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的牦牛 众神之地,从历史与人文中寻找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探寻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随着人类生活、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冲突性也越来越强,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好像也越来越困难,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作为自然的宠儿必须承担的责任。
野牦牛是西藏荒野的精灵和力量的化身,很久以前,我们的祖辈靠他们走上了高原,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
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狭窄,纪录片中野牦牛对牧民的影响,与其说是野牦牛的闯入,更应当是野牦牛的回归;人类得到了自然的馈赠,也回馈给了自然许多,也许当我们弄清自然是如何运转后,会给自然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但是显然,我们也带来了许多的破坏,自然对我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我们对其他自然的孩子(其他种群)带来的破坏却越来越大,人类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改造性也越来越强,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形成稳态的过程却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发展必然急剧的影响自然。
从现在的事实来看,我们带来的影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实在太快,破坏性也实在太强,既然这些影响必然会发生,那让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小一些也是我们施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必须探讨; 荒野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谁也不可阻抗。
但人类作为超越其他种族发展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超越这种底层逻辑的复杂关系。
人类必须发展,但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要作用到人类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人们短视个中关系时,便会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必须跳出一心求发展的逻辑,找寻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也许发展会慢一些,但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是一个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将各种动植物拟人化的人;这种拟人化的行为,恰恰是我们超越了其他种族的证明。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情绪是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的确是如此,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与其他生物间的情感,也应当当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待,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我们对牠们有着源自血脉的崇拜,也有着来自强者的悲悯,更有着相互冲突的憎恨,从牦牛昆仑的眼神和被交易的小牛的血液中我分明看出牠对我们也是充斥着各种情感,也有不屈,也有悲悯,也有憎恨;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和牠们共情,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需要靠牠们站立在自然界的疾风骤雨中;
牦牛昆仑——人类,真的需要感谢自然的馈赠,用实在的行动。
看完了《众神之地》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久该如何描述这个纪录片带给我的震撼,印象最深刻的,也许是辽阔壮美的雪山、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的盛会、又或是野耗牛的迁移与奔腾,永远臣服和震撼于自然的无声与庄严。
当我看到雪山的第一秒,就感觉被瞬间拉入严寒的高原之上,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寒风凛凛从身边吹过,一幅幅壮美和宁静的画面,瞬间把你拉入这片高原与云海之中。
仅仅是这些野牦牛在荒野肆意奔腾的几幕远景,就能让人感受到从屏幕中迸发而出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远古时代神秘巨大的兽向着远方的埋骨地不知疲倦的奔驰而去...
“野牦牛是广袤天地的点睛之笔,成为这片高寒荒野最满意的设计。
”除了画面之外,台词的设计也很精妙,由《山海经》引入,藏族古歌《斯巴宰牛歌》结束。
满是藏族风情的画面结合着台词,独属于藏族的气息瞬间将我包裹,也让我对西藏这片土地更加充满向往和憧憬。
不管是辽阔壮美的雪山还是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的盛会,都让我对这个片子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导演将青藏高原上的故事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到极致,让人震撼于荒野的沉默与宏大,衬托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类的渺小。
之前收藏了一堆待看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B站的,周末大雨时,随缘找了一部名字较为吸引人的——《众神之地》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就被画面给冲击到了,纪录版的画面极其唯美(特别是用大屏幕看,极度震撼),差不多每一帧都可以直接做为壁纸使用,感觉已经有BBC的水平了。
第一集讲的是西藏无人区的野牦牛,故事线虽然是多头并进的,但每一个都好完整。
原来在藏人心中,牦牛是山神的孩子,他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下山被人类驯化,然后帮助藏民更好的生活;而另一类则继续留在山上继续守护着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生活的区域边界越来越近。
对于这些自然界中级别比较高的动物,他所谓的天敌——狼群会帮他们淘汰掉一些弱小者,而老病者也跟不上队伍时,自动离开群体安静的死去。
本着动物界优胜劣汰的原则,发情期的一些公野牦牛是得不到交配权的,一些脑子灵活的就会来到牧民养殖的家牦牛群中,凭着比家牦牛大一倍的体型,它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王者,不但能轻易取得交配权,甚至还能拐上几只母牦牛回去。
因为牧民信仰它们是神的孩子同时还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牧民能做的只是找一些人将其驱赶出养殖区域。
杂交的好处是可以抵消家养牦牛遗传中逐渐弱化的不抗寒不挨饿的基因,坏处是生下来的部分小牛野性十足,总想去外面的世界找寻爱和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片中正处于青壮年的“昆仑”是刚烈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在交配权争夺战中的失败者,与家牦牛相比,它依然将自身的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处于老年期的“断角”则学会了怎样与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牧民的放生不是放到野外,而是像之前一样养着但不再售卖和屠宰了。
片中还有一个人类抚养的、在迁徙中掉队的小野牦,节目组贴心的连名字都没起,因为之后还要放回大自然,就在担心它是否还能适合野外生活时,片尾,有一个疑似是小牛妈妈的野牦牛出现了,这好像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第二集讲了海豚的故事,第四集讲了东北虎的故事,讲的是动物的故事,又不全是,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人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山神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合理的地方。
第三集有点传统国产记录片,以设定好的故事来凑影像的味道了(参见《他们来自中国》),片中的亚洲象是一群因人类原因失散的一个群体,其父系主导的特征属于特例(正常的亚洲象是母系主导的,成年的公象来脱离队伍独自生活的),而记录片以特例为基础讲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国王、后宫、王子、以及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愁。
当时,一些常识还是介绍到了,比如野生大象的寿命有七十年,智力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记录力及好,一件事能记三四十年等。
所以,只要注意到这是个特例就行了。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还是值得极力推荐,片子即有BBC中的那种绝美场景,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型、动物类纪录片,还以国人的思维通过地理上的众神,从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讲到了因为生态破坏致使东北虎在国内完全灭绝,再到现在重现“诸山皆有虎”的传说。
ep01.近距离聆听野牦牛昆仑和断角的故事 看到三位站员和小野牦牛晨跑的画面不禁笑出声/在荒野之上 或许野牦牛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他是山神的追随者 也是牧民的守护者/ 被绳索套住的牦牛挣扎出声 寂静离开 远处的昆仑落泪,在每一个交易后的早晨 母牛离开牛群寻找自己的孩子背影孤独而坚韧/不禁感叹万物有灵 只是无法通灵语言罢了。
ep02.中华白海豚居然是粉色的/ 向往着内河的老年白海豚 不知道他是不是传说里的古老民族-卢亭/奇妙的海底世界居民-寄居蟹 唤醒了我童年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探索人与自然的平衡是一些人坚持的信仰 万物有灵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ep03.关于一群迷失象群的决斗故事/ 街霸老三 贪玩接班人老四 以及武则天母象都很生动/ 为了象群未来生活思虑踌躇的国王 用心良苦 但影片结尾处的小字令人唏嘘/ 国内仅存300头的亚洲象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 似乎并不像想象中强大 象群和人类都在寻找自己的栖息地/ 科普了关于大象可以用其他声波传递信息的知识点/ 另外每天跟踪大象并播报他们出没轨迹的工作比写100份ppt可有意义太多啦!
白海豚的一生都在褪色,从深灰到浅灰再到白色,老年会变成粉色。
想起了思雨跟我描述的《茶花女》舞剧,里头女主角的年龄增长是由衣服的颜色隐喻的,由鲜艳过渡至素雅,可是身体的力量却愈发坚韧。
于是体会到世间万物都有着无比曼妙的联系,尤为可喜的是,穷尽一生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人类和动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时间,表达生命。
人依靠思想,动物则出自本能。
科学家至今都没能认知到白海豚为何要褪色以及如何实现褪色。
但是人却能感知到“一生都在褪色”是一件特别特别美的事情。
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很早就认知什么是知识,可我们很晚才感知到什么是美。
白海豚却无来由地打乱了我们的惯性,美终于领先知识侵袭了人类的头脑。
我将这个视若珍宝的发现告诉了思雨,期待可以得到共鸣和回应。
可事实上,我讲我的白海豚,她讲她的茶花女,即使说的同样是隐喻,是色彩,是变化。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这样,我不责怪她,还很渴望理解她,就像我渴望理解人类一样。
就算她终于短暂放下了她的茶花女,试着进入我的世界,可是她的白海豚就是我的白海豚吗?
我想可能每个人心里都只能装下自己的白海豚。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作为最受欢迎的水生动物之一,海豚一直以来都以温柔可爱的形象示人,但《众神之地》这部纪录片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原来海豚也有神话般的色彩,搭配古韵十足的画面,引发浮想联翩。
《众神之地》讲述了一个属于白海豚的奇特现象:每年都会有衰老的粉红色海豚进入内河,它们忍受着在淡水中生活的不适,向着与大海相反的方向远游数十公里。
片子中的老年白海豚即使受到渔船和铃音的驱赶,仍然在内河徘徊不去,最终在淡水区域内离世,受无名世人三根香祭拜,永远的拥抱着陆地。
科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老年海豚的声纳系统老化,从而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
但即使老去,动物趋利避害的天性仍然存在着,这似乎并不能解释它们为何坚持留在会伤害自己的淡水环境中。
在我看来,它们的行为并不代表着“迷失”,而更像是一场“执念”,一种“献祭”,是专属于白海豚的“落叶归根”。
我们似乎能在白海豚身上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情节。
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思想中往往充满对家乡的依恋,落叶归根的意识也在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和突出。
人老了总是要回到故乡去的,或许对于这些中华白海豚来说也是一样。
这些思想深埋在它们的潜意识中,隐藏在它们自杀般的行为之下,让它们义无反顾的长驱百里,回到多年前曾属于祖先的“被陆地拥抱的地方”,近乎神性的完成这一场美丽而悲壮的献礼。
提及自然纪录片,相信大家都会想到BBC的作品。
从《地球脉动》到《蓝色星球》《绿色星球》,它贡献了一部又一部让人震撼的神作。
最近,有部足以媲美BBC的国产自然纪录片也开播了,获得无数好评。
有人说,它就是今年的最佳国产自然纪录片,没有之一——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 2022-07-11(中国大陆)集数:4单集片长:55分钟
豆瓣评分9.3,超过七成观众打出五星。
片名中的“神”,指的是四种起源于华夏地区的“神兽”。
它们分别是青藏无人区的野牦牛、中华白海豚、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家族。
在生物意义上,这些动物都是中国特有或具有亚洲特征的代表性动物。
而在文化意义上,它们都是当地所信奉的图腾,在民众心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正因如此,《众神之地》绝不仅是一部动物或风光纪录片,而是落脚在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上。
在第一集里,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藏族地区的野牦牛和人类的联系与羁绊。
在藏族传说中,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
还有一个更浪漫的说法: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
在西藏每年的绰珠巴盛会上,寺庙的僧人会带着野牦牛的面具跳舞祈福。
从这些传说和行为都可以看出,牦牛在藏族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与其他牛类不同,野牦牛拥有十四对肋骨,比其他牛类多出一对。
它们有着浓密的毛发,以及更庞大的胸腔和更强的心肺功能,能适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
在这片高寒荒野地区,野牦牛就是一方霸主。
当然,强壮的野牦牛也会给人类带来麻烦。
每当夏季来临,它们就会走向人类的领地,想要与牧民饲养的家牦牛求偶交配。
在巨大的体型差异面前,家牦牛通常难以抵挡,而牧民们也需要与它们斗智斗勇。
而家牦牛、野牦牛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
一开始,当地的大部分牧民都很抵抗野牦牛的来访。
直到1985年,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和认知。
因为这场雪,全村的大部分家牦牛都被饿死和冻死,牧民们只好从外地重新引进牦牛。
可问题在于,这些引进的牦牛已经严重退化,个子矮小、体质弱,甚至无法撑过高原上的一个冬天。
最后,牧民们不得不依赖于一只叫做断角的野牦牛。
村民们偶然发现,断角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牦牛的衰退,还让它们长得更加健硕。
正因如此,他们每年都把牛群的支配权出让给断角,以此换来更多的混血牦牛。
断角的出现改善了家牦牛的体质,让它们的生命得以一代代存续下去,也间接地拯救了这一方靠牧牛来谋生的人们。
这也是当地的牧民、野牦牛、家牦牛和谐共存的一种方式。
借助牦牛的力量,人类于7000年前,成功在残酷的高原上立足。
但很多人不知道,野牦牛已经在这片荒野生活了上百万年。
多数藏族人认为,牦牛是山神的家畜,也是荒原上最后一批不屈的灵魂。
它们的故事与传说,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流传。
如果说人类与牦牛的关系是一篇和谐的乐章,那么人类与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则是一首让人痛心的哀歌。
千百年来,这种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早在唐代,中华白海豚就在史书中有记载。
清代开始,白海豚在珠江口一带被称为卢亭。
到了1751年,一名瑞典牧师游历到广州,在附近的一个河口发现一条通体雪白的海豚,因此给它取名中国白海豚。
自此,白海豚和中华大地的缘分开始被书写。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它的颜色会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刚出生的小海豚是深灰色,小时候从深灰变浅灰。
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斑点,壮年海豚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由于经常运动让皮下血管持续充血,所以老年白海豚看起来又像是粉红色的精灵。
白海豚妈妈一次只能生一个孩子,哺乳期长达一年。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小海豚还要向妈妈学习捕食、追逐和驱赶鱼群的技术。
它们还会经常做出在海面一跃而起的动作,不仅是为了拍晕水中的鱼,有时也是为了表达快乐。
但近年来,随着海上观豚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个动作却逐渐变味了。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海豚跃起的照片,看似生动美好。
但专业的海豚研究学者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的这个动作背后,是人类非常侵略性的行为。
“那一定是船从海豚的前方去冲撞海豚,它才会出现的画面。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不惜伤害这种温和友善又极通人性的生物,让人看到之后十分难过。
除此之外,人类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中华白海豚对环境的要求尤为特别,通常生活在水深520米的咸淡水交汇区域。
它们似乎对陆地抱有特殊的好感,基本都居住在距离海岸不远的地方,是全球少有的只在浅海生活的鲸豚。
但这个区域恰好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捕捞、养殖、工程建设、娱乐等人类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冲撞着白海豚的日常生活。
对白海豚来讲,一旦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消失了,它就不会再来这个地方。
它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忍受淡水的严重不适,一直向着距离大海相反的方向前进。
曾经有一只老年白海豚,拼尽全力深入内河达到300多公里。
那种决绝的态度,就像是抱着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给自己找一个终老的地方,找寻一个可以被陆地拥抱的地方。
在中华白海豚江门保护区的标本馆里,保存着大大小小的白海豚骨架,无声诉说着它们的命运。
这些白海豚有的被螺旋桨划伤,还有的尾部被渔网勒住,种种伤亡的场景让人心痛。
曾经有一次,保护者们接到渔民的电话,说看到一头海豚的尸体。
当人们去现场后发现,这头尸体就漂在海上,很奇怪的是它的尾巴已经没有了,切口非常整齐。
大家分析它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断的,当把它的腹腔打开的时候,每个人都都呆住了。
在它的肚子里,有一只尚未出生的小海豚。
它弯曲着身子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眼睛闭着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它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永远也没有办法来到这个世界。
每年农历3月,渔民祭拜妈祖的时候,正是白海豚开始活跃的时候。
因此它们还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被叫做“妈祖鱼”。
这种可爱的生物还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性格温和,活泼好动,对人类友善。
相传白海豚能对付鲨鱼,有白海豚镇守的海湾会非常安全。
而某片海域有中华白海豚存在,就说明这片水域生态环境非常稳固。
但近年来,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了中华白海豚的消失,让人无比痛心。
但更可怕的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海洋生态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们去保护白海豚,恢复生态平衡,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除了野牦牛和中华白海豚之外,《众神之地》还为我们讲述了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的故事。
主创团队历时四年,走遍各地,记录下这些“神兽”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故事。
它不仅仅聚焦动物本身,更在记录着与动物息息相关的人的生活。
这些四种动物都和当地居民的传说或信仰息息相关,具有某种灵性,使它们成为足以让人类敬畏的“神”。
在打动人心的故事之外,这部纪录片的画面也十分值得一提。
4k超清拍摄,专业的取景,考究的构图,让片中的每一幅场景都活灵活现。
不管是天高云淡的西藏,植被茂密的云南,还是碧海蓝天的沿海,都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便截一帧都美如画,可以当屏保使用。
不管你是冲着“洗眼”的自然美景,还是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打开它,相信这部纪录片都不会让你失望。
刚看完第一集,讲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片头。
在常规操作总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等等后加入解说刘琮、原创音乐神思者(日本)以及本集摄影组导演组,这些曾经是片尾组成部分的地方, 被提前至开头,感受到制作组尊重和用心。
其次是文案,确实有些地方被惊艳到。
比如开头的:“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这块土地最精妙的设计。
他们曾经是文明的图腾,也是人类和大自然沟通的桥梁。
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传递着天地神奇的信息”等等。
还有一些首尾呼应和神话,比方说开头的藏族传说对应藏民卖小牛昆仑最终选择放弃进攻的镜头以及牦牛面具的制作等等,使得第一集的故事没有那么的散(不过还是有点碎……然后就是画面,解说和原创音乐贴合度方面。
解说自然是没有话说,是刘琮老师一贯的风格,加入感情的解说,故事感,画面感,代入感拉满,业务能力yyds。
原创音乐+杜比音效让气氛的烘托得很到位,比如16:38,29:37的轻快与和谐,37:24的空灵,旷远,悲壮,适配度百分百,好听到想找原声音乐的那种。
还有画面,我可太喜欢加入HDR后藏香跳跃升腾,经幡飘扬的画面了(别的画面也很绝)。
以及(夹带私货)快结尾的时候45:53绰珠巴盛会的运镜,解说,配乐堪称视听盛宴,也就看了亿遍(划掉
最后我想聊一聊第一集的落脚点:人与自然共生。
藏民的放生行为和断角与牧民等等共存的镜头看似和谐,但实际上野牦牛和牧民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我觉得这是第一集的亮点,让人们思考人与牦牛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
就像梁永安老师说的:“一个好的导演,他不是来给你抹平问题的。
他不是泥瓦匠,把墙上的裂缝都给它除掉,他说把表皮给你敲开,让里面的那些缝,那些腐朽的,那些摇摇欲坠的那些稀里哗啦的惨不忍睹的都敲开给你看。
”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总体来说这纪录片太注重剧情了,并且剧情写砸了。
还有这个刻意搞得中性灰滤镜大可不必……推荐第一集,4分➕,节奏画面配乐情节升华都不错,既有感动又有无奈,既有温情又有现实,动物和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收尾呼应又点题,满分作文了属于是。
第二集故事线有点杂乱,扣题“神”不紧密,结尾像极了高中写作文凑字数,重复拖沓,好抠啊b站那么有钱,时长这么久竟然连水下拍摄都没有…最后升华成了人类的救赎了我服……第三集,很明显导演想表达人与象群和谐相处并且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象群的监视和保护的责任,但能不能少一点人类所谓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其带来的自我感动啊🤮太自恋了…从长期来看,人类和大象在自然界中是竞争关系,象群的栖息地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甚至不同象群间的繁衍交流都由于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受到阻碍与限制,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象群,与其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的赎罪……全球大象五十多万头,中国的大象才三百多头,而结尾又死了几头……改变象群的命运,只有人类退出对自然的霸占、侵略、破坏、干扰等等,才能达成。
第四集,跟第三集有异曲同工之嫌……东北虎回归,人们激动了,原来激动是因为“神”回来了能保佑“人丁兴旺”……我直接地铁老人手机…………明明只是借助“神”之名,来表达人类对自然濒危生物的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景,结果到头来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繁衍,合着就是个工具虎呗?
不想吐槽了
和第三极比起来差了很多啊
第二集什么叫做“白海豚不断冒险进入人类的领地”整个纪录片讲的不就是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嘛
拍得有点太煽情太人情投射化了,但考虑到是国内头一次拍这种大规模动物片,影响也比较成功,还是应该鼓励一下
自然壮阔、美丽、残酷又巍峨。||少来教育全人类,拍个纪录片还拍的这么傲慢
看不赢,人类的自我感动太多了
少点人为煽情故事,多点客观吧,这是自然纪录片
这片看完,鉴定肯定不值豆瓣9分以上,只是因为国人自己的出品而歪曲地提高了。与BBC的制造,显然易见,从拍摄的精良程度和剧本的立意高度都差距比较大。如果不是那么多狭隘的本土视角,不是那么多的刻意露骨煽情,个人给它的评分会更高。目前的水准,平心而论,就是3星,还行的级别。
人文情怀过重
就是一些美景商业片,没会员,浏览器卡的实在提不起兴趣
非常惊喜可以看到如此优质的国产自然纪录片,虽然BBC那些神作有一定距离,但是无论是故事结构,拍摄手法,后期制作无一不是精品,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真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
除了画面好看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故事走向表达都有点次)
「3/100」
摄影 故事。解说已达国际水准。
叙事性太强了,用人的思维来理解动物是对它们的限制与侮辱。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试听是好的,其余不太行。文案略浅和单一、第二集节奏故事线紊乱。
这不是《众神之地》,这是《渎神之地》。文案负分,对于人类掠夺的不耻行径,毫无敬畏悔恨,花式找借口竖立意,去你妈的“野牦牛与山神的远古约定”!看得很生气。那我也多嘴地解读下,是的,我们就是牛群,面对同族的劫难无动于衷,只有害怕和屈服。
文案写的奇差,摄影看似提升了,其实也参差不齐,前三集剪辑零散内容薄弱,不像是一群有纪录片功底的人拍的,第四集水准还行。7
景色不错,没了
第三集直接拉胯,完全没有动物知识吗?大象是母系社会,为什么那么多爹味十足的文案出现……整不纪录片过于拟人化,终究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明明是人类侵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唉:-(理解叶文洁,成为叶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