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人无完人,但是如此崩塌,都不像正面人物了。
成年期:1.戏比天大,在自己的师父和老板对弈时,选择不辜负观众,不辜负舞台,在自己师父还能上台好几年的情况,上去表演了,抢了师父的戏台,虽不是导致师父自杀的全部原因,但是自己反复承诺绝不会在师父还能唱时抢师父饭碗。
然后后面为嫁给何家驹就愿意放弃唱戏了,无语。
2.不喜欢洪喜,不想嫁给他,都很正常啊,但是剧里师父和养母说的很对,如果你不同意的话,在养母养父说出这样的意愿时为何不纠正,一直这么误会着,耽误洪喜到二十大几,也让洪喜情根深种。
少女时期:1.家穷非要要求让子健读书,自己赚不了多少钱,还在那样的年代提这样的要求,虽然是为弟弟好,洪喜都没有学上,洪喜养父养母为了子健上学花了多少钱和努力,她还打心底里瞧不起洪喜的没文化和愣头青。
少女时期我就不多说了,性格养成期吧,青春期吧,都会有性格缺陷的。
孩童期:别的都好,虽然我知道她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读过书,学习过,但教养也并不怎么好,虽然有礼貌,但是疏于表面,不让子健和洪喜玩,瞧不起洪喜,洪喜难得有烧鸡吃都立马把鸡腿给子健吃,她都不让,就,,,,,。
性子拧,理解,有防备心理,理解,时不时地不尊重洪喜让人很不舒服。
讲真,女主一直嘴上说大家都对她恩重如山,要报恩,对师父还能客客气气,贴心,不做徒弟了还能给师傅定期送点钱,对自己的养母是真的不知感恩。
养母视角:收养了她,没有伤害她,没有短过她吃和穿,对她弟弟就像亲儿子,不论再困难都和洪喜供子健读书。
女主自己不赚钱都要求送弟弟读书,为了自己喜欢戏曲要去学,没有收入,还要求送弟弟上学,不让上学就要走,天天离不了个走。
虽然养母最毒,但是刀子嘴豆腐心,女主却没干一件让她暖心的事。
儿子因为她走了,也为了她和她弟弟花了不知道多少钱,她还总是说我和弟弟从小就没了爹娘,孤苦伶仃,养母养肤白瞎这么疼你,她真的养不熟。
总之是越看越气。
熬夜看的,很喜欢也很心疼少年寄萍,很聪明,有主见,虽然在一些事上有点自作聪明,但是因为年纪小,可以理解。
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寄萍,真就是无语了,两个师傅倾壤相授,最后就教了这么个好徒弟。
因为喜爱京剧,背叛了第一个师傅,师傅虽然痛心,还是放她离开,之后也还是一直真心相待。
第二个师傅更惨,李宝莲最后直接吞烟自杀,周围一圈人都安慰女主说“戏比天大”,还好还有陈知远三观正常点,告诉女主“戏比人大”,看到这里就看不下去了,总觉得这样的女主太过自私了,配不上佳人之名。
还有,王大福一家是真的好,为什么要把好人写死,养父遭遇不幸的时候看得我一阵揪心。
剧其实很有韵味,带人更加了解了济南的风土人情,剧里面的小曲子和京剧都很不错。
这剧其实挺那个的,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其实活着就很好了。
关于女主寄萍,她前面态度强硬,其实在她心里她一直觉得以后会给养父母钱,所以没觉得自己在别人家呆着该态度好点,所以总是理直气壮的。
而且前面我感觉她,就是洪喜去学徒时穿的新衣服,她说像伙计,我感觉她其实心里真的这样想的,包括养父,感觉他们就像下人一样,觉得自己家以后给钱就行了,她心挺硬和坚定的,坚定着要找家,但剧里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她其实就是个小孩心性,想不到许多,自觉得有点机灵,但毕竟是孩子,很多东西不知道,好坏也不完全会分,也考虑不到别人的感受,感觉挺真实的,所以对她小时候的表现并没有太生气,我选择了理解她的行为,很多人用大人或者现代人的思想去看她,其实是不对的。
她养父死了后,她坚持回了老家,其实说明她一直不相信她养父的话,因为很多年前她养父就告诉她老家房子卖了没人了。
但她心思很重,一直压着没表现出来,但是在那个环境里,那么小的孩子能有这心思,真不是常人,包括改口叫爹,也是为了弟弟上学小时候想跑,由于不会分辨她养父说的真假玩笑话,当然他养父说的就是真亦假时假亦真,时真亦假,所以她想走也挺理解,谁能突然接受给人长大后做童养媳……只是她不知道外面人心险恶,经过那一次,她后来也就不敢随便偷跑了,这也是她一直呆在洪喜家的原因关于她养父他一直说喜爱她,可是在日子越过越差他却脱口而出她是丧门星,我感觉真也是他内心的一种想法吧。
弟弟一直憨傻的样,比如人贩子拉他,他没什么反应,逆来顺受。
而且他并不想回家,说明他父亲也没多关心他。
他第一次见洪喜就很喜欢,说明洪喜人真的很好,小孩子的感觉很灵性。
关于洪喜,他就是从第一次见她,就一直喜欢保护守着她。
洪喜认定了她,哪怕命给她。
而且洪喜不强迫她,干什么都想着她,她的决定和选择他都支持,比如她要跟师傅去找她家时,他都没拦一下而选择支持。
洪喜自知她看不上他,自知自己和她的差别,但是他就是喜欢她了,能怎么办。
洪喜妈妈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人物,包括离现在十几二十年前的农村有些人,说她坏吧,她其实挺好,说她挺好,这样的人说话太难听,其实就是因为没文化,所以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都这样了,而且这样的算很好了,有些比这更离谱八辈子,而没文化其实也不过是他们生的时代不一样,那样的年代吃饱都成问题,还文化?
所以农村大妈,包括我妈,那一辈或者上一辈,他们有时候做出来的简谱事,我都选择去理解
看片子时,就有点儿奇怪,大户人家的女儿怎么会取“寄萍”这么个飘零的名字。
对名字的疑惑不妨碍喜欢这个片子。
寄萍的心高气傲、经历的几段感情感觉很真实。
欣慰的是她最后选择了洪喜。
心上人许知远这个角色很不喜欢,也许因为他的真实——不是那么倾心,不是那么专注地投入。
寄萍对于许知远那么纽结的感觉,让人感觉很不顺畅。
与何家驹的感情也感觉很真实。
何家驹一开始还蛮喜欢的,这个角色。
欣赏的是她的大度与豁达,在与许知远最后一次见面那次。
不大喜欢寄萍在弟弟牺牲之后的转变,奇怪得很;与父亲相见后,态度也不大合常理。
还好,最后一个镜头,特别美。
寄萍和洪喜在夜色中,慢慢走远。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怎么感觉很正常的事,那年代有点身份和钱的男人娶姨太太是合法的啊,不像现在算重婚罪……唯一有点不地道的就是有意瞒着寄萍,但是我很疑惑那个年代只有‘’不清白”的女子才会给人做姨太太吗??
貌似戏子的身份就不算很清白了,而且穷苦人家的女孩能嫁到大户人家当姨太太都算命好了,大部分都只能当丫鬟吧!
我是高中的时候看过这部剧。
那时候音乐课有一课叫永远的梅兰芳,课上放了贵妃醉酒。
那时候只是为了与众不同(其实是装bi未遂,因为没人知道我在干啥……),又觉得唱歌没意思,所以跟着视频瞎学了一点儿。
直到后来看了这部电视剧。
写京剧之前,首先说一下,我跟大部分观众一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认知:1.烂尾了。
从女主长大之后基本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2.女主曹津歌最好,林妙可次之,李依晓已经完全脱离女主。
不过导演与编剧要负相当的责任。
你可以解释说女主是因为生活的磋磨变成这样的,但是需要转折点。
比如美莲是如何对寄萍改观的,为什么突然愿意教寄萍了,这些就处理的很好,剧情转折有说服力。
然而女主长大之后duang得一下就变了。
不合适。
3.青年演员们有些糟蹋陈小艺寇振海这票老戏骨,长大后那个陈知远的呆相,让我现在都忍不住翻白眼。
戏班里那李老鸹和他弟弟,虽然在演员表上都找不到名字,但是演技实在入木三分。
去年在哈尔滨比赛,黑龙江京剧院的舞台监督,也是那么一个大秃头,拿着把折扇坐在衣箱子上吆五喝六,一会儿立着眉吵架骂人,一会儿又笑脸相迎哄嘬着你,我瞬间就想起那个李老鸹啊哈哈哈!
4.让我们认识了山东小曲儿这个有趣的曲艺,也让我们看了一点京剧。
至于看的好不好我后面再分析。
今天我把8-18集重新看了一遍,跳着看的。
真是感慨万千。
当初真是挺喜欢里面的山东小曲儿的,还跟着会哼几句。
但是京剧出现的时候,完全震撼了。
今天看到寄萍第一次看到京剧那里时,我终于看懂了她的眼神(真的不得不赞美曹津歌的演技)。
那种惊艳,热烈又带着酸楚的眼神。
就像你很早就和一个人在一起,不喜欢也不讨厌,好不好的也就他了,可是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了真爱,心想,就是你了,可你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那种感觉。
我会因为这部电视剧爱上京剧,有以下原因:一.演员与京剧有关的部分都很专业。
1.先说主角,曹津歌演的寄萍以唱小曲儿为主,关于京剧的不多,但很用心。
演员本人是唱晋剧的(看过一个她在高中开学典礼上表演京剧的视频,不过……嗯……),有基础。
所以唱戏的声音虽然用配音,但口型完全对的上;平时自己哼唱,或者跟师父吊嗓子时是自己的声音,正好是那种初学但天分不错的状态,特别贴近人物。
身段也是,现在看来略显生硬,但那时仍把我迷的不要不要的,还是体现了人物还没学/初学但很有天分的状态。
李依晓就不用说了,不管电视剧演的咋样,反正唱戏她是国戏科班儿出身的。
2.再说配角。
演李美莲的演员也是科班出身的,当初太迷了,还去完善了她的百度百科(因为当时没写她演这部电视剧)。
她在一个采访里说和李胜素是好朋友。
不知道李胜素的可以百度一下,她的资料挺全的:D 演技没得说,把过去戏子的嬉笑怒骂演的非常好。
搞得我至今都非常想正式拜一个师父……我现在的老师是比我没大几岁没有气场那种年轻小姑娘╮(╯_╰)╭哈哈我的老师不玩豆瓣3.另外要说的配角就是二叔,李老鸹的弟弟。
我开始还想着可能他不是京剧演员,因为文丑背几句词儿就行了,普通演员下点功夫也能做到。
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算了吧这人肯定也是科班儿。
不得不再次感慨,京剧演员连京剧这么难的玩意儿都能驾驭,普通的演戏,唱歌,还是很可以应付的。
二.有很多与京剧有关的细节。
过去也有一些影视剧里有京剧,比如大宅门,红楼梦(昆曲),甚至霸王别姬。
但是当时看了没有对京剧有什么感觉,而这部剧让人非常有代入感。
1.首先曹津歌演的那部分,是寄萍最想学又学不到、日思夜想的时候。
这让我这种脑洞大开的双鱼座十分有代入感啊!
因为那时候自己已经很有兴趣,也跟视频学,苦于在小县城没有资源,虽能唱出旋律,但不会唱戏的发声。
就是说,它细腻的展现了对京剧爱而不得,努力靠近的过程。
2.这部剧里有非常多,特别是练习京剧的细节场景。
上妆、卸妆、贴片子包头这就不说,别的剧也有。
但是它还有很多练习的场景,比如跟琴唱戏的(不止是旦角,还有一段小生的,好惊艳,虽然大部分观众不会注意到),后台喊嗓儿的(今天才听见,有个老生在后台念"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前几天刚追完大宅门,在这里听到无比亲切,并且显然这脸都没露的配角也是科班出身),还有寄萍练功的,文武都有,台步,翻身,云手,前桥后桥。
都有。
当时不知道这些动作的名字,但是知道好看。
而且这一切,除了主角的行为,基本都是在剧中人对话时当背景的,也就是那些跟琴喊嗓,只用声音或背影出境的群众演员。
三.其他的影视剧,除了霸王别姬,大宅门这种,对京剧要么不深入,要么不尊重。
比方老九门吧,我没看过,所以不予置评。
但有一点,张艺兴扮虞姬那扮相,好吧因为有很多朋友痛心疾首的发了朋友圈,还有人怕我看不但特意私戳我。
他,没,有,吊,眉。
连只是帮我们拍过几次照的师妹都看出来了。
(吊眉就是化完妆之后,用胶把眉毛向上斜45°粘上去。
所以你看到的眉毛都是吊梢眉,非常精神,旦角不吊眉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你可以把手指放在眼角外侧斜向上拉看看)然后我就没看老九门了……====分割线===现在状况就是,我刚结束大学四年。
一上大学就迫不及待的找各种机会学京剧,后来在学校成立了社团,大家一起去京剧院看戏,在学校的晚会和外面的比赛上唱戏演戏。
今天,看到那些当初不知是什么却让我痴迷的唱段,太真外传,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西施,廉锦枫,还有里面出现过得武戏,安天会里的哪吒孙悟空。
剧中那些练习的场景,动作,和这四年间我的老师也教了我,我也教了我的师弟师妹的一切,一模一样。
那些香甜满颊的油彩,艳晶晶颤巍巍的头面,须一层一层穿上去的、繁复无比的戏服……真的泪目。
谢谢《北方有佳人》这大媒,让我遇到了京剧这终生的挚爱。
成年以后的知远不像少年时那样可爱,也许有父亲被捕的缘故,他变得深沉甚至是冷漠。
直到30集左右他在寄萍家的对话才让我有一点相信他是为了不把危险带到寄萍身边才疏远她。
其实这只能算是原因之一——他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是无法忽视的。
寄萍对他的爱是全心全意的,甚至可以不顾生命安危。
(寄萍一直把照顾子建、宝儿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活得那么沉重。
能让她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需要多么强烈的愿望。
这也恰好体现了她对知远的爱是多么深刻。
)那么多次的帮助以及卢府相救,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不了解?
最后他在结婚一个月、即将调往北京工作时才努力地寻找寄萍(按片中给出的线索他之前没有主动寻找寄萍)。
看到这里我的心彻底凉了,因为此前我一直觉得他两貌似更合适。
洪喜在韩复榘手下当兵之后变得越来越有魅力了,男人有了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后焕发出的魄力是很迷人滴。
他对寄萍的爱深厚而绵长,他的爱与付出不亚于寄萍对知远的,听到他说“寄萍,你好眼力,陈先生比我有能力” ,觉着有点扎心的痛。
当寄萍脸上洋溢着温暖说找到自己的幸福时,我想应该就是洪喜了。
他能让寄萍安心的依靠一生,如基督教结婚誓词中所说“无论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不离不弃……”在对寄萍好这件事上,洪喜以绝对优势打败冷漠、暧昧的知远。
人生的伴,不就是要这样吗?
即将看到结尾时,有点怅然,看到结尾时,很温暖……
这个电视剧最让我喜欢的角色就是王大福,但是编剧让他早早的就被踩死了……没有让他享一天福……真是好人没好报。
电视剧开头瞎子说寄萍防娘,结果养父死了,养母也死了,身边的好多人都死了,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瞎子说对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这样写死好多人,是真的给观众一种寂萍真的是克星?
还是说在那个年代穷苦人的真实写照?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前面要说寂萍防人,这样不是给观众误会吗。
演技挺好,剧本整体好,大致说的就是旧社会穷苦的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被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
编剧就是女性,应该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但是剧本有很大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太拖沓,完完全全不用30多集,25集左右就能演完,剧本我感觉编剧写到后面不知道怎么写了,硬着遍,水分太大的感觉,看到最后我感觉人都要死完了就剩女主一个人,。
看完这剧能把人憋屈死,当年收视率不高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凡有点血性的男儿看这个电视都能被气的恨不得把日本人祖宗八百代和那些坏人剥削阶级的人都给撕了煮了烹了,。
看别的电视真没这么气过,为啥呢?
别的电视也能表达出日本人和那些军阀老爷们做的恶,但是就是没有这个电视看的这么气人,郁闷,憋屈。
别的电视也能给人讲清楚这些故事,但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心里痛快,不郁闷,不憋屈,这电视为什么要让我们再去经历一次那种苦难?
那些精神上的苦难,那个黑暗的时代,是不是换一种方式表达会更好?
电视里好多救人的情节,养父在妓院救寂萍,救子建,寂萍他们救志远,好多街坊救巧凤,到处救,处处救,坏人永远没人办,好人都死了,看个啥?
有些地方感觉三观极其不正,一股歪风,看这个电视非常考验你的思想,你的修为,如果你要是青少年或者是思想发育不成熟的人,你千万不要看,否则你会被害得!
在爱奇艺看的视频弹幕里的观众也是有一群三观不正的人,有些人还保留着封建思想,对女性极其对不尊重,我真不知道这个电视评分还能有7分。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这不是剧本问题,只是编剧在说那个时代的人,的人的坏,不是编剧的个人意思。
电视剧处处都在反应着旧社会的坏人,恶人,剥削阶级的人,穷苦的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只有被人剥削。
大福死了一场意外,也说明了当时的当官的人不讲信用,糊弄老百姓。
大福是真的善良的人,哪怕是在那个恶的时代,他依然有颗善良的心,悲悯之心!
婶子死了她是个好母亲不舍得子建被人带走。
婶子也是个善良的人,只是一张嘴常常得理不饶人,刀子嘴豆腐心,人心善!
子建不畏惧敌人,坚持自己心中的理想信仰,为革命事业奋斗,哪怕献出生命他都不怕,他是黑暗旧时代里的一束光,他是新时代的缔造者!
🐶🌞的小日本鬼子害死了巧凤,巧凤最后受不了跳河了。
巧凤也是苦命人,虽说嫁给了爱情,但是也是苦命人,话说回来那个时代像巧凤这样的女人又何止是巧凤一人呢……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看到人设这么差的女主了真的。
可能是王家上辈子欠了女主。
这辈子搭上一家子来还她的债王大福出于对姐弟俩的恻隐之心花11大洋把他们买了回去,买回去又花10个大洋去给他们到苏州找家人,人差点累死在路上结果这位姑奶奶女主转头就要跑,然后被老鸨子骗进窑子。
王大福夫妇又辛辛苦苦凑巧找人救她出来婶子对她那么好,结果她完全不知感恩。
每天和婶子犟着,让伯伯为难。
每次她在外遇到事婶子比谁都急,结果她只会恶意揣测养母的心她的养父对她那么好,比亲生的孩子还亲,结果养父才咽气,就急着和养母说继续供养弟弟上学的事,别说养母生气了,这是个人都得心寒在自己家遇到困境的时候她的师傅殷先生给了她一条路,倾囊相授教她艺,可她就是不知足。
觉得京剧好,不和师傅学了洪喜打小就对她好,一直保护她,顺着她。
结果养母撮合二人她死都不愿意。
甚至到养母死都是一个心结,结果她非要找寻真爱,很好,嫁给了一个有老婆的,被人家骗,当别人的小三。
被人家老丈人当众羞辱。
丢尽了人从姐弟俩被收养,她就口口声声以后让她有钱的爹爹还。
结果直到把她养大成人,供她弟读书,养父母二人也没见她还一个子儿。
自家儿子都上不起学,供着她弟弟。
结果养大了死了。
养母为姐弟操了一辈子心,儿子被嫌弃着,结果命也搭了进去。
她还了吗?
她还的了吗?
她从来没有把养父母一家当真正的亲人。
只是人在屋檐下身不由己。
她为了活下去为了弟弟上学一直隐忍。
每次出事她都只想着她弟,完全不顾虑养父母和哥哥。
她一直觉得自己不欠养父母。
只要找到她亲爹,她亲爹多给他们些钱就好了。
结果最后她那个心心念念找了十几年的爹,把她送给汉奸当姨太太。
当年所有人撮合她和洪喜她看不上人家,给养母难堪。
结果最后她被一个又一个男人伤害,最后还是得靠洪喜,最后还是和洪喜在一块了。
真是给人活活气死。
这部剧陈小艺真的太绝了,喜欢这部剧的服化道和时代背景以及一些老演员的演技,至于女主,她真的太活该太让人无语了。
我不能评我接受不了的观点评论这是部很差的电视剧,但我的确完全接受不了。
那天早早赶着上班,借喝早晨第一杯水之际看到了<北方有佳人>.被林秒可那犀利的眼神深深吸引住..看到他们从走散,遇到人贩,再到王大福手里。
我以为这2姐弟会回到他们爸爸身边。。。
赶着上班,也没继续往下看。
回家才知道这部剧现在在几个电台都是黄金档戏。。。
说是传奇立志。。。
已经等不及知道他俩的命运,我上网直接看你的分集介绍。。。
发现跟我遐想的完全相异。
接下来的,包括结果我都很不喜欢。
我没文化,我不知道这样的背景底下,这样的结局算是正常。
我不知道这样的戏剧跟北方有佳人是什么联系。
我接受不了。。。
王大福的结局,寄萍和爸爸的结局,弟弟的结局。。。
琴书怎么比不上唱戏了!小时候差点给我气撅过去
只记得大概的剧情,看的时候可能自己还在上小学,每天下午都去别人家等着看这部剧
我承认我对戏子名伶梨园故事有着莫名的迷恋~~
珠江台终于买了一部靠谱的剧,虽然是2009年的。山影出品的鲁剧,讲济南的故事。除了珠江台一成不变的配音不可,演员剧本各方面都可。
田娜!??!原来我看过李依晓的剧??!?!?!
小孩演员都优秀!小双喜精明强悍,十分完美!大双喜像瘪三傻瓜!就是在做戏,做不像!他不管在哪个电视剧里都不自然……怎么那么别扭?所有有名无实的所谓明星,都应反复看这电视剧里小演员的表演。小演员,还有其他电视剧里的小演员,为什么演的如此好?就是因为没有入电影学院!
人生如“寄”,漂若浮“萍”。
一般
少年寄萍太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透着一股子谁都不怕的劲儿,看了就喜欢。后来寄萍长大就弃剧了,性格转变成那个熊样完全不能理解。李依晓静态还可以,一开口就特别丑,我也是过了好久才知道,她是那个丑丫头整容来的,我说怎么神态那么像呢,这丫头整容以前我每次看到那媒婆痣都换台的。
x
还行
作为电视剧而言,可以给四星了,小演员们都颇为出彩。林妙可演的小姑娘真好玩。一个很熟悉很熟悉的老济南的环境,老济南的口音,家家泉水,户户杨柳,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在里面发现很多《大染坊》里的演员,同样很熟悉,那是最喜欢的电视剧,来回看了好几遍。但总感觉寄萍这个角色的塑造有点硬
只记得女主小时候,林妙可演的
陪爸妈断断续续跳看。女主长大以后三观一天比一天奇怪,剧情靠女主作死撑发展,人设开始崩塌。快结局找见亲生父亲,女主智商回到十岁阶段,想打她,心疼爹爹。另外女主和她弟弟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都比他俩演技好。如果没有对刘奕君老师和其他几位老戏骨的私心,这剧不值得打及格分的。
不知道是演员功力不行还是编剧的问题,小时候和成年后的寄萍判若两人。
一颗心给未成年的小loli~~~把山东琴书唱的,真真是悦耳
01棄。
这个可以有
琴书和京剧的部分都很惊艳。“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节奏慢,三观也有些歪。
还是那个没有兴起流量的年代拍的剧好,演员们也都很用心演技很好,不像现在资本喂屎,拍的剧不咋样,捧的流量演员演技不咋样,演戏态度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