完全是Ryan的责任,也许结局反而不同。
人在面对别人造成的悲剧上展现的理性和同情心,往往和自己造成时不一样。
年幼的Ryan在精神虐待下,产生了心理阴影,他需要造出一个Carrie Anne,来让自己重新做回Ryan。
这种阴影即使在杀了始作俑者的父母后也没能康复,所以第一个不知何来的女孩成了最初的受害者,而后是酒吧女孩,直到有主角光环加成的Elissa。
Jennifer Lawrence是那种靠气质提升外表的典型。
而Max Thieriot怎么看都像萌神Curry。
最后说一句,如果没有心理问题,Elissa这种性格的女孩和Ryan这种性格的男孩真是般配啊。
Ryan这孩子一开始给人印象还是不错的,相比于其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懂事,文静,难怪女主舍弃了那个asshole泰勒而选择了他来当恋爱对象。
然后接下来的大反转就让人有点.......怎么说呢?
哭笑不得吧!
似乎美国的编剧都有这么一个逻辑:凡是那些懂事的,会勤俭持家,懂得礼貌又上进的孩子,一定是脑筋有问题的,最后一股脑儿的铁定是变态,倒是那些“坏孩子”最后总是能成英雄。
例子嘛?
看看犯罪心理这部剧就可以了,里面几乎把好莱坞编剧能想到的各种杀人动机和方法一网打尽了,但有趣的是,其中80%的变态无一例外都有着文质彬彬的外表,有时架一副眼镜,咧嘴狞笑。
这么写是不是就为求那个反转效果?
不过看看有关美国的新闻,那些西装笔挺的政商界精英貌似都这个摸样啊?
没有一个是一遍抽着大麻一边说“sup”的小混混形象。
电影和现实是相反的?
因为现实中不存在,所以才写到电影里,以弥补人们心头的遗憾?
<图片1>只是出于对惊悚片的热爱才随手下载的《街尾之宅》在开头的部分就没有让人失望一个神经异常的女孩子手刃了亲生父母口味够重……四年之后一对母女搬迁到凶宅的对面那个女孩子居然是《饥饿游戏》中的女主角这又是一个意外之喜……很喜欢那个女孩的眼睛就像史上很多变态杀手在现实生活中都很平和内敛身家清白没有前科女儿认为小镇居民对待惨案中唯一的幸存者过于苛刻仅仅因为他还固执地居住在凶宅之中导致了邻居家的房价暴跌而在女高中生的眼中略微腼腆的大学生很善良温柔的样子母亲只是出于天生的警觉以尖刻的态度发出警告女孩无从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感到莫名的羞辱说实话起初大学生的确给人的印象蛮好的因为谁都知道是他的妹妹精神病发作杀死了父母而他却把妹妹藏到地下室里面兄妹情深可见一斑而妹妹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往外逃每次都在貌似已经威胁到邻家母女安全的时候哥哥及时赶到制止了 妹妹直到好奇心起的女高中生无意中窥破了地下室里的秘密并且在厮打的过程中发现那个妹妹戴着蓝色的美瞳照片上的妹妹是蓝眼睛哥哥的态度与先前的文弱判若两人其实这在与镇上那些不良少年交锋的时候已经初见端倪他其实是一个打架的好手并不是大家惯常以为的窝囊废他先是击昏了女高中生然后杀死了警察最后刺伤了先来寻找女儿的母亲在这血腥的过程中回忆不断的闪回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了妹妹的死亡爸妈把过错都推到了小小年纪的他身上强迫他扮演他妹妹的角色白天在众人面前是他自己回到家里关起门来他就被迫成为他死去的妹妹他的人格分裂就在很小的时候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结果有天在扮演妹妹的过程中积累多年的怨怼爆发了他用极其凶残的方式结果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然后用搭便车或者其它的方式掳走一个无辜的女孩给她注射针剂让她变成他妹妹他是真的爱过女高中生但是他更在意的却是那个早已死去多年的妹妹所以他最终成为了恶魔的化身那棵树在他眼中是一张审视他内心的脸但是很多人看来那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罢了那张脸是心魔的倒影而已女高中生在泪水中释然了……
一开始没看懂,还好有人剧透。。。。
不过女主从地下室逃出来后既然能搬动大洗衣机堵住出口,为什么不接着搬其他重东西继续堵呢?
把出口堵住,男主绝对出不来啊,然后再慢慢想逃脱办法。
死了的警察身上不是有手机么,掏出来打电话啊。。。
最差男主关在地下室出不来,女主和他耗体力好了,女主的妈妈很快就会来找她,到时大声呼救就好了,那房子貌似隔音并不好,肯定能听见。
6.5分。
还可以看看的恐怖(?
)惊悚(?
)片。
本以为这种类似“鬼屋”一般的设计应该是和灵异事件有关,没想到这根本就不过是人祸而已。
Jennifer Lawrence略有婴儿肥的脸演这种受虐女主有些不合适,太强悍了。
最后的反转挺有意思的,所以说吧,小姑娘听妈妈的话总是没错的
下文,是为了向我手里那杯黑朗姆+勾兑的樱桃味可乐致敬,保持获取深层智慧知识的乐趣,如同期待单一口感可乐被勾兑后能带来的惊喜般延绵不绝!
剧情无需多言,以3倍速快进都能看懂。
比较混乱的是结局的悬念。
这类没有明确官方剧情结局的电影不值得费脑细胞去弄清12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论述!
导演要的是迷茫和智力参与后的 观众自我感触梳理得出的个人化的真相。
比如最后女主角为何对着那棵树流泪?
她看到了什么?
了解了怪胎男孩的内心吗?
或是她在感激自己全身而退的幸运?
亦或是同情心在此刻被男孩的不幸而弄得泛滥?
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结论!
关于为什么疯女从地下室冲出的时候会有暴力攻击倾向?
一定是男孩不停给她注射的致幻剂镇定剂的作用;疯女为何冲出后不第一时间杀了男孩?
一切都有心理学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你只需要知道主题,就是一个被吸毒的丧女之痛的父母折磨大的小男孩,最终也走上了反虐待的路!
那个小男孩也希望将所经历的痛楚和扭曲转嫁到属于自己的“玩具”里。
现实中这类真实地下室圈养人的案例很多,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羡慕或是计划着有朝一日自己也 能私藏封闭的虐养个人,最好是不认识的,这样才刺激,在每天虐待的过程里享受主宰别人的快感,像神一样的存在,而这个“玩具”的死活微不足道。
有些巨富会把私藏圈养的行为当做是自我心理理疗的过程,并且没有任何罪恶感的享受这个秘密。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此处为何提出这类巨富人群?
其实人拥有的财富到了一定高水平的时候,你才惊愕的发现自己的控制欲大的难以置信,有时自己都恐惧……每个人都有地下暗室虐养某个人这样的幻想,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也跟人的原始本性有关,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性欲驱使--性也和暴力连带挂钩是统一体,由大脑同一区域控制,必须要发泄出来要么性要么暴力,性活动中的SM行为,就是例证,同时发泄性和暴力虐待。
其实很多人都以分钟为单位,时刻在抑制着自己虐杀的冲动,因为现实的生活没有人能时刻都明智,生活随时都会失控,现代社会的不安全感和嫉妒造就了这样的普遍化的虐待倾向!
某一天你站在一个鸟瞰人群街道的高处,你仔细看着人群并应该这样思考:人无论外表如何抢眼或者平凡,内心都被分成2半,分别住着天使&恶魔。
只是在某些时候恶魔的那边才会被某些要素唤醒……
第一感觉,饥饿游戏的主角劳伦斯真是胸大无脑啊!
没事总是喜欢跑到别人家里所有房间都走一遍,脑子进水了?
还是傻逼到处现傻?
最后Ryan竟然中了几枪都没事?
蜘蛛侠吗?
太假!
最后结局有点出人意料,原来事情是这样的:Ryan小时候和Ann玩的时候,Ann不小心从秋千上摔下死亡。
然后吸毒的父母变态的把Ryan硬当初Ann来养,导致Ryan精神变态。
后来似乎他们想要个Ann,然后一直抓无辜少女当Ann。
那天晚上那个杀人的女孩其实不是Ann,而是他们养着放地下室的被折磨的陌生女孩。
那个女孩逃出来后就把他们都杀了。
4年后,Ryan地下室的那个也一直想逃跑,最后被杀。
然后Ryan又找来一个服务员女孩当Ann,后来被女主角看到也被杀。
Ryan就想把女主也当Ann来养,然后就是大决战了。
结局当时是正义战胜邪恶。。。
想想挺无聊的。。。
论言情,男主好cute好帅的。
you broke my heart,好吧。
本来以为青春惊悚在来点暧昧,我还蛮喜欢Jennifer和max的配对,阳光少女与悲伤少年,这不就是一出偶像剧剧情吗,我以为就这样下去了,最后他们俩无能为力只能杀掉男主妹妹,或者男主和妹妹一起死,多唯美。。
我真的好傻好天真,最后美国电影的一贯作风,男主大暴走。。
论惊悚,嗯,票房冠军是Jennifer的功劳吗?这样剧情的电影太多了,阳光小镇下的阴霾。
演饥饿的时候Jennifer好像瘦点。
唉,只算是言情片。
恐怖的气氛元素少之又少。
血浆都没什么。
之前男主装的纯纯的爱后面变病态的囚禁。
哎。
老梗。
you broke my heart。
I'm so so sostupid
相信很多人之所以去看《街尾之宅》,是为的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
这个用《冬天的骨头》里的早熟演技征服影评人、用《X战警前传》里的童颜巨乳俘虏一票宅男的90后,在2012年年度大片《饥饿游戏》的助推下,一举成为了全美最受欢迎的大妞。
托她的福,这部被延期许久的小成本惊悚片居然也拿到了票房冠军。
只是,你可曾想象过这姑娘居然能演恐怖片?
“金发+大胸”的恐怖片女主标配硬件她不是没有,可是那倔强的圆脸和结实的身材,让人实在无法让人把她,和一般恐怖片里失声尖叫、手足无措、娇喘着逃跑的女主角们划上等号。
更何况,本片中的反派男主角马克思希尔莱耶又是个看起来与“强壮”毫不沾边的小受...好在,我们并没有看到劳伦斯小姐装柔弱的违和场面。
因为《街尾之宅》的一大脱俗之处,就是没有把主要角色都设置成性格典型的脸谱人物。
一个年轻时极尽荒唐、与丈夫离异后才试图扮演母亲角色的老妈,一个独立、坚强、有原则的少女,在伊丽莎白苏和劳伦斯的演绎下被呈现地有血有肉。
两人对话时的尴尬感、女主角把家里电话转接到手机上以掩饰自己不在家的细节,无疑都会让许多与父母有着沟通障碍的青少年感到共鸣。
因此,怎么看都不像典型恐怖片女主的劳伦斯,与这部电影其实相当搭调。
在参加派对一场戏中,她一意识到邻家帅哥的图谋不轨,立刻断然离开了屋子自己走回家;而她对醉酒女孩的关怀又显示出她细腻的心思和会照顾人的性格。
这一切都显示出她绝不是一个热衷及时行乐的青少年,更加不会是一般类似电影中智商无下限的美女。
因此你也不难想象,她在结尾迅速识破男主角诡计并成功逃脱的彪悍了。
虽然打着“惊悚”、“恐怖”的旗号,占据了剧情大半篇幅的却是男女主角之间相识相知乃至相恋的过程。
一开始,艾丽莎对瑞安只有同情和些许的猜忌。
但渐渐地,她越来越被这个谦和、细腻、神秘的男孩吸引。
也或许是叛逆心理作祟,母亲对瑞安的误解和过度警惕让她更想用自己的关怀给受尽排斥的他带来一丝温暖。
“树上的人脸”那场戏无疑是他们感情升温的节点。
他们有着同样的细腻和敏感,也同样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
这样的恋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可惜,母亲的猜忌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瑞安确实因为巨大的挫折而产生了严重的性格扭曲。
那个被他囚禁在地下室里的女孩并非传说中他疯癫的妹妹凯瑞安,而是被他抓来代替妹妹的无辜女孩。
当女孩因为试图逃跑而在挣扎中被他错手杀死,他马上俘虏了另外一个让他产生好感的美女店员,并且买来蓝色的隐形眼镜,使她从外貌上更接近金发碧眼的凯瑞安。
而正是这付蓝色隐形眼镜的包装盒,使敏锐的艾丽莎识破了瑞安的谎言。
与情感戏的细腻相比,本片在悬念上的铺排反而逊色了。
瑞安是不是坏人?
藏在地下室里的女孩到底是不是凯瑞安?
处处包庇瑞安的警察和瑞安是什么关系?
如果凯瑞安早就死了,那片头杀死父母的女孩是谁?
...当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最后短短半小时内依次被抛给观众的时候,却并没有意料中恍然大悟的感觉。
编导也许是想营造出抽丝剥茧的效果,但后半程失败的节奏掌控使得悬疑感大打折扣。
艾丽莎发现秘密、艾丽莎与瑞安对峙、警察与瑞安周旋、妈妈的介入...一切都发生地太匆匆,让本该悬念迭生的剧情转折反而寡淡了。
似乎是眨眼之间,母女俩就制服了瑞安化解了危机。
似乎很多人都很喜欢瑞安出现在精神病院的结局。
个人觉得这个结局不算神来之笔,但确实是理清整个故事不可缺少的一笔。
与之相比,我更喜欢这一幕之前艾丽莎和妈妈的对话。
经过一场生死危机,母女俩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善。
可是妈妈却怎么也发现不了那个树上的人脸,那个只有瑞安和艾丽莎才能看到的人脸。
妈妈无疑是爱她的,但只有瑞安,才是最像她、最懂她的那个人。
P.S:大妞在里面唱歌挺好听的~--分割线--电影情节的梳理(关于三个“凯瑞安”)1、片头那个杀了父母的应该就是被打扮成妹妹的瑞安自己。
这个刚好与片尾瑞安的回忆相对应---自从凯瑞安死后父母就丧心病狂地把他当成女孩养,并对外宣称凯瑞安疯了,瑞安被送到亲戚家养了;2、后来出现的那个几度逃跑、差点成功却被瑞安失手杀死的女孩是被他抓来代替凯瑞安的不知名无辜女孩,这个可以由她聪明地取钥匙并理智地逃跑的情节可以推断出来,疯女孩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智谋;3、最后被艾丽莎发现的“凯瑞安”是之前在咖啡店对瑞安颇有好感的美女店员,这个就很好看出来了。
(如果喜欢这篇影评,欢迎来我的个人空间http://hi.baidu.com/cyflying11)
3.5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3.5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