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1,约翰·威尔逊的生活指南

主演:约翰·威尔逊,Cynthia Larson,Ron Low,凯尔·麦克拉克伦,Gabrielle Merken,Niko Nelson,Yanjaa Wintersoul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热门推荐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剧照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3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4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5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6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7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8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19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 剧照 NO.20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还是没明白但又好像很明白怎么做

嗨,我是Charlotte,nerd,十级社恐。

我讨厌家庭聚会,不知道迎面而来并不认识的亲戚问我房子多大的时候怎么回答。

我讨厌坐地铁,不知道在拥挤的车厢里怎么看自己的书才能保证不被边上的人偷看。

我讨厌家里乱糟糟,却宁可懒洋洋在沙发上看书把左脚的袜子丢到地上七歪八道的娃娃身上也不站起来收拾。

我最近,被老板建议去参加一个培训课程。

老师说了很多管理中必要的沟通技巧。

可我只觉得身心俱疲。

老师说,你们要问open question,这样才能有去有回。

老师让我和他做角色扮演,我只坚持了两个问题,老师就宣布我把天聊死了。

课上了四次,可我依旧是社恐。

别人跟我说“天气真不好”,我却因为喜欢雨天而自顾自沉默。

就像上厨艺课,老师教了好多做菜技巧;可我呢,我连厨房都不想走进去。

这周,因为在过去的周末参加了一场不被事先告知赶鸭子上架的无聊家庭聚会身心俱疲的我,无意中打开了这个剧集。

啊,太适合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手忙脚乱的我了,我需要一本生活指南。

六集,试图回答六个问题,“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

但一季看完了,发现他也没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

他不过是一个虽然特别丧,却又努力和生活交朋友的人,所谓的生活指南,不过是带点委屈的戏谑之语。

到最后,他自己也没找到答案:完美的意大利炖饭还还是没做出来,他想要送饭的房东奶奶却中风进了医院;他想知道如何做到公平,参加了一场裁判的聚会,却发现他们在宴会上拼命薅羊毛。

回头看看,生活中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一开始最笃定的永远不是最优解。

你看嘛,这片子看似轻松怪诞,但我看到好像只有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

家庭聚会上,我躲在一个角落里拼命吃东西,不想让大家看见我跟我说话。

可最后,我去桌子上拿薯片的时候,别人还是抓着聊天。

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是,在问完十万个怎么办后依然毫无头绪,在生活面前几乎要投降的极度悲观主义者,又常常是用尽全力努力生活的人。

我可太羡慕John Wilson那永远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新鲜视角的能力了。

反正人类社会都这么让人绝望了,远方也好,回忆也罢,都不见得有多好,那还不如就着眼于每天犄角旮旯里的古怪荒诞和温柔伤感。

我爸常说我是个想太多的人,但此刻我觉得想太多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还在努力琢磨的人,是依然相信明天转角有惊喜的人。

我一口气看完了一季,也没明白怎么做。

但倒是明白了,寻找答案的路,比答案本身有趣得太多太多。

而本来又有什么答案呢?

你喜欢人群,我喜爱独处;你能保护好你的家具,我的家具上总有奇怪的污渍,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手忙脚乱学了这么多年的怎么办,到头来来学会的,也只是用自己笨拙的处事方式,过好这一分钟。

而这当下的解决方案,换了个场景又无解,我又得再次寻找答案。

但是,我还是觉得,只要还能问怎么做,就还没到对生活彻底投降的时候。

——最后,那个中风的奶奶治愈回家了,他端了一碗不完美的炖饭给她。

我真想尝尝。

 2 ) 一个充满“废话”的纪录片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

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

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

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

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3 ) 去生活吧,别琢磨怎么生活了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译为《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它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6集纪录片,它每集时间不长,所用的每个镜头和手机前观看它的观众距离都很近,它没什么架子,可能就是今天在聊天框里和你分享又遇到个什么好像和你无关,又和你有关的事的那个朋友。

约翰·威尔逊每一集都会教你做一件事,“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你以为它是真的在教你完成以上的事么,其实并不是,大部分约翰·威尔逊想教你的事,他自己都没找到答案,最后可能安安心心揣在兜里的答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也有可能这件事你最笃信的答案却是最让你失望的,尽管它可能是对的。

约翰·威尔逊想知道如何公平地分摊钱款,他想找到公平的人,就参加了一群裁判的聚会,发现他们行事比一般人更加草率、投机、不公平。

约翰·威尔逊想寻找增强记忆的方法,却偶遇一个叫“曼德拉效应”的理论,它告诉我们可能你会发现你和很多人坚信的一件具体的事,可能是不存在,小到一瓶洗衣液的品牌,大到曼德拉存在和去世的年代。

约翰·威尔逊想要做出令人满意的意大利烩饭,但是手机上随意就能找到的大厨教程,并不能让他可能在10次之内做出这样完美的饭。

而他本来做烩饭是为了反馈房东奶奶平时送自己的饭菜,他琢磨的这些时间,却得知房东奶奶中风住院,可能吃不上了。

我以为片子会到这里戛然而止,它会让我们看到生活残酷的事实,它会把这种错位放大,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

然而片子可爱的地方是,它告诉我们房东奶奶出院回家,约翰·威尔逊把做出的可能并不是十分满意的烩饭送了出去,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送出的最好时机,什么时候那碗饭是最美味的样子。

我们抛给自己的众多问题,可能最后都不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一定是你这个人想要的。

去生活,去真实地生活,别琢磨怎么生活了!

 4 ) 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荒诞性和“丰富多彩”吧!

琐碎的日常与其思考表现出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滑稽,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各种思想和追求层出不穷,彼此仇视,斗争,面对社会映射出的恐惧,对生命本能无理智的贪婪寻求庇护。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那么出乎预料,社会冲突,个人冲突,内在冲突因不同主体延展出不同的效果,意识到作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否又能符合想象的到达呢?可能生命是暗淡无光的(为了不被充满美好希望的人所指摘,所以我姑且冠以“多数”——每个人也因自己固有思想受到挑战而与其争执以不至于崩塌——发觉的好无意义),能做的也仅仅是活着(大部分时间来说),只是活着的方式的差异,个人能做的也是按照自己的希望,动机等,以个人为核心而前进。

也许这也是人群虽带有社会性,但却与彼此相隔无数条鸿沟的缘由吧!

 5 ) 孤独的纽约客

一位认真记录自己“small talk”技巧实践的社恐纽约客,仿佛看到千千万万个孤寂都市男女。

片中看似杂乱无章的日常随手记录视频,却与风趣俏皮的台词异常切合,引人会心一笑。

特别谈论“敞开心扉”的话题,匹配的画面是消防水泵的水喷涌而出,可他人对自己的心事如那个丢弃的纸杯一样毫无波动。

本片把美式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也像英式冷笑话。

开篇说“small take ”的大忌——谈话感情生活、聊天气等,可他去旅游后遇到一个小哥,他在在海滩上不但重提别人丢手机和包的伤心事,还把朋友去世的悲伤事都聊出来,甚至还比着惨跟小哥尬聊下去,他把小哥尴尬得脚趾扣沙的镜头也记录下来了哈哈哈哈两人最后还合影了,两个孤独的人在陌生的旅游地进行了融入社会的社交尝试。

看完此片,感觉每个孤独的原因跟自己都有自己的小宇宙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奉行着不改变只换人的“高效”社交原则,因此每个人看似外向内心却很孤独。

 6 ) 不要想 how to, 去生活吧

如果需要用极少的形容词来描述这部纪录片,那会是 depressingly delighted.自言自语式的纪录片,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回晃动的镜头让你完全进入到他的世界,看似流水账的生活里藏着那么多出奇意料的细节,人和事物之间存在那么多奇妙的连接。

第一次看会不适应于这种叙事,第二次看会惊喜于精巧的结构,之后的每一次都会注意到不同的细节。

他总是能从 how to 某件事自然过渡到想要表达的观点。

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 刘瑜E1 - How to make small talk💡 关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倾诉与倾听。

Small talk 实际上是在寻找普适的共鸣点,只取其中积极的部分,避重就轻,礼貌地缓解尴尬。

而 John Wilson initiate 的 small talk 不断变成 heavy talk,有时候你不知道在你面前的这个陌生人为什么愿意在当下的场合向你倾诉。

“The world is full of people that need to get something off their chest. And even though it can be risky to open up, it's worth it when you find the right person.”

E2 - How to put up scaffolding💡 关于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人们对于某件事物赋予的意义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从1979年一个年轻学生被高空掉落的砖头致命之后,纽约开始有了每个建筑每五年必须翻修外墙的法律,这让脚手架行业爆发。

脚手架总是短暂存在的,这也让大家忽视它的设计。

但总有人会用自己的文化符号装饰它,不管是藤蔓,万圣节服饰,还是LGBTQ的🏳️‍🌈彩虹旗。

市民与脚手架之间似乎也构建了独特的关系,一个 hiding place,一个健身的地方,浪漫的约会记忆,与裸身主义者的性爱。

脚手架总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动作片中不可或缺(尤其成龙的电影),似乎是一个可以被随意破坏的地方。

电影中出现的著名建筑从来都是唯美且背景干净,而现实中它们总是被脚手架覆盖,也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

而人们总是会妥协于他们认为只会短暂存在的东西。

“Most New Yorkers will put up with anything as long as they know it's temporary.”“It's really easy to settle for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like, unhappy with something.. if you never admit you’re, you never have to change anything. Most of us don't speak up when we're dissatisfied..and then things just begin to accumulate.”和纽约相比,New Orleans 几乎看不到脚手架,市民们对于脚手架似乎没有概念。

因为脚手架承载的防止高空坠物的功能,被融入了建筑本身。

而John回家之后,早上驻足的一座 New Orleans 建筑坍塌了。

E3 -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 💡 关于个人记忆与事实的关系,记忆是否被媒体有意塑造,认知如何影响记忆。

惊讶于他居然有那么多的笔记,其中还会有2014年几点起床中午吃了什么的记忆。

记忆并不是线性且清晰的,日常记录可以把你带到那一刻,但大部分时候记忆是混乱串联的。

片中提到了曼德拉效应,集体记忆对某一事件和历史事实完全不符。

主流科学界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其实是认知因素形成的虚假记忆。

TheMandela effect (collective false memory)is an unusual phenomenon where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remember something differently than how it occurred. Many doctors use it as an illustration of how imperfect memory can be sometimes.有人试图用平行宇宙来解释这件事情,而很多记忆的偏差可能是媒体的刻意制造,可能是记忆本身是个人认知理解的产物,我们无法抑制地用脑补的方式去解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它不是事实,却可能是我的真实,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本身就存在着偏差。

最后看到John给太阳带上墨镜,更换成ee的标签,真可爱。

E4 - How to cover your fourniture💡 人与所拥有事物的关系,是保存期限重要,还是使用感受重要。

因为拥有而产生的控制欲与虚荣感,体现在个人,也体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故事从如何保护家具免受宠物的破坏开始,John Wilson 找到了制作塑料膜的人,但他并不会包装自己的家具。

如果在昂贵家居上套上塑料膜作为 protection,宠物自然不会再接近它,而你也慢慢不再靠近它。

在城市中,为了避免动物破坏设施或留下痕迹,有装在路灯上赶走鸟的装备,有树下阻挡狗的围栏等等。

为了避免人做某些事情,也布满了各种障碍:为避免滑板族在长凳上铺上障碍,为避免有人躺在地铁里板凳上增加了隔板,等等。

“Humans will go through a lot of trouble just to make themselves feel like they’re in control of their environment.””Sometimes material things are so precious to people, that they go so far as to make duplications of their possessions.“

我们有时候过于在意物质对我们的意义,例如把收藏的真实画作藏在家中,而将复制品展示出来。

如果太珍视自己的所有物,反而会削弱你的快乐。

”Nature gives things character, and anything that happens o our stuff along the way, is evidence of a well-lived life.“

E5 - How to split the check💡 关于道德的边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小的不公平会导致长久的隔阂,顶层的不公平会导致底层的混乱。

从和朋友吃饭谁买单,怎么 split bills,发现有人用 business expense 来钻报税的空。

John 其实可以把所有的生活 expense 录制下来,只要有这些 footage,所有的日常开销都会变成他的 business expense.一场裁判的交流会也在偷盗等混乱中结束。

裁判作为维持公正与秩序者本身,都不能做到自我约束,那我们生活中的秩序感和道德感又何以维系。

“I guess I was wrong in assuming that refs would be less flawed than the rest of us. Ant if that’s the case, then what hope do we have to act with any civility when we’re out with our friends?”

E6 - How to cook the perfect risotto💡 疫情打破了一切原本的秩序,而没关系,我们没必要等到一切都完美再行动,不如在第一次尝试的时候就去传达我们的爱意。

We’re all gonna have to figure it out together, and right now, we got nothing but time.为了给房东做一次 risitto,问了很多人,参照视频里的方式笨拙地模仿,一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他将这归因为尼古丁的戒断,很多成瘾是年轻时养成的坏习惯,去到新的环境,移除诱因以打破循环。

其实你会意识到,你并不需要。

疫情让房东在花园散步时都开始 cover her mouth,John 想要在对她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帮助她。

与其花那么长时间想让一切完美,不如在第一次做完 risitto 之后就送给她。

“When everything you know has to be thrown out completely, your idea of perfection should probably been thrown out too. And you just have to do whatever it feels right.”疫情让一切慢慢改变,we’re all gonna have to figure it out together, and right now, we got nothing but time.

 7 ) How to develop from a Vlogger into a documentary filmmaker with John Wilson?

这是我心中目前除Jonas meka之外最棒的对于生活的解构。

怎么small talk?

怎么提高记忆?

怎么AA吃饭?

怎么搭脚手架?

怎么做可口的risotto?

John Wilson有在很认真的和生活交朋友,半嘲讽半委屈地给出一个私人的生活指南。

你听或不听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他也并未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也因为生命本来就不过一场浪费,一场空。

而往往对生活如此悲观的人,又恰恰是在用全身力气在热爱着生活的人。

不过本指南于我有很建设性的意义,一来,我开始学着John将自己每天的生活事无巨细的记在小方格子里。

因为最近突然有的一个感悟,我对于自己正存在着(或曾存在过)的认知并不是来源于当下,也不是来源于某个汲汲渴求要追寻的理想。

我的存在无限依赖着记忆——而我又是一个记忆如此之差的人,因而突然有些害怕对于被遗忘的日子仿佛从来没活过。

尽管太过于纠缠回忆过往或许不是一件好事,John也在影片里吐露他记录了好几十本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回看起来还是一片空白。

不过我还是想试试。

二来,创作角度,如标题所言,这个看起来像个vlog一样的自说自话,低清手持的街头巷角,能放在HBO上卖钱,绝非他看起来这么简单。

credit里一长串的制作团队足以证明,这并不是作者简单心血来潮拿着相机随便拍拍配个旁白就完事的东西。

那么Vlogger和·John Wilson之间的分野在哪呢?

这个记录剧集特别的点在于,看起来随机且意外的事件比如:small talk那一集中作海滩偶遇的另一个格格不入的人,成为了尴尬的朋友,随即意外破解他心底的秘密;脚手架那一集中作者从纽约飞去另一个城市参加脚手架博览大会时途径的一座高楼,作者一边吐槽这个脚手架搭建的不太合格,随即在返回纽约后就在新闻上看见那座大楼倒塌的消息……皆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是小说和电影编剧制胜的法则。

而本片作为纪实类的作品,却能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巧妙编织出生活,编织出偶然与必然,矛盾与冲突的交汇——生活是如此平平无奇却又充满如此多无关痛痒的波澜壮阔。

我看来这是一种很棒的创新,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常诡异(in a good way tho)的观看效果。

其实观众公认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强的纪录片多以《地球脉动》或《舌尖上的中国》为主,从外部,用较为客观的口吻来描绘“真实”的地球,描绘真实的火腿腊肉和包子饺子们,将物质世界的某一个切片制作成标本,让观众拿着放大镜细细品读——这是此类(及大多数)纪录片的作用方式。

而如同本片此类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我甚至想给其冠名为“自言自语式纪录片”),则是完全的从内部视角出发,从创作者,或者创作者塑造的这个第一人称形象出发,而观众拿着放大镜看见的,是一份心灵切片。

当然不能够将纪录片粗暴一分为二地割裂成为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的内部与外部这样两个块。

纪录片的内涵其实非常丰富,所以有时甚至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否只要拥有一个能够录制视频的机器(DV,数码相机,手机),进行真实的记录,就能称之为纪录片。

这种错觉时常让我陷入沉思,如果这样放大纪录片的内涵去定义的话,是否vlog也能称之为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全新变形呢。

或许又要从纪录片的本体论开始聊起,纪录片到底在干什么的?

纪录片的目的是什么?

或者纪录片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将纪录片归入艺术的范畴,那么不难得出,纪录片的目的,if not the only one, 无区别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形态,是作者手中的一个工具,一种载体用来表达观点,用来处理关系,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突然想到另外一部Banksy的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里也有相似的描述,片子的主人公是Mr brianwash,一位开vintage服装店热爱影像记录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融合街头文化和pop art的“艺术家”。

Mr brianwash和John Wilson一样,是一个狂热的影像记录者,房间里堆着不可计数的录像带子,但如果没有Banksy,Mr brianwash记录的这些影像或许只能称之为vlog, 或者是私人的家庭录像带,而从vlog 到真正的纪录片作品之间需要跨越的一个鸿沟到底是什么呢?

John Wilson在他的这部作品里面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尽管从vlog的井喷到式微,也不过是短短几年的时间。

从qq空间 部落格(文字),到Instagram(图像),再到vlog(影像),或许对于一个非影视专业从业者来说,影像成为了除文字之外的更顺手的新工具,用以记录与表达生活。

但我们需要更多的vlog吗?

在视频内容无比冗杂过剩的时代,看千篇一律的脸对着镜头机械介绍我今天吃了什么,干了什么,用了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完全无法激起我任何的兴趣。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对生活的想象力。

用影像去思考,去进行小写的我与big Other之间的无声对抗。

又或许思考意义本身并毫无意义。

 8 ) 个人记录 | 边看边碎碎念

Ep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第一步是打开家门,然后寻找一个愿意与你聊天的人”。

讲一些能让别人与你产生共情,并且说完后又会很快忘掉的话题,当然只能讲述那些美好的事情。

那个穿着黑白拼接皮草的光头小哥,真的是人不可貌相,竟然真的是个在脸书上抓恋童癖的。

从网络猎捕恋童癖的过程中get到的一个闲聊小技巧:聊天时如果有必要可以讲一些谎话,那样会使话题更容易进行下去。

两个人想要保持亲密关系就一定要分享私密话题吗?

诱饵法: 用特定行为引诱别人向你搭话。

“当你和某人闲聊得够多,你俩最终就会变成熟人。

当好这个熟人,你需要有广泛的兴趣和让人感同身受的缺点。

”去大家都向往的热门景点去旅行,以获得谈资。

别人向你搭话时你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应,你感到自己将要毫无准备地被卷入一片感情的漩涡,你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旅行让人们邂逅一些人,然后彼此迅速变得熟悉亲密,旅行结束后他们又各自离开。

这样的旅行有意义吗?

旅行需要探讨意义吗?

还是只是享受当下的愉悦就好。

“……每个人都一样,没有人是真性情。

在这里甚至和人聊天都很难……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碌着沉迷于追随主流(being typical)”-So, do you like New York?有些人来到新的环境也可以迅速找到归处,有些人精疲力尽却无法找到。

fluffy真的去世了吗?

不管是开启一段聊天还是开启一段亲密关系都会令人不安,但是只要找对了那个人一切就都值得。

情绪不断累积,筛掉你的坏情绪然后扔掉它,你的境况就会好转。

Ep02. How to put up scaffolding?几乎每种文化都赋予了脚手架自己的文化意涵,每个人也在赋予脚手架独特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以脚手架为载体的艺术装置,每个人花22美元来欣赏这个艺术作品并以其互动。

“我估计把如此寻常的物件变成不寻常的艺术装饰应该也花不了多少钱吧……”这个艺术装置附近的博物馆外面也围绕着脚手架,可人们似乎并不想和这些脚手架互动。

这让我想到了不少所谓的艺术人和策展人,就是热衷于围绕着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深深融入人们生活里的那些事物进行创作,向人们提醒着它们的存在,感受它们的价值。

一个艺术作品可能在创作时没有投入多少金钱,但蕴含其中的创意和试图传达的理念才是最昂贵的,观众也只愿为其买票。

不过,或许免费的脚手架旁也会有精彩的演出和新奇的体验。

很多电影里会出现脚手架的镜头,特别是动作片,似乎在脚手架上打斗是件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电影画面里出现的恢宏建筑,在现实里却被脚手架层层围住,像是被黑漆漆的脚铐牢牢禁锢在原地,虽然它确实也哪里都去不了。

我们人类身上也有脚手架,牙套是牙齿的脚手架,石膏是四肢的脚手架,胸罩是胸部的脚手架……身体内部也有支架蛋白质,离开它人类无法存活。

但建在住宅门外的脚手架,人类如果没有它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大多数人能接受脚手架带来的不愉快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性的,但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这种不愉快是永久性的,他们只能无奈地去接受现实。

现代社会应该对残障人士更多的包容。

确实我在路上也很少见到肉眼可辨的残障人士,这是不好的预兆,因为残障人士的数目是不会减少的,我在外面见到的越少就说明他们中选择外出或者能够外出的人越少。

要是有一天能在街道上看到不少遛弯的残障人士,就说明这个城市有做到有爱无碍。

“接受不喜欢的事物真的很容易,因为如果你从未承认对某事不满意,那么你就无需做出改变……我们中大多数人在不满意的时候并不会发声,但后来事情开始不断累积,直到你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你可以选择结束一段对你无益的感情,或者也可以永远待在那段感情里,因为走出来实在是太难了。

”脚手架到底应该存在吗?

脚手架本来的存在意义是为了在建筑物暂时施工时保护路过的行人不受伤,但纽约市里大多数脚手架并不是暂时性的,它们变得更像是类似于房梁这种看似对房屋建筑来说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在外形设计上它们并不显得不可或缺,反而格格不入。

新奥尔良市里的脚手架和建筑物融为了一体,但是非临时性可随时拆卸的脚手架就是可以合理存在的吗?

每年因脚手架事故死亡的人多达80例。

不管脚手架做得多漂亮,都无法彻底阻止大楼的坍塌。

“如果你为了保护自己而搭建了太多脚手架,也许结局反而是被它埋葬。

”“但如果我们非常努力地尝试把脚手架拆掉,一点一点地,终有一天脚手架会全部消失。

只有那时,我们才能判断脚手架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Ep03.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ry我也一直有同样的烦恼,我该如何珍藏那些宝贵时刻,让它变得永世难忘?

约翰也是个记忆不好的人,他选择用记事本记录自己每天做过的事情,每页纸被分成数个格子,每个格子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

记忆力超群的人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记忆技巧,耳熟能详的记忆方法之一是记忆宫殿。

选择一个你很熟悉的实体空间,想象你走进那里,利用房间里陈列的物品去记忆。

约翰尝试用这套技巧记住购物清单,然后在超市里他遇见了十分有趣的人,和曼德拉效应。

记忆中的食品包装袋上的太阳明明是戴着太阳镜、记忆中尼克松遇刺时车上是有三个人、记忆中的电影名字是Sex in the City而不是and、记忆中的Coca-Cola中间没有dash、记忆中的品牌名Febreze中间应该是不止一个e……如果你居住的街区正在拍电影,一切令人头脑混乱不清,你该如何分辨哪里是现实哪里是电影呢?

这种混乱让人不由得思索,我们一些混淆的记忆会是有人刻意而为的吗?

比如为了保证感恩节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纽约大街上本已漏气回收中的麦当劳叔叔气球在观看电视的观众眼里却是正常的。

在第一届曼德拉效应交流会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把这种记忆的混乱归结于自己,有些人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平行世界的证明,具体来说是人在进行量子跃迁时还保有原来时间线的记忆而导致的结果,这些人也由此产生了身为少数人的优越感。

“你的记忆力越差,人们越喜欢你,而且他们会不遗余力地让你觉得被接受。

”约翰回家后把自己以前的日程本全部看了一遍,发现自己多年以来只是个例行公事的人,还发现自己曾一直想忽略的关系模式,之后便陷入了一种糟糕的心情中。

我每次在翻看自己以前记录的文字时也会这样,也许正如约翰说的一样,试图保留一些事情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只要人类需要记忆,记忆总会出错的。

不如趁次享受,特别是当你在度过糟糕的一天后,那份记忆总会在第二天清晨醒来时被自己美化。

或许记忆里的Febreeze也是有人刻意制造的混乱呢?

 9 ) 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看完脑子里先浮现出是北野武广为流传的这句话 “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够坚定够狠约翰威尔森是什么星座呢?

叽歪 无聊 恶趣味 又有着奇怪的温情 看他想为房东太太做一份意式烩饭 看打开门空了的楼梯口 就是很想哭 和他一样很怕 很多事还没开始之前 自己先吓到自己 那些他终于反思出来的关于生活的发现 我在无数个瞬间也拾到过一些零碎 这些发现甚至也许对而今目前的生活于事无补 但是很明确的是 你知道自己确实不一样了 绝大部分的事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状态 开始 就是最好的状态为感激的人做一件小事 传达一份爱意 那些想对别人好的心思 就立马去做 不去计算 不去权衡 不害羞也不惭愧 也不觉得可惜离我五厘米的是被我家猫抓烂的窗帘 从买新的 到现在破破烂烂 大概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我一次也不想换掉或者怎么样 也有过气到想揍猫的时候 但是当宠物医院的换算告诉我 猫一岁等于人类14岁 也就是说我的猫已经三十岁了时候 我忽然也很想哭 不是没想过他能陪我多久 我人生第一次要对一个生命负责的时候 我发现这样的压力我不想再承受第二次 有阳光的早上我看着在光的区域打滚的小猫 他的毛在空气里和灰尘缠绕 而他的瞳孔变成浅黄色 外层的毛也变成光环的样子 我好爱我的猫 疫情的日子或者之前 我的时常感到孤单因为他都好转了很多 在他的面前我也不需要像人类一样吝啬我的爱意 并且持续的 无限的 放大我的宽容hello New York 是对城市一如既往的表白吧 对脚手架的不满意 在街头无意义的闲逛 城市就是母亲 这里面每天无数的故事 无数难以理解却奇异地形成联系的画面 约翰威尔逊是最好的城市观察者 也是最好的Vlogger 他察觉然后他嫁接起桥段 让这座城市的离奇和浪漫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然后我也好想说一声hello New York 在疫情结束的某一个自由的日子 去已经有所预期的去走向这座城市 或许也有机会偶遇穿着不知名乐队T的约翰 然后用我蹩脚的英语 跟他说一声 hello and thank you在这个阶段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 我的心情也还是很沮丧 我在苏州 一个还挺美的城市 但是她有她的无聊 她的脏乱 她的不合理之处 但是此时此刻她很安静 她正在忧伤 我也只能委屈巴巴陪伴着她 在心底的话是 都回来吧 快好起来吧并未身处在漩涡中心 在面对一个还不知道究竟会带来什么的流行病 未知反而会放大更多恐惧 停摆的生活对应的是反思 我也为算不清的聚会账单烦恼过 我也为崭新的家具变旧难受过 我有一只很喜欢的杯子被猫摔碎 我有过无数次无疾而终的闲聊 我也有过很多本以为会产生很多故事的关系 然后你只能拿过你的毛衣 然后骑车离开 卡在地铁站 或者混进无法投入的聚会 尴尬的moments 和最终归于平静的自己 三年了 疫情究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也许答案就是更具体了的我不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 不自由的 活在恐惧里的生活下个月的五月二十二 是我二十六岁的生活 当大于五之后的奔三的生活从未给我任何余地 我还有很多债务 还没能拥有一个知心的爱人 诉衷肠的朋友算是有了 冰箱里还有三瓶酒 此刻窗外有阳光 我决定不再看网络新闻 安静听网易云下一首给我推荐的歌 无聊的人生和死相比 可能我还是会选择无聊的人生 就算是这么糟糕 我还是很爱生活 真糟糕我的这种想法

 10 ) “废话”指南

拖延了几次看完,评分太高,这也是吸引我一定要看完的原因:到底好在哪?

街头长期拍摄积攒的素材,配上漫不经心的独白,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以至意识不到问题的标题。

六集,与其叫《攀谈指南/脚手架架设指南/记忆力增强指南/家具覆膜指南/餐食分摊指南/完美烩饭指南》,倒不如叫“废话”指南,脑回路跳跃,明明是增强记忆力,怎么去研究曼德拉效应了;明明在讲烩饭,怎么到了戒烟、柴油、薯片?

不要思考逻辑性,就想着是生活插曲即可,最后再给绕回来。

大概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就是认认真真的讨论这些问题,刚有点头绪,然后就跳开了,回过头再看,这些问题本身有意义吗?

如何公平买单,最公平的裁判们肯定知道吧,可是裁判聚会上看到的却是另一面,需要电视机中奖的诱惑才会去收拾餐桌,当公布结果时,只能去更多的打包带走。

讽刺吗?

这是面对不公平的正常反应。

“当他们没有从最需要的地方得到支持,当他们觉得自己完全被其他人忽视时,就很难责怪他们占了便宜。

”为了抵挡高空坠物的危险而架设的脚手架,一点点入侵了城市景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是,脚手架本身也会造成事故。

有时候,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或物,也会伤害我们。

弹幕区很多的哈哈笑点十足,对于反讽有新的理解:当觉得与自己无关时,是幽默;当真的能切身体会时,是悲哀。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事无巨细的记录生活日常,拍摄照片,害怕自己忘记。

所以看到约翰摆出十几本记录的满满当当的本子时,深有同感,好像拥有很多财富一样拥有着很多的回忆。

可是,一旦离开就忘记了的,还是真正的记忆力吗?

纪录片是成功的,但背后的疏离感是必然的,拍摄是为了记录,但当下的体验必然被分离。

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记忆力也是不遗余力,也就有了“曼德拉效应”,动用了物理学平行宇宙的理论,却不能承认记忆力的一点偏差,谜之自恋。

喜欢末尾的恶作剧。

还有攀谈、家具覆膜、完美烩饭几集。

擅长观察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人吧,才会注意到那么多的细节,自娱自乐,也顺便娱乐了大众。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短评

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大概只有扎根电视台多年的小透明,才能写出这种充满人间奇闻色彩的脚本。乍看不思议的素材拼贴下,满是对纽约这颗大苹果深沉的爱,以及由此迸发的生活哲思和随想。e06如此伤感又动容,瞬间召回了20年初汹涌的记忆。

4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力荐

实在看不懂,怎么这么高分

9分钟前
  • Sarah 田书逸🍇
  • 很差

神一般的影像表达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会讲故事的人太牛逼了

13分钟前
  • Jus
  • 力荐

纽约快手版,最喜欢脚手架那集。觉得国内那些打印店,天津大麻花...也值得这样一个纪录片。

18分钟前
  • picnic
  • 推荐

所有家具都带slipcover真的震惊到了,我以为遥控器冰箱带罩子是国产特色。沙发带布罩子可以,塑料罩子坐着多难受啊…(第四集真的…wow)

19分钟前
  • Яανeη
  • 还行

我觉得太一般了,根本看不到任何笑点。就连当作无聊时的消遣都觉得有点不够格

22分钟前
  • 苗润李
  • 还行

无与伦比。我似乎已经许久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24分钟前
  • 1先森
  • 力荐

“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每段都在和我们说一些东西 又像是喃喃自语 顺便带点吐槽 希望我们珍惜当下 做个正直守法好公民 哈哈哈哈哈哈哈最后一集疫情真是没想到的 我朋友那时候去美国旅游 的确美国人就是说是流感来着……

26分钟前
  • 糖醋小肉肉
  • 还行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31分钟前
  • 陆小鸟
  • 力荐

太豆瓣了

32分钟前
  • 耳田
  • 还行

事实上除了第一个别的没啥共鸣

36分钟前
  • 明崽已开始摆烂
  • 还行

感谢天才,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 重看with小张

37分钟前
  • 你大立
  • 力荐

还行,差点忍不住弃剧,这部剧是怎么做到分高票多的?

39分钟前
  • 众妙之门
  • 还行

好尬

44分钟前
  • 还行

英式幽默很不错,但关于lgbt这一点我很不喜欢,暴露镜头全录出来,各种男同暗示让我无法接受,如果排除这一点,可以给四分这种暗示很难不让人怀疑作者是一名男同支持者

48分钟前
  • 无欲
  • 较差

好,奇思妙想纽约怪人真多啊

52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力荐

春假派对局外人走心探讨死亡,成龙的好朋友脚架入侵城市景观,曼德拉效应之健忘人群关怀录,J皮人工再生之歌与《寄生虫》之善恶深度,裁判会议上丢失了金哨,失败肉酱饭薯片增压新冠时代来临……太琐碎,太纽约,太开心

5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1小时前
  • fushia
  • 力荐

3.5。没有太喜欢但挺有趣,比较喜欢第二集脚手架和第五集付饭局账单

1小时前
  • 右厨
  • 还行

表面看似很丧,但实际上充满了奇怪的正能量?

1小时前
  • GAYSTATION007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