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婷
主演:艾琳·贝达,卡特·克利福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简介:华人导演赵婷(Chloé Zhao)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先后入围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和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影片描写美国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关注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详细 >
找不到字幕,作为一个英语片,网上流传的英文字幕居然是根据法语字幕二次翻译过来的,将就着看了。作者的风格在处女作就已经大致成型了,真实感惊人,可惜结尾的独白鸡汤味太浓,有些掉价。
你身上有闻起像是会留下的味道
7/10。不错的处女作。关注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从想离开到没走的心理变化。三次大火、骑马、拳击,纹身、喝酒,粗犷中不失细腻。配乐选得非常好。留下不失为一种重生方式。整体情节太散了,又没有诗意的美。
攝影只能看到手法粗糙的模仿 編劇比馬力克還差了幾千個馬力克 這所謂的導演風格能過譽成這樣 當初真的是把畢導罵太重了
看了《无依之地》《骑士》之后来看这一部. 三部片子的风格内容是一贯的. 美国居留地印第安人后裔的生活: 荒原、峡谷、牛背上的生活, 酗酒、抽烟、爱情、亲情、手足情、音乐.....非常特别、原始、野性, 喜欢这部片, 喜欢赵婷.
没看懂
好细致啊
A Terrence Malick-ized film.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剪得太碎了,虽然很马力克但是却只有形没有神。拍了一大堆无用的生活化空境碎片到了结尾才突然想起来要紧急扣题。同样是暧昧兄妹情的和濑直美处女作《萌之朱雀》全方位碾压这个片,后者规模可能比前者大了十倍,但是论走心可能还不如干脆格局小一些。骑牛抽烟打架私生子买卖私酒的原住民生活,混乱贫穷又看不到有什么指望,所有人的目的地都仿佛是监狱。大量手持,对话很少,如此小清新的镜头语言之下也未能带来更多的震撼,反而是平淡无聊。
视觉风格像马利克,大家好像都有这个感觉。很让我惊讶的是赵婷没有脱离,或者说没有完全脱离亚洲电影的风格,这我没有想到。不仅在文本上很有诗意,结构上和诗歌其实也很像。但是从电影中间开始一些问题显现了出来,内容不够了,于是赵婷开始往里塞了各种东西,冲淡了前半段建立起来的氛围(我是这么认为的)。结局毫无意义,有些刻意,旁白有强行升华之嫌。如若不是后半段弱了下来,四星是没有问题的。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吗?也有些人生来就不适合上路,他们属于平原与荒野。赵婷仿佛是泰勒谢里丹的反面,谢里丹讲失败的父亲,赵婷讲破碎的孩子。一片土地,两轮日月。
故事有点散,很多中近特写镜头和景观展现,但其实没有太get到主题深度。
3
值得注意镜头对于人物的景别选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华人导演拍的关注印第安土著的生活 怪不得有cn脸 其实没怎么看懂 很散 导演是想表达少数裔要改变现状很难吗 一个男的死了 留下9个妻 25个孩 有个男孩想陪将要去城市上大学的女友离开 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离开 还是回去做了牛仔 那里的孩子基本没人管 散养 是想说政府忽略少数裔生存状况?
还是没法get到赵婷的平淡 马力克的作品情感要丰沛太多了
她的片子真的是这样东一点西一点好散,而且口臭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在此简述下赵婷的片子和我的观影体验 -- 短小,细(腻), 没有感觉。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找不到字幕,作为一个英语片,网上流传的英文字幕居然是根据法语字幕二次翻译过来的,将就着看了。作者的风格在处女作就已经大致成型了,真实感惊人,可惜结尾的独白鸡汤味太浓,有些掉价。
你身上有闻起像是会留下的味道
7/10。不错的处女作。关注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从想离开到没走的心理变化。三次大火、骑马、拳击,纹身、喝酒,粗犷中不失细腻。配乐选得非常好。留下不失为一种重生方式。整体情节太散了,又没有诗意的美。
攝影只能看到手法粗糙的模仿 編劇比馬力克還差了幾千個馬力克 這所謂的導演風格能過譽成這樣 當初真的是把畢導罵太重了
看了《无依之地》《骑士》之后来看这一部. 三部片子的风格内容是一贯的. 美国居留地印第安人后裔的生活: 荒原、峡谷、牛背上的生活, 酗酒、抽烟、爱情、亲情、手足情、音乐.....非常特别、原始、野性, 喜欢这部片, 喜欢赵婷.
没看懂
好细致啊
A Terrence Malick-ized film.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剪得太碎了,虽然很马力克但是却只有形没有神。拍了一大堆无用的生活化空境碎片到了结尾才突然想起来要紧急扣题。同样是暧昧兄妹情的和濑直美处女作《萌之朱雀》全方位碾压这个片,后者规模可能比前者大了十倍,但是论走心可能还不如干脆格局小一些。骑牛抽烟打架私生子买卖私酒的原住民生活,混乱贫穷又看不到有什么指望,所有人的目的地都仿佛是监狱。大量手持,对话很少,如此小清新的镜头语言之下也未能带来更多的震撼,反而是平淡无聊。
视觉风格像马利克,大家好像都有这个感觉。很让我惊讶的是赵婷没有脱离,或者说没有完全脱离亚洲电影的风格,这我没有想到。不仅在文本上很有诗意,结构上和诗歌其实也很像。但是从电影中间开始一些问题显现了出来,内容不够了,于是赵婷开始往里塞了各种东西,冲淡了前半段建立起来的氛围(我是这么认为的)。结局毫无意义,有些刻意,旁白有强行升华之嫌。如若不是后半段弱了下来,四星是没有问题的。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吗?也有些人生来就不适合上路,他们属于平原与荒野。赵婷仿佛是泰勒谢里丹的反面,谢里丹讲失败的父亲,赵婷讲破碎的孩子。一片土地,两轮日月。
故事有点散,很多中近特写镜头和景观展现,但其实没有太get到主题深度。
3
值得注意镜头对于人物的景别选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华人导演拍的关注印第安土著的生活 怪不得有cn脸 其实没怎么看懂 很散 导演是想表达少数裔要改变现状很难吗 一个男的死了 留下9个妻 25个孩 有个男孩想陪将要去城市上大学的女友离开 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离开 还是回去做了牛仔 那里的孩子基本没人管 散养 是想说政府忽略少数裔生存状况?
还是没法get到赵婷的平淡 马力克的作品情感要丰沛太多了
她的片子真的是这样东一点西一点好散,而且口臭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在此简述下赵婷的片子和我的观影体验 -- 短小,细(腻), 没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