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电影很少看,综艺比较多,虽然知道其中的八卦不代表台湾生活,但视野还是被它影响着。
该片的投资应该是不大的,人物也没有什么特别俊美的,当时几个大婶的样子按我的审美比大小S还是耐看多了。
夜市的生活,当然不是像高级百货店那么能上大雅之堂,也也藏污纳垢之嫌疑,如盗版碟,如低胸妹。
开夜市的无疑是弱势群体,卖牛排的目标是自己开一家牛排店,长期作夜市生意由于日晒少骨头都出现问题;由于决定是议会作出的,所以开放商要贿赂议院;大家都在找舆论支持,一方是弱势群体牌,一方是抓住污点打作文章。
最终议员亮良心回归。。。。
温情的一点是:原来阿华的妈是当掉项链让被逼债的亮偷钱跑路,正是大人的世界小孩无法理解。
不理解的,亮与华妈妈应该是情人关系,但他的称呼是;姆妈。
奇怪。
电影中很多闽南语,比较原生态,但也费解。
本来只是看《康熙来了》嘉宾有蓝正龙,就来看看蓝正龙主演的这部电影。
本来我也以为,就是一部和宣传页面所呈现出来的普通喜剧。
但是当我真的看了这部剧。
喧闹的888夜市,很俗气的装扮,听不懂台湾俚语,柯佳嬿在房间里播放幻灯片时候在心里对爸爸说的话,鸡排姐和牛排老板娘的吵架拌嘴,刘品言的娇喃,小七的半吊子流氓气……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感动了起来。
这是普通老百姓或者说相对而言的社会底层人的生活面貌。
真实,立体,俗气,却饱含着对生活的向往。
蓝正龙的侧脸剪影依然很帅气,被打上夜色还是月色的高光,他说这里的每一摊都有一段故事的时候,好像你就真的开始想象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不幸。
也许远远比你想象中要来得更不可思议难以承受,但你看到更多的依旧是笑容,发自内心的笑容。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过每一天。
并不是接受过多么高等教育享受多么繁华物质生活的一群人,却拥有着最纯粹最朴实最俗气却也最动人的品质。
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我想他们也会有过抱怨吧,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夜市要被拆迁重建。
他们一起努力反抗坚持到底。
对幸福生活义无反顾地追求,不是说说而已,这到底需要怎样的多大的勇气?
鸡排英雄,不是什么多么耀眼的前置修饰语,但却是对最普通的他们的最恰当的定位。
其实有没有成功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不论会不会成功,他们都会去努力奋斗一次。
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梦想成真”。
生活和梦想没什么冲突。
只要你想什么都不是问题。
失败会怎样,年龄大了又能怎样?
努力啊,不试怎么知道?
那些说什么什么太天真的人,他们的话听了干嘛?
who care?
It's your own life!
这拆迁上演的戏码是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有的情节。
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生活里无处不在的888夜市,无处不在的鸡排英雄。
“我们都是看不到太阳的那群艰苦人,但是艰苦人也是人。
可以没钱,但不能没志气。
不能整碗被人端走。
”但我到底也是个俗人。
我不大懂什么是好的电影,也没什么要批评的,我以为只要可以感动,我想这部电影就有价值。
另外,零点已过。
祝自己生日快乐。
城市发展所要面对的新旧交替,是每个城市无法躲避的。
这是一个城市内部新陈代谢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归为文化入侵、资本剥削...庶民作为一般民众,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一切,他们是最直接的利弊接触人群。
本片借用人在脆弱无助中所爆发出的情感来最大限度的表现弊,弊是固然存在的但我觉得本片所展示的庶民的生存状态最值得关注,那种小市民的快乐,简单到无聊的玩笑无聊的选美无聊的游戏....都能很开心!
“每个摊位都有一个故事”正如我们每个人。
他们有同样的快乐换做每个人却不同,本片除了教我们如何反抗不良地厂商之外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本来就不是公平的但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很重要!
阿华最后号召大家保卫“八八八夜市”就如《阿凡达》的杰克·萨利号召纳美人反击地球人一样,他们保卫的绝非只是一个夜市一个星球,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由温暖简单的生活他们不希望自己美好的生活,被外来事物所干扰。
“艰苦也是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志气!
”对于低迷的台湾电影,本片还是值得支持!
阿嬷的骨头萎缩了,因为她太久没有看到早晨的阳光。
鸡排英雄的基调很清晰,2011年的台湾贺岁档,热闹、嘈杂、喜庆。
但看着开头,你能猜到结尾会抛出这样一句悲伤的话来吗?
辛苦人也是人,夜市小摊贩的生活是幸福忙碌又没有安全感的。
私以为,安全感的最大来源是稳定。
如果一个人总是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就算他的生活是环球旅行,见识过世界上各种优美的风景,也充满了不稳定的危机感。
如果只是摆摊,一直能这样稳定地做下去,也会充满归属感和幸福感吧!
《鸡排英雄》让我想到07年罗永昌的一部电影《每当变幻时》。
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大排档遭强拆、档主们维护不成,最后纷纷转行的故事。
杨千嬅饰演的主人公一开头就说,她用好几年时间才学会了“miss”这个词的含义。
《每》的感情戏多,但它身上也充满了香港小市民阶层忙碌又市井的生活气息。
这两部片子都以生活气息打动了我。
台湾电影,小清新/生活气息这两种风格的总能很讨大陆人喜欢。
总觉得我们在看那些影片的时候,带着一种猎奇心理。
喜欢我们所不具备的。
记得第一次去石景山台湾街的情景,我和朋友都非常兴奋,觉得到了另一个世界。
但其实那个世界只是台湾夜市的粗糙复制,并未学得真髓。
真正的台湾也是也会面临占地强拆的情况,主创们说,摊主遇到的事情比电影里更复杂,直接拿刀子砍,放火烧,台湾黑帮一直活跃着,因此也正如侯孝贤所说的,台湾是一个充满了日本味和土流氓气息的地方。
夜市尤甚。
但这些东西在大陆是看不到的。
我们摆摊遇到城管,摊子没收了还要罚款,但城管至少不会戴着头盔放蜂炮驱逐人,小摊贩更不敢面对镜头大声说出自己内心的愤怒。
电影承载了替小人物高呼一声的功能,并且这一声高呼如今喊到了大陆,更让大陆人看了眼馋,也似乎看到了反抗的奇观。
看待奇观的心态,让人们对影片感兴趣。
《鸡排英雄》也贩卖了台味儿十足的景象,推荐宝岛美食,甚至演员都是台湾综艺咖。
从这一点上说,略有减分,它承载的功能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单纯的意义。
总体还行,柯佳嬿戏份不多,也不出彩。
最出彩的还是王彩桦。
蓝正龙要是换成言承旭就好了TTTTTTT
我中学时发生过三件事情,大抵上跟维权、民运擦上边。
初一的时候,我们的班长爱打小报告,成绩又不好,说来惭愧,那时候我们觉得她不配做班长,全班联合着把她炒了,集体写了封签名信递交给了班主任。
结局是班主任把我们骂了一顿,在她把我们每个人约去办公室审问之前,全班集体串好了口供:“当时我在午睡,有张纸传过来让我签名,我就签了。
”高三的上了一小半,学校突然为全校定制冬季校服,全年级都觉得这货只能穿一次,不合算,团支书组织联名反对,在微寒的季节里奔走相告,一副革命即将成功的样子,结局还是班主任把我们骂了一顿,训话大意是:“反了你们了,还联名上书,学校为了照顾即将离校的高三生,特意没有在冬季校服上印LOGO呢。
”第三件事情比前两件牛逼多了。
高一那年,学校的土地似乎将被某地产商买下,将集体搬走,某天早晨,学校的主干道惊现一首仿《离骚》的抗议长诗,粉笔抄写,作者是高三某语文老师,第二节课后,学长学姐们纷纷罢课,在校门口静坐抗议,老师写联名信,当时学校旁边在开省人大会议,甚至有家长拦截赴会车辆。
高二学生是这次行动的主力,他们说:“高一还小,高三的要忙高考,不靠我们,靠谁!
”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如今听来还是那么的义薄云天。
那天很晚了,学校紧急召开家长会,来了好多警察,最终以副区长把文件贴在橱窗里,承诺未来若干年内学校不会搬告终。
虽然新闻没有报道,但这件事被我们称作“119事件”口耳相传,比如说,今年是119事件四周年。
在PPS上看《鸡排英雄》,第一次看它是在台湾,忙着指认目不暇接的夜市零食综艺咖,焦点在赵哥的下巴蓝正龙的脸、猪哥亮的假发刘品言的胸,第二次看到最后“抢救888夜市”的段落,却连续想起以上的三件事情,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
---在我交换生活的最后,学校艺创系要以“教学成果不佳”为由开除一位教授,上过这位教授通识课的学生自发去各个系所的专业课上向老师学生陈述案情,眼泪汪汪地说起这位老师多好多亲民,学校的官方FB涂鸦墙被全校同学刷爆,我们华文系几位老师也发长文力挺学生的行为,情真意切毫不犹豫,尽管大部分的学生没上过他的课,大部分的老师与这位教授并无牵连。
我热血沸腾之余不禁设想如果这件是发生在我身上,我们从小高唱着”我去炸学校,天天不迟到“,且不说作为学生的我们基本不会知道学校人员调整的理由,可是就算知道了,你会为他组织联署吗?
会在抗议的横幅上签上你的名吗?
教华文小说选的翠老师是从当年“野百合”运动过来的人,二十年后台湾学生浪潮再度掀起“野草莓”运动,她的儿子成为新竹清华大学的运动领袖,她在《联合报》专栏上写给儿子的生日:“妈妈为你的今天感到骄傲,可惜妈妈不能陪你切蛋糕了,因为我要留在花莲陪学生们,要替他们的野草莓护航。
”我比翠老师的儿子小两岁,某一个纪念日,我想去台北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参加22周年活动,我妈气急败坏打长途来跟我说:“这种事情千万不能去!
就算去千万不要给人看到!
”——你看,就是这样,虽然我相信我母亲和翠老师一样,都是在为孩子好。
还有一天,我和杨佐罗小姐在花莲买东西,突然迎面就撞上了好长的队伍,分十几个方阵,一眼望不到头,队伍里什么人都有,有穿原住民服饰跳舞的、有分发气球的、有被爸妈抱在手里的小孩子、有沿途不停跟店家阿伯打招呼的欧巴桑,他们一路高喊着口号:“健康行走!
支持花莲!
“、”夫妻和睦!
幸福一生!
“等等,有人给我们宣传单,接过来一看居然是鼓励新手爸爸们去参加”爸爸培训班“的,这绝对是自发的一场游行,每个人都乐在其中,虽然我依然很费解,好好的为什么要游行呢,太阳那么大,又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但起码那些跟着队伍行走的小孩子,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权力是哪些,就知道了有言说、争取权力的自由。
到了后来,我也对种种江湖风雨见怪不怪,例如校园里时而有人扛着横幅高喊“原民崛起!!
东京独立!!
”,我也能如浮云淡定飘过,这里的东京是指位处台湾东部的花莲,他们的诉求是花莲摆脱台湾“后山”的被动地位,保持环境的纯净,原住民提高维权意识。
不同于香港岛“最紧要开心”精神,台湾大部分本省人经历了外省人入侵压抑,外省人又经历了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便纷纷有一种草根精神。
《鸡排英雄》的综艺咖们个个有一把心酸的过去,戏里演的是小人物,戏外也都是摸爬滚打混出头,靠《保庇》翻身的王彩桦自定义为“B咖人生”,早早出道开始牛肉场生涯,赵正平从电视圈打下手制作人混迹到景行厅总霸子练就了铁汉柔情玻璃心,早年秀场天王猪哥亮负债两亿又能重新复出,还有那一班散落在天涯的眷村兄弟,不过由于人人都是这样,也没了什么悲情哀怨,正如民歌《烧肉粽》里唱着,虽然自悲自叹歹命人,可暂时来卖烧肉粽的时候,便也端正颜色“今朝认真卖肉粽”起来。
一天路过自由广场旁的公园,那里长满了枝干超级长的参天大树,一位长辈以“植物政治学”向我们解释,那时台湾外交受挫,开始相信“回不去了”,便种上这些能在短期内长很高的植物,以便快速的找到自我认同,打造“老子已经在这里呆很久”的幻觉。
后来跟一位台北朋友MSN上胡扯讲到这件事,他半真半假的回复我:“屁啦,只是因为这样比较漂亮吧。
”你看,就是这样,不管有没有鸡排或者英雄,日子就要这样一天天平凡认真的过下去。
当小七把鸡排塞到议员的手上,鸡排让议员从人心与物欲之间抉择了。
(鸡排还是八亿,选什么?
八亿!!
果断八亿啊。
好吧,我再问一次,鸡排和八亿,选什么?
八亿!!!
你有病是不是。
)开个玩笑,电影硬要鸡排充当一次英雄,有什么办法,硬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硬要说鸡排和四神汤可以让掉钱眼里去的议员临阵倒戈。
有什么办法?
有异议,你去写剧本,你去拉钱,你去拍啊!
那本孤本《独唱团》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大意是,每当鸡蛋和高墙对撞,我都是站在鸡蛋一边的。
很愤青,很有大爱。
鸡蛋好啊,血流满面,说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一副撞倒高墙我就是英雄,一副撞得粉身碎骨就是高墙耍流氓的模样。
多好啊,这生意多好做,无论怎么着都是高墙输。
要么输阵,要么输面子。
人们骨子里都是鸡蛋的化身,因为人们大多数都来自于底层,人情与经济效应,大家都希望人情能够获胜。
鸡排和八亿,大家都希望最后鸡排能够逆转。
别忘了,某一刻,鸡蛋赢了,要么是高墙不忍,要么是高墙不想玩,为了高墙的不忍和不想玩,你却要用一切力气去冲撞。
不是鸡蛋不好,也不是高墙不好,似乎我就是这么中正的人。
请记住这两句话,在历史上,即使在某一时刻鸡蛋推倒了高墙,但历史主角和主导者永远是高墙,即使鸡蛋赢了也会重新变成高墙;那些自以为是鸡蛋的人,有很多都不知道,其实自己是高墙。
抱歉,我也是个鸡蛋。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最具台湾气质的——虽然这气质是我遥想出来的。
关于台湾气质,我有过三个深刻的印象:一年多前,我在印度遇到了7-8个台湾年轻人。
大家一见如故聊的非常开心。
他们看人的目光,干净并且专注。
知道我是一个人在异国背包旅行,一个漂亮的姑娘把自己备的维生素送给我,希望我平安健康走完全程。
之后,遇到了一对夫妻,男的来自以色列女的来自台湾。
老外老公因为在台湾住了很久,中文都是咬着嗲嗲的台腔。
同行的北京姑娘曾经因为他的口音偷笑了很久,我却觉得,一副朋克打扮全身扎满钉子无时无刻不在卷大麻的他,因为沾上了台湾味,骨子里养成了谦谦君子后来,一个好朋友去台北待了几天,回来不住的盛赞,说那里是一个节奏慢人情浓的地方,路上陌生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
如果你习惯了北京上海的生活,去台北,很快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从容和和善。
我非常相信她的判断。
虽然我从未到过。
但是,她所说的那个气息,就是我对于台湾的想象。
《鸡排英雄》让我重新想起、并且日益坚信那个气息。
其实,就编剧表演和拍摄来讲,《鸡排英雄》没什么可太多可取之处。
在地小民的情感这个重头戏,太早拿出来渲染和铺陈。
背景音乐和慢镜头的滥用,更是让人看得情绪腻歪。
一句话,过了。
有点像我朝春晚,动不动就放起肉麻的背景音乐,让主持人饱含热泪来上一段朗诵。
然而,滥情用在歌功颂德上就是恶俗丑陋,用在描绘草民的患难真情上就是有情可原。
这之间的高下美丑之别,就在于对象是假大空,还是真小实?
你是更热爱统治你的政府和恩惠你的政党,还是更热爱你身边锅碗瓢盆共进共退的邻居?
相信我,无法热爱邻居同事同学的人,绝对无法真正的爱国。
因为,国,也不过就是由我们身边一个个喜怒哀乐远近亲疏的人组成。
生活在台湾某些方面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让底层小人物遭遇恶势力侵犯的时候,有可能相信“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个信念和勇气,弥足珍贵。
它是一种不放弃——不放弃正义的信念,不放弃对弱者的同情,不放弃对不公的抗争。
身处一个麻木的国度,我完全无法想象的这种“不放弃”——我们即失去了不放弃的能力,也丧失了不放弃的热情。
希望,有一天,我们遇见不公正、荒谬、贪婪和暴力的时候,也能振臂高呼一句: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种信念,需要扭转颓势的想象力,更需要行动起来的魄力。
比起香港贺岁的大团圆的欢欢喜喜的贺岁结局..这部台版的贺岁剧欢欢喜喜中更像是一场文化的救赎..日益翻新的城市..真的就是好的吗?
..如果一个城市连自己的文化都没有了..那这座城市还能有什么不断的外来文化入侵,我们还会剩下什么不禁要反问我们的天 朝..我们的城市..到底要变成什么样才是最美好的很喜欢议员最后的那段话他们虽然卖的是小吃,他们是为了三餐而已,但是对咱来讲,有人出入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才是活的。
失去了这个夜市,没人出入,没人踩踏,在美丽的大楼,也是死的..而又时常想起,我所在的城市,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美食路..因为ZF的规划,已经开始渐渐地模糊..我真的不敢想象..十几年后..我要怎么样像我的孩子诉说,这样一个城市的文化..难道所谓的市中心真的一定要是美丽的高楼..一定要是高级的餐厅..一定要只有来去匆匆的过路人而已吗...而这样的光明的公然的反对着..有着不同声音的地方..可能在天朝看来只能是暴民行为吧..我们有自由言论的权利..但是试问真的能敢说就说嘛..城管是可怕..但是正如里面所说的..他们也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分钱而已..最可怕的是为利益为迷乱自己的人心罢了..这样的电影..欢乐中却给我淡淡的感伤..或许,我们不是需要一位很有文化底蕴的伟人..我们只是需要一位了解我们真正需要的管理员...只是为了纪念我曾经可爱的城市..而写的影评..
欢乐轻快的民谣曲,地道的闽南腔语,正宗的台湾小吃,市井的夜摊,却处处不一样的情怀。
想起Mengga,其实撑起一部好电影的不一定华丽的动作,也不一定是男女猪有趣的恋情,台湾电影最近挺火,浓浓的传统风与人文情怀才是重点。
很多其实我们都有过,但现在都不再有。
真X蛋,想远了有点莫名的感伤。
回到片子,琳琅满目的台湾特色小食,喧闹的市井却不失细腻的温情。
关于选举,关于风俗的表演,关于城管,关于拆迁,关于恶与善的斗争,关于小市民的众志成城。
导演很用心,戏剧夸张的镜头下很多用意深刻的镜头,戏谑的布袋戏,有趣的男追女的小心思小动作,也有英雄的穿越炮火,也有迟暮的怀旧感伤与悔悟和众多的社会现状。
888夜市,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有欢乐,也有悲伤。
不得不提下蓝正龙的男猪,从英雄到逃避到再次的挺身而出完成自我救赎,刻画的挺好。
而不知名的XX女猪,个性下的别有风味,从懦弱到独立,冰冷中一丝热情。
感动人的电影,没有让人拧巴的宏大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为小人物们最真最纯最简单的情感。
结尾一段老音乐,一段老画面的回忆,一句道谢的"阿母",一片众人的欢悦,及男女猪的深情对望,感动,值得推荐。
啃雞排當英雄分享: 【撰文/鄭秉泓】《雞排英雄》是繼鄭文堂與鄭靜芬之後,台灣影壇出現的另一對兄妹檔編劇。
不過葉天倫與葉丹青合寫的劇本,無論人物塑造還是劇情架構的起承轉合,尚稱不上原創,而呂聖斐為本片所作的配樂,風格上也有點刻意重複他的代表作《海角七號》予人的「歷史感」。
片中女記者林亦南(柯佳嬿飾)出場甩頭髮的畫面幾乎是《綺夢》翻版,夜市美食與攤商百態明顯取材自周星馳的《功夫》與《食神》……,莫非《雞排英雄》只是個藉由拼貼、操弄、精準算計以迎合市場的爆米花商品?
(海報提供/福斯電影)事實上,我真心以為這是好事。
繼《海角七號》、《聽說》、《艋舺》之後,台灣終於又出現這麼一部徹底擁抱觀眾的大眾電影。
《雞排英雄》令人想起九十年代還不流行「合拍片」的純正港式喜劇,以及這十年來日、韓、泰產製的道地娛樂小品,看似多方擷取、拼湊,卻懷抱著自己的中心思想,順利咀嚼、吞嚥、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正所謂從模仿中成功自我進化。
草根電影,台灣的三幕劇《雞排英雄》很聰明地將自己設定成庶民電影,也可以說它是國民電影,甚至草根電影、鄉土電影,而我也以為這正是它直承《海角七號》、《父後七日》而超越《艋舺》之處。
草根電影與主旋律電影不同,如果說主旋律的意識形態懷抱政宣意圖,難免流於刻板的單一論述,草根無疑淺顯易懂且不著痕跡許多。
草根偏向庶民意識,甚至不避諱在闡揚「正向而積極」的國族情懷中隱含批判觀點。
正如《ALWAYS幸福的三丁目》(ALWAYS三丁目の夕日)是日本的草根電影,《歲月神偷》是香港的草根電影,馮小剛早期的《甲方乙方》是中國的草根電影,《雞排英雄》與《海角七號》皆是台灣的草根電影(註1)。
葉天倫將《雞排英雄》的節奏掌握得挺靈巧,分鏡也算俐落,該煽情的時候絕對毫無顧忌。
中後段那場作為故事高潮、牽動劇情轉折的夜市蜂炮戰拍得尤其好,視覺奇觀與情感細節兼而有之,也成全了《雞排英雄》作為片名的意義,主打「在地情懷」一點也不偷工減料,理直氣壯又毫不扭捏。
因為它的「氣口」對了,整部電影的氛圍也就對了。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豬哥亮演起阿亮一角不但張力十足,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更是《雞排英雄》一片最成功的環節之一。
(劇照提供/福斯電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被安插在很適合的位置,雖稱不上開創,但是非常適切——葉天倫懂得在刻板印象中做更深入的發揮。
台灣偶像劇那些草根綠葉往往流於虛假,《雞排英雄》卻沒有這等尷尬局面,而藍正龍飾演的阿華自然是片中的英雄,是借用標準好萊塢英雄公式三幕劇概念(註2)塑造出的平民英雄。
這個角色之所以能成功獲取觀眾的認同,關鍵在於劇本巧妙安排了兩個有趣的角色作為陪襯:其一是柯佳嬿飾演的女記者林亦南,其二是豬哥亮飾演的議員阿亮。
這兩個角色對映著兩種不同典型的「台灣父親形象」,前者代表著台灣年輕世代對於「父親形象」的不懈追尋,後者則象徵著台灣上一個世代對於往昔錯誤的百般悔悟。
當這兩者最終與阿華進行所謂的「三位一體」儀式,遂成就了整部《雞排英雄》最動人的片刻。
如果看過常被好萊塢編劇與評論拿來當成範本的《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應該不難理解我拿這兩部片作對比的原因。
《夢幻成真》是一則寓言,回顧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棒球與六十年代的學運;《雞排英雄》也是一則寓言,回顧的是解嚴後民主運動與經濟蓬勃起飛的台灣九十年代。
在歷經金融海嘯正逐漸復原的當下,兩個時空背景脈絡截然不同的文本,卻透過夢想的失落與追尋這條中心主旨,悄然交疊。
亦南追尋自我,向過往致意《雞排英雄》中阿華的自我認同過程很老套,其中從質疑與退卻到最後的堅定,我以為其實是為了鋪陳激發女記者林亦南這個角色的自我認同。
林亦南是個狗仔,因為惹到當紅女明星而走投無路,轉至不入流的小週刊跑新聞,還遭阿華惡整而必須至八八八夜市進行「社區服務」。
林亦南對攝影工作的喜愛其實來自已逝的父親。
葉天倫用了不少篇幅強調林亦南對於父親的思慕,甚至找了李李仁來「飾演」這個只存在於平面照片中的回憶角色 (林亦南即使與醫生男友感情生變,父親的照片始終是她最大的心理慰藉)。
她在城市中尋覓未果的自我認同,卻在意謂著都市邊緣底層的夜市中找到了依歸,無論事業還是愛情皆然。
當正牌英雄阿華一度消沉,亦南代替阿華號召串連起夜市的一攤散沙、善用自己的媒體背景對抗那頭無孔不入的政商巨獸;當阿華重新振作,亦南則是往後退一步成為阿華最堅定的輔助。
最後八八八夜市土地變更案未通過的剎那,她在人群中看見了亡父身影,那一刻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亦南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徹徹底底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與實踐。
林亦南繼承父親遺志,因此愛上攝影,後來參與反對運動,事實上是一個相當「動人」的設計,並非葉天倫在胡亂「消費」台灣政治。
林亦南的追尋顯然暗喻21世紀台灣年輕世代由迷惘而堅定的過程,是在向過去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失去生命財產的前輩致敬,那一疊民主運動的舊照片中,也因此得見鄭南榕的身影。
重新振作的阿華最終成了正港的平民英雄,過程雖猶如好萊塢英雄電影一般,但透過其他角色的陪襯,成功獲得觀眾的共鳴與認同。
(劇照提供/福斯電影)阿亮初衷難忘,台灣浪子回頭如果李李仁「飾演」的父親代表著戀慕與理想,那麼由豬哥亮飾演的阿亮即是深情款款,充滿可悲可鄙又可憐的嘲諷與悲憫。
阿亮算是阿嬤的養子,輩分上是阿華的叔叔,一路跟著阿嬤擺攤賣四神湯,教阿華玩布袋戲,卻又老是積欠賭債拖累阿嬤收尾,後來索性捲款落跑,再出現時竟已是人氣議員,推動八八八夜市土地變更案,意圖從中收取不法錢財。
猶如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吃著瑪德蓮小蛋糕在紅茶中綻放出千迴百轉的個人記憶(註3),四神湯其實就是阿亮的本心,一種難以收買的「初衷」。
豬哥亮將阿亮這個角色詮釋得極為到位,一方面劇本將這個角色寫得好,具備足夠的複雜度,一方面虛構戲劇角色又與豬哥亮自己在現實人生中大起大落的傳奇經歷遙相呼應。
他投機、不負責任,但終究懂得悔改,而他最後那聲悔悟中帶著撒嬌的「阿母」,聽似突兀,卻傳神地道盡台灣人的辛酸與悲哀,與最後在人群中現身的林父(李李仁飾)面對面,成就了永恆的台灣男性形象。
恰如《海角七號》無法寄出的情書那般,既是嘲諷,也是悔悟;既是緬懷,也是告別,是一個動人的原點。
現實台灣,宛如夜市嘉年華《雞排英雄》令人百感交集。
阿華聚眾在議會前擺攤抗議八八八夜市土地變更案、阿亮在最後一刻因四神湯與雞排而陣前倒戈,最終達成雙贏局面、八八八夜市在政策輔導下轉型成為觀光夜市,阿亮經此一役人氣大幅攀升……這明明是為求戲劇效果而編造出來的「雙贏」,但片中種種民粹與鄉愿、媒體炒作與操弄、匪夷所思卻又貨真價實的各樣亂象,講的確實就是台灣。
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麼一個卑劣又可愛、充滿戲劇性的地方,只是在現實世界裡,有太多缺乏機會又不可能成為雞排英雄的阿華,也有太多再也無法想起初衷的阿亮。
2011年台灣拍出了《雞排英雄》,一部有歷史感、搞笑又令人感動的草根台灣電影。
或許我們無法寄望台灣每十年就出現一部《海角七號》,但是我們大可期待台灣每年都出現一部《雞排英雄》。
註釋1 草根電影並非《海角七號》賣座之後才出現的名詞,它其實上承日治時代的新文學運動與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都是以自己的語言創作、寫自己土地上的事、唱周遭人群唱的歌,而電影創作是同樣原則的延伸。
從1980年代初期的台灣新電影、隨著解嚴而在1990年代初期紅極一時的八點檔連續劇《愛》和《緣》,到21世紀初期多齣公視文學大戲如《後山日先照》以及《熱帶魚》、《黑狗來了》等電影,皆可歸入這個類目。
2 所謂的好萊塢「三幕劇」是指依照鋪陳(開場)、對立(衝突)、解決(結局)的結構而設計的戲劇。
3 此句指的是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名作《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之第一部《去斯萬家那邊》(Du côté de chez Swann)中描寫的場景。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1年3月號;訂閱人籟論辨月刊電子版】
怂又有力的台湾小民众生活
过分本土化导致无感
贩卖本土情怀能够成为一部电影制胜的法宝吗?突出地域特色未必就狭隘,但还是把故事讲好比较重要吧。更何况台湾电影深入骨髓挥之不去的小清新味道弥漫于“用生命在做作”的王彩桦制造的八八八夜市乡土气中,万分诡异。台湾综艺饭们倒是有福了,名咖大联欢什么的。
最近泪点好像越来越低,看个台客片都搞得热泪盈眶~夜市人生、草根情怀、在地精神;布袋戏、闽南语、小机车;猪哥亮、赵正平、王彩桦。。。这台味还能再地道点么?
柯佳嬿好靓女,不过我这种俗人还是喜欢刘品言啦
民粹主义和感动。
很有台湾风情。
台湾电影至少倒退了50年。
赵哥!
只有做作兩個字 這也叫台灣國片的話那以後的塞德勒巴萊會輸的很怨
一直都想起《败犬女王》╮( ̄▽ ̄")╭
什么烂片,看不下去
藍正龍的角色似乎更適合周傑倫呢~
技术层面一般内在情怀感人的台味儿本土片~
好片子,就是美香胖了点儿~
蓝正龙超正……!!!!
台湾夜市已经变成台湾的一种文化,台湾人出门在外想着的总是家乡的味道。夜市卖的不止是美食,人情味,更是那满满的回忆。
我们不懂你们,你们不懂我们
《鸡排英雄》看的不是帅得流里流气的蓝正龙、无头无脑无公害的柯佳嬿(有天海佑希的长相,修炼女王范儿吧),而是蜻蜓点水的皮影戏桥段,以及刘品言直逼苍空老师的胸器,简直要爆浆而出汁液四溅,银幕下无数登徒子在张嘴以待吧?片头、片尾蛮有民俗情怀的出字幕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
仕林夜市的鸡排真的很好吃,我又馋了!刘品言怎么胖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