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感动亚洲一亿观众的《导盲犬小Q》,其实从影片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新意,老套的人与狗动物导盲犬的亲情,常见的日本影片风格,平淡的演员表演。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头的15分钟,从小Q出生的瞳眼朦胧到步履蹒跚地探索这个世界,从与熊娃娃的嬉戏到伤感的周岁别离。
影片中的小Q就像是一个被给予期望的孩子,被家长关怀呵护。
而我们也从中体验到一些培养的快乐。
电影是生活的提炼,让人感觉美好的电影屏弃了许多会让人感觉不美好的东西。
比如与五只小狗共眠你没看到可能其中的两只会拉屎拉尿在你身上;五只小狗玩完了卷筒纸后你想象一下究竟是谁来收拾残局。
更别说重新花钱去超市购买;你喜欢园艺吗?
你以为小狗只是偶尔在里面蹦蹦跳跳吗?
不过日本人对小狗的态度看上去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过分。
就像是“遛狗者”爸爸一样,下班回家还轻手轻脚地来看看小Q是否睡得好。
完全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感觉。
让人觉得影片是否有意煽情。
影片前半段讲述小Q的成长,始终将目光落在小Q身上,而后半段的影片加入了盲人渡边,又花了不少篇幅展现渡边的性格,导盲犬小Q完全处在旁观、附和的地位。
不出声的小Q沦落为一只普通的导盲犬,与喋喋不休的渡边比较更加可怜。
同时影片中并没有许多片段展现两者之间亲密关系。
最煽情的时刻也无非是在训练中心重逢时渡边的表现而已。
但《导盲犬小Q》让人感动其实是制作人员对影片的认真态度。
可以想象用一只狗作为主角进行拍摄有多少困难的地方,摄制人员需要多少的耐心。
比如在一场戏里,表现小Q被“遛狗者”爸爸吵醒后重新睡觉。
一个镜头里看得出小Q的眼睛慢慢闭上。
想想这个镜头有多难拍,培养小狗逐渐习惯摄像机需要多少时间(不要告诉我用了药)。
另一个片段是小Q斗鸡眼看鼻子上的毛毛虫的特写镜头;还有一个片段是小Q睡在草地上梦见小熊后惊醒四顾的拟人镜头等等。
几乎所有令人称道的镜头都出现在影片的前15分钟,而越到后来这样的镜头越少,越感到影片趋于平淡。
包括渡边和小Q的两次死亡。
影片用画外音来介绍小Q出生、成长、训练,与渡边的一切。
看到影片中段才搞清楚原来说话的是渡边先生的大女儿。
顶真一点的想法是其实她并没有经历小Q来到她家以前的那些生活。
她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并不能证明是真是假。
于是影片前半段的真实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我觉得还不如在影片前半段用训狗队长的画外音而后半段再用渡边先生的大女儿的画外音会更好,至少脑子里少点疑问。
8分《再见了,可鲁》影片一开始是五只可爱的拉布拉多犬出生,由于水户家的主人希望其中一只可以担任导盲犬,屡次央求导盲犬训练所的多和田所长帮忙,但由于狗儿血统不够优良而屡遭拒绝。
最后,所长给予通融,经过小小的测试后,只有其中一只身体有着像是飞鸟的花纹小狗雀屏中选,因为它不会人一叫就有所反应,否则就成不了优秀的导盲犬。
然而,要想进一步成为优秀的导盲犬,狗儿必须在寄养家庭住上一年。
仁井家为狗儿命名可鲁,它就像来到新大陆一样,到处摸索,皮皮成了可鲁的好朋友。
寄养父母对待可鲁,必须以赞美、鼓励取代责备,这样狗儿对人类的和善会有所反应,并进而对人产生信赖感。
这就一如人类的新生儿出生,需要关怀备至的呵护,这样在其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也会对重要他人产生信赖感。
可鲁进入导盲犬训练所后,要接受进深训练并通过测试,这样它才有机会为视障者服务。
尽管所长对其评价普通,可鲁也容易被食物所分心,但最后它仍学会辨识路缘、转角、障碍物以及长时间的等待。
渡边先生是可鲁服务的第一位视障者,虽然一开始彼此之间还不算是有默契,起因于渡边先生是个相当自我的人,在第一次测试失败后,渡边先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终于顺利带可鲁回家。
【仁井可鲁】一般而言,人的寿命会比狗儿长,但渡边先生年轻时未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患有糖尿病。
因此,可鲁来到渡边家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因渡边先生病重而被送回关西导盲犬训练所。
由于可鲁并未被安排新的主人,所以就在社区或小学内担任示范犬的角色,宣传导盲犬对视障者的便利性。
时间一过就是三年,可鲁等到了渡边先生回来,但却是他们共同相处散步的最后三十公尺。
渡边先生早一步回到天家,可鲁来到追思会现场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渡边先生,似它乎也感应到主人的离去。
自此,可鲁一直待在训练所,在它十一岁时才又回到小时候所熟悉的仁井家。
然而,可鲁已经垂垂老矣,它已不复年轻时的神采。
看在仁井家的男女主人眼里,心中有许多的不舍。
他们把可鲁当成是自家的一份子,并且告诉可鲁回到天家时要向他们说:「你是仁井可鲁!
」狗与人的关系在历经多年的分离下,依然是如此情深意重。
【陈雅芳】看完可鲁的一生,不禁想起我们家中刚出生的小朋友,她的模样与可鲁刚出生时的神态并无二致。
小朋友的一举一动都散发出迷人的丰采,尤其是在她吸完母亲的奶之后,头皮往上一皱,头左右摇晃,活像喝醉酒的小老头,或许就是这些童贞的表情吸引了大人的目光。
同样地,狗儿童贞的神情也吸引了人们想要与之为伴,也因此狗成了人类忠实的朋友,人也从中找到为父、为母的角色。
正因狗独特的性格,使得它们有机会成导盲犬,而不是启用导盲猫,否则将会天下大乱。
在我收集的剪报中,目光扫到陈雅芳从教书生涯转换跑道成为华人社会中首位女性导盲犬训练师。
由于陈雅芳从小喜欢狗,她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了「惠光导盲犬中心」,并在1999年远渡重洋来到纽西兰奥克兰导盲犬训练中心,开始三年半的训练课程。
陈雅芳在海外头半年的生活,因疾病加深了思乡情绪,当时她带的一只Geoff黄金猎犬适时地表达出关心,让她感动不已。
人与狗的关系,之所以特别,就在情感上互相的交流。
【欢喜做、甘愿受】不过,我个人有过两次跟狗不愉快的经验,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狗都有些恐惧。
一次被狗咬、另一次被狗追到跌倒,这两次让我看到狗都会想绕道而走。
多年下来后,对狗的恐惧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浪狗、猫的问题及虐狗、虐猫的议题随着台湾社会演进下,逐渐浮上台面。
甚至是《再见了,可鲁》一片的轰动,引发饲养拉布拉多犬的热潮,一旦退烧之后,流浪犬的问题益发严重。
这就如同父母生了小孩,却又嫌小孩吵,以至于虐儿事件层出不穷。
身为人的我们,大概也得多思考,到底是哪根筋出错了,不管是养小孩或养宠物之前,想清楚要付上什么代价,然后欢喜做、甘愿受!
=======一部片要赚人热泪,并不难,把片中角色搞得楚楚可怜,悲惨至极,就成了。
一部这样的电影虽然会让观众流泪,但却不会令人感动。
一部令人内心深处感动的片子,才会使人津津乐道,一看再看。
「再见了,可鲁」,的确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主角是一只拉不拉多犬,全片在讲述这只名叫「可鲁」的导盲犬的一生。
狗的寿命比人类短暂,狗的一岁大约可看成人类的七岁,因此狗再长寿也只有十几年的生命。
我自己已经养过五、六只狗了,从狗的出生到死亡,也经历若干次了。
狗真的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不会骗你、不会欺负你、不会背叛你,长久在一起后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当它寿终正寝时,那种悲伤跟亲人去世是一样的。
也因为经历了多次阴阳两隔之悲,目前暂时不敢养狗了。
可鲁在仁井夫妇的寄养家庭里,必须成长至一岁。
仁井夫妇膝下无子,因此把可鲁当作孩子看待。
可鲁在寄养家庭主要是培养与人类之间的信任,因而由椎名桔平饰演的训练师多和田特别告诫:「不论可鲁做了甚么,都不可以骂它。
」当一岁来临后,多和田开着车来接走可鲁,可鲁在车内后座,看着仁井夫妇,配上旁白「你们不一起上车吗?
」可鲁与仁井的离别,虽然狗是不会流泪的,但从生动的表情中,观众能想像可鲁的心情如何。
可鲁成为渡边先生的导盲犬,是影片重点所在。
渡边是个盲人,从对可鲁的不信任,到信任,到不能缺少它。
渡边的主观意识强烈,因此难以相信一只导盲犬的能力,但后来却以可鲁为荣,到处与人赞扬可鲁。
无奈只与可鲁相处一年的时间,就因糖尿病住院,可鲁被带回训练所等待。
过了三年,在渡边临终前一个礼拜特地回到训练所,由可鲁带领走了三十公尺最后人生的路,真是令人鼻酸。
可鲁对渡边的深厚感情,由再度看到渡边时的欣喜,与告别式中对着躺在棺材里的渡边静静望着,可深刻感受到。
人比狗早死,的确让人动容。
可鲁年纪到了终于退休,再度回到仁井家养老。
大家看到可鲁略显老态之样,不得不感叹岁月弄犬。
终于可鲁再也站不起来了,只能身体僵硬地躺着,等待最后的召唤。
最后,仁井轻轻地对可鲁说:「到了天国,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叫『可鲁』。
」「再见了,可鲁。
」我想起了以前饲养过的一只跟可鲁差不多大的狐狸犬,当它寿终正寝时,我也只能望着它老迈的身躯,希望它能没有痛苦地去世。
其实我们看不出狗有没有痛苦,因为它们不会有「痛苦」的表情。
我想我当时的心情,可比仁井夫妇此时的心情吧!
原著改编成电影,本片可谓成功,细腻地表现出一只拉不拉多导盲犬的一生,让原本不瞭解导盲犬的观众,由漠生而熟稔,由好奇而关心,由关心而感动。
电影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呈现,却发展了生老病死的过程,令人感慨,不胜唏嘘。
我们只有更把握现在,不要浪费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吧!
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学校图书馆里,一本黑色封面的书引起我的注意,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眼泪不禁而下,我努力的用纸巾抹去那深深的泪痕,但感动的痕迹还是流露在我脸上,同学们都笑我多愁善感.但那才是真实的我!!!最近我又看了导盲犬小Q,似乎见到久违的朋友.它的感动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与养父母离别之时;第一个主人去世之时;可鲁离别之时
《导盲犬小Q》:朴实而干净的镜头,少女日记里不得安宁的哀伤(文:火神纪) 一条固执的狗和一个同样固执盲眼而暴躁的老男人。
夏天。
炎热的午后。
冷气房里很凉快很舒畅地呵呵笑着。
有人说,这是一部感动了整个亚洲的电影。
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纵然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电影的叙述角度让人很容易接受。
明明说的是一条狗和一个老男人的故事,可是,不是以狗的身份或者老男人的身份来讲叙这个故事,而是以那个老男人渡边的女儿来讲叙这个故事。
镜头里很干净。
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或者画蛇添足的味道。
这比国内的文艺片显得更高明一些,纯粹,非常纯粹,没有半点故弄玄虚的味道。
虽说我是一个强烈的抵制日货的家伙。
轻叹,可是这部电影,放开那些人名和地名,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也许都会让人感动的。
看起来像是在读一个女孩的日记一样的清新而优雅。
絮絮叨叨,永远不停地絮絮叨叨,可是,谁说絮絮叨叨不美呢。
电影里的旁述总是这样,“小Q……”;“我的父亲……”。
很安静,很安寂。
故事从小Q的出生开始。
一条狗的成长,一直到被训练成导盲犬。
也许,真正感人的应该在小Q遇到渡边之后。
脾气暴躁而且固执的盲眼老人。
一条同样固执的狗。
守望。
在渡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
小Q的眼睛里无限的忧伤。
谁说动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永远地仰望。
从床边用自己的嘴子轻轻地蹭着身上插满了输液管的主人。
满眼哀伤。
这一幕看起来很有震撼力。
所以后来渡边坚持出院并且最后一次去探望小Q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是矫揉造作的煸情。
毕竟,一切都是在一片漆黑无边的世界里建立起来。
一个盲人,在所有行动的时候有所依靠。
虽说只是一条叫小Q的狗。
可是,在漆黑里,彻底无助的时候,有一个让自己感觉可以信任的物体的存在,至少可以让我们相信,这个一瞬间的信任会是永远。
小Q也表现得很活跃,在渡边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这是一种默契。
一种在马路边上,在机动车横行的水泥钢筋森林里建立起来的信任和默契。
这样的东西很容易在情感匮乏的都市人感动不已。
镜头干净是这部电影里很亮色的一个部分。
而渡边的离去就构成了这部电影里最沉闷的另一个部分了。
在我看来,渡边的离去也许只是为了给小Q的离去作铺垫。
而两者的感情就是平衡这两者中间那种阴暗部分的支点。
小Q退役的时候,躺在自己的第二个家里,渐渐地无法动弹,逐渐僵硬。
女主人抱着小Q,不停地抚摸小Q的身体,只是这一切都已经徒劳无功了。
没有能够唤醒小Q。
男主人眼眶里带着泪光说,小Q你一定很累了,睡吧。
这组镜头把这部电影的悲怆推至了高潮。
渡边死去的时候很安详,躺在许许多多的鲜花中间。
小Q最后一次去见渡边,旁述说,小Q以为自己的主人只是睡去了,终究会醒来。
生离,以及死别,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底色的基调。
小Q从五只小狗被选出来送去导盲犬培训中心培训,是生离;离开第一个被寄养的家庭,是生离;离开培训中心,还是生离;这一切给后面渡边的逝世铺定了情感基础。
所以,渡边的死是第一次死别;小Q的死是第二次死别。
而世间,还有人们在守望他们。
看完这部电影已经是深夜了。
我想。
其实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呢。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电影里的那些,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渡边或者小Q一样,走得安详而平静呢。
时刻紧记,我们所钟爱的那一切永远不会遗弃我们。
我们也没有遗弃任何东西。
其实,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这是一部很简洁的电影。
而观影之后有所思,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了。
匆匆忙看完电影,临屏,不知所云。
2006-2-21丙戌年正月廿四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导盲犬小Q》(《Quill》) ■导演:崔洋一 ■编剧:Ryohei Akimoto/Kengo Ishiguro ■类型:剧情 ■首映:2004年3月13日/日本 ■片长:100 min ■国家:日本 ■语言:日语 ■色彩:彩色 ■级别:Singapore:G
《导盲犬小 Q》改编自日本真实传记故事《再见了.可鲁》;原著创作历经15年,出版不足一年,已经译成几国语言,总销量高达百万册,绝对是近年 Hit书;故事中的小 Q全名为 Quill,意即大羽毛的意思,凑巧同小 Q身上的斑纹十分相似,或者这正好是小 Q一生的写照;一只导盲犬的一生,可能轻如鸿毛,但它的一生经着书及电影的传世,教授的意义却犹如泰山。
原著完成大约15年,1亿读者跟随小Q的成长感动落泪,老实说这部电影真的很感人,不刻意追求掠夺所有人的眼泪,但会不经意间精确的击中人心目中最脆弱的地方。
这部戏的高低起伏不如很多欧美电影...但是细腻的叙述方式是她的看点...平淡之中透出的真情...小Q离开时趴在车后窗的眼神...让我们体会到了活生生分开的痛苦...也许那种拍摄手法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但是却让我们自己可以去深思...很久以后都会在心里留有那种感受...
豆豆是我和女朋友买的一条狗,它陪着我们走过一年多的时间之后死了。
从那以后,我看每条狗的身上都有豆豆的影子。
也许狗们确实比较相似,特别是他们的眼神,单纯、忠诚又楚楚可怜。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小小的它趴在我的脚上睡觉时的情景,特别是那种从它软软的身体里传出来的淡淡的热量,让我的心都变得很软。
这样一只小动物,从我这里得到了一点食物和一个简单的住所,却给我了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依赖。
我想,养宠物的人们最享受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小Q能善始善终,得以在最初的养育者家中颐养天年,它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我想,我们的豆豆在天堂里一定有它小小的窝,还有它喜欢的玩具陪着它,它会过得很开心的。
希望所有的狗都能快乐自由地生活。
也希望所有的主人都能真心爱它们的狗,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你们是它们的全部。
说一条狗的故事,我开始以为搞点小可爱,搞点小温馨,而已了。
但是看完了以后闷得我说不出话来。
这分明是一个普通人波澜不惊的一生,出生、长大、工作、得失、烟灭。
不是这样么。
很多人说,《导盲犬小Q》很平淡。
它出生,它面对别离,它学习,它找到工作,它闹脾气,它赋闲,它退休,最后,它死去。
其实,人,又有多少的人生是轰轰烈烈的呢?
小Q就像一个安知天命的人一样,一生就是这么平平淡淡。
它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拯救地球的壮举,甚至没有为主人挡住疾驰而来的车牺牲了自己。
面对渡边先生的绝症,它也只是趴在地上无能为力。
是的,这就是导盲犬小Q,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但是,却不知道哪一个平淡的鼓点就打动了你的心。
当渡边忍着病痛的折磨回到训练基地,要小Q陪他走了最后一个30米的时候,我还是哭了。
这30米是小Q职业生涯的终点了。
虽然小Q有过养父母有过疼爱它的训练员,但是渡边先生,应该不仅仅是它的主人而已。
他们之间的羁绊是需要与被需要,他们彼此都是对方的需要。
小Q可能在有些人眼里是很可怜的。
作为一只拉布拉多犬,它的狗生居然不是以卖萌获取主人终生的关爱为目标。
它从40几天就要被迫离开母亲,一岁的时候又要离开养父母,他无从选择。
一辈子还要套上沉重的器械区为人类义务工作。
比起很多同类来说,它的确很累,但是这未必不是小Q的幸福。
他活得独立而且有尊严,它的尊严完全是它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
它不是一只摇尾乞怜的萌宠。
于是,在一个雨夜,小Q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它就离开了。
它不是一个任性的小狗,在见到渡边先生后,它也原谅了他。
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羁绊,互相信任互相需要,难免也要发发牢骚闹闹脾气。
在这一人一狗中,小Q总是那个更宽容更大度的。
他并不计较什么,得与失,或许只是人心中的促狭。
面对渡边先生的病,它只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它能做的,就是等待。
它不会说话,可是它的眼中有着鼓励和期待。
几年的时间里,它从未放弃过,直到渡边先生回到它身边。
30米,也是渡边先生要告诉它——或许连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也想要告诉小Q,它永远都是一只被需要被尊重的导盲犬。
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小Q的一生也就十几年。
最终,它走了。
人的一生也是一样的。
很喜欢日本电影中那种淡淡的情怀,不需要多么张扬,平淡的也是最真实的。
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成为昼伏夜出的蝙蝠侠。
我们可能做不了多么伟大的事情,但是,你想想,你的一生,如果都是被关爱被信任被尊重被自己爱的人需要的,是不是这一生也就很完美很幸福了呢?
小Q不会说话,但是大多数狗狗都是人间的天使。
他们用一生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只会对自己深爱的人讲的秘密。
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我们都是幸福的。
我的小Q,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电影了解了导盲犬,之前真的不知道,谢谢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一群特别的人想的如此周到。
小Q的一生经过多次离别、相识相知。
帮助了人,也得到了人最大的温暖。
老了的Q被送他最初的家,安度晚年,当他玩着玩着踩空台阶倒下时,我的心duang的一下,这就叫触动吧,虽然已经猜到了这结局,可如此的心理冲击,还是这么强烈的温情的冲击,哎,跪了。
Q安然的走了
很漂亮,希望有时间再看一次
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在电视里看的,哭的稀里哗啦不省人事的那种。
虽然还没被催哭 但是很喜欢这种简单的温情 毛茸茸的小Q实在可爱 而且也真的帮助很多人 温暖了很多人 当看到最开始对导盲犬的要求的时候 我开始有点疑问了 难道这不是一种天然呆?对声音不能太敏感 让趴在一个地方就趴一下午 工作的时候不大小便 这活儿真不是一般狗狗能做的。。。
2.5星 节奏太慢很拖沓,情节也无特别出彩之处。
电影和书一次又一次地催出了我的眼泪!
实在是没有耐心
人与人的冷漠,更让人珍惜忠实的情感
- - 这种片子我没啥抵抗力
稍微有些平淡 我是说 全片似乎没有高潮 难道是小Q倒下的那一刹那?作为小Q的纪录片 那么还是很写实的。。。
深夜食堂的小林薰和半泽直树的香川照之啊。
作为一部狗的纪录片,值得多给一星。喜欢那种淡淡温柔的叙事方式。
我承认我缺乏同情心
平淡到无聊。。。如果不是导盲犬,一只普通的狗狗和主人之间也是这样的故事吧
不尽如人意的动物电影。不知如何入手显得颇为勉强。
完全没有书的感动,用小狗的可爱撑故事最无耻了
不觉得有多好,可能因为我不是狗控。
本来节奏蛮好,一路伪纪录片的过来,不煽情不刻意,最后干嘛非要拍摔那一下,为什么命运的关键节点摄影机就必须得在场?藏拙不好么?
我看过,不喜欢
还行吧,挺温馨的,但是这种类型 的片子不太能打动我
看这部片子时还和上一任男友在一起,觉得世界就是个温情的大花园.现在,还是希望被温情脉脉的糖衣炮弹占领下内心仅存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