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食不美第一季

Ugly Delicious Season 1,不中看的美食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美食不美第一季》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摘抄记录给自己看

第一集: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交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不存在神圣的事物正宗是否必要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如果你只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样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故步自封。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

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

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有不少做意大利食物的人,他们的创意和命题,比任何身处意大利的人,都更具意大利特色。

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任何从意大利进口的食材,他们用的是身边的材料。

 2 ) 移民文化带来的食物,可以不美,但不可被轻视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

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

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

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

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

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

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

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3 ) 美食不美

Dave看着就是一粗糙的汉子,膀大腰圆,身板儿别具大厨风范,且他这人不忌对镜头爆粗口,碰到好吃的食物常常说fxxking great,在各路人马的饭局上常常显得玩世不恭。

但他狡黠的眼睛出卖了他的伪装,这部ulgy delicious里面,他和美食是一样重要的存在,穿针引线,追根溯源,探寻食物背后的文化、种族、差异和交融。

这部剧的视角非常有趣,明明是沉重且严肃的大命题却被拍得活色生香。

炸鸡和西瓜是美国南方黑人的禁忌符号;湖南有左宗棠雕像左宗棠故居左宗棠大酒店左宗棠酒就是没有左宗棠鸡;除了意面和披萨名闻天下意大利人对自己的意饺也傲娇得很,用奶酪精心调制的拇指般大小的意式饺子好吃还是上海街头小店的汤包煎饺美味(那当然是...)?

越南人在美国卖小龙虾竟然卖得挺得劲儿,其它越南法式菜在美国也大受好评但在越南似乎很有瓶颈啊;韩国的烤肉日本的烧肉在宇宙中心美国人眼里不可能是BBQ;美国犹太人竟然爱死了中国菜,在中国菜还没诞生之前他们可能忍受了千年饥饿... Dave出身美籍韩裔,和大部分生活在美国的非白人一样,一直在这个白人强权的社会里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食物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切口,也是答案。

异邦人费尽心思拼命融入,不惜改头换面,终于挤得一席之地,但是回头一看,竟然找不到故乡。

偶尔出神游离镜头的Dave思及此处恐怕也会觉得美食不美,其实有点苦涩罢。

 4 ) Find yourself

寻找自己太重要了, 前几年真的想把 Find yourself 直接纹在身上。

寻找自己, 就像从羊群中的羊,长出翅膀变成老鹰,意味着要与时代, 环境和群体独立开,并意识到,哪些是属于群体的,哪些是自己的, 哪些声音应该听, 应该相信.作为中国人不爱吃火锅是不是就不懂中国饮食文化?

韩国人有没有资格以亚洲人的角度评论中餐,这是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观点,有人觉得David不配做美食家,因为他吐了海参所以不懂中餐。

观点显然是偏激的,就像之前时尚圈的审美辱华事件们一样,一旦外界人士做出不100%符合传统或普世观念的作品,就会被全盘否定和抨击,似乎一切事情都可以被定义成好或坏两种。

当然,也许在现在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或大论调都是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被改变的。

保守派的狂妄自信哪里都有,比如第一集Pizza中,意大利协会主席不屑美国成功改良创新Pizza一样,他认为Pizza配方应该尊重百年经典。

但总的来说,David所做的事,相比一些把餐厅名首字母改成A以便出现在目录第一名的低价策略中餐厅,还是深刻很多。

 5 ) 美国各个文化夹缝中求生存

给不出打分。。

我以为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实际上它意在探讨美食背后的美国文化。

才看了第一集,我很讨厌🇺🇸那种刻意地being politically right,而事实上,他们加深了各种刻板印象by not talking about it openly..当你讲🇺🇸文化的时候,又要把各个族裔单拎出来讲,so-called文化大熔炉,却没有熔炼出精髓。。

it is quite uneasy to watch them beating around the bush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y & pain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culture fusion and culture appropri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it both ways i guess 可能因为我不是美国人,我也永远理解不了不同族裔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苦痛挣扎,但是对于别的文化的尊重和appreciation,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去探索,也许我会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但是就是在这种探索中才能加深了解。

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一种“因为你不懂我们经历过什么,因为你没有和我一样的血,所以你没有资格学习我的文化,但凡你用我的文化做点儿什么就是文化挪用了没得跑”。

想要改变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看法,不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你的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只有文化包容才能真正心意相容。

 6 ) 一点也不不中看

好看。

好玩的纪录片。

第七集对比饺子,意大利饺子,中国饺子。

穿插着两位大厨的辩论,当然这只是形式。

重要的是,它在对比中讲述了故事,不是一些食物如何做,如何吃,有何新奇。

它的重点是,食物背后的故事,记忆,性格。

主持人多重文化背景的身份,使得故事有了丰富的不同角度。

第七集饺子里说,无论中国饺子还是意大利饺子,馄饨,小笼包,脐饺等等等等,吃起来都是“奶奶的味道”。

ok,我们福州的饺子,叫扁肉。

 7 ) 美食不美,干的漂亮!

这部片去年就听说,时隔一年终于看完了!

看完才发现这不是想象中的美食纪录片啊,而是一场以食物为线索的美国文化探讨。

这位看起来贱贱的韩裔美籍明星厨师David Chang带领大家,去发现美国餐饮界的当代风貌以及历史形成渊源;同时片子也是这位亚裔厨师,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但白人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的国度,在寻找味觉身份的认同。

谈论美国饮食,和正宗基本无关,更多的本土化,是移民的本地适应,以及他们所带去的饮食的融合、变化甚至创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新的风格和流派,也最终造就了文化的多样。

归根结底,兼容并包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重要,但又时而令人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哪,这些终极问题会一直如影随形,提醒你去叩问。

当然,作为一部讲食物的片子,食物本身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深夜看的话,恐怕会忍不住想叫个披萨或炸鸡的外卖吃,尤其对于那些没尝试过的食物以及隐秘的小店,看完也还是会被种个草。

就算那个著名的左宗棠鸡,在中国找不到的一种中国式食物,看完真得也很想试一下。

每次David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场面,看起来可真香呢,但我总觉得他对好吃的理解令我有点费解,因为每次他都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

而且有时候他脾气上来口无遮拦非要争个鱼死网破的样子,看着可真想抽他的。

不过恐怕也正是他这种喜欢追根究底决不妥协的态度,才能让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并且他所代表的亚裔一族,才能在美国社会不断争取地位,让非主流的移民饮食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

这部片子的制作和创意实在值得夸赞,比如包馅这集,以一场东西辩论的形式展开,看起来相当有趣,最后一集特别版,跑到左宗棠的故乡来寻根,看的实在叫人23333啊。

 8 ) 舌尖上的世界来了,一集干掉一碗饭!

这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食物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下饭美食剧”被网友们挖掘出来。

大多数美食纪录片,都在向人们孜孜不倦地介绍着,食材如何讲究、烹饪如何技艺高超。

镜头中的美食更是色香味俱全,让食客们垂涎膜拜不已。

不过总有人不走寻常路,常年不按理出牌的网飞NetFlix就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并不“美”,极度接地气的美食大片——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导演: Eddie Schmidt / 摩根·内维尔 / Jason Zeldes / Laura Gabbert主演: 大卫·张 / 彼得·米汉 / 阿兹·安萨里首播: 2018-02-23(美国)

片如其名,与其说是美食节目,不如说是“丑食节目”。

人可以很丑很温柔,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这部纪录片的宗旨在于,食物只要好吃就可以。

除去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味道才是第一位啊!

所以片中介绍的美食都是非常之接地气,绝对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全片共有8集,镜头对准了8类在美国难登大雅之堂,好吃却卖不出价钱的美食。

披萨、塔可、家常菜、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子饺子……片中出现的食物们,只需要叫个外卖就能吃到,绝对不用仰望!

但这些“大众”食物,总是被美食评价家长期忽视,莫非只因为逼格不够高?

纪录片中,韩裔美籍厨子张大卫(David Chang)带朋友们踏上令人垂涎三尺的跨美食之旅,从美食出发,讨论了烹饪哲学,文化差异,种族歧视。

讲述食物的前世今生,背后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菜系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寻世界各地真正令大家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

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地方,食物种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样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而无法避免的种族歧视,也隐约潜伏于食物的三六九等之中。

总有些食物是“高大上”的,有些食物是“低人一等”的,很多时候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

这就好比很多人喝星巴克会自拍,但这种自拍的热情,也许不会发生在路边摊大排档。

人们会给各种食物打上标签:黑人吃炸鸡,中国人吃炒饭,韩国人吃泡菜,印度人闻起来一股咖喱味……这些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潜在的歧视。

而《美食不美》的主持人美籍韩裔厨师张大卫,披着美食的战旗横空出世。

亚裔身份的他,在其中体会最深。

直率的他,就是要尖锐戳穿美食背后的偏见。

张大卫 David Chang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他在《美食不美》还探讨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美食的正宗有那么重要吗?

什么时候美食也要论出身,这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偏见。

譬如说拿波里披萨,这一源自意大利的食物。

正宗的拿波里披萨要用意大利小番茄,配意大利的马苏里拉芝士,再配上罗勒叶烹饪,卷边的占比也必须统一。

但如果在美国,等意大利小番茄运到,也不新鲜了。

还不如因地制宜,用当地的食材,满足当地人的口味。

在美国可以用本地奶酪,在日本甚至可以用芥末和金枪鱼。

在中国,用水煮鱼做披萨,也未尝不可啊!

世界的联系越来紧密,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原来的套路,而拒绝融合与创造。

大卫并不是反对正宗,而是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正宗。

可能美国就是个大熔炉,任何文化到了这里多少都会有变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的中餐。

中餐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菜系,七大洲都有它的身影。

包括南极洲,南极最大的科研中心麦克默多站,每周一都是中餐之夜。

宇宙中也有中餐,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宇航员供应糖醋里脊。

毫无疑问,中餐在海外也非常受欢迎。

美国的中餐馆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加起来还多。

像是左宗棠鸡(本土好像没有这个菜式)和春卷都是美国人耳熟能详的菜。

有句玩笑就说:“美国人一年364天都吃中餐,只有一天吃火鸡。

可是美式中餐,完全不是我们常见的酸辣鲜香俱全的中餐。

它们多半是左宗棠鸡,酸甜鸡,幸运饼干……比如幸运饼干,看起来就是一种像饺子一样的小甜品,通常里面会放一个预测运势的小纸条。

当然这个小东西,作为中国人本人可能都没见过。

但这些,却是美国人从小到大对中餐的印象。

美式中餐一般都偏酸偏甜,和中国本土口味很不一样。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多元饮食文化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中餐馆,开始将中国本土美食带到了美国。

他们会从中国聘请厨艺高超的厨师,以“正宗”来吸引食客。

尝试过“正宗”中餐的张大卫也不禁被征服,忍不住高呼,这是他在美国吃到最好吃的。

甚至一些非常本土的菜,比如像毛血旺这些内脏料理,在过去时常遭人诟病,而如今却也卖得很好。

传统的左宗棠鸡和春卷,已经不再是“美式中餐”中最受欢迎的菜品。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度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促进了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的中餐馆大都是第一代移民开的,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餐馆工作。

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从事医生律师之类更好的工作,所以早期的中餐馆悄悄地在相继关闭。

也有一些二代三代移民继承了餐馆事业,但他们放弃了做左宗棠鸡和春卷这类美式中餐。

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布兰登,原本学习的是意大利菜。

后来他将意餐的元素融入中餐,用牛里脊去搭配炒饭,尝试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中餐。

越来越多的亚裔三代移民,逐渐“做回自己”。

主打家常口味的料理涌现出来,努力打破外界对亚洲菜的刻板印象。

而西方对中餐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中餐和味精联系在一起。

以前的电视上就这样宣传,很多中餐店不得不祭出“不加味精”的申明。

这大概因为早期的华人移民,一时找不到本土常见的调味品,于是为了使食物味道好,会加味精。

而韩裔厨子张大卫对味精却不以为然,他自诩是味精的忠实拥护者。

他认为味精只是一种能吸附食盐的谷氨酸,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如果味精要被中伤,那所有食材都应该被中伤。

为了给中餐正名,他特意请来了一些对中餐存在偏见的志愿者。

这些人自称,吃中餐会让身体不适。

张大卫分给他们一些市面上常见的零食,让他们吃过之后谈谈有没有感觉到不舒服。

结果当然是没有,可这些零食里也都加了味精。

所以说到底,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美国每年用掉上百万吨的味精,主要是用在食品加工行业,而不是中餐厅。

很多中国谈到“西餐”的时候,也会认为西餐非常单调简易,口味寡淡。

但是西餐也有很多种类,法餐、意餐、美式等等,并不能一概而论。

这也正如很多西方人,看待中餐只知道炒饭外卖和味精过量一样,大家彼此之间都有刻板印象。

而破除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品尝一下陌生的美食。

张大卫为此来到中国北京,和中餐专家扶霞一起去感受本土中餐。

扶霞首先让张大卫挑战了鹿蹄筋,她自己很喜欢这道菜。

但这绝对是西方人完全陌生的口感,便是所谓的“嚼劲”。

西方人更喜欢酥脆感和油炸食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口感的分类就很多了。

韩裔厨子张大卫努力嚼了好几口鹿蹄筋,还是吐了出来。

他满脸歉意地请扶霞,用中文对这道菜对厨师说对不起:“能告诉他我真的很抱歉嘛?

“我不是不喜欢,就是没见过。

”张大卫跟扶霞说,“我没吃过这种口感的东西。

这就像我在学习一个新技能一样,第一次上手是完全的陌生。

”扶霞很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她刚来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口感,但是现在她已经爱上了中国菜。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扶霞说。

连张大卫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一些完全陌生口感的食物时,有时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开放自己的包容度。

尝试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这不仅仅关乎食物。

无论是意大利餐、韩餐、中餐、越南餐、日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登陆美国这个大熔炉之后,都经历了“美式”。

现在,它们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

中餐是最早的移民菜系之一,为了适应欧美人的口味做了改良。

但现在大家的味蕾都更加全球化,接受度更高,博大精深的中餐,也在慢慢恢复原有的面貌。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和文化,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

”这就是《美食不美》想要传达的精神。

*本文作者:RAMA

 9 ) 唯有美食应享有爱,请用这部剧来弥补自己吧

日本有位非常厉害的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他对食物的“美”要求颇高,他认为如果一味地在意“味”而对”美“漠不关心,那简直是对食物的侮辱了。

这倒也难怪,日本料理中的“料理”,本身就不是简单去品尝的意思,是让人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享受味道与美的结合。

中国人对食物的倒是宽容一些,天南地北吃什么的都有,什么也都能做得好吃。

汪曾祺不是说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到处的美食都去尝尝,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的,食物是体现文化的方式之一,人们对某种食物的重视程度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文化观念。

《不中看的美食》(Ugly Delicious),想必光看这名字,北大路鲁山人就要对它嗤之以鼻了。

这部剧很有意思,它不仅会介绍哪儿的哪些美食好吃,以及它们的制作秘方,最棒的是它讲出了食物对于厨师、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食物与文化、与人的关系。

比如在第1集中,著名披萨店”pepe"会做放蛤蜊的披萨,而且非常好吃。

但另一家百年老店“托托诺”坚决不会卖放蛤蜊的披萨,他们的披萨配方从未变化过,因为“没有问题的东西就不用修缮”。

你再去芝加哥,他们那儿的披萨就是“烤了一盘带脆边的炖锅菜而已”。

而意大利的拿坡里披萨协会告诉美国人:

再比如第2集的塔可,为什么墨西哥的塔可最能代表街头文化和移民文化呢?

因为正宗的塔可是这么吃的:

拿着方便,吃着方便,各种美味的食物卷在一起之后,你心中那些偏见或执念都在咬下去的一瞬间消失了。

所以很多时候,食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恰好爱吃同一种食物可能会让两个原本不熟悉的人发展成饭搭子,进而成为一起发掘美食的好友,你嫁我娶的结果也说不定,甚至为社会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这部剧还很诚恳,它没有回避食物背后隐含的一些难以启齿的背景,它将食物所代表的根源和历史从多个角度分解出来。

第6集的“炸鸡”告诉大家,在黑人文化中“炸鸡”可不算是一个礼貌的词汇,因为在黑人那段悲伤的历史中,他们只被允许饲养鸡。

那么卖炸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手段。

对于一位现代的黑人大厨来说,“炸鸡”可能是他与自身和解、寻求自我认同感的一道坎。

然而炸鸡的味道太棒了,并不只有美国人才爱吃。

它又便宜又容易做,拿着也方便,谁会去想它代表着什么种族主义?

所以对于整个地球来说,炸鸡是一种灵魂食物,没准替代鸽子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也说不定呢。

第7集的中餐也和歧视有关。

大部分美国人、欧洲人印象中的中餐都是又酸又甜,这我能理解,当初移民过去的华人想必也不能给他们端上一碗红油脑花儿或者酱香鸡爪,少数人多少还是需要迎合多数人的口味,更何况你还是外来者。

但他们还惧怕中餐里的味精,这我觉得非常冤枉,好在剧中的几位厨师都站出来替中餐撑了腰。

我们的主角大厨说:“歧视或者不接受陌生事物是人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的。

保持无知很容易。

”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通过美食来透彻的了解另一种文化或者另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除了美食以外,最想表达的吧。

不过,Whatever,好的厨师都希望做出最棒的食物,美食爱好者们也希望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味觉刺激。

请善待美食,ugly也没关系吧,嘿。

祝大家观影愉快,建议边吃边看,不建议半夜看。

B站就有,请自行前往吧

 10 ) 【第4集】小龙虾的传承和更新

小龙虾Crawfish,在美国人眼里,是一个及其小众的食物,只有在美国的南方,比如新奥尔良、休斯顿才能吃到。

美国南方食物出名到专门有歌曲来歌颂southern food,最出名的是Carpenters唱的《Jambalaya》,地位类似于曾经火爆全国的《西安人的歌》。

美国白人做小龙虾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小龙虾放在锅里和调料一起煮上几个小时。

采访人说,新奥尔良的法语区有300多年的历史,不敢轻易打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相反,新移民越南人就没那么多讲究。

1975年越南战争后,大量越南难民被美国接纳,越南人对小龙虾二次开发,制作出类似国内小龙虾料理,保持小龙虾的原味,煮熟捞出后,加大量的大蒜黄油等调料。

这事引起美国白人的极度不满,在八十年代,白人3K党还专门攻击当地越南裔,不让其在海湾打捞海产品。

(果然,每一个族裔刚刚到美国,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定歧视)

1981年的纽约时报,报道显示美国白人通过三K党,来欺凌越南裔渔民

一家在休斯顿的越南餐厅老板,坚持做正宗的物美价廉的越南食物。

现在,美国各个地方都有越南Pho餐厅,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吃越南米粉。

食物是桥梁,可以连接不同的文化。

食物的更新,也一个大融合的过程。

不管是更新菜谱还是传承菜谱,只要是好吃,都应该让其发扬光大。

PS个人感觉,传统腌制的小龙虾更好吃,更有滋味。

《美食不美第一季》短评

主持人粗鲁而狭隘

8分钟前
  • vivi
  • 还行

David Chang本人那个调调对我来说没什么魅力,过于的关于他,但他本人并没有多么有趣,反而到处散发着Asian American的自我认知矛盾。而且这个纪录片也过于Neflix了,每个人都all about themselves,每个人都想讲自己的观点有多重要,食物被淡化了。而且很多厨师滔滔不绝的讲自己的“渊源和文化”的时候,都是移民,甚至连自己的国家都没怎么呆过,在那讲authentic culture没完简直就是美式自恋。这个剧里相当多的厨师也和David Chang一个调性,移民西方做的“亚洲”食物,如果是在本国简直是平凡到不行的味道,反而在没吃过authentic cuisine的西方,靠噱头卖人设赚钱,厨艺一般到汗颜。

9分钟前
  • ◣東京浮春◢
  • 较差

Diversity is strength. Diversity is power.

12分钟前
  • YuRAY
  • 力荐

David Chang是个有诗人骨子的厨子,他说的很多东西不一定对,甚至有些过激和老派。喜欢很多对谈的段落。比如第三集Home Cooking结尾里关于社交分享带给行业的好坏,喜欢René Redzepi说的"People are struggling in different ways today, but you're just getting old."

14分钟前
  • 麦呀麦呀麦大娘
  • 力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个拍的特别高超,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但是因为Dave实在是太热爱美食,而且不为了所谓高雅只为了好吃(所以才命名不美的美食),每一次他忍不住骂街的好吃感都可信度百分百。为亚文化美食打抱不平实在真诚。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犄角旮旯没中餐的地方的人,我看这个莫名的填补空缺。

19分钟前
  • 小晨
  • 推荐

这么媚俗一部片子豆瓣能打到9.0十分佩服了。打到7.0我还能接受吧。各种pretentious lady各种牵强附会的社会文化含义。怎么说呢,别人车开进城了,你家还是泥地,你当然不会体会到交通拥堵和城市病的恶心感

24分钟前
  • 人间观察员
  • 较差

more about chefs. 遗憾没去momofuku吃一次。

28分钟前
  • LoVe
  • 还行

四集弃,感觉网飞的纪录片普遍都差点意思

30分钟前
  • 剪尾鱼
  • 还行

前天看了小龙虾那集,搞得这几天我一直都好想吃小龙虾啊!吃不到是过不去这个坎了!

32分钟前
  • Roala
  • 还行

好看炸了!!!

35分钟前
  • 咚touch her
  • 力荐

非常好看,多种观点多种文化的碰撞,传统与融合,还从美食延展到了生活,每集的片头和穿插的小短片也都很棒,从第三集开始渐入佳境,最喜欢炸鸡集的深度,炒饭集和点心集解读的也很透,最后三集直接五星。PS石家庄农村奶奶的饺子和自闭症烹饪课上意大利奶奶的饺子都是温暖的饺子,美食离不开爱

36分钟前
  • 哆啦Z梦
  • 力荐

看到鼎泰丰小笼包褶子要折3的倍数我喷了哈哈哈. David Chang must be so fun be around urghhh 看的特别开心

3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伪美食节目,实为多元文化

42分钟前
  • talliscool
  • 还行

居然比舌尖上的中国还好看。。大概是舌尖上的美国吧! home cooking那集真的讲到心里去了

43分钟前
  • 在逃速冻水饺
  • 力荐

有意思,探讨文化大于美食。越往后几集越觉得片名“Ugly Delicious”不仅仅是指不中看的美食,更有深层的政治含义,白人对有色文化的排斥和歧视。David Chang的表现比较粗鲁,偶尔有些激进,以这种方式跟所有人探讨传统延续和文化偏见很犀利,但有效。

44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很有趣的食物观察节目,在某种程度近似于比较严肃深刻的辩论,而非单纯吃喝逛逛的行脚节目。对比下来会觉得Chang基本上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都投入到这部当中,以至于之后的节目都像是单纯挂名赚快钱。置身于多元文化社会的每一个食客,晚餐叫的外卖、和朋友外出聚会去的餐厅或是独食匆忙对付的快餐。或许更像是人生中无数顿饭的平凡一餐,然而它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和国界联系都是故事。你可以透过唐人街拿着速成底料沸腾的开水锅想象到自己好像穿越了热火朝天的九宫格,也能因为寿司就完成了对日本这个国度的草草想象。食物的奥妙不在于追求所谓的“正宗”,而是用更为热情的心态去拥抱每一种因为环境、身份、习得而发生改变的诠释。【Ep1和Ep6最好】

47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其实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但剪辑实在是很乱也很跳脱

48分钟前
  • kayeoul
  • 还行

YouTube短视频的加长版,单集结构重复,修辞方法千篇一律,你就是分不清他介绍批萨和饺子有啥区别

51分钟前
  • B5
  • 较差

一集弃。。

55分钟前
  • Badatapa
  • 较差

啰里八嗦废话太多,每集可以再精简10分钟就好了。看到最后才发现David Chang竟然就是momofuku的创始人啊,想当年在纽约还排队等开门过。以拉面出名的连锁店居然是个韩裔厨师开的,啧啧。

58分钟前
  • 北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