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还是需要一些思考。。。
6月份毕业到现在工作5个月了吧,对于电影,似乎少了很多的思考,差不多只是把电影当做一种普通的娱乐方式,我想这样,是不是衰老的很快?
四年的感觉积累,会在这5个月抛得一干二净?
对于这部片子,感觉不多,也曾想在上映的时候支持下票房,无奈只有可怜的晚上10点有一场,本以为他是不同于其他小成本电影的,后来发现,只不过我不属于大众那一部分。
模糊的记忆是高中那年哪一本稍微比书本有点意思的文艺意识流读本,也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些更加难以下咽的垃圾片,比如说《小时代》,才对这部片子有一定的期待,当然结果不出乎豆瓣分数的意料,也就是这个分了,大量的旁白掩饰剧情跳跃的断层,前半段甚至使用动画的形式,初看以为意识流的表达,结果这种手法在后半段无影无踪,没有前后呼应,也就不知所云了。
一些静止镜头本人是很喜欢的,大学时期的拍的短片也曾大量使用这种镜头,用申佳的话是这片一看就是你的菜,因为这种镜头私以为是最大的阐释一个平面所表达的厚度,给你思考的空间,可惜意识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多了就是精神病了。
这个片子,似乎不需要演员怎么样的表演,房就不用说了,他老爹那么硬的荧幕形象传承到他这软的像条虫,不错,这也符合本片的设置,至于王的感觉,不管他长得急不急,或者演的年轻不年轻,如果这样的戏路下去,必然沦为三流打酱油的觉得,旭日阳刚?
《老男孩》的才气哪里去了?
不要慢慢的让人反感。
他讲了二个年轻人的故事,结尾的时候,他们成长了一些,走出了所谓自己的城池,但这样传达了怎么样的意义呢?
需要观众去感觉到什么?
又有什么价值观给予观众?
统统的没有,分比小时代高,可能仅仅是韩寒的人气比郭正面了一点点吧,不知道和身高有木有关系。
对于韩寒文风的了解让人明白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韩式电影,只能说明导演的搬演功力还很欠缺。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翻拍这个,看不出来导演对于小说的喜爱,小说的核心在于其精神,所以翻拍难度很大,导演只抓住皮毛而没有突出核心内涵。
对于这几年热门的青春题材电影来说,这部剧的题材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反青春片,或者说是一部现实主义青春片。
不像小时代,致青春,那些年一样,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青春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逃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城池,而青春要我们做的就是逃向这座“足够满足我们虚荣心的并以此对抗世界”的城池里,或许这座城池里有我们幻想中的爱情,金钱,别人崇拜的目光,而拨开荆棘,最后发现青春便只是拔了皮的榴莲,荒唐的一塌糊涂,说白了,青春就是瞎折腾。
而对于小成本电影来说,可能钱全砸在房祖名和王太利身上,电影的画面还算干净,但是色调完全不一致,基于青春电影的基调,后期修饰过猛,而前期的用光并没有很重视。
对于两个演员来说,普通话都不能达到一致标准,何谈表现地方特色,电影节奏太慢,情节的支撑完全靠房祖名絮絮叨叨的旁白,对于很多画面,导演根本拍不了索性用超现实主义漫画来代替。
电影中的民谣也算是电影的另一条叙事,没想到还不错。
某些点还是能表达主题的。
最后只盼四娘的青春片不会太难堪。
虽然片头的手绘风格动画开场让人感觉不错,可是房祖名的解说实在是让人吓掉下巴,这乖乖的口音与毫无生气的语气实在是催人泪下,普通话烂也就算了,你好歹语气夸张一些,应景一些啊,还有时而出现的大舌头,你丫这不是画外音,这是蹒跚学步好不好!
实在是让我顿时对此片失去了兴趣。
当时我没想到这样坑爹的解说居然持续了整部电影……整部……整……几年前我是看过原作的,相对于原作支离破碎,形散神不散的结构来说,实在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各种不太“河蟹”的暗喻更是难以表现在大荧幕上。
OK,导演你既然承包了这个项目,那就来看看工程质量如何喽。
可惜的是,这并非是一项合格的改造计划。
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原来此片的真正作用是再次锻炼并展示了房祖名港式普通话,尼玛简直就是有声小说啊,我觉得如果你完全不看此片只听旁边的话,剧情也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
导演你这是活生生地把电影给作践了,如果广播剧就可以搞定的东西,你非要让大家用电影的眼光评判,那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失去了韩寒特有的嬉笑怒骂见讽刺的风格,也就失去了其作品的灵魂了,结果就像这样,电影变成了一部拙劣喜剧桥段的堆砌,当然,我不是说韩寒的作品拙劣,而是导演讲故事的套路单一,手法简单。
给人的感觉是老耿遍地,演员呆傻,关注看傻。
没有了灵性的喜剧,就变成了最恶俗的二人转(当然二人转也有好看的)。
再次,剧情真是内伤到极致,原作的感觉是夸张甚至荒诞,但不是胡扯,而本片唉……原因同上。
当然,相比郭敬明的小时代,韩寒的这部作品本身就难以成片,更别说郭敬明人家那虽说导演能力不行,但好歹通过华丽的元素堆砌出一部看上去还像电影的东西来,可是本片预算上的苛刻实在是令人发指,那场火灾,你真的是火灾吗?
不是小孩在放烟花吧……总之,这算是今年看得最不像电影的电影了,回头我得恶补一下旁白,建议导演一起,看看《东邪西毒》,《天使爱美丽》,《搏击部》等旁白吧……
改编自韩寒同名小说的黑色喜剧《一座城池》,由80后新锐导演孙渤涵执导,房祖名、王太利和黄瀞怡主演,这也是韩寒文学作品首次呈现于大银幕。
韩寒式犀利青春看完后,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对原著的忠实还原。
房祖名、王太利,以及杨地三人,基本与我想象中的小说人物对上路,他们的外形、神态本身就已经写满了荒诞、茫然,所以对他们的演出我必须点赞。
影片以主人公的对白作为架构,创作视角敏锐犀利。
片中场景转换频繁,但都没有过多渲染,就像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机械、单调,却无法逃离,也由此引出“一座城池”的含义——在你心底的某一个地方,总有一处安身立命之地,让你暂时远离生活战场,让你在即将成为行尸走肉时,忽然就可以安放自己。
PK郭敬明小时代“他们的青春讽刺了我,我的青春却逗乐了你。
”海报上的这句话,不禁让人拿《一座城池》要与《小时代》较量下。
很多从业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黑色喜剧,荒诞不经,让人在浅笑中又不自觉地感受到时代的遗憾。
区别于《小时代》这趟欲望号快车,《一座城池》肩负着思想与责任感,即便充斥着幽默,也是真实又沉重的,剥离了表面的喜,积淀下了生活的悲。
《一座城池》作为韩寒文学作品在大银幕上的首度现身,不仅填补了韩寒符号在大银幕上的空白,更是作为流行文化偶像的韩寒,与郭敬明的直接交锋。
他们二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文学的作用——让作品引导读者生活,使其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不过谁牛逼谁装逼,一目了然。
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的。
我没看原著。
电影本身,轻松的配乐和荒诞的剧情外加没有暴露镜头与绝对大腕的出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开头的小漫画,跟后来陆陆续续补上的一些漫画镜头,虽然很好的丰富了画面感和整部片子的幽默感,但画工略显粗糙。
自己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画的过于精细过于Q,会跟整个片子简单的风格不符,但现在又多少有点儿充数的嫌疑,如果做成现实背景和手绘人物能不能好一些?
不能,那样就土了。
应该做成法国漫画那样简单小人的手法,远离日系,远离国内文艺系。
整个情节,充斥着房祖名不熟练的普通话作旁白,这个可能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毕竟现在好多年轻人宁愿一边炮轰杨幂一边希望她穿的再少一点儿,但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处理,故事可以很好的被梳理出来,并且把韩寒的思想主线勾出来。
即使声音略显苍白,但冷幽默的效果,比唧唧歪歪好多了。
对“艺术”那段展示,做的刚刚好。
可能,太荒诞的故事用了太平和的叙述所以显得无力,这算是缺点。
本片堪称是近期看过的最典型的、教科书式的烂片。
不同于《富春山居图》那种超越人类理解力的浪荡奔放的烂法,本片烂的发乎情止乎礼、烂的如此乖巧以至于观众都不忍心骂他。
这是一部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的电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有理想有追求,可能偶尔也有几个不错的小点子,于是想拍个既有话题性又有思想性的处女作,可惜执行力欠佳导致功败垂成。
我甚至想,也许换成《富春山居图》的导演,本片的效果会意外的好——那位“鬼才”导演的恶趣味与原著的黑色幽默相结合也许能缔造出一部经典cult片也未可知。
《一座城池》本身没有多少戏剧性冲突,角色性格也模糊不清,不是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至少不适合改编成一般的商业类型片。
韩寒小说吸引人的往往是细节透露出来的荒诞劲,如果想在电影中有效体现,就该让角色们表现的“极端正常”,这种“正常”是超乎观众需求的,要对类型片常用的戏剧性桥段进行结构甚至刻意回避,而把一些观众并不期待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琐碎细节去放大,比如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让主要人物不断叨逼叨,看似鸡毛蒜皮的对白听得观众脸皮发麻,嘴角不自觉就翘起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逗乐了。
这样的影片需要的是演员表现的极端正常以至于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而不成熟的导演想展现黑色幽默则会忽略前面的过程,直接就让演员发神经。
本片的大部分镜头,就是主角站在画面中央,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然后靠房祖名的旁白来交代剧情,这实在是一种稚嫩到笨拙的叙事手法。
影片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太过漫不经心,如果说四娘的《小时代》是美女ppt,那本片就是部配图电子书,只不过配的图片观众还未必喜欢看。
要说本片的导演是完全没用心,那也似乎有点冤枉他。
当时预告片出来时,一开始气氛压抑,反复强调“悲伤”二字,最后旗帜鲜明的亮出口号:再高级的悲伤也比不上低级趣味。
这显然是在跟四娘叫板,而且这战书下的也算别致。
可惜只是看预告片,就让人觉得前景不太乐观。
别的不说,光选角这一项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我个人对房祖名没什么反感,可是翻看他过往的大银幕战绩,似乎拿得出手的作品真的不多,包括之前根据知名动画改编的《李献计历险记》,原作被称为“神作”,最后改编出来还是扑街了。
让我对本片还存有一丝幻想的是,影片上映前导演接受采访时,有人提出了和我一样的疑惑:房祖名能胜任吗?
而导演在回答时提到了房祖名之前出演的《太阳照常升起》,确实,他当时的表现也没有太让人出戏。
结果看完本片之后,发现其实差距还是在导演身上。
如果是姜文来拍,要把握原著那种感觉应该不难,最不济还可以拍成《太》那样,让观众不明觉厉。
本片当中的其他角色倒是勉强过得去,王超和阿雄都还像那么回事。
黑涩会美眉小薰出演的女主角算是片中的一抹亮色,可惜戏份不多(导演反正都已经把电影拍成小说插图了,还不如多给美女一些镜头)。
比较惊喜的是谢芳老师的出境,这些老艺术家真的是瑰宝,可问题是老奶奶的气质与韩寒小说里那股颓废劲儿也太不协调了。
至于另一个主角健叔的扮演者王太利,还是摆脱不了网络微电影的表演手法,演个几分钟的搞笑小短片或许不错,演一部大规模上映的电影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导演极度缺乏经验,基本上对演员的使用是“扬短避长”。
之前盖茨比热映时,不少观众讨论作为叙述者的尼克是否戏份过多。
其实那部电影尼克戏份多一点至少可以给观众多增添一些关于他和男主角关系的遐想;而本片当中对于故事推进基本上完全没有作用的房祖名扮演的“我”,其实是可以删掉的——即使导演懒得删,最起码应该把这个从头念稿念到尾的重任交给更合适的人,房少爷的普通话把原文的神韵全都破坏掉了。
打开本片的豆瓣页面,看到“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这一栏,万万没想到,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居然也喜欢看《万万没想到》。
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把男主角换成王大锤的话,这部电影或许还有救。
《万万没想到》也是存在男主角大量内心独白,剧情荒诞,男主角常常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更重要的是,饰演王大锤的白客最早成名于给日和配音,所以对于本片大量独白绝对游刃有余。
综合起来看,《一座城池》改编成的电影,或许需要的就是多一点《万万没想到》这样的气质。
如今看来,这部电影的失利,不但让四娘的粉丝们因为有了垫背的而优越感逆流成河,似乎连四娘本人都可以在“萌日韩”的体位争夺战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了呢。
韩寒的作品加上左小祖咒的配乐,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说《一座城池》具有荒诞风格多少还是沾边儿的。
对于一个充满争议的公众人物,他的文字作品被翻拍成电影也必定伴随着各种舆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韩寒没有亲自拍摄自己的作品确实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对于电影,仅仅是涉猎显然是不够的,又或许只有韩寒自己才能诠释出自己的文字;片子的整个过程犹如一盘冷笑话炒黑色幽默,房祖名略显蹩脚的国语个人觉得还是可以容忍的,源于原作的旁白台词带有些许戏剧的张力,不敢说从本片看出了多少内涵,只为一乐。
如题。
韩寒和郭敬明其实都是当之无愧的屌丝。
郭敬明虽然商业头脑很足,但爱炫名牌儿,所谓土豪炫富。
这和中国太多的暴发户一样,以前穷得叮当响,有钱了就极力表现得腰缠万贯,这也是屌丝心态。
或者说,这和一个屌丝突然中了5000块钱彩票买了台苹果手机,然后不断在微博拍各个角度的手机全裸照片一样,不过让真有钱人嘲笑罢了。
《小时代》里面那些漂浮在虚空中的角色,就是郭敬明欲求不满的写照,所谓缺什么,便要描绘什么。
《一座城池》虽然不是韩寒的导演作品,但气韵犹在。
屌丝就屌丝到底,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鸡鸡。
就是没钱,最危急时刻一块钱都得回屋子翻箱倒柜的找。
有钱了也不过几千块,站在篮球场上还是一筹莫展。
王太利和房祖名的表演很真实,面对镜头一脸呆滞的表情也让人不由得想到每天早上挤地铁上班的自己。
为了《一座城池》比《小时代》多了几游泳池的真诚,给它4星,一点儿不亏。
2013年12月4日
为了体验《一座城池》到底有多烂,我放弃了一个能赚1500元稿费的夜晚(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字都值5毛钱哦),在5分钟之内冲到万达,且自掏腰包倒贴48元电影票,冲破冯绍峰影迷见面会的重围(老子可是对他理都不理呢哼),终于如愿以偿地坐在了不足10人的放映厅里。
一开始呢,电影院里只有4个人,我一个人坐在后排,有些心花怒放地想:靠不会又能目睹到电影院性爱了吧!
结果又进来两男一女坐我旁边。
我只好怨恨地扫了他们一眼,长得均难看,而且其中一个矮胖子一看就是无耻的电灯泡。
人家情侣来电影院看冷场电影,你凑什么热闹啊!!!
能不能要点逼脸啊!!!
而且还这么胖!!!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就是毫无羞耻心啊,真的是没法说了,害得人家都没法看到电影院激情了,讨厌!
哎说多了都是泪看电影看电影。
然后电影就开始了。
一开场呢逼格貌似颇高,还黑白手绘动画,音乐也是很有情调的提琴呢。
我想着:电影也许没有豆瓣上那些贱人说得那么烂嘛,豆瓣上的那些贱人啊,三天不黑人显示自己的逼格就浑身菊花痒……这时,第一个镜头飞出来了,吓我一跳,房祖名像个傻逼一样站在草地上,以一脸“我为什么要拉屎”的迷茫表情,开始了拉屎一样的配乐朗诵,导演为了突出本片的屌丝文艺气息,还特意加了绿色加暗角的LOMO效果——我愣了两秒之后,无数句脏话从我眼前飞奔而过:我操你麻辣个逼啊!!!!!
果然是个烂片啊!!!!!
豆瓣上的贱人们老子错怪你们了嘤嘤嘤……老子就此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烂片之旅。
其实我在看到宣传片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烂片:毫无诚意,质感粗糙的画面,演员的表演也毫不走心,明显哗众取宠式的表演。
这是我最初从宣传片里得到的两个信息。
但是尽管我已经胸有成竹,但是真正看到电影时,还是被结结实实地惊呆了:这你妈到底是什么狗屎!
你妈王太利除了会眨眼,挤眉弄眼,咧着嘴流哈喇子哭还会别的么?
房祖名就不说了,一个呆逼表情贯穿始末。
还有那个女神,导演咱能找一个至少5分的,哪怕会演一点戏,说话声音不那么像公鸭嗓的姑娘来演女神么?
众所周知,这部电影号称是小成本电影。
但是小成本电影≠画面粗糙。
不知道这个团队是用什么机器拍摄的,有几个人打光。
但就我接触过的即便是用5D2来拍摄的电影,只有2个人打光,拍出来的画面质感,光线,色泽,都远超过《一座城池》十倍以上。
《一座城池》的视觉后期采用的所有手法,都是旧的,落后于现有的审美五年以上。
这种绿色LOMO滤镜效果,基本上是出现在2001年左右的港台MV里。
当然,最烂的是讲故事的方式。
尽管《小时代》旁白推动情节的手法已经被黑成狗,但《一座城池》简直就是听着房祖名把整个故事给念完了,而且念得还忒难听。
我一边听一边想:操你妈我大幂幂声音虽然听着挠心但好歹不是一股臭脚味儿的普通话是不是。
每一个情节都是无用情节,每一句对白都是无用对白(本来就已经少得可怜),每一个人物都是无用人物,你不知道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白每一个人物在这个电影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到底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而且为了避免钱少拍不出大场面的尴尬,任何难以处理的情节一概以手绘动画代替,导演,这种偷懒都是能被一眼看粗来的啊。
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为了什么啊?
不就是为了在观摩电影院激情之余获得一些视觉上的美感嘛?
《小时代》固然遍体硬伤,但人家郭敬明至少做到了在视觉上接近满分的表现,那些考究的镜头,细致的光泽,令人赏心悦目的服装和布景,而且至少也讲出了一个通畅完整的故事,让人看完之后明白:这讲的是一群可耻的,下流的,充满铜臭味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年轻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追求荒淫无度生活以及各种乱搞劈腿又复合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至少郭敬明是诚恳的,他非常用心地在用金钱炮制出一个令人炫目同时也令某些人不齿的泡沫。
但是《一座城池》到底讲的是什么,你看完之后心里有个清晰的印象么?
而且在看《小时代》时,在某些桥段我是真的发自内心在笑,被真的逗乐了。
但是《一座城池》呢?
那些烂得令人掩鼻的段子像狗屎一样纷纷向我砸来,每一次都让我感到恶寒:这么低端,明显的笑点,果然是科学的吗?
但是令我惊诧的是,每一个段子都引起了另外那7位韩粉的衷心欢笑,他们一边笑一边讨论着这一段话在小说中的出处。
我简直是没有办法不怀疑,难道这是我的原因吗?
难道我的笑点这么高?
连郭敬明都能把我逗笑了,韩寒居然毫无办法?
终于导演自己也觉得演不下去了,以一个戛然而止的呆立场景结束了这部令人震惊的烂片。
退场的时候,我丢下一句“操,真你妈烂”,扭着屁股高贵冷艳地离开了那几个被我冒犯到的韩粉。
看完电影,我又像个窥阴癖一样满心激动地一路小跑回家,上网搜小说原著,看看是否真的像韩粉说的那样,电影拍不出小说的神韵。
我一看,顿时心知肚明:其实不怪电影拍得烂,其实是因为小说本来就很烂。
黑夜,凌晨,我并不是不眠不休,只是时刻错位。
在手机上窝被子里看了个电影,现在很饿。
是韩寒的一座城池,电影真的不好看,全是旁白完成的,像个微电影。
如果是导演缺乏能力用镜头表现出来,而用语言直接告诉观众电影的意图,那真是对观众的侮辱。
不过似乎我们常常作为观众受到侮辱,只是大部分人习惯了。
但我不是要批评这部片子,我的心情已经超出了要去对这部片子的调侃和赞扬。
我笑了,带着湿润的眼角。
我感觉心情沉重呼吸困难,我看哈姆莱特时没有哭着笑了,听国歌的时候只是崩溃了,可是今天,看的时候笑了,看完了怎么也笑不出来。
喜欢的女生,梦想的事业,现实,小说里的最现实。
今天的欢笑、忧愁,等你不在思考时就等于一粒尘埃。
人的生命的长短用你思考的时间来衡量的话,你我活了多久?
你我都只是一粒浮尘,何必自命不凡。
如果世界在我活的时候毁灭,我想睁眼看着它崩塌,就像我想看着你。
电影不是该说故事吗?怎么这个故事又没有,气氛也全无,实在无趣的很~
三个字总结:呆蠢萌。真是应该把原著再看一看啦。
回顾了一遍快完全忘记的原作情节。
比郭敬明的电影好太多
这甚东西啊?韩寒先生。
再烂也秒杀小时代一座城池/开头的画面还是挺有感觉的,故事也有意思,可是房祖名的旁白念出来什么都毁了,越多演员对白,越显得无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时就躲进去。有的人躲得时间长,有的人躲得时间短,而我,好像一直都没有走出来。
喜欢房祖名和王太利,非常自然。没看到看书时期待的三人坐车上一遍又一遍撞大门的场景,但在原著改编的国产电影中已算不错,有整体感
韩寒《一座城池》有声版港台腔PPT正式销售。王太利傻逼演技看得真她妈蛋疼!
房租明的样子蛮有文艺气息。声音就罢了
王太利那贱贱的表情,让我从头笑到尾。。。不知道讲了什么,我从小语文就不好,总结不出来中心思想,但是笑点能不能记住,这也是我判断一个电影的好坏标准之一,反正这个我记住了。。。。
神神叨叨,好在道理说清楚了。看过原作,但似乎也没什么重要的。一个怪诞的城池,什么时候走出来还得看你自己什么时候能有走出来的勇气
没有吃包子那段太可惜了,偷鸡那段笑到肾痛。
鼓励一下吧。。。搬上大荧幕还差着,只能搁网上看看。。。
让另外一位最近也拍电影的作家情何以堪,完全不是同一个档次的东西 差距太大。。。。。
韩寒的书看过不少,不过真没看过这本,没发拿来和原著比较。但是还是有韩寒的特点在里面体现的,淡淡的幽默,不矫情不拐弯抹角的语句,一个最普通的主角,很棒。看完也许什么都没学到,但却会感同身受。似乎说道书上去了,转回电影吧,其实这片缺点在于不像电影,更类似视频和时间长的微电影
幸好我看了,差点没被豆瓣评分给骗了!这电影很牛逼啊!比当时看原著的时候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要精彩多了,演员导演都是满分,王太利、李长江这俩人我太喜欢了,简直可以盯着他们看一整天。
绝对绝对没有评分的那么不堪。
笑得岔气了~但是男主真的是房祖名不是健叔嘛??。。还有个妹子好像小车。
闷闷的搞笑
都说不太好。不死心,一看果然不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