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永生之酒》和《DRRR》,虽然两者气质相似,但叙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永生之酒》的第一集被完全打乱,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的视角交错在一起;而《DRRR》的第一集非常简单,除了一段3分钟的插叙,余下则是完整的、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男主视角。
而且《永生之酒》的乱序是彻底的,在之后的集数里继续保持,导演敢于让每一集都眼花缭乱,逐渐织成细密的故事的网;《DRRR》的乱序,则是在保持单集完整性的基础上,在集与集之间打乱视角,使时间线只在集与集之间重叠,每一集只描述故事在一个人物眼中的样子。
是合格的制作,(我知道是老生常谈但)和老版相比就有些惨不忍睹了,高清画质、细线条是清新的、正能量的,但失去了幽暗阴郁的世纪末灵魂……当然原作的每一个构思都堪称精彩绝艳,按宅男和哲小鬼的重合度夸赞一句“时代精神”之体现也不为过。
能从用烂的精分“集体潜意识”衍生出世界的潜意识之“抑止力”这个概念相当出色,“正义的伙伴”更是给后辈们打上了思想钢印,异常随着思想(主要在高中生中)传播感染的“症候群”、放课后人人自危又放任自流的连环杀人案……比起鼻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提出了,我们(青春期)的体裁(轻小说)是在探寻哪几个“大问题”?
比起把所有角色都认为是本作的延申,从构思去寻找型月西尾的原型会更有趣,毕竟XP可以无师自通但世界观却很难。
而平成的世界系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主角之所以为主角,并没有原因——是永远大受欢迎的jump/起点血统论的反面(永远继承了父辈的能力或财产)。
但boogiepop的种种案例,故事随机出现在人物的心中,谁都可以拯救世界谁都可以毁灭世界,不如说是父辈沾了子女的光。
恋爱关系也是浅淡的,如午后谈话一般消逝了,没有执念(留下子嗣、浓烈的爱情)。
P.S. 作者也太喜欢音乐了吧,主角叫做boogie pop,但最喜欢的歌曲是瓦格纳(不太知名的一首),大富豪给自己建筑的配乐也一定要指定Led Zepplin。
脸盲地狱,第一篇和第三篇观感比较好,中间六集晕了,oped听了13集一点没腻,不错/看完了,整体看下来感觉第一篇还是做的太刻意,几乎必须要看两遍。
3>1>4>2第一集是真的什么也没说,连线索都没交代,宣传PV里的战斗画面一帧都没有出现。
也许导演想用倒序的手法另故事更有嚼劲。
但是真的过犹不及,反而另观众云里雾里。
动漫毕竟不是电影,一集20分钟,一周一集这样的节奏,真的不适合拿整整一集来装包袱,就算下一集或者下下集能把包袱抖出来,那观众也早把隐藏的细节忘了个屁的了。
另外人物和对话不知怎的像是被放慢了0.8倍速一样,节奏慢吞吞的连帧数都觉得下降了,有这个时间完全可以交代一下阴影里发生了什么,哪怕给几个镜头也好。
总的来说故事可能是个好故事,就是一个悬疑猎奇番生生做成了校园日常,令人感到有些泄气。
然而第二集做的比第一集好多了,各种违和感都消失了,节奏也好了很多。
VS幻想者篇的特殊ed挺好听的
倒叙和重复,想到《自新世界》。
群像,重复和杀人方式,想到《夏日重现》。
目前看到第三集,解决了共鸣者事件,主角团相识。
外星人探访的共鸣者被人类组织改造利用成吃人的复制者,炎魔之女女二联合共鸣者对抗复制了同学身体伪装身份的复制者,然而不敌,最终女主第二人格不吉波普出手了结。
感觉更像是人类反派的故事。
不吉波普的声音有点像朱妹。
太绝了,主角活的像配角,真群像➕单元剧,不停切视角逐渐还原真相,看起来抽丝剥茧很烧脑。
第二趴幻想者,细节看了好几遍才看懂。
表哥老师能够看穿人心,以玫瑰形态展现在人身体之中。
跳楼后的少女成为幻想者,停留在极致接近死亡的灵魂状态,能看见死亡,寻求着人类的极限,渴望经由无限接近于死亡来创造人类的突破。
她选中了表哥老师,利用他对学生自杀却无力解救的愧疚,把他变成了操纵他人心灵的怪物,修剪玫瑰的刺,让人失去攻击性,把人们都变成相似的没有痛苦的存在。
可惜老师太执着于填补人们内心的空缺,同时引出组织里的异能者,意图控制组织,然而取走异能者的心后异能者自杀,计划失控。
而接下来他想要取出非人类的合成者——炎魔之女弟弟的恋人——被组织及那位异能者操控创造的合成人的心,再次失败,因为她的心里有爱,和弟弟建立了互相守护的爱,所以她的心已经无法满足心甘情愿地被取走的条件。
不吉波普终于出现,从老师体内驱逐出幻想者,幻想者落地消失。
因为中间还穿插了和弟弟同班的路人弯变直帅哥视角,暗恋老师的表妹视角,还有调查老师的炎魔之女好友视角,总之很多人被卷入其中,又有多方势力相冲突,且世界观复杂神秘,理解较为困难。
然后是救了女二的初恋猎人和疯狂的女药剂师,最后一部分上身霸道总裁地产大亨的歪曲王。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列车上女主躺在男主竹田肩头睡着,睁开眼的是不吉波普,二人在虚空对话,很好奇竹田究竟喜欢的是女主还是不吉波普呢。
不吉波普,非男非女,很酷,也很虚幻飘渺,没有人间情感和羁绊。
说起来,因此它不是个特别迷人的人设。
但此番精彩主要在充满奇思妙想的都市传说和各种各样反派引发的悬疑故事中。
你看了第一集,发现op很出色,原因不只是燃而已。
你由别人的介绍得知这是一部群像剧,而且你也习惯了在群像剧的op中认识将要登场的人物们——但这次你意外地发现,op的登场人物极少,除了最后一幕外几乎全部是女主的镜头,于是从一开始你就觉得这个动画不一般。
接下来的20分钟里,你看到了被打乱的片段,它们快速带过了整个故事的起、变、平,最后(令你一头雾水但能猜到是位于剧情中心的)两位女主握手,第一集结束。
等等,你想起了《永生之酒》。
是的这种即视感太强烈了,尤其是这样一个结尾,两位永生者用握手实现了宽恕。
而且你还能找到《DRRR》的影子,其实第一集的叙事方式更像两者的结合:《永生之酒》和《DRRR》,虽然两者气质相似,但叙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永生之酒》的第一集被完全打乱,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的视角交错在一起;而《DRRR》的第一集非常简单,除了一段3分钟的插叙,余下则是完整的、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男主视角。
而且《永生之酒》的乱序是彻底的,在之后的集数里继续保持,导演敢于让每一集都眼花缭乱,逐渐织成细密的故事的网;《DRRR》的乱序,则是在保持单集完整性的基础上,在集与集之间打乱视角,使时间线只在集与集之间重叠,每一集只描述故事在一个人物眼中的样子。
为什么说《不吉波普》更像两者的结合?
在上面的讨论中,你已经把乱序这一笼统的描述分成了时间和人物视角两个角度。
从时间线来看,第一集是被剪碎的,风格同前者。
从镜头跟随的人物来看,前三集则分别是完整的男主视角、食人魔视角、敬的视角,这很DRRR。
就震撼程度来说,《不吉波普》的第一集似乎更甚于《永生之酒》,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在于结合了上述两者优势的叙事手段。
你试图回忆,在这一集里你的观影体验是如何变化的:故事开始时,是一个突然的时间切换让你明白,哦,乱序开始了。
随后的每次转场都像在你思维的平静水面上轻轻点了一下,泛起的波纹是你被不断调起的兴趣。
当你的好奇心越发高涨时,却发现情节突然跳过了最重要的片段,你激动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和弹幕里的其他人一起大喊,不对!
不是这样的!
你要向导演提出质疑。
导演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不怀好意地解释说,这不是他的过错,更不是他在使坏,这段空白正是囿于男主视角的受限!
你只好瞠目结舌地看着故事如同急转直下,居然在一集之中,迅速向结局而去了。
你的震撼来源于哪里呢?
即使丢失了核心情节,你还是看到了结局,于是事件在你的视野之外被解决了。
你和男主一样被抛弃在核心剧情以外,就像被抛弃到没有剧情的荒郊野岭。
但紧接着,两位女主见面,握手,报出自己的名字时,故事在她们初次见面的时候走向了结局——故事结局了,再也没有角色能打断它,或者干扰它的最终走向。
当片尾曲响起,你意识到被剧情抛弃的你已经在朝着它的核心返回,剧情成为了你的敌人。
所以当看完第二集时你会感到落差:第一集绝妙的时间线营造了这样的震撼,第二集却又恢复了线性的叙事,不免让你失望。
但出于对群像剧的热爱,没看过原著的你最期望的,是这一次可别像《超自然9人组》和《博多豚骨拉面》那样,在后半程所有的人都走到同一阵营里,不再有时间和视角的迷人切换了。
这个结局的提前出现让你松了一口气。
题外话,女主不吉波普的身份让人想起相麻堇。
女主有两个人格,相麻堇也在坠桥前后成为两人:相似的,一个人格从一开始就运筹帷幄,另一个被卷入故事的核心,成为最大的谜题。
无论有多少大师或者多少书籍的教育,谁又能真切的看的清自己的生活呢?
不吉波普不笑为什么好,就在于第一集,一个只有尾的故事。
没有开头,没有过程孤零零的一个结果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
我们意识到有事发生,并且想抓到这件事,实际上是想掌控自己的生活。
而结果经常就是像不吉波普第一集一样,生活摆了张莫测的脸吧结果塞给你。
如果以后有一个奖项评所有动画中最好的第一集,我肯定颁给不吉波普。
但颁奖本身也是幼稚的,所以我还是写下来,而以后也不颁。
之后的剧情里还有些东西,但这里空间不够,我会另起标题再写
因为采用的是插叙倒序等手法,刚出就一次性放出2集,刚开始看第一集时是因为无聊,看了之后想睡觉,然后去b站搜了一下,好评蛮多,然后我就又去看了一会,到第4集时居然上瘾了,就一口气看完了,整体总结,前期很赶,后期很好,吹爆。。。
要说缺点,就是只看一两集完全不记得它在讲什么,看懂了就觉得好看了。
第九话不吉波普对正树说的话,此时乐园放着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
“你以为自己之前一直在自由地行动吗你从前有很明确地意识到那是自己的想法,并按此行动过吗?
你能适应社会,也能说成你被社会巧妙地洗脑了。
被身分不明的人洗脑了,问题在没有自由的精神中,究竟要珍惜什么。
你在这缺乏自由,被束缚的世界中渴望什么。
”攻略画家的时候“你已经没有可能性了,哪怕四月会降雪。
它不过是出现在春日阳光下,无法积雪只能徒劳地融化。
”
《不吉波普不笑》(日语:ブギーポップは笑わない,英文:Boogiepop Doesn't Laugh)是由上远野浩平创作的轻小说系列,后来被改编成漫画、动画等多种形式。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其中超人文主义(Transhumanism)的元素贯穿于整个故事,成为理解其深层主题的关键。
详细分析《不吉波普不笑》中超人文主义的体现,并结合具体情节和角色加以说明。
1. 超人文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理念超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主张通过科学技术超越人类当前的生物局限,比如延长寿命、增强智力、改造身体,甚至实现意识的数字化或与机器融合。
它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技术进化成为“后人类”(Posthuman),超越自然进化所能达到的界限。
在《不吉波普不笑》中,超人文主义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技术设定上,还通过角色和情节映射出对人性、自我意识及社会结构的反思。
2. 超人文主义元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1) MPLS与人类进化的可能性在《不吉波普不笑》的世界中,MPLS(Mind Potential Latent System,意为“潜在心智系统”)是一个核心概念。
MPLS指的是某些人类在特定条件下觉醒的超常能力,这些能力超越了普通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范围。
例如,主角之一的宫下藤花在成为“不吉波普”时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战斗能力,而其他角色如雾间凪则拥有异常的身体素质和感知力。
超人文主义解读:MPLS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潜能技术性解放的隐喻。
它暗示人类并非固定于当前的生物状态,而是可以通过某种“进化”或“觉醒”达到更高的存在层次。
这与超人文主义追求通过技术突破人类极限的理念不谋而合。
哲学反思:作品并未将MPLS浪漫化,而是通过不吉波普冷漠的视角,质疑这种进化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
MPLS持有者往往伴随着孤独、异化甚至自我毁灭(如雾间凪的自我封闭),这反映了超人文主义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
(2) 合成人类与人工生命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超人文主义元素是“合成人类”(Synthetic Humans),如第一卷中的反派角色“拟态者”(Manticore)和“回声”(Echoes)。
拟态者是由神秘组织“统合机构”(Towa Organization)制造的人造生命,具备模仿人类外貌和行为的能力;而回声则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而被创造的存在,其本质接近于超越人类的存在形式。
超人文主义解读:合成人类的设定直接呼应了超人文主义中关于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的设想。
通过技术创造出超越自然人类的存在,作品探讨了“何为人类”的根本问题。
回声作为一个“完美”的生命体,却选择自我牺牲,这暗示技术进步未必能解决人性中的矛盾。
社会隐喻:统合机构作为一个操控技术进化的组织,象征着超人文主义在现实中可能被权力结构滥用的风险。
它试图通过控制MPLS和合成人类来维持世界秩序,却也在无意中制造了混乱。
(3) 不吉波普作为“后人类”的象征不吉波普本身可以被视为超人文主义的具象化。
它是一个超越个体意识的存在,既是宫下藤花的一部分,又独立于她,以“世界之敌”的身份自动消灭威胁世界的异常现象。
不吉波普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情感,冷酷而理性,其存在方式更接近于一种抽象的“系统”或“程序”。
超人文主义解读:不吉波普的非人特质让人联想到超人文主义中关于意识上传或人工智能的设想。
它超越了肉体的限制,成为一种近乎永恒的守护者。
这种存在方式挑战了传统的人类定义,同时也引发了对“失去人性”的担忧。
叙事作用:不吉波普的超然视角为故事注入了哲学深度。
它不仅是对抗异常的工具,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观察者,体现了超人文主义对技术与人性关系的双重思考。
(4) 技术与社会的对立统合机构试图通过技术控制人类的进化,而不吉波普则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对抗这种控制。
这种对立反映了超人文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品中多次提到,技术的滥用会导致“世界的扭曲”,如“拟态者”对人类社会的威胁,或“药物”(如让人变成怪物的化学物质)的副作用。
超人文主义解读:这与超人文主义讨论中的伦理问题高度相关——技术是否应该被无限制地发展?
人类是否准备好迎接由此带来的后果?
《不吉波普不笑》通过这些冲突,表达了对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性质的深刻担忧。
3. 超人文主义与作品主题的融合超人文主义在《不吉波普不笑》中不仅仅是科幻设定,更与作品的核心主题紧密相连:孤独、命运和自我认同。
孤独与异化:MPLS持有者和合成人类往往因为自己的“超人性”而与普通人疏远,这种异化感是超人文主义中常被讨论的副产品。
技术让人类超越自身,却也可能剥夺其归属感。
命运的抗争:不吉波普的存在象征着一种超越个体意志的必然性,而角色们(如雾间凪、宫下藤花)却不断试图在这种必然性中寻找自我。
这种挣扎反映了超人文主义对自由意志与技术决定论的辩证思考。
自我认同的模糊性:不吉波普与藤花的共存、合成人类的身份危机,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当人类通过技术改变自身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4. 总结《不吉波普不笑》中的超人文主义元素通过MPLS、合成人类、不吉波普的设定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冲突得以体现。
它不仅展示了人类通过技术超越自身的可能性,还深刻反思了这种超越可能带来的代价——异化、伦理困境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挑战。
上远野浩平通过这部作品,将超人文主义的理念融入一个充满神秘与哲学思辨的故事框架中,使得《不吉波普不笑》成为一部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经典之作。
个人见解:在幻想者的事件中,老师和正树形成了对比。
老师通过拔掉人们心中的“刺”来治愈人们,这些“刺”可能是人们好斗的欲望,可能是肮脏的过去,也可能是人们现在当前面临的压力;另一方面,正树则是在对待织机的过程中,接受她的过去,不断的用行动去感化她治愈她。
在事件的最后,身处高塔的老师无法看见即将落地的幻想者。
“身处高塔”暗示了老师过于崇高的理想,但是高处不胜寒;“看不见幻想者”暗示脱离了实际的理想注定因为看不清脚下而失败。
而身处地面,脚踏实地的正树却看见了幻想者,所以,他才能看见幻想者称赞他“了不起”。
仅存的亮点在于大设定以及叙事结构下故事的发展和收尾,但这应该全都是原作的功劳,新动画不仅在视觉化呈现还是在文本转换上都是在扣分。之前的《幻影死神》直接把事件发生的城市环境作为主要角色描绘,而具体各个事件则如同枝条一般从环境的主干上长出分叉,碎片铺开,似有似无连接。在这种环境渲染基础下,设定和事件发生似乎都有了合理性,同时互相交织却支离破碎的结构叙事更是消解了许多文本上的尴尬。到了新动画中毫无指向性的视觉展现,大段生硬文本直白让角色念出,这种什么都直接端出来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的做法只是在一个劲放大缺点。两次动画化改编的大方向区别算不算展现出了这十几年来日本动画创作思路的一种越来越严重的简化趋势? ★★☆
好乱,有点看不懂
还原小说剧情,细节表现不足。夜巡三部曲的剧场版化有生之年能看到吗
很烦中二病
制作经费都花在思考结构上了?
根据世界系鼻祖作之一的小说改编。最初看到制作稍显贫穷的画风、低区分度的人设,体验到因视角切换带来的间歇性乏味,心里是有点失望的。但这种多视角编织的都市传说,每个篇章都是多方势力的交汇,得聚精会神观看才能跟上非线性叙事拼凑出完整的故事,又令我感受到一种奇特的审美乐趣。这种手法偏实验,腔调十足、文艺味儿浓的动画在当下还是挺可贵的。本作相比构建严谨的世界观更注重于渲染怪谈的神秘感,虽然瑕疵不少却并不讨厌。牛尾宪辅的优秀配乐给氛围营造加分太多,凹酱配不吉波普的声线好听撩人到不行
脸盲分不清角色 碰瓷无头永生之酒系列群像剧
特地重温了下00版,两者相比,叙事都体现了一个“碎”字。但不同的是,00版是碎而不散;而这一版则是支离破碎。
听说原作非常强的样子?可你看看动画,这玩意有节奏吗?
太高冷,看了三集,好,首尾呼应,故事结束,完结了!
典型的日式轻小说风格之一,所有的奇幻元素只是为讲人生道理服务的。喜不喜欢就看电波了。
牛尾宪辅是不是当今最值得期待其未来的动画配乐人?*叙事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之前的改编版本《幻影死神》,然后你就会觉得新版至少还是很友好的嘛。这次看来是忠实根据原作顺序改编了。
看了两集,弃了,不仅时间线乱,而且人设分不清,让人看的头晕。
前三集因为乱序拍得也太乱,看得一头雾水,忍过去后面几个arc就很好看了,尤其喜欢imaginator
印象中是被PV的动作场景吸引的...然而...
叙事手法挺有意思的,但我确实不喜欢这种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范儿。
2.5 情节很好,我也愿意之后买原小说去仔细体会里面的情节。可是本作除了第一话和最后几话的几个画面以外,都完全低于水平线以下,这怎么能让人欣赏得下去呢?情节是一大卖点,但让过于简陋的形式拖沓了。(第一集非常好,风格感体现出来了,但之后就荡然无存了。)
op开口跪,好神。有些地方对白太长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吧,反正各种比喻(?),还大段大段的,让人一秒走神回过头来想“他们在说啥来着?”纸木诚算是动画里最意难平的吧,以至于她虽然第一集就没了但名字出演到最后一集。虽然很多都市传说校园奇幻作品都受它影响,不过就我目前看过的来说,制作成动画后,最好看的还是无头…
我还是有机会补小说去吧,夏目真悟和铃木智寻以为自己是福克纳吗
现在已经吃不下这种青春奇幻类了,觉得很装逼很无病呻吟……多线叙事一环套一环是不错,然而脸都认不熟,就只有这是谁这又是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