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鹤唳华亭结局可待,今年终于等来了别云间。
仍记得当初看到小说结局的不甘心。
太子明明赢了大王,五王的。
文昔已经有孕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局。
直到今天,在最后几集里,看到长州百姓在战火中惊慌流离;看到舅舅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太子说你的骨是我的民,一瞬间意平了。
这就是太子的大勇。
这就是他身为太子的抉择。
萧定权不能对不起他的百姓,不愿以一城百姓为质,不愿因夺权让百姓忍受战火之苦。
身为太子,他没有对不起子民,可作为阿宝,他辜负了舅舅与逢恩。
所以平稳收回兵权后,太子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他自尽了。
女主身为陆家女儿,她没有对不起父兄,可到底真心相伴一场,为五王传消息时是否觉得背叛了太子的真心。
所以复仇之后,文昔的任务完成,作为阿宝的她陪他去了。
剧中的皇帝比书中更立体,君父难为的无奈。
正如剧中所说,作为父亲,他对不起阿宝;作为皇帝,他不悔。
集权是皇帝为萧家天下必须做的事,他的任务已完成,作为父亲也只能不称职了。
欣慰的是电视剧里的皇帝最终叫出了一声阿宝,立太子和文昔的孩子为太子,许昌平为太傅,愿从此海清河晏。
所求即所得,原来结局是这样的无上圆满。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亲情的浓烈,爱情的拧巴“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
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
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
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
作者巧妙!
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
感恩。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
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
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
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
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
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
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
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
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
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凭心而论,优缺点明显】别云间的服化道和台词都是用心准备的,在男女主的言情戏份里,镜头分镜的方式有一点点像韩剧的风格,不是磨磨唧唧的滤镜风,是含蓄唯美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的风格。
举个例子,韩剧《阳光先生》里男女主第一次正式见面,互相遮住对方的下半张脸,四目相对,认出了对方。
《别云间》里男女主相认,男主用纱遮住女主的脸,终于确认这是他朝思暮想等来的人,和《阳光先生》里相认的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男女主在屏风两侧的初见和定情,这两组片段也非常唯美,是现今古装剧里很少能出现的拍摄手法。
这里说和韩剧风格相似,是因为韩剧也很擅长拍这种光影风格,不是说模仿了韩剧,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放在别云间里恰如其分,可以说男女主的戏份为这部致郁的剧增添了为数不多的柔和浪漫的色彩。
不过这部剧的打光有点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的粉,不是说非要磨皮到脸上完美无瑕,只是能看到皮肤肌理和看到满脸的粉底,这种镜头质感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是打光的问题还是化妆的问题。
演技方面,女主本身人设上不太讨喜,起到的作用不大,演技平平淡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长相上比较小家碧玉,太瘦了,有点撑不起场面。
因为女主算是男主唯一一个陪他到最后的精神支撑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更温柔更坚韧,心疼男主但是认同他的做法从而没有阻止他,女主并没有给我这种坚定的感觉,可能是人设和情节设定上的问题。
男主演技还好,台词也还可以的,但是他的声音特质太明显,以至于台词听起来还是有种我在听演员本人说话的感觉,不过已经算是好的了。
男主每集哭这个设定,让男主有很多情绪比较激烈的戏份,镜头处理的不太好,很多时候直接怼脸,脸上的粉真是太高清了...实在是狰狞多过悲痛。
再者,男主的选角不太合适,这是一个21岁就自杀的小太子,男主演员再怎么也很难展示出少年感,虽然演技可以弥补,但是弥补有限。
如果真要演少年,还是得消瘦一些才比较合适,目前看来还是有些缺憾的。
不过男主的代入感是有的,就算是年龄不合适,看久了也能够接受。
配角都很好,有很多老戏骨,让朝堂戏和权谋戏也不显得无聊,年轻的角色也很出彩,顾逢恩,许昌平还有张小舅子都很好。
只是男女主...可能是目前国产剧的现状,无论剧组再怎么专业,男主女的演员也是资本敲定的,没法按角色特性选。
不过再说一句,虽然我觉得男主年龄不合适,但是男主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演员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没有说演技不好的意思。
女主无功无过,至少没有让观众很出戏,没有破坏剧本身的调性,就算不是最佳选角,也不是败笔。
剧情方面bug不少,拖沓不少,也有生拉硬拽的桥段,但是瑕不掩瑜,男主的人设立起来了,配角也很不错,是合格的群像剧。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剧除了常见的爱情描写,把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友情,知己都描写的很到位,让人物关系立体完整,很多细节值得反复琢磨。
前后呼应很多,比如男女主初遇和定情的屏风场景,比如前期男主对父爱还心存幻想隔着门对父亲说了很多真心话,但是父亲直接走了并没有听到,和结局父亲在门外终于相信了太子的善良说了很多暖心的话,但是太子已经自杀身亡一句都没有听见。
如果没有之前的场景,这个结局可能还不会很催泪,但是有了太子执拗又笨拙的示好在前,更显得这个温情的父爱姗姗来迟。
为什么不早说呢,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于父亲的猜疑和太子的原罪,迟来的舐犊情深,再也捂不热已经冷了的心脏。
再比如太子假传圣旨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禁闭的宫门成为一个永恒的伤疤,但是在大王和皇后分离的时候,太子却为这对母子的最后一面放行,说他太心软了也好,太善良了也好,将心比心,不愿意别人也承受和他一样的永恒的伤痛。
还是让太子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完整了。
还有一个很小的点,结局陛下在抱男主孩子的时候,小孩玩他的官帽他也没有在意,随他去了。
这个细节和男主和女主讲小时候舅舅会骑了半宿的马来抱抱他,陪他玩,他也会玩舅舅的官帽,不过这一段是台词里说明的,没有拍出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剧组想做个前后呼应,这个细节很触动我,陛下对小孩子是宠的,舅舅对太子更是。
剧组把前后呼应做的很到位,不会觉得是前后重复,而是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特点,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男主爹的视角我认为可以再多一些,因为这部和《东宫》在视角方面是有些相似的,剧的成功是把主角视角调成了上帝视角,《别云间》的上帝视角不够明显,对男主爹的描述少了些,使得这个角色的行为有些喜怒无常,不可理解,如果能稍稍解释一些,男主爹这个角色的丰满度会增加不少。
再说台词和剧情方面,《别云间》的编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导致我不得不拉进度条反复理解台词,这不是剧的问题,是我的文化水平问题哈哈。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难懂的台词,使得观众看不懂就懒得看了,实力劝退。
曲高和寡,不是说别云间拍的有多阳春白雪,只是现今的观众生活太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了,和看书一个道理。
不过还是要感谢剧组,即便看的人可能少了,还是愿意磨台词磨剧本,拍出这种不是肥皂剧不是糖水片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
我认为别云间虽然是有男主女的,但本质上是权谋剧,成长剧,不是仅仅言情剧这么简单。
希望有兴趣耐得住性子的观众,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这个评分,是值得观看的意思。
【和琅琊榜祁王的契合程度】我很赞同热评里说结局是东方版“弑父”情节。
东方传统教育,不孝为大,以至于东方观众很难接受“弑父”的情节,所以亚洲拍这种类型的情节,会选择和父亲共沉沦,或者自杀让父亲的目的无法达成来展现反叛的效果。
太子自杀有到达这个层面上的传达。
太子的道没有错,他可能懦弱,可能优柔寡断,但他有原则底线,重道轻术,是把万民放在心上的明君,是没有力量也努力保护身边每一个人的至情至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想用残暴不仁的方式夺取权力,所以对于手足相残,君父的猜疑苦苦相逼,他被迫一直处于防守的态势,是的,他不够杀伐果决,但绝不是懦弱无能的人。
和顾逢恩在城墙上的对话也能反应出他不反的原因,他怕对手段算计习以为常,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怕顾家多走一步真的成为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叛军。
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老师,舅舅,逢恩,昌平还有陆英,哪有权力的争斗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尔虞我诈。
到底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别云间,我仔细的想了想,作为平民,我们并没有机会得知上位者的品德如何,在权力争斗中,平民只能得知结果,能不能得民心,不知道,但是得了天下才有机会得民心。
而民心所向,真的能换来天下吗?
怕是在民心知晓这么个心怀万民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心狠手辣的其他竞争者除之而后快了吧。
所以,萧定权的道注定无法为他赢得天下,悲剧是唯一的结局。
论萧定权和琅琊榜里祁王的适配程度,正直善良,不愿意玩弄权术,直言纳谏,不结党营私,被纯臣拥护,被万民敬仰,还有赤焰军死心塌地保驾护航,像不像?
连配置都很像。
结果是什么,祁王直言纳谏被认为是功高盖主,纯臣拥护被认为是结党营私,赤焰军被当做叛军剿灭,一杯毒酒换来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萧定权一定有很多话想跟祁王讲,我和你,该怎么办。
他甚至还不如祁王坦荡,他从未得到过君父的认可,甚至出生就是被舅舅和顾家军架上太子的位置,出生就是原罪。
为了万民而成为一个明君是他终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如果不是一开始被按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会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都是个未知数。
他继承了君父的多疑,父亲兄弟的背叛猜疑,让他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努力保护每一个人,虽然力不从心,满身狼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人,真心换真心,前赴后继的亲人朋友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不愿伤及无辜,但是没有权利,伯仁因你而死,他发现他从来没能强留住哪个人。
萧定权是个现实版的祁王,祁王可以坦荡赴死,萧定权只能看着亲人朋友相继离世,郁郁寡欢,自杀收场。
如果拍琅琊榜前传,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
想看祁王是怎么样的风采?
如果不解决这个生性多疑,区别对待的君父,祁王也只能得到一杯毒酒,同样是悲剧,到祁王就惋惜,到萧定权就“太子赶紧自杀吧。
” 是如今的观众也双标了,还是没能剥开重重的迷雾,看到萧定权和祁王的相似性?
琅琊榜更像一个理想化的朝代,纯臣当道,太平盛世,别云间是刻意打破这种理想化。
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爽,一个看起来很闷。
如果赤焰军留下了小股实力,会不会逼祁王反?
如果交出兵权,拥兵自重的林家会不会被永除后患?
满门忠烈,仍然被猜疑被削弱,为这样的君主流血牺牲,再热的血也有冷下来的一天,顾思林和顾逢恩父子的做法真的那么难以理解?
如果有幸存活下来,了解真相,林家真的绝对不会反吗?
因为琅琊榜的基调是绝对正义,不容有任何污点,所以我相信琅琊榜是不会写赤焰军或者长林军反的,但是现实里,不好说,李世民算是明君了,如果他一直忍让也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这种反叛后事如何评说呢,也不好说。
太子的道是什么,其实他只是按卢尚书的话做而已,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系万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能够用梅长苏的方法,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何尝不想,可是他做不到。
这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有琅琊榜的珠玉在前,显得别云间更加的憋屈,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视角,太子殿下悲剧的一生,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是多么难能可贵,殉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萧定权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在于他真实可信,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祁王的另一面,即便是悲惨的一生,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理想,信念,善良,正直,还有坚持,直到死也没有改变的道。
我理解为什么叫嚣“太子赶紧自杀吧” “太子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我很喜欢萧定权这个角色,也感谢剧组这么用心的作品,可能不会再完整的看了(太憋屈了哈哈哈哈)但是一定会好好回顾细节的,欢迎补充和评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和你不同,就是你对。
番外看完了,心情别样,五味杂陈,从前爱看电影,因为电影够短、够快,两小时能看完一部;后来爱看连续剧,因为它够长,剧情发展够慢,即便我漏掉其中一两集也没关系,上下也能连贯,不影响整体;直到鹤唳华亭的出现,我开始打破常规,漏掉的、被打断的我会返回重新观看,甚至台词没听清的也会退回去再观看,其中台词恨不得手抄。
今天有个好消息,考试通过了,但是,剧也看完了,考试的好消息远抵不过此剧对我的冲击,几度差点在办公室哭出来,未曾想到我竟如此感性。
但,对此番外我还是有很多疑惑与不解的,比如:1.战胜后顾思林回京述职,为什么要回京述职?
皇帝要求还是说就是顾思林和逢恩的计划?
2.三年前顾思林明明清楚了太子的选择,为什么三年后逢恩还要继续逼迫他,真就只为了他的顾家军吗,那太子算什么?
3.五大王的转变令我很不适应,我还是喜欢那个笑容干净,喜欢叫姐姐的五大王,另姜尚宫到底何人?
4.皇帝怎么就这么偏心,一次次诛太子心,到底是什么蒙了皇帝的心?
太子的种种行为他是真看不到还是不想看到,原以为三年前那桩事态度会有所转变,没曾想死性不改。
所以也能理解太子最后的选择了,即使这次有改观了,此后呢,会不会又重蹈覆辙。
毕竟太子说过“愿所有我爱的人都没有遇到过我,这样他们就都不会死”,不能替别人抉择,那就自己先选吧,至少能安心睡一觉了。
也算“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可你却为了政治清明殉了你的道,明明不用走到这一步,这么决绝当真没有一丝不舍吗?
你拼死爱惜的黎明苍生安好,可他们却从未是你的黎明苍生啊!
放弃唾手可得的宝座,猜疑、背叛、反目,任由那颗金子般的心被碾成碎末,这样的道还值得去坚守吗?
质本洁来还洁去,你是一个高洁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世间能有几人知你懂你疼你?
可以瞑目吗?
为什么只教他点茶?
为什么要生你?
你一直渴望而又缺失的父爱,以另一种形式补偿到了你儿子身上,但他亏欠的人,是你啊!
该全你天真的那个人一次次用刀子扎在你的心上,可你却留下“已向严冬,感慕兼伤。
情不自任,奈何。
陛下何如,吾哀劳。
何赖,爱护时否?
陛下倾气力,孰若别时?
”的绝笔,阿宝啊!
天下有你,幸甚!
愿逆风高擎炬焰,与你同赴深渊,此去不还,又有何难!
太子虚伪懦弱,害死了身边所有的人,逢恩永远是那个雪夜中持假军报帮太子进宫门见先皇后的小表哥,可是太子萧定权永远也是虚伪凉薄的皇室萧家人。
想剪辑顾家的戏份cut,逢恩才是我心中的男主。
这个剧里的高光角色很多,卢世瑜陆英陆文普甚至反派角色的中书令安平伯还有五大王都演的很好,最厌恶萧定权和陆文昔
4分但服化道音乐+1。
许昌平好哇,他做太子太傅,那坚持的就还是太子的道啊。
好像看了别云间,才理解太子要做什么。
感谢许昌平视角。
许昌平太有人格魅力了,他好像是从不会有什么困难,满身的才气,皇家的身世,以身入局的谋士,懂得太子的正道,你完不成的,就由我来继续吧。
我其实明白,太子想要的很多,是正直的,诚实的,清白的,坦然的。
是光明正大的除奸佞去小人之正道,越是想要这样清清白白的坦途,越是难走,也正因为是正道,才得以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的追随。
顾逢恩变了,他为了想做的事情,已经轻人命轻道义,即使此次为他所愿,未来的庙堂上他就是执军权掌控话语权的第二个顾思林,可太子没变,他萧定权还是那个青春,干净的皇太子民成。
远去对他而言是解脱吧,背负着太多的清白和深情,愿你下一世有爱你的人,有你爱的在身边,有父母在堂儿孙绕膝,有兄友弟恭,有结发夫妻,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学生好兄弟,过平凡的一生吗,我想他也是不甘心的。
此生有文昔,有许昌平,有老师,有宦海沉浮,也足够了。
他与陆文昔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高尚的、不必言说自可明了的灵魂的相遇。
我理解却仍不能够支持。
这样的道太难了,牺牲太多了,或许是像许昌平所说的那样理性清醒的权衡利弊的,那应该是最高效的达到理想的办法。
非常感谢梁园写了这么一个神仙故事,夸梁园的话有太多太多了,词简秀美、如金错刀、虽瘦而骨刚,心思灵巧、用典精到、构思细密、一层又一层的“俄罗斯套娃”啊。
但是这些比起她要表达的那种美好的审美、那种精神、那种风骨、那种“情“来说,就是她的术和道。
非常感谢杨导,呈现这么好看,这么多回味无穷的名场面,整部剧就是一件好精美的艺术品。
是的残缺之憾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骨吧。
感谢《别》剧的播出,是的,虽然它被有褒有贬,但是《别》的播出确实“圆”了剧迷书迷的心头憾。
虽然悲剧是壮美的,缺憾是壮美。
但是既然为了过审,既然不能演的那么锥心蚀骨,那么就演的更完满完美吧。
完完满满的让看懂浅一层的人开心,让看懂中一层的人会心,让看懂深一层的人....记得剧中和书里都说到那些梦吗?是的完完满满其实是梦,但是看到壮美悲剧的我们很多很多人心底深处希望的不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结局,不是吗?《别》播出之际,很多主创都用“圆”为主题拍了小视频,剧组真的还是很有心的,虽然园可能不同意“圆“,但是这剧也是是园的,不是吗?感谢晋哥哥和桐妹妹,感谢剧中每一位演员,真的真的是没有一位是演的不好的,就连群演的小哥哥都那么投入差点把阿昔勒窒息了。
他们每一位命运转换的悲欣交集,都让我心疼。
五大王最后的那一段话真的很棒,辛鹏小哥哥非常棒👍🏻当然卢尚书的离世是让我最最窒息的。
戒尺打太子那段和遗言那一段,每听每哭。
随着殿下,喝酒心痛投水、一下一下打手心...要感谢的可能很多...我真的很庆幸遇到了《鹤》,也很庆幸《别》也播出了。
回首之顾,珠玉之宝。
谢谢你们。
我是这样理解剧中人物的,所以我说全员以身殉道,毕竟主要角色都死的差不多了。
萧定权心中的道是海晏河清,是君子有所不为,所以对齐王,他只是应对,不主动出手。
所以顾逢恩胁迫他清君侧的时候,他宁死也不掀起兵乱。
君子坦荡荡,萧定权做太子真的高风亮节。
顾逢恩心中的道是辅佐明君,他想过做文臣辅佐太子,因朝中混乱被切断仕途,后来凭军功封侯想为太子肃清边境,却看见自己父亲战胜后死在树下,最终走上谋反的道路,结果太子自己废了自己,最后只能在城墙上自刎。
萧睿鉴心中的道是为后代君王集权于一身,为了制衡住顾家,先后扶植齐王赵王制衡东宫势力,跟太子父子之间却常只论君臣,最后成功定权做好了陛下,搞死了定权失去了儿子……大家都好惨,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付出各种代价。
写此贴之前,也是看了某贴对于太子道的申斥,在回复他的帖子中,所悟得的一些感想。
剧中形容太子,小怯而大勇,为道而死,为理想献身。
那何为道?
私以为,太子的道,应是天下万民。
道的终点是民,而术的终点是君。
当太子与逢恩在城楼抉择,你要当君,只能造反,这是术。
正如陛下与武德侯当年一样,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那让太子去二选一的人是谁,是顾逢恩,他想帮太子,他却不懂太子。
倘若顾逢恩懂太子,没有造反,等太子上位,也许那美如画的江山,他们能够看到。
倘若顾逢恩真的逼迫太子谋反,且最后登上大位,那真的能如各位看官口中所说,先造反,民不聊生后,再实现万世清平?
也许有,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
但漫漫历史长河,又有几个朱棣、李世民。
况且太子与他们所面对的不同,太子面对的是外戚专权的风险,是军队干政,那到底是党指挥抢,还是抢指挥党?
你顾逢恩今天用披上道外衣的术来助我得天位,明日呢?
兄弟手足,但有些事是不能为,术不能以道之名践道,否则必将堕入术的深渊。
术为道所用,道是术的终点。
在下有些愚见,在现代,所谓术就是军事力量,美帝正是靠术而非道,多少南美、中东人民深受其害。
术能防人而不能驭人,我泱泱中华也有术,但我们有我们的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假设未来,有人提议我中华以“正义”之名入侵他国,先用术打开其国门,再用道辅以人心。
但是术为道先,道为术用,又怎么抚人心,道在哪?
早在1931年,就有了那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说辞和勾当,真是可笑至极。
是道是术,诸公心中自有明镜吧!
说完道,那何为勇?
太子的死,让我想到了六个人,其中有位姓谭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戊戌六君子的死,是勇,萧定权皇太子,亦是。
不懂这种一部片子讲不清楚,非要拍个备注
有了别云间,鹤唳华亭才是一部完整的剧。叙事节奏、演员、服化道无可挑剔,但剧情不是一般的丧。萧氏父子的猜忌多疑,对君与臣、内与外的绝对划分会让所有辅佐之臣寒心战栗,这难道就是全剧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吗?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部剧可以让男女主这么久都没法相认?!
即使知道是be也想要个完整的版本//熟悉的前奏又响起好激动 终于把之前剪掉的放出来了 春试扔玉鱼 还有皇帝的自白 尤其用许主簿的视角来讲很妙 一秒不舍得快进地看//每一集都陪着哭 又想往下看又煎熬 一天最多看两集就要做点别的 不然真是伤感到自伤 在想自己是不是共情能力过强 这不好不好// 一大段写不下了...
为啥改名,为啥还弄个番外?
人物刻画生动饱满,全员演技在线,情节千回百转,台词、镜头以及各种伏笔和呼应的创作美学值得推敲细品,有了这12集故事完整了,也解了正片中的诸多疑惑,更有底气说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古装佳作,只是不懂这12集为什么过了一年才上映,还分两个条目。皇帝提防儿子篡权的同时,为他设计了踩着皑皑白骨登上王座的成君之路,但萧定权虽恪守礼教却也重道轻术,甚至试图以身殉道换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他太倔强执拗,也太天真、太理想化,最终如宿命般眼睁睁看着想要护着的人一个个消失于尘世,自己也一步步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实在令人唏嘘。然而皇帝的悲痛是一时的,如有续篇,前有六大王,后有顾逢恩的儿子,阿琛的储君之路难免也将经历数载腥风血雨,无法展翅翱翔于天地之间,甚至于会在身不由己中惶惶度日,这恐怕是男女主最不希望看到的吧。
太沉闷了
我真的是没见过这么作的剧,怎么作怎么来,不矫情会死嘛?!本来之前那60集,只要给糖下一秒必然玻璃渣,所有人都不好好说话,每句话都无数次停顿,一度我觉得如果当个韩剧看,最后的最后勉强给了个开放的结局,还能接受。可是,请问这十二集算啥?别人家彩蛋番外都是给发糖,这是嫌虐的不够直接给刀子是嘛?!把所有人都作死了然后来个自杀?我报复你的方式就是弄死我自己让你后悔和心疼?编剧脑子进水了?不作死会死嘛?折腾了七十多集,请问图什么呢?真的是不能忍了。。。。。。。什么鬼!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第一集回忆剧情无可厚非,第二集应该直接结局,然后顾美人挺着大肚子,打扫大堂内案几的灰尘,之后默默的看墙上一幅画发呆,画上是一对仙鹤在宜昌三峡人家自由飞翔的山水美景。
no zuo no dai 这剧就是注解,看了天下长河,搜了一下罗晋,以前看过几集鹤唳华亭,当时弃了,这次又往下看了,还是看不下去,就看剧情介绍和结尾。本来强行he了,好嘛,别云间又be了。。。都dai了,最该dai的狗皇帝越活越年轻了。黄志忠罗晋,皇帝和太子,大臣和皇帝,看上去很有意思。上次你虐我,这次我收拾你。这点还挺好玩的。 这种剧,服化道简直浪费,那么多帅哥美女也是浪费。画面养眼,剧情垃圾
感觉剪辑有问题啊,开头塞的满满的,想要表达的太多,于是乎牵扯太多,没有层层递进,所以看得很绕头又很无趣
太子,这样的皇帝之下,你的道就真的对吗?
只能算勉强及格,各方面都差鹤唳华亭正片还几个档次,当初没放出来是对的
近年国产剧的妆造质感不怎么样但从头到尾命运弄人的悲剧感还可以,结局太happy ending了(对悲剧来说)再减分。
没有感动到剧本2分(完美6优4良2差0)画质1分(优2良1差0)演技2分(优2良1差0)2星半
所有人聪明同时愚钝,盈盈往往,反反复复,太过于沉重,沉闷的让人喘不过气更加气急
审美疲劳的剧情
外传跟正剧差的有点多
算是给鹤唳华亭一个合理的结局了,看来删减剧情和后期改台词蛮多的
鹤唳华亭剪掉的部分凑了个番外。被科普原著类型叫“SP训诫文”,被网文标签化后的性癖震撼到,我说怎么虐得憋屈、男女视角错位。因为若把主视角放在太子身上,就好理解那种君臣父子主仆、上下规则制度式的SM——你们的脑洞可真花啊。看《鹤》时就很别扭,历史幽微处的纠结、礼教压迫下的诛心、视觉古典美,确实能击中潜意识里的文化审美需求。然而,格调想要做高去写人性,结果谋略缩回强行虐女,家国变成血缘怨怼,病态偏执拧巴猜忌血亲阋墙,只显得情节浅薄刻意;窝在“宫”里机关算尽,毫无底层民生视角,却动辄口称黎明百姓;用太子身份、其实调子还是清高文臣的所谓殉道美学(嗯文人就好这一口)。搞不懂,纯做虐爱古偶不香吗?解放了的人,为何却钟情于“文人风骨”“礼教之殇”?要我说,革命可真是太好了,一把火烧了三纲五常的世界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