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在她的博客里写到,周星驰最新的贺岁片《长江七号》中的外星狗非常可爱,相信每个女孩都想拥有一个。
其实,岂止女孩,男人也不例外。
并且,如果我们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估计会发现,拥有一个像“长江七号”这样神奇而又忠诚的宠物,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渴望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者。
这种渴望的对象最初是妈妈,其后还有爸爸或其他重要的亲人。
然而,这一渴望注定是会受挫的,因为妈妈势必会有种种理由,不时地离开自己,离开的时间有时很短,只有一转眼,有时则很长。
3岁以前的孩子,受不了这种分离,当看不到妈妈时,他们就会哭泣。
心理学的说法是,太小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体恒定感”。
他们只有在看到一个人或物在自己眼前时,他们才会相信这个陪伴者存在,而一旦看不到了,他们就会觉得这个陪伴者似乎是彻底消失了。
因为妈妈太重要了,不仅满足着一个孩子的所有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满足着他的所有重要的情感需要,所以一旦妈妈不在他的眼前,他的世界仿佛就坍塌了,于是他号啕大哭,这种哭的背后,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痛。
3岁以后的孩子,才初步形成“客体恒定感”,即,当一个人或物从眼前消失后,他的心中有着这个人或物的意象,所以这种消失不会令他太焦虑。
当然,这种“客体恒定感”是逐步形成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在这以前,孩子绝对不能忍受妈妈或其他重要的人或物的消失,在这以后,他就绝对可以忍受了。
简而言之,每个孩子——其实大人也不例外——都渴望绝对地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重要客体,这个客体最初是妈妈。
但是,妈妈总是要不断地或长或短地离开自己的,这会给一个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
为了弥补这种伤害,一个孩子就会将这种渴望转移到某个特定的物品上,这个物品,则可以称为“过渡客体”,或“过渡妈妈”。
过渡客体可以是任何物品。
譬如,一个孩子的过渡客体是一团毛线,她每天都攥着这团毛线,仿佛这是天下最宝贝的东西,当这个毛线突然找不到时,她会哭得晕厥过去。
这团毛线是一张毛毯的残留物,而这张毛毯是她出生后和妈妈一起盖的,而她的妈妈是空姐,产假修完后便开始满世界的飞来飞去,这令她很痛苦,为了弥补这种痛苦,她便先是依赖那张毛毯,每天都睡在毛毯里。
毛毯太脏了,家人把它扔了,那次她也是哭得晕厥过去。
后来,她不知在哪里发现了这团毛线,于是视为珍宝,实际上她是将这团毛线当作了妈妈,妈妈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宝贝。
最常见的过渡客体是毛茸茸的玩具,例如各种各样的公仔。
电影《长江七号》中,当七仔死去时,缩成了一个毛线织成的玩具,便是这个道理。
妈妈,最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心目中是全能的,因为她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逐渐明白妈妈的能力其实是很有限的,随后,他将这种全能幻想转移到了“过渡妈妈”身上。
孩子们常对自己的玩具说话,如果你认真去听,你会发现,孩子把这个玩具想象得极其伟大,好像可以把他做任何事情似的。
在小狄的梦中,周星驰刻意描绘了这一点。
七仔不仅可以打败“天下最凶恶的狗”,还可以给他神奇眼镜,让他偷窥同学的试卷而考100分,还可以给他一双超级跑鞋,让他在体育课上大放光彩,并且还帮他惩罚了一直瞧不起他的两个老师……不过,相比之下,对这种全能描绘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还是日本动画片《机器猫》。
在这个系列动画片中,不管小主人公有任何梦想,《机器猫》都可以帮他神奇地实现。
6个月前的孩子处于“全能自恋”期,他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为当他冷了、饿了或渴了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尽管是妈妈满足了他,但因为他觉得妈妈和他是一体的,所以他会觉得是自己全能。
如果这种“全能自恋”得到了满足,这个孩子便会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但是,如果他的这些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全能自恋便会遭遇挫伤,此后,他会一直执著于这种全能需要。
由此,可以说,如果《机器猫》或《长江七号》这种影片中的“全能玩具”特别能打动你,那很可能是你在很小的时候得到的照料不够好。
除了超能力外,一个过渡客体的更重要的特征是不离不弃,不管我们怎么对待它,它都会忠于自己。
《长江七号》便着意刻画了这一点。
先是小狄的爸爸无意中百般折磨过七仔,接着是小狄,后来是小狄的同学……但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折磨,七仔仍然忠于小狄。
这也是每个孩子都干过的事情,那些被孩子当成过渡客体的玩具,不仅被孩子视为珍宝,也被孩子肆意折磨过,但不论孩子怎么对待它,它势必都会“不离不弃”。
这样一来,一个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稳感。
很多人恋爱时会做这样的事情:不断刺激对方,不断探对方底线,并且心里会想,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宽容我,那么就证明他爱我了。
然而,一再对方降低了底线,自己会忍不住做更过分的事情,进一步试探对方的耐心。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然而,一个玩具可以承受任何折磨,但一个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这种不断探视底线的人,注定会失去自己的恋人。
其实,这种行为很早便开始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然就是有强烈的攻击性的。
譬如,很小的孩子会咬妈妈的乳头,大一些的孩子会掐妈妈,拔妈妈的头发,等等。
他们这样做,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我这样对待你,你都对我不离不弃,都一如既往地爱我,那就真证明你是爱我的了。
一个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宽容孩子的攻击,毕竟一个婴儿的攻击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
得到了这种宽容的孩子,则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他心中的攻击性会大减。
相反,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可能会对婴儿的小小的攻击过于敏感,于是会惩罚孩子。
由此,这个孩子的攻击性便会被过度压制,于是他会执著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上,会找一切机会去释放它,譬如那种不断探恋人底线的人。
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大人们的攻击行为常常是有目的的,当目的达到时,大人的攻击行为便会停止,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常常没有底线,他们似乎根本没有满足的那一时刻。
所以说,最好让一个人在最小的时候释放他的攻击性,毕竟一个婴儿的攻击性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而一个青少年的攻击性已比较可怕,而一个成年人的攻击性就尤其可怕。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周星驰的内心的映照。
他很早失去爸爸,所以幻想爸爸的管教,他自称见过两次外星人,所以影片中的小狄拥有了外星宠物狗……如果你特别渴望拥有一个七仔这样的玩具,那么可以说,这部影片也是你的内心的映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真的对星爷感到诧异,与他以往的电影风格完全不同,这次走的是抒情路线,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发现星爷真的不再是那个浮夸搞笑的周星驰了,而他的电影风格似乎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了转变!
而事实证明,无论转变与否,星爷的电影都是有一定的可观度的!
就像长江七号,围绕着贫穷的父子俩展开,然后一只外太空萌物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虽背景做了贫穷的铺垫,但其实整个节奏还算轻松,时不时也会冒出星爷的幽默风格,同时父子俩,孩子与长江七号,父亲与老师,感情刻画的都很细腻自然,处处充满着温情,淡淡的,却如温流般很温暖!
很久以后才知道那个调皮得男孩竟然是个女孩,应该是最小的星女郎了吧,题材很新颖,长江七号毛绒玩具至今还可以看到,很佩服星爷!
【警告】以下内容为主观体验型影评,不喜勿入。
是不是每个曾经飞扬跋扈的古惑仔到了最后都会成为懦弱的老爸?
是不是落草为寇的山贼都在内心渴望着召安?
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就像一位妓女,花了三年时间改头换面,终于从良。
可以让人稍稍微笑,又能微微落泪,宛若没有瑕疵的大家闺秀。
一举手,一投足,都位置感十分,镜头感十分,控制着自己于是控制了你。
从良没有错,这不是个关于对错的事情。
世上有些事情无关对错,好比小马哥帮兄弟砍人,我不能说砍人是对或者错,不能讨论那些马仔的父母亲人什么感受。
这只是和感觉有关,如果当年你也曾经在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呆过,那么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思。
周星驰的电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
和今天皆大欢喜的票房相比,我到今天都喜欢当年票房惨败的《大话西游》,喜欢被批评为粗俗无聊的无厘头喜剧。
和今天随便都能走进北大讲演的星爷相比,我更喜欢当年《逃学威龙》里的星哥,甚至是更早以前的星仔。
在录像厅里看投影,白墙上的那个人分明就是自己人,他如果一脚跨进这间黑房子,那么也会一样抽着烟看到目不转睛。
谁管票房不票房,粗俗不粗俗,小人物需要有个人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狂野的梦想。
需要有那些笑中带泪的离奇遭遇,需要有那些挣扎遭遇更大的打击,还需要永远有个美丽的星女郎不离不弃,一直和你守到云开日出,守到张敏归来拥抱,守到朱茵城头重逢,守到莫文蔚修好了龅牙和眼眉。
还能要求你什么呢?
千秋功业,不朽英名,换来苏察哈尔璨继续乞丐生涯,阿漆白日晴天在集市上摇动猪肉摊。
那时候周星驰不远,觉得自己再惨一点就是他了。
“最惨的就是猪大肠了,里面有陀屎哎,屎哎!
”有屎怎么了?
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并不影响胃口。
和钟镇涛口水对攻,你来我往,白沫横飞。
有口水怎么了?
换成子弹,那就是《黑客帝国》,你怎么不恶心呢?
布鞋踩进地里,左脚点右脚就能凌空上升,这就叫“水上飘”。
水上飘很厉害,但是能被火箭筒打下来。
这的确很无聊,但是我笑了,而且笑得很开心。
我没说关于意义的事情,你看见我笑了没有?
那就是全部的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里说过:感情应该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
具体来说,就是狠狠踩对方的脚,让他涕泪交流,表演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踩脚无论如何都和戏剧理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无厘头也是一种诠释方法。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学院派的解释吧?
不入流,等外品,流星一现,我觉得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褒义词。
当周星驰根本拿不到最佳导演的时候,当报纸和杂志在批评他并且预言他会很快消失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他最具价值的一刻。
主流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人群的根本不予承认,反而让人觉得周星驰全身上下熠熠生辉。
这就像一位性工作者,没有多少人承认,但是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野性和生命力让人心折。
纵使世人都大拇指朝下,我也要起立鼓掌。
不是你不美,而是世人都盲了,无法欣赏。
现在他们睁开了眼睛,从易于消化的《少林足球》,到甜美可口的《功夫》,再到今天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票房有了,金像奖有了。
今天再说看周星驰的电影,那是去真的电影院看真的电影。
而不是说逃课凑钱去录像厅,或者是三朋五友在自己里看VCD。
为什么50块一张的电影票,16元一张的D9,带给我的快乐反而没有一元钱一张门票的录像,8块钱两张的VCD来得多呢?
为什么越多人喜欢你,我反而觉得你渐行渐远,已经快要到我视线的边缘了呢?
从良是好事,被大众欣赏是好事,拿奖有票房也是好事。
如果在那么多年里有人曾经如此取悦过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让他获得荣誉和金钱?
又有什么理由阻拦更多人去欣赏?
或者,一定要以某种小众的姿态让自己感觉良好?
不,当年我不觉得自我感觉良好。
我感觉很糟,但是很快乐。
在违法乱纪,混吃胡闹,浪费青春之中觉得很快乐。
那时候的周星驰是同案犯,这一点让人喜欢到死。
现在,我要说和周星驰的缘分已经尽了。
昔日的情分值得打一个三星,权且作为告别的礼物。
这种时候让人悲伤,但是要说些祝你幸福一类的话。
再有《长江七号》这样的片子,我不会再进电影院去看。
做为老朋友,我也不会买D版或者网络下载。
会偶尔看看你的新闻,看你又拿了多少奖,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楼,换了几个女朋友。
只是看看而已,只能是这样了。
我感念曾经的周星驰,以及他带来的快乐,但是那和今天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
一定有某个时刻,大家已经分道扬镳,向着不同的方向飞驰而去,一去不回。
只是,我当时并没有留意,所以才为今天的距离感到心惊。
旧日的笑话越是精彩,也就让今天显得更是黯然。
在我心目中,你永远停留在那一天,那时你是个独一无二、风度翩翩的猪肉王子。
从良了,就别来找我。
今年算是把贺岁档的影片差不多悉数都看过一遍,于是在CJ7首映的第一天,全家一起去影院把它看过。
对Elva来说,CJ7会令她想起生活居住了5年的宁波。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辆挂着浙B车牌的劳斯莱斯从银幕上款款滑过。
影片里的万里学校、银泰百货、鄞州新区、庆安会馆,……,的痕迹,都会唤起熟悉的宁波记忆。
CJ7整部影片不长,也就80多分钟,带着孩子看恰恰好。
尽管影片是周星驰继《功夫》后导、演的又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但说实话,我看完后感觉这完全是一部另类的星爷作品。
尽管里面熟悉的星爷式的无厘头喜剧夸张桥段比比皆是,但影片的情节和着力表现的意蕴却又分明透着新意。
这是部无论喜和悲都能感人流泪的一部佳作。
影片的前半段充满了喜剧的成分。
小狄在校园里的情景是典型的周星驰逃学威龙版的风格。
神经质的老师,跋扈的富家子弟,校园帮派。
其中设计出的两个巨夸张的硕男硕女同学,足以表现星爷不羁的想像力。
影片在开始不久,小狄和父亲蹲在街头看橱窗里的电视时,里面播放的一段电视台采访目击并拍摄下UFO的市民一段,举重若轻就足以令人笑到捧腹。
在小狄获知CJ7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外星狗狗后的梦境,随手从《黑客帝国》、《MI2》、《功夫》里拈出的模仿桥段,也十分的有趣。
当CJ7已经被观众熟知后,影片就开始了悲情戏的部分。
小狄的爸爸在工地意外坠地殒命后,袁老师和小狄在拆迁房的一场戏也足以催人泪下。
尽管影片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CJ7耗尽生命的能量帮助小狄爸爸死而复生,校园里的同学之间,甚至小狄爸爸和袁老师之间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J7也带着一大群外星狗狗迎着小狄扑过来。
影片基本上可以作为一部标准的儿童影片,父母陪着孩子观看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CJ7让我最感怀的是影片里从无厘头喜剧的哈哈镜后面蕴涵的真实的生活底蕴。
周星驰饰演的民工,甚至比赵本山更能抓住民工群体的生存本质要素。
他因孩子在商场难舍昂贵的“长江一号”玩具狗而责打孩子的场面;他因孩子在零分试卷上修改分数欲责打又舍不得,一次次把手上的棍子最终换成一卷纸的场面;他因工头说自己孩子考试作弊而与工头对峙的场面,……。
这些场面无不具有大陆观众熟悉而唏嘘的真实生活基础。
外星生物不过是卑微的民工阶层的一个梦境,把CJ7从影片中拿去,几乎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父子亲情戏。
所以,有影评反复强调这其实就是一部《爸爸,再爱我一次》。
但我不会以“何不食肉糜”的口吻斥之为《爸爸,再爱我一次》。
小狄的爸爸尽管只是一个没有念过书的卑微民工,但却拼命挣钱希望供孩子读贵族学校。
从大陆观众的经验角度,民工供孩子读贵族学校几乎是天方夜谭。
周星驰从一个香港人的角度,他可能怎么也无法想像大陆建筑工地的民工比影片里竭力表现的生存环境还要差上几十倍。
香港的一个拾荒者或能咬牙供孩子上贵族学校;而在大陆绝无可能。
大陆建筑工地的民工一年所得如能获得工钱,也仅能供一家人裹腹。
即使在“和谐”喊得震天响的不久前,距离影片表现的城市宁波同在长三角的南京,就出现了建筑工地民工讨薪而被工头砍断手的惨剧。
作为一部以喜剧为主导的影片,无法苛求周星驰更多;而他所演绎的“民工”,我相信不会有人会吹毛求疵其真实与否。
他没有粉饰或回避,也没有歪曲和误导,他努力表现大陆建筑民工的真实状况——他甚至使用真正的建筑民工来担任影片里的“工友”角色,他没有做到的,只是香港艺人完全不明白与香港同属一个和谐国家的大陆城市民工的生存景况,比埃塞俄比亚或柬埔寨劳工相似处境而已。
所以,我认为《长江7号》很好很强大。
《功夫》之后,一别3年,大银幕上再见周星驰,胡子拉碴,虽然还是那样得拉风,但确乎是老了许多。
以往周星驰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异功能、李小龙、星女郎……《长江七号》里头,一个都没有少。
先来说说特异功能。
所谓特异功能,通常无须苦练,与生俱来,浑然天成。
虽属典型的好逸恶劳心态,却是小孩子始终不渝的狂想。
少年时代,在清醒与睡眠的 交界,我无数次幻想自己生具异能,流着口水进入了梦乡。
后来,我发现周星驰把类似的幻想一个一个地变成了现实。
譬如,有一双神奇的手,只要把扑克牌放在手中,揉搓几下,就能换成自己想要的任何牌,这是《赌圣》;有一只天生神力的胳膊,一拳击出,无坚不摧,这是《新精武门》;有一只精准强悍的脚,他不是一个人在踢球,仿佛全世界的顶级前锋全都灵魂附脚,这是《少林足球》;有一副金刚不坏之身,是千载难遇的练武奇才,怎么打都打不死那种,这是《功夫》。
到了《长江七号》,周星驰变得很慷慨,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农民工,把特异功能全部让给了一只狗。
这是一只非常非常非常Q的外星狗,它是天才演员,变脸比翻书还快,每一个表情都可爱之极,可爱到让你恨不能把它紧紧抱在胸前揉碎;它是超级维修工,不仅能够维修电风扇,还能够维修人体,令摔得稀里哗啦的死人神奇复活;值得一提的是,它拉屎的本领也委实了得,“突突突”的像是一柄扫射的AK47。
比这更慷慨的是,周星驰把剩余的全部风头,让给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小朋友。
徐娇扮演的周小狄,可爱程度仅逊于外星狗一筹。
一颦一笑,无不惹人怜爱。
影片中,她少不了要模仿一下周星驰偶像李小龙的招牌动作,还要说出那句极其经典的台词:“不要逼我!
”又酷又辣!
她哭的时候,我干涸的泪腺也被榨出了液体;她笑的时候,我的铁石心肠也变得暖洋洋。
那些生了漂亮女儿的老爸,看了电影后,会不会也想给女儿剪个毛寸头,整成徐娇的中性造型?
至于最新版的星女郎张雨绮,面孔是张敏和黄圣依的综合版,身材是钟丽缇的爆炸版,演技是朱茵的盗版,除了赞美一下周星驰的审美观之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
从前一味跑龙套跑怕了,周星驰没命地做主角;后来主角实在做累了,周星驰这回做起了配角。
他在《长江七号》里戏份不算很多,始终在重复这样一句台词:“做人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不拿别人的东西,虽然穷,别人也会尊重你。
”话是好话,须是在富了之后才够资格说的。
总之,是一部可爱的电影。
恶人都不是真正的恶人,好人都好得一塌糊涂,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没有任何一点少儿不宜的成分。
形容某一种电影老少咸宜的程度,说是“从9岁到99岁都爱看”。
《长江七号》可以说是“从9个月到99岁都爱看”——就算是无知的小宝宝,看到那个很Q的外星狗,也会想要抱一下的吧。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
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
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
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
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
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
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
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
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
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刚刚才看了<长江七号>,比较的晚,看好的第一感觉是很糟糕,江朗才尽.不过,之后静静的反思了一下,突然感觉到这部电影,原来还有其他的含义.电影本身的剧情就不用多介绍了,里面的笑料也是星爷之前用过的,不过既然星爷说这是比较适合小孩子看的电影,那就没有必要指责了,因为这些对于刚刚孩子来说,这些笑料还是很新鲜的.但是如果你以为这电影只是表现了这些,那就错了.在这个片子里,星爷表示了对钉子户的崇高的敬意!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那我们来分析一下,男主人公是作什么的?是个建筑工人,大家都知道建筑工人一般都住在工地的,不用交房租,不用交水电煤,那么,节约的男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和孩子住在外面呢?首先说明房子是不用交房租的,而且这房子也不会是路边的一座遗弃的旧房子,因为水电煤怎么来的? 所以这个房子的产权或居住权是属于星爷的.从外观看,这个房子是拆了一半的房子,而房子所处的位置也在交通要道的旁边,附近就是公园,很适合做高级公寓,所以明显是要改造的房子.那么为什么星爷还不搬走呢?只能是补偿的金额没有谈拢.在电影中星爷一次次的重复的说:"做人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不拿别人的东西,虽然穷,别人也会尊重你."就是要说明钉子户想要的只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所以这个电影没有像其他的反映钉子户的电影一样,着重描写住户的反抗的过程,而是描写了钉子户在斗争的时候普通的生活状态,钉子户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在斗争的时候,过着也是很普通的生活,他们只是像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长江7号》出来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这里且不论《长江7号》还算不算周星驰无厘头的问题,也不论星爷有没有退步的问题;只是单纯把《长江7号》作为一部普通的喜剧电影,来考察一下观众对电影中各种虚构的情节的信服程度的问题。
《长江7号》可以算一部科幻儿童片,自然要涉及到虚构和幻想。
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电影里出现,有一定风险性。
尤其是早些年。
中国的观众虽然对好莱坞的暴力、色情、虚构、幻想、和样板戏都接受的很好,但同样的设置放到国人自己的电影里,同样的台词由中国人用普通话说出来,就有点不对劲。
例如98年,冯小刚的一部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中,结尾时男女主人公在飞机颠簸中接吻。
本来很好的情节,可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不自在感,我和同学们互相抱怨:看着别扭,不像看外国人打啵。
还比如那部被捧上天去的《肖申克救赎》,如果把背景换成中国监狱,摩根·弗里曼换成个河南人,依旧用《肖》片的脸部大特写,整天在监狱里若有所思、意味深长地讲一点思想和哲学上地东西。
看看大伙还买账不。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大片频频遭遇“笑场”的问题,原因可能也类似。
那些导致笑场的一本正经的情节,似乎在好莱坞电影里并不少见。
只是观众们看好莱坞电影时能更加配合电影做一本正经状。
在看国片时,缺乏必要的距离感,因此对于假正经更敏感。
在这个问题上,《长江7号》还是颇取巧的。
首先它是喜剧片,不用担心装深沉装不下去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观众们反而嫌星爷太深沉了)。
但科幻情节在中国电影里面出现,还是有一点风险的。
也是一个观众买不买账的问题:观众可以乐呵呵的看着美国人发一个飞船到太阳上去拯救全世界(真的有这么个片子),但究竟能不能平心静气的看着中国人自己做同样的事,这是个大问题。
从现在的结果看来,《长江7号》没有在这个问题搞砸,观众对电影的科幻内容没有很多非议,至少不像当年看葛优和徐帆交换口水那么不自在。
这是《长江7号》处理的聪明,也说明观众进步了。
但唯有一处情节是观众们难以信服的:民工的儿子怎么能上贵族小学。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接受外星人来地球,可以接受死人复生,但却没办法接受“一个民工的儿子上得了贵族小学”。
这样的反应真是有点让人感慨。
有人说,星爷是香港人,不了解内地情况。
周星驰毕竟也40多了,是见过世面的人,为了少林足球,他肯给广电总局的领导们写检查。
我不相信他能天真的认为现实中民工的孩子上得起贵族学校。
他的《长江7号》,是给孩子们做的一个梦,在梦里,可以少一点世态炎凉,多一些美好的愿望,例如世界大同;例如民工只要努力,他的孩子就能和富人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例如孩子可以大方的讲出来,他以后要做个正直的穷人。
可是梦里的这个情节把成人们弄醒了,他们在看到外星人时没醒,看到民工的孩子出现在贵族学校时却醒了。
是我们太绝望了,还是现实太无情了?
小狄(徐娇 饰)是一个在贵族学校念书的穷孩子。
他诚实善良,却总是遭到富家子的欺负和嘲笑。
小狄和爸爸(周星驰 饰)住在一所废弃的旧房子里,爸爸每天拼命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念好书,将来出人头地。
平日,小狄总是很乖,就算体育课因为没有运动鞋而被老师罚站,他也从不埋怨爸爸。
可是这一次,为了一个大家都有的玩具,小狄跟爸爸发起脾气来。
爸爸买不起,就在垃圾堆里捡了一个“球”给儿子玩。
谁知,这个透明的小球却变成一只活泼可爱,拥有超能力的太空狗。
小狄欣喜极若狂,给他取名叫“长江七号”。
小狄梦想着用七仔的超能力考100分,却没想到七仔非但没有帮到他,却让他得了个零蛋。
他偷偷修改了成绩单,跟爸爸说了一次谎。
爸爸大怒,小狄离家出走,赌气要凭真本事考好成绩给爸爸看。
谁知,正当小狄笑着,拿着成绩单的时候,工地发生事故,爸爸从楼上摔了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正经的星爷,斑驳的长白发,灰蒙蒙的一身尘土。
戏里寒酸,戏外一样让人唏嘘,星爷终究是老了啊。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徐娇。
小小巧巧的毛头小子模样,话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真以为是个男孩子呢,也太像了。
戏里的周小狄眼神清澈,因为家庭清寒遭受到同学排挤讽刺,楚楚可怜的委屈里透出纯真的执拗。
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张雨绮,性感温柔的女神一个。
她饰演的袁老师就是天使般的存在,没有阶层歧视,对学生一视同仁,永远像和风细雨一样温柔。
周家的贫寒是夸张了些,却也是随处可见的写实,一样的辛酸。
父亲辛苦劳累一天,回到家面对儿子的异想天开时,再也关不住压抑的火苗,不耐烦的就是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看到小狄委屈,好想给摸摸头,孩子啊,大人的世界也很无奈啊!
父亲给女儿灌输的道理是积极向上的: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然而很遗憾,这部戏给观众传达的观念不能苟同。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对于一穷二白的人来说,基本生活有保障,踏踏实实做人,才是最基本要保证的。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不是读个幼儿园小学,拼拼几年就好,贵族不仅要长达数年的持续高质量教育,配备一等的教材、辅助资料,还要不时的配合学校支持名目繁多的活动费用。
确定能供得起一二十年?
一旦中断,之前的心血可不白费了。
你看工地老板的孩子不也读的普通学校嘛。
尽最大的、能尽到的能力就好。
欲哭无泪!周星星死了!!!!
真是不错
nothing to me
星爷开始江郎才尽了~居然开始复制过往自己的原作~没有新意~
这部电影看哭了唉七仔真的好萌啊
一般般,虽然每次都哭
我爱小七~
有遗憾才有了及格分
丢,周星星煽情也TM有一套
哎。。
勉强挤出点笑容,什么,还要老子哭,麻痹的,卧槽
巨讨厌这部片!巨讨厌!还有那个丑死的公仔!
和老爹一起看的呢。7号救小狄爸爸的时候真的很感动呢!小7好可爱啊!@Home
2008-2-10 22:40:45 7/6.5(1652) 换个心态,换个角度,应该看到头发花白的周星驰做出的努力
我擦荷兰台居然放这个,而且还全程带字幕的,就是翻译得比较离谱。
不怎么好笑的喜剧
你相信我看这部片看哭了吗。我真的太敏感。
我觉得挺好的。发自内心地笑,发自内心地哭~
长江七号,光看名字,还以为是中国卫星或是火箭名呢,自以为是的认为与科技有关!然而看了影片发现自己错的离谱,这个是讲外星人👽的故事!小狄爸爸为他捡了一个毛绒玩具,恰好是外星人!还是星爷无厘头是搞笑,但此片情感基调有点凄凉!
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