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movie gets divors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伦敦电影节。
于是居然提前在大屏幕上看到了Noah的新片。
个人觉得是Noah Baumbach最好的电影,高于The Squid and the Whale,也高于Frances Ha。
记得2010年第一次看到小报说Jennifer Jason Leigh files divorce from Noah Baumbach,非常惊讶。
那时候回想起Noah在宣传Greenberg的采访里盛赞Greta,他说, Greta came to our apartment to audition for the role of Florence. She was SO good immediately, that part of me just wanted to shoot her then. 那时候作为粉丝,也不知该说啥,只能感叹一下。
后来Frances Ha出来了,I felt the freshness, so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itterness or bleakness in Greenberg or Margot at the Wedding. I thought, Noah has found a new muse. Good for him. Of course, who wouldn't love such as person as Greta.好像是他们离婚终于settle之后,大概2013年,Noah说,maybe some day there will be a film about this.我当时想,哇,太personal了。
估计要等feelings are settled才能拍。
结果居然来得这么快。
中间还拍了三部别的,While We're Young, Mistress America, 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oah还是挺工作狂的。
我非常感动的是Marriage Story基调这么温暖,there is a lot of love. I can see the conflict. But I don't see any bitterness.而且Noah对两个角色的视角呈现都比较公平。
虽然好像Charlie所经历的现实苦难更具体(找律师,纽约LA两头飞,布置房子etc),但能感到他对Nicole的角色是很欣赏也很同情的。
开头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Nicole的清单太美了,结尾又有呼应。
Noah写剧本写人物真是一流。
两位演员都超好。
我觉得Adam Driver胜一筹,说真的。
这两个人都光彩夺目。
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里光彩夺目的星星。
然而两个人在一起,就总要有一颗星星稍微黯淡些,无法独一无二地闪耀。
Noah是在用离婚的故事来探讨婚姻,和其中的he/she narrative。
说实话,我觉得Charlie的角色的确是有一点自大,Nicole相比起来是个更加无私的人。
Noah对女性的理解我还是很欣赏。
关于社会对女性/母亲的unfair expectation,Laura Dern的那段独白精彩绝伦。
Noah让我最爱的是他的幽默感和细节:Adam Driver的万圣节打扮,他的意外受伤,他拿停车票的尴尬,等等。
Wallace Shawn的段子太扯了。
哈哈哈。
很多细节都是有心者更能enjoy。
什么27岁拿Tony会mess you up —— Noah拍第一个电影时他才26岁。
Charlie的theatre company叫Exit Ghost —— Noah在reference他挚爱的作家Philip Roth。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Nicole去纽约看戏时遇到了Charlie——这也是Jennifer和Noah相遇的故事。
Nicole妈妈家的墙上有一副裱起来的杂志文章叫Scenes from a marriage——NYmagazine的确有一篇2007年写他们俩的文章,叫Scenes from an indie marriage.Noah用了Sondheim的Company也实在是不能再贴切。
我觉得这个他一定是想用很久了。
唯一不那么喜欢的是两人真正恶言恶语的那个scene。
真的会这样吗?
明明都是很文明理智的人,却说那么难听,那么伤人的话。
也许Noah觉得没有爆发的divorce是不真实的。
我想他是对的。
但个人觉得这个scene有点way over the top。
这是一个很modern的divorce。
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另一种生活,只能把爱搁置。
和很多事情比起来,爱情不那么重要了。
像Nicole写的,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October 2019
拖了两年,终于看了这部高分口碑电影。
情节非常真实,我觉得编剧/导演鲍姆巴赫一定是对婚姻中的双方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
因为故事讲得好,在第一遍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说的话都是关于电影设置的议题本身的,很少有关于影片自己艺术技巧的。
但这也正说明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被故事吸引了吧!
简单说,它揭示了一个让我们颇感无力的事实:在一段婚姻关系中,我们可能是一起坠入了爱河,最终却要各自挣扎,分开走完这段别离的路程。
当然,如果分开是带有偶然性的,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只是恰好走入了一段“彼此想要的生活不同”的关系,那么本片大可以命名为“离婚故事”;正因为作者认为他揭示的议题具有普遍性,认为这种愿望、权力的错位和解决问题方式之惨烈是“不可避免的”,才把影片冠名以“婚姻故事”,而这点让我颇为困扰。
影片刚开始几分钟,我们通过男女主口中“我爱对方的哪些地方”,非常快速地建立起了对两个人物和故事大致走向的概念:两个温柔、体面、颇为爱孩子的人,曾经非常依赖彼此在生活中的支持,但是现在婚姻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将要走向破裂。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们大概会get nasty,大动干戈,围绕财产和孩子的抚养权争个头破血流,但最终,他们会分开。
That’s how it goes. Always. 每一个他们接触的专业人士(一开始的调解员、后来的女律师、男主的两任律师)都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他们见多了。
那么有必要这样大费周章吗?
用两个小时讲一个已经猜得到走向和结果的故事?
很不幸,伴随着这个过程,最终我们会和主人公一起意识到:“我们”的婚姻故事,不得不被拆分成“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再讲一遍,才能画上句号。
他们为什么要离婚?
当人们申请离婚时,总喜欢用“感情破裂”这一说法。
而事实上,比起“感情”的破裂,这个裂痕更容易产生在生活方式上。
当我们想过的日子不一样,一起生活就变得特别困难,而且往往以至少其中一方承受着巨大痛苦为代价。
“爱”往往并不能弥合这一裂痕,如果我们不爱对方,根本不care,有些事情反倒没有那么难。
就像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里说的,一开始我们被一个人的外表所吸引,随后是价值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左右亲密关系能否长久稳定的,往往是生活方式。
啊,多希望我20岁的时候就能理解这个道理。
当然,即使人们年纪轻轻就了解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也不一定就能在婚前选择时轻易“避雷”。
毕竟,第一,两个人刚刚擦出爱情火花的时候,巨大的激情和在一起所带来的新鲜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宽容度”,很多事你不确定自己喜不喜欢,只会觉得和对方一起做出了新的尝试非常有意思,直到最初的激情褪去,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自己根深蒂固的那一套“舒适区”“自我意识”又会不断彰显,而感情又刚好进入了倦怠期;以及,第二,有几个人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总是觉醒得比“性”和“爱”要晚,个人理解,人性毕竟比动物性更深奥。
扯~~~远了。
回到《婚姻故事》的主人公身上,虽然很多女性观众看电影时可能会很纠结男主出轨、以及控制欲强、不尊重女主的愿望这些点(说真的,哪个导演不是control freak?
特别是还有几分才华的lol),但本质上,他们就是prefer不同的生活。
妮可当然很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查理也未必就觉得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不值得有自己的价值,归根结底他们的规划不同。
放在这个故事里,这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被外化成了地域差异——妮可想回LA, 查理却是坚定的纽约客。
这一点是他们婚姻真正的deal breaker,也是离婚时为什么难以settle的核心争议点。
And why is parenting makes it a lot more harder? 因为parenting的一部分就是“制定规则”,而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想争取那种“我说了算”的权力。
“这是我的小孩,我希望他按照我精心为他规划的方式来成长,因为我自信这是我尽力为他谋求的最好……”而且电影里的律师还会告诉你,别听孩子说他想选择什么,他只是捡你喜欢听的说,根本不作数。
大部分负责任的家长都很难接受直接放手退让,就像查理的第一位律师劝他的,孩子会长大的,到时候再让他做选择,也许他会选去东海岸读大学呢?
不过事实上,就像这个故事中展现的一样,大部分婚姻在进行中的时候,作为妻子/母亲的一方往往要为家庭责任和家庭角色付出更多,所以,在婚姻终止的时候,她们往往能取得更多对孩子的话语权。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整体上还是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中。
而这和第二个话题点紧密相关——在一段关系中,“弱者”往往握有最终的“主导权”,因为他们可以选择先离开。
在电影的前一小段,我们看到女主妮可疲惫而又心碎。
在纽约的调停师办公室,她拒绝念出自己写的查理的优点,拒绝交谈,是因为她比查理更先一步“死心”,更早意识到这段婚姻和整个亲密关系的终结。
妮可离开纽约去洛杉矶的前夜,她最后一次出演了查理导演的舞台剧,晚上回到家,她对查理表示“为看得出来你想给我点评,既然你不说就睡不着觉,你就说吧”,在查理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认真给出表演的意见后,妮可转身回房间,泪流满面——很多观众抨击这个段落体现出查理的自私与狂妄,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双方对这段关系走向认知上的一种错位。
诚然,查理一定是非常自我的,他完全忽略了妻子的感受,直到最后一刻,他的脑子里还只有他的剧团和他的剧作,全然没有意识到下一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而妮可这一走不会再回头,不光是他们的婚姻关系无法挽救,更是“从现在起一切不再听你的”这套游戏规则。
正因为之前在纽约时,他们三口之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在过“查理想要的那种生活”,所以查理直到这一刻还没有感到巨大的不满,他把分开看作是调整,以为一切还能可控,而等到失去的时候他才能真切体会到他要失去的是什么。
(鲍姆巴赫用一段剧情刻画了这种真·切肤之痛,非常幽默,非常witty。
)所以,当妮可在干练的离婚律师诺拉的指导下,开始“抢得先机”,“发动全面战争”,查理才会那样地措手不及。
因为他以为离婚也会在他可控范围内。
这里我总是会想起CSI中老G说的话,在SM关系中,M的一方才是主导,because they got the right to say ‘stop’. 而这可能也对照了影片的标题为什么要叫“婚姻故事”,it takes the two of us to enter this relationship, but it only takes one to leave and tear it apart.在影片的叙事上,我觉得鲍姆巴赫已经做到了尽量的公正,他会轮流利用不同主人公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因为他总是“让处于弱势的一方作为视点人物”,能给观众充分的与他们共情的空间。
当然,可能因为他本身是男性,而且本片估计一定程度上基于他自己的人生经验,所以可能对男主内心的展示多一些,但是鲍姆巴赫至少进行了相当的反思,才能表达出“因为在婚姻里你占尽了便宜,所以离婚时无限吃瘪”式的思考。
那场夫妻吵架的戏确实从台词到调度都无比精彩。
亲密关系中的人们在爆发争吵时,能用最恶毒的话攻击对方,以期给对方带来最大的情感伤害——但是很不幸,我们分辨不了其中哪些是真心话,哪些是气话,以及就算是真心话又有多大的价值。
双方说到底只是各执一词罢了。
查理在争吵时指责妮可,“根本不是我忽视了你的声音,你根本没有自己的声音,你只是喜欢抱怨你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点在影片结尾时被证实是伪命题(妮可得了艾美奖导演奖项提名,她有自己的“声音”,确实之前查理压抑了她),但是查理在说出这话时大约是真心实意那样认为,而不仅仅出于私欲(仿佛妻子就是当仆人使用最方便)。
这种叙事方法以及创作者自我经验的反思叠加出更加丰富的表意,让我想起Jason Robert Brown创作的音乐剧《过去五年》,很有意思,都是纽约才子经历了失败婚姻后悟出自己到底有多自恋。
电影其它技巧层面的内容就不评价了,精彩的对白,流动的镜头,富有张力的剧本结构,行云流水的表演——其实男女主演大概换成谁都能演好这俩丧丧的角色,但是我很喜欢斯嘉丽约翰逊主演本片,带来一种“寡姐转世居然是个worn-out失婚妈妈”的幽默感,还有就是离婚官司打差不多时,男女主分别演绎的歌曲,来自于同一部音乐剧《Company》,不得不再次感叹,连婚都没结过的桑爷真的是神啊神。
今年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得主《小丑》已在一个月前与国内观众“正式”见面,引发了又一轮热烈的讨论。
尽管《小丑》叫好又叫座,但这绝不代表本届电影节的其他入围电影就没什么值得关注的了,恰恰相反,还有一部非常耀眼的佳作。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一向苛刻的Metacritic给出了94分的超高分,全年仅次于奉俊昊的《寄生虫》,和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爱尔兰人》同分。
《寄生虫》(2019)尽管在威尼斯颗粒未收,但本片堪称是无冕之王,在国际媒体场刊评分中以3.95的超级高分位列榜首,榜单中排在第二、三位的是近期又陷入风波的波兰斯基新作《我控诉》(3.7分)以及《小丑》(3.4分)。
在此后不久的多伦多电影节中,它又获得了人民选择奖的第二名,得票数仅次于另一部颁奖季热门影片《乔乔兔》。
《乔乔兔》(2019)作为一部小品电影,本片能收获如此的高口碑,实在是让观众们很难不期待——
婚姻故事 (2019)8.52019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 诺亚·鲍姆巴赫 / 斯嘉丽·约翰逊 亚当·德赖弗从片方放出的所有包括海报、预告在内的物料中,观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双视角”的电影。
和预告片片段一样,影片开场向观众展示了过去种种生活中快乐片段的回溯,配上两位主角各自的画外音和相当柔和欢快、充满爱意与忧愁的配乐。
男主查理(亚当·德赖弗 饰)讲述着女主妮可(斯嘉丽·约翰逊 饰)的善良温暖,以及作为演员的天赋;而妮可则介绍着查理作为剧作家的自信、极具创造力和作为父亲的体贴负责。
《婚姻故事》角色海报通过这一场相当漂亮的“相互介绍”,观众们会了解两位主角的性格特点,与角色的距离被迅速拉近。
这一场戏也同时强调了男女主角之间的认知了解和相爱程度之深——毕竟就是一段“撒狗粮”的戏。
但是在随后的场景电影便迅速揭示出故事的“真相”,查理和妮可正面对着婚姻破裂的问题,他们正在接受调解人的调解,而之前的画外音正是他们在调解人的要求下各自所书写的自己欣赏对方的优点及原因。
电影以一种非常高效又温暖的叙事节奏打开了这个看起来可能没那么温暖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离婚的“婚姻故事”。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对于影迷来说也不是生脸了,作为一个创作型电影人,鲍姆巴赫在导演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后也持续贡献着包括《弗兰西丝·哈》、《美国女主人》、《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在内的作品,同时还担任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诺亚·鲍姆巴赫这位电影人的风格可以用“话痨”一个词来形容,大多是絮絮叨叨的角色们因各种各样的琐事或烦恼而困于生活,场景流转于各类日常生活环境,关注的也都是年轻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和友情亲情爱情的追寻和困惑。
这种来源于创作者真实生活体验的角色和故事类型,非常容易让观众们找到共鸣和代入感,也因此颇受追捧,成为一个独特的类型:呢喃核(Mumblecore)。
尽管未必算是呢喃核的典型,鲍姆巴赫也明显吸取了这个类型的精华元素,在影片中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非常话痨但却无比生动可爱的角色,这一次的《婚姻故事》也是如此。
随着影片故事的推进,观众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正在离婚的双方,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知两位主角的性格特点,他们的优点缺点,他们的想法抉择,他们之间的爱和最终走向离婚的原因和背后的挣扎纠结。
以人物角色为核心,那么影片的质量自然和演员的表演直接相关,好在《婚姻生活》确实呈现出了两位主演极佳的表演状态和成果。
虽然他们都有着好莱坞影片相当顶级的角色以及背后带来的知名度(亚当·德赖弗是最近《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大反派凯洛伦,而斯嘉丽·约翰逊更不用说,挑大梁担纲主演的漫威《黑寡妇》明年就会上映),但不同于漫改电影或科幻商业片中的角色设置,在《婚姻故事》这样一部现实题材影片中,主要角色必须做到贴近生活有血有肉才有可能让观众信服,进而感同身受,这对演技的要求会更加直观。
事实说明,在没有了好莱坞重点项目的桎梏后,两位的表现明显更加随性自然同时充满活力:查理的自负和强势在他作为戏剧导演作为艺术家的时候是优点,但是在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婚姻的一部分时,则化为了傲慢与直男癌所共有的理所应当;妮可对于情绪的敏感让她成为一个好演员,但是在感情生活中这又和怯于开口沟通一齐成为了婚姻破裂的导火索之一。
种种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细节被两位主演表现得恰到好处很有层次,自然也让角色们更加生动,也能让观众更能看清他们关系中的幸与不幸。
结束了前半段的情绪积累后,影片在后半段带来的超强表现力也足以让大家目瞪口呆。
在一场相当长的长镜头里,查理和妮可先是在就离婚的一些具体事务进行讨论,但是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双方开始翻起了旧账相互指责,而这种指责很快便升级成为了争吵。
起初的争吵还有些内容和由头可言,但当双方都失去理智完全被愤怒支配后,争吵便演进到了相互谩骂诅咒的地步,甚至还伴随着砸东西摔家具的暴力行为。
等到冷静下来,双方才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他们又对彼此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但这种伤害似乎也不是最后哭着说对不起就可以弥补缝合的。
这一场堪称近年来最佳的吵架戏,呈现出了一场真实的“吵架现场”,两位演员用极强的爆发力配上影片室内场景的长镜头调度,让极有力度的情感肆意爆发冲击着每一位观众。
就现场观感而言,这一场戏结束后大家都纷纷松了一口气,有些观众还默默抹了抹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滴,毕竟争吵是一个非常私人但同时又非常有共性的生活体验。
尽管聚焦于离婚主题,《婚姻生活》同时又是富有温情的,特别是在有他们八岁的儿子亨利参与的情境中。
也许查理和妮可算不上好丈夫好妻子,但他们一定是在努力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而影片聚焦的主要矛盾也在于他们所争夺的抚养权方面。
尽管婚姻破裂,但是亨利始终是他们情感的纽带,同时也是他们得以保持联系的一大“借口”,而两人对亨利的关心和争相照顾(甚至查理还闹出了很多笑话),同样也是双方对于婚姻失败和对彼此愧疚及遗憾的弥补。
通过这样的设置,影片勾勒出了当代人情感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许离婚不一定是一个悲剧结局。
当然,作为贯穿全片的悬念,两位主角最终的结局如何,还是需要观众亲自去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鲍姆巴赫这一次没有像之前一样将影片的故事扎根于纽约,而是将城市变成了叙事背景,设置出了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背景。
这样的设置既给电影带来了一点“百老汇VS好莱坞”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大了影片所聚焦的群体范围——这一次的故事不再是纽约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而是扩大到全美国甚至全世界中产家庭所可能面对的情感困境和婚姻问题。
从这一部最终收获的反馈看来,鲍姆巴赫确实也有向前大迈一步成为“大师”的可能性。
当然,导演能不能成为新的大师,甚至成为伍迪·艾伦的接班人,还需要之后的作品逐步验证。
但毫无疑问,《婚姻故事》是今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之一。
離婚是陣痛,婚姻是長痛,長痛不如短痛。
女主選擇律師途徑快刀斬「亂麻」(理髮梗見下文)是對的,即便仍有善意甚至愛意存留,即便仍欣賞肯定男方的才華,即便仍會在調解午餐時間為他點餐照顧他的習慣,即便在攤牌知道對方出軌後仍只是fingering出軌來報復發洩(也是為了反叛傳統做愛方式),即便在男方修好門合門的過程雙方仍依依不捨。
這是兩性的差別,女性一旦下定決心從一段關係抽離了,往往不會拖泥帶水顧盼流連。
紐約和LA的分歧隱喻不止在於藝術追求的差異還在於話語主導權的轉換;鑰匙圈的小刀則隱喻了婚姻,小刀確是對方的贈予,但割腕的行為卻是無意自發的自殘,婚姻本身無過,終究是使用的人和方式錯了而造成了傷害。
一場勝負早已分曉的官司,其實於我男主作為父親還願意不顧一切爭取custody已經很好了。
吵架戲自然是高潮,看哭了的那種,我訝異於最後男方如此惡語詛咒女主還能撫摸他的背表示原諒。
如果說這個片子不試圖將任一方塑造成過錯方,那麼這些惡便被引向了兩位律師,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對那段為應對審查員而調教女主以她視角仰拍女律說的獨白表示非常認同,永遠不要因怕矯枉過正而不矯枉。
離婚或許不是婚姻的必由之路,但一定是婚姻的必要組成:婚姻是hell嗎?
是婚姻讓曾經相愛的人分道揚鑣嗎?
婚姻的本質是從尊重協調到磨合消耗,妥協迷失嗎?
為何女主拒絕念信給therapist反而面對lawyer吐露心聲?
為何男主臨開庭卻放棄了有同理心抱過他歷經四次婚姻三次離婚設身處地的為他謀求最小損失的老律師?
女主妹妹不願當server,媽媽在室內戴著墨鏡通敵送信,或許推波助瀾使狀況步步惡化的從來不是外界而是他們自身呢?
婚姻或許不是深淵,而只是一面鏡子,初始夫妻曾站在同一面,看向對方;漸漸的不把對方當成獨立的人看待後,便走向鏡子背面只看見自己,自己的自私狂妄冷漠虛偽,還誤以為那是對面投過來的深淵,甚而責備這面鏡子本身是深淵。
故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離婚不是endgame,而恰恰是婚姻這面破鏡前反射率最高的那片碎片,導演在敘述婚姻故事時,只是擷取了最直率的片段而已。
事實上把離婚當作婚姻的終局的人往往反而會自投羅網,就如劇中玩大富翁的遊戲一樣,越是看重得失勝負輸的越慘,越抗拒牢獄越是畫地為牢。
婚姻故事不止在開頭和結尾念的那封手記裡,而是全部時長。
離婚不是婚姻的對立面,而是婚姻的一部份,它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每時每刻都警醒著婚姻關係中的雙方,它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最後附上老律師那個被打斷的「羅馬旅行和理髮師」的笑話,確實有點長...:A woman was getting a haircut prior to a trip to Rome. She mentioned the trip to the hairdresser who responded, "Rome? Why would anyone want to go there? It's crowded & dirty and full of Italians. You're crazy to go to Rome. So, how are you getting there?" "We're taking Delta," was the reply. "We got a great rate!" "Delta?" exclaimed the hairdresser. "That's a terrible airline. Their planes are old, their flight attendants are ugly, and they're always late. So, where are you staying in Rome?" "We'll be at the downtown International Marriott." "That dump! That's the worst hotel in the city. The rooms are small, the service is slow and they're overpriced. So, whatcha doing when you get there?" "We're going to go to see the Vatican and we hope to see the Pope." "That's rich," laughed the hairdresser. "You and a million other people trying to see him. He'll look the size of an ant. Boy, good luck on this lousy trip of yours. You're going to need it." A month later, the woman again came in for her regular haircut. The hairdresser asked her about her trip to Rome. "It was wonderful," explained the woman, "not only were we on time in one of Delta's brand new planes, but it was overbooked and they bumped us up to first class. The food and wine were wonderful, and I had a beautiful 28 year old steward who waited on me hand and foot. And the hotel-it was great! They'd just finished a $25 million remodeling job and now it's the finest hotel in the city. They, too, were overbooked, so they apologized and gave us the presidential suite at no extra charge!" "Well," muttered the hairdresser, "I know you didn't get to see the pope." "Actually, we were quite lucky, for as we toured the Vatican, a Swiss Guard tapped me on the shoulder and explained that the pope likes to personally meet some of the visitors, and if I'd be so kind as to step into his private room and wait the pope would personally greet me. Sure enough, five minutes later the pope walked through the door and shook my hand! I knelt down as he spoke a few words to me." "Really?" asked the hairdresser. "What'd he say?" He said, "Where'd you get the terrible haircut? (source: http://www.jokes4us.com/peoplejokes/hairdresserjokes.html)至此這個笑話的寓意很明顯了,因為男主的姓Barber(訴訟書還特意給了特寫)在英語正是理髮師的意思,理髮師對羅馬之旅的偏狹倨傲固守己見不正是男主最初看待這場糾紛的態度嗎?
而後續發展則不斷打了他的臉,迫使他正視他雜草叢生一片亂麻的婚姻一如被教皇點破的糟糕髮型。
而這也解釋了為何導演在開頭和後來都加入了理髮這一情節(甚至可以引申至最後系的「鞋帶」),一則是溫情的體現,一則是呼應這個重要寓言,而導演阻止了後半段的spoiler巧妙的規避了冗長和刻意,使懸念延宕留下趣味自行發掘。
志在成为好莱坞大玩家的网飞,在年末奉献出了有力的两连击:11月底上线的《爱尔兰人》,12月初上线的《婚姻故事》,不仅口碑飘红,在社交网络上也引发了现象级热议。
这或许是只有网飞才能成就的事,若这两部电影在院线首映,很可能会被特效大片淹没,沦为知识分子与资深影迷小群体内部的谈资。
时至今日,《婚姻故事》本身已经差不多被人嚼透。
无论是两性之间的角力,每段婚姻关系中的爱恨交织,还是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的精彩表演,都已经被人分析了无数遍。
但作为新一代纽约知识分子导演的代表,诺亚·鲍姆巴赫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及知识储备为《婚姻故事》提供的语境,还没有被人们提及太多。
或许,这部作品及其导演在诸多语境中的脉络,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新鲜东西。
迈克·尼科尔斯+伍迪·艾伦+“呢喃核”:纽约电影集大成者许多人对鲍姆巴赫的最初了解,或许是通过韦斯·安德森:后者的作品《水中生活》(2004)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09),都是由安德森和鲍姆巴赫联合编剧。
反过来,安德森也推动了鲍姆巴赫的事业突破:他是鲍姆巴赫作品《鱿鱼和鲸》(2005)的制片人,正是这部电影,让鲍姆巴赫在好莱坞以导演身份站稳了脚跟。
的确,鲍姆巴赫与安德森的早年作品有诸多相似:都将故事聚焦于中产家庭在人前的审慎魅力,和在人后的辛酸(详见《天才一族》与《鱿鱼和鲸》)。
但与出生在休斯顿的安德森相比,鲍姆巴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气质更重的纽约家庭:他的父亲是小说家兼影评人,母亲则是纽约另类杂志《村声》的撰稿人。
他父母在布鲁克林的居所,曾经成为《毕业生》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80年代作品《心火》的拍摄取景地。
如此成长背景,似乎注定了鲍姆巴赫的作品会更具有知识分子的内省气息。
在伍迪·艾伦风头渐弱后,鲍姆巴赫已经成为纽约知识分子电影的代表人物。
人们常把《婚姻故事》与《克莱默夫妇》做比较,但《婚姻故事》同样是对《安妮·霍尔》的传承:两个具有才华并彼此喜爱的年轻人,却因为一个心向纽约,一个心向洛杉矶,不得不分道扬镳。
而两部电影在结尾处,都用一首歌来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与喟叹:《安妮·霍尔》中戴安·基顿演唱的“Seems Like Old Times”,和《婚姻故事》中亚当·德赖弗演唱的“Being Alive”。
对亲密情感的探索,悲喜交加的调子,对纽约的热爱,和对明星魅力的出色呈现,都是鲍姆巴赫对伍迪·艾伦的继承。
但鲍姆巴赫的电影配方又不止于此。
伍迪的电影善于用幽默与智慧化解痛苦,鲍姆巴赫的电影却甘愿直视生活中的痛苦和尴尬,哪怕它们会刺伤你的眼睛。
我们从《婚姻故事》中妻子托好友向丈夫提交离婚文件的场景,和丈夫在家庭观察员的监督之下,竭力维持美好家庭生活表象的场景中,都能辨识出鲍姆巴赫的独特风格:他极其耐心地为场景留出时间,任由人物关系与戏剧氛围随着时间自由发展,蔓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枝节,最后却又让一切归于痛苦和无奈。
前一场戏中斯嘉丽的姐姐在紧张下的口不择言,后一场戏中,德赖弗在观察员审视之下的笨拙与慌张,都为场景增添了出其不意的幽默感。
然而在场景最后,鲍姆巴赫揭示的却都是血淋淋的真相:前一场戏中夫妻原本正常的生活表象,被一纸文件完全打消;后一场戏中德赖弗的全部斗志,在旷日持久的离婚战争中被消磨殆尽,他被生活彻底击倒了。
鲍姆巴赫的上述特质,让人想起了纽约电影的另外两个传统。
对亲密关系中痛苦和绝望的捕捉,让我们想起前文中提及过的迈克·尼科尔斯式的泛百老汇传统,尤其是他的经典作品《灵欲春宵》。
而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琐碎细节的精妙捕捉,又让我们想起了同样将视角锁定于生活琐事的“呢喃核”(Mumblecore)电影传统。
这个发轫于21世纪初的纽约独立电影流派,不强调戏剧性,却专注于人物情绪和场景氛围的微妙波动。
而“呢喃核”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鲍姆巴赫现在的恋人格蕾塔·葛韦格。
于是,来自伍迪·艾伦、尼科尔斯和“呢喃核”的三重影响,使得鲍姆巴赫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纽约电影的集大成者,和当下最具典型性意义的纽约知识分子影人。
文艺片世界的技术流导演但如果你因为鲍姆巴赫对纽约知识分子气质的继承,就认为他是个典型的“文科生”导演,那你就错了。
事实上,鲍姆巴赫最痴迷的电影偶像,是《疤面煞星》和《碟中谍1》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一位因电影技巧而不是文本表达而著称的“理科生”导演。
鲍姆巴赫甚至在2015年专门拍摄了纪录片,来表达他对德·帕尔玛的崇敬。
他与德·帕尔玛一样强调技巧。
对鲍姆巴赫来说,拍电影是个需要严格执行的技术活。
德赖弗与斯嘉丽在片中所说的对白,自然得几乎会让我们以为是出自即兴发挥,但实际上,他们就连每个标点和停顿,都是严格按照剧本执行,自然的状态是经由一次次的打磨而成。
鲍姆巴赫对其作品的外在形式,也有着相当的自觉性:《婚姻故事》采用了复古的1.66:1画面宽高比,这是因为鲍姆巴赫想要在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达到平衡。
鲍姆巴赫从伯格曼的电影中学到,特写镜头最能呈现角色的内心,1.33:1是最适合拍摄人物面部特写的画面比例。
与此同时,纽约与洛杉矶的城市环境,两人对簿公堂时的幽闭空间,同样是影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权衡之下,鲍姆巴赫做出了折中而“复古”的选择。
鲍姆巴赫对技术是如此自觉,以至于《婚姻故事》的剧本,有时会显得斧凿痕迹过重。
夫妻二人在开场处写给对方的“甜美情书”,在一个剧作反转之下,被揭示为二人在婚姻调解师的建议下,被迫写就的对方优点;而妻子所写的段落,在影片临近结尾处也会再度出现,它一次次地为观众带来了冲击,但这种冲击,更多是来自技巧性的布局,而不是来自情感本身。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片中种种前后呼应的细节中:德赖弗在争吵中关掉斯嘉丽忘记关上的橱柜,斯嘉丽在离婚官司剑拔弩张之时,依旧提议要为德赖弗剪头发……这些细节都令人鼻酸,但感动我们的,或许只是编剧技巧本身。
是婚姻故事,却不是爱情故事即便有些过度注重技巧,但《婚姻故事》依然是一部极其个人化的作品,这是因为,在2013年,鲍姆巴赫本人也经历过一次离婚。
他和演员詹妮弗·杰森·李有过一段长达八年的婚姻,虽然最后三年双方处于分居状态,而且最后两年,鲍姆巴赫已经与格蕾塔·葛韦格正式成为恋人。
《婚姻故事》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儿子,鲍姆巴赫和杰森·李同样有一个儿子;而他们的婚姻关系,同样是纽约客和洛杉矶人的结合,虽然鲍姆巴赫自称,除去这些细节外,《婚姻故事》的一切都不是对他和杰森·李婚姻的自传式还原。
我们无法得知鲍姆巴赫的婚姻内幕,但有一点很明显:对离婚过程的亲身经历,使《婚姻故事》的文本变得丰满了许多。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有离婚律师出镜的几场段落,是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段落。
它们不仅向观众揭示了让离婚诉讼得以运行的社会体制,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却各异的律师形象,还奉献出了全片最让人难忘的金句:“刑事律师会看到坏人最好的一面,离婚律师会看到好人最坏的一面”;“社会一直觉得父亲的缺席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帝就是缺席的,他甚至连做爱都省了!
”然而当我们审视片中那段情感关系本身时,却会发现妻子说的或许是对的:丈夫其实没有真正爱过她,或者最起码,丈夫对妻子的爱,远远不及妻子对丈夫的爱。
两人分手之后,德赖弗的角色在酒吧中的高歌一曲,本应成为全片最令人感动的段落。
然而在歌词之中,我们所听到的他对婚姻生活的怀念,却仅仅在于妻子为他唤醒了他体内尘封已久的感官,并和他分享着所有那些本应被他独自品尝的经历。
说到底,丈夫怀念妻子,只是因为妻子让他更能体会到“Being Alive”的感觉。
而这种怀念在本质上,无疑是自私的。
这的确只是一出婚姻故事,而不是爱情故事。
2019.12.15/原载《南方人物周刊》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网络氛围突然急转日下,大家对于婚姻、爱情、婚变、出轨、劈腿这些事的看法让我恍惚怀疑,我们是回到中世纪了吗?
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视频里,一个女人带着一伙人殴打另一个女人,抓头发、扯衣服、用脚踹私处,我当时就被震惊了。
但最我震惊的是网友的评论。
几乎清一色的支持打人者。
原来,被殴打的女人是小三。
我暂且不以道德的角度评价小三,从法律角度来讲,是谁给这些人打人的权利?
这些人把法律置于何地?
好莱坞在2012年有一部电影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和布莱德利·库珀主演。
电影里库珀饰演的男主角因为看到妻子出轨,并且将情夫重伤,然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真的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同样的行为,在中国,在美国,天壤之别。
真正将这种风气推向顶峰的是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刘阳出轨半藏森林”事件。
实话实说,在这之前,阿沁、刘阳、半藏森林这三人,我都不认识,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
此事之后,这三人,天下无人不识君啊!
说没有炒作的因素,我是不信。
《婚姻故事》最合适的观众就是这些人。
还有那些推波助澜、自诩正义的网友。
男女主角一见钟情,后来相互成就,最后还是走到了分居那一步。
电影一开始,便是两人在婚姻调解处写下关于对方优点的镜头。
有些话写下容易,读出来,很难!
在婚姻调解处调解失败后,两人便向着不同方向走去。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妮可找来了离婚律师,打算以法律终结这段关系。
丈夫查理则寄希望于双方对话,甚至推掉了纽约律师所投来的橄榄枝,这个橄榄枝对他极为有利,但有可能将妻子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看到这儿,我对妮可有点迷惑,本来说好的双方商量,结果现在要打官司。
哎!
女人!
但斯嘉丽和丈夫的一通电话让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丈夫出轨了!
哎!
渣男!
故事继续发展,丈夫迫于对方律师的压力,也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和探视权,只得重新找回那个纽约的律师,希望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战。
这段法庭戏拍的真好,当年的黑手党小弟,摇身一变成了纽约城大名鼎鼎的律师。
开个玩笑哈!
他在法庭上咄咄逼人,指责斯嘉丽酗酒、吸毒。
当然,斯嘉丽的律师也并非“良善之辈”,同样对丈夫提出出轨的指控。
原来,美国情变也撕逼。
只不过,人家是在法庭上撕,我们是在微博上撕!
庭审结束后,丈夫和妻子回到家里,接着又撕了一场。
妻子指责丈夫出轨。
丈夫反问:一年了,你都不让我碰你。
然后,两人把几年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摆上了台面。
你骂我无情,我骂你无理取闹。
最后,两人都哭了。
判决的结果也出来了,双方势均力敌,并没有过多要求。
丈夫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接触孩子,大概也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妻子的愧疚,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
那天,他去看望孩子。
正巧孩子在做阅读练习,他凑近,与孩子一起朗读起来。
才发现,这就是妻子在婚姻调解处写给他的那封信。
他读着读着,哭了。
我看着看着,哭了。
我在想,如果当时他们把写给对方的那封信大声读出来、读给对方听,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呢?
可惜没如果。
他们曾经深爱过,也在不理智中互相指责过,但到最后,他们在各自的心里,一定是那个最初善良、聪明、体贴的人儿!
爱情和婚姻中怎么会有百分比的受害者、过错者呢?
只不过,有些人记住了ta的好,有些人只记住了ta的坏。
记住好的那些人,各自安好,再相遇依旧是朋友;记住了坏的那些人,网上撕逼,搅得整个世界鸡犬不宁。
斯嘉丽·约翰逊在采访时谈到夫妻关系,她说“夫妻关系就像任何工作一样,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将其维持下去。
”如果有一天这段关系终将结束,她不避讳告诉小孩:“我和你爸爸更适合做朋友!
”寡姐不愧是寡姐,戏里戏外,分分钟都是人生导师。
最近听了好多90年代的港台歌曲,发现好多歌曲都是“背叛、出轨、三角恋”。
动力火车的《那就这样吧》,我听这首歌时,只有十几岁,懵懵懂懂,但觉得歌曲里的主人公很man!
梁咏琪的《短发》,“你外套上有她的发”,这还用再怎么解释吗?
蔡健雅和孙燕姿合唱的《原点》,两个关系很要好的女生同时爱上了一个男生,怎么办?
娃娃的《漂洋过海来看你》,那个“你”,是彼岸有妻室的一个男人。
林忆莲的《为你我受冷风吹》,“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无须多言。
以前的歌曲没有正能量,但都成了经典;现在的歌曲满满正能量,无人问津。
以前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现在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吵得天昏地暗,留下一地鸡毛,沦为网友的笑柄。
希望以后不管是明星还是网红,自己家那点私事别拿出来显摆了。
按照我的建议,会写歌的写首歌,不会写的找人也行,或者,写点小故事。
将来某一天,说不准,真的就成经典了呢!
这可能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思考停滞的电影,即使演员的情绪还满满的附着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就像故事里结婚十年的夫妻,知道彼此需要好好谈谈,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头,也不知道怎样平静交谈。
上一次看电影哭,还是诺兰的《星际穿越》。
我们常形容好的夫妻好得仿佛是一个人,是和睦的利益共同体,是共同书写的同一个故事。
可是当两人最终走向离婚的时候,你才发现所谓婚姻从来都是两个基于同一时间线的独立小说,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但很可能一个人写的是少女文学,一个写的却是鬼故事。
就像关在两间牢房的囚徒,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
亲密的关系从来没有平等可言,总有一方默默付出,心力交瘁到承受不住,也总有一方自以为牺牲得多,永远理直气壮。
当崩溃的一方选择结束,开始漫长的离婚过程,两个人也终于开始当面对质彼此的口供,终于开始发现过去种种的假象,终于开始辩驳自己的真心。
畏惧婚姻,可能是畏惧离婚时的所有不体面。
不论事前再怎样文明的约定和平分手,无论有无过错,无论是谁的过错,离婚最终都会演变成血淋淋赤裸裸的肉搏,因为在最后的温情落幕之后,只有利益是真实的,也只有输赢是可以量化的。
一个无意的失误,一句无心的戏言都可以用来攻击对方。
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说出平生最恶毒的话去诅咒彼此,直到一方放弃投降妥协。
你们像恨得死去活来的仇敌,过去的相爱仿佛是一个笑话,共度的时光仿佛是一场骗局。
你亲手杀死了这段婚姻故事里的你,也杀死了陪着自己的对方。
不过影片还是很温情的,起码双方都想要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因为这是这段婚姻里唯一真实美好的纪念品。
但是真实世界里往往是一方潇洒的放弃离开,多年后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白头发,才堂皇的希望重回孩子的世界。
大量的长镜头与自我剖析的独白是对演员演技的无声认可,两个主演都值得一个奥斯卡的提名。
邓恩饰演的律师更是神来之笔。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值得期待。
婚姻故事,没有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有过笑,有过泪,你们是在彼此心灵划下伤口的共犯,也是相互利用改变人生的同谋。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知道评分极高,而在看的过程中却感到本片传递的真实和痛苦可能让我难以再看一遍。
但在看完之后,我觉得还是应该给五分,因为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对婚姻的最真实的解剖(更多是美国婚姻),比《革命之路》更贴近生活。
想说的很多但又无从下笔,一直拖了好几天才抽出空来,因为写影评总是要整理思路的。
片子开头两人互说着对方的优点,还以为这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随着镜头转到调解师的失败,直到最后两人终于为争夺孩子抚养权在法院上兵刃相向,毫无意外地走向了婚姻的破裂。
而到最后Charlie读着Nichole描述他优点的信时,曾经的爱情那么真挚热烈,而在婚姻的最后他们却失去理智地互相憎恨和懊悔曾经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好婚姻的开始,却不是持续好婚姻的关键。
有人说人生最冒险的行为就是与一个陌生人结婚,要和他/她生活几十年,想来也是如此。
爱情,我认为是人生最美妙最神奇的事情,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甚至之前生活在完全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却因缘巧合、心有灵犀的生出一股情丝,缠缠绵绵,日渐热烈,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描述的就是当时热恋的浓情。
爱情是婚姻的基石,却不是婚姻的全部。
婚姻,是两个独立的人要一起生活,共同做同一件事、选择同样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几十年中不免会磕磕碰碰,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念。
而决定婚姻能否幸福的,并不是曾经的爱情是否真诚甜蜜,而是两人如何处理分歧。
有分歧才是常态,儿女情长并不能解决生活的油盐酱醋。
能理性的讨论,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如果能处理好分歧,求同存异,体谅包容,那么这段婚姻,即使当初没有爱情,也会和谐幸福下去;但如果互不相让,各自按照各自的想法,那结果就是分道扬镳。
然而,真实是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灵魂,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是完完全全理解你的,不管是父母、配偶还是子女,这是必然又残酷的现实。
尤其步入婚姻后,生活的矛盾会因为各种或大事或小事显现出来,当初如胶似漆的恋人会变为中年的油腻夫妻,曾经说不完的情话可能会变成谈不到一块儿去,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我对此的建议就是,摆正认识,不要把夫妻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心灵契合的灵魂伴侣。
正如我前面说的,没有人可以彻彻底底百分百地懂你,因为没有人的立场和经历是完全一样的。
适度拉开距离,降低对对方的期望,最低可以低到把对方当做一个生活的partner甚至再低到roommate的程度。
如果roommate为你做饭不好吃,你会说难吃吗?
如果roommate打扫了卫生,难道你不要多加感谢吗?
如果对方帮你照看了孩子,难道你不会千恩万谢吗?
听上去似乎很冷酷,配偶怎么能当做roommate呢?
但如果你把对配偶的要求降低到roommate,你会发现生活要好很多。
如果你不依赖配偶,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就不会有抱怨,不会抱怨到底谁对家庭做的更多。
如果双方都把对方当做roommate,那倒可能会做到相敬如宾,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保持距离和一定的独立,可能是保持和谐婚姻的更好的方式。
本片展现的是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和中国家庭有很多不同。
比如他们为争抢孩子抚养权竟然冒着破产的风险上法庭;抢着带孩子玩竟然不是要不要为鸡血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争吵;孩子的归属要由法院指定的观察员做出。
更是展示了美国的法院运作理念,不像是一般人认为的公义是藏在法典的法条里,美国人认为的公义是由双方律师辩论出来的,甚至为了效率,只要双方达成协议即可(刑事诉讼可以认罪降罚; 民事诉讼可以拿钱取消官司),到底谁对谁错的真相倒不是目标,而尽快完结案子才是目标。
所以美国层出不穷的政坛人物被过去几十前的若干女性告性骚扰,为了不再无穷无止的挖黑损坏形象,当事人就拿出一笔巨款达成和解,而当初是否真有其事,所述是否属实,也就不得而知了。
本片塑造了三个鲜活的律师形象,导演把他们刻画的偏僻入里。
对这些离婚律师来说,打赢官司,达到代理人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己的战绩和收入,就像高材生又一次战胜了对手,增加了战绩,抬高了身价。
法庭上唇枪舌剑毫不留情,私下里却是你来我往的好友,律师这行还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职业。
女律师Nora,穿着如此暴露的衣服上法庭,平时着衣风格也是相当开放,角色服装设计透露出她的性格:自信、强势、不达目的不罢休、善于利用性感。
我猜导演可能是不太喜欢律师,三位律师显然各有缺点。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表演非常出色,我看好她可以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现已提名金球奖。
她本人离婚过两次,现任未婚夫Colin Jost是SNL的新闻主持人(哈佛才子),最近Scarlett刚上SNL第六次主持,在节目开头提到Colin Jost是其未婚夫,而豆瓣却写成是其夫。
希望这次她能收获幸福。
美国人对离异后还能找到爱情抱有很大希望,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中国人离异后会偏向对婚姻感到灰心的更多些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的表演也相当不错,已被提名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毫无疑问本片最精彩的一幕就是他们在Charlie的家里沟通,但最后却失控地谩骂,甚至Charlie情急之下诅咒对方,曾经的感情破碎一地,脚踩在上面,钻心地疼。
就本片故事来说,我更支持Nichole。
找一个合适的人成家,不是在于他有多爱你、你有多爱他,而是在于当你们有分歧时是如何处理的。
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但也不要仅仅为了爱而结婚。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婚姻故事》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唯一的一部“小题材”电影——它关注个人情感,而并非社会与历史。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编剧,他经手的影片,大多是自编自导。
看过诺亚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关系。
从2005年的处女作《鱿鱼与鲸》,到今年广受好评的《婚姻故事》,诺亚·鲍姆巴赫似乎执着于理清“家务事”,《婚姻故事》算是他最新的成果汇报。
但这最新的成果让很多观众难过,一边流泪一边看的人不在少数。
考虑到导演从前的影片多少都有些喜剧成分在,《婚姻故事》却结结实实戳到许多身在围城之中的人的痛点,还是那种闷闷的、积聚在胸口、无力释放的痛楚。
不少观众形容《婚姻故事》过于真实。
的确,这部影片讲了个真实到有些俗套的故事——一对本来体面的夫妻,在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开始互揭伤疤、恶言相向、锱铢必较,说好的和平分手,最终变成了发现丑恶对方与丑恶自己的恶性循环。
然而诺亚·鲍姆巴赫并不是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故事那么简单。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给我看戏剧的感觉,尤其是几场长对白的室内戏,从布景、台词到演员移动的轨迹,都像极了剧院的舞台。
为此,诺亚·鲍姆巴赫精心设计了失衡与矛盾,让夫妻二人共同跳上舞台,在这场名为婚姻的戏剧中,针锋相对。
首先是男女主角的身份——一个导演,一个演员。
二者的角力从这种设定上就开始了。
舞台之上,演员需要听从导演的指挥。
影片前段反复出现妮可排练的镜头,她在查理的安排下,处理角色的一举一动。
这正映射了二人婚姻中的状态——导演占据绝对的主导权。
妮可进入洛杉矶的剧组之后,在定妆时向导演表达自己对剧本的意见,而紧接着的下一幕,便是经人推荐,认识了离婚律师诺拉,从而改变了离婚策略。
这两幕之间的转换,从妮可不再只作为乖乖听话的演员,铺垫出她通过离婚再次主导自己生活的故事走向。
影片最后,已经离婚的二人再度聚在妮可在洛杉矶的家中。
查理被告知妮可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导演的提名,妮可对查理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以前你对导演这个工作这么痴迷。
”此时,完成从演员到导演身份转变的妮可,终于以对等的权力人出现在查理面前。
二人曾经在婚姻中失去的内在平衡,以离婚的方式找回了。
另一重角力的设定在于地点。
纽约和洛杉矶对于演员导演这样的业内人士,是一个不能两全的选择。
查理“比纽约客还纽约客”,而妮可的家与事业起点都在洛杉矶。
诺亚·鲍姆巴赫故意安排了这样的冲突,是想看看婚姻里的双方如何处理。
在二人前期的角力中,妮可一直是压不住秤砣的那一方,所以她跟随查理在纽约生活多年,甚至无法说服查理接手在洛杉矶的项目。
妮可选择从洛杉矶起诉离婚,打破了这种失衡的状态,从那之后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给了洛杉矶。
查理被逼要找洛杉矶当地的律师,要频繁往返洛杉矶,要在洛杉矶租房,直到最后被法官判定,这就是一个洛杉矶的家庭,孩子应该要生活在洛杉矶。
在查理眼中,妮可去洛杉矶只是为了工作,不管二人离婚与否,她都会返回纽约。
妮可的坚定迫使他在一片慌乱中适应这个他讨厌的城市,直到最后为了儿子接受了在洛杉矶的短期工作。
二人的生活重心从纽约转移到洛杉矶,这是查理与妮可之间力量天平的又一次校准。
很难说清在这样的角力中,诺亚·鲍姆巴赫究竟偏向哪一方。
他给了妮可更多的理解,但同时也对查理的出轨行为轻描淡写。
不过不管怎样,他对婚姻的理解都是真实且深刻的。
他让查理与妮可矛盾到达顶峰的那场争吵,字字句句,都是婚姻关系中才会有的愤怒、挣扎与无力。
是的,在这场离婚官司里,每个人都被现实敲打,一脸菜色。
这么说好像也不全对,至少妮可的律师诺拉就不这样。
由劳拉·邓恩饰演的诺拉,是个非常出彩的配角。
她美丽且风情,更是永远穿的最艳丽性感。
她没有查理律师的咄咄逼人,嗲声嗲气却又招招致命。
这是一个颇有些女权倾向的角色。
在双方第一次出庭面对法官的片段中,查理的律师企图用妮可曾经在电影中露点的行为贬低妮可,诺拉在第一时间指出这是“荡妇羞辱”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她脱掉了西装外套,在法庭上露出粉色低胸的裙子。
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对方律师的“荡妇羞辱”。
诺亚·鲍姆巴赫能在剧本中写出这个细节,我是佩服的。
但诺亚特地安排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妮可身边,也许是在表达——婚姻中逐渐丧失自我的妮可们,如果想要实现与查理们的权力平衡,需要诺拉这样一个女权带路人。
无论如何,到了诺亚·鲍姆巴赫如今的年纪,他应该不会再带着苛责的目光审视婚姻了。
所以,这场名为《婚姻故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奔上了离婚的轨道,纵观全片,就连儿子亨利都没有企图让二人破镜重圆。
婚姻就像一场打了太久的战争,当其最终结束的时候,战胜方少有雀跃,战败方也无暇悲伤,双方都只是暗暗庆幸,这场战争它终于结束了。
PS. 关于两位主演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就不需要我再夸了。
年纪大了,看这种离婚官司片子都津津有味,感觉自己快变居委会阿姨了。
这个女主角为什么离婚?
我希望找一个更具体的解释。
当然男女平等并未成为现实,不过女主角遭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女性问题。
她、她的母亲和她的律师,这三位女性作为社会精英都具备相当充分的外在善,电影中展现出来的美国婚姻法也相当好地维护了女性的权益。
她的丈夫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好男人。
比她更擅长家务,更细致,也真的爱孩子,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尤其是丈夫把自己戏剧获奖的奖金存到夫妻俩的联合账户,后来离婚律师都说男的这事儿干得傻。
这一点女主角也承认,她对自己的律师说,丈夫不是一个horrible person。
女主角离婚的原因,说得虚一点,是因为她在婚姻中找不到自我,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力。
再具体一点,就是丈夫的剧团越来越成功,他是大导演,而自己只是他剧团里一个somebody。
在离婚之前,她曾经收到过来自好莱坞(可能记错)的邀约,但丈夫对此的回应轻描淡写,还加了一句,片酬到手之后可以投入剧团基金。
如果女主角是一般的中国人,多半不会为此难过。
相当于夫妻俩共同经营剧团,男的是老板,她是老板娘,两个人一起上百老汇,一起赚钱,一起拿奖,何乐而不为?
这是中国人熟悉的婚姻的亲情逻辑,共同体大于个体。
对她来说不是这样,剧团是男主角的成就,不是她的。
她想要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这个理由的分量远远大于丈夫的一夜情。
我们后来看到,女主角一直想做导演。
离婚之后,她也确实当了导演。
而这件事,如果她不结婚,就绝不可能办到。
不离婚就干不成一番事业,不是因为丈夫完全把孩子甩给她,更不是丈夫或所谓的犹太基督教文化把她禁锢在家庭里。
否则她也不能取得后来的成绩。
原因首先是生活的惯性。
它虽然不是必然性那么强大的力量,但也不可小觑,就跟戒烟戒酒一样,大部分人没有抵抗它的勇气。
既然两人一开始的模式就是他是导演,她是演员,他是聪明的那个,她是帮衬的那个,为什么要改变呢?
这种惯性,是两个人共同造成的。
丈夫不是不爱她。
就像我习惯了从小在家不做家务,没有人明确允许我这样,但也没人对我提过要求,就好像大家都默许了。
现在我大了,知道害臊了。
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懒得改变,既然维持现状对我有利。
丈夫也是这样。
他也爱她,但他更爱自己。
妻子这边,她的自我觉醒得比较晚。
她把丈夫之前的感情生活形容为“死气沉沉”,和丈夫的相遇让她活了过来。
很快结婚了。
另一方面,在吵架中丈夫咆哮者说自己那时并不渴望婚姻,只不过是你逼得急,而我又真的爱你。
这发言已经挺感人了吧。
倒不是谁爱谁更深的问题。
只是她过去习惯了从和男人的亲密关系里找生命意义。
这倒真的是犹太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所以她一开始默许了这种生活惯性的形成,并且如丈夫所说,她曾经确实从中感到幸福。
两个人有个共同点,就是个体先于集体。
丈夫比较明显,妻子其实也是。
她虽然是把生命意义系于一个男人,但她用的话语都充满激情,极度诉诸个体经验和内在感受。
因此,她建立自己事业的愿望逐渐浮出水面不过是顺理成章。
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前提是人格的独立平等。
而婚姻的基础是这种形态的爱情。
这是这出戏放在中国就不能成立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有关。
我注意到女主角、她的母亲、她的律师都在丈夫离开后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btw,女主角的演员母亲有个gay老公还挺真实……)我寻思这事儿在中国也不太可能发生。
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在你和你的伴侣都是厚道、能心疼人、支持男女平等的人的前提下(遗憾的是,这个前提时常不能得到满足),结婚要比不结婚更能承担风险。
背后的原因不能细讲,也没必要细讲。
已经是一团散沙了,再不抱团怎么求生存?
相比之下,在电影反映的环境中,作为一个个体生活要容易得多。
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明明找不到好男人还要结婚,也不是因为傻,在两个烂苹果里选个不那么烂的而已。
当然,电影描绘的是特定阶级的故事,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也超出了电影自身的论域,故略去阶级维度不谈。
3.5 一直伯格曼,没有人吹一下“State of the Union-2019”吗?
今年威尼斯看的第一部竞赛作品。美国式离婚的全面展示,不完全是在讲述夫妻两人感情变淡而破裂的庸俗故事,隐隐中可以感悟到女性主动争取与男性平起平坐的意识。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婚前单身女性,还是婚后的家庭主妇,都渴望享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抗拒被社会及家庭角色所限制,却在艰难走上离婚的道路上,选择继续包容与忍让,直至最后全面爆发。这个剧本出自男性导演之手有点不可思议,当然最好的应属两位男女主角的演绎,斯嘉丽的造型有点像《三块广告牌》里的科恩嫂,愈加成熟而铿锵。
我一直说想到洛杉矶生活,而你却从来不把这当回事。我一直想尝试当一下导演,而你却总敷衍我说下一次。我各方面都做出很大牺牲,而你却迟迟不肯妥协让步。法庭上就连日常生活小事,都成伤害彼此的有力武器。因为离婚和刑事律师不同,他们会看好人最坏的一面。我说你已和自私融为一体,你说每天醒来祈祷我死去。当初只用两秒就爱上的人,后来也会对彼此破口大骂。又一年万圣节,从精心装扮的隐形人到披床单的幽灵。我也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你会恭喜并为我感到高兴。你也终于决定搬来洛杉矶,然而我们却早已结束关系。当读到我对你的评价,你强忍泪水,我也如鲠在喉。因为我会继续爱着你,尽管现在已没有任何意义。你抱着孩子,我跪着帮你系鞋带。透过彼此间的眼神,我们都明白:婚姻虽然短暂,但爱意却能长久。
《蓝色情人节》是真正的Marriage Story,关乎于适不适合;《婚姻故事》不是,它关乎于对与错。 司机和寡姐,如果一定要在两人之间选出一个坏人,你会选谁?也许爱情不分对错,但爱情必有输赢。
别让爱情碍着婚姻,感觉有三个小时那么长,全片力量不如片尾一首歌,想到《克莱默夫妇》却又远远不如。
This is supposed to be good?
看困了。看不进去,感觉我身边发生的故事都比这个精彩。看着男女主都是逃避型的,大段的说着什么,事都是律师做的,就…我还没get到这里值得表达的部分。没有冲突,是一个状态,有必要呈现那么长的时长吗…暂弃。下周末再看。
这个倒很适合Netflix,就电视电影
丑态毕露时恶狠狠向爱人伤口上泼的脏水,冷却后才发现那是一见钟情时的满腔热血,是交换誓言时的至死不渝。
演技是没的说,问题是,大家都知道是一地鸡毛,说不断理还乱,真实的世界比电影展示的更加繁芜,我何必在电影上瞧这呢?
平日里鸡毛蒜皮温和谅解变成法庭上他人之口短兵相接。强行表演的和谐亲子关系以淋漓鲜血溃败告终。由于对双方的苦衷和困窘充分理解,所以尽管有几次煽情刻意非常,还是觉得那些坚硬柔软多数踏在了合适的点。一方认为的不分彼此或许是另一方委曲求全的妥协,失衡最终会带来倾覆。哪怕爱意和习惯都还顽强依附在身上撕扯着你,理智上已执意割离。不过后来他终于搬来LA,让人唏嘘之余又看到一些温煦。生活还会不会让两人(以任何关系)再次趋近呢。
她记得对方喜欢的沙拉口味,他习惯总是从壁橱的左边开门。然而当爱情分崩离析的那刻起,他们也只能像两根针一样,伤人、自伤。
看着名字就知道是一星的装逼文艺,看过阿黛尔的生活,幸福的拉扎罗,罗马,爱尔兰人,对豆瓣文艺高分跟特么绝望了!
鲍姆巴赫很厉害,这种题材的剧本,难免不让人想到伯格曼和《婚姻生活》,不过导演用了更纽约客的方式来讲这样一个故事,特别是女性角色的处理上,也更符号当下的主流价值。导演在视听调度上并不复杂,但调度、剪辑和演员的表演就像精准的三重奏,很多大段的台词节奏处理的层次分明,和演员的表演一起互相成就。大导演的掌控能力就是不一样,这部可能也是因为是婚姻题材,或者Netflix对大导演并没有特别多的要求,可以看到鲍姆巴赫导演这次在视听调度上更加的用力一点。当然这个走程序的离婚故事可能并没有代表性,这样的离婚也没有代表性,没法跟伯格曼相提并论,但这片子在视听上绝对是一种享受。
Nicole第一次红了眼是在跟Charlie说了一句晚安,因为她发现了两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最后一次是帮他绑了鞋带 大概是因为她感叹唏嘘这段日子过成了如此糟糕。仿佛就告诉我们 感情一旦出现裂痕就是不可逆的。其实离婚对于这她们的确是痛苦的 两个人都过得没以前好 停电 剪头发 万圣节等等都证明了两人曾经的幸福 然而律师的插入让他们的不足原形毕露 说实在的 每对夫妻都会有 但把这些细节放大了自己难受就纯属愚蠢 如何过得好把问题避重就轻应该才是王道 我确信两人是相爱的而且都深爱自己的儿子 他们要做的只是更多的交流沟通解决而不是动辄吵架闹分手。墙上的裂缝 本就可以大家手牵手去买个画挂上去遮住不是吗?
本片和《人生果实》的区别,就是戏剧和生活的区别,也是当下感悟与回首人生的区别。电影里有埋伏得很高明的细节、淋漓尽致的表演和必将载入影史的金句,用喋喋不休地飙台词和压抑的长镜头特写反复加重放大“相爱容易相处难”的调性,把你压在屏幕前,想走个神都很难。这个纸上写着我爱你,但身体却很诚实的故事,不太能引发中年妇女的感触,毕竟生活留白的地方太多了,有时也想飙个金句,但经常推敲着推敲着就忘了。
sorry 我觉得本片非常boring,我真的找不出一个让我喜欢的点。
#30/LFF,其实是《离婚故事》,觉得这题材没什么喜剧成分可言,看着没觉得编导多诚恳,只是觉得沉浸在悲伤,努力反省,但还是把自己包装为相对无辜的受害者,没弄明白为什么妻子会离开,还对其依恋着,也以为对方也依恋。现实中经历离婚时别说让对方剪发了,恨不得杀死对方,而且这俩人基本把孩子当筹码。形式上看到了《曼哈顿》的开场情书,《安妮·霍尔》的西装安妮和开场笑话,《汉娜姐妹》的室内调度,《我心深处》的神经质母亲,《人人都说我爱你》的即兴演唱和片尾格鲁乔马克思的眼镜,出演过三部以上伍迪作品的斯佳丽,华莱士,阿兰等卡司。这让我想到《昨日重现》,如果哪一天伍迪被抹去了,只有诺阿知道剧本,他启用这些演员一比一重拍,相信大家会惊喜不断,也不至于对此片进行如此盛赞。劳拉怒嘲第二性很赞,但也只是刻意笑点。
其实题材并不是我的菜,但拍得真好!就这么个故事,看得屏气凝神,步步为营到针锋相对,再到爆发,最后偃旗息鼓,胶着中点缀着轻松,辛酸中也交织着温暖,喜怒哀乐几种情绪占全了,真正做到了“五味杂陈”,无论是剧作还是表演,真是太强了。这就是生活啊,值得那些国产剧学一阵了
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