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喝酒的后辈叫宝兰,艺珍的酒吧叫小说,另一个酒馆叫多情,弹了两次的曲子是肖邦升C小调第20号夜曲。
醉了酒的柳成俊走到庆珍家附近,心里嘀咕着:“不知不觉又走到她家楼前了,她还住在这儿吗?
都快过去两年了,还住在这儿吗?
”他走进她家楼道,走上楼,把耳朵贴近她家门前,心里继续嘀咕:“还在吗?
现在还在吗?
”然后敲响了门。
在谈到人生的偶然时,成俊说:“就是这些没有理由的事聚到一起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然后我们故意从其中挑选几个当做理由,连成一条思考的主线罢了。
就是那几个点连成的,我们就管他叫理由。
”成俊和宝兰在门外抽烟的时候,下了首尔的第一场雪。
他们三人第一晚喝完酒出来,英浩兄说:“突然想起以前,过去的日子。
夜晚的空气都是过去的味道。
”这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部洪尚秀。
五月份的戛纳电影节,洪尚秀新片《在外国》入围了竞赛单元。
尽管坊间有说法,戛纳那边是卖了主演于佩尔的人情,然而,洪尚秀这些年在三大电影节(尤其是戛纳)上大受欢迎却是个不争事实。
算起来,这是他第三次入围竞赛,此前的《夏夏夏》、《北村方向》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
面对第二春的创作爆发,他成功力压其他几位本土导演,成为韩国作者电影的头号代表人物。
如果以《北村方向》为例,不难看出洪尚秀的心境变化。
当年拿得起可能会放不下,现在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洪尚秀的作品体系里,最适合作为《北村方向》比较对象的是《处女心经》,故事都发生在首尔(汉城),风格上又都是黑白摄影。
情欲依然起伏,然而十年过去,主角们的年纪都可以加上十岁,洪尚秀也不再注重男人与男人或者男人与女人的爱情角力,他对首尔的环境和夜晚的气息似乎更感兴趣。
在《处女心经》的年代,洪尚秀还比较痴迷于叙事结构的变换,而到了《北村方向》前后几部,洪尚秀只是写着某个人的影像日记,看下来简单流畅。
在《北村方向》里,他感叹着首尔的大雪,回忆起校园时代的恋爱往事,也赞美黑白的城市最美。
这种黑与白既是视觉上的鲜明反差,更是夜晚与白天的界限。
往更远处想,那就有如一张牌的正反面,男人与女人,他们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动物。
或许,正如片中人物所讲的,洪尚秀也在走极端,强化男人的冷漠、软弱还有虚伪,进而成功俘获一批人的好感。
寒冷的首尔,寂寞的空气,它们是解读《北村方向》的入口,准确说是情感和情绪的入口。
然而,我更愿意从“门”上面去解读。
在导演跑去旧爱家中的一段,在小说酒吧的一段,门不断出现,尤其是后者,那条门前走道多次出现。
再到分别时候,导演还回望了一下。
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编剧理论,门可以是滑动门、任意门,也是片中人物谈论的偶然。
一旦开启这些门,故事总会掉落到另一片领域。
就像导演恰好撞见了三个搞电影的学生,喝醉后摸到了旧爱的家。
表面上,没碰到这群人然后又不喝醉的情况下,事情好像不至于发生,这分明只是一次偶然。
实际上,又如导演的自我剖析,那无非是人们去寻找背后的理由,寻找事情之所以会发生的理由,然后把它称之为偶然。
从《玉熙的电影》到《北村方向》,洪尚秀都会抓住适当时机,对人生哲学进行一番通俗的辩论。
名叫多情的韩餐店,名叫小说的小酒屋,在这些名字的背后,洪尚秀似乎隐藏了对《北村方向》的一些关键词提示。
当导演说老板娘和旧爱长得很像,那更多只是种理由和借口。
尽管洪尚秀也曾寻找过生活中的诗意,但不同于中国的吕乐,洪尚秀似乎更喜欢无意的邂逅,最好还是纯粹直接。
在讨论偶然和极限的前前后后,我们会注意到女老板总是身不在场,姗姗来迟;导演总要谈了一段曲子,跑门口抽根事后烟;其实无须猜测也无须自白,人物的存在状态已经暴露了他们的内心。
像导演被介绍了三次,这是故意的错误,还只是生活中的疏忽。
当导演和宝兰表现得若有若无,另一边的大哥已经按捺不住情绪。
重逢的朋友和恋人、过去的演员还有相识,借助这些角色对导演的态度(其实可能也不需要),不难想象男主人公到底是什么货色。
当他提出“不想被拍”,镜头却对准了他那张略显尴尬和紧张的脸。
跟《玉熙的电影》的相似,《北村方向》有一种奇妙的节奏感,一店又一店,一天又一天,异样的舒适。
从碰杯、赞美到朋友间起的话题,他们都在寻找彼此相同的节奏和韵律。
一夜过后,导演叮嘱老板娘,第三条是写日记。
日记,每天形式相似,每天的内容却不同。
转门背后,这一次的意外和上一次区别不大。
最后,夜晚和白天,它们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只是一旦光线骤减,夜晚不仅会减少人的安全感,也会让人与人看起来更相似一些。
一旦这样,人与人相亲相近的可能性岂会有不增加的道理?
想想两次突然的吻,那是天冷,是空气的作用,更是夜晚的魅力。
在我看来,这些吻的背后,既有人物的过去,也有众多洪尚秀作品的过去。
【北京青年报】
〈The Day He Arrives〉译为《北村方向》,SungJoon作为一名导演兼教授,他带着从外部世界获取灵感的期待,也带着些许固守内心小世界的抗拒,来到北村与作为评论家的老友YoungHo相见。
SungJoon将他看起来能合理搭建内心空间的性格、态度投入进纷繁杂乱的城市与人群之中,穿越过人与人之间一席接一席的话,有理解、共鸣、一见如故,也有拧巴、仓皇、无处可逃。
刚到北村时,SungJoon坚定地划清界限:只见老友YoungHo一人,但途中依然遇到了陌生的同行学生,礼貌、客套,问题讨论的点到为止,这一切都以小时为单位一层层围堵着SungJoon的内心世界,有些人并不是厌倦语言,讨厌声音,逃避交流,大概是这些里没得点深刻,没得点熟悉,没得点灵感。
所以SungJoon最终大发脾气:不要跟着我!
而后终于回到和老友YoungHo的人际交往舒适区的SungJoon,一切就一定如他所想么?
其实并不是,那只是一个80%的答案,生活从来就没有100%的答案,剩余的20%催生的厌倦,你永远平复不了。
老友YoungHo带来的女友和朋友,在100%和SungJoon相处的时间里,都或多或少对他有所冒犯,有所误解,大家畅谈的小酒馆老板和SungJoon之间的火花,闪光、炸裂,随后熄灭。
过后留下一个被邀请去拍照,却一脸无关的SungJoon。
可能面对生活,我们看到过那些理解就好了,就像SungJoon讲述自己的一番理论之后,同伴那句“原来你一直都是这样活着的啊”,活过理解的一瞬间,厌倦它难免席卷而来,因为那之前的已是生活的最好。
庆珍崇拜尚俊的女学生,得到偶像垂青的受宠若惊之感让庆珍几年都无法真正放下老师。
尚俊总能在最无助(无处可去)的时候想到这个还在等他的傻女人。
借酒说出庆珍最想要听到的甜言蜜语,做梦都渴望得到的承诺。
庆珍可能也在尚俊第一次离开后陆陆续续约会过不同的男人,但最终还是觉得男人千篇一律老师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
送别的时候镜头停留在庆珍身后,尚俊甚至还无所顾忌的说了句加油轻松愉快的离开了。
艺珍当突如其来来势汹涌的示爱已经变成家常便饭,就像是山珍海味变成了一日三餐。
早已厌倦这样的表白却也早已习惯了配合出演的逢场作戏,无非是把这挑动对方的情绪当做是快餐罢了。
“昨天发生了什么吗?
我不记得。
”“等你欧巴。
”“已经够我回忆很多年。
”说出对方最想听的话只为好聚好散。
即便是这样一夜情的关系尚俊仍然要在分别时给艺珍三条人生建议,想来也真是可笑。
离别时,镜头久久停留在艺珍的脸上,更多的不是不舍而是一种与这段短暂经历平静的道别。
只为让这三四天有始有终。
宝兰女教授,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存在。
唯一的亲密陪伴Rocky却也要莫名失踪,内心的寂寞苦闷无处排解。
刚好还有中年危机不想回家的杨河。
两人互相疗伤,派遣寂寞。
杨河似乎一直非常尊重宝兰,却依然在宝兰自我怀疑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男性权训斥她珍惜当下,不要怀疑自己不要想东想西。
并毫无意义的许诺“我会对你'更好'的。
”由于已婚身份的最后一点点道德枷锁,最后也因为宝兰一再的试探和酒精崩塌。
这些看似随机的相遇拼凑成了尚俊回到北村的这段回忆,对于回忆的筛选又始整个故事显得这样讽刺虚无。
仅是80分钟的一个小故事,却包罗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男人,女人。
看似只是集中在几天的几个偶然小故事,却是电影圈的众生相。
是店名也是另一种片名想写这篇长评很久了,嘴巴张了又合,总觉得说什么都无法贴切描述出当时的感受而拖延了多时。
四星(就电影本身来说是三星啦),多给的一星是在看它的时机上——我几乎是在决定和当时的男友分手的前一天看了这部电影——非得是想要分手时对于情感体验的高敏感度在,才能忍受得电影里高浓度的脚不踩地的对白:那些「对于自我情感的剖析」、「男主的自白」、「写在脸上的偏爱与试探们」...不过是恰巧的相遇,适时地取暖。
尚俊喝完酒陷入愁绪,困顿的境遇、创作的枯竭等一系列的不愉快袭了上来,上一秒还觥筹交错,下一秒就变赶走了偶然认识的、热情邀约的学生同伴们,然后醉醺醺、跌撞撞地走向熟悉的公寓——他的学生兼前情人那里,他们失联已久了,但或许还能在这里得到一些慰藉。
当天晚上
然而第二天一早不知这是第几次“再也不见”了。
在当晚的「取暖」结束后,女生又开始发来的无休止的思念短信,尚俊的底气似乎又足了一些,带着笑意去往下一站...电影的留白很多,其中没有交代的但可以想到的是,尚俊和女生过去曾有一段胶着的感情经历,后来两人彻底断开,这是尚俊希望发生的(因为女生的幼稚而产生了许多粘人或不快的行为)又是不希望发生的(他不希望完全失去这一份爱)。
尚俊在酒后失意时又想到了她,为女生是否还在原地等他的不确定而感到痛苦;当了解到她对于他的感情笃定时,于他就失去了继续付出时间维系的必要。
男女对待感情的差异,在这个片段里只着点墨,却意外得丰富。
后来,女生发来的短信几乎贯穿了整个电影,也是尚俊在遇到下一个心仪女子庆珍缺乏勇气时适时涌上的勇气源泉。
洪常秀应当是爱情的悲观主义者,密集的对白、男男女女自顾自的剖析、酒后热烈地相拥又在清醒时决绝地告别...跟这里面数次的拉镜一样,在黑白的色彩中时而冒出一股诡异的喜剧气味。
每个人的爱意全写在眼神轨迹里,故事里的多角恋几乎跃然纸上:少言的杨河对友兰的夸赞和偏爱、友兰对尚俊的不吝赞美以及寻找机会独处、尚俊对庆珍的目光追随...当被问及理想型时,尚俊就差没说出“庆珍”两字了,就这友兰也能强往自己身上推演,坚持自己说就是这样的人;作为局外人都能看出 ,那些模棱两可的占卜画像存在着任谁都能带入自己的开口。
每个人都自说自话,只有对其别有心意的人能听得进去、带入自己,好感是一种「解码器」。
有趣的是,在“被动接受友兰”与“主动争取庆珍”反复横跳后,尚俊终于和庆珍拥在了一起..可第二天一早:
无数次注目,仍是one night收尾看,爱情是多么的千篇一律啊。
洪尚秀的电影,我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就像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在上一个冬天的遭遇(当时下雪了吗)。
就像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年少时的荒唐事以及我曾喜欢过的女孩子以及我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我的。
其实我也忘了。
忘掉了一些关键时刻于是我的人生故事就再也接续不起来了。
就像我忘掉了《夏夏夏》和《生活的发现》这两部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奇怪的是,我却记住了导演洪尚秀。
真要概括洪尚秀的电影,其实很好办,那就是:吃饭喝酒聊天睡觉(上床)。
故事呢?
故事就是生活。
你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将干什么去。
因为洪尚秀这个坏家伙,你得以窥视另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暧昧或无情。
你知道这是电影,你也知道这就是生活。
洪尚秀不造梦的。
造梦的工程师除了吃饭喝酒聊天睡觉什么也干不了了。
《北村方向》就是这么回事。
不拍片很多年的导演文艺男进城访友,未果,去了前女友那里,真情流露还是虚情假意之后上床,第二天走人,说我们再也不要见面了吧,最好短信也不要发但短信却一条条发来成了旁白。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与友人、友人想泡的女人从饭馆到酒吧,聊聊聊。
酒吧老板娘恰好长得像导演文艺男的前度,于是……发生了什么你都预料到了。
导演文艺男给酒吧老板娘留下了三点建议后,闪人。
这三点建议是:1.多结交好人;2.喝酒时不要醉;3.写日记。
不,没这么平淡。
机锋都藏在对话里呢。
发生了什么你全都知道,于是你知道男人女人全都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底下都藏着想把异性对方俘虏上床的心思。
或许还有同性之间的沉默交锋。
情欲的刀锋欲亮未亮,雪却下得纷纷扬扬。
对的,恰好也是个冬天。
一个冰雪下面隐藏着热火的虚伪季节,在洪尚秀的黑白镜头里却是那么典雅庄重。
但情欲仅仅只是孤独、无聊或虚无的副产品罢了。
难道不是么?
一个再也不拍片或再也拍不了片的导演到城里来找大哥干什么?
单纯就是为了喝个三天两夜的酒?
那为什么大哥忙于自己的事务或终于搞定想搞的女人你怎么还赖着不走?
和拍片时认识的演员们摄影师们在雪地里瞎聊想再约场酒人家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冬天),真的冷了你知道吗,你什么也承担不起。
你战战兢兢言不由衷人家堂而皇之顺水推舟,你真真切切提出建议三点人家真心实意等你而你却一去不返。
请你消失吧,导演。
实际上就那么回事。
但洪尚秀真的拍成了一部精致的诗篇。
有些人分分钟可以读完的诗不去看却追着洪尚秀的电影,不就是因为有时候,需要一段漫长的情绪而不是人的陪伴么?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12年7月4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这个独自在首尔的年轻人是盛俊(刘俊相 饰)。
我们得知他是电影导演,已拍过四部电影,但现在住在乡下,停止了工作。
他来城里拜访一位老朋友,是位影评人。
他通过旁白跟我们说:“我要四处走走,去书店买些书,吃些好吃的…”曾经,在零度以下的一月,我因停飞的航班被困在多伦多,也对任何能读懂我心思的人宣布过这样的事情。
“俊导!
”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子喊道。
我们猜她曾给他当过演员。
但不太清楚他是否记得。
她试图和他交谈,但他总在闪烁其词。
他走进一家老酒馆喝了杯,邻桌三个电影专业的年轻学生认出了他。
他和他们一起喝醉了,邀请他们跟他一起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然后当他抽烟且他们都点起了烟时,他突然冲他们喊道,不要再“模仿”他了。
令他们惊讶的是,他逃走了。
他敲了敲庆珍(金甫京 饰)的门,一年前他曾爱过且离开过这个女孩。
她见到他时并不太高兴。
他们交谈,他道歉(不是为他的行为,而似乎是为他的存在),他开始哭泣。
然后是第二天,第一天的元素重新排列。
他终于遇见了他的朋友英浩(金相中 饰),他们和一个教电影的亲切女人宝蓝(宋宣美 饰)一起去酒吧。
酒吧老板是艺珍,也是由金甫京饰演。
他心想:“有趣,她长得可真像她。
”他走到雪中抽根烟,她跟着他…
第三天,这些元素又重新排列,在对话、天气和结果上稍作调整。
他们似没有意识到自己又回到了同一家酒吧。
这是韩国的《土拨鼠之日》吗,导演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见解吗?
不,这不是那种电影。
它更像是种压缩版本,描述了生活是如何重复的,我们是如何模仿自己的行为的,巧合是如何发生的,因为我们让这些事情变得容易,尽管有些日子较好,有些日子较差,但无论如何,你都只能听天由命。
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同情的幻想。
洪常秀导演并没有提出深刻的观点。
他的故事不需要结尾。
他接受了所有角色本来的样子。
的确,有些男人最终会和一个长得跟前任一模一样的女孩约会。
甚至酒吧里的谈话也是令人信服的:你能对另一个人说些什么,让他们相信你完全理解他们?
(这是通灵者使用的一种技巧:描述他们外表显示出的个性,然后告诉他们,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完全相反的。
)
这部电影找到了合适的格调来表达它苦乐参半的智慧。
它很轻松。
它满足于观察和倾听。
它讲述了孤独的替代品怎样才能成为清汤。
它不会停留超过它受欢迎的期限。
而且它是清新、干净的黑白电影,这是正确的媒介,因为颜色会提供过多的情感线索。
如果说《北村方向》是一部喜剧,那它就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人间喜剧(注:富有人情味的喜剧):记录人们如何生活、如何交谈、如何奋斗以及如何度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文 | 阿嬷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发现。
找片子的时候看到了电影「这时对那时错」的缩略海报,心里就在想,是他的。
点进去一看,果然,导演后面跟着那个熟悉的名字:洪尚秀。
毕设课题做的便是洪尚秀,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他小众且相对容易操作。
拍了近二十部几乎无二致的电影,只是小圈子才会被提及的导演。
不可否认,每次在未来选择的岔路口,我一直避重就轻挑相对省力的那条,无论是否有人同行,是否前路看得见光。
文理科选文,纯文学戏文选戏文,电影史论创作选创作。
自己一直都在避免艰难深刻,于是整个人生就变得轻飘肤浅。
或许是因为我的浅薄,当把洪尚秀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后,我开始认定他也是个贪图省力的人。
十七部电影下来,喝喝喝,吹吹吹,做做做,九字足矣。
当我兴高采烈地把这个结论告诉我的老师,我险些没能顺利毕业。
因为你不能用九个字去糊弄一个看惯了三万字的成年人,哪怕你说的是真理也不行。
在他的十七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便是这部「北村方向」。
不仅因为片子一贯的食色性主题,更主要是黑白影调下的情事拍得够美:我们不过在大雪天喝喝酒聊聊天做做爱,如此之外别无他事可期。
一次闲来无事的探访,三两个与电影圈相关的男男女女,一家老板娘总是比客人晚到的韩酒屋,几场不着边际的觥筹夜谈以及游走在暧昧与真情之间的情爱关系,这便是整部电影给你的一切,而这也正是它的可爱之处,足够简单,也足够迷人。
有点小名气又总是处在窘迫境地的男人是洪尚秀电影不变的主人公,他们永远性趣盎然,对漂亮女人天然无免疫力,热衷于情爱又惧怕囿于其中。
他们自私怯弱却总是幸运地遇到善良傻气的女人,迅速地产生交集,发生一段短暂浅薄的缠绵纠葛之后分道扬镳。
在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话题,讲的是人生的偶然与必然,女人说自己在来的路上遇到了四个人,一个导演,一个演员,一个音乐人以及自己的一个学生,而这四个人都与电影有关,并且这件事发生在二十分钟之内。
这让她感到十分神奇,认为这不是偶然事件, 冥冥之中一定潜藏着什么关联。
男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偶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而正是无数的偶然事件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只不过我们选择性地挑其中几件意义重大的当作必然事件,把它们连成一条主线,最后构成了我们决定呈现出来的一生。
就像电影中的男男女女反复出入同一间韩酒屋和韩餐店,重复相似的谈话和行为动作,使得整部片子呈现出一种复沓重现的节奏感,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偶然发生的。
而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对这种偶然性的迷恋,但偶然性最终导致未知,未知带来的不安全感又使人痛苦和迷惘。
或许正是出于对未知的过分自觉,男人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他一边享受当下的自我情欲释放,一边在事态不可控或是即将变得更加复杂之前,决绝地快刀斩乱麻,让一切迅速回归原点。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滑稽的一幕,男人从第一眼见到酒屋老板娘起,早已起了占有之心,两次故意离席到屋外抽烟,期待着对方也能出来。
两人一起去买吃食,男人用惯用伎俩强吻女人到最终二人发生性爱关系,这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必然事件。
可笑的是,一夜情爱之后,男人则义正言辞地让女人忘记自己并要她坚持写日记,好好生活,大有将放浪形骸之事归为一次偶然事件的企图,而他也如愿以偿地得逞了。
这是一部典型的洪常秀电影,热衷于一些故弄玄虚的对话,戛然而止的情爱关系,以及原地踏步的人生。
如果你和我一样着迷于此的话,它会是一部非常适合冬日的片子。
当然,如果你看完后觉得不如己意,那就当作一次偶然事件忘记它吧。
1. 关于偶然:与《夜与日》里的选择一样,都是处于各种限制中。
假如万物能够随心活动,范围大如宇宙无边,那各自所处的文化语境就远远不同,对各自行为的影响也差异巨大,这时,距离上再难偶然,同一时间作出同样举动也难;但总有,因为再大还大不不过身为物质存在的局限及语言对“偶然”的定义。
2. 总是忘记过去认识的人,总想为某个人拍张照;今日一别往后甭见,留着记忆再美好几年,都是永恒的假象。
脑海就是宇宙无边,记忆自己都会奔远,别刻意沉陷,给自己铸笼。
3. 有些人为什么突然就生气了?
是《突然的自我》听多了?
干了这杯,还有三杯?
一般来说,他是拿着大众信条作为自己的知识,一朝被反驳,自己想不通(从没想过),就觉得自尊被侵犯、就看不惯别人了,实则是被社会通行的词典给塑造了,他并不是“个人”,只是“社会公民”,那词典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表现得像“个人”(仔细观察下,你会看到很多用词相近,语句结构相近的,他们是一部行走的死词典,不断被编纂)。
成为“个人”的人,很难生这样的气,因为他至少对现世大部分问题都有自己的考虑、形成一定深度自己的观察认识,只会探讨问题,不争啥对错,更不会“突然的自我”。
再次警惕:这个“自我”也是被塑造的。
还干?
别喝了。
4. 勇敢不是直言,虽然洪导片里的男主都靠“你太漂亮了,我就想跟你睡觉”这种摘自通行词典里的话,跟女人睡成了,他想问的是一句:然后呢?
然后,这么喜欢对可爱的字幕卡下手,就不得不提,红起蓝收,中间影片黑白,这大盘什么走势啊?
《北村方向》,步往“个人”。
玩男人也一样。
我这次终于想明白了司法独立的本质就是剥夺议会主权,因为法律的关键在于实施,你制订条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性解放的本质就是下半身不经过大脑思考。
娱乐的本质也是一样的,游戏独立于现实自成一体。
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艺术和娱乐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我认为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艺术的庄重感是前现代的死亡赋予的,娱乐则是现代性对它的转换。
投身艺术就像投身爱情一样,现代性使其成为不可能。
娱乐至死并不是一个诅咒,而是一个福音。
艺术变成娱乐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新天地,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死亡的威胁。
多情导演,世俗男人
没事就打个炮吧
这都是些什么台词啊 太好笑了 第一次看洪尚秀的电影 有惊喜呢!
难得看完洪尚秀一部电影想再看一遍,好像是喜欢那个总是把店空着的女老板忽远忽近的神秘感。
唉:-(不喜欢。
洪尚秀。不加修饰的镜头,饮食男女、日常琐事。真实的生活。
睡完不留电话却留下做三件事的念想 作孽啊
侯麦式的蛋逼,小津式的重复(天气,结构,食物,酒……),基斯洛夫斯基式的相似的陌生人。“也许并没有故事”,精致的法国范儿的文艺小电影,寒冷的冬季,谈谈人生。
镜头不要乱拉吼
开始是红色,最后是蓝色。不断重复的情景人物,很容易令人喜爱的梦境小品。 这一部是目前看过的三部里最好的。最后定格时,加大分。
無感
结构...
这个结构到底有什么好夸的,,三流文学作品的水平
韩国最具独立精神导演洪尚秀影片,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倒也不闷呢
洪尚秀你影響已經做到這麼好這麼好了 能不能有意識的打磨一下你(過於流於潛意識而)顯得膚淺的台詞呢
看完心情不佳
老洪的电影里老婆是缺席的,几乎就没有这个角色设定。所谓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小事影响的故事走向的不同,确实挺有意思,他能精准抓住那些尴尬、狡黠、虚伪,每一次都感觉像渣男的骗炮历程的复盘,他心里“这时对那时错”“这么成功那么失败”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渣男骗炮的故事,男的渣渣的,女的好像也不是那么单纯,彼此做着“游戏”,心照不宣。7分。
很有意思的对白,一种奇妙的讽刺感和疏离感
我啥时候能找到老板娘?
又是喝酒,和女人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