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有幸遇见了这部纪录片一共四集,不多,每集五十二分钟,不长,四集分别讲一个城市,北京,成都,上海,深圳。
这样的片子看的太多了,BBC有超级城市巡礼,还有城市的远见,城市化等,类似的片子有很多,但都是在讲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我的城》的意义是什么?
放眼望去,城市题材纪录片其实是不讨好的,太多华丽丽和浮华只聚焦于城市外部的表面的包装,却缺失真实性。
但,《我的城 》另辟蹊径,讲述了一座城,几个人的“凡人语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这个城市的故事。
帝都北京,五朝古都,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纪录。
胡同,给我的印象最深。
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如何兼顾现代和传统,这是每个城市建设者要考虑的。
胡同和繁华钢铁大厦的共存,形成了北京独特的风貌。
胡同是北京气质体现最浓烈的地方,电影《老炮儿 》,在胡同里遛鸟闲逛,京片子的味道和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扑面而来,可是老炮到了钢铁森林,却成了哑炮儿城市化的加快,稀释了我们真正应该保留的东西。
如果北京能够按照梁思成最初的规划,保留北京旧城原貌,让现代新城和古代旧都共存,北京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可是,“陈梁方案”最终还是被摈弃,旧城墙被拆毁,北京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
好的纪录片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不仅探讨了城市的新和旧,还谈讨了“同志”这样谈之色变的话题。
《我的城》的推出,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面临巨大变迁的大环境下,很有必要。
如何更好的保留传统,如何包容非主流,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这人有个怪癖,看纪录片不喜欢出一集看一集,喜欢找个时间一次性看完,即便是内容没有连贯性的纪录片,我也是一样一次性看完。
最近一次看纪录片还是半年前看的《帝陵之西汉帝陵》,点开看完全是猎奇心理,没想到内容吸引了我,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一次性看完,意犹未尽...... 这次,这部《我的城》也是一样,点开看完全是个意外,9月底,晚上闲来无事,想找部电影看看,结果划到了纪录片频道,看到了这部片子的推荐页面,就点开看,不知不觉就看了一大半,一部讲述城市的纪录片,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讲述每座城市,很真实,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北京这集,从球迷、老北京人、北漂等这些人的口中,让我对这座城市又多了分了解。
胡同、门当户对的来历,老北京的吆喝,中关村的变革,新老文化的碰撞等等,让我明白这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
成都,到现在我满脑子都是麻辣鲜香,这座城市巴适得很,安逸得很,看完成都这集,脑海里想要马上去成都吃吃吃喝喝喝,成都——中国必去的一座城市,O(∩_∩)O哈哈 上海,真不愧是世界的时尚之都满,眼都是时尚,老克勒、啤酒阿姨个顶个的时尚。
说实在的,用上海话唱歌还真不错,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深圳,看第一遍真的很不适应,前半部分节奏很慢,镜头很压抑,当时我差点就关了,强忍着看完了,然后休息了一阵,又看了第二遍,后半部分节奏也快了,镜头给人的感受也舒服了,相比前三集,还是不喜欢这集。
整体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是不错的,用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手法讲述一座城市,如果能出第二季,再多拍些其他城市就更好了。
意犹未尽啊......
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对皮肤超极好,去了没多久就感觉皮肤润了很多,而且在北方的时候经常起痘,到了之后也不起了。
成都的节奏很慢,没有大城市那种速度,很惬意。
在成都可以看到遍地的茶楼,有茶楼你就可以看到一副镜像,外面好多桌子,大家都在打麻将,这是成都人的最爱,经常能听到对成都的一个评价,到成都上空你就可以听到麻将声。
在成都生活的人很喜欢玩,认识的好多人经常周末就去附近有山有水的地方露营,烧烤,很喜欢。
吃的就不多说了,成都美食就不用说了,不过地道的成都才菜很好吃,就是好多地方没有餐谱,不会点菜。
当然啦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对北方人不太友好,冬天太冷了,根本扛不住,实在冻的受不了就出去暖和暖和,湿冷对北方人造成1w点暴击。
推荐大家34月或者9 10月去温度会更适合一些。
然后就是不要紧盯成都的大景点,成都好多小景点都特别好,就是知道的人少。
总体来说在成都生活3年对这个城市很有好感,喜欢成都人,很实在也很热情。
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
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
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
,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脾性,也有各自的精气神,跟人一样。
这些通常被归到“文化”大萝筐中的东西极难捕捉。
本地人对它常常有“只缘生在此山中”日用而不觉的感觉,外地人好像刚看出点门道忽然又坠入云里雾里。
拍某个城市的纪录片,美食美景乃至历史文化都容易展示。
而要拍出这个城市的脾性和精气神就有些困难了。
《我的城》这部纪录片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走城市宣传片的路子,也有别于一些纯文化型的纪录片。
在满眼摩天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满耳机器车辆人声喧嚣扰嚷的城市里,它展现出了一座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的温度是其血液中自带的文化基因。
总有人执着的寻找皇城根下老北京的文化。
胡同、四合院、洋车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都诉说着各自的历史。
一声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在商业步行街回荡,一群鸽子掠过胡同上空,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被一层又一层的高楼大厦白菜卷一样包围着……北京依然有独属自己的味道。
老大爷照常“杀棋”溜鸟,四合院中炒菜的香味飘了半条胡同。
城市的温度是对外来东西的选择性接纳。
上海从十里洋场走来,甩甩酒红色的旗袍,抖落了一地的纸醉金迷。
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明珠。
一面是高扬时尚的魔丽之都,一面又醉心于咿呀咿呀的吴侬软语。
这座城市对“时尚”理解非常宽容,世界各地的人、商品和文化都在这儿汇聚。
城市的温度是每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
城市是由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组成的。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与否,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他们的梦想、青春、奋斗、欢乐、痛苦、衰老……都是城市的神经末梢。
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身上,从他们的成功失败的人生经历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中展示城市的脾性与精气神。
深圳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又让多少人仅仅做了一场梦。
《我的城》带你领略,成都——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深圳——与生俱来的创新底色,上海——浮生若梦的繁华时尚,北京——青春与传统相交相融的帝都新景。
【北京】前半部分50%的贡献很扎实有深度,胡同,胡同里的人,胡同里的生活,胡同里的道理,很真实,很亲切。
北京人的求同存异,享受生活,规矩办事说的分寸都很好,他们那种大气正对味儿。
北京人对城市面貌历史文化和对外地人带来的城市发展变革,还是那份规矩的明白,通过人保留在了自己的血液里。
后面确实不喜欢,两个北漂女孩太普通了,不出彩,很平,很不利于北京人身边努力的外地人的表现,不客观不典型。
鸟巢那个经理就很不喜欢了,满嘴跑火车,不明白这里面的安排是何用意,想通过一个鸟巢业务老板传递什么呢?
用她结尾,着实败笔,国安结尾会好一些吧。
【深圳】确实很惊喜,这一集与北京的对比之下,城市的代表意义就更明显了,深圳这个城市的魅力,更加吸引人。
开篇建筑设计师带动了整体深圳印象的切入点,这几个故事之间的切换很自然的接着观众的好奇心,很流畅,人物的最终诉求都是一样的,满满的正能量。
镜头感都很扎实,情感真实丰富,看完确实觉得深圳,嗯,很有意思,很现实,很真实,很奇特。
姜文导演御用的作曲张镒麟老师的配乐也不错。
【上海】在时尚的解读上去了几分深度,上海的定位比北京还要迷茫,在我的观念里面,纪录片可以是纪实,但是是需要正能量的,上海一个魔都,怎会很伤感。
【成都】还不够辣,茶馆是特色,拍的不错,但是故事离不开感情离不开家庭,年轻人的成都能和茶馆老人串联起来会更立体,故事虽说都有特色,但是有些零碎。
成都的辣味儿火味儿没出来,还不够,十三邀里面的刘畅身上就是地地道道的成都味儿。
转自光年意象第一次看《我的城》样片,在2016年夏天。
团队里的几乎每个人,看完都很兴奋。
现在回想起来,有点记不清当时大家叽叽喳喳都在兴奋个啥了。
只记得,那些个性张扬、鲜活真实的生命,那些面孔,那些表情,每看完一个,就禁不住说一声“我去”——有一位讲着四川话的美国大叔,嚼辣椒和进苍蝇馆儿的样子感觉上辈子就是四川人;
另一位售卖啤酒的上海阿姨,她的小店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吧。
在浸满江风的店铺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各种啤酒,遇见世界各地的各种人;
还有玩儿cosplay的孩儿妈,穿着满身的蕾丝花边和蝴蝶结走在大街上。
讲真,我也很喜欢那样的装扮,像个公主,可我没勇气披一身众人的侧目;……这是《我的城》的“前味”,关于——自在。
导演,我可以这么定义吗?
找一个舒服的位置,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不拧巴,活出那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完样片的几天后,我们集中开了项目运营讨论会。
翻翻一年多前的项目档案,看到“归属感”这个词。
对于我这个“北漂”来说,这个词,我用了14年去亲历。
还记得来北京上班的第一天,站在地铁站台最上面一级台阶上,看着脚下密密麻麻、高速移动的人脑袋,我瞬间觉得呼吸困难。
还有那些公交车,怎么加个“快”字就跑得不是一趟线了呢?
……
3年后,我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每次跨进小区门的一瞬间,我都会问自己:“这属于我吗?
这是我的家吗?
”回答:“不是……”记不清从哪一年起,我开始觉得,北京,这里是我的城市。
出差外地疲惫不堪的时候,最想回去的,开始真的是那个我的小区、我的房子了。
到底是哪一年开始的呢?
……应该是,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不仅可以一起笑,也可以一起哭的朋友;不仅可以一起骂男人,也可以一起白手起家的姐妹;不仅可以一起撸串,也可以一起打拼的弟兄。
我觉得,我这一片叶子,长出了根,大地在给我水分和营养,天空在给我阳光和温暖。
在这里,我开始绽放。
这是《我的城》的“中味”——绽放。
导演,我不问你了,我就这么下定义了。
你不同意就下次再喝酒。
看完样片,开完项目讨论会的大概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见到了《我的城》的总导演刘俊宇和出品人潘旋,两个大叔,一个像徐志摩,另一个像胖版的徐志摩。
至今记得潘总的那副近视镜,木和金属材质的混搭,满满的中年(中老年)文青气质。
因为他,我开始对宁夏充满好奇。
再后来,潘总发过来他们拍摄的关于自己家乡的纪录片,我对宁夏的好奇又翻倍、翻倍。
我脑中的西北大汉,竟有这样“虎嗅蔷薇”的内心和云淡风轻的容颜。
跑题……这一次的见面,和以后很多次的见面、电话、微信,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项目、关于纪录片的想法、合作规划,以及后来逐渐开展起来的具体实施对接。
一切,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我的城》的“后味”——理想。
如果一座城,她能让你为理想而来,她能让你活在去往理想的路上,她能让你感觉,自己距离理想越来越近。
有一天,理想实现了,你又有了新的理想。
那这里,就是你的城。
值得你热爱、付出,为自己,为家人,为伙伴,为更多人……能找到吗?
哭过、苦过以后,看一看理想,自己仍然在沸腾、仍然在激动的感觉。
如果在这个感觉里,那就,继续吧!
我,和我的城,有太多种味道,又何止三味。
但或许,三味,也就足矣。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见证了出品团队——凤翔九天为它付出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主创们为它付出的努力。
就是被这种努力感染着,就是因为尽管在不同的城,却惺惺相惜着,于是,我们,光年意象,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个项目,只希望——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
那么,这千层的味道,从现在开始,请大家品尝。
好友的作品终于上线了。
犹记得几年前听他聊这部片子的构想,让一帮兄弟在小饭馆里热血沸腾。
这并不是什么大制作,只是身边人身边事,却能感染一帮中年油腻男,可见纪实类纪录片的力量,有时候足以触抵人心。
因为近水楼台,有幸在这几年里陆续看到一些片花,我也以自己浅薄的认知,煞有介事地给兄弟提些建议,虽东拉西扯,但看到样片时也难掩激动之情。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城,独一无二。
无论从哪个视角去看别人的城,参照对应的都是自己心底的那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纪录片,就是送给观众自己的留念。
纪录片应该是文字最好的呈现,尽管《我的城》没有一句旁白,但观者都像是在读一本书,就像看《天地玄黄》,只在光影里就能读懂生死。
随着阅历增长,很多时候想把见过的听过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可是纪录片有实效性,如果不去拍他的当下,过后只能回忆,难免就不真实。
去年在腾格里沙漠一个大湖,看到了几万只天鹅和各种水鸟,还有红色尾巴的狐狸,吃野兔的大雕~我就想如果请BBC来拍,片名就叫《腾格里》,也许又是一部了不起的大制作。
我一直有个终极梦想,将来能去干纪录片,把看到的想到的都拍出来,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羡慕这些拍纪录片的家伙。
好友说,三年一晃就过去了,头发白了许多,心里也多出来四座城。
城市对于一个外来者是怎么样的呢?
你不熟悉这里的交通,习俗,礼仪。
甚至做项目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同事提及到的那些地方在哪里。
你不明白哪些景美,哪些地方可以从一些特殊的角度拍出一些好景色。
你需要的道具不知道去哪里找?
联系人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外地的号码没人接听。
但你依然还是想要融入进去,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理由。
梦想,友谊,爱情,事业。
这些理由让你在这座城市中不断的去打拼,当然现实的生活会不断的给你制作麻烦。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在某个不安分的天气里,有人恰巧给你泼了一杯冷水。
你会觉得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举步维艰。
你会伤心、失落。
有时候甚至会想着离开吧。
但这些就像是电影中那些不安分的情节,也许就在下一秒的时候,主角光环从天而将。
开始一段不一样的故事。
城内有座城,不关心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不去特指某一类人群在城市中的形象,做的自然一些。
看的认真一些,这些原本简单的事情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正能量。
Stand tall, don't look down 每座城市中固有的城在日益更迭的人口流动中,也许是我们子孙口耳相传的故乡吧。
有幸这五个城市都去过呢,但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对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
北京的部分采访了很多老北京人,整体的感觉是一种老北京文化的失落吧,确实是有很多原来的人文气息不见了,需要去继续传扬,也挺佩服一些老北京那种怡然自得,我就想玩点儿我喜欢的东西的心态的。
深圳是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发现我就一直都不喜欢那种看着有点乱有点不整洁的城市环境,之后去了广州也不是很喜欢那种城市氛围。
其实要说这俩城市的环境也不是很差,还记得飞机落地,从白云机场出来的路上,感受到很舒服的阳光和海风,但真的去溜达溜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就不是很喜欢。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喜欢那个洋气劲儿。
其中有个被采访的设计师就说,曾经在这里每天被996压榨,不知道图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好很多,确实是生活还是需要自己找到乐趣才能过得下去。
真正让我想问我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
生活到底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看成都和银川的时候,看成都时候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成都是一个悠闲的城市,再加上父母总对我说少不入蜀,所以对他们这种悠闲的状态很是习惯。
看到银川的时候,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曾经也在北京呆过,就说到在大城市压力大,也曾996,也曾焦虑,突然有一天就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乡之后,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
还有专门卖羊杂碎汤的父子俩,对自己的营生非常自豪,父亲对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继续给大家做正宗好吃的羊杂碎汤就感到很厉害很自豪,也让人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就是这种幸福感,让我心生羡慕,我就不由得想问自己,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我的生活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慢下来,像他们这样慢慢生活,充满幸福感呢,真的太迷惑了,但也真的很羡慕思路断了,不知道还想说什么,先这样吧
抓不到精髓,索然无味。
思路比较清奇
在国产纪录片水平蒸蒸日上的时候 总有几个拖后腿的 视角还能再表面一点吗 市政宣传片拍的都比这个强
羡慕老北京邻里守望亲如一家的和睦,让人重温儿时街里街坊的互助互爱;羡慕成都人随性而为安逸知足的生活态度,真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神往万千旖旎的时尚魔都,难怪有人说“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神往活力四射的鹏城,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森冷,阻挡不住人与人间的脉脉温情。凡人凡语凡事打造起来的《我的城》,令人有种“我想去看看”的冲动与欲望。
每集的最后都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在宣传“找回过去的城市”的概念,但是城市是个很立体的东西,找回过去是一方面,现代都市也同样有它的独特魅力。最喜欢成都那集,有烟火气有人味儿,真的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
北京 上海 成都 深圳 银川 五座城市的五种感觉每座城市的百态人生一辈子很短 过把瘾就死
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看不明白拍的什么,没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也看不明白拍的什么。
什么鬼……剪的太碎了
精致的画面也难掩镜头的冰冷,这是“他们的城”
中弃,第一集我极其不喜欢,没什么阐述却一直在卖弄,且前言不搭后语,得意自己生处多元化城市却还一口一个 老北京 新北京 牺牲 过去呢
北京成都拍得不错其余都不接地气
不错,魔都就是魔都,不夜城,制作精良,音乐感人
还行吧。主要是感觉找的人太多,拍城市太少,而找的人感觉又有点........🤣 怎么说呢 “边缘化”???并没有拍出城市精髓。———(但北京那集,好像“住在公园”里的老外惊到我了——他是认真的吗?但看着很爽啊!还有那个住四合院的帅哥——四合院屋内装修都那么纯白北欧极简风的嘛?~ 不错啊……)
很碎,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没有什么明确主题。好像每个城市都是包容性很强,除了上海那期拍的不错,其余的好像都有点一般。
第一集
先看了银川 半夜看的 这个西北荒漠中的绿洲城市 极度旷野 极致浪漫 很喜欢戏剧演员那段 看完银川看了其他四个城市 深圳拍的比较好
基本上符合我在北京经历过的现状,老北京人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喜欢,也不向往。不过北漂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住过地下室的都能体会,从地下到地上是一个质的转变,说明工资上来了,不过只要在大城市住一天,房租就是北漂一族永远的痛。虽然已经离开北京了,不过还是很喜欢北京的,呆习惯了之后感觉大城市还真的很方便,机会也多。而且认识了好多朋友,算是一段痛并快乐的时光。
除了北京,银川,其它都拍了个啥?第五集,银川拍的真好!也许是其它几个城市纪录片太多吧哈哈
我其实挺喜欢这种画风和镜头
只看了第一集北京篇,前半截很有韵味蛮有意思的,后半截就有点看不下去了,感觉好“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