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想探讨的问题远比其表层结构多。
我想到了《年轻气盛》。
描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影片很多,但以老人之老,一个与死亡最近的距离,去思考生命的作品不多。
当然,《年轻气盛》和《秋天里的春光》面目迥然不同,但其内核有异曲同工之处。
过尽千帆,行将就木的老人,选择继续玩世不恭,实则是难以分辨人生的意义何在。
“人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
”还是,“既已错失良机,就该撑下去。
”作者不约而同的留恋于苍老的身体景观,镶嵌在宽阔的自然变化中。
老人与婴儿似乎殊途同归了,在生命的终点处,这些老人的胡闹,似婴儿在生命初期的玩闹,无意义无社会责任,因为他们一路的旁加信息都被剥落干净,最大的不同在于老人的智使他们清楚的意识到这一过程。
这种玩世不恭行为的本身,有种预知的悲凉底色。
作者的回答是,一生的忙碌,对往事的追忆在终点都不如打死一只飞虫来的重要。
《秋天里的春光》有着浓厚的东欧气质。
我们更容易在大片金黄的稠叶中去欣赏缓慢之美,迟暮之美。
步伐、褶皱的手、挪动的身子、厚眼皮、浑浊的眼、机灵的眼、流光溢彩又转瞬即逝的眼。
这些美丽的生命自然生长的痕迹,是春光。
是对年轻的抚慰。
影片用传统的设置悬念的叙事方式展开,又转而抛开对“恶作剧”的叙述,讲述男主公的家庭和日常。
在散漫、絮叨的进程中逐渐沉淀了深层内涵。
不着痕迹的深化了观者所体味到的情感意味。
同时影片有着告解的含义。
妻子完全赦免了老人的无罪,成为其放纵的托底人。
老人的双眼充满歉意,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不负责任是无法原谅的。
夕阳西下,童心未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生就是一种态度,可以生不如死,可以快乐人生。
这是三位捷克国宝级表演艺术家联手为我们谱写的一篇隽永清新、明亮中带点笑意的小品。
整部影片闪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要能静心的看下去,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感悟。
看这样一部电影,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别样心情,足矣!
影片开始于一位艺术大师的购房经历,两位捷克老人携手打造了一出现实版的幽默话剧。
戏耍房产经纪人后,留下一张“名片”、潇洒的全身而退。
这俨然是夕阳红版的纵横四海,范达和艾德为这出好戏平添了一丝味道;童心未老,游戏人生。
两位“大师”转身在地铁站,化身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抓到逃票的少女,只是为了索取几个少女之吻,这是何等的惬意!
范达的老伴艾米丽因为范达的“顽童”作风,没少与老范达争吵,但范达每次总是能够用鲜花及甜言蜜语等把老伴哄得开开心心。
生活就在这样的嬉笑打骂中向前快乐的流逝着。
影片的矛盾由一张名片引起,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到故事的开头,当两位老人陶醉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剧中剧时,一次致命的失误,为整个事件埋下了伏笔。
老范达在整个表演的结尾时留给了那个房产经纪人一张名片,一张印有自己家地址的名片。
当那个愚蠢的房产经纪人找上门的时候,范达才意识到整个事件的严重性,两位“顽童”被限期在一定时间内为自己的精心编制的谎言买单。
在两位老人筹划着对策的时候,范达的提议是:用手里的钱豪赌一把或是干脆抢银行。
当影片演到这里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期待着,两位古稀老人持枪抢劫银行的出现。
在两位老人筹集赔偿的过程中又闹出了许多笑话。
导演在这里穿插了一段温馨的回忆,这一切来自于一次“老朋友的生日聚会”,看到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钢琴的伴奏下,纵情歌唱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年轻的自己是如此的苍老,还有什么比老友在一起回忆更快乐!
在小酒馆中两位老人一边喝酒一边笑谈人生的这一段尤其精彩,老艾德在这里奉献了精彩的表演,这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范达“恶作剧”假死彻底的激怒了老伴艾米丽,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甚至还走上了离婚法庭,导演通过婚姻调解员与艾米丽的一问一答中,让两位老人在这一特殊的场合中,重温了那些温馨的往事。
当看到这里时,不用宣判,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经过这次事件后范达开始改变自己,艾德因为中风住进了医院。
当范达用轮椅推着艾德来到医院的一角的时候,在这个寒冷的秋天,一株紫玉兰正迎风怒放。
镜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
艾米丽感受到了老范达为自己做出的改变,但这改变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位从没开口说话的老人,就是那位每天呆呆的看着窗外,直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影片结尾艾米丽接过了艾德的“枪”与范达再次成功戏耍房产经纪人,看着两位老人潇洒转身撤退后,开心的大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范达终于放飞热气球的时候,每个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微笑就是秋天了的春光!
有生活的残酷,也有人间的真情。
他,有着一厢情愿的任性,不管生活是多么的无奈,总能孩子气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她,被生活打磨的再无情趣,所有的精力都围绕着这个家,甚至还不得不操心死后丧葬的费用。
他,为了不再让她伤心,回归家庭,却再无生气!
她,得到了他的朝夕相伴,却发现他并不快乐!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妥协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有暖暖的春风迎面扑来,尘满面,鬓如霜,依旧桃花开。
我想这电影应该叫冬天里的春光更合适一点吧。
瞧,人生已经步入冬季,无法逃避的是近在咫尺的死亡。
冬天里难得一见的阳光乍现,也会让人如沐春天。
只是,当死亡的脚步日益逼近的时候,也时常感到茫然和无助。
一如电影中,老人对好友说的那样,“我们真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
“ 但是,当生命最蓬勃丰美的时候,你又如何舍得去死呢?
他的朋友回答,“良机既已错过,就要撑下去了。
“ 是的,就要撑下去了,即便死神明日就来叩门,也必须咬紧牙关,睁开眼睛,面对现实。
那些关于老去,死亡与病痛的故事,看过哈内克的名片《Amour》,那样冷冽又极压抑伤感。
也看过萨拉波莉的《柳暗花明》,作者的不忍心,给了它一个带点儿希望的美好结局。
这一次呢,导演常常慧心赋予它许多小小的幽默诙谐,隐没了那潜藏在暗处的死亡的幽影,是带着眼泪的淡淡微笑。
倘若你还年轻,还在四外奔波为今后的生活打拼。
也许你从没有时间,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有关老人,有关自己的父母,以及,有关死亡。
也许你就不会明白,一个老年人,他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虽然东西方文化多有差异,但当生命之路已走向尽头,怕想的多是同一件事情吧?
就如同电影中传递的那样,围绕着主人公的,那死亡的气息充斥在电影中,无所不在。
除了他们还有谁会留意布告栏里的讣闻?
谁会来打扫自己将来的墓地?
老人的妻子将省吃俭用的钱存在铁罐里一点一点的攒棺材本,收集自己喜欢的讣闻,准备通知亲友的名单。。。
儿子经营着一家制作墓碑的小作坊。
老人80岁生日 收到儿子送的一份大礼是一块二手墓地。
儿子心心念念的是将两位老人送进疗养院,以便解决因住房带来的家庭危机。
老人的妻子喜欢带着老人一起去打扫自己未来的墓地。
当他们在墓地遇见老人从前的一位旧友,老人问起他那身边的美貌爱人哪去了。
朋友答,六十年前我娶了她,上个月她死了。
这么讲话,听起来好残酷啊!
这么美丽的人,六十年前娶了她。
任凭你再美丽,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也只能败下阵来。。。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还是这些年来经了生离死别,一看老人的故事就会掉眼泪。
虽说这电影导演尽力不要把故事说得那么伤感,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位像老玩童似的男主人公。
他不喜欢陪自己的妻子去看墓地,也不好好地把钱用来经营自己的身后事。
他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去住疗养院。
自从剧院退休以后,他常常把自己的年金花得一干二净,来实践他对自己的好朋友说的那样:人老了一定要有钱,还要受人尊敬。
于是他和自己的好朋友把演戏搬到了真实生活里,两人结伴伪装成上流阶层以到处参观豪华别墅为乐趣。
终被人发觉而赔掉了妻子辛辛苦苦攒到的全部棺材本。
当妻子因他这游戏人间的态度而提出要与他离婚时,他才决定按部就班,按照妻子的希望去生活。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让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开朗了。。。
直到常与他结伴演戏的老友也中风瘫痪在病床上后,他的妻子才意识到他就是他,让他违背自己心意这样不快地生活,如同活死人一般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不如轻松面对,释放自己,就如同死神从不在那里一般地好好生活。
因为既然生命这样珍贵,时间已这样仓促,为何不听从本心开心过好每一天呢?
电影的最后,妻子从小铁罐中取出自己日常的积蓄,对老人说,走吧,我们一起去看你一直要去看的那座别墅。
于是出现在最后一幕里,一辆豪华轿车载着两位老人驶出风景优美的庄园。
老人又一如从前,玩起他的一贯把戏:这里真破,我不要:)也许生命就应该是这样子吧?
陪君醉笑三万场,不诉离殇。。。
电影一开头就特别像正大剧场以前放的那种电影,一个老小孩的促狭、幽默,哥俩好一搭一档,连家中儿子的离婚都被他当做笑话。
我以为这电影就要向着温情轻松的方向去了。
然而,并不是,老奶奶对他的花嗤之以鼻,要他看在儿子买二手墓碑的面子上,第二次让出房子。
再加上骗局被戳穿,又要四处筹钱。
一丝现实的尴尬气氛逐渐弥漫在整个电影里。
老人对现实的妥协,乖乖生活,却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变得不快乐。
真的要这样吗?
所有的调皮、不甘于无聊,结果难道都要坠入现实的沉闷和无奈?
当然,最后老太太还是想通了,与老头一起走上爱谁谁的快乐道路。
我不禁在想: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绝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不要她管我,尽完义务之后,just enjoy my life!
一篇由电影思绪飘起来的自由联想讨论,关于如何去看待“长辈们的智慧”。
也许对于全世界 ,都同意“有些长辈就是拥有更多经验和智慧的” ,我们认为是时间赋予人“资历”。
所以带着捷克黑色梦幻般的汉那“搞些乱七八糟”,年纪大了赋予的思想的自由和洒脱吧。
但真是时间赋予的吗?
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链接”,将个人的学识和经验,与个人深层的体悟、禁忌联系到一起。
这种状态,就有点那种,老师傅做了一辈子木工,突然成了生活的大师,平凡的街角神秘的智慧老者。
对于这种“链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总是发生在老年的。
不严谨梳理一下中国传统教育, 幼儿时期背诵四书五经,14岁前后进入婚配,接着科举考试,再强调“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而立之年,开始慢慢强调以前所学的知识与人生体验的链接,开始强调“悟道”,进入老年阶段,由于“知识和体验的链接强于年轻人”,有了“年长的智慧”。
所以有乡绅,族长的存在。
不过现在,我们也能感受“年长并不一定意味智慧”。
除了本来的不同情况,另外时代已经变迁,我们的成长教育模式不再相同。
有一点可能没变。
就是我们强调“链接”“感悟/体悟”都是在人生后期获得的,并且因此其带有“真理性”。
而儿童青年的“链接”,被我们(所有无意识认同这个观念的我们),被认为是幼稚的。
谁关心一个臭小孩的人生体验,关心的人也是觉得“可爱”“好玩”。
能听见有年轻人抱怨他们痛苦时刻,一个“长辈”过来说:“你那个真的不算什么。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否解决青年人的痛苦。
过程中的痛苦依然是痛苦。
而西方可能过度关注儿童期的“链接”,这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不过这里的地方我不太体会,不做过多论述)。
所以,“链接”在什么时候发生,如何去关注,需要在这种关注中保持一种“度”吗?
都是一些悬而未决不断发展的“事情”吧。
正所谓“少要沉稳老轻狂”,年届不惑的弗兰提斯克·汉越老越有活力,他不去理会老婆艾蜜莉辛苦存下棺材本钱的良苦用心,也懒得搭理那个不成器儿子糟糕的婚姻。
弗兰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只想尽情享受最后的时光。
他和剧院的好友艾德假扮各种身份的人,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却也因此惹下不少的麻烦。
垂暮的生命,因一颗青春顽皮的心而充满光芒……
我知道那种痛快的淋漓的感动,也知道那种温暖喜悦的感动,但范达给我的感动是挤压状的,让鼻子一直处于无法控制的酸痛中,让你释放不出彻底的情绪.能做的就只是沉默的模糊双眼.而那种得不到理解,自己又抒发不出想法的感情,随着呆滞的过程更让我共鸣式的心里突如其来的空荡着无论如何结尾是完美的和一个自己生活了接近50年的老"不正经"在一起,即使是秋天也是春天的.艾蜜莉大约这样想的吧...
这是一对有趣的互补型的夫妻,他们都快八十岁了,在一起生活的四五十年。
老太婆一板一眼,会精心细算过日子,他们家有很多的罐子,老太婆会将钱分成好几份,分别存在不同的罐子里。
老太婆存钱的很大的部分是用来未来给自己葬礼用的,儿子送给她们的墓地,老太婆也会去认真打扫,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老太婆,就特别容易想起亿万的中国同胞们,原来对死是不分国界的,大家都会在乎我们死后要住哪里,要如何的死得风光些。
老太婆特别像个妈妈,有着无限宽广的胸怀,每次老头做错事,拿着一束玫瑰,用无辜的眼神一次又一次地秒杀老太婆。
她就原谅了他。
老头子像个孩子,经常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
可以说活着很自我,每一天都在为自己而活。
鬼点子很多,典型及时行乐主义者。
老头有个很好的一起曾经在歌剧院工作朋友,年老的他们很疯狂,每次都想各种点子去做各种无厘头的事情,假装查票的检查员,骗小女生的吻。
假装要买庄园的富人,免费做豪车红酒,享受五星级服务。
结果后来事情败露了要还大笔的钱,他们两个人加起来只有一万块钱,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想去借钱,但是钱没借到,一万块又被老头大手大脚地花光了。。。
这样的一个丈夫,可见老太婆从嫁给他的那一记得起应该多么地担心啊,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就怕老头又闯祸了。
可是她爱他,以至每次都可以轻易地原谅了他。
而老头越老越发地疯狂。
或许老头比谁都更明白,属于他的日子不多了,想做的事再不做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才会那么不拘,在我看来,这是多么豁达的人生想法,想想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在为谁而活呢,为父母为家庭为孩子,人生本来属于我们的,结果却又好像全给了别人。
人年老了就有很多的无奈,儿子因为婚姻史太乱摆不平,想将老头老太送去养老院,将房子腾给情人或老婆用。
那一刻真觉得外国的老头老太一点都不幸福,至少在中国多数的孩子是会给父母养老的。
看着他们苍老的脸孔,突然就觉得感伤了。
人老了真的很可怕。
难怪老头说“我们都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
因为这件事,老太婆帮着儿子,老头有点生气,因为他根本不想去养老院,所以为了报复老太婆,开了一个很过火的玩笑,让好友打电话给老太婆,说他死了。
结果老太婆连灵车都叫了过来,伤心欲绝,却看到他们房子里满桌的酒瓶。
再也受不了了,要跟他离婚。
在法庭上,老头就像一个无辜的孩子,律师问了老太婆很多的问题,对方就在回忆中展开,老太婆说“以前每次闯祸了,我都会原谅他。
”最后当那个女律师问老太婆,你还想跟他离婚吗?
老太婆说“不了,虽然我知道我会后悔”。
从此之后,老头变乖了,每天只陪在老太婆的身边。
不再乱花钱,存了很多的钱。
陪着老太婆一起去扫墓,赞美墓地很漂亮,老太婆出门,他也坐着窗台上,跟楼下那个老头一样,那一刻,我看到了老太婆的心疼。
想来,习惯真是个可怕的习惯,老太婆习惯了老头每天让他提心吊胆,有一天他不再让他提心吊胆了,却又变成了另一种提心吊胆,比之前更害怕,她知道虽然他现在这样安静,但其实一点都不快乐。
有一天老太婆终于再也受不了了,她只想要他快乐,原来她爱的还是原来他的样子。
结尾是令人快乐的,老太婆终于鼓起勇气与老头一起过起了疯狂的日子。
那一刻,我被感动了。
从还都不觉得年老是件优雅美好的事情,总是怕有一天,只剩下慢慢走向死亡的无所求。
但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满脸的皱纹也很美丽。
是一种从容淡定。
我希望自己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可以用一种顽童的狡黠来面对死亡。
可能那时才是人生真正的狂欢。
无所期待,又满怀梦想。
可以在这一瞬间安详死去,也可以筹划着去住住城堡。
作为欧盟电影展的开幕之作,看到最后我坚持坐在座位上,看到他终于可以乘上热气球,真的好开心。
那些疯狂的事情,可能就是最为一个演员,最后的谢幕之作吧。
我觉得做一个快乐的老头也很美好,虽然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只希望那时我不像他的太太那样天天积攒自己的棺材本。
那时,作为一个最真诚的演员,可能头脑都开始糊涂,思维开始混乱,于是,他心底最深的坚持和相信变成了他唯一的准则。
不加一丝修饰的近乎本能反应。
那时,我们才能说,他是一个善良,温暖,乐观的人。
希望那时的我,摆脱一切,却更是真切,当从容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那是一辈子的积淀。
脑残,弱智。
夕阳之歌。
我觉得我老了,,会像那个老头
2.5。 对于老年的这种人生态度我是极度赞扬的。
身在春天的人,从不去为秋天的落叶惆怅。而处在秋天的人,却不断回想着春天的花儿,幻境中的美梦。秋天斑驳了青春脸上的玫瑰色,显出了枯萎凋零的面孔。当人们慢慢走入秋天的时间,生命开始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仿佛是一块厚重的幕布就要缓缓落下来了。曾经舞台上的绚丽喧嚣,都将归于平静。
等我60岁了我再来看吧
当你老了,想要怎样走完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温暖感人。虽然也有老无所依式的无奈感,然而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的乐观和无所畏惧,以及用浪漫与梦幻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这些都令人发自内心的为之感动。没有沉溺在廉价的温情里,能够坦然直面悲伤,用坚强让人在热泪中微笑。不要总想着怎样面对与迎接死亡。在死亡面前,逃避从来就不是贬义词。
你整天打鼾,要不就呆坐在窗口,像楼下那个可怜人一样,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我再也受不了了!你到底怎么了?我嫁的是满脑子怪注意,很开心的人,让我整天能笑能吵的,现在你却坐在那里像个活死人..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是两个不着调的糟老头满嘴假话到处行骗取乐,没什么太精彩之处,两个老头的自娱自乐的恶作剧甚至让人有点反感。但到后面却把钱给了本想行骗
故事讲得特别得好,结局大爱
看到老人觉得英年早逝是一种幸运真是让人心惊。面对死亡严肃与戏谑并无高下,很想学习老爷爷的心态,人生当然是自己怎么过得开心古怪怎么来。问题是同时拍出了男人至死都是少年的味道,不着调的生活方式全让老婆的棺材本买了单。
罚逃票的女孩以亲吻。儿子买不到房,要父母亲的房子,母亲同意,父亲不同意,他认为人生还没有到终结的时候,还想学法文想周游世界。看来房价也高啊。因此闹离婚,法院调解后好了。老友在病床上说“要是不能再见面的话,我要说我们一直都很开心”。老夫老妻想去买庄园,钱少作罢。儿子离婚再婚,不管。
没有触到泪点,前面无趣做作的顽皮,又拖又长,要是几年前看可能会感动些。今年看的最好的老年题材还是《道别派对》
衰老,意味着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可以希冀的未来,甚至没有人愿意看上你一眼。最可怕的是还要每日活在终将到来的死亡的阴影之下。在这样的境遇中,身边有一个老顽童其实是最大的救赎。
太作(演员很好,单纯是剧作、全片气息和导演刻奇情感泛滥的缘故
这个可爱的老头,是个老顽童。是不是有天也能找到一个这样的人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呢?
片中的男女主角现实中均已去世,好令人伤感。死亡的来临不可避免,又何不乐观面对呢?天天算计着身后事,一理死去,身后事又何曾顾得了?——电影资料馆
笑中带泪,真诚朴实。爱情伴着时间沉淀,友情亦更加深刻,但生命同样美好。非常的动人的一部电影~
一个在现实中体验梦境的老顽童,扮演各种人物,无论是富豪盲人或者只是为了得到姑娘香吻的检票员,把皮鞋当电话,大声在电梯里和女邻居唱歌,乱花钱却偷报纸。赤子之心充盈,使老人放浪形骸,在万物肃杀的秋天仍能捕捉缤纷的色彩。老伴一次次伤透心,却仍深爱着他。你是否在如梦的人生中似孩童般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