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市可能是因为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是因为爱在这座城市生活,一种是因为爱上旅途中的它。
不论是哪一种爱,都是对这座城市的一种解读。
New York,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而充满诱惑。
这里是世界最繁华的地方,是最核心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或许不都是世界的精英,但大多数还是。
电影通过数个小故事,解读这座城市,从各色各样不同的人之中找寻城市的故事,喜欢里面一个人说的话:我喜欢纽约,就是因为他有来自各色各样不同地方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这是座包容的城市,也是座充满奇遇的城市,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物品,想要的爱,想要的工作,想要的生活;你也可以在这里失去很多,失去童真,失去最珍贵的爱,失去心底善良的良知,失去最初的信念……
等了接近一年,终于等到了她的首映。
2009年10月16日,少有的冷天的夜晚,在纽约市的电影院里捧着爆米花等待借着诸位名导演的眼睛看纽约。
然而无论如何,一小时五十分钟的胶片是道不尽纽约街头巷尾的情致,也无法把“Love”这个音发得饱满。
一、纽约≠阴雨+性爱+卷烟粗陋地感觉,电影的50%以上都是以黑夜或者阴雨天为背景。
或许这是与电影拍摄的时间有关,大部分的故事应该是在11月末到2月初左右发生吧。
仿佛除了舒淇那件蓬蓬的Northface的黑羽绒服以及Orlando Bloom宅男气十足的墨绿色牛仔布夹袄,其他所有角色都是毛呢外套打扮——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黑色长外套下Maggie Q纤细裸露的腿,倚靠在灯火阑珊的湿漉漉的街头,遮不住的逼人的兵气,纵然是流莺又如何。
步履蹒跚的老夫妇,却执拗地在63岁的婚庆之日顶着寒风在Coney Island——吸引年轻的情侣与逃课的学生的游乐场的沙滩边漫步。
明显更有气力的老太太,尽管从开始录影起便一刻不停地唠叨着老头子,却在故事的末尾,像个小姑娘一样,怯怯地伸出手握住对方,颤颤巍巍又略有迟疑地把头靠向丈夫的肩膀。
分别的情侣焦急地奔赴约会,充满了肉欲的思念从地铁与的士上便开始蔓延;午夜的酒吧门口,各燃一支烟,三流作家与职业妓女的啼笑皆非的调情对话;相爱的夫妇,却饶有兴致地在路灯下上演陌路男女的艳遇未遂的精彩一幕……故事的背景皆是在潮湿的夜幕下。
而夜幕遮不住的是纽约客心底的躁动与安全感的严重缺乏。
倘若阴雨能归咎纽约湿漉漉的冬天,那么几乎贯穿全片的性欲的信号与烟味,三言两语是难以阐释得清了。
二、请给我点音乐吧我总是不自觉地拿她与Paris, Je T’aime作比较——或许是要与纽约的冬景相匹配吧,否则怎么连配乐也变得萧索了?
想到这里又开始无限怀念Paris, Je T’aime里那一段中年男子在街头偶遇着红风衣的女性是怦然奏响的旋律,以及他难以自持的对亡妻充满怀念的眼神。
而在NY,I LUV U里,只有身为芭蕾演员的父亲对女儿满怀眷恋的一舞的配乐,以及经典宅男Orlando Bloom沉浸于为日本卡通配乐时的那段旋律让我略有印象。
三、被忽略的一些文化华人文化在片中占了重要的一笔,无论是代表新移民的中药店收银员(舒淇),还是英文流利广东话却不利落的二三代移民(Maggie Q),都体现了移民文化——特别是华人文化,以唐人街为背景,与纽约本土精神的交融冲撞。
粉脂未施的舒淇,眼神中无时不刻不流露的怯弱不安全感,真真地打动人。
但感觉还是缺了些什么。
第五大道的奢华一族在哪?
拎着公文包,小口抿着咖啡,快步奔向办公室的上班族的身影在哪?
阔腿裤,嘻哈舞,涂鸦与脏话,纽约黑人文化在哪?
请原谅我如此挑剔。
我爱纽约,因而横看竖看都有点遗憾——纽约市的故事,毕竟不是一小时五十分钟能道得尽的。
太太太文艺了这片子。。。。
需要闲来无事,静静的看。
我心头有事,有点看不下去,但是还是给我很多灵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我要去剪短发了。
L先生曾经说,你去剪个短头发吧,我说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说,就是好多女孩子那样包包的头发,短短的。
那叫什么头型来着好像是梨花头吧....其实恰巧,我也正是那个时候爱上梨花头的。
他微笑的望着我,可爱的神态溢于言表。
L先生常常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他是一个可爱的男人。
所以,我会在最近抽出时间,把卷卷的头发cut掉。
然后换一个头形,开始新的生活。
那么剪头发和这个电影有什么关系呢?
说实话,有有一些情节我是无法理解的,甚至被中国人的传统观所唾弃的。
但是我还是着迷于异国街头舒淇那美丽的身影,陶醉于老爷爷和老奶奶在大海尽头温柔的拥抱。
... ...有多少个瞬间,就在时间的泡沫里一个一个轻轻消失,又有多少个美好的时光,我们竭力去抓住,但是毕竟是徒劳。
好了那么过几天就去剪个头发,重新开始我的生活。
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想法,不要为外界所迷惑倾听并忠实自己的内心,我想变成一个纯净美好,并且快乐着的女人。
从来没去过纽约,不能感知那里的冷暖,体会不出那里遍地皑皑,万籁俱寂时的心情,也许街上真的没有行人,也许空荡的连脚印都没有,更不能感受在纽约某条街上将厚厚软软的白雪踩得薄薄实实的感觉。
不知道纽约人到底对这城市倾注了多少感情,或者他们能在那儿得到多少安慰。
但是每个故事都能轻扣心扉,让你一点点的接纳这个城市的浪漫和谐。
很喜欢里面一句话:人人都随他乡而来,这是我喜爱纽约的原因。
人人随他乡而来,那么会有多少故事缠绕,这些故事必然和巧然地将零零散散的纽约人联系起来,那么这个城市,这个世界就如同一个安逸的家园一样,人人带着爱,人人留下爱。
纽约,我爱你!
你让我知道,双眼轮换遮蔽着看世界,它会为你舞蹈。
你让我知道,太阳是男孩儿,月亮是女孩儿。
你让我知道,当63年过去之后,你呆呆傻傻的,刚摔屁股,走起路来拖拖拉拉,带着可笑的帽子,对我来说看起来仍很棒。
我还是一如既往不厌其烦的唠叨你,因为我不想你哪天不注意自己身体让我担心致死。
你让我知道,爱一个人才会让自己改变,也许你所爱之人都不会察觉。
你让我知道,如果你悲伤,如果你恰巧看出别人悲伤,千万不要读出别人的悲伤,应该想办法让两个都好起来。
你让我知道,如果你心里想着某个人,所有的感觉在翻云覆雨之后依旧清晰可现,那么你应该怀揣希望地去邂逅她,因为一个不小心,她就会在你打开车门的瞬间出现。
你让我知道,当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傻×,凤姐也不要,又矬又腿的时候,倘若你心地纯净善良,你仍可以带着感恩的心,道一句: Make a wish!
《New York, I Love You》,100分钟不长的电影,画面文艺的逆光剪影充满了纽约味道。
她是老友记里的中央公园和café, 她是欲望都市里第五大道,Carrie在麦迪逊街边拾阶而上的公寓;她是Apprentice里的concrete metropolis,也是下城画廊小店的街头随意;她是一闪而过的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和布鲁克林桥。
她是匆匆行人不好拦到的黄色出租车,她是有人搭讪发生故事;她是黄昏秋叶筛过的天空,她是总要带伞的阴雨天气。
她不是天堂,看得见浓重色调却摸不清棱角。
于我而言,她是浅灰色的金黄。
纽约,我爱这个城市,非常的。
虽然她与我素不相识,甚至从未擦肩而过,若硬要说她承载了我过多梦想,未免矫情,在那些虚构的情感中,她浅浅改变我生活的印迹,我却并不知她真实模样。
这世上美好的地方万千,只有几个能叩住心房,牵起那些隐秘的情结,哪怕微薄,我和她,是有缘的。
说说这部电影吧,有点像《真爱无敌》的拼凑风格。
十二位不同国家的名导演,十二个5分钟左右的小短片,混剪成各具视角不同境遇但同样风情的纽约。
和第一站《巴黎我爱你》同属 “爱情城市”的系列电影,据说今年会拍到上海来,前者没看过,不好比较,后者很期待。
第一段故事竟是姜文导的。
好吧,你偷走我的面子,我偷走你的姑娘。
崔健的《花房姑娘》唱在异国咖啡馆,年轻男子念出英文的歌词,迷离掉了女人的眼睛:I walk past your flower room every day. 我每天走过你的花房, I see you, but I say nothing. 并没有话要对你讲。
I'm so afraid to look at you. Oh, girl. 我不敢抬头看着你,噢,姑娘。
You say I'm the strongest. I say you're the kindest.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You ask me where I'm going. I point to the ocean.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岩井俊二还是一如既往的云淡风清,虔诚如童话,干净细腻之余不忘推广一下日本动漫。
他和她邂逅,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婚姻写照,门开了。
- Hi. I'm Camille. - Hi. I'm David.关注了很久,又好像初识。
她拿下遮住脸的书,一个握手,一个笑意盈盈的凝视。
New York也有这样清纯的故事。
Natalie那一段,是描写宗教里的爱和婚姻吧,情节很绕。
不过娜塔莉真美啊,她的露齿一笑,所有的花都开了。
她是我可以从人群中一眼望见的大爱。
我爱这世上一切有风格有个性有才情的性情女子。
过气的女歌唱家捧着紫罗兰想要自杀,却无意造成残疾侍应生坠楼,在那间安静的白色窗帘乱飘的房间,她因他的死得到自己的救赎。
那一段配的大提琴真好,弥散了无可规避的沉钝和衰老,有一种窒息在无语中升腾。
我喜欢那对中年夫妻的片段。
他们相处多年,习惯了对彼此视而不见。
如果假装不相识,无需告知名字,走出来感受一刻陌生的温存,再走回那扇门。
起初我还真以为他们只是路边借火偶遇,看到最后,忽然就感动了。
很能明白那女人的一颗眼泪。
她在灯下大笑,一杯一杯喝酒,眼角有些皱纹,幸福地叹出一口悠悠长气。
最温暖的一个故事,我反倒不知如何去写。
我妈说,每次看到清晨一起买菜黄昏一起散步的老年夫妻,都会去想他们这一生经历过什么,才能走到现在相依为命。
人越长大,越容易被一些平淡长久,不离弃的东西感动,它们比艳遇繁华、阅遍朝堂更不易。
就算一生都那么吵闹嫌弃,她轻轻地朝他肩上靠一靠,就在这个很静谧的时候把63年的温柔溢满了。
老头老太那瞬间的表情真好。
我把这个镜头定格在我的时光里,希望有一天,它能覆盖住我人生最后的模样。
年轻恋人间短短的甜蜜抱怨。
我现在就带你去旅行,不用带行李,我会在罗马给你买牙膏。
昨夜我在酒吧遇见你,感觉置身在情色大师贝托鲁奇的电影。
今天我穿越了30个街区来等你,你出现得那么恰到好处。
这不仅仅只是one night stand,我纠结过,但什么都不想想,我只知道我要你。
- 我捂住左眼,再捂住右眼,就可以让天空为我跳舞,颜色像在捉迷藏。
- 那是因为你看事情的方式不同,宝贝。
Maggie Q 长风衣下裸露着长腿倚在纽约深夜潮湿的街头,她的美是风尘潋滟的,透过烟圈,你看不透她的眼神。
相比之下,舒淇则像微亮的天光,越发的素面,越发的从容。
有故事的人,难怪那大胡子画家至死也要画她,有时错过一时就是永远,我把灵魂贴进你画的眼睛里。
这洗尽铅华的女子竟能重新长出清丽绝世的骨骼,浮起本色里神清气爽的温凉。
出租车司机对落魄的画家说,墙上的桥上的,我用天空当我的调色板,等最美丽的时刻作下最美好的画卷。
人们来这里是因为这里到处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不是吗?
邂逅、交遇、延展,生根,拿着DV行走随拍,有的细腻有的迷蒙,相互取暖也逐渐疏离,每一个转身,都有一种可能。
城市的文化就是人们带着温度的一串故事。
纽约,却没有我的故事。
第一段 导演:姜文 演员:Hayden Christensen , Rachel Bilson ,Andy Garcia 我首先很感兴趣的是组委对于中国部分导演的选择,(我真的很怕《百花深处》)姜文有着不同于张陈田等第五代大哥的神采,他是一个军区大院的留守弟弟,相对于哥哥辈的某种50后被放大被定义的时代性整饬伤怀,他更洒脱也更独特。
我们可以从《阳光》和《鬼子》中看出那种属于“弟一代”的跳脱的怀疑主义,以及不乏深刻的调侃性对抗。
西方的思想解放冲击和中国在那段时期文化上在亦步亦趋中茫然混乱焦躁都在这个似乎永远眯缝着眼鼓着膀子叼着烟的老男孩身上得以具象表达。
姜小军是关于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个声音,在父兄的不容置疑的言辞中不失时机低沉而压抑着激越,发出了虽然有时不无稚气和取巧的啼声。
它与其说是一种个人表达,不如说是在个人表达和时代民族话语交替夹缝中的一种姿态,一个在父的衰老的威严和兄的落网的反抗之间懵懂又早熟的眼神。
在被媒体抨击为自HIGH的《太阳》出现后,我们看到了小军套子吹破后的情景,那就是这个“漏网之鱼”的儿子,弟弟,在长大后只剩一个弗洛伊德的费里尼的肥梦——那些出现在阳光灿烂日子里的首次遗精后的春梦里的性幻想,那些湿漉漉的女人的肥臀和大腿,那个固着于内心的不断奔跑的尿的一丈高的欣长少年。
以上可以看作是梦材料的一个来源,即童年记忆。
而作为梦的另一来源则是白日情景,那就是在暖色调的欲望田野和烟雾缭绕的隐秘树林中,成年的凸肚的小军在无目的射!
射!
射,乃至最后把枪口对准了少年的他,那个和他妻子媾和的房祖名,于是莫大的讽刺在这一刻成为姜文“弟一代”的悲哀的轮回。
姜郎和纽约很有缘分,80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几乎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关于梦以及梦的破碎,青春和青春不再以及追求理想和理想的飘渺的集体症候。
有个和姜文同龄的人最后不无酸楚的提起精神总结到,80初的出国潮还是和当今不同的,因为那时候是在追求理想而当今却都是逃避现实。
但很显然,在洪晃,在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在王启明等等“追求理想”的人来到了自由女神BLESS的国度后,他们在最初的恍然大悟后,都现实了。
现代和那时没有任何不同,有的仅仅是记忆,感情,认识的偏差,承认吧。
王启明最后失去了一个女人又得到了一个女人,这是个最好最精简的关于男人成长的表达,也是雄性动物的终极目的,当然这个女人不是他最初勾画和期望的,和纽约一样。
SO,那么在本片中,作为第一个片段的姜导演用了个纽约版《天下无贼》说了啥?
——就是安迪加西亚尽在不言中的“小子(发京片子贼的音)诶~别和我抢女人,这些老子早玩腻了,因为我有《花房姑娘》。
”另,摄影是李屏宾,台湾新电影出道的,《稻草人》《悲情城市》《半生缘》《女人四十》《花样年华》《小城之春》《最好的时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能说的秘密》这些片子以及合作的导演以及时间次序就可以说明一切。
本片段镜头成熟,剪辑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东西,我认为台湾摄影师的功力远非大陆可比,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游刃有余毫无断裂不适之感。
海登克里斯滕森表演的不错,本色么??
哈哈。
姜文依旧喜欢外部动作,摆脱不掉的演员本性也似乎成为了导演和镜语特色,那个设计的滑抛滚的手机,钥匙,戒指唉~让子弹飞。
第二段 导演:Mira Nair 曾执导《Vanity Fair,09年新作《Amelia》 演员:Natalie Portman, Irrfan Khan 《Vanity Fair》04年(名利场)是部浓郁宝莱坞情怀的音乐喜剧类片,使人记住只有律政俏佳人瑞茜·威瑟斯朋的魅惑一笑,似乎当年的OSCAR给它了个服装提名??
我对于阿三没有歧视真的,真的没有,但是我们都还是必须承认作为“他者”的第三世界艺术家,仿照西亚马兰拍点投机取巧的的科幻悬疑类型更适合在美利坚电影工业里生存。
虽然《xx,我爱你系列》标榜着文化的互相欣赏和各自表达,试图在一个城市里诠释某种后WTO时代的文化融合多元世界性。
但是,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周黎明说过的,白种人文化伴随半世纪的殖民输出成为了一种普世文化,而真正无法互相承认和理解的恰恰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比如我就真的不懂也不感兴趣啥印度教和JAINS教(我还真的不会写这个中文,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日是叫啥??
或许季羡林懂的)各自吃啥。
《名利场》原著其实说的很清楚也完全暗合这种地位,就是“她依靠着她的机智,圆滑和性,排除万难,成功栖身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上流社会。
但蓓基知道,她还是无法真正的融入英国的上流社会。
”而且最最难堪的就是这个段落也太概念了,(不过印度人就是以擅长概念抽象思想为民族特性 )一个嫁给印度人的作珠宝中间商的犹太女孩(娜塔丽波特曼生于以色列)和她的上家在室内扯皮,谈到了饮食,婚姻,和宗教。
最后在瑜伽音乐中老印度男人亲了犹太女孩扒下有可能是他前妻头发后的光头。
真的真的很难堪,所以导演就是要告诉我们,所谓民族习惯就是接受很多古怪的无奈的令人反感的“传统”还要露出感悟的欣慰的微笑?
在这一点上阿米导演做的远不如《巴黎我爱你》中伊朗导演自然,两个不同宗族的年轻人偶遇相爱,多么质朴简介大而化之言简意赅啊。
在民族表达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如楼上。
真的,印度对于普通美国人就是《性学宗师》的热闹和故作神秘,是《平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落后的第三世界世俗神话,是YOGA,是莎丽,是宝莱坞的歌舞。
对于知识分子则是宗教纷争和种姓论,我们很难接受这个。
第三段 导演:Shunji Iwai 岩井俊二 演员:Orlando Bloom,Christina RicciSOHO族电影配乐家缺乏阳光和维生素D,他和很多单身宅男一样邋遢病弱,我们看到他的昏暗屋子里的电子琴,非编,混音器以及屏幕上的宫崎骏。
Orlando Bloom因该奔四了,75后的他崇拜列侬,脑子里概念很多知道很多“基”但是显然分不清他们各自,他也无法认真阅读其中一个基的《罪与罚》,因为显然他更亲睐维基。
作者岩井俊二是九十年代的“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受到中国观众尤其是85后甚至90后的推崇,《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他那种日系纯爱的感伤的青春残酷物语的主题和细腻柔和的镜语情感,以及不乏深刻的日本社会批判,日本人性的探索独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岩井殿是60后生人,西方社会文化大激荡大反思的时代他正幼,60年代日本成为发达国家,在战后经济腾飞时候度过自己的少年,80年代中后泡沫经济时期,他毕业开始了创作实践。
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岩井也有如同片中Orlando Bloom那样的初期创业艰苦无名期,在陋室中摆弄着V8的20多岁文艺青年。
对6070年代的风起云涌和精神偶像们有种模糊的却神圣的崇拜,但在快餐文化的现实中,偶像和理想永远只能用来膜拜,以及作为约会的暗号而无力阅读与理解,这就是关于这代文青的不能说的秘密。
另 克里斯提那里奇 你要LOLI到何时???
第四段 导演:Yvan Attal 导演作品《人人爱上我老婆》和《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 演员:Ethan Hawke(sunrise/sunset两部曲Maggie Q 恩,导演我不了解,但是伊森霍克我知道。
这个片段就像是两部《爱在》里的男猪脚感染了伍迪艾伦病毒,街头猎艳的他急切的说出了G点这个必杀,而且露骨的出现了VAGINA这个单词,让脑子和嘴巴很爽的YY了一把,最后Q小姐袒露了身份,这种特异的“关公门前”的感觉让男子彻底萎了。
第二段“借火”的故事,一对夫妻佯装陌生男女,又是一次在混淆现实中解构现实的故事,很独特也很有意义。
第五段 导演:Brett Ratner 曾执导尖峰时刻1、2、3,红龙,X战警3 演员:Anton Yelchin,Blake Lively(绯闻女孩),Olivia Thirlby,James Caan 急于“上三垒”的青春期少年遭遇美貌,嗯,残疾的女孩,教他在享受性的刺激前先体会了爱的承担。
这个别别扭扭的约会,以及上三垒的过程,生动表达了青春期少年在性启蒙的躁动中遭遇的必然的尴尬和苦涩,以及因为幼稚而体现出的真诚和青涩,虽然他的更特别。
真诚和表演,现实和想象交汇了。
显然这种飘渺的粉色的梦男孩很满意很回味。
如果有机会,不知他成年后会如何和他的伴侣述说这奇异的第一次。
在女孩走下轮椅前,我很乐于看到这个剧情,片段中个人的行动,少年的,女孩的,女孩他爹的。
想说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在中国电影中出现?
但在女孩走下轮椅以及那段关于中央公园和女演员的的独白后,我也隐约体会到了导演的关于女性和男性成长的意思——男人在占有了第一个女人的美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女性的不可捉摸的危险,从此男人长大了。
另 NYU纽约大学电影系出了李安 奥利弗·斯通 第六段 导演:Allen Hughes 新作The Book of Eli 《艾利之书》 演员:Bradley Cooper,Drea de Matteo 两个429的人在奔赴接头地点前的心路历程。
是的,在此前,我没有看过直接表达现代都市社会性关系的一个重大方面——ONS关系的电影。
彭浩翔的《增值》也许算一个。
两个成年男女在对“那一夜”的回忆中不断自省,镇定情绪,在去和不去,走和等间纠结,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年龄和任何能够标定的信息,显然一夜的肉体接触无法和心灵和情感上的陷落摆脱的干干净净,这个灵与肉的主题在夜色中出租车后座上的激吻里,氤氲出一种属于都市的暧昧情色。
另 片子玩了个穿插的剪辑把戏,之前打车两次的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终于被获知了目的。
男猪提到了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一个很文艺的欲望的肉体的能指。
原来不光是姜文认为,在世界人民心中意大利人也是最善于表达此种情愫,那种赤裸的肉体崇拜。
第七段 导演:Shekhar Kapur 执导了伊丽莎白女王两部曲 演员:Shia LaBeouf,Julie Christie ,John Hurt 风格很有欧洲电影色彩,长的运动的镜头,在室内古典建筑装饰的线条中流转,光线色调也如此柔和优雅,弦乐与歌剧,还有镜像中的那个古典油画般的构图,年长女人和年轻残疾男子的关系,书写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形而上主题,那克制的又悠长的情愫,溅起的香槟,分不清幻想和现实,无完整故事情节啊基耶斯洛夫斯基,伯格曼,安东尼奥尼此刻灵魂附体!!!!
BUT谢加·凯普尔是个印度人,我没有对阿三有歧视的意思,真的没有,特别是如此喜爱史诗喜爱华尔兹般运动镜头拍出了《伊丽莎白》-——评价是浪费了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重拍了经典的史诗巨著《四根羽毛》——评价是西斯莱杰最教人记不住的电影。
是甚至监制过上文提到的《性学大师》(The Guru)的人,我只能优雅的无语凝噎。
不要迷恋欧洲,欧洲只是个传说。
第八段 导演:Natalie Portman 演员:Taylor Geare,Cesar De León,Amy Raudenbush,Carlos Acosta 光头才女波特曼导演。
首先我学到了一个新词——manny即是man-nanny,其次波特曼的世界真和我们看到她那永远纯真的孩童似的外表一样充满斑驳的和煦的阳光,那种小女孩的童真善良和女人的坚强母性的无私在星战阿米达拉这个成为对立于人性中压抑黑暗的存在的达斯维达的最好最理想化表达。
是的,我只通过评述娜塔丽自身的气质谈论此片段可能具有的风格,因为这才是它唯一独特的地方。
穿插段很有趣的一个关于语言的小情景,第四段的Q美女遭遇了令人莞尔的乌龙。
叫我想起了很多留学生都说过的经历,在外国千万不能以为别人听不懂而随便说点什么,不然事后后悔尴尬的就是你。
第九段 导演:Fatih Akin 德国 演员:舒淇 , Ugur Yücel , Burt Young发生在中国城的一见钟情,染疾画家尾行中国柜姐搭讪借艺术之名邀约,东方女人依旧是神秘含蓄灵动异域美的符号。
甚至在之前画家画作中那双令他失魂的眼睛都描绘做一个白洞,很妖魅很诡异,和舒淇那种仿佛塞壬林中女仙抽离灵魂的表演状态一道,成为一个艺术家之死的最艺术的表达。
而当舒淇拍照点睛,那餐厅玻璃后故人位置上的淡然一笑,生与死,艺术和现实,期待和落空就缔结了优美的联系,真的,真的比杜可风好多了。
第十段 导演:Joshua Marston 演员:Eli Wallach,Cloris Leachman 我认为此段应该包括前面一对小情侣那段,同样的抛开现实去远方(对老夫妇海边显然已是远方),同样在保持自我和接纳对方的拌嘴抬杠中携手一生。
这难道不也是一个人和一个城的关系?
穿插段如果说各个完整片段是大的段落,和《巴黎我爱你》一样用空间上的分割阐释关于城市地理上的独特个性气质,完成导演和文本的各自表达,那么穿插段就如同标点和节拍器,提醒我们这是个整体。
这个设计挺好的,因为对于世界人民而言,纽约这个大城市的形象就是水泥森林和地下穿插纵横的公路溪流,是街头陌生人借火中似有若无的情分,是小咖啡馆里的偶遇,美国城市题材电影往往给人这种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人际疏离,人性异化之感,以及在冰冷空间棱角中物化的人寻找人性温暖的主题。
如果说独立段是静态的描画,描画了一个个私人的片段的人生空间,那么“出租车穿插段”则是在串联起个人记忆的同时隐喻了一个时间的动态的主题,我们拥有个人的空间,它代表了我们私人的生命,而我们在时间长河中我们又具有某种集体性的时代表述。
出租车或许是城市环境中最可能完成封闭狭小又作为“公共场所”表述的载体,2个陌生人不同目的地的,一个陌生的司机,一个绝佳的人际关系缩影和生命历程隐喻。
乘客之间,乘客和司机需要合作沟通,妥协和接纳,突破的除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交际礼仪中的“安全空间”还有随之发生的私人生活,生命的联系。
它不仅阐释了作为人类社会协作最高表达形式的——城市秩序,所凸显的协作沟通之重要,更隐喻了关于人性的交流和隐私之辩。
我很喜欢最后在夜色里投射在楼房墙体上的那些影像,以及最后打出的IN MEMORY OF ANTHONY MINGHELLA 那些每天都在上演的遗憾希望温暖和伤怀的断念,就像一张温柔的毯子,慢慢覆盖住这座城市。
I LOVE YOU ,NEW YORK PS关于传说中的斯嘉丽被全删的第12段,我要说,加油MISS约翰逊,你就是下一个娜塔丽波特曼.要知道把金发染黑还不够,你需要剃光它们...
比起,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可是差远了。
少了那些小情调,只剩下赤裸裸的情欲了。
只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一年的我,是多么喜欢与热爱摄影机里出现的每一个场景呢?
姜文的花房姑娘,在外国人的嘴里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要知道,在纽约城市的多少个角落,花房姑娘被多少次悄悄的播放过。
娜塔莉的导演技巧还是一般,只是,剧本实在太蹊跷。
不过我喜欢老太太的话, that`s why I like New York , Cause people are from everywhere else.携手在一起的老太太老爷爷多不容易呀。
我看到镜头下的每个角落,从我也身处过的125街到中国城。
不知道姜文在纽约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在纽约的北京人是多,可是不仅仅是北京人。
最后一句,拜托,拜托,各位导演们,不要再让任何一个外国人说中文,或者,广东话了。
“走了,我操,不靠谱。
”
刚看了纽约,我爱你,十几个导演拍的温情小故事的串联,做成纽约这个世界之都的文艺汇演。
黑人白人华人,老年人青年人小孩子,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都在纽约这个微妙的空间中。
不同的导演风格差异很大,表现出来的纽约意象也各不相同,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书法或者作文大赛,虽然良莠不齐,端地是一盘好菜。
纽约,巴黎,这样的城市总是让人有讲不完的故事,而每个人的故事也不一样。
中国类似的城市也有很多,北京,上海,成都,香港,拉萨,杭州,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性格。
我想起第一次来北京的那个秋天,第一次意识到古都的秋比南方的秋更早更凉,想起第一次走在先农坛的废墟上,想起那个园子里的莺莺燕燕。
每个北京人和对北京有感情的人都可以写一篇北京,我爱你,比如下面我随手涂抹的小故事:1. 小甲是个专门以骗人为生的外地人。
他总是在北航北语一带的人行道上跪坐在地上,用粉笔在自己面前写上编好的悲惨事迹,比如来北京考试没有钱,父母遇车祸无钱治疗,需要车票回家等等。
他的收益很低,没有什么人相信他。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路过,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掏出来给他坐车回家。
他回到自己的租住屋里,为今天的好运气欣喜不已。
第二天他又跪在那里,正好看见小姑娘的母亲拖着她边走边训斥她偷了父母的钱。
小姑娘一扭头正好看见小甲,小甲低下了自己的眼睛。
2.王大爷的唯一爱好就是在南锣鼓巷自家院子的门口听戏喝茶。
偶尔路过的小文艺青年会端着相机拍他,他觉得很扰民。
他的儿子失踪了,有一个弱智的孙子。
有一天他发现自家的院子门口用石灰涂上了“拆”的字样,他很愤怒,去街道居委会和其他的老头老太太们联合起来反对。
居委会的头儿告诉了他们每平米的补偿金额高达数万元。
王大爷很高兴,他觉得孙子终于有着落了。
3. 小刚是北京的“蚁族”,与七八个人一起租住在方庄的一套三室一厅里。
他的房间是个6平米的储藏间,没有窗户。
每次打电话回东北老家,他都告诉父母自己混得很好,已经买了房子。
有一天,他母亲来北京看他。
他到了公司,向自己最要好的同事开口,说借房子住几天。
同事很爽快地把钥匙给了他。
小刚到西站接站,接到公司电话说他被裁员了。
他看着手上的钥匙,母亲走出了车站,高兴地向他挥手。
4. 沈非是个画家,住在798。
在798租金还很便宜的时候,他有个不错的空间,吃住工作都在里面,他最大的得意是曾经向美国客人卖出了自己的一幅画,卖了500美金。
他有一个女朋友,是个民办学校的学生,学橱窗设计。
后来798租金涨了,他没有办法再租下去,就到了草场地,后来又到了北皋。
他的画还是卖不出去。
女朋友跟他分手了,嫁了一个外地修车的。
他又回到798,在陶瓷三街的路口甩卖他的画。
5. 乔琪是个女白领,每天开着马3从望京到金宝街上班。
这一天外国元首来访,长安街戒严,东二环特别堵,103.9怎么安慰也没有用。
她着急地按喇叭,结果被后面一车追尾了。
宝马车车主下车,风度翩翩,和颜悦色,乔琪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俩人决定私了,交换了电话号码和保险公司,并约定了一顿晚餐。
车流畅通了,宝马男很有风度地让乔琪先走。
宝马男回到车里,拿出手机,拨了个号码。
“老婆,我不回来吃晚饭了。
”6. 小雨到人艺看《茶馆》,票卖光了,但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人艺门口等黄牛。
一个老头掏出一张票,问有没有人要。
小雨冲上去,说我要。
老头审视地看了看她,以原价卖给了她。
小雨很高兴,进场之后,发现座位就在老头旁边。
他们攀谈了起来,老头说,这张票是给过去的一个同事买的,可是他生病来不了了。
小雨看着老头,觉得他很眼熟。
戏落幕,小雨发现老头的脸上挂着泪痕。
第二天,报纸上登出了《茶馆》老版演员xxx去世的消息,以及这位演员和昨晚那个老头年轻时候的剧照。
剩下的请大家自行发挥想象……不知道《北京,我爱你》什么时候能拍出来。
*********我是更新的分界线*******************干脆把四年前的《巴黎,我爱你》也看完了,原来这个都市文艺系列的第一部是根据巴黎的分区来拍的,16个导演,每个导演一个区,真真活色生香。
不过巴黎的各区之间差别太大,我们北京除了几个老城区之外就没那么有性格,当然还是朝阳的姑娘海淀的汉(这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纽约是目前离我最近的城市却没去过,巴黎第二远,只待过短短几天,一个人在各区乱跑,当时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如海明威说的,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去一次巴黎。
那个美国游客的“巴黎爱上了我”的故事,也正是如我一般的心境。
北京是待了多年的地方,却离我最远,只能在想象中重拾记忆。
前两天写了北京,我爱你的六个故事,本来是乱涂乱画,豆瓣和博客的回复鼓励却不少,大部分说不够温馨。
于是我决心把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写完,并试试看把这些遗珠串成完整的项链。
7. 阿军是转业兵,开得一手好车。
退役之后他不想回家乡,于是到顺峰做了一名代客泊车的服务员。
每天他从地下室步行去上班,请他泊车的大部分是开着自动挡的贵妇,他穿着大一号的酒店制服,没有一个人正眼看他,全都是哼一声,一串钥匙丢在他手里,有时还掉在地上他要去拣。
一天,北京沙尘暴,天都是黄的。
来了一批客人,其中有个姑娘开着Smart,请他泊车。
姑娘穿着美丽却不奢侈,带着口罩。
很有礼貌,钥匙交给他也是轻轻放手里。
阿军很诧异,抬头看姑娘。
泊车时另外一家酒店跟他抢共用车位,阿军拿出当年军车漂移的本事,一个漂亮的180°掉头刷一声停进车位。
客人都看呆了。
姑娘冲他一笑,说,“你有QQ号么?
”阿军听不清。
姑娘摘下口罩,冲他大喊:“你有QQ号吗!
”8. 夏夏是天上人间的小姐,来北京两年了。
这个名字当然不是她本名。
她有一个小本,记着客人的名字和电话。
一天出台,把客人带到东四环的酒店。
客人喝多了,俩人因为嫖资起了争夺。
夏夏狂怒中随手抄起花瓶,把客人砸昏了过去,头破血流。
夏夏清醒过来,不敢去碰他,生怕他死了。
夏夏指甲涂满虹蔻丹的手拿出小本,发着抖给本子上比较相熟的客人打电话。
凌晨五点,没有一个电话是通的,不是关机就是空号,或者不在服务区。
夏夏愣愣地走出酒店,天亮了,映着街上上班行人的自行车和羽绒服。
夏夏看着北京初升的太阳。
9. 叶子刚从外地来北京上大学,夏天的傍晚去五道口逛逛。
她把自行车停在雕光门口,上了二楼。
雕光人满为患,服务员问她能不能和别人合用一张四人桌。
桌上是个亚洲男生,尝试跟她沟通却发现男生不会说中文。
叶子的英文是中国人典型的哑巴英文,只好拿起雕光的留言本,边比划边写。
原来英语也不是男生的母语,他应该是中亚人,在北语念语言。
两人结结巴巴地交流,昏暗的台灯映出他们的笑容。
他们并肩走出雕光。
10. 刘大妈从外地来看儿子儿媳,他们住在天通苑。
白天儿子儿媳都上班,刘大妈倍感寂寞,只能去家乐福买菜打发时间。
一天家乐福打出“排骨特价一块一斤每人限买一斤”的招牌,队排了好几里地。
她排着队和身边的一位胡大爷聊了起来,发现他也是从外地来看女儿的。
他们发现彼此竟住在一个小区。
他们聊得很高兴,相约第二天一起早起打太极,参加小区的合唱活动。
刘大妈最近高兴了起来,脸上寂寞的神情也没有了。
过了一段时间,胡大爷一天碰见刘大妈,说家乡拆迁,得回去处理事情了。
刘大妈怅然若失。
11. 小虎是密云农民,近年来度假的人增多,他家也开了个农家乐卖虹鳟鱼。
竞争激烈,一个周末客人们逐渐到来,他和邻家的小张为争客人吵得不可开交。
不知怎么的把客人惹着了,客人大骂现在的农民没素质。
小虎和小张立刻结成联盟,把客人骂了个没头没脑。
客人们丢下一句国骂开车走了。
小虎和小张相视一笑,说:“哥们儿,晚上喝酒去?
”12. 冬日。
天安门的傍晚,长安街玉兰灯亮了起来,寒风瑟瑟。
一对外地三线城市打扮的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场闲逛。
女的絮絮叨叨跟儿子说,你看北京多好啊,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留在这里啊。
广场另一角,一对外地打工青年正准备去北京站坐火车回家乡。
男的恨恨地说,北京什么玩意儿啊,再也不回来了,就在家乡种几亩果园,有吃有穿,比北京好多了。
女青年欲言又止,帮他整理衣领。
这一幕被一个手持DV的中年妇女录了下来。
中年妇女开车路过灯火初上的天上人间、长城饭店和Rolling Stone。
中年妇女停车,看见五号线天通苑北站里,人潮汹涌的人群往外挤。
中年妇女跟小雨说,戏看得怎么样啊,怎么没跟叶子一起去。
叶子是中年妇女的外甥女,来看姑姑。
中年妇女回家听老公在饭桌上说,今天单位同事去密云,结果跟农家乐吵一大架。
中年妇女给宝马男打电话,说白律师啊,我家二大爷在南锣鼓巷的房子要拆迁,你看看怎么要补偿合算一些。
中年妇女去798上班的路上,蹲在地上翻看沈非的画。
中年妇女单位的路由器坏了,小刚来修。
中年妇女在798的一个艺术中心,与自己的老板一起看剪好的DV片段。
12段故事,12段北京。
温馨吧温馨吧温馨吧……原文地址:http://www.wangxiaoxin.net
特别喜欢看这种短片集,像每人一部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巴黎我爱你,这种给导演们出的命题作文,虽说不一定每一部短片都优秀,但是基数大,海里捞针也能找到一两个中意的,所以每次都很珍惜导演们的脑力激荡。
纽约我爱你是Emmanuel Benbihy 继巴黎我爱你之后推出的又一部Cities of Love系列短片集。
Cities of Love的宗旨在于首先要选择国际化大都市,其次所有的短片都要与爱情有关,每个导演要在两天内完成拍摄,一周内完成剪辑,且一般找不同国家的导演和编剧,让故事也体现着国际化色彩,反映一个城市在不同世界人们眼中的多面性。
这个系列的电影与之前所说的每人一部电影之类的短片集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前者每个故事之前是没有交集的,而Cities of Love之中每个故事之间偶尔会有穿插,首尾可能会有关联,所以这类短片集更倾向于整体的电影,这方面在巴黎我爱你有一点的尝试,纽约中这种关联性更加强烈,某种程度而言增加的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以两个美国人抢出租车开始,争分夺秒的进入这个多元化的big apple的世界。
当听到小偷开始朗诵英文版花房姑娘以及背景隐约听到崔健豪放的声音时…才意识到,原来姜文的作品竟然放在首位播出。
小偷,泡妞,隐士高手,简洁的摄影,凌厉的剪辑,果然是姜文的风格,能在一念之间看到两部姜文的作品也算幸事了,期待让子弹飞。
之后是Mira Nair和Natalie Portman合作的…我想直接忽略…岩井俊二的那段呢,这次岩井俊二很安分,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纯粹的爱情桥段要融入那么深邃杜斯妥也夫斯基云云…给日本漫画配乐还要搞得那么夸张.. Christina Ricci基本是声音出演,我怎么感觉这小姑娘越来越挫了呢。
接下来的两段故事是整部电影中趣味性最强的段落,首先Ethan Hawke与Maggie Q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三流作家与一个妓女之间的唇枪舌剑,当然多数的时候都是Ethan在白活,这段对于我们来说甚至有点科普的作用= =..大段大段的YD描述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值得活学活用,恩…Brett Ratner的故事就是一个很缩水的美国派,挫男与残疾女的毕业舞会,破处之旅,直到真相大白,不能想象这是尖峰时刻系类与越狱导演的作品..对了这段gossip girl里的queen S也来客串一下,基本是本色出演,依然美艳。
Bradley Cooper与Drea de Matteo的段落非常色情,灯光暧昧,影像虚幻,几乎没有对白,两个人回忆这次难忘的one night stand然后又不能自已的故事。
Drea de Matteo是今年绝望主妇的常规演员,看到她还是蛮欣喜的,拉丁系狂野女人。
坡脚男服务员与老女人歌唱家的故事,还有怨妇与大叔诉苦的故事…暂时忽略Natalie Portman在纽约爱你中表现活跃,不但出演了一部短片还自编自导了一个上东区的故事。
印裔or非裔?
父亲被误认为是孩子的男保姆,Portman想反应的就是上东区的富人们是不会亲自带孩子的,这题材应该和保姆日记相同。
舒淇的段落,故事是很俗的,但是很讨喜,镜头不断的在舒淇的脸部徘徊,光影交错,为画家勾勒了一个美丽的梦。
镜头是如此爱舒淇,多近距离的拍摄都能美艳动人,最不能抗拒的就是她的嘴唇= =…老夫妇的故事很温馨,虽然夕阳近黄昏但依然无限好,对白风趣,两位老演员的演绎仿佛都不是表演的范畴,已入化境。
大多数短片被拍的如此阳光还是比较意外的,看来这是纽约的魅力所致,但是许多地标式建筑集体遭到大家忽略,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布鲁克林桥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甚至都没有出现,这应该是刻意回避的。
但是许多东西是根部无法回避的,比如唯一的休闲场所中央公园,再比如满大街都是得黄色出租车。
最后众多故事在一个摄影家的摄影机中记录,点点滴滴汇聚成人们心中对纽约的爱。
听说Cities of Love系列的下一部作品城市被定为上海,期待大师们的上海传奇。
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这电影对于纽约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文艺了,尤其是被追忆的安东尼明格拉编剧的跳楼男的故事。
不过也许我们根本是被那些好莱坞大片欺骗了,至少我没想到纽约的唐人街也是如此的繁荣。
纽约人很爱抽烟;纽约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亚裔,他们似乎也喜欢和乘客聊天;纽约的中央公园有很多nanny,很多可爱的小萝莉,还有一棵被皮带勒过树枝的树;纽约的唐人街上竟然还有广东驾驶学校,那里的灵芝要25美刀;纽约的小偷似乎没有伦敦的高明,虽然他们只是被骂”我X 不靠谱“;纽约的老人废话很多,不过他们都很幸福;纽约的娜塔莉波特曼又秃了。。。
纽约很大,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都生活在这里;纽约很小,他们总是很轻易就能相遇。
看到最后那对老夫妻到海边看海庆祝结婚63周年的画面时,脑子里突然浮现之前在网上很流行的那张两位老人赤裸着褶皱的身体牵着手朝海边走的照片,一度怀疑那照片是这电影的剧照,结果他们没脱。
可惜了,不过这不影响这段故事成为整部影片最精彩的一段,也许那时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吧。
纽约,我爱你。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摄影很美...但是...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慢节奏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