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特拉弗斯女士和迪士尼先生最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在现实中,她甚至没有把后几集的Mary Poppins版权卖给迪士尼;在电影的电影中,他们拯救了班克斯先生,他振作了起来和他们一起去放风筝;可是在现实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甚至特拉弗斯女士希望现实地拍这部电影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他们最后还是拍了一部理想的、甜蜜的、高大全的《欢乐满人间》。
在所有迪士尼的动画中,没有一部不是以喜剧结尾的:辛巴战胜了刀疤,白雪公主嫁给了王子,尼莫找到了爸爸(虽然这部不是迪士尼),飞屋的老爷爷最终实现了梦想。
这是我最不喜欢看动画片的原因:从头到脚,没有一个情节是真实的。
它像是粉饰我们生活的鸦片,给孩子灌输着世界是美好的的梦想,在这一点上,我和特拉弗斯是持有相同意见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面对现实。
虽然汤姆汉克斯和艾玛辛普森都是神一般的演员,把两个强势而又固执己见的人演得惟妙惟肖,可是从片尾的当年录音还原来看,他们俩人就注定不可能有一次完美的合作。
作家对自己的角色和情节充满了感情,那是她头脑中的东西,每一次改编,都像是被被人夺走了她的孩子,更何况是商业化到极致的迪士尼电影。
可悲的是,没有人爱看悲剧,大家都希望有个团圆美满的结局,即使他们也知道,电影都是骗人的。
《欢乐满人间》欺骗着当年的观众,而《Saving Mr. Banks》欺骗着现在的观众。
我们都醉心于这种欺骗。
在迪斯尼的动画和快乐中学习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这位女作家的父亲曾经也是乐观充满想象力的人。
生活蹉跎不幸让他压抑快乐生活,注意到,她的母亲是一个很犹豫愁眉苦脸的人。
最后父亲被负面的情绪吞噬了。
家里到处回荡着负面情绪了。
曾经喜欢梦幻和想象力的女作家,在父亲无法救活之后再也不相信生活的美好和积极这点让人很悲伤很悲伤。
知道快乐是可以感染和培养的。
迪斯尼的伙伴们在和她交流中,培养了快乐和乐观。
会发现迪斯尼里充满了快乐的正能量。
她的性格的转变是电影看点。
所有人都有办法拯救,从此乐观积极的生活下去。
生活可以困苦,迪斯尼先生说了自己童年的生活,比我们过得都困苦艰难。
但是他的梦想和正能量非常非常的强大。
让他把快乐以至于变成了一个源源不断输送快乐和想象力的能源工厂。
也许就是大梦想家这个名字的来源吧。
向大梦想家致敬。
还记得一手举着雨伞一手拎着皮箱随风而来的Mary Poppins阿姨吗?
她并不像故事中那样轻轻松松就从窗口跃入我们的生活,事实上,Walt Disney花了整整二十年才说服原作者P.L. Travers小姐同意将其搬上银幕,条件是剧本里的每个字都要经过她的审查批准。
像2012年底的《希区柯克》一样,《大梦想家》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讲述了电影《欢乐满人间》筹拍时的幕后故事。
《大梦想家》采取双线叙事,电影有规律的在1906年的澳大利亚马尔堡与60年代的伦敦和洛杉矶之间交替进行。
童年的回忆,现实的交锋,为了不让自己的书变成迪士尼王国的又一部“大傻冒卡通片”,女作家P.L Travers一个人从伦敦来到洛杉矶,在迪士尼办公室里和编剧作曲家团队,甚至同Walt Disney本人大作战。
每句台词每个细节的锱铢必较,他为了完成对女儿的承诺,而她为了保护自己笔下如同亲人般的人物和故事,进而保护仍然活在心底的爸爸。
终于,Walt Disney从原名与笔名的差异中窥出了端倪,他也只身飞往伦敦,在Travers的公寓里敞开心扉,用自己的童年交换了她的童年。
要多深爱一个人,才会以他的名字为自己的姓氏?
Travers女士终于用自己的创作救赎了最亲爱的爸爸。
我想,这就是写作的人唯一拥有的特权吧,只要你还在我笔端,你我就还未永别。
和当年的《欢乐满人间》一样,《大梦想家》也由迪士尼出品,自然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迪斯尼风格的品牌宣传。
导演John Lee Hancock也延续了他在《盲点》中的手法,把真实故事打扫干净,扑上亮粉送上银幕,留下“明天会更好”的幸福结尾。
最光彩照人的当属Emma Thompson的表演,演活了一位傲娇又善良,聪慧又脆弱的英国独身女作家。
她的许多小动作都很妙,轻蔑的撇嘴,不置可否的抱臂,愉悦时暗自脚尖点地,气呼呼得拎起唐老鸭和高飞狗塞进壁橱,又在失眠时把脑袋埋进巨型米老鼠玩偶里。
我简直想不到还有谁能像她这样既让人无法忍受,同时又特别惹人怜爱?
Emma Thompson塑造的挑剔女王P.L. Travers,恰恰平衡了整部电影几乎漫溢的甜蜜欢乐,没有茶香的奶茶无非一杯奶油糖水,迪士尼电影中,往往正是那些不那么迪士尼的元素,最让人回味。
《大梦想家》在2013年底节日档上映,让我意外的是见到许多老年观众也蹒跚入场,这些老观众看上去不像是现在电影院里的常客,不过他们一定是当年《欢乐满人间》的影迷。
虽然现在的动画片都在讨论如何突破迪士尼的传统模式,但随着电影的进行,好听的插曲一再重现,侧目看到左右的老爷爷老奶奶跟着节奏轻轻打着拍子哼起来,让我不由得念起迪士尼的好来,它的确用真善美抚慰过少年心。
虽然当今电影技术已经是《环太平洋》和《地心引力》的级别,但半个世纪前的《欢乐满人间》用真人演出结合动画效果,加上来自Sherman兄弟的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插曲,的确是开创性的大成功。
(《大梦想家》也献给2013年初去世的作曲家Robert Sherman。
他的弟弟Richard Sherman担任本片的顾问。
)更不用提6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场的制片专业水准,对著作权的尊重简直让人感动。
电影的最后,没有收到邀请函的Travers女士决定只身前往好莱坞,挽着米老鼠走进中国大剧院观看《欢乐满人间》的首映。
观影中她频频拭泪,像是深受感动。
据记载当年首映礼上Travers女士的确哭了,评论家争论说那恰恰是因为对电影的愤怒(Travers女士的遗嘱上特别有一条,如果有朝一日Mary Poppins被改编成舞台剧,不允许任何一个《欢乐满人间》电影的演职员参与。
)感动或者失望,除了P.L. Travers本人,还有谁知道呢?
一转眼,《欢乐满人间》也要出上映五十周年纪念款蓝光碟了。
也许那时候,她只是想起了20世纪刚开始的头几年,澳洲马尔堡松松散散的午时风,院子里的母鸡扑扇着翅膀跳过一条小水沟,逆光中年轻的父亲策马而来。
(已刊《南都娱乐周刊》,平媒勿转)
影片片名是Saving Mr.Banks,但是貌似所有对于这部电影的简述都是说这是迪士尼1964年经典电影《欢乐满人间》如何制作出来的纪录片。
然而,但凡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关于作者的故事,关于如何拯救班克斯先生的故事。
华特 迪士尼,还有创作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都只是一个“旁观者”。
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止不住自己的眼泪了,明明是看完欢快愉悦的欢乐满人间后想看看到底这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看到的真相(或许依然是被粉饰过的)如此揪心。
全片双线交织,Mrs. Travers的童年一直闪回,在她与迪士尼交涉的那段期间,在这部以她自己生活为原型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期间,她能一直回想的就是自己与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
电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坏脾气、酗酒的父亲在女儿心中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家,但光有梦想是不够的,年幼的Hellen却一直坚信着父亲的信念,然而父亲最后潦倒到吐血身亡,只留下她自己孤零零的想着父亲给她的一切。
电影同时也暗示了我们,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其实是爸爸口中“恐怒姐”埃莉阿姨,是她拿着一把鹦鹉头的伞突然出现在门前,是她从小小的旅行袋里掏出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是她让她们重新生活起来。
迪士尼原本以为这个仙女是来拯救孩子们的,后来才明白,Marry Popins 不是来拯救孩子们的,而是来拯救班克斯先生的。
在小女孩的眼里,埃莉阿姨就是来拯救自己的父亲的,就如在电影中说的一样:Marry Popins和他们一样是普通人,Marry Popins是来教孩子们面对黑暗的。
因为最终,Mrs. Travers的父亲还是死去了,埃莉阿姨还是没有拯救他。
Marry Popins把这些写进自己的书里,把父亲的形象美化,把Marry Popins的描述写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然而自己的作品将改编为电影时,这一切都有所变化了。
把版权买下的是迪士尼,是华特 迪士尼,是他为了自己女儿的小心愿而做出的决定。
而我们都知道,迪士尼是光明的,迪士尼是温馨的,迪士尼是想象,迪士尼是不可能给我们展现一个普普通通的仙女,迪士尼是不可能给我们拍一部没有韵律感的电影。
但是Marry Popins却恰好反感这一切,她反感动画,她反感Musical,她反感班克斯一家豪华的别墅,反感被刻画为女权运动者的班克斯夫人,反感过度严苛的班克斯先生,反感如此美丽大方的Marry Popins。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她一次又一次的和他们争论,争论,又争论,但是最后却妥协了。
欢乐满人间里有大段大段的歌舞,有长段的动画,班克斯一家有豪华的房子,班克斯夫人依然是一名女权运动者。
因为本片对于事实或许并没有真实地呈现,所以我们不得而知真相,所以我也不想过多去问到底为什么。
但是整部电影吸引我的,是Mrs. Travers,她孤身一人生活,没有亲朋好友,她任性,她有着一种令人感伤的孤独感,但是她依然写出了让全世界孩子和大人们都喜欢的书。
为什么?
因为她继承了父亲的梦想,她自己想要把这些大大空空的白日梦带给人们去享受。
为什么 又不同意改编为电影呢?
因为电影是真人的,电影是具象的,她不想让这些走入真实中,因为自己经历过痛苦。
很高兴的是,汤普森阿姨把这个角色完美的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一下就接受了这个设定,眉宇之间,举手投足,每一个画面都是自己对这个角色无比的喜爱。
这个唠唠叨叨,奇奇怪怪的英国阿姨就这样留在了我的心里。
很遗憾的是,Mrs. Travers最终没有对欢乐满人间的成片表示满意(尽管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或许这是由于迪士尼太过自我化,又或许是Mrs. Travers太过偏执(听录音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但我认为还是这个故事的本身,不是说不适合拍电影,是无论拍成什么样,或许Mrs. Travers都会不满意,因为我们还相信童话,而她却更愿意接受现实。
迪士尼终究也没能拯救班克斯先生,也没能得到后面几本书的授权,但是有一部好电影,有这么几本好书,已经足够了。
不得不说,音乐真的在打动人心方面太强大了,第一次泪目是制作人员更改结局后新加的Let's Go Fly a Kite响起,Mrs. Travers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第二次泪崩(真的忍不住)和Mrs. Travers一起哭着看了首映,最后画面一切Chim Chim Cher-ee(East Wind),Mrs. Travers为她的父亲流泪,为她的电影流泪(因为真的很讨厌动画啊……),我为她流泪《从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到《欢乐满人间》,拯救班克斯先生在书里,在电影里,成功了ps:借用一篇影评里的话,”或许我们帮着迪士尼一起背叛了Mrs. Travers“,但是我依然选择喜爱这部电影
谁背叛了Mrs. Travers?
迪士尼再次说起“那个女人”的故事的时候,无论试图将它改装得多么银光闪闪,感人肺腑,我们还是不得不怀疑,这究竟是不是那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到底能不能听到另一个非迪士尼的关于“那个女人”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里,Travers被无情地刻画成一个孤独、挑剔、封闭并且缺爱的老女人,面对的是一个开放、耐心、有爱并且欢乐的迪士尼,最后的成果则是那部欢乐满人间的电影。
可是,谁胜利了?
对于Travers我知之甚少,可是即使从电影里来看,她只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弱者。
她没有钱,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当她一个人飞到洛杉矶的时候,她面对的却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资本工厂。
这个女人被毫不留情地描绘成一副令人讨厌并且令人同情的样子,试图使我们相信正义是掌握在迪士尼的手中。
当我们看到迪士尼和他的小伙伴们使出浑身解数取悦Travers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电影在回顾Travers的往事的时候,我们难道真的不希望看到好莱坞最擅长的一幕:她终于打开心胸拥抱了这个世界?
可是问题在于,这个故事还有没有可能有另外一种结局?
完美的迪士尼早就将Travers钉在了柱子上遭受鞭打,早就用自己(假想的)的道德和权力绑架了Travers。
我们看到的结局,就是唯一的结局。
Travers败了,她对电影所提出的建议无一没有遭到拒绝。
Banks的房子仍然是太过于富丽堂皇,主演仍然是迪克范戴克,Mrs. Banks 仍然为妇女投票权奋斗,Bert和Mary Poppins仍然暧昧不清,整个故事仍然是试图欺骗孩子的“a spoonful sugar,” 他们对Mr. Banks仍然残酷,电影仍然是音乐剧,甚至还有大段大段的动画——如果这是一场交锋,我们不禁要问迪士尼作了什么妥协而Traverse得到了什么?
很遗憾,并没有。
如果有,只是她从被预先设定的”黑暗“中拥抱了光明,这个光明就来自于迪士尼。
迪士尼自然是光明。
他是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子女,热爱平等,坚守诺言,并且相信爱和希望的人。
他是完美的父亲,完美的领导,完美的合作者——这种自卖自夸的伎俩简直就是一出完美但是拙劣的洗白计划:我们都几乎要相信这一切了,直到我们知道”那个女人“的故事。
就Travers来说,她并不是如电影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听到小道消息,她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很多的情人(包括男性和女性),还领养了孩子。
可是这些在电影里并没有出现,她变成了一个被“父亲”这个词困扰终身的老女人。
迪士尼忙着洗白自己的同时,也忙着将一个复杂多面的女性变成了可供改造的平面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欢快地接受:一切改造都是正当的。
可是是否一切改造都是正当的?
我们似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除非我们能听到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除非我们愿意了解“那个女人”的故事。
治愈系的心灵鸡汤绑架了Travers也绑架了观众,重新为《欢乐满人间》的正当性作了辩护。
可是这种辩护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毕竟那一年,Travers并没有被邀请参加电影的开幕式,而在余生她似乎对迪士尼并无多少好感。
时至今日,当我们说我喜欢《欢乐满人间》或者我喜欢Saving Mr. Banks的时候,我们说到底只不过将迪士尼说给我们的故事重述并且肯定了一遍。
而在这种重复和肯定之中,也许我们恰恰变成了迪士尼的同谋,一起背叛了“那个女人”。
可是只有她对整个故事有最单纯和最原初的想法。
2014年3月23日17:20:48
我真的很喜欢看mean的角色,尤其当扮演者是我的艾玛汤神!
神经质的碎碎念,好像就是我对她最深的印象。
美国nice系的待人接物,也不知真假,就是让你很难say no——在她面前却全数崩塌,可是没有人停下来听她说一句“茶能为灵魂镇痛”。
这也不是第一次看到她演作家,在Stranger than Fiction里,她可以操控生死。
然而这次又不同,她噙泪在窗前,她放不下的是“我又要let him down了”。
一开始你还想,为什么爸爸如此温柔,眼睛里都是宠溺;而妈妈满脸负能量,苦大仇深。
是啊,幼女记忆中留下的就是完美的爸爸,对孩子的爱没有一分是假的。
母女相拥在夜光粼粼的河水里,It's time to go home,赴死的勇气抵不上活下去的勇气万一。
此情此景教会人的往往不是“生活艰难还是要继续”,而是“与她相比,我的苦难不值一提”。
她看到堆成山的迪士尼IP,恨不得要让它们全部消失。
而我,竟然好像莫名能共情,想在她往衣橱里塞玩偶的时候,帮她推一把。
是的,我从来没有去过迪士尼,我好像拒绝成为一个女孩子。
大概是因为从小就发现,表现出男孩气的样子更让父母喜欢。
他们喜欢我大大咧咧,说起别家叫孩子“宝宝囡囡”的时候满脸鄙夷,从小被教育要识得看山水的我心里默默:我要表现成一个男孩,父母才会欢喜。
这么多年,我早就已经分不清楚我是不是想做一个女孩,我自己都为自己的男孩气感到自豪,甚至对娘炮的妹子们有种“我们合不来”的预设。
我离汤神演出的写诗小Helen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渴求父母认同的心情就分毫不差,稳稳重叠。
可惜最后世人所知的Mary Poppins也不是她记忆中的样子,大坏蛋小胡子用卖报童年骗回一个签名。
她哭了,应该不是因为感动,是因为,原谅了年幼的自己吧。
我倒是喜欢这样——真正的那个来自遥远记忆深处的The Banks' 只属于她一个人,没有谁可以夺走,也没有谁配做这个故事的观众。
于片尾彩蛋听到现实中当年录音带的声音,那样斩钉截铁,那样不容人置喙,强势的ownership,感动到我自己也噙泪。
只能是谢谢汤神,将这样一个细腻敏感用刻薄保护自己的女人,带到人们面前。
全然不相干的标题。
标题献给Ralph!
(Frida真是无处不在
本只是一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却在两条故事的穿针引线下被赋予了一种传奇般的色彩。
两个故事在一种巧妙的节奏下完美的接洽在一起,加之艾玛汤普森无可挑剔的精彩表演,我们逐渐看到一个女人渐渐打开她封闭的内心,任往日情感释放与释怀。
与此同时,我们总能找到与自己生活的影子相似之处,继而感动。
今年的治愈系佳作。
艾玛姨饰演的这位浑身负能量、惹人厌憎的刻薄老太太,很好印证了心理学家卡伦.霍妮那句话:在表面非人性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受着痛苦的人。
也如女作家特拉弗斯的父亲所说:怎么才能治好它?
我们必须让巫婆重新学会什么是快乐。
【电影往事】1964年12月23日,迪士尼出品的经典歌舞片《欢乐满人间》在英国上映。
这部电影表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美妙的音乐传递给观众快乐的感觉,同时本片也是朱莉·安德鲁斯的银幕处女作。
近半个世纪后,《大梦想家》将这部影片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
“Mary Poppins”,这是女作家P.L.特拉弗斯创作的同名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名字。
Mary这个人物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特拉弗斯将自己的童年经历改编进了这本书里。
她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很可能不会想到沃尔特·迪士尼有一天会将它搬到银幕上。
《大梦想家》无意要记录片般地细致还原《欢乐满人间》的幕后制作,刻画特拉弗斯这位充满个性的女作家才是影片的重点,她是影片的绝对中心人物。
从成果上来看,主创们已做得足够好,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年度佳作。
【个性作家】P.L.特拉弗斯,1906年生于澳大利亚的北昆士兰,20年代做过秘书、记者、演员、舞蹈家,丰富的社会经历给她之后从事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基础。
她以“Mary Poppins”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儿童文学。
其实儿童文学就像歌舞片,里面总会涉及到人性“真善美”这样的主题,不管你是通过“读”还是“看”,都能被传递正能量。
而对于特拉弗斯来说,创作这些小说却不总是轻松快乐的——沉重的童年经历被改编成了这些文字。
父亲的英年早逝给她留下了阴影,这是她最爱的人,同时也是影响她一生的人。
特拉弗斯的父亲很疼爱她,经常带她去玩,还教育她要去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父亲去世后,可以想象得到特拉弗斯会变得更加独立坚强。
小说出名后沃尔特·迪士尼找上门来,希望能改编她的作品......让沃尔特头疼的是,特拉弗斯是个太有个性的人。
她高傲冷漠,死板守旧,对自己对他人要求非常严格——显然不是会讨人喜欢的那类人。
影片花大量篇幅讲述《欢乐满人间》幕后特拉弗斯与三个编剧联合创作剧本的过程,从最初的冷眼相待,到创作中一步步的相互妥协,再到最后达成了美妙的创作融合。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他们共同创作影片歌舞桥段,特拉弗斯的严谨苛刻不仅没让这三个年轻人退缩,还激发出了他们的创作才能。
一架钢琴,三个年轻小伙,一段美妙的合唱和舞蹈,这一幕慢慢地让高冷的特拉弗斯被感染到。
她加入了这次歌舞彩排,电影里首次出现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也是影片中最温馨感人的一幕。
可以肯定的是,特拉弗斯就是个外冷内热的人,艾玛·汤普森成功演绎了这个充满个性的角色。
一开始她的百般刁难会不讨观众喜欢,但编剧为故事设了一条副线,即特拉弗斯的童年回忆。
影片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女作家角色更加立体丰满,同时感动观众。
【父女情深】梦想之所以是梦想,是因为它难以实现,充满乌托邦的色彩,但梦想作为一种人生信念,却支撑了一个个追梦人走过艰难的现实道路,到达幸福的彼岸。
没有梦想,谈何奇迹?
影片中,电影创作过程和特拉弗斯的回忆交叉呈现。
感人的往事被一点点回忆出来:那是阳光普照的澳洲,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场,由科林·法瑞尔扮演的父亲一角戏份吃重,进一步表明了父亲对小特拉维斯的深刻影响。
小特拉弗斯与父亲的互动戏拍得很好,人世间细小却坚实的亲情触碰观者心灵,电影不需要梦幻的画面或感人的对白,仅凭法瑞尔和小演员的优秀演出便可触及泪点。
梦想可以是未知事物带来的那种神秘感,可以是一种从不止步的信念,也可以如特拉弗斯这般,做一个人间真情的守护者。
她守护的是对父亲的那份承诺,即追求梦想,放下过去。
【欢乐光影】从观影感受上看,《大梦想家》很像11年的《雨果》,同样有着充满童趣的桥段和动听的配乐,传递给观众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不是矫揉造作的讲述,而是一次充满诚意的光影洗礼。
影片的成功除了故事主题,还有这些演员们的优秀表演。
艾玛·汤普森,作为这世上最会演戏的英国女演员之一,在本片里完全化身为女作家P.L.特拉弗斯。
特拉弗斯特别爱喝茶、刻薄却幽默的讲话方式和独自一人时的孤独等细节都被汤普森自然而然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
不过最好的演绎出现在她与扮演沃尔特·迪士尼的汤姆·汉克斯的对戏中,后者虽不是绝对主角,却没有让这片“绿叶”黯淡无光。
首先从形象上,汉克斯就给人一种暖暖的和蔼可亲感(不知现实中的沃尔特·迪士尼是不是如此)。
他登门拜访特拉弗斯的那场戏给予了汉克斯演技的小爆发:为了让电影能够顺利拍摄出来,沃尔特拿出了诚意,并对特拉弗斯讲述了自己感人的童年故事,语气温柔,表情诚恳,相信没有观众会不动心的,而这也打动了特拉弗斯,也是击破特拉弗斯内心防线的最后一击。
汉克斯拿出他最擅长的亲民表演模式,和汤普森一道演绎出全片最深刻动人的一场戏。
配角方面出演联合编剧的三位男演员是影片的笑料制造者,许多有趣的桥段都来自于他们,和同样作为配角身份的科林·法瑞尔给出的伤感戏形成了对比。
另外,本片也是托马斯·纽曼(《瓦力》《海底总动员》)首次为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电影做配乐,影片温馨、复古的气质离不开他的出色表现。
很高兴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看了这部质量上佳的电影,并被影片传递出的希望与梦想打动到了。
这好似一个愉快的年终收尾。
2014年,相信一切会更好。
同时,就像影片告诉我们的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大梦想家(Saving Mr. Banks)---看到这部电影完全是个意外,但是影片结束时我不得不说,我太tm喜欢这部电影了。
电影是以双时间线跨时空交错叙事,讲的是Walt Disney为了完成对自己女儿的承诺,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说服自己最喜欢的女作家Mrs. Travers将小说《欢乐满人间》搬上电影屏幕的故事。
影片的视觉效果特别出色,一直是高饱和的温暖色调,好几处画面美得叫人浮想联翩。
可是这样的镜头下描绘的却是一个无比悲伤动人的故事,我是从头到尾哭着看完,到后半段早已泣不成声。。
艾玛·汤普森的表演几近完美,在Mrs. Travers不断闪回出现的回忆里,我们渐渐读懂了她的固执,严苛,独断和难以相处,看到她后面一点点的放下、释然、与世界和解,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和解,相信每一位观众内心都深深为她感到欣喜。
而好莱坞选择Tom Hanks来演迪士尼先生也是再合适不过,一位是深受全世界小朋友爱戴的,一位是全世界成年人都喜欢的。
影片中编剧三人组(有时是四人组,迪士尼先生也时不时会加入进来)和女作家合作的戏份是全片最有趣的部分,几人总是小心翼翼的编写剧本以尽量贴近原著,可无论怎样都无法让老太太满意,在几位编剧出场时,我惊呼这不是“Office”里的Ryan嘛,简直像是闲逛时突然撞到多年未见的老熟人一般亲切😂另外,片中女作家的司机拉尔夫无疑也是电影中一处非常暖心的人物设置,戏份不多,但足够出彩影片的英文名称是《Saving Mr. Banks》,中文译名却是《大梦想家》,可究竟谁才是大梦想家呢?
In a word,如果满分是五颗星的话,我给这部电影六颗星!
华特·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创始人。
特拉弗斯夫人是《欢乐满人间》的原创作者。
两人都是业界翘楚。
迪士尼希望将《欢乐满人间》制作成为电影搬上荧屏。
特拉弗斯夫人坚决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就是她的作品的人物都死她的家人,变成电影就会有金钱的味道,她讨厌金钱,但又离不开金钱。
从第一年到第二十年,迪士尼从来没有放弃这一努力。
直到特拉弗斯夫人即将破产之际,她不得不想办法挽救自己避免破产。
于是夫人来到美国,和迪士尼合作关于自己的作品改编电影的可能性。
一切进展都是那么艰难,特拉弗斯夫人是个固执的老太太,迪士尼和他的员工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让他满意。
这是因为老太太受自己家庭的影响,准确的说是她爸爸的影响。
特拉弗斯先生一事无成,可是却是一位棒极了的父亲。
他的女儿金蒂从小就被他培养出讲各种有趣的故事的能力。
金蒂就是后来的特拉弗斯夫人。
特拉弗斯先生的事业可谓非常不幸,几乎没有做成功过一件事。
特拉弗斯先生在城里的房子被卖掉,一家人只得来到乡下苦苦维持生计。
特拉弗斯先生三天两头换工作,无论什么工作似乎都不能做出色。
在做银行经理时,特拉弗斯先生搞砸了一切。
不过,他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从小金蒂就异常反感金钱,因为他爸爸不喜欢。
整部影片都贯穿了这段往事回忆,不过这也才有了《欢乐满人间》伟大作品。
就在特拉弗斯夫人回到家里之际,迪士尼一同跟来,他终于搞清楚了特拉弗斯夫人的心结所在。
两人都有类似童年的故事,终于达成共识。
迪士尼也成功将《欢乐满人间》搬上了荧屏。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固执老太太特拉弗斯夫人表演真是给力,我认为要比汉克斯表演得好。
尽管我更喜欢后者。
看文青们咬文嚼字讨论拯救谁,实在忍不住想说亲们英语亟待提高,save这个词的用法重点不在于动词宾语,而在from后面的介词宾语,比如感动极了说save me from myself,扭脸不乐意被当弱女子竖起眉毛反问from whom?save的潜台词是war,不好好打一架甭想完事儿,这里是迪士尼和“事儿妈”都想from对方手里save这故事,救谁怎么救,不过是交锋里的说辞。这电影标题就跟电影里对迪士尼抽烟的处理一样,半藏半露。艾玛汤普森说听原始录音感觉像叉子叉耳朵,这事儿妈的德行就够解释一切了,别赖谁黑谁,manner最能说明一切。了解背后的事儿就能理解事儿妈,这真是一厢情愿的唱高调,事儿妈为什么叫事儿妈,比如你妈的事儿你还能不清楚,可她喋喋不休的时候你咋不理解她?啊,文青们,真是可耐的物种
电影一般,姨太好看了
童心大财主对决怪脾气作家,温馨可爱的《欢乐满人间》创作手记
没啥意思
老太太和发福的汉克斯,相得益彰。迪士尼拍自己BOSS的传记片当然是不遗余力的。所以你在这里可以看到全套的迪士尼各种怀旧年代风格的文物级场景物品服饰等等琳琅满目数不胜收。文字承载的是人的心。心有所思,笔下有物。物寄情,托思。心有千结,所以不愿去再创作那些过往的文字。至之以诚,金石为开。
汉克斯和汤普森在飙戏
如果迪士尼是瘟疫 我能凭自带抗体活到全剧终
本以为可以看艾玛·汤普森 大婶和汤姆·汉克斯大叔谈情说爱,最后光看艾玛耍小性子了。
在KLM上看的
没办法。。。剧情太弱。。纵使有汤姨的好演技。。。
看不懂到底想说啥,脾气古怪的阿姨加上不负责任的父亲,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这个《大梦想家》的片名翻译,又是哪个没吃午饭拉不出屎的拍屁股想出来的?为了好卖神马名字都往上套!
中规中矩小温暖
6分,艾玛汤普森散发出弄弄的朱迪丹奇气场,应该能锁定一个奥斯卡名额了。PS:刚听完女王的普通话新年贺词,再听开头的伦敦腔真不适应,得再听听史矛革给洗回来。。。【分数范围6-7分】
《欢乐满人间》幕后花絮大电影
真好,又让我多恶心迪士尼一点点。
喋喋不休,对什么都不满的老帮菜。看不下去了20140524
背景知识了解不够,也懒得去了解,没看出道道来
时至今日才看,真是惭愧,看到一半还有弃的冲动,往后看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对没奥提这事耿耿于怀,看的过程中也没料到会这么好看,最后有点故意煽情又有什么关系,Emma哭的时候也我一起哭了。
编剧是有多讨厌女主,这角色写得这么不讨人喜欢,又无聊,小时候的戏完全不加同情分呀。一般写英国人虽然个性都挺怪,但都有个性可爱的地方,这次怎么都没看出来,说明编剧都不爱这角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