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都灵之马》结合中国文化的语境使黑白画面有写意水墨的形式美老人杀鱼喂鸟杀鸟喂小孩最后孩童跌入用于抓鱼的冰洞给人以轮回感在我看来:快乐、温饱、忠诚、陪伴(诱惑)这些其实都只能短暂地出现孤寂反而是常态尤其是老人是最容易困在回忆里的人我其实还想到《荒野猎人》那部里的小李子为了复仇在雪地里求生那老人为什么呢?
他的条件和技能其实可以出山去温暖的地方故本片在我眼中有类似西西弗斯式的自我审判(处罚)意味他不是为了活下去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完整图文请关注简书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其实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在看了许多影评之后。
有人从七天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解读出了基督教《圣经·创世纪》的味道,也有人从片尾梵音中听出了佛家的意义,还有人在得鸟杀鱼、得人烤鸟、老人化鸟中悟道了轮回的概念。
那么《冬》短短的73分钟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导演打出的这样一段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上的爷爷”,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有篇文章中提到说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来自于家乡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否更贴切呢?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老人独坐雪地里。
白茫茫的画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风吹起的雪花肆无忌弹的在老人身边翩翩起舞。
孤独,就是电影的基调……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独居的老人。
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
将小鱼缸里的鱼儿带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钓起来,回到家放在桌子上。
老人和鱼,就这样度过白天的时光。
铺好整洁的“爱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旧生活在身边。
望着墙壁上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孤枕难眠。
一碗粥一个土豆,饭桌上仍旧摆下两幅碗筷,仿佛这个家中还有她的气息。
有一天,在老人钓鱼的时候飞来一只鸟。
哪怕是受伤的鸟儿带给老人的也是比鱼儿更多的慰籍。
鸟儿能飞,鸟儿会叫,这些都要比默默无语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中的鱼儿更令人舒心。
鸟儿不知在何处叼来一只虫子放在老人的碗里,这些的事情鱼儿是永远不会做的。
看着鸟儿停落手指,看着鸟儿用树枝搭成的鸟窝,老人的内心涌现出更多的亲近感。
鱼儿在老人手中的刀下分成了几截,最后变为了鸟儿的食物……雪山里出现了几个孩子。
没有原因的出现以及没有原因的分离。
窥探、玩耍、交集。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这样闯入了老人的世界里。
孩子抓走了鸟儿。
老人从开始对孩子的排斥到渐渐发出的笑声,“爱之花”的枕巾上有了主人,冷清的屋里终于有了人的对话和笑声。
鸟儿给了鱼儿所不能带来的欢乐,孩子又带来鸟儿所无法给予的温暖。
人,才是最终极的陪伴。
望着老人递过来的土豆,孩子没有接。
鸟儿在燃烧的火中羽毛渐渐的消失,终究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美味。
为了留住鸟儿,鱼儿失去了生命。
为了留住孩子,鸟儿也走到了尽头……孩子不见了。
在钓鱼的冰窟口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帽子。
鱼儿与鸟儿命丧老人手中,唯一的孩子消失了……老人身边不再有可以陪伴的。
雪地里,老人仿佛找到了孩子,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行走……又是一个孤独寒冷的夜晚。
“爱之花”的枕巾又失去了人的温度。
此刻,是无法言说的孤独。
总想留住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切都失去了。
似乎有一双年轻女人的手拭去了老人眼角的泪,墙壁上女人的照片幻化成了真人,在几十年后孤寂的冬夜里陪伴在老人身边。
被子下飞出了一只鸟,穿过房屋迎着风雪向着远方展翅飞翔……这不是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思念的寓言。
鱼儿、鸟儿、孩子、老人组成了故事的全部。
没有一句台词,模糊了时间空间,影像中所表达出的韵味全靠观众自己回味。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出现墙上照片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上面这幅截图的视频。
视频中是一位网友在某条街上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
妻子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看老人的穿着也许他们也买不起轮椅。
但这位大叔为了这妻子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将妻子用布绳栓在自己身上,背着她出来转转。
电影中的老人日夜思念着年轻时就已不在的妻子,在多年时光变迁的岁月里与雪山孤独寒冷为伴。
相比电影的艺术化创作,视频中那对真实的患难与共的夫妻更值得庆幸也更值得赞赏。
年轻时那些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大多如同绚丽的烟花,璀璨却转瞬即逝。
那些容颜不在漂泊一生共度风雨的夕阳爱情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难得老来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有情人共度一生……
说起电影《冬》,必须要先吐槽一下我艰难的观影过程。
因为得之不易,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时就把这部电影列入观影片单了,但是不幸没有买到票。
之后看见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非常开心,心想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了。
但是上映之后才发现,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场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电影都离我家极远。
不禁想问一句,这也能叫做全国公映?
无可奈何,选择了周末早上9点在五棵松的一场排片。
所以本该睡懒觉的周末,为了这部电影硬是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出门挤地铁,终于算是看上了这部电影。
观影人数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内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无聊想找个地方坐着而已吧。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刷手机,手机屏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让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声制止他。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能更差。
当然,这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错,至于谁的错大概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电影本身倒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全片没有对白,以黑白影像来呈现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为:时人王德顺好交友。
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一去不返。
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电影用七天的时间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无意把这里的七天与上帝创世的七天来作比较,无法揣测导演在构思的时候是否想过两者之间相互对应的事。
因为在我看来,强行把两张来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中的王德顺饰演了一个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没有邻居,独自生活。
电影的开头非常引人注目。
风雪肆虐的寒冬中,一个老人坐冰面上,白发白眉,独自垂钓,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正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当然这里是大衣)、一鱼竿,面对着一个冰窟窿,就好像是把这首意境绝美的唐诗定格在画面中一般。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顺老爷子的个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王德顺的话,这部电影或许拍不出来。
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胜任如此这样一个孤寡老人的角色。
电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钓或出去找鸟,总之有一些人类活动。
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导演还特意拍摄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景值得一提:第一晚,老人铺床睡觉。
不仅仅铺好自己的床,还非常认真地铺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后沉沉睡去,以此表现老人的孤独。
第二晚,因为没能钓回放生的鱼,觉得郁闷难以排解,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打碎了鱼缸,以泄私愤。
由此可见,老人钓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希望与鱼相伴。
这一段老人失眠的场景被王德顺表现地非常贴切,沉重有些怨气的叹息声,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挠腮,猛地坐起来干洗脸。
一个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过他的姿势、急促的喘息声以及片刻之后长叹一口气,我觉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
但我不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晚,与鸟相伴,一夜无话。
第四晚上,老人与小孩成为朋友。
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最多也仅仅只是厚重的呼吸声或者一两声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风雪自然万物的声音。
这一设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没有出现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
那理所当然地没有对话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现对白了。
如此设置合情合理。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出现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个小孩还与老人一起生活过。
此时依旧没有对白,只是以笑声来表示两个人的交流,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点,因为没有对白,所以观影时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画面上了。
这让我记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细节,比如烤焦的土豆剥下来得到整块的皮;但也让我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个玻璃鱼缸似乎现代化得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最后,说一个我脑洞大开的理解,也同样不确定对错。
电影的最后,小孩离他而去,老人产生了小孩回来的幻觉,并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
然后在他瞌睡的时候,小孩再一次回来,可是当老人追出去时,却发现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时常垂钓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奇幻故事。
小孩其实是鱼的化身,正是那条被老人杀死准备喂鸟的鱼的化身。
所以之后老人烤了鸟喂了小孩,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报还一报的宿命感。
当一切故事结束时,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却幻化成了一只小鸟飞向天空。
这个镜头让我越发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奇幻故事。
电影中并没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终有的只是一只鸟和一条鱼。
小孩是鱼,老人是鸟。
鸟捕鱼为食,鱼幻化成小孩,最终烤鸟食之,一去不返。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地做出了暗示。
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鸟,片刻之后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风雪之中,最后老人带回了小鸟,并在床上与小鸟一同慢慢苏醒。
同时孩子和鱼也以非常相似额姿势倒在了冰窟窿旁,虽然是前后不同的时间,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细微的暗示,鱼即是小孩。
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孩与老人相处时依旧没有对白,而只有笑声;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在如此深山中会有老人,还有一群小孩。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理解而已。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纠结故事本身如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影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那份独钓寒江雪的泼墨山水画的孤寂之感。
或许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补充一句,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那一段配乐节奏感真是太好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娱观察(yiyuguancha),原文略有修改。
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走进一家广西人开的湖南米粉店,吃了一碗正宗武汉热干面。
——题记这年头,批评文艺片是有风险的。
特别是那些投资极少、拍摄不易、上映艰难的文艺片,批评它们有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只配看国产烂片的帽子。
然而,对于《冬》,我还是要批评它。
为此我特地写了开头那个段子,来描述我看完《冬》之后矛盾而尴尬的心情。
因为影片本身,也是矛盾而尴尬的。
这种矛盾和尴尬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
首先,它的故事与主题是分裂的。
《冬》的缘起是留守老人,主题是孤独,海报上的宣传语明确无误地写着:你若孤独,便是寒冬。
而剧情上,王德顺所饰演的鳏居老人在冰天雪地中终日垂钓,与鱼为友,他每天钓上鱼,第二天却又放掉,如是循环。
后来他救了一只鸟,鸟给他带来了更多慰藉,于是他便杀了鱼去喂鸟;然后他又遇见了一个小孩,为了小孩他又杀掉了鸟。
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小孩,重回孤独,在幻觉中度过余生。
最后老人变成了一只鸟,飞向了雪山。
整部影片以黑白、失语等近乎极端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孤独这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这个为鸟杀鱼,为人杀鸟,人又变成鸟的故事却又包含了宗教的意味。
有人从中看到人性善恶,有人从中看到因果循环。
然而,故事本身与孤独并无关联。
所有关于孤独的表现是通过画面和形式完成的,而不是情节。
“独钓寒江雪”的意象表现孤独足以,故事在其中可有可无。
故事所承载的,是主题之外的其他东西。
这是一种尴尬的分裂。
而这种分裂似乎是文艺片导演的通病,这种通病便是”不能克制自己的表达“。
程苓峰在评价《道士下山》的时候曾经用过这样一段话:【你能否克制自己的表达,不能克制,就会在自恋跟力有不逮之中,让表达本身汹涌而下,把主题冲得落花流水。
】而《冬》的另一个矛盾便在于,它在表达形式上是极其克制的,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极其不克制的。
无论是黑白的影像也好,还是没有对白的失语设定也好,它在表达形式上给自己套上了重重枷锁,并因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恰好印证了“Creativity comes from working within constraints “。
然而,它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混乱的,它似乎包含了对人性的思索,特别是杀鱼、烤鸟两个片段,镜头直接而赤裸,又给了大量篇幅,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又包含了对留守老人的关怀;而剧情上的因果循环、结尾的梵唱和影片的英文名”Seven days“又透露出过多的宗教意味。
它看似留白了很多东西,寓言化的风格带来了一定的思索,但再深入却一无所获。
因为影片对每一个主题的表达都是浅尝则止的,一部70分钟的电影,其情节和素材,不足以支撑更深刻的表达。
这些矛盾,都体现了导演失控的野心。
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而影片的差评,基本上都来源于此,这也是文艺片的通病。
不过,批评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赞赏。
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在主题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德顺的表演更是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气场,与那些碎片化的文艺片相比,它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些都是好的。
这部电影有它独特的气质,而它在市场上所遭遇的矛盾,也别有一番趣味:一部冷酷而孤独的《冬》,却在炎炎夏日上映;一部排片率少得可怜的电影,却在网络播放上取得了百万级的点击;再加上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种看不见的因果宿命,印证了影片本身的矛盾。
总而言之,《冬》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它有瑕疵,但它特点鲜明。
而这样一部电影,你也很难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它,就像开头那个段子里的那碗热干面,所谓正宗武汉热干面,正宗二字你要如何评判呢?
是看老板的籍贯?
还是店面所在的城市?
又或者是制作的手法?
还是个人的口味?
没有标准,喜好因人而异。
但至少,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所以,你看,其实我也是矛盾的。
THE ENDBearkiii2016.7.21@宜昌
一部极孤独的电影。
其实我并不是文艺片的钟情者,所以本来对《冬》并没有很大的期待。
还是被剧透之后才开始感兴趣的,我就是好奇一部没有台词没有配乐且故事极其简单的电影是怎样的。
开头很美,漫天白雪,寂静无人,老翁垂钓,风声呼呼,颇为几分柳宗元《江雪》的意境。
然而这却不是一个隐者的故事,所以老人没有办法坦然面对风雪、面对孤独。
真的是寂寞到了骨子里。
睡觉铺两床被子,吃饭摆两个碗,一床被子一个碗是给死去的妻子的。
整日只有呼呼的风声,无尽的风声,令人孤独的风声。
于是第二晚他打碎了玻璃,那一瞬间,风声停止了,天地真正的安静了,好像人也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这里觉得王德顺演得真真好,沉重烦躁的叹息,有些怒气地敲床板,猛地坐起来洗干脸,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到无尽孤独带来的焦灼感。
后面送走孩子之后追出来,幻想出拥抱孩子的那段无实物表演也真是好,配着弦乐配乐,让人忧伤。
大概孤独的人都会对温暖无比眷念,所以结尾老人才会听到那只鸟的叫声,看到那只鱼的身影,感受到妻子抚过他的脸庞。
可惜杀鱼烤鸟的片段真的让人不舒服,可惜这黑白的质感真的不能强扯水墨,可惜最后打出来的那行“第一部作品”和“谨献给”都让人觉得莫名。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
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
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
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
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邢健导演的电影《冬》,是我在本届独立影展上看到的最具大师气质的作品,不仅表演、音乐、摄影和镜头调度均呈现出上佳功力,还从容讲述了一个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终极寓言,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一开始就体现出跟一般独立电影作品不一样的气场与氛围:茫茫寒冬,大雪漫天,白发白须的老人在一小圈水中,独自垂钓。
所有这一切以黑白色的基调展现在观众面前,恰似一幅中国传统水墨画,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影片中的老人并不具备蓑翁与隐士那样的从容心态。
在破旧逼仄的房子里,他怀念逝去的亲人,他深感老无所依的孤独与苦痛,以至于深夜难眠,躁动不安。
影片中有一个特写,是老人应对呼啸的寒风声十分烦躁,以至于伸手打碎了窗边的玻璃,一时间众声皆止,万籁俱寂。
这与《六祖坛经》里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讲述的那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自己心动”的故事如出一辙。
可惜片中的老人无法做到慧能法师那样的超然境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面对寒冷、孤独与伤痛的记忆,他必须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撑,才能生存下去。
于是我们看到,首先成为这种依靠的是鱼。
老人一次次从水中钓上鱼,再一次次把它放入水中,在这种七擒七纵的游戏之中,老人与鱼这一活物做交流,实现存在的意义。
遗憾的是,老人既非佛祖,也不是西西弗斯那样满足于周而复始地推石上岸的人,他试图通过寻求变化、寻求新鲜事物,来摆脱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于是,在鱼之后有了鸟,在鸟之后又有了小孩儿。
为了满足鸟,他将小鱼砍为数段;为了满足小孩,他又将小鸟化为了烤肉。
这一段场景极其残酷,以至于让放映现场的一位小朋友无法接受,大哭不已;但他同时又极为真实,因为这种喜新厌旧、反复无常,正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
导演通过老人对鱼和鸟的杀戮的血腥场景的直现,指向了基督教里“人皆有罪,人人需要救赎”的教义,促发每一位观众进行自我拷问和反思。
如果说本片的主体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场景之下,讲述一个极具西方宗教隐喻的寓言故事的话,那么本片的结尾同样是杂糅着中西文明的终极寓言。。
随着小孩的远去,鱼和鸟的失不可得,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老人照例孤独、彷徨,思念亲人,思念曾经给他依靠的一切事物(鱼、鸟、小孩)。
正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属虚妄”。
老人经历的这一切或许只是“如露亦如电”的梦幻泡影而已。
非常巧合的是,影片展现的老人生活的时间刚好是七天,本片的英文片名也由此起为“Seven Days”,而这恰恰跟“上帝六日造万物,第七日安息”的基督教神话形成暗合。
这部片子的配乐同样非常值得称道,两种乐器一为吉他、一为古筝,同样是中西合璧,对剧情的助推和氛围的烘托跟全片的内容契合得天衣无缝,而老人的扮演者也看得出来是一位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戏骨,对于细微情绪和动作的表现力出神入化。
当导演介绍电影的配乐出自巫娜和老五,演员也是久经盛誉,而他为这部处女作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一百三十万)时,你不得不对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所感动。
但我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如果要给这部片子找一个参照物的话,我会选择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冬》比《都灵之马》人物更少,故事更简单,但寓意的深刻性跟后者相比毫不逊色。
如果一直顺利发展、不出意外的话,邢健导演一定能获得非凡的电影成就,成为CIFF走出的又一位大师级导演。
我也会继续关注他的后续作品。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潜伏在我乱石磊磊的心里/ 背上有一种善变的花纹/ 那是,我知道,他族类的保护色/ 他的眼神萧索,经常凝视/ 遇远的行云,向往/ 天上的舒卷和飘流/ 低头沉思,让风雨随意鞭打/ 他委弃的暴猛/ 他风化的爱——《孤独》,杨牧邢健导演处女作、荣获2015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黑白电影《冬》昨日召开上映发布会,定档6月19日父亲节。
本片主演是年届八十的哑剧艺术大师王德顺,长达70分钟的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凭借到位的肢体语言渲染出严酷荒凉的环境里,一位老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
故事发生在东北深山漫天的风雪中。
雪在这里不是温柔如柳絮,而是坚硬刺骨的晶体,狂风吹过,雪原如海,荡起冰冷绝望的海浪,黑漆漆的树丛如同孤岛,在雪海中隐现。
狂风吹雪是影片持续不断的背景音。
在这里,生命顽强而凄苦地挣扎延续。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
剧透可以告知情节,但无法传达观影的观感。
《冬》的情节线十分简单,甚至没有鲜明的故事,更像是在展示一场变化的情绪。
老人的肢体动作和声音表情、精简但恰到好处的配乐、暗藏心机的摄影剪辑将那股严酷自然下人的压抑、烦躁、孤独感传递出来。
导演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我想这更是一部讨论孤独的影片。
故事起始于鳏居老人的孤独起居,终于所爱之人幻影的出现,其间所有的相遇最终都零落收场,冷峻的自然和人心一起在吞噬生命,围绕老人发生的因缘际会如同一场精妙的轮回。
老人与鱼、小鸟和小孩的关系,就像《小王子》中的狐狸和小王子,原本无关的个体,因为有了情感,而变得特殊,甚至成为精神与生活的支柱。
狐狸教给了小王子什么是驯养,感情的联系一旦建立,狐狸不再是跟成千上万只别的狐狸毫无两样,小王子也不再是跟其他成千上万男孩毫无区别,他们仍然是狐狸和男孩,但对于彼此来说,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彼此需要的对方。
驯养带来一种依赖的幸福感。
但是在《冬》中,驯养的结束不是生离而是死别。
起初老人在寒风里枯坐钓鱼,钓上的鱼被妥善地养在玻璃鱼缸中,用稀饭喂饱后再放回冰窟里继续垂钓。
然后一只垂死的小鸟被老人救起,成为他生活中一抹欢快的声音。
一人一鸟相依为命,鸟儿在老人屋里搭巢,为老人捉虫,鸟儿走失时老人冒着风雪漫山寻找,找到后包在帽子里小心带回。
因为喜爱这只小鸟,老人把鱼杀掉剁碎想喂鸟,没想到鸟儿被小孩抓走。
随后,捉鸟小孩成了老人新的支撑,老人在小孩的陪伴下久违地大笑,他似乎将小鸟忘在脑后,做了弹弓打鸟烤熟给小孩吃。
然而不久小孩也离他而去,孤独重新笼罩老人,他甚至开始产生幻觉。
老人在追寻小孩的途中,从冰窟里捞出了小孩的帽子,而那恰恰就是一开始老人钓鱼的冰窟。
鲜活的生命从这冰窟里跃进老人的生活,最终又消逝在同一个终点。
从鱼到鸟再到小孩,闯进老人生活里的陪伴越来越复杂和重要,但在维系新的陪伴时,老人却要将上一场缘分作为献祭。
人生亦如是呵,在追着新的目标、沉迷于新的陪伴时,不觉忘记甚至摒弃了曾经的珍惜之物,可是到头来,人还是不免面对深深的孤独。
再次一无所有的老人重新回到孤独,但与之前孤独中带着思念的辗转反侧不同,经历得而复失之后的孤独伴随着巨大的悲痛。
老人在悲伤的恍惚中,鱼儿回到了缸里,鸟儿依旧叽喳,妻子还是年轻的样子,躺在他精心铺好的被褥上,温柔地摩挲他的脸庞。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幸福地死在火花的幻影里,老人在此刻也许终于摆脱孤独,化鸟而飞,在梵音唱起时,飞过雪原高山。
超脱人的肉身,这似乎是唯一逃离孤独的办法。
注:本文供稿公众号影视独舌
有幸参加电影在北京的上映前的活动,不光见到了导演而且和导演有不一样互动。
导演给人感觉挺腼腆的,但是他那发型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片长有70分钟,用13天杀青,当我问到影片其中一个编剧的时候他告诉我时长是因为可用素材没有了,感觉有点可惜,如果电影再长一些或者说有一个闭合的结局故事可能会给人感觉更加圆满。
冬是我在院线看到的第一部黑白电影,带有导演本人风格化的画面真的很美,只要你暂停就有一个漂亮的壁纸展现你的面前,不管是风雪的画面还是老人与环境的结合都有很有意境。
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对白,只有配乐和场景音,演员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动作表情展现出来的,其实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象着如果有台词会说什么,不断的用自己的脑洞去填补台词的空白,但是当我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我也能体会到所表达的内容,有的时候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人与生物之间交流必要工具。
其实导演在后面影迷提问者中也说到,他想做一个去华语或者说这不单单是拍给华人看的电影是拍给世界看的电影,因为没有语言关的障碍,我觉得导演做到了。
这部电影人物构成很简单。
老人,小孩子,鱼,鸟,还有老人逝去的爱人,电影像表达最浅显的东西是再不断得到更好的东西时候摒弃原来认为最好的东西,就好像当我得到一个我认为最重要东西的时候我努力的去得到,我得到后发现有更重要东西时候我摒弃了原来我认为的东西,甚至可以为了得到更重要东西得同时去牺牲原来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简单来说以前我没有钱我努力挣钱,我整了钱发现自己精神没有寄托,我用钱去找了精神寄托,后来我发现我更需要钱然后开始了一个循环在里面,陷入到一个欲望的循环之中。
电影配乐和电影切合的很到位,虽然配乐给人感觉很简单很干净,这一点就像电影的画面和故事一样。
但是音乐带来的灵性让升华了一个层次,尤其最后的梵语和老人变成鸟,表现出带有东方宗教特点,电影除了东方宗教特点以外还有西方宗教层面,这个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是导演告诉我的就是电影的英文名叫7天,其实讲了一个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就这方面准备二刷。
电影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原有的规律生活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老人妻子的离开,鱼的离开,鸟的离开,小孩的离开,再所有的离开之中都伴随后者对于老人原有生活常态的一种改变,看似按部就班却总在不经意间闯入你的生活。
命运多舛,天注定。
这部电影虽然再讲一个老人或者有人直接说这个电影讲的就是空巢老人的现状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当下生活的我们或者说是每一个我,观影前导演表达了这部电影创作就是源于自己内心世界,仔细想想谁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看似欢天喜悦却又患得患失,我们应该是机械的生活还是更多的去思考可能是这部电影给当下我们一个选择题。
看似多彩生活可能就像冬的画面一样只有黑白但是黑白中却总有不一样的东西在改变你的生活。
冬这部电影是一部给观众很多发散空间的电影一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结尾,不同的角度和不同世界观认知都可以对电影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其实我一开始看到导演在介绍的过程中感觉导演对于电影主题性并不是特别的明确或者导演很纯粹再说一个自己想高速大家的故事,可是却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启迪吧。
作为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佩服邢健导演呃呃呃勇气和决心,同时也为导演能在诸多国产烂片和好莱坞商业片的狂轰滥炸中给华语片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希望邢健导演和他的团队能走的更远。
一句话说感受:慢热的电影建议更多耐心的去感受。
<图片1>
(编者按:2016年7月16日下午,蓑翁在南京组织了电影《冬》的众筹观影活动。
当天晚上,蓑翁又在微信群里,组织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线上交流,邀请本片导演邢健参与互动。
以下是由群友大头猫整理的此次线上交流的实录,跟大家分享。
)时间:7月16日20:00—21:00主持人:江海一蓑翁采访对象:邢健导演江海一蓑翁:感谢今天每一位到场的观众朋友。
今晚八点到九点,我将在群里组织跟导演的线上互动交流。
前四十分钟由我跟邢健导演对话,后二十分钟大家跟导演提问互动交流。
大家身边有在其他场合看过这部电影,希望参与线上交流的,也可以邀请入群。
线上交流前四十分钟,只允许我和导演发言。
后二十分钟,大家自由提问发言,导演可以有选择性地回答。
导演的发言可以采取语音形式,其他人的提问和发言请尽量用文字。
邢健:大家好,欢迎吐槽。
1.江海一蓑翁:作为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想先请你谈谈这部电影的故事创作源起?
邢健:其实这部戏是拍我童年一个内心的状态感觉,可能起源于很多事情。
像我童年和爷爷、奶奶还有我的姥姥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很多。
我记得我姥姥,因为我姥爷很早以前就离开了,就我姥姥一个人住。
然后那时候我记得偶尔放假,周六周日的时候会去看我姥姥。
每当我去看她的时候,她一个人见我之后就从早上会聊到晚上,一直不停地跟我说话。
我不在的时候,她平时一天可能要抽五六包烟,不断地抽,一个人。
而且过年的时候,她的这些子女,像我母亲,也很少过去看她。
她就这么一个人过了很多年。
每次我见她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她好像很久没有见到人似的,就是不停的跟我说话,对我内心的感触很深。
还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我爷爷身体特别好,我奶奶当时离开之后,我爷爷当时身体也没什么病,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觉得他整个人的精神支柱就没了。
其实我也不觉得我爷爷和我奶奶两个人的情感关系有多好,但就是这么很微妙,我奶奶走了之后,我爷爷整个就坚持不下去了。
就像我拍《冬》的时候,其实我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吧,不是那么强壮。
我拍《冬》之前一年前办了健身卡,当时我就特别害怕自己在拍这部戏的时候坚持不下来。
但是我在拍这部戏的过程当中,我们剧组像跟机员啊都换了好几批人,很多摄影都感冒生病,但是我一点儿问题没有,我觉得就是一个精神的支持。
所以说我写这剧本的时候,就特别想把我的内心的一些想法,一些感受拍出来。
因为我以前学画画,也希望在我的绘画里面,包括电影里面都能把这些东西融入进去。
当时我写剧本的时候还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报纸的头条儿吧,成都有一个老奶奶花了大概是三十万块钱,给她养的一只猫做了一个葬礼。
当我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也挺惊讶的,那个老奶奶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但是她愿意把平时子女给她的这些积蓄都拿出来,给她的猫去做这个豪华的葬礼。
我相信那个猫如果要她的命的话,她也能给。
会让我想到很多,比如老奶奶她平时一个人怎么生活啊,这些事情会让我去想拍一个关于人的内心感受这样的(电影)。
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我以前也经常聊过这个事情,就是我童年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经常会思考一些比较人生终极的问题。
很小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觉得可能也是我对死亡的一种恐惧,就是每天晚上会思考一些我是从哪里来的,将来会去哪里?
如果有一天我没了的话会怎么样?
就会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我就很想把这些东西融入到我的作品里面。
2.江海一蓑翁:影片由老人,孩子,鱼和鸟组成,能不能谈谈这四个角色各自的设定和指向?
邢健:其实老人和小孩儿,我设定的时候没有去考虑是一老一小。
我觉得就是代表人类。
然后当时我们想的时候就觉得想拍天地人之间三者的一个情感。
人和时间的情感,或者说就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吧,想讲这个。
其实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说一下,就是关于南京的问题。
我每次可能都会聊到南京这个问题。
这个影片13年拍出来的,大概2014年剪出来的,剪出来之后当时在北京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放映,当时放完之后效果特别不好,也可能是当时初剪没有剪完。
当时观众的反映,好的会特别好,不好的会说这部影片特别烂,但是我知道说好的一定都是我的朋友,或者我朋友的朋友来鼓励我。
但是当时那次放完回去之后,我纠结了好久,思考了很久,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去做导演,或者说自己可能根本就不会拍电影,怀疑自己拍了一部很烂的片子。
但是我第二次在南京放映,就是后来参加在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展时,算是给我一个极大的鼓励。
因为当时那场的放映,让我找到了终于有一些观众可以看懂我的片子,回来之后我觉得算是一个鼓励吧。
所以说南京是我的一个福地。
3. 江海一蓑翁:我也是在那次影展上看到片子的,很喜欢。
为什么会把故事放在东北的大雪原里?
这样的环境下拍摄,遇到了那些困难?
邢健:放在东北拍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对那块土地第一是比较熟悉,第二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雪,一直到现在都比较喜欢雪。
对雪有一个很大的情感在里面。
在这个环境下遇到的困难其实太多了,每一场我讲的都不太一样,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些困难。
首先之前12年、13年,包括11年的时候,我们都去看过景,觉得那个地方是最合适的。
但是那个地方白天就有零下三十多度,晚上有的时候会拍到十二点、一点的时候就会有零下将近四十度。
对于这样一部戏来说,本身就是很难拍摄的。
影片中最难拍的,像老人、小孩儿,然后动物,这影片里都有。
而且动物拍摄时,因为影片好多镜头采用的是固定的镜头,对拍鸟来说是非常难的。
因为固定镜头的时候,我们要给鸟设计一个航线,鸟不能飞低了不能飞高了,也不能飞偏。
这样的话鸟必须从那个地方经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其实特别难。
至于其他的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搭景,我们(剧组)吃住行这些,可能是每个导演都会经历的一些困难吧,我觉得没什么可过多说,叫苦啊或者怎么的,都是应该的,做为一个导演来说。
在那个山上其实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当时选的地方是在长白山的一个算是最高的一个地方吧,在个地方搭景。
本来山上是没有房子的,那个房子我们是后搭的,大概搭了有一个半月吧。
搭完之后当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做旧,那个房子要做旧。
但是温度由于过低,我们美术道具那块当时用高锰酸钾去做旧,根本做不了旧。
因为那个高锰酸钾一泼上去之后,它马上结冰,根本就不起化学反应,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而且当时还有三天就要开机拍摄了。
其它的困难就发生太多了,像我们的车出现问题就至少有三起吧。
4.江海一蓑翁:在我的影评里,称这部电影是一个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终极寓言,包括你的英文片名也是七天,上帝造万物的周期轮回。
您通过影片想表达的,具体是怎样的寓意?
邢健: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拍《冬》的记录片,我现在正在剪辑,大概这周五会在优酷播出,现在可能会推到下周,大概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会展现从08年我筹备这部戏一直到今年16年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在这个纪录片里展现。
这个寓言其实特别重要,因为我每场交流的时候都会有人问很多特别奇怪的问题。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
有观众会问那个鸟儿叼那个虫子,那个虫子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很问题很现实。
包括那个老人,他的子女干什么的,他每天靠什么生活等等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要以这个角度去看这部影片,就很难看得懂,因为就是一个很寓言的影片。
关于七天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巧合,因为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最初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过说要讲七天的故事,七天的事。
当我这部片剪辑的时候也没有说剪了七天,但是冥冥之中就剪成了七天。
后来有影评人、导演看到觉得好像是讲了七天的事,后来我回头看了一下,大家就在聊这个事情,和圣经里上帝创世记这个事一对比发现,比较吻合。
而且里面很多有趣的东西,包括最后一天老人离开,上帝实际用六天创造了世界,最后一天上帝休息,都相对比较吻合。
然后很多人跟我说这部戏好像不是我拍的,是上帝给我的一个礼物。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中西文化的问题。
我一直对艺术的一个价值观是,我创作的时候我可能会考虑不是某个国家的文化,我会站在一个全人类的或全世界的一个角度文化来叙事一个故事。
举个例子,假如我的影片中结尾有一个宗教的佛经,画面上是很中国山水画的这种感觉,而且英文名就叫七天,很多人会觉得是一个比较杂的东西,但是我会觉得,只要这个东西适合我想表达的主题,能够表达,就可以拿过来,包括王德顺的哑剧表演。
5.江海一蓑翁:王德顺老人的表演堪称出神入化,如何找到他出演这部电影?
您怎样评价他在片中的表演?
邢健:很多观众会问我这部戏是不是就是给王德顺老师写的。
这剧本08年有的时候,就是银幕上呈现出来的这样一个戏,虽然从08年到13年之间,我们改了很多情节,加了很多情节,但是当我快拍的时候,我发现第一稿是我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是特别纯的一个东西。
后来我们就按照第一稿来拍摄的。
所以谈不上这部戏是给王老师量身定做的。
也是后来觉得特别机缘巧合。
大概是12年的冬天认识了王老师,之后我发现这部戏真的特别特别适合他,感觉真的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本身我觉得在中国能去长白山拍戏的老的演员可能真的不多,能坚持下来的有这样好的身体。
王德顺本身也是东北人,而且我整部影片又没有对白,他又是中国最早玩哑剧走出国门的这样一个艺术家,所以说我觉得这部戏请他来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
在拍戏过程中,我从来没有给王老师讲怎么去演。
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会演的话就不会请王老师来。
我基本上不会指导演员的表演,只是告诉他一个状态就OK。
基本上我们拍王老师的戏最多两条,不超过两条就可以过了。
一般比较慢的戏都是他和小孩儿或者是和小鸟儿去配合的时候。
尤其像有一场戏,小鸟从窗外叼着一个虫子飞到屋内的碗上面,是一个镜头完成的。
那一个镜头就拍了一天。
当时王老师为了配合鸟儿的镜头,他需要不断的吃土豆儿。
我们当时煮了一锅土豆,从早上拍到晚上,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包括我们那时候山上也吃不了饭,也是他提出来吃泡面,我们就吃了大概半个月的泡面,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接触这么长时间,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先锋,或者说特别前卫,一个很时尚艺术家。
6.江海一蓑翁:熟悉摇滚独立音乐的朋友,都会对这部电影的配乐者——刘索拉、老五、巫娜大为称道。
您是怎么请到他们来做配乐的?
影片中具体展现的配乐元素,基于你怎样的考虑?
邢健:刘索拉老师特别简单,当我了解到刘索拉老师,听到她的音乐时,觉得她的那种创作的感觉或者状态、气质都比较符合这部影片。
当时我就从网上搜她的工作室,然后找到她的电话,然后就给她打电话,打电话之后我们就见面,见面之后我就把这部影片剪的一个初稿,当时还没有初稿,当时最早的时候是一个故事梗概(给她),然后她就同意了。
而且用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价格,可能连租一个棚子的钱都不够,就那样一个价格。
她又帮我请到了老五,就是刘义军,还有巫娜。
其实这次我们的配乐可能在中国来说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配乐。
当时我们把片子剪完之后,然后在棚里老五就直接看这段视频,一边看一边弹感受,感受到了什么就弹什么,巫娜也是这样,完全即兴从影片一开头到结尾去弹出来。
然后刘老师会把两个老师的音乐合在一起,会删减一些东西。
因为整个通篇都是音乐,我的作用就是选择哪一段需要用音乐。
所以影片最后就选了三段音乐,没有用那么多。
其实我一直把很多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包括雪的那种感觉的声音,人的呼吸等,我觉得这些声音也是音乐,也会给观众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
7.江海一蓑翁: 对于资深影迷来说,总会把这部片子跟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产生对比。
能不能谈谈您眼中这两部电影的异同?
同时也请您再谈谈,哪些电影导演的作品对您的电影创作影响比较大?
邢健:《都灵之马》是我在13年中旬在剪这个片的时候,当时我这片子一共剪了一年的时间,剪到一半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确实找不到感觉,就停了一下。
当时我有一个摄影师的朋友给我推荐一部电影,就是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然后就看了,看之后就更剪不下去了,当时对我的打击其实蛮大的。
如果我在拍这部戏之前去看了《都灵之马》,对我这部《冬》来说可能会更好吧。
很多人觉得这两部影片——《冬》和《都灵之马》有相似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除了老人、土豆儿,还有整个影片的某些气质会有些相似,但是还是完全不太一样的两部影片。
其实要表达的东西和整个故事的构架都不太一样。
影响我的导演,我个人喜欢的导演蛮多的。
像伊朗的,日本的像黑泽明或者是韩国的金基德、李沧东。
我们就聊一下韩国的李沧东和金基德吧。
金基德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个导演,也谈不上特别喜欢。
但是我确实把金基德的所有影片看过很多遍。
当我写这剧本的时候,我也特别害怕很多人觉得,我也发现这部影片和金基德的风格很像。
其实我作为创作者来说也尽量的去避免这些。
但是后来觉得也没必要,觉得还是不太一样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金基德的这种像标签似的(电影)。
因为像全球这么多导演当中,只有金基德的作品看完之后会说,啊这是金基德。
就是它的原创性我觉得特别欣赏。
不像很多导演,你看完之后,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里面。
金基德我觉得就比较统一,他创作的这种想象力,还有这种能力非常强。
所以说比较欣赏。
就影片来说我可能更喜欢李沧东导演的一些作品。
我觉得他的这种胸怀还有他的一些包容,影片里表达的东西我个人更喜欢吧。
8.江海一蓑翁:这是你的第一部长片,据说您是投入了全部积蓄拍这部电影。
能否对有志于进行艺术电影创作的朋友,谈谈您的心得和建议?
邢健:对,这是我第一部长篇。
其实我在上学期间,一开始学电影的时候拍过好多实验片或者是短片吧。
那个时候给了我很多的铺垫。
从08年剧本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剧本很好玩儿,很值得我们去做。
然后我从09年到北京之后,当时我就一直在找很多北京的投资方,想(让他们)去投这部戏。
从09年一直找到12年,见过很多五花八门的各式各样的一些投资方,大多都觉得这剧本还挺有意思,但都觉得很难拍摄,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不赚钱的游戏。
也是历经了几年,后来我觉得这部戏再不做可能不行了,而且我觉得这部戏必须要做,我一直把这部戏当成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我觉得我这部戏不拍的话,就很难去拍下部戏,或者说很难上另外一个台阶。
后来就决定自己来做这部戏。
从09年来北京之后一直拍些广告,拍一些小的片子去赚钱,去自己来投这部戏。
当时我们最开始预算这部戏是60万,但是后来我们在长白山搭房子,后来就花了有60多万。
我们就当时有的就是六十多万,然后就带着那些钱就去拍摄。
拍摄一共有十三天,王老师的戏是十三天,之后补拍了一天的空景。
拍戏的过程当中就不断的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大概好多回吧。
有几回基本上我们整个剧组里只有几百块钱。
连我们出的大车,加油一天就三千块钱,连车钱有好多回都交不起。
包括吃和住,那个宾馆当时都是后来交钱的。
当我们拍完之后,大家没有钱结不了帐,当时在长白山都回不来了。
在宾馆大概等了一天去解决这个问题。
反正这一路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都是慢慢去解决,慢慢一个一个去解决掉了。
后来我把老家的一个房子卖掉,去完成了这个戏。
心得和建议:其实没什么心得和建议吧,觉得年轻人就因为我们年轻,所以觉得有些东西我们既然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坚持,一定要坚持住,这很重要。
有时候你觉得你想的东西和一些前辈有些观念上的不同。
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
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想法,你觉得是对的就要去坚持,即使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说得有些啰嗦。
江海一蓑翁:下面进行自由交流环节,大家有任何问题或者心得,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留言,导演可以看有选择性的回答或回应。
Andy:导演可以组织线下交流会啊?
邢健:好啊好啊,有时间一定会组织线下交流。
可能现在这部片子是8月7号密钥到期。
到期之后,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
主要发行这部片子把我们整个团队都累坏了。
因为这个片子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所有的宣传发行。
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筹备下部戏,在年底拍摄我的下一部电影。
蓝猫猫:邢导最近都在忙着做宣传吗?
本来很期待见面会的。
张渝涓:谢谢导演,您辛苦了。
邢健:只要大家喜欢我的电影,作为创作者就很欣慰。
FatE: 辛苦了。
非常棒,我现在也是一个业余独立动画制作者,对于您说的太感同身受了!
一定要去做自己喜欢和想表达的东西。
我特地拍了一些镜头,觉得布光特别惊艳,比如这个镜头,不知道背后的光,是特意注意到镜子吗?
邢健:关于光线的问题,最早在08年的时候已经基本定了,就是所有内景反差相对来说比较大,外景相对反差比较小。
我想用室内表现人的孤独感更强烈一些,外面表现人的这种压抑感。
蓝猫猫:非常喜欢,觉得有灵魂而且国际化,并且过多少年都会感动。
后期还是做默片吗?
邢健:下部片子不是默片,不是没有对白,是有对白的。
其实这部片我们也不是刻意没有对白,曾经想加过对白,但确实加不上去。
我们不知道想说什么,而且觉得说那些话没有什么用,不太希望在我的作品当中有一些不起作用的表达。
蓝猫猫:没有对白才纯粹。
Dave:邢导,那个鸟、动物是怎么拍的?
特别有意思。
是养的还是用特技做的?
邢健:鸟是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训练的。
张渝涓:整体上不是很理解,请原谅。
艺术电影看得少。
不过老人第一(天)铺开被子,认真抖开“爱之花”枕巾,就觉得有些进入感。
后来为什么孩子会躺在那里,是什么隐喻呢?
不想孤独?
不是谁都能填平吧?
邢健:没有特别隐喻。
FatE:就是有一个老人背后有镜子的那个景,特别惊艳。
这是您无意识表达的还是安排的?
还有一个特别好奇的问题,似乎这个片子不仅能正过来看,还可以倒过来看,也能解读出另一种含义。
您写剧本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考虑么?
邢健:倒过来看?
FatE:虽然没啥关系,我看的时候宗无意识的想到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然后试着把您这部片子倒过来看,再正过来看,觉得意味更重了。
另外我也觉得您的片子有黑泽明的范儿,黑泽明还有押井守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
沁玥Qinyue:我的理解可能比较浅薄:对于深处的孤独,所有身边出现的交流和寄托都是溺水前的稻草,可以随时被替代。
邢健:内心有空缺,需要不断填补。
张渝涓:在有限预算下,拍摄与制作的诚意充分感受了,也能让人回味,如醇酒。
邢健:谢谢。
蓝猫猫:我更觉得老爷子杀鱼烤鸟不是妄心,是愿意付出一切去讨好更想要的温暖,抵御孤独。
蓝猫猫:导演对杀鱼烤鸟的正确解释。
沁玥Qinyue:前大半段在不停地抓住一切机会填补;最后几分钟轮回,让人释然。
FatE:分享一句金陵读书经典语录,采自《红楼梦》:“好似一片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觉得您的片子很有这意境。
江海一蓑翁:@蓝猫猫 这不是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没有正确解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好的作品一般都是多义性的,意义由作者和受众共同产生。
邢健:我一直觉得众生平等,羊吃草,人吃羊,草也有生命。
Andy:导演我也想做一个这样有意境,有逼格的作品。
我在打算开始写剧本,有什么建议吗,或者意见?
真的很开心看到《冬》和《路边野餐》这样的作品。
hyt:现在回味起来,仿佛置于虚空幻境,类似于一个多维空间,看到了(抑或置身,替身)于其中。
FatE:我是一个科幻迷,其实我觉得您这片儿也挺有库布里克那种味道的。
但是邢导这个片子虽然让人读出了很多的味道,却哪一种味道都不是,仔细品味,是属于《冬》自己的味道。
我觉得这就像邢导说的,落脚点在全人类上。
雨伞:没有对白,胜于对白。
沁玥Qinyue:总之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能够哪怕浅薄的尝试理解,就很好。
Andy:导演你觉得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排演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Candy:我觉得您的片子很国画,在画面上非常美。
鱼,鸟,小孩的寓言也特别棒。
但作为逻辑控,总觉得小孩为什么要捕鸟呢?
还带了一群小孩。
那群小孩后来去哪里了?
最后出现的姑娘是老人的妻子吗?
他有过孩子吗?
他还有什么故事吗?最后雪地上的那串脚印是不是孩子的?
孩子是不是其实没有死?
还有影片里多次出现风吹雪的镜头,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Andy:我觉得更像是对于内心时间的自省,对孤独的诠释。
hyt:或许只是轮回的一个片段。
江海一蓑翁:@candy 电影是艺术,不能用做数学题的方式来观看,个人观点。
邢健:其实我在写《冬》剧本的时候,有一段是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他为什么住在那儿。
我们把这一段整个拿出来,然后也是我今年年底要拍摄的这部戏。
就是讲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
下部戏依然还是有动物,主要是讲家猫和老鼠由仇人变成爱情的故事。
江海一蓑翁:因为时间关系,本场交流到此告一段落。
感谢邢健导演的精彩分享,感谢各位观众的提问和参与。
邢健:谢谢大家!
感谢大家支持《冬》!
感谢主持人!
大家辛苦了!
喜欢南京,南京是我的福地。
江海一蓑翁:《冬》的观影交流圆满结束。
文字整理:大头猫2016年7月17日
鱼-鸟-小孩,老人本想用旧物换取更能与他相伴的新物,却不知世界上没有更持久一说。
画面美、意境佳、演员赞、剧情呵呵呵。
排片少到只有早场,大概是一个厅里单人观影人数多于结伴人数的。老人每天去钓鱼,钓到了就养一天第二天放生;可是后来救了一只小鸟,就把鱼宰了喂鸟;再后来有一个小孩陪他,小孩不喜欢吃土豆,老人烤了鸟给小孩吃。可惜并没有机会让他继续把小孩给谁吃。
多一星给老爷子,故事难懂也不难懂,等了半年,终于又有排期了。一个深夜,看完还得打车回家,还是值得。
寂寞如雪
除了孤独,没有了。
看了快20分钟没有台词,只有呼哧,太闷了,导演有点装。室内拍摄黑乎乎的,这老头和导演一样闲的蛋疼。国产文艺片不应该就这水平,果断弃。
《冬》在很多细节上与都与《都灵之马》相似,但是故事就显得浅显幼稚。影片意图探讨人在孤独时的思想病态。但是又没有讲深讲透,影片没有用任何文本来帮助阐释故事,这个尝试野心不小,但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了半熟不透的夹生货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值得探讨,回头写长评
在「邢健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中,观众不知《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看完《冬去冬又来》之后愈发「自我」怀疑,仿佛流变的「历史」时空永远处于「固态」冰封当中。人越体会到寒冷越本能地靠近「烟火」人迹,人越感受到孤独越自然地寻求「沟通」理解,去看北欧风格,去看《处子之山》是不是想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孩子尚能「知晓」做到,为何成人反倒举步维艰?我们的新一代「迷影型」创作者都只关注「电影」浮华的表面,而不去往「生活」深处走。属于人的故事不屑「开口」讲,属于人的东西不敢「伸手」要,却要人像动物一样活着抑或死去,而且对人充满了误解和敌意。养鱼钓鱼,喂鸟吃鸟——这并不是长者「智者」要做的事,遭遇「虚无」的《罗塞塔》才这样「糊口」度日。倘若作者想要表达的《定理》主题不成立,那么只剩下炫耀「书画」技术了。
难道没有人看出来 这是完全抄袭的《都灵之马》吗?!! 七天 吃土豆 黑白
整体影像具有中国特色美感,外搭孤独内衬人性,黑白无台词看上去也逼格十足。不过故意没有台词的设计太做作了,以及结尾“刑健的第一部电影”是想让大家膜拜你有多厉害吗,有点恶心。不过中国电影院线能上映这么一部电影,也算是一种突破。最后赞一下王德顺老爷子,最厉害最应该膜拜的人是他。
《冬》可能是一部小众影片。哑剧及形体表演大师王德顺老先生担纲主演,这几乎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不可否认王老爷子表演非常到位,因此让这部没有对白的黑白长片变得有看点、有回味。不过我从一开始就感觉本片很像《都灵之马》。不过《都》最后有一句台词。最后一镜头,老人举着土豆说:we must eat。
Physically repulsed. 为王老师演技加一星。画面完全就像把彩色片去了色,毫无黑白片应有的光影层次,也就别装逼搞黑白了。导演心也挺大的,结尾“邢健的第一部电影”这种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屌的一行大字出来我真的被恶心到了。
向来不恐惧孤独,更无所谓寂寞,只是乏味单调以及那空谷游荡的无声
为了长白山才去看这个片子。善与恶,因与果形成一道闭合的环,圈住了一些细节和情绪,但也圈住了一些莫名其妙和刻意做作。
很久没看到这么无聊又好像逼格高的电影了。全程无言,但故事性是真的很差,压根不算合格的哑剧,冲突比较弱,实在是有点自我封闭。用黑白来拍大雪纷飞很漂亮,但全片实在不知道想让观众对男主有什么样的感觉。已快进。
看似平静的影像下却是浮躁至极的电影制作人,结果出来的便是一部空有外壳而毫无内容的形式片。两星。
有点儿金基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