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看过杨德昌导演的一部作品,《一一》。
但是看完以后,就再也不敢看他其他的作品了,甚至只要讲跟人、家庭、爱情有关的电影,都不想再看了。
杨导太犀利了,如果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他自己经历过的,那他真的很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和人,并且接受,剖析,利用,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可怕很痛苦的事情,但结果也可能是对自己一次真正的救赎。
因为自己目前在一个空白的感受期,触碰后只会感受到痛苦,所以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也是这样。
开始喜欢看电影,是大学的时候,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迷茫,大三开始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当时每天一个人旷课在宿舍,拉上窗帘,刷各种片子。
看完只是觉得一阵唏嘘,但具体去谈感受,什么都讲不出来。
最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当时实习去应聘,一个大哥哥问我,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我说是《霸王别姬》。
他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我愣了一下,说就只是喜欢啊,没有为什么。
其实我自己都不懂,当时为什么会喜欢那部片子,只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流眼泪罢了。
为什么会流眼泪呢,自己也不懂。
今年我26岁了,看了一千多部电影,对电影的感受几乎还是像之前一样,去看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也能沉迷其中,看到流泪,身边这个年纪的人,很多都真正看不进去的。
我是真的不懂吗,那我为什么还会想要流泪呢,可能是象征希望的鸽子从圣母的肚子里一拥而出的画面太过震撼,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文明的神性,也可能是那个疯男人的演讲让我感受到自己身处这个世界的荒诞。
我的眼泪是为电影而流的还是为自己而流的呢。
我从来看不懂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只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或者是人生的无奈与痛苦,开始自怜自艾。
我总觉得电影离自己很近,又觉得电影离自己很遥远。
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里,我也正在看是枝裕和导演的一部书,里面讲到了这么一段话:“我不喜欢用“主题”“信息”这类词来谈论或被人谈论作品。
这是因为我在电影创作时总在思考,能被这种概念定义的作品,对人本身的描写一定很弱。
人不是为故事和主题而存在的。
正如我们的生命那样,只是作为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
”我突然就好像明白了什么,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看电影,其实都是喜欢看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有不同的人他/她所面临的困境,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政治性的,抑或是思考上的,都是由人组成的啊。
我被那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所吸引,填补了生命中很大的一块空白。
电影的丰富性和具有悲剧性的浪漫使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每看一次电影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冒险,这种冒险让我沉迷其中,没有办法逃脱。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面临不同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中,人性的丰富与命运的无常像是散落的音符,看似杂乱无章,却组成了各种各样层次丰富波澜壮阔的悲喜交响曲。
近两年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看到了人性很阴暗的一面,也看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思维方式上巨大的差异,让我感受到很震惊,震惊到没办法讲出任何话去回应。
而知道这些阴暗或是不同的人的存在与自己亲身去摩擦、去经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当中的痛苦、愤恨与挣扎比幸福更能让人感受到那首交响曲所代表的意义。
此后,再去看电影,感受变了很多,不只是对电影中的人物有了思考,对创作者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我开始想自己制造一场冒险,去讲述关于人的故事,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但这么渺小的我,可以对一个人物的一生负责吗,我开始重新思考电影对于我的意义,抑或是创作对我的意义。
杨导对电影的态度是那么的严谨,那么多人受到他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电影人。
他对电影负责,对每一个人物负责,这种责任不像是我们这些去别人的故事中冒险完,轻飘飘的留下一句很有趣来承担的,而是真真实实生活中会发生的风险,在漫长看不到终点的创作过程中的坚守,他的坚守让人那么的恨、又那么的爱,甚至恨也是来源于爱。
他在用全身的力量去保护每一个人的人生,哪怕在别人眼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我能做到这样吗,我想向他学习,去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这种保护真的好伟大。
杨导去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简简单单的的介绍文字,小魏说他很难过,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去世了以后就只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介绍,只有生于何时,去于何时,还有几句圣经而已。
可是我在想,这也是他伟大的一个地方啊。
电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杨导也是,这是他的普通,也是他的伟大。
看《十年,再见杨德昌》感慨万千,获得了很多关于生命、电影、创作的感悟,整个人像被潮水打晕过去,被许多好笑又好气的闪光细节打动了、浸润了,在心里深深地扎了一下留下印记。
十几个亲友学生的口述,不同的切面,汇聚成了一个立体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关于杨德昌的印象。
最好笑的是陈希圣这集,他好会演杨德昌,讲他拍出“1996年全世界最吊的镜头”激动雀跃的反应(这一段模仿我也就倒回去看了十几遍吧[破涕为笑]镜头来自《独立时代》)。
也讲杨导陷入创作瓶颈,拍戏拍得好好的,突然大喊一声——“收工!
”然后回到办公室一声不吭,半晌,很低落地说出一句:“我变不出魔法了,我变不出魔法了。
”是啊,电影就是变魔法,创作者从创作里获得极致的快乐和极致的烦恼。
“暴君”般严苛的要求,频繁地换演员。
拍《一一》的时候,饰演NJ的吴念真演一场开汽车的戏,隔几天要求重演一遍,被告知——“不好意思,你的老婆换人了。
”???
好吧,重演,没多久又要再演一遍——“不好意思,你的女儿换人了。
”吴念真:“!!!
干脆把我也换掉好了”也许,真正要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比较“偏激”,才能克服重重阻碍和困难,保持住自己心中的追求,节省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一心投入在创作上。
姜秀琼说,我拒绝了好多个聊杨德昌的访谈,因为我了解他的个性,是肯定不愿意让我们讲他的事情的,我挣扎了很久。
每个人都怀念、感谢杨德昌。
陈希圣不愿参加各种纪念仪式,他说会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杨德昌,而不是以别人的方式。
张震记得每次剧组拍大合照的时候,杨德昌都会发出独有的“呵呵呵”的笑声,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张震拍合照的时候,也会故意发出这样的笑声,他想以这样的方式向Edward Yang致敬、怀念。
致永远的杨德昌。
2022.4.22
他只有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完成,只看了其中六部的时候,在我心中他就是华语电影第一人了。
他的镜头和语言使人生延长了三倍。
对于时代的观察和解读准确而富有才华,兼具思考性和美。
许多电影里的设计非常前瞻,几乎在三十年后还可以被验证。
如果拿大陆第五代和台湾新电影比较,很难不产生一种感觉,大陆那几位也很重要,也各有才华,但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那些电影,大多还是沾了题材和国内政治因素本身很大的光,而且大多数题材和土地紧密相连,很少有城市电影,杨德昌正好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的作品几乎都在描写城市的疾病,在关注每一个困在格子间和新道德、新家庭模式里的人。
最近有许多声音在说,中文的凋敝。
那边不甚了解,但是我们正在失去我们最擅长且最了解的与土地的连接,这很可惜,新的几代人渐渐离土地越来越远,以后恐怕会更远。
而如今二三十年,大陆“农村”的整个概念在消失,城镇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在当代的文学和电影作品里,我还是几乎想不到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作品(也许是读的太少,电影偶有佳作)。
能想到把目光关注在变迁,关于县城、小镇、城乡结合部的也只有贾樟柯较为有风格化的样子。
我常常觉得,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表达,要有根可寻,才觉得扎实,才会有扑面的“真”,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是在表达自己。
我们应该有配的上这个时代的城市记录者,我相信真正的生命力的种子不会被水泥块压死,有才华的从业者也不会被龙标压死。
同时要说的是,把目光投向城市并不是像光一样投向建筑的表面,而是要像水一样渗透在缝隙里,太过于标签和粗化的描写是没有才华的。
描写一个时代,这个概念的尺度和边界太大,越是大到需要用远景,越是要拿显微镜去照,唯有一块块细节的真,才能记录时代的真。
要有人物,要有故事,我们已经看了太多数据,我们看够了新闻式的垂直逻辑,而讲故事的笔,最好握在知识分子的手里,媒体是不会讲故事的,他们只会描述“事件”,我们需要故事,我们太需要讲故事的人。
所以我们怀念杨德昌。
——至此看完了他的电影。
看了桃园电影节十年再见杨德昌访谈录,说不出的五味杂陈,杨导电影看过几部,牯岭街,一一,都已封神,不用我再赞叹,麻将确实也如他所言又小又猛,沉醉于电影,感慨导演是个太牛逼的艺术家,但是看了访谈,真的最大的感受是心疼!
就是姜秀琼所说,太心疼导演了,全部的喜怒哀乐都来源于电影创作,没有自己的生活,朋友的不理解,合作者的跟不上,让他极度焦虑急躁,几乎每个人访谈中都会提到被他痛骂跟他冲撞然后离开他的经历,看着又痛心又好笑,这该是一个多么真实生动有趣的人,也许有大才之人注定孤寂于世,其实只要做他的观众,就是最幸福最持久的关系,看到他描述的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大荧幕上时,才知道他生来就是拍电影的,就是要用画面来把观众的心戳中戳痛的,只是再也看不到杨导的下一部作品了……愿您在天堂依然纵情沉醉于电影创作带来的极致喜乐!
杨德昌导演拍摄的每一部电影都获了奖,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听听他的朋友和学生们是怎么说的。
杜笃之:帮助杨导在所有电影里面做道具做配音,合作很愉快,比如需要及时爆炸的气球,嘈杂的环境却又显示出安静,公园里模仿下雨等等。
经常发火是因为杨导预先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许多问题。
余为彦:杨导做事认真严谨,对于到来的机会能很好的把握住。
柯一正:片场经常发怒,摔东西,主要是别人跟不上杨德昌的节奏和思维。
小野:周旋在杨德昌与老板之间,协调他们的紧张关系,主要是杨德昌要争取话语权决定权。
王维明:是杨德昌的学生,杨导要求是很严格的,但电影拍出来有很好的效果,就理解了,说明细节就是智慧。
之后离开去了广告界发展获奖无数。
陈博文:杨导是令人钦佩的狂妄,有实力的强人是全才,他的批判是感性的,对后辈很照顾,自掏腰包花100多万带领众多新生演员,为《麻将》入围柏林影展感受荣耀的电影人氛围。
陈希圣:杨导血糖低容易发脾气,《一一》拍了九个半月,换了很多演员,很多工作人员,不要会演戏的刻意演员,而是要自然的非演员出演。
姜秀琼:杨导没有享受太多的生活上的乐趣,除了拍电影就是在创作很辛苦的人。
陈湘琪:杨导学理工的要求特别精准,从他身上学到了坚持、不妥协的精神。
做事情不用急,就是要把它做好。
唐从圣:大一做了的《牯岭街》临时演员,大五当了《麻将》的主角。
惊奇地发现杨导《麻将》里的剧情提前20年被拍了出来了,参加柏林影展打开眼界。
张震:杨导会带美式橄榄球来片场教他们玩,他遇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大声说出来,在拍照时会刻意发出呵呵的笑声。
鸿鸿:有时候杨导与别人的合作上犹豫和不妥协,也令他失去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虞戡平:杨导平时是温和的,但拍戏的时候是很暴躁的,不符合要求还会气得打自己耳光。
魏德圣:从当杨导的司机开始做到副导,在鞭策下飞速成长,全程跟着做《麻将》学到很多,在后来自己拍的影片《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当中学以致用。
陈骏霖:当杨导的助理1年半,当时杨德昌在拍摄动画片《追风》,对各种要求都很高,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很执着。
纪录片的制作上还是水平有限,但是题材、立意、内容上满分看了三天,前天晚上看完了。
感觉是上了一学期杨德昌导演的电影课从制片、剧本写作、表演、音效、剪辑各个方面更加详细地了解了电影的制作过程陈希圣真的蛮有意思,平时可能一口脏话吊儿郎当,当他说出“我会用我的方式纪念杨德昌”的时候,看到了他身上纯粹的地方。
“小明”“红鱼”“小四”这几个采访真的很有意思,每个人和杨导的故事都很有画面感大家都不是很沉重的去接受采访,已经过去十年了,那些欢乐的时光因为悲伤被冲淡变得很生动,听着这十五个人口中与杨导生动的故事,杨德昌导演就像坐在我旁边,先是对这个采访破口大骂,然后一起和我听这些他的老朋友讲过去的故事,有时候和我一起发出呵呵呵的笑声。
跟着陈博文和杜笃之老师上了声音和剪辑课,杜笃之老师提到塔可夫斯基的声音使用时,踢倒的扫把的例子让人很受启发。
杨导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结构,那段建筑工作者的言语。
当你的结构打牢后,你的内容会自然长出来。
杨导对人物小传的深入,对人物关系的清楚,让我学到很多,特别是使用巨大白板呈现出来。
(最早应该是王维明说的这个结构的故事)但是拍戏的过程我还是更喜欢侯导那样(不过我只知道早期和中期是那样,后期还不确定,不久后看了就知道了)
今天一下午都在看这记录片,顺便也把2012年凤凰娱乐出的五周年纪念视频刷完了。
看完特别感慨感动,真的是一位特别好的导演,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很负责,要求也极为苛刻,这样的导演实在是少见难得。
在这纪录片中,从合作伙伴口中知道杨德昌在电影之外的一面,原来他还有小孩子气的性格,有愤怒青年的影子,不同于在那些影评人笔下过度解读出现所谓的高深和厉害印象。
怎么知道杨德昌呢,是因为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实在是太火了,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推(还记得高中有个同学也叫杨德昌),但我一想到杀人,就不太想看,也一直对四个小时的电影稍有忌惮,所以就一直搁浅,《一一》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最温情的一部了。
他的八部电影我看了五部,还有《指望》 《独立时代》《麻将》没刷。
关于他电影的影评我倒是看了不少,特别是黄文杰的《愤世嫉俗》导致我对杨德昌电影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偏差,以批判现代社会为中心论点对每部电影展开论述,以至于我现在看他的电影都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没有注意到批判之外的东西。
看不到其他东西让我很困惑特别难受,我觉得杨德昌的电影不只是这么单调,可是这种批判为主的印象在我脑海里已经先入为主,所以在看到一个场景时,我就自然而然想到这这这体现了夫妻关系的冷淡和城市人精神的空虚,很少会注意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亦或者叙事手法和人物的刻画。
所以在观影前还是不要看影评,生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最重要。
每一个电影里都有一个杨德昌,小小的戴着眼镜在看世界。
每个导演的电影里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作者电影。
杨德昌对创作的坚持和不妥协,这个影子很清晰,毫不含糊。
想好好再去看一遍他的电影,我想我又更喜欢他了。
1、柯一正(同期出道导演)杨德昌拍出了独特的影像味道,让大家反思为什么不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影响了大家的创作心态;杨德昌永远都是一个小孩,有时是愤怒青年,不允许别人阻挡他想要做的事;写一副对联“英雄创业小成本、电影革命大本营”,聊故事,三个月杨德昌在白板上写了18个,最后只留下一个海滩的一天;(回美国看了body heat觉得很厉害)杨德昌的故事是用画面构成的,而不是文字杨德昌人物刻画的准备工作,有时候比剧本还厚,即使某些人物根本没有出现但对剧中角色有影响,也要设定清楚;(画人物和生活细节,这点大导演们真是一致的,黑泽明也这样)会做大量的访问,去了解真实女生第一次来例假的心情;--2、余为彦(制片)其哥哥(导演)与杨德昌是好友,才会让杨德昌参与编剧和导演组工作入行;杨导不善言辞,结巴(图像表达能力更强大),但写剧本很认真,很厚一本;guts,就是你其实什么都没有,但就是有一种信心,支持着坚持下去;《牯岭街少年》制作团队里只有5-6个人拍过电影,美术道具很多都自己来弄;相信一句话,武林的秘籍绝对不必走遍千山万水,根本就在脚底下;——道具就在身边,旧物回收,仓库挖掘,一语成谶;导演不可能做好好先生,发脾气不奇怪;常有临时换人的事,让制片为难(但看得出来还是支持他,杨导只为电影效果,不看人情);杨导理工科出身,逻辑和结构要求搞得很清楚很扎实,他对建筑很感兴趣,很多好朋友都是建筑师,乐于探讨建筑的结构,他认为结构扎实了,外观自然呈现;---3、小野(中影企划、编剧、制片)《恐怖分子》杨德昌不满意,认为自己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妥协拍的;《牯岭街少年》是一个少年杀死情人的真实事件启发拍的,杨德昌说这辈子最想拍的就是这个,看完《牯岭街少年》后小野感动了,并理解了杨德昌并不是小飞侠并发症,认识到自己在《恐怖分子》那时候误会他了,是整个台湾电影环境与杨德昌合不来;多年过去,在新加坡戏院重新再看杨德昌的所有电影,回想起杨德昌以前抱怨过的很多话,全都理解他了;4、王维明(助导、策划)创作结构,就是一张纸变成一个盒子;认识到表演——人被误会很无辜的时候,是会带着愤怒的情绪的;和杨德昌闹翻离开,也曾怀疑自己这十年来的电影工作,缓了半年,换到广告圈,花了一年才入行;(不容易啊)smoke gets in your eyes,与杨德昌一起听这首歌;5、陈希圣(杨导学生,《一一》制片)杨导对人和工作细节要求严苛,要求认真、用心,以防出问题,宁可错杀100不放过1个;杨导认为临时演员是道具穿西装,要求宁可所有工作人员找亲友来做配戏;笑谈《一一》频繁换演员重拍一场戏的事情,笑死(做电影真是困难太多,没点自嘲精神真是没法做);频繁换演员和工作人员,过程不愉快,但结果是留下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向心力很强;笑死……制片真是导演和现场的和事佬;杨德昌沮丧地说,卧槽,变不出魔术了…(诚实的人)《一一》拍了九个半月……现场没有人敢坐…每个人都压力大…找景都找到不敢回公司怕被骂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个原子小金刚解救所有人,笑死;讲了一大圈又痛又好笑的往事,但杨德昌的帮助和影响无以言表,低头沉默;6、虞戡平(同期导演)导戏变身暴怒,一半气工作人员达不到要求,一半也气自己;杨德昌的思维意识是有一个主视觉设计,整个场景的氛围和感觉,然后可能会用几个角度的分镜头去补充,而不是一上来就分镜头;(这个意识很有启发)7、陈骏霖(动画艺术指导)杨导反复建议要养成深入观察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8、姜秀琼(演员、表演指导、导演)这个姐姐讲了自己在《牯岭街少年》里小四杀人后作为二姐在警局狂奔的那场戏,这个姐姐受杨导的影响,对电影有一种虔诚的赤子之心,也有女性温柔细腻,倾听和理解杨导全心投入创作的喜怒哀乐和孤绝(杨导太渴望靠自己摸索去在每一个环节创新,愤怒和快乐都因为创作,真是非常理解他)这个采访,很暖很真。
9、鸿鸿(助导、编剧)赖声川的学生,因为赖与杨德昌同为新浪潮时代很熟;曾经私下抱怨陈设的道具布景很多都不拍为什么还要摆设,等自己拍片的时候才了解到这个完整的环境氛围对拍摄是非常重要的;编剧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在进入角色氛围,聊天,并思考如何让每个人物承担复合性功能,并且不断推翻不够猛的想法;学习到杨德昌导演很看重背景脉络编制完成,再开始编故事,所有的东西(背景、故事、人物关系)都互相关联,环环相扣,所以一直在修改;鸿鸿个人认为《牯岭街少年》、《一一》创作态度是诚恳宽容的,人物是杨导自己喜欢的;《麻将》、《独立时代》是用来冷嘲热讽,骂人的,人物是主观刻板的;认为最好的距离就是当杨德昌的观众……不认可杨德昌为人处事的态度,觉得他太小孩子气,意气用事。
杨德昌的生命就是为了电影而活的,其他的对他都不重要(所以对与人的关系很不care…),《牯岭街少年》刚开始并没有反响,这么多年后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其重要的艺术价值(真的很屌这片子!
)--11、杜笃之(声效)更老一代导演如胡金铨,讲故事特别好听吸引人;杨德昌,讨论的却是电影的空间和气氛,乐于讨论技术细节;杨德昌的脾气是艺术的敏感、品质的坚持;侯孝贤即使借钱(本以为《悲情城市》可以分红却没有),难话没说也要完成承诺,凑够钱给杜笃之,让他买齐了同步录音设备,够在当时台湾买一套房子的钱;设备首次用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电影上;杨德昌欣赏塔可夫斯基 电影里空间 的视听语言;《牯岭街少年》的部分情节(小四在教会图书馆温书),是为了场景的氛围(体现安静)而设计的(入口处两个收书的人说话却有回声),技术细节真的很重要;杨德昌 拆解、重组、筛选、再造的意识,重塑真实(不是完全真的真实,是为电影要表现的东西而服务的真实);导演组每个人什么都要会马上干,所有的细节,都要处理,比如:到了点气球就要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好厉害的杜笃之大人的解决方案,实打实地做电影的人;杨德昌的绘画能力和画面意识支持他的分镜脚本 = 漫画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指导现场拍摄pan(摇镜)、zoom in & out;动画制作两种方法:1、动画师纸上创作表演;2、声音先行,再配图;提到最后一面没见上,笑着掩饰自己的悲伤,忍不住眼睛就红了;两个人聊天的那张照片,真是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啊……哭---12、陈湘琪(演员)会就着演员再修改剧本,尽早与相关人员接触和了解,一起看展、听音乐、谈生活,互相启发;喜欢表演的人要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杨导不妥协、专注、完美要求的创作态度影响了大家;人生那么长,创作不着急;follow your heart;-13、陈博文(剪辑)惊叹杨德昌编剧的戏剧结构,他家里的几块大白板,全是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逻辑很清晰的一个表,每个人都有其命运的变化,铺出去的线都有结果,而且过程有戏好看;《一一》把女儿与男朋友、父亲和老情人分别约会的片段放在一起交叉剪辑,妙;文戏比动作戏更难剪,同样一杯水,放的时间长度和配合声音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情绪感觉是不同的,很微妙;佩服杨德昌的才华,音乐(重金属到古典都听)、文学、美术的造诣;杨德昌自掏腰包也要带10多个参与《麻将》的工作人员去柏林影展看看国外电影人受尊重的状态,让台湾电影人重新认识自己做电影是有价值的,泪;---14、张震(演员)《牯岭街少年》放在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任务,太难了,但只有杨导这样的人才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完成这件事情;他的电影里大多人物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是他所要讨论的一个点;杨德昌笑起来,是发自内心的单纯的开心,呵呵呵地笑出声;15、魏德圣(导演)从开车的助理,做到《麻将》副导演;杨德昌导演公司的氛围,一股清流,围绕一部电影共同努力;——跟对人很重要;一路很怕高速公路上熄火被开除,后排杨德昌在聊天,自己却吓得满身汗,哈哈哈哈哈…入公司之前,魏德圣就已经剧本得奖、拍短片获奖,在公司现场自认自卑,话少,肯干,被杨德昌赏识,但剧本被指教不适合拍成电影,需要留出空间不能写死(真是这样,剧本只是引子),留给现场和后期创作发挥;做助理时把一本将军日记打入电脑,当时很枯燥无聊,但后来自己拍片搜集资料时,却发现打字内容的这些生活琐事构成了当时的生活历史,才意识到当时这练内功对自己也很重要,学会了“用环境创造角色”;参与了杨德昌一个“又小又猛的故事”(《麻将》)的整个剧本创作过程:刚开始只有一个不成型的想法、故事不是线性发展的、几个人物分别有什么1234件事情、退后看大白板如何排列组合这些事件、找人来即兴表演并拍摄记录、再刺激他进一步创作故事(这是一个人写剧本写不出来的)、消失一段时间埋头创作剧本。
一到拍片,杨德昌秒变暴君……三字经骂人(笑),魏德圣两个月拍摄期几乎没睡……事事操心,监控进度,痛苦又重要的训练,学到很多东西;杨导爱发脾气,但也会道歉;真性情;开拍前,开拍后,困难永远在,没钱,也继续拍,总是会完工,永不妥协;杨导为了一个长镜头,拍四个晚上;杨德昌的精神,每次都赌一把,没有浪漫精神做不成电影,魏德圣在自己拍片想松懈下来的时候,会想杨导这样拍会过吗?
会OK吗?
到后来是和杨导在精神上竞争(牯岭街少年拍了8个月),《赛德克巴莱》拍了10个月撑下来拍完了。
杨导特意叫魏德圣来,提醒他时代不同了,电影制作门槛更高(不再是出国留学回来就能拍电影),更可能赔本;魏德圣新片上,犹豫是否邀请杨德昌;邀请怕让他背书对他不好,不邀请怕不礼貌(魏导真是很实在的,赞)杨德昌对魏德圣的评价、对他的认可让他记到现在:小魏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说到的都有做到。
面对面却不知道说什么,笑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还是哭了。
1.柯一正
《十一个女人》——浮萍,杨导把一个半小时拍成三个小时。
“这个家伙选的画面都和我们不一样,讲故事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
” “杨德昌给我的感觉,他永远是个小孩,有时候是个愤怒青年。
” “他只有画面,他没有办法直接告诉你他要干什么。
所以他讲故事很长,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画面。
” 「感觉类似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他每天就约一个女生谈,然后谈一谈就问:你第一次来是什么时候。
”“他其实在剧本之前,会有一本人物刻画,比剧本还厚。
” “所以他对每一个人物,特别深入。
”“侯孝贤是告诉大家一个情景以后,进去,你们自己就活在里面,自己去搞,根据根据每一个人的个性会有变化。
可是,杨德昌的东西,应该是所有人在那里面,已经被他设定好了。
”「文科生和理科生拍电影的不同」“工作人员跟不上他,因为他走在太前面了。
”“贝沙洛——一个全市民都喜欢看电影的小城” 2.余为彦
“他好像不那么善于言辞”“我觉得张艾嘉也非常奇怪,非常爽朗。
当时一看就说,ok啊,就你啊。
她不认识他的,他就是因为这样子拍了《十一个女人》” 「 原来张艾嘉也可以算杨导的一位贵人了」“武林的秘笈,它绝对不必走遍千山万水,它根本就在你脚底下。
”“他(张震)刚刚到杨导就把他拖到一个角落,叫他面壁。
一面壁就是快一个钟头” “张震出来,我们两个人单挑吧” 「你有神经病啊哈哈哈」“他其实对建筑是最有兴趣的,他有很多朋友都是建筑师。
” “其实建筑,大部分的人常常会想一个外观,不应该是这个。
根本就是最底子里面的,最原始的那个东西,他最后一路一路推,他的外观会很自然的呈现。
”3.小野
拍摄《光阴的故事》,有已经完成的四个故事。
“结果当下杨德昌就表达说,我当然不要这个故事啊,我当然重新来过”“从头到尾他的电影里出现一个小杨德昌”“影评人就开始对这四个人打分数...结果杨德昌全部第一名。
”光阴的童话故事,「杨德昌真是个幼稚鬼」“这个导演一定要抓住,再难搞也要抓住” “那我就告诉明骥说不能换,因为这个导演真的非常有才气” 「小野真的是杨导的伯乐了,感谢、感动」去咖啡店都要不停换位置“我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痛骂他,杨德昌,你有一种病,叫小飞侠并发症。
想的很多,要出手的时候各种犹豫,找各种借口退缩。
” “不要寄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谁,他不会有错,都是你错,你寄给他他只会更恨你。
”灰灰和黑黑“观众不在乎我在乎啊”「很喜欢这一集,感觉小野不仅是杨导的伯乐,也是挚友。
他真性情,具有慧眼,懂得忍耐,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才能和杨导这样一个偏执难搞,甚至有些“自私”的天才共事」4.王维明
用拆烟盒给学生讲结构,“那个拆解之间,那个重新组合之间,再去描述减低掉最少浪费的时候”印象深刻的两场戏,「看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他是《独立时代》里面的那个演员」smoke gets in your eyes每年都会梦到杨导三四次,「王维明应该对杨导有着复杂的情感」5.陈希圣
面临被退学的处境,给杨导打电话求情。
“‘唉,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进入杨德昌黑话的世界”“卡,cnmgb,cnmg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这段模仿太有意思了,可见杨导是有多沉浸在自己的状态中」制片——钱、权、期、人导演——人、时、事、地、物杨导发飙不拍戏,给他买来点心 “糖尿病不能吃糖啊,血糖低就发脾气么,那你就给他吃吃糖,吃饱了他就很开心么”“他挑个眉我就知道骂谁了”“杨导对于工作上的细节,跟对人的要求其实非常高,高到其实不合理。
”《一一》不找临时演员,都是剧组找来的朋友之类的,频繁换演员。
“变不出魔术了”一百多个桌的办公室没人敢坐找不到好的景无法交代,买回来一个巨大的原子小金刚公仔,这样就哄了杨导了。。
“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纪念杨德昌,我没有办法用别人的方式去纪念杨德昌”6.虞戡平
咖啡店的聚会,对新电影来讲很重要的一个据点去探班,和杨导出来喝咖啡,杨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因为找的演员达不到他的要求。
7.陈俊霖
“你有任何的自己的想法,你有任何的自己的一些创意的这些精神,都会被电影学院完全的毁灭掉。
”所有人都告诉他不能那样做动画(追风),但杨导还是坚持做了出来。
去修电脑屏幕在洛杉矶偶遇杨导,事后知道那是杨导最后一次出门了。
“他的观察力很厉害..一直在消化他观察到的一些东西。
”8.姜秀琼
拍戏烧稻草去模仿清晨的烟 “电影的学习是来自生活,不是来自所谓的教科书,就是你对生活很多的观察,其实是你电影的养分。
”最难的一场戏 “原来你演对了一次,就电影来说,它就抓到,它永远就在那里,并且可以跨越时空,跟不同国家的人分享。
”变心 “我要做电影,我不管它有多难多高”“他很在乎那个理想性,所以他为了保有这个理想的完整性,所以他其实不会有任何的退让。
大家说他很难搞,但其实可以说他是最热情的”“我很心疼他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他真的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他的所有的烦恼跟快乐真的都是创作,都是电影。
”“如果他现在可以控制的话,他一定不让我们这样访问的” “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他没有给机会让大家亲近他,或是让大家了解他。
”9.鸿鸿
“他永远会把我们前一天觉得很好的东西推翻”“他会把整个背景脉络全部都编织完成,再去思考怎么讲这个故事”“一个剧本应该像一个机器,环环相扣,你从这边按一个按钮然后到那边出来的一定是那个东西,不可能是别的。
”“《独立时代》写的是一群他很讨厌的人,因为他很讨厌这些人所以他不正眼去看他们,去研究他们。
所以人物描写会失真”杨导做事会反复无常 “跟他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请张曼玉拍《暗杀》,“我请你来你就是我的”,最终没有谈成。
杨导会意气用事“他至少还有三四部重要的电影要拍...电影或者艺术就是他的命”「张曼玉和杨德昌,这组合实在太吸引了,遗憾」“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导,他真的是一个预言家吧”10.唐从圣
上电影课的杨德昌比较慈祥温暖“抢到杨导前面骂,演演戏,杨导就不会骂人了”《麻将》红鱼杀人一镜到底的take拍了三天。
“我那个take过关我是躲到旁边哭” 「演戏拍戏都不易」 “杨导是一个社会观察家,人性观察家。
”杨导在《麻将》中拍外国人来台湾淘金,一如现在的上海北京。
台湾后来也发生过一件幼稚园诈骗,数额之庞大和电影里如出一辙。
11.杜笃之
“他会跟你讲很多关于技术细节的这些想法,那这些想法又是我想要做的东西,所以我们很快就很合。
”“很多人觉得他老骂人、老发脾气,我都跟他们讲,‘是因为他其实很敏感,你其实没看到等一下会发生什么事,他已经知道了他就开始发脾气了,为什么你们都没看到。
’”半夜去阳明山录一辆车pass的声效《恐怖分子》全是事后手工做的配音《悲情城市》尝试同步录音,电影出来后得奖,侯导分红(一百七十万)给杜笃之买设备,这是台湾第一套标准的同步录音设备。
事后知道侯导并没有分到红,那套钱是他借来的。
这套设备回来的时候是牯岭街开拍的第一天。
「凭这个我就要把侯孝贤的电影看完」 杨导喜欢塔可夫斯基,牯岭街有一处从中取经。
“他是一个数位化的人...他想东西就是很多东西拆解,拆解以后再重组,在重组的过程里面他把他不要的东西丢掉,变成他的电影。
”控制气球爆炸,自己造一场雨。
“他拿着拐杖在路上打的,我如果知道我一定去的,然后就没碰到他,这个事情蛮遗憾的”12.陈湘琪
“湘琪,你在成长过程中,大概没有看过花是会凋的。
”“我就真的是有点二愣子吧,我就抬起头来跟导演说:‘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啊’,他气到站起来就走掉”“收工!
” 把没演好的陈湘琪留下“惩罚”。
“我就告诉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出去看一看,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看的太少了,我的世界必须要打开”《独立时代》拍完后片约不断,即使学校老师都建议她把握机会。
杨导建议是“follow your heart”,陈选择出国深造。
“他给了我这个机会进入影像的世界,也教会我创作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执着和不容易妥协。
教会我很多事情把它做好,不用那么急,坚持到底。
”13.陈博文
“他有一个壁橱,两片门是白板,很大很宽,他在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的都是文字。
写什么呢,人物结构”“在杨德昌的戏剧里面,你很难去变动到他的一个戏剧结构。
他的所有铺出去的线,到最后圆回来一定会有一个结果。
”“你不要在意有没有入围,只要我认为你是最好的,那你就是最好的。
”“最难剪的是文戏”“他其实是很狂妄的”“我看到他听的音乐,从重金属从前卫的到古典的”“你看他很冷漠,好像他很批判,他其实是很感性的”朱延平与金城武 曾有机会与杨导合作「又一大遗憾,杨导你要是妥协一点点多好呀」《麻将》是在很拮据的状态下拍摄,入围柏林影展后,杨导自费一百多万让工作人员(许多后辈)去参展。
解释原因:“在台湾电影已经没有尊严了,我叫他们到国外去,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国外电影人的一个状态,是被推崇的,被尊重的。
走红地毯的一刹那,你就会觉得你花那么多时间做电影是值得的。
”14.张震
张震一开始不愿意拍牯岭街,因为学业落很多,想先顾好学业。
「乖孩子」杨导会带橄榄球与张震他们这群孩子玩。
“我在杀小明的那场戏的时候,我真的以为她死了,我真的已经觉得我和小四是同一个人。
”张震十几年后重看牯岭街,“每一个台词不是我的我都会背,就是每一个场景接下来讲什么我都可以背出来”“靠他这样的导演才能把大家的心都揪到一起,一个电影来看《牯岭街》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务,现在拿来拍,不可能的。
”“他不断地教育我们的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拍照是没有声音的嘛,但他是会笑出声音来的...这个我到现在去拍大合照的时候,我都会故意模仿他的样子,‘呵呵呵呵’”「杨导太可爱了」15.魏德圣
“你会写剧本,这样的剧本也会得奖,但是你真的要拍电影的话,你不要写这样的剧本。
你这样子写只是方便评审看,因为评审没有想象力,你用这个东西建构他的头脑是ok的。
可是你真正写剧本的时候,很多的场景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确定的,你要留空间给你现场做决定,写死了以后你会被文字框住。
”老将军的日记。
融入电影中的环境、时代、氛围。
环境创造人物创作剧本(《麻将》)时让学生们即兴表演,然后闭关一个月完成剧本。
剧组半夜收音,杨导发现有人开溜后暴怒打断。
第二天有跟魏德圣表达歉意。
“杨导哪一个案子不是下很大的赌注在做呢,人没有浪漫的话,怎么做事情”“在拍《赛德克巴莱》的时候精神上一直在和他(杨德昌)竞争”《赛德克巴莱》有一场发表会,魏德圣有邀请杨导,杨导因为要出国不能前来,亲自致电和魏说明原因并致歉。
我看过很多导演对谈,我原本想考的是出版学我迷恋过很多小说家,作曲家,画家,和编剧。
那些不仅仅会表演的人才是丰富的真正艺术家洪常秀,伍迪艾伦,安东尼奥尼,他们算小众但是这些能吸引住我头脑的大师,像个大图书馆他们个人就是一本知识,汲取不完的经验养分他们的作品高产,他们本身也很有光芒和魅力直到我遇到杨德昌的电影,他的电影需要解读但他的电影在艺术之外,又不会那么抽象深邃不像园子温,费里尼,阿伦雷乃,看起来挺累杨德昌的电影很长,也不够史诗,但剧本很硬他幕后的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也都是匠星怪才意大利法国日本,他们的电影有先河,有传承但台湾电影的工业化薄弱反而助推了精耕细作从伺候杨德昌这个迥异严苛又专治的皇帝陛下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八面玲珑的满朝文武百官先帝驾崩后,看着他们的吐槽电影的制作过程从来不是埋怨而是说笑,观众从中也获得治愈最有意思的就是唐从圣和陈希圣了,这两节全篇背诵,反复看5遍,所以就没有要点可以赘述。
接下来比较有趣的是小野,说到挑剔的杨导对深夜坐在咖啡馆里,也要反复换位置,那么理性,也会想那么多,小飞侠并发症,真的很酷!
余为彦提到要有guts精神,秘籍在脚下在身边!
张震:团队向心力!
因为拍了戏性格变得小四断句不能根据自己习惯改,知道自己要什么?
杜笃之:嗨哎唉衔接叹词很有趣,扎气球,自己做下雨场景,电影成工科男们的手艺展示!
王维明:逻辑混乱,最难看的一个。
陈湘琪的格局和感性,让我有点动容。
魏德圣,声音难听,讲话节奏慢,看他讲话累。
柯一正:他讲故事很长,为啥,一个个画面早就设定在脑子里,跟侯孝贤给你个感觉不一样,他要坚持,要打破禁忌的东西都组合好了。
陈博文:称赞杨德昌的逻辑性和敏锐度,铺开来还能找到一个富有逻辑的结果,而不是草草了事以及陈博文自身的细腻度,对情绪的把握。
姜秀琼:原来你演对了一次,电影的魔力抓到了,它就会一直在那里。
杨导对电影的孤绝,他的悲喜都诞生在创作里,遗憾没有很好享受生活。
最后依然记得二刷多刷,唐从圣和陈希圣!
艹TMD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一个伟大的导演对生活如此敏锐的洞察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又名《杨德昌吐槽大会》。
压抑着的集体吐槽
涨姿势
老杨在旧友里面风评不大好啊
每个人的叙述拼凑出杨德昌在创作中的那一面,电影的魅力如此之大,光是想想就要红了眼眶。姜秀琼那段好惊喜,“如果他现在可以控制的话,他一定不会让我们这样访问的”“(杨)太孤绝了,他的方式,不是大家不愿意,是他没有给大家亲近他了解他的机会,这是我很心疼他的部分。”
导师与暴君共骑的杨德昌。
终于磨磨叽叽看完了。看过杨德昌大部分电影,却除了他和蔡琴的八卦外几乎一无所知,其实不知道这些并不妨碍观影。15集访谈像是做了个360度环评,全面且立体,遗憾的是没能把片子提到的电影情节配上同步影像放出来给观众。嗯,想重温一下《一一》了。
天才是超越时代的,天才也是吸血鬼。不过跟一个天才总比跟一个自以为是的好
15个和杨德昌合作过的影人在其逝世10周年以采(tù)访(cá0)的形式纪念他。杨德昌的作品,从10多年前第一次看《牯岭街》后每一部都是仰望着细细咀嚼与回味,每一次的重复都能获得新认知及理解。《恐怖分子》、《独立时代》、《海滩的一天》、《一一》……这一个在电影上可以和所有人为敌的天才,让之后的华人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离开我们十年,他的作品是一个个美好的存在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及景仰。
“和杨导最好的距离就是成为他的观众”所有的快乐都是电影给的,所有的愤怒也都是因为电影十五个人对杨德昌的印象,对电影的看法,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所有和杨德昌合作过的人都被他的精神所影响着,声音的收集变化同期录音,剪辑的技巧,为了演员达到表演不择手段。每拍完一次片子就好像做了一场梦。杨导对于自己影片的严谨,精益求精,甚至绝不妥协。大家对他的最多的印象就是杨导在片场的脾气暴躁,很多因素导致的。虽然很多人说害怕和杨导合作,我想做一个梦,如果那时候我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合作,不害怕。最后非常可惜吴念真和侯孝贤没来在没有看这部访谈纪录片的时候,杨导的作品就深刻影响着我,谢谢您杨导!
很多集都有被感动到 未来还会重温 还是做杨导的观众最幸福!
鸿鸿说,这个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和他最开心的距离是做他的电影观众,因为和他工作太痛苦了,吹毛求疵,山崩地裂。不过,和他在一起过的人,没有不受他的影响。(打算把杨导的所有电影再慢慢刷一遍)
2025.3.8-12 比叨叨 故弄玄虚
垃圾。。。
从 “最屌的一颗镜头” 直到 “艹,魔法不见了”
留在同行、同事眼中的杨德昌。一个思想超前、电影艺术的孤独天才。
了解了多一些杨德昌,但是纯纯是采访内容,真的有点浪费素材的感觉...
以聊杨为中心、涵盖当年台湾新电影时代及文艺圈的一幅大图景,400分钟纯粹谈话也无疲倦,可想而知多麽有料有趣有爱有情,杜杜小魏的更是眼泪汤汤,片场暴君、生活中温厚长辈,脾气大是为精益求精,是因为天才总是走的太前面跟不上(也有种解释是他血糖低233),电影业环境之难逝世后才获更广泛认可好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