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四张画

第四張畫,第4张画,The Fourth Painting

主演:毕晓海,郝蕾,戴立忍,关颖,金士杰,周咏轩,梁赫群,纳豆,罗北安,陈希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国语,闽南语年份:2010

《第四张画》剧照

第四张画 剧照 NO.1第四张画 剧照 NO.2第四张画 剧照 NO.3第四张画 剧照 NO.4第四张画 剧照 NO.5第四张画 剧照 NO.6第四张画 剧照 NO.13第四张画 剧照 NO.14第四张画 剧照 NO.15第四张画 剧照 NO.16第四张画 剧照 NO.17第四张画 剧照 NO.18第四张画 剧照 NO.19第四张画 剧照 NO.20

《第四张画》剧情介绍

第四张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男童朱云翔(毕晓海 饰)的父亲过世,生活无人照顾,来自大陆的老校工张先生(金世杰 饰)外冷内热,在朱云翔生母吴春兰(郝蕾 饰)到来前照顾了小翔一段时间。吴春兰十几年前由大陆赴台,短暂的迷梦破灭后又经历了牢狱之灾,如今栖身于风尘场所。靠摆摊维持生活的继父(戴立忍 饰)被恨意所填充,对小翔的到来颇多怨气。幸好小翔结识了当地的小混混手枪仔(纳豆 饰),手枪仔用偷来的轻骑带小翔兜风,配合手枪仔盗窃和强抢小学生之类虽然很不正当,可也给小翔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许刺激。如非必要,小翔很少画画,可也给父亲和手枪仔分别画了一幅,第三幅画,是关于小翔梦中的哥哥,而失踪三年的哥哥实际为继父所害。小翔的第四张画,会画下什么内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兵王混农村2古墓传说麦兜故事真情电波拉字至上:Q世代第三季夫妻时差一号收银台的女孩超高速!参勤交代归来狙击英雄博斯第一季恶女网红的疯狂世界别看恶魔执念师第二季我想聊聊杜拉斯魔幻都市第二季爸爸别走男孩下一站,别离你留下的烂摊子虫师蚀日之翳前哨第四季我不是购物狂东北狙王决战虎牙山贩毒五壮士怪物事变完美皮肤跟踪者冬后是樱花产前阵痛泳队的事

《第四张画》长篇影评

 1 ) 自己的样子——《第四张画》观影手记

第四张画。

空白。

他眼中的,自己的样子。

天真?

聪明?

顽劣?

叛逆?

......十岁的小翔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困惑了,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小孩。

当父亲变成自己的第一张画挂在灵堂前,小翔眼中的世界开始灰了。

他没有选择,偷便当仅仅是因为饥饿,是捡旧货的爷爷拉了他一把,用最朴素方式告诉他,像他们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吃饭只有靠劳动来换取。

小翔自己并不成熟的道德意识也告诉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可对于什么算是偷,他不懂,父亲和学校的教育只有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理论和说教,却忽略了对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人群的理解与关注。

在夜店工作的母亲又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在残酷生活的逼迫下,他们的要求仅仅是生活下去,谁不想有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谁不想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隔着难以跨越的门槛。

缺乏关爱却十分渴求关爱的小翔只能在跟从另一个小混混胖子哥哥进行小偷小摸的过程中寻求安慰。

他们是有着相似生活背景的人,彼此都只是希望从对方身上的到一点人世间的温暖。

胖子在带着小翔开始偷窃财物时,还在欺骗他这个不算偷,只是拿。

小翔的认知再一次陷入混乱状态。

可能每一个“不道德”的人都是从认识这样的人,被灌输混乱的思想开始的。

胖子心里唯一正确的道德感便是对家人的爱,年迈老父与眼盲弟弟,他也因此在偷了一户有盲人家庭的大量钱财后又放了回去,小翔从此又得到了一个很具体的准则:盲人家里的钱不能拿。

当老师要求大家画一张最具特征的好朋友的画像时,小翔交出的竟是一张生殖器的图画,这是他的第二张画。

像他这样特殊家庭出来的孩子,除了胖子还能勉强算是个朋友,没有人愿意接纳他,而他能记得的胖子的最大特征,就是一次在厕所中胖子给他展示自己的生殖器。

老师沉默了,她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小翔自己犯的错, 还是冷漠的社会逼着他犯错。

第三张画。

小翔的哥哥小翼在河坝上走。

这是他经常做到的一个梦,哥哥虽然在他四岁时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家,但缺少家庭温暖的他十分希望有个哥哥陪着他。

妈妈说,哥哥三年前就失踪了。

其实,哥哥是继父失手打死的,还把他和水泥搅在一起做成了河坝边的墩子,让他永远地消失了。

而这个真相除了继父自己,没有人知道。

尽管他很明白,永远也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但心里的罪恶感让他痛苦不堪,他常常看见小翼回来找自己,在得知小翔梦见哥哥在河坝边走时,内心充满了恐惧,也开始憎恨起他来,这更让小翔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

该画第四张画了。

我们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幼小却已被生活摔打过多次的孩子的自我认知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没有经历过,无从得知,电影却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与猜想...... PS:观影于2011年2月12日

 2 ) 生活总不是尽如人意

生活总不会就这样轻轻松松。

人的一生总会有磕磕盼盼。

村上说:光是承担我那点生命的重量就已经很累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这是你应该负担起来的苦难。

[小翔]医生说:“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离开你了。

”护士说:”你在这里陪着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们。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户外暖色的树叶飒飒作响。

小翔拿出一张草纸,吹了吹,分成两张,撕下一张,盖在了爸爸的脸上。。

10岁,父亲离开了人世。

没有干净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顺着水流飘走。

找不到一张父亲的遗像,小翔画了他的第一张画。

大礼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亲属。

就这样送走了父亲。

以后怎么办?

还要生活。

于是中饭就偷学校老师的便当,晚饭自己下泡面吃。

没有朋友,放学以后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天偷便当的事还是被学校的校工发现了。

当被问及怎么家里没有人准备便当的时候,小翔说爸爸过世了。

爸爸在的时候,医院的阿姨会给些东西。

拿起碗,一边扒着饭一边委屈地哭了。

在那以前,哪怕爸爸过世的时候,小翔都没有落下一滴泪。。

[校工]校工摔了小翔的碗。

”你要我同情你?

““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

”--很小的时候,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空袭警报响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

等警报停了,校工奔回家,发觉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找了整整一天。

就是找不到父母---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着这面恶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卖垃圾赚取生活费。

小翔唤他爷爷。

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穿梭在田野间,夕阳余晖照着他们。

[妈妈]爷爷:“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生妈妈更好的么?

”妈妈带走了小翔。

妈妈从大陆来,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付出了很多。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实没有。

坐过牢,晚上陪酒赚钱。

被人泼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无聊的日常琐事和一具疲惫的身躯。

[胖哥哥]“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两个人,骑摩托车旅行。。。

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个好兄弟,一起去浪迹天涯,你有没有想过啊?

”他偷摩托车,抢小朋友的钱,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他是坏人?

他因为小翔借了张草纸给他而觉得他很有义气,请他吃饭;看到别人家里有盲文的书,说这线我们拿不得。

他是好人?

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不再相信老师的小孩了。

[继父]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却因为面子的关系,把孩子的尸体扔到了海边掩盖了起来。

一位这一切都结束了。

但他的内心不会放过他。

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与罚的煎熬中。。

所有做过的一切,你以为不再会有人知道。

但是总会留下痕迹。

那个足印,只会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第四幅画--- 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想写的太多,但我终究还是写不动了。

你也只有看了才会明白,我居然对这部片子赞赏有加。

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样简简单单。

这部片子也一样。

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还年轻,还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肩起生活的难易苦乐,努力前行。

 3 ) 《第四张画》:披着悬疑外衣的风景宣传片

画面里有风景的台湾电影总是很美,台湾是太平洋中的一座孤单岛屿,身世飘零,蒋介石一心传承儒家传统文化,而后来的统治者却力图将台湾与大陆隔离,加上日本多年的占领,以及亲美的政治倾向,台湾文化逐渐变得兼容并包,进而具有独特的韵致。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台湾电影的清新,如《海角七号》、《最遥远的距离》,这些电影更像是风景宣传片,充满了寂静无人的海岸和回响的涛声。

《第四张画》的画面同样清新,像夏天的风吹过乡村的田野,但是情节太简单,一个继父错手杀了妻子与前夫的儿子,仅此而已,看到评论里说这电影有多么多么深刻的内涵,导演想通过四张画表现自己的种种意图,在简单的故事架构上不可能加载太多的内涵,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小年轻不会是国学大师一样。

杨德昌的电影丰富深刻,因为给出来的人物和细节数目庞大,往往要看好几遍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

整个片子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显得薄弱,男孩朱云翔年幼,本来就没什么性格,郝蕾饰演的母亲因为戏份不多,只充当了一个说故事的角色,估计是平时小清新惯了,风尘气不够。

作为片中的杀人犯,戴立忍演的继父倒是比较阴沉,显现出几分心理变态的气质,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鲜明,想想吴镇宇和黄秋生演的变态吧,一个面部特写就能让你不寒而栗。

最初看到这片子是因为它标着“悬疑”的标签,开始的一段也让我有些期待,但是戴立忍在中间的一段独白让关键的情节一泻千里,剩下的时间都成了故弄玄虚。

《第四张画》有一张海报是小男孩低着头,让我想起了《一一》海报上的后脑勺,只可惜牛逼的电影总是那么少。

 4 ) 画得出自己吗?

要说这片怎么好?

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

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

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5 )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第四張畫-2010第一张画:爸爸。

影片的开始便是医院。

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少年鲁迅周先生跟医科同学回忆起父亲重病的时候所谓的名医开的古怪药方和药引,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败鼓皮丸、平地木……甚至弥留之际的大声喊叫唤回垂死者的灵魂,完全是恶毒的欺诈。

——这些这些,小翔自然都没有做,他静静地在医院病房,看着父亲的气息微弱至死,连眼泪也没有滴下来。

大人说“带一张爸爸的照片来作遗照”。

小翔回家找了半天,除了爸爸的身份证,只有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

于是,他画了一张爸爸的画像。

大小眼,细细的线条,这个男人画得有点丑,然而丑得有点真。

不知道小翔画画的时候有没有哭。

倒是校工爷爷打小翔的时候,他哭了。

“你的人生,才过了一点点。

”这话是金士杰跟小翔说的。

金士杰的故事,就跟表演工作坊里舞台剧演过相声说过的无数个相似的故事一样,空袭之后,失去了房子父母和家,至今还记得日本军人唱歌的声音。

的确,在爷爷面前,小翔那无比的凄惨怎么也惨不下来。

第二张画:朋友。

小翔被妈妈郝蕾带走,跟继父戴立忍一起住,认识了小混混,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干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交班费的日子一起打劫小朋友、入屋偷钱发现有本盲文书便又把钱放回给人家。

我的好朋友,小翔的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然而,老师娓娓教导,却依然无法让小翔理解这样一幅画在成人世界的含义。

第三张画:哥哥。

在小翔的记忆里有一个哥哥叫小翼,但是现在,他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婴儿弟弟。

他总是梦见哥哥在海边的堤防一个人走着。

逐渐,整个故事浮出海面。

校工爷爷来探望小翔,他说要退休了,要回大陆看长江看黄河看上海。

他跟小翔说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干烧青蛙。

他希望小翔能够做一只坚强地勇敢跳出来的青蛙,就算受伤了,也要努力跳出来。

第四张画。

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画出来。

我们期望经历过这些故事的小翔,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

畢曉海饰演的小翔,让人想起了《一一》里的洋洋,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背,因为对方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拍他在看他。

小孩子的视界总是让大人惊讶。

更何况是一个像小翔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

爸爸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是这样一个样子;大哥哥纳豆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圆圆的笑脸;哥哥永远不知道弟弟会永远记得自己……所有这些,小翔都记得,而且都画出来,他的画就是他的记忆,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张画,记录身边的最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

小翔没有画他的妈妈,辛苦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做着一份含辛茹苦还强颜欢笑的夜间工作;小翔没有画他的继父,在夜市摆捞鱼小摊,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哥哥;小翔没有画校工爷爷,金士杰生活的那个时代比他还惨,他给予小翔更多的爱和支持。

小翔没有画的这些人,其实反而更多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因为他们演得真是好;观众或许更希望小翔画一些更阳光更快乐的事物,然而,小孩子的心,就是一个无底洞,他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总是不同。

郝蕾跟小翔说哥哥小翼,她说“小翼,一个多好听的名字。

”若干年后,妈妈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她甚至忘记了儿子的样子;她带小翔回家的时候,剥了一个橘子给小翔吃,小翔不吃,她说“我不是要讨好你”;若干年后,她有新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小翼,她几乎只记得他的名字,小翼和小翔,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插上翅膀飞起来,就像金士杰所说的跳出来的那些青蛙一样得到自己的幸福。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看完电影,最忘不了的就是金士杰和小翔的脸和这句话。

一个充满责备、爱和希望的话。

 6 ) 总体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7 ) 照着镜子里画一张自画像,简单得比什么都难。

2011年1月31日让人压抑的不是世间种种悲苦你都经历而失声痛哭的样子,而是你正在体会人世的丑陋与无奈却仍行走在暖阳中的影子。

无法不想将自己身上的温度与笑容传递给那孩子。

无泪。

有了眼泪也不被允许。

没有出口的宣泄。

胖哥哥和校工爷爷是多么好的人,一个不知自己的哀愁却每日在给自己带来希望,一个深知自身冷暖,却丝毫不轻易给予棉衣和凉水,在生铁似的吼骂下藏着希冀的心。

午夜看了这部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片子。

一直吃着小金橘。

刚刚在小翔妈妈接小翔去她家的火车上,她也是递给小翔大半个青橘,小翔却未接。

独自望着窗外渐渐后退的爸爸和过往。

继父的阴暗让人时时担心小翔会步上哥哥的后尘。

满屋潮湿生了青苔的卧室。

等候妈妈时满屋的猩红灯光。

爷爷去大陆之前一起在路口说话时快要下山的太阳。

还有影片一开始便迎风荡漾的旧衣裳。

模模糊糊地,那仿佛是以中岛美嘉的胧月夜为铺垫的。

以前听着总觉得那是一股母亲的味道。

现在都应了验。

清水般的哀愁,白云般的世事。

浓重的鼻音,源于左心房无法挽回的情景。

无力地还是想要伸手去拥它入怀。

画面和节奏不知慢了多少个节拍。

一种缺失。

万丈红尘。

荒原处处生。

话永远不必多。

藏在深喉下的,寒冬与深秋的向内生长。

不断摧毁和重建的休止符。

照着镜子里画一张自画像,简单得比什么都难。

 8 ) 风中芦苇

光和影相互渗透,摄影风格下密密麻麻的电影语言,对台湾现实社会、人伦思考的提炼,抽象到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用四张画串联成的家庭伦理,以及自我意识,筑成的危楼,迷茫、不安全、还略带诗意。

《庄子•天道》载“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是一个男人无尚的品德,我在《第四张画》里看到了钟孟宏的这种品德,这个角度而言,《第四张画》拿任何奖都是理所当然。

如果剥离四张画的层层递进,影片尤不失深刻,而有了四张画的衔接,就上升到了另一个程度了。

电影有别于文学就是其流动性,不能像脂砚斋读《石头记》那样,精彩之处,停下来写一段朱批。

而《第四张画》的独特在于四张画如同书签一般置放在其需要批注的地方,使人顿一顿。

第一张画是漫画,一个孩子还来不及哀伤的时候,就丧父了,他勾勒了父亲的轮廓,潦倒已极,草草收殓,淡淡几笔,面目模糊。

随着电影深入,第二张画是写实素描,一具成年男人生殖器,这是残酷生活里的冷幽默,浓缩了很多问题。

寓意之下,残缺家庭青少年的种种隐患都一一呈现,《第四张画》没有将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放大,舒缓地每一笔都是电影的底色,那个状态是半流浪的状态,你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好坏参半,人性的世俗一面以及人性的非世俗一面,阅世的深刻真的无关年龄。

另外一条线索是旁叙了小翔母亲(郝蕾饰),迁徙中的隐忍,倦殆的皮囊,无措的灵魂,极度飘零之下女人必须靠男人生殖器吃饭的精神坠河,在这个所谓文明的时代开出畸形的花,被小翔的第二张画总结地骨肉毕现。

之前电影在写实,第三张画之后电影影片结构陡然变化。

小翔的第三张画是一张超现实主义的画,梦境与内心深处的疑惑,失踪的哥哥在海滩低面行走,没有音讯。

这种苦楚的表达是超越肉身的,隐晦的,同时在舒缓的节奏下(又是舒缓)把电影带到了人文、现实最核心的部分,即心灵的本相。

那段继父的独白,一老一少的漫步,以及青蛙火盆的寓言,却握不紧人性中最复杂的五指。

小翔去看他的朋友,电影镜头很长地停留在那个建筑上,建筑其实谈不上,是断壁残垣,看到这段,那种悲凉,冷到背心。

超现实的本意终究是对现实的厌倦。

第四张画终究是爽约了,文学性电影无可避免的困境就是很难说完整一个故事,走向是虚无飘渺的神性。

镜中的脸庞依旧稚气,只是对镜一照的光辉,那种象征意义其实流淌在很多人心里,说不上的来,自然也很难画出来。

那条父亲——朋友——兄弟——我的心灵轨迹,是人伦里的四维,影评沉重的地方太沉重,手法那样抒情,受众却很难舒服,我等第四张画等到失落……郝蕾《颐和园》的表演征服了大多数影评人,《第四张画》有着类似的人文思考,对她自然也没什么难度。

那个最佳配角奖其实可有可无,鸡肋这东西总是出现在饱饭之后,锦上添花而已。

影片中无数次出现了风中芦苇,定下这个题目之后发现很难与电影本身靠拢。

那么这样,我开始回忆林风眠的《芦苇》,他的风中芦苇笔笔都是优雅灵魂的脆弱,无力,爱世弃世到伤心。

钟孟宏沿着林风眠先生的气质,将电影这即瞬的艺术线条化,在哀世地看到社会问题不能妥善之后的伤心,他们都委婉,都不呐喊,却留着风中芦苇这样的影像,告诉那些路过电影与绘画的人:嘉孺子,哀妇人。

 9 ) 第四张画:直击溃烂化脓的伤口

(写于2011-04-15 )在如今越来越以商业与利益为重的电影市场而言,还能保有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理应拥有的价值与意义,并为之坚持、创造和奋斗,实属件不易的事。

但在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中,却还能看到为捍卫自身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后的成果,以及对于电影身为艺术的一种尊重和运用,脱离阴暗的商业运作所赋予电影的肤浅与劣质,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平台,努力在精神层面上挖掘与体现出更多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第四张画》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虽然片名给人一种很诗意和神秘的感觉,但实则电影本身却是部很赤裸的电影,所谓的赤裸就是在其内容上毫不遮掩的直白与大胆,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现实中人们常常不愿提及、不断回避与隐藏的伤口掀开来,将这块腐烂到化脓恶臭的伤口活生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们不再以事不关己或旁观者的姿态和角度去考虑现实中的敏感现象与问题,而是身临其境般的直面恐怖的家庭暴力,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辛与痛苦,以及在敏感、尖锐与尴尬的两岸关系中生存的悲凉与希望。

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小翔在校工的帮助下,找到了起初遗弃自己的母亲,之后只好与陌生的母亲和诡异的继父生活在一起。

随着当初被失踪的哥哥在小翔的梦中出现,与看似下三滥的朋友逐渐深入的相处与了解后,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一个个沉重而残忍的真相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本片通过大量阴沉昏暗的色调与诡谲伤感的氛围,以及长镜头的延伸感所造成的一种空寂而压迫的感觉,组合成一种让人难以喘息的绝望景象,使影片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与震慑力,让人不由自主的沉静在一股阴森而悲凉的漩涡中。

“小时候和朋友玩一个叫干烧青蛙的游戏,将青蛙放在一个长条形的铁桶里,不放水直接放在火上烧,青蛙发疯似地不断的蹦跳奋力的想要跳出狭小的瓶口,却没有几个能活着跳出来。

”出自校工之口的这段话,除了想让小翔能形象的明白并努力的摆脱现有的家庭外,似乎还蕴藏着一个更大的寓意,就是对于多年来夹杂在“两岸关系”中生存的百姓们的一种感慨,家乡是每个人都无比割舍或遗忘的一块血肉,这么多年以来对于很多思乡情切的台湾同胞而言,更多时候只能伤感的隔岸思念,这种心情就像是拥有出路却难以跳出瓶口的青蛙,无奈却满怀希望。

从大陆毅然决然的跑到台湾天真的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不惜赔上了自己的人生,被残忍的践踏在臭水沟里,整日过着浑浑噩噩麻木堕落放逐的生活。

小翔的母亲对着老师倾诉自己以上的经历时,不停地吸着烟眼中充满着无尽的绝望与哀伤,这一段的出现仿佛在因敏感的“两岸关系”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上又撒了一把盐,虽然这层关系所诱发出来的排斥与隔膜,成为了片中小翔母亲的人生变得凄惨而悲凉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诱因,不过校工后来决定回家乡上海的这一举动似乎也暗示着两岸关系逐渐友好与和谐化,以及台湾同胞对于“回归”的一种期待与盼望。

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校工靠收废弃楼里的旧物为生;父亲死后贫穷潦倒还未与母亲团聚的小翔为填饱肚子偷吃老师的便当;小翔的母亲在风月场所当舞女过着堕落的日子;小翔的继父靠在路边摆摊捞金鱼维持生计;小翔的朋友上有老下有小的住在危楼里,无所事事到处坑蒙拐骗,他们都是常被社会遗忘却又急需社会重视与关切的群体。

虽然神经兮兮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继父心理变态残忍的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又恐怖的威胁小翔,虽然为了宣泄和隐藏离乡背井的孤独与无助,痛失爱儿的悲痛与自责,小翔的母亲把自己沉沦在放荡不羁卑贱而堕落的生活方式中,虽然小翔的朋友是警察局的常客到处偷到处抢到处骗,但他们其实都是值得被人可怜和同情的人,撇开他们自身的责任不说,让他们无奈而被迫走上犯罪或绝望道路的罪魁祸首,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窘迫。

小翔的画即可以作为影片流程的一种浓缩体现,同时也是解读影片主旨的重要依据,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第二张画是朋友的生殖器,第三张画是走在树林的哥哥,第四张画却是无从下笔的自己,前三张画更像是对恶劣窘困的生活环境的一种直白的表现,父亲死后家里穷到连张遗像都没留下;因有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而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另类的理解,却又夹杂着些许的天真与单纯;梦中哥哥的出现揭露了继父丑陋和残忍的暴力行径,而让人难以理解的第四张画在我看来却是在前三张画凸显出来的意义上所呈现出来一种自我迷失。

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心生的一种不解与怀疑,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声的一种投射与共鸣。

敏感的两岸关系所残留下来的后遗症,社会环境的恶劣与悲凉,失去了温暖与幸福的家庭环境,在人们的身心所划下的一道道不断在溃烂流脓的伤口,通过电影等来了一次呼吸空气重见阳光的机会,不要再习以为常的避而远之或是冷眼旁观的漠不关心,任由伤口腐烂感染后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或凄凉的死去,而是要警醒而人性化的对这些伤口投入责任、关注与治疗,才能在苦苦的等待中迎来痊愈而健康的一天,从而过上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10 ) 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更坚强的勇气

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第四张画》短评

瘦小的身躯,却要承载这漆黑涵洞里的诸多别愁。开头四星,后面一滑到底,结尾不错,每个人都该自我反思。

4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一群演技派

5分钟前
  • Bepa-LY
  • 推荐

童年是风景,黑暗,和一丝希望。

8分钟前
  • 六月。喵
  • 推荐

台湾电影多阴霾. 那小孩子几镇静. 老上海"吃个饭你哭什么,你才几岁啊,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活得艰辛. 我衷心地喜欢那个小男孩,也喜欢他的画,可是该不会他长大就来拍这样的灰霾电影了?不可逆料……

9分钟前
  • 熊不熊熊
  • 还行

画面极致美好,故事很有厚重感,需要仔细看的影片。

11分钟前
  • 常乐
  • 推荐

好看.

14分钟前
  • 二表兄
  • 推荐

不喜欢这个类型的。

17分钟前
  • 较差

水泥防洪堤上小孩子的脚印

21分钟前
  • 还行

第四张画,可以是后爸被判刑的图,也可以是哥哥被打死时的图,也可以是爷爷在大陆归家的图,还可以是好朋友找到正经工作时的高兴样子,还可以是小翔在阳光下的笑脸。郝蕾演的挺棒

26分钟前
  • 三层保暖
  • 推荐

演員相當不錯,一開始覺得小翔講話怪怪,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劇情發展的一環,郝蕾的表現也令人驚豔。鍾孟宏劇本進步不少,攝影還是很有個人風格。或許我們都期待小翔可以在劇末脫離苦海迎向光明未來,但就像該死的繼父所說的:「就是過生活嘛」在死之前,生活的確是沒有一個完結。

28分钟前
  • Ricci D.
  • 力荐

比《停車》好看。

31分钟前
  • hsein
  • 还行

冗长拖沓晦涩,摄影还可以,有几个风景的镜头挺美。郝蕾这么肥了,sigh~

33分钟前
  • 不露哥
  • 较差

关老师比较感性,郝蕾还是很美 小朋友吗 和手枪仔都比较淘气 可是导演这样拍的可不讨喜 不知道支支吾吾的说什么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简直个的火星撞地球 大灾难

34分钟前
  • 易墨
  • 较差

喜欢浓郁的色彩。但影片中为了突出生活的小细节、鬼魂的出现令电影显得有点拖沓零散。//看了短评才知郝蕾是文艺青年的女神啊,真想去看「柔软」和「恋爱的犀牛」。>_<

38分钟前
  • 潋滟
  • 还行

补一下钟孟宏早期作品

43分钟前
  • xxing
  • 较差

一言难尽...各种分段、暗喻、伏笔都显得好造作..不好看

48分钟前
  • xYan
  • 较差

这孩子真可怜

49分钟前
  • zumaqiong
  • 还行

不完整的剧情,模糊的主题,看完不舒服

54分钟前
  • Stella
  • 较差

这种哀伤..

59分钟前
  • 'Part .。
  • 推荐

温情的,破碎的,悬疑的。。。显然导演没有弄清楚最想表现的是哪个主题。戴叔戏份不多,当然还是很到位。郝蕾也不错。小孩没啥表情的恰到好处。。。日本摄影师,痕迹太明显了。。。

1小时前
  • annie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