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质精美,风景秀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瑰宝,本草中华,是生长在祖国大地上神奇的植物朝拜者,一种神圣的精神信仰生长在各地的道地药材,隐秘而伟大药农们,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传承着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本草,也让更多的影视展现中华本草,需要你的力荐,请亮出你的五星这些珍稀药材,为何如此昂贵,在这里你也会找到答案
相遇者众,知遇者寡。
从来觉得中药凝聚了千万智慧,散发着无需赘述的美。
小时候感冒生病都是外婆抓一把草药便好,只记得是长了紫色小花的草药。
珍惜这段经历,是因为当下我们被成品药占据。
这部纪录片看到很多地方,都觉得很感动。
尤其是讲到巴豆至今几乎退出临床,却仍呼吁我们后人能够记得这一祛毒的功夫。
在这世间,所有东西都似过眼云烟般更迭,将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功夫或技艺传授下去,虽微不足道,却是一种根本。
第一次知道制香可以如此虔诚,朝圣者的使命冥冥中赋予藏香更独特的味道。
第一次知道沉香,原是如此珍贵而不可得,凝自然之气息芳华,沉香真的非常好闻!
第一次知道原来花店卖的玫瑰是月季科,真的玫瑰花容温婉低调却有大益处。
第一次知道茯苓依附已死松木生长于地下,吸收松木神灵之气。
本草的美道不尽。
关于中药和西药的分歧,纷纷扰扰不断。
中药在许多现代人眼里或许是不够科学严谨的动植物罢了,却融入几千年来先人的勇敢和学问。
中药确实应该来一场历久弥新,她有她世间独一份的美。
从此,愿你道路漫长,愿你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
愿你心上没有补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这,便是中华本草教我们的事。
真心感谢这部纪录片,太美,希望更多中国人可以看到,意识到中医药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坚守住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
好片真的值得宣传。
01 虫草,灵芝,枸杞,黑膏药02 肉桂,海带,荷叶,百合,梅子03 海参,人参,肉纵蓉,三七,藏香,04 芒硝,白花蛇舌草,青黛,乌梢蛇,沉香木05 石斛,巴豆,王氏保赤丸,六神曲,十全大补膏 它先一个一个的讲述每一个本草及其相关的故事,在最后十分钟汇总了每个故事最后的结局:他们和本草的故事将如何走下去。
逻辑结构类似这样:
01 虫草,灵芝,枸杞,黑膏药 少年在山顶许愿的侧影,我看到了虔诚。
连绵起伏的苍山和白雪,少年挺拔如劲松,这种情境表达的是生命力。
抬参时有种工具叫鹿骨签。
枸杞的传人在被问到,如果别人忘记你了怎么办,那个笑容很打动我,忘了就忘了,人们记住枸杞的名字就好了。
少林寺这种禅,武,医结合的形式很有趣,不知道是否是真的,过去的少林电影,如今的黑膏药,这种形式的结合也许在说,此中有真意吧,只是这些作品还没有表达出来。
02 肉桂,海带,荷叶,百合,梅子 肉桂承载了过往的岁月。
它一旦被封好装包,就是身死之日。
肉桂是悲情的本草。
他从将海带捞起来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样大概很能锻炼身体,结果下一句就是腰椎劳损。
这使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人看不到我的苦,我也看到其他人的。
无法感同身受。
海带长在水里的时候,局部视觉真的是很美。
小时候我就尝试过将荷叶煮茶,只是最后煮出来的水特别难喝特别苦,大概是用量不对,因为将好几大片荷叶放到了一个大锅中开煮的。
如今却是不敢喝荷叶茶的,因为身体实际上没有那么强健。
荷叶被蒸煮之后乌黑的形态有雕塑般的美感。
百合这个部分没有看到知乎帖子里介绍的百合油炸出来一朵花的情形,不过那老头很帅啊。
梅子可以用来做雕梅,酸梅汤。
雕梅有点想吃。
如果是我来制作这个故事的话,大概会选择五种本草,分别对应酸甜苦辣咸。
不过目前这几味本草所身处的故事,几乎每一个都艰巨了各种滋味。
肉桂与失去的亲情,海带与艰辛,荷叶与生命,梅子和百合对应了爱情。
这就是这里面的套路了吧。
从前上中药课时,因为要考试而心神不宁,因为我记不住各种本草的作用,兴匆匆的翻阅黄帝内经之类的书籍,最后也很扫兴,看不懂,不理解。
归根到底,我只是对植物,植物背后的文化感兴趣而已,就像一个天生却故事的孩子,别人喜欢各种游戏,而我喜欢各种故事。
这个资源就是用了这个套路,本草的功效是抽象而模糊的,甚至经不起文献查阅,它们的功效都是历代经验积累下来的,却缺乏现代科学的论证。
因为对万物的诠释,现在已经改为粒子的角度,而不是金木水火土。
我想要追究reason,这里是找不到reason的。
但这个资源的重点却是每一味草药所承载的环境,人文,情感,历史....它用这样的方式,让大众了解不同的人的生活,认可不同的人和营生方式,由此,文化被认可了,团体的情感加强了。
所以,这更多的是一个宣传片。
而我在这里的理由是什么呢?
大概是看不同的人吧。
因为自身环境的限制(尤其是这种限制远远高于大众),自己对未来的生活的认知和预期,对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需要很多很多参考物。
03 海参,人参,肉纵蓉,三七,藏香, 海参,想吃。
肉粽蓉,取出长长一节根茎后又将土埋回去这个过程让我很感动。
以及用粥做午饭真的够吃吗?
不过沙罐里的粥是真的看起来很好吃。
说起来,有多久没有吃到过去常吃的东西呢?
妈妈在灶膛里煨的各种粥和汤,大学食堂冬天门口的各种汤和毕业后买不起的豌豆黄,超市里的薄薄的咸饼干...如今我过的是自己做饭的生活,上一份工作十分辛苦,有时候半夜十二点才走到小区门口,然后胆战心惊的问老板还做饭吗,常点的是一种酱油干拌面,没有肉,只有面粉成分,还有一份莲子猪肚汤,这个只在经济条件缓过来之后才敢点。
有那么一两天半夜饿了去厨房做饭,但似乎给合租的邻居留下来很不好的印象。
就这样,上一段休整时间养的肉又消耗没了。
最近几周厨房下水道坏了,做不上饭,周围没有吃饭的地方,有的话服务很糟糕的,点了两餐外卖,味道很好,但是胃似乎适应不了,会不舒服。
另外发现吃西餐,或者仅仅是面包都能减少身体困倦的现象。
但我仍然喜欢着米饭和各种已经习惯了的食物。
三七是一种狠毒的植物,种植三年才能采收,之后因为代谢物和留下的细菌,需要二十年才能种植。
三七意味着离乡。
仁青德哲的一个人的朝拜和藏香,这个片段给我的感触大过了《冈仁波齐》,轻描淡写的表达了一个人长达十一个月的孤独前行,而后来那种什么都不想只专心做事的心境,也让我仰望。
多想达到这样的心境。
我总是想很多,心思总是飘忽不定,脑子从来没有空闲的时候。
看起来做设计需要这样用脑,但问题其实很大,因为真的要开始做构思了,我的脑子却空白一片,什么都想不出来,昨天晚上临摹一个平面作品,最后想就此重新创造一个,但最后没想出来。
新的灵感的产生是今天白天时无意中产生的。
看起来,创意似乎就是这样,但问题真的很大。
我不专心,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交互UI,都想试一试,做不出取舍来,这几年也一直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不到源动力,有时候会有看起来找打的时候,但最后还是放弃。
路在何方呢?
大概我最根本的问题,是心境吧。
去过禅寺,但无法参透,因为在禅寺看到的是外物,而不是人。
大概要真的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回归到人的层面上来,他和他们,个人和群体,过去和现在,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都是如何经历他们一生的呢?
由此拉开修行的序幕。
修行的核心,大概是在人。
看他们的故事,然后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由此大概能找到迷失了的路和建立破碎的心境吧。
04 芒硝,白花蛇舌草,青黛,乌梢蛇,沉香木 青黛的故事让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去从事什么职业,每天做什么,如何选择,生活可以说是自己一手建造的。
可能我的思维被这城市疯狂的房价限制住了,房子是死物,但生活本身是服务设计一样的存在,是无形而力量庞大的,无意也是革新的。
每个人都有众多的选择,自己去选,去做,内外合一,寒山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受到通达,这种形式很特殊,但并不让人觉得迂腐做作,因为他真的就是那么想的,他在过他自己的生活,并不是戏剧。
这是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生活。
我想我对待自己的生活也应如此。
人生进展至今,经历了那么多的选择,做决定的时候不知道对错,使劲分析也得不出答案。
现在想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做什么选择都没有关系,没有人的生活是一样的,所以做选择的时候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没有唯一答案的。
原来香港那个地方是制香的地方。
沉香是白木下的香脂,沉香受伤之后与多种细菌相遇,经历时间凝结成的香脂,目前技术没有办法突破时间的限制 沉香木,珍珠,肉桂...虽然故事讲得很美,可是这么一归纳一琢磨,本草是否也意味着杀戮和残忍呢?
所以回归大海的海参,被掩埋的肉粽蓉,这些手留一线的行为,不仅仅是利益上的长久使用,更有人和自然之间的对话吧。
生而为人,不得不杀戮,吃肉是杀戮,吃植物难道就不是了吗?
人处在天地之间,就好像是在案发现场,总少不了物质交换,赤条条来去只能是个愿望。
不得不杀戮,所以戒贪是很重要的线吧。
也大概很像是作品中的留白,故事中的悬念,碗里没吃完的饭。
05 石斛,巴豆,王氏保赤丸,六神曲,十全大补膏 巴豆霜过程中,窜入了一只猫的表情,传达了巴豆的特性,剧毒, 十全大补膏,老头说行的时候,抬头一笑很可爱。
王氏保赤丸制作时师傅大部分神态都被医院的服装和镜头限制了,可是那个肯定和告知的眼神瞬间触动着旁观者的心,一代一代之间人们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承载在这些微丸上面。
仔细观察每一个相传的场景,会发现并不是每一对师徒都是合适的,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益安宁丸师徒的这个部分。
都说时间真爱难得,普通大众还被经济困住(从知乎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然而事情的分类也许还不止这几类。
也许真正的师徒和传承,也算是吧。
前段时间离职和搬家赶在一块了,这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都处在休眠和恢复的阶段,写的唯一一封求职信是一个工业设计教师的岗位,虽然被叫去面试,但最后还是退缩了。
在我短暂一生的求学生涯中,确实遇到过很好的启蒙老师,只是这种境况并没有持久,仔细算来,现在大概有近乎十年是没有指引的老师的。
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总是在一点点的求助。
随着交际范围的日渐狭窄,如今,竟是一位老师都没有了。
这一个月来反复回想辞掉的那份工作,才发现他们本质上是不愿意教我的。
所以,看到这个例子,要判断我心中的感觉的话,大概就是羡慕加嫉妒吧。
我很想有一位名师,能指引自己走出人生的坎坷和迷茫。
如今怎么也找不到,而我又没有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
想来,自传和历史,大概就是我的救赎吧。
这张和下一张原图很美,只是因为我下载时没注意分辨率,因此截图下来没有观看时那么震撼了。
第一集相傳1冬蟲夏草 補腎益肺 益安寧丸 前身延壽丹 14种藥材 福建漳州2靈芝 補氣安神3枸杞 寧夏中衛中寧 滋補肝腎 堿水脫蜡4河南嵩山少林 禪武毉 黑膏藥 跌打損傷 續斷 麻油炸料 熬煮 下丹第二集五味1肉桂 大熱 補火助陽 桂枝湯 治風寒感冒 廣西平南2海帶 也叫昆布 山東榮成3荷葉 油炸荷葉卷 荷葉茶 荷葉碳 燜鍛 山東濟寧4青梅 雕梅糖藏 雲南洱源5烏梅 煙熏 酸梅湯 福建上杭6百合 蘭州 四大產地之一第三集境域1海參 遼東半島2人蔘 大補元氣 吉林集安3肉蓯蓉 内蒙古 沙漠人蔘 寄生於梭梭樹下4三七 雲南文山5藏香第四集奇遇1芒硝 運城鹽湖 提純与蘿蔔同煮 西瓜霜 西瓜和芒硝2白花蛇舌草 廣東潮汕3青黛 四川浦江 藍草也叫馬藍 浸泡發酵 加石灰水 攪拌翻攪 靛花風乾后就是青黛 銅刀蜂蠟 蠟染4蚯蚓 地龍 徐州 烏梢蛇 四川自貢 痹症5沉香 東莞 香港名字由來 創面与真菌經過時間形成的香脂第五集功夫1鐵皮石斛 湖南崀山 石斛花茶 霍山石斛也叫米斛 安徽霍山 滋陰2巴豆 甘肅蘭州 炮製成霜 用麵漿烹煮暴曬碾磨過篩壓制除油去毒3王氏保赤丸 嬰兒可用 傳統金箔包衣 南通4六神曲 四川 蒼耳 辣蓼 青蒿 赤小豆 苦杏仁 麵粉 壓模封壇發酵晾曬5十全大補膏 南京 楊文琪第六集容顏1玫瑰 山東平陰 玫瑰醬玫瑰加糖封壇發酵2燕窩 雲南建水燕子洞3茯苓 茯苓菌寄生松木 七子白4甘草 新疆阿克蘇5艾草 湖北蘄春 搗艾絨篩選紙卷6麥芽糖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 福建白奶奶 發芽的小麥搗碎加糯米飯攪拌等待數小時糖化 過濾熬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魔王追剧》(dmw19lou),欢迎关注。
讲起中药,本90后小魔女,只能想到两件事。
苦,和土。
但是,最近一部高分国产纪录片,却打破了我脑海中的固有偏见。
古老却优雅,沧桑中蕴含诗意,它就是——本草中华
6集播毕,豆瓣已经一步一步冲上9分。
但是,看过的人还是太少。
至今评价人数未能破千。
所谓“本草”,指的当然就是中草药。
从生长成熟,到被采药人采集,一步一步制成中医药材。
《本草中华》里纪录的,是草药的一生,也是草药与人的关系。
没想到能在此片中偶遇隔壁云朵介绍的达人寒山第一眼,带你远离城市,来到草药们的家乡。
哪儿?
自然是我中华之角角落落,无处不在。
从鸭绿江畔的吉林到极寒缺氧的西藏,再到广袤无边的内蒙古......
还没进入药的正题,就先美色诱惑,让人挪不开眼。
全程4K高清技术的拍摄下,穿越了中国30多个省大好河山的镜头,足以美好到每个看到自己家乡的人,都无比自豪。
就算仅仅当成风光纪录片,完全可以服众了。
片中这些本草或熟悉或疏离,或日常或珍稀。
印象中老土的中药,也变得活泼可人起来。
肉桂既是一味药,也是烤面包里的美味。
平时餐桌里常吃的海带,到了中医药材里就是化痰消肿的昆布。
荷叶碳化为药,泡一泡成荷叶茶,炸一炸成荷叶卷。
啊,一不小心就成了“舌尖上的本草”。
在吃货民族看来,药也不全是苦的。
确实,中药里也有五味的说法。
酸,能收能涩;苦,能泻能燥;甘,能补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软坚润下。
就像人生,五味杂陈。
治的是病,疗的是心。
这是第二集「五味」里的禅意。
纪录片每集都有不同的主题,从「相传」、「滋养」、「奇遇」到「容颜」、「功夫」共6集,每集30分钟。
不仅有料,更动人的是本草故事。
比如,走过八十余载,老桂树即将逝去,却留下一身可以入药的桂皮。
为了给爷爷治病,和父亲上山寻找冬虫夏草的男孩。
当了一辈子杞农,还在亲手晾晒、分筛枸杞的“枸杞神”之子。
最让小魔女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梦想亲手挖到人参的年轻人路军隆。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大学植物学毕业后,就回到吉林老家,请求当地把头王亚军,带他上长白山采参。
王把头和“科班”出身的路军隆不一样,他的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进山第一件事,就是拜山神。
但是即使老手带路,他们的采参之旅依然不顺利。
整整五天五夜,一无所获。
路军隆一路面色铁青,王把头却很淡定。
终于他发现了人参的红色浆果。
“棒槌!
”他大喝一声。
传说中人参会跑,喊了它的本名棒槌,才会定住。
用挂铜钱的红绳,绑住浆果之后,才是到重头戏。
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弄断人参的一根“胡须”。
很多人认为,中医已经过时。
可是,片中总有许多看似不讲科学的采药人,在不经意间,传达了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就像王把头,挖出了人参,也不会忘记把参籽仔仔细细的买进土里。
不放绝山,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采药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本草的另一面,也看到了跨越万里、绵延千年的药人们,勤恳、淡泊的处世之道。
小魔女相信,只要有着这份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医药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必定历久弥新。
每 晚 一 张【 晚 安 · 男 神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前些天,君君给大家推荐过一部韩剧《名不虚传》。
讲的是古代的针灸大夫与现代的外科医生通过往返穿越时空,实现中西医交流的奇幻喜剧。
古代的针灸大夫不就是“中医”吗?
不过在人家的剧里叫“韩医”。
(韩剧里出现的针灸技术)说起来,与韩国大力宣传韩医相比,中医在国内的处境略显尴尬。
甚至不少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应该废除掉。
那些打着“老中医”的幌子行骗,和所谓的资深“专家”更是给中医抹了不少黑。
现在,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要来为中医正名了!
《本草中华》| 2017豆瓣8.9
去年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切入点,让人走进神秘而充满生命力的中药世界。
走心的制作,独特的视角,让人颠覆了对中草药的认识。
今年,《本草中国》的原班人马打造出了《本草中华》。
继续借由中草药,来感知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医药文化。
整部纪录片用镜头全方位呈现了药材的一生——从生长,到采摘,从储藏到炮制入药。
例如“荷叶炭”的制作过程。
一池碧翠,莲叶接天。
王春才夫妇泛舟到湖中进行荷叶的采摘。
中国人的食文化是无处不在的。
采摘的荷叶,经过晾晒后,除了制作药材“荷叶炭”,或做一道油炸荷叶卷的小吃,或泡一杯舒爽的荷叶茶,都是劳作之后的享受。
《本草中华》瞬间跑偏为“舌尖上的本草”。
“荷叶炭”的的制作方式颇为考究。
称之为“煅炭”。
这个古老的制药技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生医药世家的姜保生已经七十多岁,锻炭也有四十多年了。
将荷叶均匀叠放入锅内,盖上封闭的锅盖,四面用黄泥封口,开火煅烧。
锅盖上之后,看不见里面的情况。
火候、时间、受热、碳化的程度,全靠姜保生的手艺和经验。
姜保生指挥着学生们添柴加火,紧紧地等待着药材练成的最佳时机。
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药材的药性,甚至前功尽弃,全部作废。
他稳稳坐着,像是战场上挥斥方遒,胜券在握的老将。
终于,一锅完整的“荷叶炭”煅烧成功。
从生到死,经历高温后又以新的姿态重生。
一株药材的一生,也牵绊着人的一生。
每一个环节都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涵义,暗含着华人千百年的经验智慧。
整部纪录片像是在讲草药,却又不单单只是在讲草药。
《本草中华》不仅关注中药和传统文化,更关注自然和生命。
剧组跑遍了全国30多个省,全程采用4K高清技术,拍摄了中草药所生长的山川湖海:内蒙古的沙漠、吉林的森林、西藏那曲的河流、辽东半岛的海洋……
一部旨在探索中草药的纪录片,在摄影和美术上竟然也不亚于风光纪录片。
纪录片一共分为6集,每集半小时左右,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四集。
每一集分别围绕着一个主题,《相传》《五味》《滋养》《奇遇》《容颜》《功夫》。
说起来,君君对中药的印象并不好:苦!
但这部讲述中药材的纪录片却滋味万千,酸甜苦辣、甚至涵括了人生百味。
例如纪录片的第二集《百味》,就打破了大家对于中药味苦的成见。
肉桂:既是中药又是五大香料之一,捞火锅,炖红烧肉的一把好手。
昆布:就是海带,其实也是一味中医药材。
进可凉拌上餐桌;退可入药化痰,利水消肿。
青梅:可以糖腌了做蜜饯,也可以熏制成乌梅。
乌梅生津敛肺,不仅是零食也是药材。
哎?
怎么感觉说着说着又跑偏到“舌尖上的百草”去了?
除了神州大地的美景,功能百变的药材,《本草中国》最大的特点还是人——那些坚守传承着中药文化、每一个平凡又有故事的中国人。
每一集的《本草中华》都有两条清晰的线索。
一条是关于药材的发掘整理;另一条是围绕这种药材相关人物,纪录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失落与困惑。
两条线索交融,用微观折射宏观,用具体诠释抽象。
刻画了每味药材后的中国魂。
第一集的主题《相传》,就讲述了草药背后传承千年的守护故事。
冬虫夏草、益安宁、枸杞、少林黑膏药、巴豆,五味药材分出五个独立的段落。
最让君君影响深刻的,是讲述宁夏中宁枸杞的这章。
枸杞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诗经》也有记载:“陡彼北山,言采其杞”。
两千多年前的周人,已经会爬山采摘枸杞。
当了一辈子杞农的张维忠夫妇,虽然年近七十,仍然忙碌于枸杞田中。
采摘、分拣、脱蜡、晾晒、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这般牢记于心的工序,是张维忠的一日,也是他的一生。
更是他父亲的一生。
张维忠的父亲,张佐汉,被称为“枸杞神”。
他发现了果实特大的枸杞新品种,在条件艰苦的抗战时期依然致力于保留品种作物的延续,对西北五省的贡献功不可没。
张维忠现在大把年纪,仍然坚持亲手晾晒、分筛枸杞。
别人觉得他傻。
当年在艰难困苦的时期,也有人觉得他父亲坚持种卖不出去的枸杞,也是个傻子。
就像旁白里的解读说的那样:一个人并没有傻,却获得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张维忠和枸杞打了一辈子交道,乐在其中。
在父亲的墓前,他能无愧地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如今,张维忠和父亲的名字被写入当地的枸杞展览博物馆。
可在他看来,自己和从前一样,仍然是一个俯身向土地的农民。
《本草中华》,它与时下明星云集的综艺真人秀正面碰撞,为荧屏平添几分深刻的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药文化也是民族瑰宝。
神农尝百草,中药事业从此诞生,代代相传,拯救世人。
医圣张仲景,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草药,写下《伤寒杂病论》这一传世巨著。
药王孙思邈,穿山越岭,著就《千金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耗费三十年写出《本草纲目》。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智慧和文化理念。
也是五千年来,一探脉,一根针,一把草,庇佑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
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的无穷智慧。
承载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文人,不一定是名人,也会是默默无闻者。
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在消失。
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的,本草文化就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正如《本草中华》的开场白:无论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这,也是本草的国度天涯海角,静静生长无论是神秘苍凉的雪域高原,肥沃辽阔的中原大地还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今天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先的足迹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陈黛曦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陈小姐安利一部正在热播的纪录片。
盯着下面这个GIF看了5分钟根本停不下来。
传说中的少林神药「黑玉断续膏」。
天哪,真不是芝麻糊?
确定不能吃?
陈小姐12岁读射雕,骨灰级金学优等生(不服来战)。
有一种早熟叫在你大姨妈还没来的年纪我爱着杨逍和范遥。
书中描写黑玉断续膏的章节随手拈来。
节选自《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扮成小道童挺身替受伤的张三丰与赵敏的手下“阿三”过招。
一旁的俞岱岩认出阿三所使招式正是当年将自己打成残废的大力金刚指!
张无忌喝道:“阿三,拿「黑玉断续膏」来!
”原来张无忌从蝶谷医仙胡青牛的《医经》中得知,西域有一路外家武功,疑是少林旁支,手法极其怪异,断人肢骨,无药可治,仅其本门秘药“黑玉断续膏”可救,这黑色药膏,气息芬芳清凉,然如何配制,却其方不传。
《倚天》中描写的“黑玉断续膏”并非空穴来风,创作原型的就是“少林断续膏”。
这种神药源自北魏年间,经过少林武僧1000多年的历炼,逐步完善配方及工艺。
在上世纪70年代,由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德根传授给闭门弟子释行真,释行真继承这一秘方后,又反复实验、研究,最终总结出精准的108味道地中药材,经过28道工序手工炮制,历时60天恒温炼制方能成药。
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中的「黑玉断续膏」不完全是用来接骨头的。
它更显著的功效是祛风寒、活血、壮筋骨。
是体现少林“禅、武、医”三位一体的精魂之物。
熬制过程是少林寺千年来的不传之秘。
纪录片镜头带领我们窥见机密。
居然先是用麻油炸。
大伏天柴火熬制,是制药,更是修行。
下丹,意思是放入铅粉。
铅丹的作用是将液体增至粘稠。
最后出锅,香浓可口,啊不是,疗效神奇。
大开眼界喔。
可惜的虽然拍到了,镜头前依然不会对外公布108味到底是哪些药材,古刹不传之谜依然神秘。
另外,真的不能吃,我问了8遍,只能外敷。
桑心。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文/陈黛曦这支纪录片我拍不出
上周日《本草中华》播了第一集,十分惊艳。
第一集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镜头带我们去看中华大地最珍贵的药材——冬虫夏草。
它横跨动植物两界,冬天是虫,夏天是草。
前不久我去西宁参加first影展,满街都在卖这个,怕造假,根本不敢买。
纪录片为我们介绍一种简单辨别真假虫草的方法。
掰开虫体,中间有一条线,是虫草的肠道,真品呈不规则的弯曲,假品不可复制。
涨姿势。
第一个小故事中的主人公江才平措在西藏那曲为病中的爷爷遍寻虫草。
第一集便开宗明义,不说教。
用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际关系,不着痕迹,悠悠讲述中华文化“慎终追远”的道理。
导演团队非常好地找到了一个贯穿式的动作,这个动作就一个“挖”字。
开篇在西藏高原腹地,挖药。
随之“挖掘”意涵逐渐深入。
何国军(图左),是宫廷秘药“延寿丹”的第八代传人,这味药是给乾隆皇帝吃的,秘方就传到他的手上。
延年益寿的药喔。
他将家族上百年的中药事业从香港搬回福建漳州老家,又将远在澳洲的儿子召回,希望儿子继承祖业。
第二层挖掘,挖的是家业的根。
儿子对继承祖业犹豫徘徊。
最终,纪录片并没有表现他的最终决定。
而是给出了一个别致构图的画面。
这是整集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结尾,颂莲被关在了代表封建的古宅里,导演也剪进了一个类似的俯拍构图,那个时代的女人走不出自己命运。
但是,纪录片中这个画面含义有点不同。
何国军的儿子像一颗种子被种在故乡的花盆里。
祖业的医药事业正润物细无声地浇灌着这颗即将萌芽的种子。
第三个故事,第三层挖掘。
纪录了一位在宁夏种了一辈子枸杞的老人。
他是当地“枸杞神”张佐汉的儿子。
我第一次见到鲜枸杞,像小番茄一样可爱。
这是主人公的父亲发现并留下的特殊品种。
故事的最后,老人给父亲上坟,情感在这一刻喷发。
这个故事挖出了垂垂老矣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对父辈的认同。
他做了一辈子的杞农,终于在自己做了爷爷的年纪,凭着一辈子对父亲手势的模仿,触摸到早已离世的父亲的心灵世界。
本草中华,表面上讲的是中药,实则借由一草一木,讲述今人对于华夏先祖智慧的追忆。
这支纪录片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慎终追远的思想。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历史越是远离,先人智慧越是要靠后人打捞。
中华文化的精益如本草,深深埋于自然天地,有待后人一代一代用不同的方式挖出来。
当代中国纪录片界一次次关注了同一主题。
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华》到正在创作中的《中国美》,创作旨趣惊人地一致。
随着国力愈发强盛,国人对先祖的智慧愈加认同。
《本草》编导团队的巧思在于将这一次的打捞,不着痕迹地安放在人文故事中,像本草在大地上隐而不彰。
第一集的最后一个故事将“挖掘”升华到传说中。
「黑玉断续膏」诞生一刻的画面颇具禅意。
制作者们挖出了对于传说中奥义的认同。
陈小姐做了十几年的电视节目导演,也拍过不少纪录片。
但是这一支我觉得我拍不出来。
不说别的,光是听到海拔比拉萨高1000多米的那曲拍摄,我就崩溃了。
从西宁高反回来,我就发誓再也不去高原,心肺功能不支持秦岭淮河以西。
这支纪录片主创团队十分年轻,平均都是85后,也正因此,才能完成如此艰苦坏境下的艺术创作。
总导演跟我讲,在那曲拍摄虫草时,一直听说有一段路可能有野熊出没。
之前摄制组一直跟着藏民,但有一段路为了拿设备,脱离藏民,结果真的遇见野熊!!
野熊自白:老子出没!
摄制组集体趴下,动也不敢动,万幸没有遇难。
想过这个镜头怎么拍的吗?
我也曾经刀山火海这样上阵。
有些工作,是看你能放弃到什么程度。
拍纪录片和拍电影都是看你能坚持到什么程度。
我们如此热爱着这份可以被称为“事业”的小工作。
我的朋友中总有那么几个老是喷中药,他们觉得中药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我觉得是他们不懂本草精神。
中国文化中讲天人合一,人碰到任何问题,都向自然求解。
心灵问题,也求诸自然,身体问题,也求诸自然。
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你在春天忘记嗅得的青草香。
你在夏天无暇倾听的蝉鸣声。
入秋,中医让你服下玫瑰茶,抑或将蝉蜕佐以蒺藜煎来食。
在本草的另一种生命形式中,你重新获得了它们。
本草智慧,是中华先祖智慧,是一片云,一阵风,一潋湖光山色。
四季轮转交替间,印了自然的大法则。
上周日第一集在东方卫视热播后,我在片尾字幕中看到了许多熟人的名字,摄影师灯光团队中都不乏昔日一起合作过的战士。
由衷地说一句,大家辛苦了。
读到这样的纪录片作品,我很感动
在B站看的这部纪录片,一开始被名字吸引,本草中华,那不就是讲我们的一些草木嘛,怀着好奇点开了这部纪录片。
父子传承酵母制香父亲“强迫”儿子在三年学会家传制香,学成之后去留随意。
最后儿子在最后三个月的时候 成功制香,最后香被点燃,香烟缓缓上升,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美。
酵母的传承也令人感动,每次从酵母上刮下碎片,也会在旧的酵母上粘上新的酵母,父亲赵秋实称之为传承。
第一个片段就把我吸引住了,被制成的香点燃后,缓缓上升的香烟,那一幕美极了。
感谢导演带我走进这样一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领域。
文笔粗糙,见谅
1.时间新疆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夏季的高温让整片土地躁动起来的同时,伴随着一股略带刺激性的气味,“红花”几乎在一夜之间悄然开放。
采摘红花很有讲究,需要在夏季花瓣由黄转红之际采摘,采得早了还未成熟,采得晚了花容憔悴。
红花的花瓣可以活血化淤,是调血之药,更加常见的入药方式,是做成外敷的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千里之外的西藏,“藏红花”和“红花”的名字仅一字之差,身价却高出近千倍。
它也可活血化淤,本草纲目称其可以解郁安神,久服令人欣喜。
实际上,藏红花并不生长于西藏,而是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期由京道传入西藏,故而有了这个名字。
它由花及柱头入药,平均80-100多鲜花,仅能收获一克花丝,显得尤为珍贵。
朝起采花,趁鲜剥丝,及时烘干,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工作。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的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种较劲的味道,但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
精神寄托红曲是一种由红曲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可用于治疗食积饱胀。
现代医学发现其可以分离出一种名叫洛伐他丁的元素,可用于降低胆固醇,却没有副作用。
古时,红曲是大户人家才能尊享的规则,不仅可入药,能酿酒,还常常担当食品调色剂的角色。
江南人爱吃红烧菜肴,无论咸淡酸甜,必是做到红而发亮,这艳丽的红便是红曲的红。
从淘米,发酵到晾晒,传统制曲的过程适合云淡风轻的退休人。
冬去春来,夏末秋至,对于四季的更替,中药人有着独到的见解。
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这些以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
对于山东中医人来讲,霜降意味着一味本草的成熟,霜桑叶是霜后的,可以提神利水去火。
春采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
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
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一味精准的好药,必要掌握时刻,时间一到,立刻采摘。
贵州土家人种植的天麻,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久服天麻,轻身健步。
立冬一过,天麻成熟。
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季节采摘,药效也有强弱,这是本草与时间的秘密。
土家人入山采摘天麻的时候,得举行一个吼山的仪式,是麻农对天麻图腾的敬重。
他们深信有灵性的植物,必有豺狼虎豹的守护。
天麻无根无叶,栖身于深土之中,几乎无迹可寻。
天麻酒的制作过程,把天麻剁碎,石磨推酒,随着一勺勺高粱酒注入,磨酒人必须一鼓作气。
滤酒是一件枯燥的重复劳动,但越是简单而消耗时间的工序,越是浸透着制作者的心意。
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开了医者深藏着的良苦用心。
如果非得找出一个最能代表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科学,那绝对非中医莫属。
身边好多人,对中医的兴趣超乎想象。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足以世界都赞叹的中国科学却一直以来被中国的主流青年媒体排斥在外,这是不对的,希望让“xx上的中国”能更多一些,来影响中国年轻人,中国文化的魅力,是你再哈韩哈日哈欧美,都无法避开的经典。
片子的好处在于,拍出了中国式的境界与神韵,一种草木溶于生活的高格。这一点真的很难得。而不足在于拍摄的角度,显得道德高于技艺,高于这些医师或是采药人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如果只是得到一个机械式的道德认同,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一个旁白不如去年的本草中国呀!霍山石斛比虫草贵那么多。。。。长见识了
看过
中华本草,延绵千年,生生不息
煽情➕广告…感觉被骗了。
智商筛选器,环境破坏鼓吹者
看到几个家族传承制中药的,有点欣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医也需要好好地传承。有很多药材第一次见,了解了一些药材。配音不是很好,总体不错,纯正的燕窝是很脏的,再怎么清理都不会变成纯白,网上卖的那些全是假的。麦芽糖的制作是刚发的豆芽和糯米混合发酵,放入锅中不断熬出来的。
我很喜欢中药,但是记忆力又不太好,不能记住那些中药的作用。感觉看了也并不能很好的张知识点,但是转念一想,也算是陶冶一下情操了吧哈哈。
朋友推荐,颇具人文情怀,重新认识了以前听其名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草,插广告有点讨厌
故事化的叙事手段,生动紧凑的情节编排。真实与故事并驾齐驱,深度和趣味兼而有之,实现纪实与艺术完美结合。从内容到表现,从结构到叙事都充溢着真诚的感情,不仅仅关注中药,关注文化,更关注自然和生命。感兴趣的还可以看看《本草中国》。
片不错,不过想要表达本草与人,本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用强行煽情吧,真是致命啊
科技时代还能坚持古法制药已是难得,而将传承千年的技艺保留下来是很多人坚持了一辈子的一件事。愿这些手艺人拥有内心平和的一生,愿本草在经历岁月洗礼的千年时光里仍焕发生机。
7分,广告略多
看了第一集…就不想看下去了,旁白莫得感情,文案也莫得感情。题材不错,但是感觉拍得不太好,做作痕迹太明显了。
堪称舌尖中国中草药版的剧本,但文案比舌尖还文艺…好吧,下回回去记得带甘草茯苓和玫瑰回来…西瓜霜原来不是西瓜白而是真的霜…原来昆布和蓝染不是真·日语词(BTW蓝染布料哪儿有卖@@)…
一直感觉东方卫视的文化季节目做得很用心 从诗书中华到喝彩中华 今晚开启本草中华 一直喜欢这种调调的节目 别人问我喜欢看啥 我说 嗯..谍战片啊纪录片之类的...然后话题到此结束了 顺带着还看了一集大国外交 这种蕴含中华文化的节目真的是 太振奋人心了
太假,表演痕迹过重。但是估计大众会喜欢这种。
第一季明显没有第二季好看哇,居然分高这么多,不正常
太煽情,写人的太多,没有《本草中国》好。画面跟本草中国比也差太远了。
分要打压下。文案挺烂的,就感觉是刚毕业没多少经验的小姑娘写的。 代入感不够,类似中华文化传承的纪录片看多了,这个相比要逊色些。 最大问题还是旁白太……,不成熟,够矫情。把该留白的地方都说出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