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这个世界都不会好了,复杂的马其顿历史观,怀念共产主义的女权。法国文化导演见面场。
以小见大的典型示范。在本质上其实与贾樟柯的社会新闻拼贴作品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个女性角色实在太过奇趣,连带她身边的家人、警察、神父和记者的角色都被卷入到这场近乎失控的闹剧之中。事实上,影片与宗教关系不大,女性被歧视和忽略才是这部处女作的核心话题。
就这种水平还柏林热门?出发点不错,剧本写得非常不行,还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不行。电影里有很多不错的设计,但是人物行为逻辑写得太草率了,中间几次想拍出维度也没有很成功,结局毫无力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女主角能力不怎么样
以宗教为出发点,依旧是关于女权的探讨。当有人固步自封时,必然有人在反抗。佩特鲁尼娅如上帝一般介入其中,选择坚持,选择原谅,选择给予。
打算复读的那一年我妈跟我说:学了历史又能怎么样呢?就算学好了能找到什么工作呢?你告诉我,你想清楚后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不会阻拦你。
(✿◡‿◡)
当女主是一个32岁单身无工作的历史学毕业背景时,我肯定是现场最扎心的观众。
#13thFIRST#10
74/100
我电影节喜欢有仪式感的收尾,今年柏林最后一部去远一点的haus看了主竞赛唯一遗漏想看的,幸运排到了最后几个空座。故事其实很简单,讲马其顿一名肥宅女偶然间在比赛中抢到十字架,尽管她不信教,仍执拗地不还给野蛮的男人们,双方在警局里对峙的故事,非常符合今年的女权主题。老外的笑点真的清奇,全程笑得超夸张。有个跟我一起排队的意大利长发小哥哥很热情nice,排到座位后超嗨,把他的巧克力塞给了我和检票员姐姐。看完电影他又特意在人群中找到我,高兴地说了句明年见!然后快乐地飞奔走了。真好,柏林下次见!
警察局里那几段真有卡夫卡的感觉了
补标,3rd山一。故事看似荒诞,其实挺触目惊心的。创作者用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引出一个关于平权的命题,以小见大。事件讲到位了,但是感触不是很深。本以为全片会像第一个镜头那样生猛,但后面泄了气。私以为,剧本还得打磨打磨。
一个十字架引起的电影
精彩。但和好之间还差着生命力。
#Berlinale2019# 这都已经是后罗马尼亚新浪潮时代了,怎么还会这样拍片呢?导演经常难以抵御大场面的诱惑,在必要时刻远离主角,而去塑造一个群体的象征性姿势,导致人物非常不连贯。后面在警察局里,根本就没有有效塑造紧闭感和恐怖感。只觉得是警局一日游,所以踏雪回家也毫无分量。另外,我帮片子想了个港译名,《我執到了上帝那話兒》。
呃
有很好的点,太教化了,将来要是有女权课,这电影得在课堂上放吧。停在被光头警恐吓的地方是个合适的结尾。
举重若重,直给。这样的题材在我具估计是连立项都很难吧。不,有种叫重大历史题材的专门分类。 马其顿,那个西方进入东方的前门。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也算是主竞赛的小惊喜。影片讲述一名大龄待业胖姑娘在遭受又一次求职挫折之后误入宗教庆典现场,抢走了“只能男人参加“的神圣十字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风波。父母,朋友,教会,警方,检察官,宗教狂热(直男)群众,媒体女记者和路人都有不同程度介入和冲突,精彩台词非常多,比如来自路人的神吐槽“如果上帝是女的呢?”(另外:学历史的女主角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也真是大礼包式的惊喜笑点哈哈哈),对马其顿的社会现实和对女性生存的现状抓得也很准确。主教和警察局长互相推卸责任那段戏实在太精彩了。很大一块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剧作结构和矛盾构成非常像[无主之地]。虽然最后烂尾了(几乎整整少了一幕戏啊),但是仍然是最佳编剧的有力争夺者。
挺有趣的切入点,但这类撕破面皮的题材也确实不好把握。揭露矛盾的欲望足够,然而表现差强人意。“我被捕了吗”和母亲的不理解不支持,是最有张力的两组呈现。女记者是败笔,最后的胜利大逃亡也完全崩塌。耶稣最著名的桥段是受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