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和老版有很多保持一致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用黑白表示现实世界,用彩色表示oz国。
老版就是这样的,新版还加了宽屏。
话说老版的technicolor胶片颜色非常赞!
有人说oz国的颜色显得过饱和,这就是在模仿technicolor的颜色。
第二个就是oz国里的人物都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原型。
老版本里形式上的对位是非常强大的。
比方说老版农场里的三个帮工对应oz国里桃乐丝的三个伙伴。
甚至他们的台词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非常精巧。
新版里的角色对应关系就不细说了,前面有人写过。
但台词用工方面不如老版。
第三个是人物的承接关系,毕竟这部是绿野仙踪的前传。
北方女巫Glinda不说,玩火的“红女巫”那就是老版里的西方女巫了(性格设定和老版有点出入就是)。
玩电的就是老版里一开场就死掉的东方女巫了(因为东方西方女巫是姐妹)。
此外还有Anne说她要嫁给John Gale,按照oz的年龄和桃乐丝的名字推断,Anne大概就是桃乐丝的母亲了。
大方面就这些,小的细节方面有些看的时候还是挺明显的,现在已经忘了。
回到电影上,这个电影本身其实我不是太满意的。
剧本太弱了,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山姆雷米的导演才华。
这种电影不应该大搞角色的性格发展,太假,不配套,毕竟这不是超级英雄电影。
老版里那种平面式的角色挺讨喜的。
另外,3D还是会跳帧,快速动作场面会模糊,期待高帧率3D的普及。
(真羡慕那些对跳帧不敏感的人。
)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乏善可陈,中规中矩的迪士尼童话片,适合家长带孩子观看。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1.不要轻易让孩子被美国式的“童话价值观”洗脑;2.反派长得实在太可怕了,请适时捂住孩子的眼睛。
本片的剧情简单得几乎苍白:一个不学无术,坑蒙拐骗的帅哥魔术师在一次偶然中来到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仙境,并带领仙境的国民战胜了邪恶的女巫,而他最终也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伟人。
更重要的是:他成了一个好人。
尽管有华丽的视觉效果和几位一流演员,Oz带给成年人的惊喜也太少太少。
结尾是全片唯一一次对童话主题的升华,奥兹收获了现实生活中触不可及的友情和爱情,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而女神对他成为"Great man"的梦想实现后的评价是:“You are better than that. You are a good man.”显而易见,这是对精英价值观的又一次小规模否定,常见于我国的主旋律作品,比如:《张思德》《暖春》。
相信很多小学生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会认真地在周记中写下:“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好人比伟人更重要,善良比优秀更重要。
”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是这种信念显然不适合国情。
具体的事例不再赘述,相信大家对于好人的生存现状都有些看法。
不过庆幸的是,美国主旋律不会把“好人”塑造成“老实人”和“笨人”,片中的奥兹虽无大智大勇,却有些得天独厚的小聪明。
“骗人”也成了他的一项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有烟火化学,大型移动投影仪设计与开发,手工艺品制作等等。
与之相对,米歇尔演的女神真是个彻头彻尾的花瓶,不仅本领不如反派高强,连领导能力也望其项背,笑嘻嘻的像个幼儿园老师,随随便便就被抓走了,跟唐僧是一路货色。
当然,自古童话里邪不压正,花瓶女神最终靠着上天的眷顾,莫名其妙地扯下了反派头头的项链,使其瞬间武功尽失,她也能继续笑嘻嘻地统治自己的仙境王国。
说了一堆废话,总结一下。
看完这部影片,要多对小朋友进行引导,告诉他们光是善良是不够的,要多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本领,才能泡到女神一样的妞。
很多人对好莱坞不屑一顾,理由是特效泛滥,故事毫无建树,《魔境仙踪》开端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段用4:3普通比例、黑白摄影的“魔术师苦难录”,如此鲜活明快的向我们介绍了主人公。
他萧条的演艺事业、困顿的生计,他圆滑老练、巧舌如簧的江湖习性,他自私、刻薄、不可一世又眼高手低的性格缺陷,以及他内心深处仍燃烧的那团真善美的火焰,都随着质朴无华的画面缓缓道出。
影片开场,大家都在交头接耳为什么是“黑白片”,但随着弗兰科几个冷笑话一蹦,影院里顿时安静,人人都全神贯注投入其中,看他魔术险险穿帮、心上人嫁作他人妇,不禁揪心起来。
萨姆•雷米做这种噱头,不仅致敬了原版经典,也以最不容辩驳的方式证明,好莱坞仍有本事用古老而纯粹的叙事、悬念、幽默和一片片精心补完的人物塑造,抓住那些慕“3D魔幻特效大片”之名而来、本应浮躁的观众的心。
只是这段匠心独具的复古,也扇了萨姆•雷米自己一记耳光。
当肆虐的龙卷风拉宽了银幕,给画面点缀上五颜六色,将人带入缤纷的童话世界,影片却变得死气沉沉,原本栩栩如生的角色,也随之被压成薄纸,没了性格维度。
《绿野仙踪》的主角是小女孩桃乐西,如今换成一个大男人勇闯魔境,再创作的意图显而易见,按照这设定,既能阖家观赏也适合情侣约会,是商业和艺术的双赢。
然而成品调子之低幼,却让这一努力付之流水。
童话国度黑白分明,界限森然,毫无灰色地带,编剧似乎还生怕太“成人化”,不懈的强调女巫的“邪恶”属性,最后处死好女巫时宣判她的罪名竟是“good”。
好人坏人都有清晰的道德标签,且各自自知且坚守,不越雷池一步——这是原汁原味的童话思路,影片未有丝毫突破。
台词完全按部就班,除了猴子的几句妙语,你若看过一些童话片,保证听了上句就能猜到下句。
《魔境仙踪》低估了时下小朋友的心理成熟,美国卡通频道的动画剧集,或迪斯尼本家出品的《创:崛起》等,瞄准的是7-12周岁的少年儿童,其中情节尚有道德困惑、是非模糊、恶人打着“正当理由”为非作歹、好人面对间接伤害无从抉择等,如此算来,《魔境》充其量只是个幼儿园睡前故事的水平。
坐在笔者身边的小孩子大约八九岁,一直吵闹,十分烦人,但在散场前他倒是说了句大实话:“坏人失败的也太容易了吧,真没劲”。
影片有许多养眼的视觉效果,大到翡翠城和奥兹国的宏伟建筑,小到瓷娃娃和翅膀猴的卖萌与乞怜,还有云雾笼罩和气泡飞行等,渲染童话气氛绰绰有余。
看特效电影就像玩游乐场的“时光隧道”,主打时不时曝出的奇观场面,但奇观相隔再紧密,中间总有空档,否则投资商吃不消,观众也会审美乏味。
玩游乐场,是靠游客互相调笑打趣填充中间情绪,电影则诉诸故事张力和情感冲击,让人在没有奇观的时候也不至于无聊。
看《魔境》,笔者感觉像坐了一趟孤独的时光隧道,等奇观等的意兴阑珊,只是好看,情绪空空荡荡,恍如置身事外。
而且那些展示奇观的镜头调度也太单一,每次都是一句提醒接上当事人的反应镜头再接上奇异事物,萨姆•雷米给儿子的圣诞礼物每年都装在一模一样的盒子里吗?
《魔境》开篇引人,但虎头之后是蛇身蛇尾,平庸中只有两处让我触动。
一是西方女巫造型初现,墙上阴影露出狰狞的曲线,随之是著名的尖顶帽的轮廓,那一瞬怀旧感不亚于见到了琼斯博士的牛仔帽,到后来西女士露出绿色脸孔真容,又骑上扫帚飞翔,着实洋溢着翻拍片独有的情怀。
另一好玩之处在于寻找布鲁斯•坎贝尔的身影,这位萨姆•雷米同窗好友几乎出现在后者每一部导演作品中,此君最近只在美剧《火线警告》中当主角,甚少现身大银幕,因而在片头字幕见了他的名字后,笔者就一路留神,鉴于《魔境》的“一人分饰二角”跨度之大远远超越《云图》(人和动物都能由一人“饰演”!
),难以确定坎先生会是何方妖魔鬼怪,临近结尾,才在翡翠城守卫的怪异妆容下认出了那种老脸。
电影似乎奇幻景致和CG角色上花光了所有预算,打起来动静小的可怜,无非是放几个火球、射几束“激光”、扔几杆标枪,地上砸个洞,炸个热气球,塌个天花板,笔者曾不满《哈利波特》大结局对抗气势不足,现在看来,那好歹是囿于原著发挥不大,而《魔境》几乎另起炉灶的创作,却比《哈》还小气百倍。
某种程度上说,特效电影的“建设”与“破坏”要成比例,《阿凡达》全景呈现潘多拉星球地貌,就有敢于漫天爆炸和推翻生命树的魄力,《爱丽丝漫游仙境》轮番展现兔子洞另一边的玄奇,就有火龙在屋顶上势不可挡的摧毁。
如今的观众多少有点潜在的破坏欲,何况电脑特效能把美景被毁拍的比原貌更美。
也许你要说,破坏多了太暴力,但别忘了原著和经典版《绿野仙踪》的女巫是怎么死的,而且大场面冲突并不意味着要拍的暴力,也许你觉得破坏会吓坏小朋友,但比起弗兰科初入魔境遭遇的“怪兽惊魂”,高潮打斗在惊吓效果上只算温吞水吧,莫非真是为了续集,欲扬先抑了。
文/方聿南
其实在电影院看完的时候,我除了感叹一句Mila女神怎么挑了个这么脑残的角色外,觉得这电影简直没啥值得纪念。
不过回来之后随便点开IMDB,才发现了我错怪了它……原来猴子Finley和魔术师在真实世界的助手是同一个人出演。
瓷娃娃和真实世界的轮椅姑娘是一个人出演。
而众所周知,好女巫Glinda和真实世界里魔术师的真爱都是Michelle Williams出演。
如此,故事就说通了……真实世界里,魔术师从不把助手看在眼里,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魔术师无法让轮椅姑娘站起来,最后被观众扔鸡蛋赶出表演场。
魔术师面对姑娘的信任,最终退缩,始终做不到Greatness。
但是,到了Oz国,小猴子最终收获魔术师的友情。
瓷娃娃的腿被魔术师粘好,再次站了起来。
魔术师也没有辜负Glinda的信任,驱走了坏女巫,成就Greatness。
在魔幻的世界里,魔术师不但丢弃了自私自大等等的坏习惯,最终承担起了责任,算是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补救……————————————————————ps. 实在是瓷娃娃和小猴子的样子太难认,我在电影院真是没看出跟轮椅姑娘和助手长一样。
写这么个评论仅供和我一样没认出的童鞋们参考
早前看了些影评,说跟绿野仙踪没什么联系。
还有说剧情弱的。
或是忘了绿野仙踪讲的什么了吧。。
这不就是前传吗?
黄砖路,翡翠城什么的。
绿野仙踪里的桃乐丝连人带房子从堪萨斯被龙卷风卷到奥兹国,然后房子压死了东方坏女巫——魔镜仙踪里的坏女巫姐姐。
白裙的北方好女巫依旧是白裙的北方好女巫。
然后此片还交代了绿野仙踪里的大反派,绿脸的西方坏女巫是怎么变成那样了。
所以Mila Kunis被弄成那样,真的是剧情需要得很无奈啊。
绿野仙踪里桃乐丝和同伴们历尽艰险来到翡翠城见到伟大的奥兹魔法师,结果发现魔法师不过也是个凡人,根本不会什么魔法。
最后魔术师决定用热气球带桃乐丝回堪萨斯也是前后呼应的。
不过作为一部以画面为最大卖点的电影来说,画面真的有点弱。
情节:3分。
Mila出现的时候就基本确定她的悲催反面角色了,正如在黑天鹅里的出演一样,和Rachel Weisz一样的cult形态演员。
情节不出所料,被屌丝男主逆袭的两个白富美果然都是变态,邪恶女巫角色被翻转,一贯的迪斯尼真人电影套路,一个接一个的包袱,其实略乏新意。
3D效果:5分。
绝对震撼,特别是热气球漂流从悬崖上落下的一气呵成,惊心动魄。
花团锦簇里动植物目不暇接的惊喜,让我和我老婆都开心得伸出双手,遑论影院里一群小孩的惊叹声。
价值观:5分。
本人愿意与大家分享的重点。
现在开始说说。
毋庸置疑,男主帅锅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屌丝一枚,片头的铺垫恰是如此。
事业平庸,哪怕每天如同保险业务员一般给自己卯足力气,也改变不了面对爱情的怯懦,一次次用玩世不恭来回避别人的目光,也不晓得如何珍惜哪怕别人一点点的友情表示。
然而,未眠的率性和爱心最终也成为他真正逆袭自己惨淡人生的奠基石。
面对这样的一个男屌丝,故事出现两条主线,第一是黑天鹅Mila主演的单纯女巫赛多拉,开场就一副传统女屌丝打扮的她,面对一个从天而降迷死人的男主,她的惊羡和欢喜一开始就表露无遗。
她永远走在男主的前面,蹦蹦跳跳着,姐姐一次次的怀疑没能破坏她对这份感情的执着。
但是,这种单纯的爱情是建立在她对男主天真浪漫的幻想之上,正如一个小女孩守护自己的偶像,只要一旦偶像的形象稍微出现一点裂纹,别人几句话的煽风点火,都能激起一团妒火,一口吃掉象征邪恶的毒苹果。
现实中少男少女们的爱情幻想也是如此。
这就是爱情,占有式的,依赖式的爱情。
和他一起走在街上,他就是我的王子,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孩。
我要你们所有人艳羡的目光,我就是这个翡翠国的王后。
我的王子因我而完美,我也因他而完美。
然而,对象的一点过错、一点情绪,乃至一点来不及解释的小事,都能点燃她熊熊的烈火:——你不要跟我解释什么,我这次受伤了。
你知道我爱你爱得多辛苦吗?
你知道我那天晚上等你的电话等到什么样子吗?
你这样我受不了,你知道吗?
你放开我,你让我一个人静一下。
走开。
这样的爱情里,女孩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一般以“你为什么不”、“你应该”、“你知道吗”等等语句而开头。
所有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你为什么不够在乎我?
这种女人,最终变成了骑着扫把撒泼的悍妇,真是早晚的事情。
第二种爱情观,是大脸儿Michelle Williams饰演的格林达的。
不可否认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里,她并不算是特别出众的类型。
没有娜塔莉波特曼的灵气,没有茱莉亚罗伯茨的大气,没有蕾切尔薇兹的妖气,当然也没有中国各种爷的土气。
但是,这电影里她的角色却有一种贤淑之气——上得起战场,下得了厅堂,明得了事理,忍得住抓狂。
在她的带领下,一群老幼挫人充满信心跟着那位极其不靠谱的大魔术师一起干革命。
格林达的聪明不是小聪明,她很清楚奥兹已经被社会污染成了哪种货色,她也看得出被世俗价值观胁迫多年的这个男屌丝心里保留的善良和爱心其实如金子般可贵。
她私下里温柔又不失严肃地批评奥兹贪心、自私,不懂得负责,但她依然在外人面前大方地宣告他就是大魔术师,是未来的国王。
她很清楚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用中国的话讲,就是个“明是非、懂事理”的人。
她是个慧心如润玉的女人,当男人在金钱迷失自己时,温柔地问一句“你确定钱对你来说最重要吗?
”;她也是个如磐石一样有自己立场原则的女人,当男人点了点头时,她就温柔将他一军“你太肤浅”;她也是个如磁石一般善于训育的女人,当男人委屈地说“可我一直是这样子呀”时,她将他带领到需要他承担责任的民众面前,告诉他说:“你可以改变一下你自己,看看这些爱你的人们,你不能辜负他们”。
然后,她将最后的选择权交到了男人自己手里。
也只有这个时候,男人才会说“哦,那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然后像《马达加斯加》里面的狮子亚历克斯一样,面对一群非洲狐猴做出的那个双手高举的动作:“是的,我就是你们的领袖!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怎么可能缺少一个成功的女人?
所以,女孩子们,不要抱怨你们的男人不是奥兹,因为每个男人的内心里其实都愿意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女孩,先试问自己到底愿意做慧心如玉的格林达,还是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得到地球转的小太阳赛多拉?
昨天下午陪小保姆去看了这部电影,这是我第3次看。
最近2次看都加深了第一次看时的印象:本剧组仅以此片献给豆瓣里渴望找到一个强大的攻的受们。
豆瓣小基们经常慨叹豆瓣没有攻,如果是这样,希望他们在看了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有所启发。
世界上本没有wizard,但姑娘们有需求,就找个魔术师来,自己动手把他整成个wizard:语言鼓励,培养自信;编排entourage,培养气场;借助工具,培养魔力。
学习Glinda的劲头,是个带把儿的男儿我们就能把他整成个汉子,豆瓣从未有过的神攻。
奥斯卡(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 饰)是个只会雕虫小技的马戏团魔术师,却无意中被龙卷风从尘土飞扬的堪萨斯城带到了神奇美妙的奥兹国。
那里的居民认为他是传说中的大魔法师从天而降,祈求他击败穷凶极恶的邪恶女巫拯救奥兹国,可心术不正的奥斯卡却把这境遇看作是发大财的绝佳良机。
三位自称是奥兹国守护者的女巫赛多拉(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伊诺拉(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和 格琳达(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却对奥斯卡的身份各有怀疑。
当黑暗势力压境,奥斯卡被迫卷入纷争,他才发现自己必须擦亮双眼,分辨出这些美艳女巫们究竟孰善孰恶,是敌是友,不然一切美好都要灰飞烟灭。
奥斯卡决定放手一搏迎战邪恶女巫,可自己的魔术伎俩,要如何才能抗衡女巫强大而邪恶的魔法?
奥兹仙境的前途,又将何去何从?
看完电影从来没有认真写过影评,现在突然想开始记录点东西了。
总的来说,自己看的电影不算太多,也习惯性地喜欢看豆瓣的高分影评。
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偷懒的用别人的成果代替自己思考的方法。
The great and powerful 是一种奇幻类的电影。
片中交替着现实和魔幻。
一开始接近正方形的视角和黑白灰的30年代老电影风格,让我一度以为我在看老片。
然而等主角到达环境后,瞬间变成宽屏,颜色的对比度也高得让人觉得实在太绚烂。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靠耍小聪明的魔术师,在经历一次意外后来到幻境,和三个女巫间发生的一些列故事。
故事里的魔术师显然是在成长的。
从一开始的自私,小气,没有担当,到后来的勇敢,自信,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巨大的童话式的跨越。
其实我以为在显示生活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大的跨越的。
童话魔幻式的剧情突出夸张了这点。
然而不变的是魔术师的善良和多情。
自始自终,我都可以看到这个魔术师身上的善良,无论是面对小女孩求助时自己虽然无能但却不忍心直接拒绝,还是后来面对断腿瓷女孩时的悲痛。
不过多情的影子同样甩不开。
多情和善良合在一起,再加上一系列的软弱,其实可以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通过排名第一的影评才注意到,原来有着如此多的对比。
这部片的光影特效是很出色的,代表了当今电影工业的很高水平。
虽然剧情简单,但却并不是那么肤浅。
我发自内心地祝福魔术师能够不走回头路,在成为great人的路上勇敢向前。
这个姑娘,起初一直怀有善心和正义感——想要请魔术师回来拯救全国的百姓,帮助小猴子,对魔术师表示的爱意没有丝毫的怀疑。
可是她遭遇却都是什么?
奥斯卡遇上真爱后对她的一干二净的忘记,姐姐的欺骗和设计陷害,大家的讨厌。
这可怜的姑娘,她是我剧中最喜欢的人物,可是到最后,也没有给这个好姑娘一个好的安排。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