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慶幸我先看的是書,從文字到虛構的景像,到後來假想一幕幕在布幕中呈現...那是一種特別的感動,而先接受文字再觀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被修改了,導演又是如何用兩百多分鐘的時間來舖陳這個故事。
其實電影版改了挺多的,幾乎只取了原著的人物、主要架構和幾句經典對話:原著的結構其實很簡單,從小朔和亞紀的父母一同到澳洲的情況開始,他們準備在那灑下亞紀的骨灰,然後小朔在途中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如此反覆,最末章才跳到多年後的小朔,回到破舊的校園,他也終於能放開多年縈繞心中的回憶。
而電影版為了更添戲劇張力,增加了許多元素:比如多了小朔與亞紀交換錄音帶的回憶,而律子(柴崎幸)這個角色,就從其中延伸出來,律子小時候曾是他們兩人的信差...後來陰錯陽差,她和小朔在一起,準備要結婚了,卻由一捲未交出的錄音帶發現這段她未知的過往......這些都是書裡沒有的,不過卻安排得還算合理!只是有些戲劇性的巧合..呵呵演員的選用也恰如其分,尤其是飾演長大朔太朗的大澤隆夫,果然是療傷系演員,沉穩內斂,內心戲的部份掌握的相當好,光是站在風中就充滿了悲傷氣息,看他哭,更是有種揪心的感覺...飾演亞紀的長澤雅美也是很清新,演技一流,不過要長澤這麼可愛的女生去演一個癌症病人,還得剔光頭,真是委屈她了...此外,首尾用了"颱風"相互呼應,我覺得這是很棒的,那年,亞紀在29號颱風侵日後悲傷死去,這年,律子在29號颱風侵日前探尋往事。
不同的時間,相同的時空,重覆遺忘的悲傷。
比較可惜的是,電影版雖然加強了張力,但有些情結卻草草帶過了:1小朔和亞紀的感情沒有到位,像是輕描淡寫,有突然就在一起的感覺...應該要有更多事來建立這段愛情2沒有拍出小朔和亞紀父母的相處,但可能怕拍出來會很沉悶吧?3在夢島的相處描述太過草率,那段是書中的一個重點呢4去澳洲的準備及過程也太簡短了,我對那段小朔為了一圓夢想的用心,相當感動,但電影加了拍婚妙照這個橋段,也算是一個補償啦...我和朋友一起去看的,觀影前她說:等會你就不要哭喔...結果她哭得淅歷嘩啦,我倒是很鎮定地看完,也許因為我先看過書了,因為腦子不停在運轉和原著的差異,或者說沒有足夠灑狗血劇情讓我能夠噴淚...雖然感動還是有的,但理性與感性達到一種平衡時,感動的程度就沒法達到燃點,再者,純愛劇原本就平平淡淡的,如果太刻意強調它的悲傷,反而悲傷不起來...(奇怪的理論,呵呵)anyway,這部電影不同的評價很多,上述只是我自己的感覺,大家看看便罷;而不嫌感動太多的人,或者對編劇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不同的版本..體會其中不同,日本人的用心。
行定勛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情」和岩井俊二的的「情書」相當類似:由一個小事件觸發追尋,點點滴滴的片段一一重新體驗過之後,又一次與失去擁抱。
二部片子一樣的敘事結構,一樣的追尋,一樣的 re-gain (reprendre)。
既然都一樣,還有什麼好說的?
可是,怎麼辦?
還是看一次掉一次淚,是人太脆弱眼淚好騙嗎?
或者,這樣的敘事結構不只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更是一條貼近我們心靈的道路呢?
提到這裡就會想到 Proust 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這二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和大師的作品一樣的調性,雖然沒耐心啃完大師的鉅作,可是從電影的感動裡卻讓我對 Proust 更更多地讚嘆。
朔太郎(大澤隆夫)的未婚妻律子(柴崎幸)突然不告而別,朔太郎在報導颱風的新聞畫面中看見她的身影,那個地方是朔太郎的家鄉,為什麼未婚妻不告而別竟然是去他的家鄉?
朔太郎跟著也啟程去尋找律子。
隨著返鄉的距離越來越近,家鄉裡的聲音也逐漸浮現。
他找出了已經收藏的錄音帶,少年時代的點點滴滴回到他的記憶裡,那時候的女朋友--亞紀--和朔太郎的故事開始上演;大澤隆夫的腳步帶著我們前去那一個一個的場景,「罹患白血病的少女」根本是個老調又老調的故事,或許你和我一樣這麼想,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又一次掉進老調的陷阱裡,被它再一次地催下淚來。
朔太郎和亞紀給對方的錄音帶,在亞紀發病之後依然不間斷,一個小女孩祕密地幫亞紀當信差,只有亞紀去世前的最後一卷沒有送到,因為小女孩在路上出了車禍,從此跛腳的小女孩也幾乎忘了這捲錄音帶,直到17年後當她正要和未婚夫一起搬家的時候,整理出這捲舊的錄音帶,她還特地去買了一台錄音帶的隨身聽,聽到亞紀錄給朔太郎的話。
她留下一張紙要她的未婚夫別為她操心,然後,她自己啟程要去完成這個延後了17年的任務。
他的未婚夫四處找不到她,直到他在氣象報導的新聞畫面中看見一個跛腳的女孩,他相信那是他的未婚妻,他不明白她為什麼突然跑到他的故鄉,於是他也啟程回故鄉去尋找她。
是的,小女孩就是律子,他們並不知道互相已經在17年前在同一個故事裡面出現。
這部電影有好多我特別喜歡的鏡頭,真要一個一個說哪個鏡頭的感想,那還真難說得完。
真要只能挑一段叫做經典的話,我會選鋼琴這段。
當大朔太郎走回到這裡的時候,他又聽到了亞紀的琴聲,亞紀過來牽起他的手,靠在他的懷裡。
有人會說這是虛幻的手法、或者說是把心理的情感表達出來,我比較傾向這一段是真實發生的,不是鬼魂再現,而是過去再現。
關鍵在於「再現」這個詞,古希臘文是 "mimesis",這個字英文一般翻譯做 "imitation",但是除了名詞的意義之外,它也是一個動詞;在這裡的意思是:再現已經消失的過去。
所以,共同參與這個經驗的不只是朔太郎和亞紀,還有在門口看見這一幕的律子;律子在這裡是個關鍵角色,一旦少了她的在場,這一段就變成回憶的心理狀態的呈現(present),正因為她的在場,她成為真實、客觀的目擊者,這個它者的參與使得朔太郎懷裡的亞紀不只是呈現、更是再現(re-present)消失的過去,而能真實存在。
在文本世界裡的真實存在,不比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如果這麼說的話,我們何不妨看看什麼叫做「意義」。
簡單地想,至少有二個英文字代表「意義」:"meaning" 和 "significance",不用特別去區分英文字眼的不同,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想想哪一種「意義」對我們更有意義。
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和文本世界的真實存在,哪一個比較重要?
前者吧,沒有前者的話,我們也看不到這部電影,對吧?
沒有前者的存在,亞紀也不能讓聲音留下,對吧?
沒辦法否定這樣的看法,就算我把物理世界的真實性當作生活的充分條件,把文本世界的真實性化作生活的必要性,還是會有不同的意見是跟我不同的。
因此,還是只能就我自己而言,非得比出一個更有意義的,我還是投給後者。
文本世界再現了我們的情感、記憶、觀念、想像....這些沒辦法在物理世界客觀存在的一切,在文本世界裡面卻可以客觀、真實地存在。
如此,我們的心理可以共感、可以對話、可以被喚醒、可以更瞭解自己、可以...... 。
物理世界的原動力來自生命,生命的原動力來自這些我們平常不太注意、卻必要的心理;Chopin,要不是他那憂鬱、多愁的情感,他或許也會是另外一個 Liszt 這樣的古典搖滾巨星。
Reprendre (re-gain 不是很恰當的翻譯) 不是回憶的呈現,是再現消失的過去,讓埋藏在隱意識裡的 "self" 和顯意識下的 "self" 同時存在,而能對話、相融,說是更瞭解自己也好,說是轉化了自己也好,總之,我還是認同後者更重要的意義。
Wenders 的電影有一幕拍到柏林一座美術館,外面的牆上寫著 "Zeit ist Kunst".... 繼續下去又是一長篇的廢話。
回到電影裡來,律子的參與讓回憶真實存在,本來律子的追尋之路,變成朔太郎的追尋之路;不對不對,至少應該是三個人的追尋之路。
律子追尋未達成的遺憾,她明白了自己還在17年前的故事裡,她要去實現亞紀的願望。
朔太郎追尋著帶著亞紀故事跛腳象徵的未婚妻,開始打開自己封鎖17年的心結,面對亞紀不在的事實,聽到亞紀最後一卷錄音帶,也要去實現亞紀未達成的願望。
最後一幕,當律子和朔太郎一起來到世界的中心、灑上亞紀的骨灰時,亞紀的聲音出現說了一句話;跟鋼琴那一段一樣,亞紀的聲音不是鬼魂、不是特殊效果、不是幻想、不是朔太郎的心理呈現,而是在文本世界裡的真實存在,亞紀確實在那裡。
亞紀確實在那裡,跟朔太郎道別,雖然故事沒繼續下去,我們相信朔太郎和律子以後會過得更好,不像電影一開始,朔太郎竟然在辦公室凳子上睡到忘記要和律子搬家。
突然想起 Oedipus,他腿上的毛病或許跟律子差不多,他因為看不見真實而弒父娶母,最後挖出自己的眼睛,既然光明不能帶來真理就沒有光明的必要。
跛足的人和被事實掩蓋的人,在文學上已經預先留下經典的伏筆,作者大可以安排律子車禍後有其它的後遺症,只要那一次的錄音帶任務被延誤的目的達成就好。
偏偏作者讓律子從此跛足,看來 Oedipus 的暗喻應該一定程度地影響作者的設計。
片子結束了,除了擦擦眼淚之外,好像不只朔太郎、律子和亞紀會更好地過下去(沒錯,亞紀也是),還有我自己。
有時候真覺得人生越過越茫然,為了快點賺錢而改行,為了更好的表現而用心把任務完美地達成;之後,本來打算賺到錢就回去的念頭通通不見了。
追求的目標變成更多更多的錢、更好更好的績效,過個幾年回頭看一下,自己最親近的人這些日子怎麼變老的?
一點都不知道。
他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通通都不知道。
住在一起、睡在一起,可是卻見不到幾次面;累積了一堆財富又怎麼樣?
想想,跟朔太郎一樣年紀的時候,那時候的願望是這樣的生活嗎?
那時候的願望或許不卻實際,可是現在看起來,卻是最真心、最真實的,可是誰願意不真實地過下去呢?
誰願意讓錢牽著鼻子走呢?
可是,生活逼到了,有幾個人真能跳得出來呢?
一點點初衷,要堅持下去可不件容易的做到的,卻是容易遺忘的;因為遺忘,人生得以開始,也因為遺忘,人生失去方向。
我們遺忘的在哪裡?
在我們的隱意識裡,如果任何一個文本的世界可以把隱意識裡的自我喚回顯意識之中,請勇敢地面對它,它會帶給你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 http://winterwaits.spaces.msn.com/blog/cns!DF301954700ADC77!629.entry *
没机会早恋了,因为已经不小了。
更没机会谈校园恋爱了,因为都不太会去学校了。
初恋,貌似是最后的盼头,呵呵。
发生在校园里的初恋,是如此美好,让人艳羡。
花姐说,那就是她的“初恋”,因为之前的恋爱,她都没怎么付出。
没想到真正进到里面,结果却遭到了“报应”。
她还爱着他,用经济学的解释,也许是因为“浸没成本”。
她付出了很多,所以不甘心,所以不舍得……我问任:如果好多年后,我还爱着她,怎么办?
她说,相信时间,并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
其实,道理谁都懂,只是做起来很难。
片子里有好多让我很揪心的部分,爱一个人长达半个世纪的老头,男主哭着大喊“我还是会想起她,我就是忘记不了她”,女主的临终磁带……有些现在看上去是死结的东西,终会被时间打开,我始终坚信着。
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在恋爱中迷失自己。
爱自己,才有资格爱别人。
10.02.27下写于外公家
故事里,人死了,爱都还在.现实是另外一回事,我们都活着,爱却消失了.死亡和照片一样都是时光的凝合剂.AKI死了,她的时光也就无法被任何人掠夺.她既不会老不会丑,亦不会世俗不会沧桑的活在他们共同拥有的那个十七岁的夏天里.17年晃晃眼就过去了.他把她齐整的藏在记忆的缝隙,然后没人察觉的关上了心门.在时光的齿轮里匍匐的是她死后的他,而先前的他早已追随了AKI一起被封存在铁盒子的录音带里,无人岛的旧屋子,和重爷的相片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1986年.有些人会依稀记得在1986年台风登陆的季节,在四洲的小岛上,有一个少女因白血病死去.他们有的惋惜,有的难过.无论怎么也好,1986年死去的一个女孩,对他们的人生没有大碍.这个世界每分每秒都有数不清的灿烂的生命在消亡.离自己很远,始终是别人的事.他故地重游,记忆一点点被找回来.小岛似乎是17年如一日的一层不变.只不过见不到夏天的阳光,曾肆无忌惮洒在他们身上的黄,绿,以及一些色彩鲜活的东西都已一一剥落,暗淡下去.少女曾坐过的台阶,没有她,随风扬起的树叶都成了深秋里数不尽的苍凉与萧瑟了.他恐慌的说,明明发生过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么都忘记了呢?我常想,他听着磁带里17岁的她絮絮叨叨叙述的往事,会不会有时空逆转的感觉,一刹那,所有的过去都涌了回来,在眼前一笔一画都是鲜活和深刻.他随着walkman里的节奏时而笑时而哭,全然是台下的观众,被藏在记忆里的少年少女在17年后同样的季节找到了回家的路。
他哭着说,我忘不了,我忘不了她。
他如一台被暂停了17年的播放机,因为没有按Power Off键,17年后,爱可以跃过时间的鸿沟自然的进行下去。
没有谁会忘记。
那样的青春,那样纯洁未经人世风霜的最初的爱。
17年来,他用一种貌似忘记她的方式生活着。
而回忆总是突如其来的不费吹灰之力的把我们击溃。
在世界的中心抛洒了她的骨灰,不是为忘记啊,继续自己生活啊此类庸俗的说法。
他不会忘记她。
这是没有解的方程。
他唯一能为她所做的不过是面对残忍的死亡现实以及曾压垮他的痛苦。
而用一生来记得不想被遗忘的她。
他生命的延续不就是她被深深怀念着最好的证据吗?
---还记得吗?十七岁时候的阳光是怎样落在教室的窗沿与前排女生的发梢?
还记得吗?十七岁时爱过的女孩子的模样和她在树荫下转身时的笑.还记得吗?她特有的孩子气的撒娇,猪鲁猪鲁,她总是这样反反复复的叫.还记得吗?第一次牵她手时的心跳.还有树上知了的鸣叫.你记得吧,那个时候的你相信过的一生一世的童话.你记得吧,有那么一霎,你恨不得把世界放在手里送给她.你记得吧,所有的努力奋斗都是为了她.你不再会觉得故事如此滥俗,只要你曾经这样的爱过.有些爱注定是刻在心上的纹身,一生相随.而我们是甘之如饴的痛.
题记:生活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在眼花缭乱世界里人太容易被雷同,唯独缺乏的是自己。
当下,粘贴成为创作的速成的方式,小说如此,电影不幸也如此!
――卡夫卡·陆(KavkaLu)或许,一辈子会经历许许多多男欢女爱,可是。
能够久藏于心的大抵是初恋的纯粹。
雨夜,有着狂风;音乐,穿过雨色,问答,是心语的传递,在你们年少的雨夜潜进两个孩子的心里。
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它有着湛蓝的颜色,在你步入暗夜的漫长旅途里,让你记取希望的光芒。
青春的脸颊总会落泪的时刻,一个女孩的泪会让一个爱她的男生一辈子记得,其实,爱是灵魂的痛,因为记忆就像磁带可以反复停留在那个伤口夜风里,心微微颤动。
一盘老的卡带会唤回记忆,让你再次感觉往昔的时光那盘磁带是一个梦的入口,倾听成为归返的方式,人的记忆被唤醒的时候你就无法止住思念的步履,于是走回,在夜雨将临的时刻。
律子,塑太郎的女友,出走了,因为记忆,因为那盘卡带带给她的所有记忆的遗痕。
同样,塑太郎也在这样的风雨之夜被唤醒,现实的脚步追上了久已忘怀的昨日,奔跑,向着光芒的方向,向着心里那片被微笑掩饰的记忆奔去。
记忆,不会忘记纯净的颜色,当你微热的身体紧贴着他的背脊,在风里,你的摩托带她去往何方?
在蔚蓝的海边,亚纪在夕阳里和塑太郎的相对在一次在他心中过电,没有一颗心可以忘记心中的爱,它如影随形与你同在,而沉默将是它最完美的表达方式。
心灯闪烁,往事的街口也有着这样的光亮,孩子们的心里世界充满着执着的勇气。
在相同的星光下听着同一首歌,寻求着心的应答,在卡带里录着自己的心声,那些羞怯的话语在夜里长出了爱的翅翼。
卡带是心声,卡带让心声传给了自己思恋的人。
等待你的回答,等待默契的笑容在你的脸上绽开,温暖的阳光包裹着两个年少的孩子,视线里的温情溢满了整个世界。
你在落叶的时节归返,昔日的台阶上却只有你的身影和她的声音,再也无法找到现世的应当,唯有意念里的世界储满你的容颜。
电影作为影像艺术,它应该让影像本身说话,所以当塑太郎来到四国,导演以青蓝色的偏光映像了他的心理,暖色的往昔和冷色的当下色调对比体反差极大。
现着理想的世界和真实的落差。
而且以俯拍镜头让塑太郎显得尤为孤独。
小岛上的相对我不由想起了《青青珊瑚岛》,也许,纯粹都是相似的,也许青春的表述都是差不多的,更多的是激情和欢喜而非杂念。
公正的讲行定勋在处理这些青春场面的时候对人物心理和其行为表现而言是不及岩井俊二的,岩井俊二的凄美是通过剧情缓缓渗出的,而行定勋的处理是有些跳跃的,当然岩井俊二的摄影师筱田升为情绪的营造做了许多努力,亚纪和塑太郎坐在荒岛一座空屋的窗台上那段对话是小说里的纯净,理想的柏拉图让所有不再纯洁的心灵想起曾经的单纯。
衰败的空屋子必然指向一个隐喻,被此类小说固定的模式,仿佛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一样,白血病成为谋取眼泪的方式,戏剧化的过度是日本青春影片的特点,有种黔驴技穷的尴尬。
窗上的姓名涂鸦,亚纪的白衣,这些似曾相识的标识物成为必然的煽情工具,电影看多了有些麻木。
特别是塑太郎跟着接亚纪一路狂奔的镜头十分造作。
罗米欧和朱里叶的话题只是为了印证背景,其实,这个参照妨碍了叙事的节奏,让观众一下子明白俗套的必然。
体操馆里对昔日的闪回和回忆镜头也是叙事的急迫造成的高潮,观众必然想到的高潮,刻意而僵硬。
悲情心理的扩张是日本人的喜好,于是,雨,必然俗套的下着,泪,必然俗套着流着,导演或者小说本身的问题使得打电话告诉伙伴的塑太郎变得造作。
也许是人的贪婪让人的眼眶沾满泪水,拥有今天是上帝给你的欢愉,可,明天是押在暗夜里的宝,知足常乐,每个拥抱我们都应该视为将别的讯号,记忆温暖让此后的孤单有个梦里的念相。
煽情是青春影片的特点,当进行了化疗的亚纪和塑太郎隔着病房玻璃两手相对的时候,我再一次见到了固有模式的危害性。
生活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在眼花缭乱世界里人太容易被雷同,唯独缺乏的是自己。
所以,当塑太郎拿着结婚申请书给病房里的亚纪看时,我不再感动。
纯情小说的泛滥是因为生活在后工业年代的人不再纯粹,他们试图制造这样的场景来证明自己的往事也有着纯净的世界,可是,不幸的是精神家园早已倾覆,除了梦乡,精神早已一无所有。
所以,那种大悲大喜就比较容易让人进入规定场景。
这种倾向在娄烨《苏州河》开头就已经被抨击。
为了实现梦想,他们相约,风雨增加了这种可能性的难度也,让悲情达到了最大化。
机场的一幕是制造高潮的需要,虽然可以理解从女孩最后的心愿,可是,我绝对不会在如此的瓢泼大雨里带着一个虚弱的女孩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是另一种的谋杀,一种不负责任的冲动。
所以,塑太郎应当对亚纪的死亡负责,这样的电影对于青少年而言有着及其不好的负面影响,任何的前提设置都应该以生命的安全为前导的。
我也曾经年轻,但是,我一直明白爱的意义是奉献,而奉献里就包藏着对自我情绪的理性克制。
一把红伞在雨中飞向天空,小妹妹手中的磁带脱手,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会有相同的心理结局。
每一个男人心中都不会忘记心里的她,如果忘记那幺她本来就不是你的心里。
“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所以,塑太郎的泪水在雨色里不值得同情。
去澳洲撒骨灰的渲染是内心的遗憾,而不是外在的应该,当年身边有着一个侣伴的时候,请你明白,她的理性和宽容都因为爱你的凄苦承担,对于男人而言,这样的举动是残忍的,是在她人微笑的脸庞注入明天的苦水!
所以,面对自己的往事,沉默是金。
片子里另一条线是开照相馆的爷爷和塑太郎学校校长发生的感情故事,一段让人哀伤的恋情有着执着的信念。
这是导演为了和塑太郎的故事对应。
这样貌似悲情的电影其实已是雷同的堆砌,于我,毫无感觉,因为我没有完整看过小说,所以无从判别,但是,就电影而言过于造作,两位小演员过度的表情和叫嚷削弱了此类影片需要的凄楚氛围,坦诚的讲,我还是喜欢岩井俊二那份凄然和纯净,虽然导演行定勋曾担是岩井俊二的副导演,但是,无论从手法和渲染情绪上,他要学的东西还是太多,太多。
【附录:影片资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Crying Out Love I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日本2004导演: 行定勋 主演: 大泽隆夫, 柴崎幸, 森山未来, 长泽正美, 平井坚片长:138分钟2005年1月21日 星期五 16时18分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此文首发于网易
私のことが、いままで、覚えますか?
你还记得我吗。。。。?
还记得吗?
我曾经坐在你回家的路上等待你骑着电单车的身影。
看你一次次地停在那家写真馆的门口朝里张望,或坐在写真馆门口的木凳上跟那里的奇怪爷爷一起啃西瓜。
我曾经就在那个写真馆旁边的台阶上叫住你,看着你一脸傻傻的表情,说,既然你骑电单车,那我们就一起去兜风吧。
再紧紧地贴在你的背上,戏弄你说,喂喂,感觉到我的胸部了吗?
我们曾经在堤岸上无声地看着海,你问我为什么要跟你一起这样兜风看海,我只回敬你一个不知可谓的笑,然后拍拍衣裙,转身回家。
还记得吗?
我们在夜晚偷偷潜入墓地,帮那个奇怪爷爷去偷他初恋情人也就是我们故去的校长的骨灰,只为了作为交换,他会把他和校长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我们一起在山顶上俯瞰小镇。
在摇荡的秋千上,我说,要象那个爷爷一样,用五十年的时间始终怀念并爱着一个人,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经过电器店的时候看到了SONY的Walkman,可是三万円的价格让还是高中生的我们望而却步。
于是,我突然想起电台里一个叫“午夜电波”的节目,如果写明信片给主持人,就有可能获得这个Walkman作为奖品。
所以我们打了个赌,看看谁的明信片能被主持人读出来并获得这个贵重的奖品。
还记得吗?
第一次我生你的气了,并把那个你好不容易拿到的Walkman丢还给你。
只因为你在明信片里“欺骗”地说:我有一个同学,她被大家选作学园祭戏剧表演中的“罗密欧”,可是她可能无法演出了,因为她有白血病。。。
你不知所措地追问我为什么生气,看着你焦急等待答案的脸,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面对你。
之后,我们开始了另一个游戏。
我把想说的话录在磁带里给你,然后你用那个Walkman听,再把你想说的话录进磁带。
这样,我们开始了相互倾听与诉说。
直到。。。
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在教室里。
我倚靠在讲台上安静地听着你的磁带,你则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待。
听着听着,磁带里的你慢吞吞地说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注意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就喜欢了你。
于是我抬起头,对不远处的你微笑,回答,君のことも、好きです。。。
还记得吗?
从此以后的我们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一起写明信片,一起听那个深夜广播,我们继续把对彼此的爱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录进磁带,传达到对方的心中,我们一起到那个写真馆去听奇怪爷爷讲故事,我们还约了共同的朋友瞒着家人一起到那个荒岛去“探险”,结果被那个损友故意扔在了岛上,可是也因此找到了那间被废弃的小屋,发现了那个留有胶卷的破相机。
可是,那一次的任性似乎注定会遭到天谴。。。。
对不起,阿朔,在从小岛回来的路上,我昏倒的一刻,看着你焦急欲哭的脸,我才想起,原来,我一直没有告诉你,我有。。。
白血病。
所以,我会生气,因为你拿一个生命的残缺和死亡的沉重来编造故事换取奖品,而那样的痛苦和沉重,每天每天都压在我的心上,无法喘息,让我害怕地无法入睡。
所以,我会那么执著地希望你能爱我,在有生之年,能品尝被爱的幸福和去爱的喜悦。
所以,我希望看到那个旧相机的胶卷里,有着怎样的人或风景,因为它们曾记录着令某个人感动的瞬间,也同时,变成永恒。
阿朔啊。
我们去找奇怪爷爷照相吧,这样,有我存在过的日子才能同样地被永恒地记录下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阿朔啊,我是如此如此舍不得你,我想要遵守约定跟你一起去“世界的中心”,去听风声,去大声向世界呼喊“我爱你”。
1996年8月28日,台风就要来了。
阿朔。
我睡不着。。。。
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
我觉得自己快要。。。
死了。。。
你说,是不是天意?
我们终究还是不能去那个“世界的中心”,亲眼看到那块相片中的圣石。
我们终究还是不能举行正式的婚礼,在神的面前接受祝福。
我们终究,无法相守,相依相靠,携手赴死。。。
阿朔。
请你。。。
记得我。。。。。
1996年8月28 日,亚纪,在台风即将来袭的前夜,孤独地死去。
时年,十七。
这是亚纪留给朔太朗的,最后一卷录音带。
于是之后,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
悄然。
当另一双纤细的手,在整理旧衣物的时候,拿起一件幼时穿过的红色小羊毛开衫时,她发现了放在毛衣口袋里的那卷录音带。
她似乎想起了什么,立即拖着残疾的腿到百货公司买能够播放磁带的Walkman。
她站立在马路边,迫不及待地放入磁带,戴上耳机。
随着那沙沙的转动声,她的眼中,逐渐溢出泪水,顺着她美丽的脸颊,滴落下来。
她只是无语地伫立着,她的长发飘散在风中。
刚才,新闻里报道说,8月28日,台风又要来了。。。。
二十年后的现在,朔太郎即将跟一个叫律子的女孩结婚。
律子的腿在幼年时因遇到车祸而残疾。
但是她却是如此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朔太朗和律子,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就在这样甜蜜又紧张地等待那个重要时刻来临的律子,突然失踪了,只留下一张纸条,写着“不要找我,我很快回来。
”朔太朗突然在电视上台风预警报道的主持人身后中看到了律子拖着腿艰难行走着的身影。
而那个报道的地点,正是朔太朗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的家乡-庵治町。
仿佛有预感似的,若有所思的朔太朗,踏上了回乡的路。。。。。
他翻出了收藏着录音带和Walkman的铁盒。
在盖子开启的刹那,那些尘封往事飞溅而出,如故乡的海,浪起潮落,那离散的泡沫,看似消亡,却又必然在不经意间,惊然重现。
然后,他用颤抖的手,重新把磁带放入,戴上耳机。。
阿朔,你要闭上眼睛哦。。
听的时候不许偷偷睁开,一定要闭上哦。。。
当那曾经刻骨铭心的温柔声音再一次飘荡在耳边,她的脸,她的少女的美丽纯净的笑容再一次鲜明起来,那曾经的过往似乎又回来了。
记忆逐渐凝固聚集,灵魂脱壳般,仿佛飘在了空中,看到了呆立在天台上大嚼着炒面面包的自己,而楼下操场上,是正在独自奔跑的充满活力的她。
我们彼此交换录音带的鞋柜。
我们一起讨论明信片内容的走廊。
我们欢笑着走过的操场跑道。。。
聆听着她的声音,遵循着她诉说着的轨迹,朔太朗徜徉在校舍中。
每一处,都铭刻着他和她共同走过的青春的痕迹。
终于,他站定在大礼堂的钢琴前,仿佛看见了当年的亚纪,正在琴键上舞动着纤长的手指,娴静又安详,夕阳的光映射在她的脸颊上,更显她的苍白和透明,仿佛一触即化的Ice Princess。
而突然,她起身了,朝自己走来。
静静地,朔太朗无法言语,只能怔然地立在原地。
亚纪把头轻轻地按在他的胸前,轻轻地低唤他的名字,阿朔,我爱你。
我怎能忘记?
亚纪,我怎能就这样忘记你?!
我竟然忘记了你?!
朔太朗的泪,终于无法抑制地奔涌而出。
二十年前执意要带着爱的她到天涯海角“世界的中心”的那个少年,曾经如此执著地坚守着自己青涩爱情的少年,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未来到这里之前的那些日日夜夜,竟然要娶另一个不是亚纪的女孩,过自己自以为平静幸福的日子?!!
二十年,真的是如此漫长,漫长到不再每时每刻想念那个先自己离去的爱人,想念过去与她一起挣扎着走过的艰难岁月!
二十年,真的是如此漫长,漫长到忘记了在台风来袭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是如何寂寞地死去,忘记了她就从此长眠在能看的到那片海的墓地,孤独无依,忘记了曾经的生死之约,去那“世界的中心”看一看她心中的圣石!
亚纪。
请原谅这个自私地只顾着寻找幸福的自己。
请原谅这个忘记你想要开始新生活的自己!
朔太朗哭了。
纵情地象个孩子般,在空无一人的礼堂里。
然后,他的手机响了。
是律子的电话。
律子说,我在这里,在这家写真馆里。
于是,在雨中,朔太朗狂奔着,去赴律子的约定。
时间,在这家破旧的写真馆里仿佛是静止的,一切都没有改变,那些发黄的黑白照片,陈列地一如往昔。
而中央的显眼位置,正是当年的朔太朗和亚纪的“结婚照”。
相片中的亚纪依旧温柔地微笑着,朔太朗则满面愁容地咧着嘴。
奇怪爷爷又老了点,可是仍然精壮,他告诉朔太朗律子走了,只留下一样东西。
老人家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朔太朗把那样东西拆开,又是一卷录音带,上面标注着“1996年8月28日”。。。。。。
然后,在机场,朔太朗终于在角落中发现了律子的背影。
她正面向窗外,看不到表情。
然后,跟二十年前的亚纪与阿朔的遭遇一样,航班再一次因为台风而取消。
再然后,律子讲述了一个属于她的,记忆里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的故事。
二十年前,曾经有个小女孩,因为母亲生病住院,认识了隔壁房间的一个对自己很好的大姐姐,跟她成了好朋友。
可是那个大姐姐无法走出病房,所以律子开始做她的传信使者:每天把一卷录音带放在姐姐学校的某个鞋柜里。
她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因为够不到那么高的地方正着急,背后有个大哥哥把自己抱起才完成的任务。
可是,台风来袭的那天,自己把那卷录音带放在了红色开衫的口袋里,在看过了本来很孱弱的大姐姐突然精神很好地表演了魔术之后,高高兴兴地奔出了医院,却在过马路的时候,被拦路开来的车撞倒。。。。
难道,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
难道所有的机缘巧合,所有的遗忘错置,都是已去了天国的亚纪的巧手安排?
在二十年后,以这样的方式,朔太朗从律子的手中接过当年她未能传递的录音带,听到了亚纪最后的遗言。
阿朔啊,请带着我的骨灰,去到我们未能去到的“世界的中心”吧~~于是,朔太朗和律子,这两个背负了亚纪生的希望和嘱托的人,踏上了前往亚纪心中“世界的中心”的旅程。
在圣石之巅,亚纪的骨灰,终于可以如自由的飞鸟,瞬间飞散在风里,不留。
瞳をとじて 君を描くよ それだけでいい いつかは君のこと なにも感じなくなるのかな あの頃僕は世界が溢れるくらい恋をした。
あの時の君の声今でも僕は聞くことができる僕は生き残ってしまったロミオなんだ。
でも、たとえ今この腕に君を感じなくても僕は君を生きていく轻闭上双眼,在心中描绘你的样子。
这样就好。。
或许有一天,对于你的事,我将会失去所有感觉吧。
请忘记我,代替我,怀揣着爱活着吧,好好地快乐地活着吧。
有你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
无需呼喊,因为在这里,爱,无处不在!
“接近了……”“什么?
”“台风……”“台风?
”“台风29号……”“嗯……我们去不去?
”“去,我一定带你去!
”男人从睡梦中醒来,他发现今天竟与八年前的那一天一样,台风29号吹袭四国。
他准备回家,忽然记起今天要搬家了。
女人——他的未婚妻,在自己的家,也准备收拾行李。
她翻开童年的粉红色毛衣,发现了那一合磁带。
“86年10月28日”她去买Walkman。
放进磁带,里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熟悉的女人的声音。
男人回到家里,发现女人留下了便条后离开了。
他去找朋友龙,在电视直播中看到女人出现在机场。
他知道她去了四国,那个隐藏了他悲痛的回忆的地方。
86年的那一天,他第一次留意到那个女孩,是在刚过世老师的追悼会上。
他只记得女孩说,一事的开端,只是他事的延续。
然后,天突然就下起了大雨。
雨中,女孩仍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那是亚纪,读书和运动一样出色的女孩,那以后他只是远远地在一边偷看她。
女孩其实也有注意他,看着他吃炸面包的呆样子,她甜甜地笑了。
一天放学后,她跳上他的电单车,要他送她回家。
其实她与他家是相反方向。
“那刚才为什么要我载你呢?
”男孩问。
“真是傻瓜!
那么我怎么能跟你谈话?
”在夕阳下,她的笑依然灿烂。
后来,女孩与男孩写信去电台,比赛谁最快得到电台送出的Walkman。
男孩编了一个女同学得了白血病的谎言,首先赢得了Walkman。
可是女孩生气了。
他不知道,女孩真的患上了白血病。
八年后的今天,男人重回故地,取出当年赢得的Walkman,重听那一把久违了的声音。
当年他们用磁带作交换日记。
磁带一直交换着,直到女孩过世。
磁带记录着他们的爱情。
他们常去的照相馆的老伯,原来是刚死去老师的初恋情人。
男孩和女孩想要知道他的故事。
老伯要他们帮他偷女老师的遗骨作为交换。
“好像,找到永恒的爱情”看着男孩取出的女老师的遗骨,女孩若有所思地说。
“人死了,什么都完蛋!
”男孩说。
“那我们要不要问,人死,爱是不是也要消失?
”人死,爱是不是也要消失?
他们不知道,在他们往后的日子,一直追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夏天,他们去梦岛——是个荒废了的小岛,那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旅行。
在小岛上他们自由自在地玩了一整天,还发现了一卷神秘的菲林。
“亚纪,是白亚纪的亚纪。
那是地质的年代,新的动植物欣欣向荣。
”女孩说。
“叫亚纪,是希望我像恐龙那样生机蓬勃。
”她在生了雾气的玻璃窗上写上“亚纪”与“朔太郎”他呢,在两个名字中间加上一把代表爱的小雨伞。
爱得如此含蓄。
但现实中,亚纪并没有向恐龙那样生机蓬勃。
小岛旅游以后,她倒下了。
她住进医院,但他们还是一直交换着录音日记。
隔壁病房太太的小女孩帮忙着作“邮差”。
小女孩就是八年后出现在男人身边的女人。
八年后她发现了亚纪最后的磁带日记。
内疚、害怕、伤痛……都促使她回到四国。
她去到老伯的照相馆,看见亚纪两人当年穿着结婚礼服的照片。
老伯说,女孩怕被遗忘,所以才照下的,女孩在照相不久以后便死去了。
女人才知道自己误了亚纪两人最后的告别日记,虽然为此她已献上了双腿。
女人依然记得那个住在母亲隔壁的和蔼可亲的亚纪姐姐。
她为她晒过一卷菲林,很漂亮的风景照片。
亚纪姐姐说那是澳大利亚的乌鲁鲁,被视为世界的中心。
86年10月28日,是男孩跟亚纪过的第一个生日,他们决定去澳大利亚的乌鲁鲁——世界的中心。
可惜,就在那一天,台风29号吹袭四国,所有航班停飞。
亚纪只去到机场。
晚上就这样死去了。
男人一直追踪着当年与亚纪有着回忆的地方。
直到去到老伯的照相馆,拿到女人留下的那一合最后的日记磁带。
人死,非同小可,往事、音容、欢乐,一直萦绕脑海。
所谓天国,是活人发明,我所爱的人去了那处,于是相会有期,我们是那样寄望。
老伯对男人说,未亡的人可以把未了的心事了结。
女人来到机场,航班像八年前一样,受台风影响取消了。
男人终于找到了他的未婚妻。
他们相拥,一切冰释。
电影的最后,他们俩终于去到可鲁鲁。
“来到这里,仿佛来到了世界的中心。
男人亲手把亚纪的骨灰撒在这个圣地。
骨灰像魔术花一样散开。
就像亚纪一样,男人说。
昨晚看完这部《Crying Out Love, I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译作《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真的很感动,眼泪就这样止不住地流。
(记得上一次因为看电影到流泪是看张柏芝的《忘了,忘不了》。
)电影是改编自其同名小说,其实故事也没有什么特别,是一般你可以想象到的剧情。
只是,我们都怀念那种纯纯的爱,向外那种至死不渝。
剧照的海报给我的第一眼感觉好像是岩井俊二,一看就是青春气得唯美爱情片,拿到这个盘子其实在2004年的秋天,我刚刚来京。
一连串的不安定和忙碌,让我这2天才重新翻出她来好好看一遍。
如果你熟悉《情书》、《四月物语》、这样温情浪漫的表达方式,那么对于这个片子也会欣然接受的。
p字的ost不错,沿袭了一贯的轻柔和浪漫,画面再现实和往昔的切换间,显示出时光的流失和朦胧感。
音乐还是钢琴为主。
2004年。
34岁的松本朔太郎收到高中老师寄来的明信片,将他封闭且逃避了17年的记忆带回到17岁的那个夏天。
1987年。
高中时代的朔和亚纪的恋爱非常甜蜜,对两人来说快乐的瞬间感觉就像永远一样。
自从亚纪得了不治之症后,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急转弯。
虽然亚纪在努力对抗病魔,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朔要带亚纪去澳大利亚乌鲁鲁的时候,亚纪却在机场晕倒了。
虽然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失去亚纪让朔太郎对于人生、爱情产生了永久的失落感…… 17年后,正在寻找记忆出口的朔太郎在大学同学小林温柔的安慰下,终于找到了走出迷宫的钥匙,并亲手送走了一直弥留在自己心中的亚纪。
amor鱼20050613更多请看我的个人blog,欢迎交流。
http://amoy.blogone.net
DVD-日本2区+3区+集成花絮+OST是Moke推荐过的片子,买了很久很久都没看,有5年了没?
每次对于这种推荐的感人的片子都不敢轻易触碰。
怕遇到了悲伤先生,无法脱身。
居然看了一半就搁置了。
画面唯美干净,梦岛真的如世外桃源一样,尤其是阳光斜射进破屋子的时候,在屏幕外也会觉得阳光晃得睁不开眼。
想起了同学在西班牙拍到的彩虹。
也是在画面外还会觉得美得刺目的。
回到这部片子,女主角很像高圆圆,青春、很多怪怪的天真想法、长手长脚带着股青涩的味道。
让人想起《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还有《将爱情进行到底》里面的高圆圆。
男主角年轻的时候居然很长的很猥琐。
不知道是不是我审美观的问题。
呵呵。
朔太郎和垩纪拥有完美的初恋,爱情在水晶般最闪烁的时候戛然而止,也因此永远是最美的爱情。
朔太郎长大、离乡、拥有新的恋爱、将要结婚、未婚妻失踪、回到家乡、走入回忆之门。
才发现即使过去的爱情是水晶,也被他一路散落。
直到有意无意间,又走了一遍这路,才记起了怕被遗忘的垩纪。
没有泪流满面,没有心动,人都是要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接着向前走,如果放不下就只好忘记。
男人的遗忘能力似乎永远高于女人,片子中如此。
若不是律子回四国寻找,朔太郎也会安安生生的结婚。
或许在多年之后到达澳大利亚的时候回想起年少时,曾经以为这里是世界中心。
留下声音,留下影像,害怕遗忘,一切还是抵不住时间的力量。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讲的是一个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故事。
从琼瑶剧到韩剧《蓝色生死恋》,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张艺谋将要改编的《山楂树之恋》,多少爱情故事里的完美情人死于绝症。
所以,我想当癌症、白血病等等绝症在医学上被攻克时,爱情文艺作品的样式可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可是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仍然能获得不错的催泪效果。
其原因可能包括,一方面“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范式永远是有市场的,另一方面爱情始终是人类集各种美好想象于一身之物。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行定勋导演拍了一部非常规范的电影,而这些规规矩矩的视听要素真的起作用了。
这个悲剧故事的催泪效果来自于把严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回忆做对比。
为了做到这一点,导演从色彩和用光方面严格区分了现实和回忆两个时空。
在现实时空中,从片头一直到片尾去澳洲之前,室外场景都是阴雨天气,室内场景几乎都在阴暗处,光照明显偏蓝,景物颜色以青灰色为主,都属冷色调。
而回忆时空中,在亚纪因白血病掉光头发之前,光照要么是黄昏时红黄色的日光,要么是台灯的黄光,都属暖色调。
光源大多为点光源(台灯、太阳)或面光源(窗户),而少用漫射光,光照角度用了很多侧光和逆光,显得有层次感,气氛温暖、浪漫,甚至梦幻。
只有暑假时小岛上的小屋里那场戏,当亚纪把两个人的名字写到小屋窗玻璃上的时候,因为远离火堆,光变暗,两个人先后被笼罩在阴影中,这成为一个不祥的预兆,预示着亚纪在礁石顶上突然倒下的变故。
到了亚纪的头发掉光以后,无论是在医院还是机场,回忆时空中色调都开始变冷。
最明显的是在朔太郎带着结婚证去医院看望亚纪那场戏,仍然是窗户射进来的光,并且角度是逆光,与之前教室等场景中光照条件相似,但因为光经过加护病房的玻璃折射,就变得苍白了很多。
直到片尾在澳洲那场戏,独特的红色土壤让影片的主色调重新返回暖色,这时正好是朔太郎履行了对亚纪的承诺、接受了亚纪去世的现实,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的时候。
光照、色彩等造型要素严格地与叙事动机一致,成功地渲染了影片整体的悲剧气氛。
影片中的录音带是引出回忆的一个重要物品,因此差不多贯穿全片的录音片段也很重要。
这些录音片段作为声音要素,既有形式上的功能,也有表意的功能。
形式上的功能主要是过渡。
每当影片在现实和回忆两个时空之间转换时,连续播放的录音片段和空间的一致性(即朔太郎重游故地)一起成为转场的连结点。
表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声画关系。
有时录音片段只是画外音。
有时画面上的朔太郎在听录音带,我们听到的录音片段似乎是与画面同步的,但实际上因为朔太郎戴着耳机,根本不应该传出声音,所以这时的声画关系仍然是对位关系。
录音片段与画面的对位关系保持始终,也就是说声音与画面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样就营造出一个游离于现实和回忆之间的心理时空,这个心理时空把现实和回忆两个时空统一起来,并且是高度主观性的,它使得观众的心情更容易跟随录音里的情绪波动,进入到导演所要渲染的氛围中。
声画的对位关系不仅存在于播放录音片段时,也存在于其他场景中。
例如朔太郎与亚纪在机场那场戏。
开始的镜头景别是大全景。
按照这样的空间关系,在嘈杂的机场候机厅中我们是不应该听清楚朔太郎与亚纪的谈话的。
但这时影片中其他人的声音很小,只有朔太郎和亚纪说话的声音很清晰。
这不是客观的环境声效,而是心理声效,这表明朔太郎和亚纪两个人此时此刻心中只有对方,别人的嘈杂声无关紧要、已经听不到了。
在亚纪住进医院后朔太郎在路上遇到一个殡葬队伍的那场戏,本来出殡的队伍人声喧闹,但在影片中这些喧闹声越来越小,同时响起了抒情的音乐。
这时,凡是有朔太郎的镜头都是长焦镜头,只有朔太郎一个人是清晰的,背景中的出殡队伍都是模糊的。
这些声音和画面的效果,表明朔太郎和他身边喧闹的出殡队伍是疏离的,表明他不愿接受亚纪不久也将会去世这个事实。
爱情片作为一种类型片,有一些很固定的套路。
我们一遍遍看相同的故事,但每次都还会有某种快感。
这告诉我们,对于类型片来说,尽管故事老套,但只要认真研究这种类型的规律、老老实实地拍一部规范的电影,那么得到不错的效果、赚取观众的泪或笑并不是很难的。
为啥我看了不感动也不觉得好看。。
男主真的丑哭我,就不能找个帅一点的吗?!这么丑的跟女神同框演戏真的看得好难受啊!
哭了个稀里哗啦
电影版,配角熟人多多啊
这部影片那时上课时,有位男同学看得哭得稀里哗啦~大家都记得吧🤔
2008.12.16
只有哭的份儿
太故事性了,把真实性衬得过于单薄
哎 三个版本都觉得无聊 相比还是看完书想法多些
世界中心呼唤开水
得不到的爱情,得到的爱情
毫无道理的煽情
看了花水木想起这部。。。当年那个英文字幕看得我叫一个欲仙欲死啊。。。
你不能因为看似滥俗的情节而不感动
17岁的长泽雅美,一笑入魂。小姐,你长了一张初恋的脸。
神似汪小菲的男主也太不靠谱了。。人家让你把骨灰撒到Uluru去哎,你也不能因为车爆胎就随便找个小山包撒了吧!
3.5吧,剧情其实还可以更hold的,而且最后一个镜头实在太屎了,各种不稳啊
催泪
没看哭。但是觉得比电视剧好看了。
回忆的残局终要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