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有人说第二集渐入佳境,觉得是的评。
但是,这个故事比较多层面,作者的意识流包涵了主人公的很多的背景和内心内容,所以看见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也觉得受益匪浅,对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的感受。
不然,单凭兴趣去看,我真的很少愿意去了解这一段混杂的历史的变化。
回到主题上来,队列之末的故事其实并不那么复杂。
是一个三角恋爱的爱情故事,在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在英国帝国最强盛的巅峰之后剧烈变化中的三角恋爱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多夫·提金斯,是帝国统计局的高级官员,家庭有地产有地位,以他自己的形容,家族的祖屋的那棵大树比新教历史还久远。
他自己非常的聪明,公校学生牛津高材生,家族也很有良心,比如他赞助同事同学,麦克马斯特读书,帮助沃娜普家男子读伊顿,以后读牛津/剑桥。
提金斯很有荣誉感责任心,但是,迂腐内向,不善交流。
在一次火车旅行进城的路上,被美丽的西尔维娅勾引,在得知西尔维娅怀孕之后,虽然怀疑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可是,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抚养和接受孩子,于是与西尔维娅结婚。
他与西尔维娅的婚姻,太太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心和知识,只喜欢八卦和服装和上流社会的一切,母亲有钱,和他们住在一起,她自己对孩子没有兴趣,对无聊透顶的丈夫满是鄙夷。
于是,在烦闷无比的生活中寻找刺激,于是,和情人私奔到欧洲去了。
四个月后,情人又让她觉得无聊,于是,又闲闲地要求丈夫接受她回家。
以提金斯的性格和信念,他隐忍地接受一切,也会接受她的回头。
因为他不会让她受辱,不会离婚。
可是,世事难料,在太太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偶然遇上一个他爱的女人-瓦伦苔·沃娜普,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
第一集的故事,从夫妇俩的偶遇,结婚,生活,西尔维娅私奔,试图回头,到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碰到抗议打高尔夫议员的的场景,之后,提金斯和瓦伦苔在牧师家中早餐,送一个女权运动者逃避风头,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对方吸引为止,一个钟头满满登登地将很多人物都华丽地出场。
后面知道,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故事之中有着细致的发展,不是那种轻易编造的肥皂剧中人物风光出场,飘飘忽忽地演戏,匆匆忙忙地顺应温情的需要,急急忙忙地收场。
每一个人物的层次,都是那么的鲜明。
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谬误。
每一个人的性格发展都是非常的复杂地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和时间和地点,交叉重叠,互相伤害,相互折磨。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妙文,第二集里的几幅出现的油画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对比,和没有说出来的台词。
(原文: http://culturerichmoneypoor.tumblr.com/post/30726965881/art-and-parades-end-e2-one-spoiler-for-e3)这篇文字,深入浅出,细细地表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以及因此对故事人物理解的引申。
看了,大为受益。
第一幅画,是《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画家蒂亚戈·维拉丝盖茨的作品(The Toilet of Venusor Rokeby Venus[c. 1647-51], Velázquez),成画时间约1647-1651年。
这幅画其实并没有在小说里出现,而是改编者的选择。
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这幅画藏画者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故事里的主人公提金斯,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
这幅画收藏于英国国家画廊,而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幅画被女权运动者玛丽·理查逊在1914年用刀砍坏。
这幅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的苛责中生存下来的画作,被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视为对女性歧视的代表,玛丽·理查逊的刀砍名画的一切正好在电视剧里被另一个女权主义者瓦伦苔看在眼里,开始审视自己在女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理解的重新考虑。
但是,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西尔维娅的镜子的影射。
西尔维娅婚前与情人见面,婚礼当日在神父和母亲面前炫耀地拿出个昂贵的情人的礼物,被两人责备而毫不自知。
这里第二集以开始,两人在她私奔之后第一次见面,她告诉提金斯他母亲过世的消息后,提金斯隐忍地接受这个消息,不愿意接受西尔维娅的同情,更没有一点愿意和她分担他心理的意识。
于是,西尔维娅不自觉地继续她的表现,以出格的言辞刺激提金斯,看到他对镜子的轻微的反应,即刻拉下车窗,把镜子甩出车外。
提金斯面无表情,静静地下车,在树丛里捡起镜子还给西尔维娅。
但是,在以后的镜头里,可以看出,这个镜子,已经是有了裂痕。
西尔维娅爱她的丈夫吗?
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爱。
但是,她需要征服他。
她需要所有的男人被她征服。
在丈夫不被征服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无法接近的男人,产生了感情。
他比她的那些情人,都更像一个她的男人。
可是这个男人,不属于她。
人都是很矛盾的,当你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让你想要得到。
她也承认,这个男人会惩罚她的行为,可是,她对好友说,“我要让他知道,我也可以贞洁地生活,总有一天,一两杯威士忌下肚,他总会有需要的。
”西尔维娅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对男人也非常有经验,不然,她不会在火车上去勾引提金斯,得到他的提婚。
可是,她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其他的渠道去发挥她的聪明智慧,又没有当母亲的欲望,她的手腕和心机都放在了对付男人对待她的心思上。
回家前,她意识到提金斯的不满,于是提出分居,并进一步住进天主教修道院去静心虔修,可是这一切,都在于重新征服她的丈夫。
可是,她那食古不化的老公,坚守他古老的信念,不爱她,但也不离婚(除非她要求离婚,他会服从,并会将她的嫁妆专给儿子),心里念念希望的,是爱另一个女人-瓦伦苔。
他的决定,使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倍受折磨,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并坚定地忠诚地坚持着。
电视里西尔维娅和情人布朗尼一起看画展,第一个看到的,是现代画家布拉克的作品,赫卡迪-传说中希腊神话里三头双身魔法女神。
布拉克与比加索同时代。
之后西尔维娅巴巴地给提金斯买了一幅她认为他会喜欢的画,这幅画,是约克郡的风光水彩画。
老公很激动地表示喜欢,可是并不接受她的橄榄枝,提意把画挂在她的卧室,他从来不去的卧室。
西尔维娅和提金斯在这里的表情,非常的微妙。
提金斯迂腐执拗地坚守着过去的规则,相信作为绅士的准则必须在他这里随着他的消逝而灭亡。
西尔维娅并不理解这一点,等她得到了他的身体之后,他们还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
她一定会再次出轨,因为这个男人代表的一切,都不是她能够容忍和接受的。
同样,在他眼里,她代表的一切,都是不能吸引他的外表,而他甚至不能够直接面对她美丽的胴体。
他们在一起生活过的过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儿子-麦克尔。
提金斯虽然怀疑过这孩子是否是他的亲生孩子,但是从来没有一分钟停止过对他的珍爱,在过去两集里,他表现出对这个孩子真心的爱。
第一次流泪,是在太太私奔后他将儿子送走的时候。
如果西尔维娅有爱孩子的心,也许他们的婚姻还有可以救赎的可能。
可惜没有……提金斯于是坚守着,不允许自己出轨,不允许自己向自己的欲望屈服。
他不赞成西尔维娅的出轨,是从原则上的反对,于是,他自己也不会在原则上行差踏错。
如果提金斯对爱情的概念的中世纪的古老,他偏偏遇上了他的同类瓦伦苔。
第二集里的瓦伦苔,展现出她单纯的理性的独立,和单纯可笑的对生活的无知,以及对待人生的幼稚。
她和杜希敏夫人的对比,在两人知道杜希敏夫人偷情之后的反应的喜剧场景中展开。
杜希敏夫人背着疯狂的牧师丈夫背后,与提金斯的好友麦克马斯特私会,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将造成丑闻,于是和好友瓦伦苔商量堕胎,结果两人都大吃一惊。
杜夫人没有料到瓦伦苔如此不通世故,而瓦伦苔没有料到自己的好友原来和自己并不是坚持同样原则的人。
她爱上了提金斯,但是和提金斯一样,因为他的迂腐,不肯违背规则来追求她,使她更坚信单纯的爱情的可能,和坚守原则的男人的存在。
她因此更爱他。
提金斯的感情,并不矛盾,他遇上瓦伦苔太迟了,他只能感叹,但将感情压抑在心底,默默地与他不爱的太太没有任何交流地生活下去。
而瓦伦苔并不懂得自己究竟在这个爱情之中需要什么,所以她也默默地等待着,不知道会等待到什么。
两人在第二集最后的一场交流里,是很偶然的相遇,但是,提金斯放弃了需要他编造数字美化政府的统计局工作,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沉默地压抑,孩子远在约克郡,好友在事业上阿谀奉承在社交上如鱼得水,他明白自己做不到这一切,在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期望的人生里,只有将自己奉献给自己所挚爱的国家(虽然它不值得也不可能被挽救),这时,他才能有所冲动地委婉地期望瓦伦苔可能“尊重”他。
瓦伦苔不需要尊重,她需要爱情,她需要被爱,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他的爱。
面对这个“只能压抑自己欲望”,想得到但不可能得到的女人,提金斯轻轻地离开,到泥泞的战壕里,不知道自己故事的结局。
演技上来说,这部剧的每一个小角色都是非常出彩,很多严肃的场合,被这些演员演出了微妙的喜剧效果。
而三位主角,都是非常的光彩照人。
瓦伦苔的角色比较单纯,在三人中没有另外两个人的人物那么矛盾那么挑战,而演员挑选得极好,直直的短金发和略无世俗痕迹的白皙而青春的面孔,活力无比的身体,让她成为非常好的期望对象。
而她和提金斯浓雾夜行时讨论文学艺术和人生,使两人对对方产生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关键。
那一段,拍得真是美奂美仑。
西尔维娅,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物。
丽贝卡把人物的轻佻和聪慧表现得很到位,唯一我略微不满的地方,是她对着修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提金斯扔盘子的一段。
略有点过,而且和情人的对戏,被情人的俗套表演撑托得很一般。
但是,之后她的戏段,在第二集开始越来越精彩,她和提金斯(BC)的互动的几场戏,比如转告提金斯他母亲去世的一段,扔镜子(嗯,她经常扔东西,可见不珍惜她拥有的一切)一场,对着画作的失望,以及感慨鱼鹰的自由,尤其是圣诞夜和情人回家后误认为提金斯在家等她的一场,都是沉浸在角色中的出色表演。
而康伯巴奇,我只能说,斯道帕德坚持将角色给他,是有绝对把握信任的高度有眼光的选择。
他不再有卷福那种智慧超人行动优雅的快速,只有一种稳稳当当未老先衰食古不化老绅士的保守克制,很多时候让人忍不住要对着他大喊,醒醒!
你这个糊涂蛋!
他把这个绝对缺陷但是又极有原则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绅士,表现得出色之至,让人不得不愿意跟踪故事,直到看到他的人物可能的救赎。
他对于西尔维娅的隐忍,和对于瓦伦苔的期望,都在无言中用他几乎没有表情的面部、压抑的嘴唇(已经忘掉他的牙套了)、克制了无比情感的双眼,把人物的内心和执拗的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我会很矛盾,我期望看到一个熟悉的演员,但是,不希望他在表演,可是又不希望他在做自己。
表演恰到好处,但是又不失自己的塑造的个性,我在这里,看到的康伯巴奇,是他又一个天才的创作。
他的其他的角色,比如《The Third Star》里的遗憾的詹姆斯,比如《裁缝锅匠士兵间谍》里含蓄的皮特,比如《霍金斯》里天才的霍金斯,《赎罪》里油滑的马修,每一个人物,你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他们是出于同一个演员的精彩的演绎。
我期望看到他的更大的成功。
但是,比较丽贝卡·豪尔,康伯巴奇在美国好莱坞还不算那么出名,就算这部电视剧明年在HBO上映,这么深刻难以跟踪的剧作,恐怕也很难让他得到大众认知。
今天在艾美奖的排行榜上看到他的卷福是排名可能得奖第一,可是评论说“几乎不为认知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大概只有等待《Hobbit》和《星际迷航》第二出品,才有可能改变吧。
This is a love story about a stray sea eagle, a cumbersome whale shark, and a dolphin. 笨重,孤寂的鲸鲨,被一只飞累了的鱼鹰所吸引。
暂时忘却,一个应该翱翔天际,一个最好深潜海底。
两个世界的生物,不切实际的爱情。
最理想的结局,本应是小心翼翼地躲避那段往事,那段飞鸟对鱼的痴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the love between the sea eagle and the whale shark,One is flying high in the sky,The other dives deep into the sea.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using one’s indifference heart,To dig an impassable trench,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根据《队列之末》第四集的台词来看,无论片名《Parade's End》翻译成《一战往事》还是《队列之末》都是不正确的。
按照Christopher说的话,Parade应是炫示;虚饰;夸耀;标榜之意,而他是这种精神最最后一人,即为Parade's End。
由于不能贴图,原文如下:Christopher:But there is...or used to be...among families of position...a certain...Call it,parade!General:Well,there are no more parades for that regiment.It held out to the last man,but you were him.将军让他divorce that unfaithful woman,可是Christopher当然做不到,他在第一集中就说过他坚守一夫一妻制,只有野蛮人才会那么对待妻子(指离婚)。
综上所述,这剧应该就是围绕Christopher Tiejens这个坚定信条不和妻子离婚的男人的复杂感情问题写的吧。
最后他到底还是传承这种Parade,还是选择自己随心所欲跟Valentine在一起就不知道了。
其实故事发生到现在,Christopher并不是对Sylvia一点感觉和一点感情都没有的,这一集两人关系稍稍缓和我很兴奋,我真心支持两人最后在一起,但故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悲剧会迭生,Valentine掺杂进来,最后的结果真的不好猜啊。
注:三角关系嘛,总得有一个要被叫做“小三”。。。。。。
吧?
对角色没有偏激的喜恶,也不针对森女系代言人Valentine虽然文中称她。。。。。。
“小三”。。。。。。
没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不带一粒疯狂的种子——以狄德罗此句献给此剧背景:一战的英国上流社会主角:两女一男配角:男男女女相似主题:灵与肉\红玫瑰与白玫瑰\得不到和已失去\爱与被爱\妻子和情人\白加黑。。。。。。
“灞桥折柳就此别,曲肝肠断亦难见。
唯恐眉眼再缠绵,此间魂魄不胜难。
”当第一集行进至此处,Macmaster坐在Christopher的对面,幽幽地念出上述小诗。
我下了要追完这部剧的决心。
这个镜头实在耐人寻味,两个男人:C在给出轨的妻子回信,他在愤怒之余依旧没能破口大骂,他陈述信件内容,声音刻板地像是嘀嗒走动的摆钟,不过不论他平时是多压抑多自律的人,他不能管住自己的嘴,依然会倒给好闺蜜M。
M一定很心疼他,所以念了那首矫情的诗,选诗的品味固然凸显M的性格,也不无M对C近乎自残自虐般对待感情的善意嘲讽。
不知道接到信件的C的心情,是不是有种如释重负?
他纵然厌恶这段婚姻,但倘若离婚并不能使现状改善甚至反而不如现状时,那么改变也就无甚意义。
这一刻的C,理性地像一台精准的计算仪器,故而认为剧情安排他在“Imperial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皇家统计局)供职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进天堂她太邪恶,入地狱她太圣洁——以不知名名言献给Sylvia当大众都在歌颂Christopher和Valentine的“灵魂之爱”时,我却越来越喜欢原配夫人Sylvia这个角色。
原因中的原因,此妇甚美!
没有什么,比美色更能让人心动摇。
虽然肤浅,但是天性。
被她微昂脖颈拖着粉色曳地礼服裙用傲慢语气接听电话的出场情景秒杀!
正人君子如Christopher,他还不是在与Sylvia第一次见面时手足无措言语颠倒意乱情迷——由是观之,Christopher与其在火车上的翻云覆雨和Sylvia不体面的婚前怀孕(不能确定生父)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Christopher在痛恨Sylvia赖着他结婚的同时,又何尝不痛恨自己那一次的“君子失守”?
谁又比谁高尚?!
谁又比谁放荡?!
Sylvia 稍不合心意便摔、砸、喊、骂的分裂症人格,熟练运用各种明讥暗讽并充满敌意地盯着和所爱过从甚密之年轻姑娘的举动总让我想起那位周氏繁漪女士——公认的《雷雨》中最出彩的形象。
“他(Christopher)就是,我常常想宰了他,好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血。
我总是生他的气,但他把伦敦其他有头有脸的男人都比下去了,他什么都知道。
这就是和成熟男人在一起与费心取悦一个小男人的区别。
”这段话是Sylvia对其情夫之一说的。
充满赞赏和维护,情夫顿时妒火中烧。
这里插播一句,Sylvia选情夫的眼光不怎么样啊,都长得好残,阴暗愚蠢的小人样儿。
这会不会是对Christopher的变相折磨?
就像刀白凤为报复段正淳的不忠,而随便找一个脏污泥烂滚猪一般的段延庆鬼混?
有待考证。。。。。。
爱情似乎非常奥妙,然而身在其中却不以为然。
当Sylvia 从旁人那里得知Christopher 遭受不公正对待和莫须有诋毁时,她愤怒了:“Christopher是英国最后一个正人君子,他们怎么敢这样害他!
”接着,她说了这句话:“He’s mine!”(他可是我的人!
)女王气场,霸气!
她不止一次在男女友人面前说“Christopher是我认识的最耿直的人。
”虽然她也恨得牙痒痒:“(他)快把我逼疯了!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认真其实是自负,礼貌其实是拒绝,温柔其实是疏远。
Christopher的君子之风对Sylvia而言,正是道德伦理的楷模对不及其者的漠然与俯视,上下求索无所不知者对虚度年华混吃等死之人的否认与悲悯。
Sylvia不堪吗?
不,她只是欲壑难填——爱欲而已——被爱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她那样口不对心地维护和尊重丈夫,他,又何曾给予她欣赏和尊重?
当不被满足,有一种女人会吃斋念佛安分守己,有一种女人会飞蛾扑火走向极端,Sylvia无疑是后者,她是危险的,她玩火一般的行径也许只会让Christopher越来越“正直”而已。
而现实就是,没有哪个女人会欣喜于丈夫在自己面前柳下惠附体守身如玉!
爱亦有时,不爱亦有时。
爱与不爱间,我心一如故。
——以自创歪句献给Christopher和Valentine爱情的面前,他俩是强者。
婚姻的背后,他俩是弱者。
万能的上帝,请一定让他们得偿所愿!
万能的上帝,请一定让他们维持纯洁!
世间总有一种现象让我们不能理解:他有个那么漂亮的老婆,为什么还要找个不如老婆漂亮的小三?
出轨的男人会很清高地说:“我不是为了肉欲!
我没有那么肤浅!
我只是找到了灵魂的另一半!
”狗P的地方就在于结局不变——肉体永恒定律。
Valentine很新鲜。
她是一阵清风,当她和Christopher第一次见面。
我很想借用泰戈尔的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没有什么比在蓝天绿草间的邂逅更好的了——也唯有此,才能瞬间打动Christopher,因为这是一种陌生,一种新鲜,一种不可思议,一种强烈震撼——这就是为什么“偷情”这种词会有一个“红杏出墙”的别称——既然生机勃勃的红杏可以出墙来,那么蓝天碧草微风拂动的小清新当然可以是有妇之夫和小三谈情说爱的温床。
Valentine很新鲜。
她是一颗露珠,当她和Christopher第二次见面。
他们在深夜里共乘,他们在浓雾中迷失。
于是出现了那段对话:V: Listen!
(听!
)C:A lark?
(云雀?
)V: Not that,It was a nightingale(不对,是夜莺!
)C:It was the lark, the herald of the morn, no nightingale.(那是云雀,黎明的使者,不是夜莺。
)V: Believe me, love, it was the nightingale.(相信我,亲爱的,那确实是夜莺。
)文绉绉的对话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你只要知道它出自于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可以理解这对孤男寡女此刻的行径是多么的离经叛道(以他们各自的身份在那样的年代)!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双方各自展现文学修养引用名家名句的才智大比拼,这是调情,赤裸裸的“有文化”人的调情!
暧昧,如浓雾,把他们吞噬。
东方渐白雾渐消,互诉衷肠静悄悄。
他们并肩坐在草地上——湿漉漉的草地,草尖上滚着露珠。。。。。。
Valentine很新鲜。
她是一颗果实,当她和Christopher第三次见面。
距离第一次已经5年,这5年里,他俩是流言的中心,各种人言各种可畏;他们依旧是清白之身,各自想念各自悲辛。
他们依旧没能从精神跌落至肉体,虽然两人立志“不能白担了虚名”(晴雯和宝玉要早有这种觉悟就好了)。
Christopher叹息“或许这就是命吧!
我想我们大概是那种。。。。。。
不能做这种事的人。。。。。。
”Sylvia这回真的要怀疑自己老公是不是gay了吧(无良如我调侃之)?
她恨恨地低吼:“Oh, she was ready to drop into your mouth like a grape! How could you be such a skunk! ”(她就像颗唾手可得的葡萄!
你怎么能这么讨厌!
)这一段实在是拍得太好了,或者说原著作者写得实在精妙!
个中滋味啊耐人寻味。
Sylvia不知该喜该忧,Christopher很挫败很遗憾,夫妻两个小吵一顿拉倒。
倒是Valentine,少女怀春的白日梦境十分可爱,那个裸卧于榻上的背影像极了安格尔的名画《大宫女》,再一次证明这剧“复古”的功力!
我也忍不住像Macmaster那样,念一句矫情的淫词艳曲料:小怜玉体横陈夜,任君采撷解相思。
于是,肉体永恒定律暂时失效,期待后续剧情,正如Valentine微微笑着挥别Christopher:Oh, my dear, come back!(亲爱的,一定要回来!
)
人物关系表Christopher Tietjens--- 下文简称CSylvia Tietjens--下文简称SValentine Wannop--下文简称VMacMasterC的矮个好友Edith Duchemin--MacMaster的情妇,丈夫死后与Mac结婚Mark Tietiens-C的哥哥Gerald Drake-S的婚前情夫,有妇之夫,S很可能怀着他的孩子嫁给了CPottyS婚后情夫一号,S曾与他私奔,后来因为S被罚上前线,死在战场上.时间线1908年--CS结婚1912年--S与第一任情夫私奔4个月,写信要求C把她接回 去.C在高尔夫场遇到V,两人通过马车一夜一见钟情,但C克制了自己的欲望,同意把S接回来,两人开始分床.1914年--(1916?)一战开始,C上战场,受伤,失忆,回伦敦疗养,被丑闻重伤,父亲自杀,重遇V,请求她做自己的情妇.但两人没有发生关系.C重回战场.1917--S奔赴战场试图挽回与C的感情,在卧室里向C告白自己5年来守身如玉(1912-1917),C被感动,冲撞了上司,被罚上前线,S带儿子回格罗比.1918---一战结束,C回到伦敦疗伤.S误以为C与V在一起于是把格罗比大树砍了,并谎称自己的了癌症,C并未被S打动,于是S追到伦敦,在公寓里被V揭穿自己的欺骗及在幕后的操纵行为,C默认了V的话,S发现一切不可挽回,祝福了CV,离开伦敦.C烧了从格罗比带回的残木,与V在一起,英国军队解散,全剧终.(一部剧正好十年,可以做个MV什么的....)前言及声明这两天在豆瓣WB贴吧闲逛,看了好多GN对Parade's end最后一集的评论.对S及CS的关系的理解可以说非常两极化.我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这段三角关系(当然没人能保证绝对客观)以及我的分析完全基于Parade's End这部剧!这是剧评不是书评.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原著(泪)这书没有中译本或日译本,我所掌握的唯三语言中,BC封面的PE英文版到现在亚马逊还没有给我发货(泪),预计10月底能到手,所以请看过原著的GN对我的评论手下留情.最后,这篇分析完全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注:[]里为原台词引用全剧开篇分别描写了S与C结婚的前夜.在S的公寓里.她的情夫大声表示了对她结婚的不满.[你不会想要嫁给这头蠢牛].S是回答到[我在挽救自己不至于名誉扫地.我怀孕了.我只想要去死.]根据背景可以得知S的情夫是有妇之夫,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要离婚娶S.而S身为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堕胎的.再来看第二天通往礼堂的马车上的对话,她的母亲称未来女婿为[天赐的救星]--她女儿和有妇之夫玩出了火.虽然看不上C,但嫁给这个冤大头1可以挽救名誉,2可以给私生子找个爹.另一方面C乘火车赶去法国结婚.通过他和Mac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法国结婚的原因是[只有在巴黎结婚才不至于丢人现眼]而C是这样对他的好友描述他的未婚妻的[我被这个婊子缠上了,我都不知道孩子是不是我的.]在第二天的马车上C告诉他哥Mark他结婚后会搬去岳母买的房子里和她同住,[她母亲为我们的结婚花了不少钱].众所周知C是次子,和Mark不是一个妈生的.根据欧洲的习俗次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只要他哥不放弃,那么爵位和房产C都是没指望的(当然后来我们知道Mark没有结婚也不要房子).就像简爱里罗切斯特也是次子,他父亲不愿分割财产又想让他也过上好日子于是骗他娶了一个嫁妆丰厚的疯女人.C这边也一样.他没有房子的继承权,在伦敦靠统计局的工资过活.结婚想要买房子必须靠有钱的岳母资助.根据以上台词可以推测出C愿意娶S的原因.1 S的妈妈给他们提供了不少钱2 她(S)也有令人着迷之处(通过C对火车上镜头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S对他有巨大的性吸引力)3.她肚子里的孩子也有可能是C的(至少她骗他得时候时间应该是对得上的)婚礼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S的镜子,她情夫送的.这面镜子在后面的每一集都会在关键时刻登场,所以之后我会详细分析.不过通过S在结婚当天带着这面镜子的行为可以分析出她在嫁给C的时候明显心里是装着另一个男人的.通过以上对他们结婚动机的分析可以得出,S这边对C是完全没有爱的。
当时她的心应该在G那里。
嫁给C是为了救火。
而C呢,首先他是迷恋S肉体的,并且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应该对她肚子里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负责,同时也是为自己在火车上放荡的行为负责。
但另一方面在精神道德上他是完全看不起S的。
一上来就称她为Bitch(在第一集中他也是这么称呼他岳母的)并且在他哥称S为天主教婊子的时候也没有反驳(C是英国国教,S是天主教)。
所以基本上这段婚姻的开头是非常恶劣的。
而且接下来还会越来越恶劣。
C从未改变对S的看法。
S也从未真正理解并爱上C。
接着来看3年后,C,S及他岳母在会客室吃早餐的镜头。
岳母问了C一个问题,然后S就摔盘子了。
表面上看S摔盘子的理由是因为C像根木头那样的给百科全书加注。
其实真正原因是S对C的回答感到恼羞成怒。
C认为家仆协会之所以反对通过免费医疗法案的原因是[这破坏了女主人和她们的仆人间美妙的亲密关系]然后他看了S一眼。
这一眼的暗示很明显---C知道S和她的女仆私底下的把戏。
他只是懒的拆穿她。
(S在后面给C的信里称她们为[hullo central]她和她那些情人们的接线员。
)C经常讽刺S,比如看到S邀请他跳舞,他来一句,如果这也称得上跳舞。
S关心他在战场上的情况,他说感谢你的德国朋友把我们搞得那么惨。
当然他喜欢讽刺所有人(不讨好的性格),经常对Macmaster,讽刺他喜欢的诗,讽刺他的出生什么的。
甚至在V的面前拿她女权主义朋友和马相提并论[你可以不用套着她的嘴牵她过来],所以即使是V在一开始也是非常讨厌C的(觉得他非常粗鲁)。
继续回到S这边,通过S和她女友的交谈我们可以得知她对婚姻的定位[我需要一个家,一个丈夫做摆设,还有一个地方放女仆。
我可离不开我的接线员。
]接着她提到私奔的目的--为了让那个榆木脑袋(她这样称呼C)有些反应。
包括她后面和potty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她私奔并不是因为爱上了情夫,而是为了刺激她的丈夫,她恨他的包容,所以想撕下他的面具。
可惜C就是比石头还要硬,所以第一回合可以说S输了她写信请求她丈夫接她回去,条件是1留着她的接线员2分床睡。
C给她的回信也很干脆,让孩子信英国国教。
C在第一集就表明了他对婚姻的立场。
只有流氓才和他们的妻子离婚。
大家对这部剧的违和感主要还是由于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缺乏了解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来理解100年前的西方上层社会夫妻关系,没有误解是不可能的.这里我又要拿唐顿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如果看了第三季的话应该记得老爷投资失败把钱全赔在加拿大的铁路公司里血本无归,导致全家必须搬出唐顿把房子卖了抵债.老爷赔进去的钱不只是自己的那部分,连太太的嫁妆也一起投进去了.他跟太太坦白的时候内疚的哭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他夫人并没有愤怒的责怪丈夫为什么私自把自己的钱投资了,而老太太也没有过多的责怪儿子,这点是非常体现当时的婚姻及价值观的.(我不是专业研究欧洲近代社会的,所以下面这段分析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而言,100年前的妇女,比起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件物品.她们嫁给丈夫前是归父亲管的,父亲对她们的健康,教育,婚姻是负有绝对的责任的.她们做出任何出格的事都是在给家族蒙羞,简而言之就是脏水泼在老爸头上.就像第一集S和神父坐在马车上,神父对S说我很庆幸你父亲死了,不用看到今天的闹剧.(所以我深刻同情唐顿的老爷,他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一个婚前失贞,一个要嫁给老头,一个跟司机私奔,可想而知家族在社交界的名声).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她们结婚只有一笔嫁妆,不过不要以为这笔钱是给她们的,这是给她们未来丈夫的.她们没有任何权力动用这笔钱.第一集里S私奔后C就把他岳母买给他们住的房子卖了,搬回婚前的公寓去了.第二集S知道了这个消息气的不行.不过她和她母亲都是无权干涉C的决定的,作为嫁妆的房子婚后就是C的了,他让S住哪S是不能挑的.丈夫从丈人手里接过女儿和嫁妆就代表了今后这个女人的一切都开始由他负责.她的财产,教育,社交,子女,妻子行为失格绝对就是丈夫的责任了.第三集里Edith知道她的神经病丈夫从医院回来慌得要命,因为她挪用了丈夫的钱给Mac装修公寓.要是被丈夫知道了被抽死也说不定.还好她丈夫自杀了,不过同时还要确保没有子女或亲戚来继承这笔钱.(这时候要是冒出个大表哥,那Edith也就悲剧了)在队列这个剧里这一点表现的是很明显的.C娶了一个失贞的女人后并没有管教她,纵容她在社交界鬼混,最后还搞出了私奔的闹剧.作为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完全失格的,政府认为他不能担当重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像C自己说的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好的男人,还有什么脸在外面混呢.这点从C母亲的病死和父亲的自杀上都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看法.所以当S在第三集里对C说当你死前你都可以说自己一生品行端正的时候,C很认真地回答她,但我从未指责你的行为.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S之前对他吼,在过去的生活中哪怕有一次,你骂我妓女,婊子,谈谈孩子的事,或是我的情夫,你就能让我们重新走到一起.这决不是因为S有什么受虐倾向,在当时的社会,丈夫是有责任管教妻子的.所以如果C管着S,也就说明了他把S当作自己的妻子,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没有放弃这段婚姻.但事实是相反的.他纵容她私奔,又同意把她接回来,并继续不干涉她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是非常残忍而且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的.在第二集的开头有一个很巧妙的场景,C和S坐在马车上,S认为自己害死了C的母亲,然后把情夫送的镜子给扔了.这时C停下车帮她捡了回来.其实这个场景是非常令人悲伤的,并且从这个行为也能反映出C对待这段关系的态度.如果他让妻子把镜子就这么丢了,那么也就代表他愿意让这段不堪的回忆过去.,接受妻子的道歉,和她重新开始.但是他没有,他捡起来,塞回S的手里.在我看来这很残忍的,就像他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一样.他不接受妻子的道歉,甚至认为她不需要道歉.他愿意时时刻刻提醒并刺激自己,他愿意活在痛苦里.所以当他名誉受损,被S的情夫陷害到破产,为了S冲撞上司被派去前线,这一切按照C的思维来说都是他自找的,他不会去怨恨S,因为他从来没有宽恕她,这段婚姻中他也是过错方.我们可以看到C和S在一段婚姻中面对外人的时候其实一直是在为对方辩护的,比如S多次对别人说她丈夫是伦敦最正直的人.而C在S私奔后对外宣称S去国外照料母亲,S跑到战场上惹了麻烦后C对将军说你惩罚我就可以了,不要侮辱我的妻子.在被将军揭穿S跟potty私奔的时候后才无话可说.很多人看到这段后会理解为他们互相爱着对方所以才替对方辩护.其实不完全是如此,当时社会认知夫妻是一体的,(在C的认知里夫妻双方是没有隐私可以拆对方的信的)所以为对方遮掩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名誉辩护.将军在把C调到前线去前对他说,你为什么想不明白呢.你要么跟她离婚,要么像个男人一样跟她生活在一起.这里的像个男人绝不仅指性生活.看这剧的许多GN对C和S的性事关注到不可思议的地方.好多人都在纠结他们第四集到底睡了没睡...(汗)这段婚姻里C没有尽到的责任绝不只是没有性生活,对她的行为不进行指责和干涉是更残忍的.这也是将军反复跟他说管好你的女人的原因.S在去战场上找C前曾跟朋友抱怨说他们不让妻子去战场,情妇和妓女却可以随便去.官方禁令女人上前线.如果妻子去的话,丈夫是要连坐的.情妇也无所谓,男人对管教妻子有责任,对情妇则没有,所以S去战场这个行动本身,足以让C成为整个军队的笑柄了.这也是Mark不同意帮S的忙,写信叫她婊子的原因之一.简而言之这段关系里的两个人既是彼此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彼此的加害者.我很喜欢的作者曾说过,婚姻让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但两个人在一起后比起一个人生活更容易让人人格堕落.S的悲剧在于她要的太多.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明白她丈夫不会爱上她.C会为了Parade娶她,也会为了Parade不同她离婚.更会因为Parade一辈子从人格上看不起她,他们相爱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她的挣扎是徒劳的.而在我批判C之前先为他辩解两句不和S离婚的原因.看到当时的女权运动大家就该明白,当时妇女是没有权利地位的,你的地位是父亲和丈夫给的.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对S来说C不与她离婚是避免她一无所有名誉扫地.她能住在格罗比是因为她儿子,不然Mark早把她赶出去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C不主动与S离婚其实是比休了她仁慈百倍的做法了(如果S主动提离婚C是会答应的).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现在GN们用以批判C的价值观与婚姻观,是那些女权主义者(包括V和她的母亲)用上百年的时间不断斗争得来的.而我们站在100年后的道德制高点去批判100年前人们的价值观,绝对是有失偏颇的.C在道德上不能称为一个圣人,但绝对是个可怜的好人.他的悲剧在于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为自己的一个选择买单.更悲哀的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太聪明以至于不能装糊涂,他站得太高以至于不能走下来装流氓,他的下半辈子都必须活在清醒地痛苦里,这一点无论他在哪里生活,怎样生活,与谁在一起生活都是无法改变的.C曾在第三集对S说过”you were let down at the beginning by a brute, so you have the right to let down a man. It's woman against man. Now and ever has been. “ 这是他的价值观,格罗比树倒了,这个也是不会动摇的.我现在正在研究的作品中作为主人公的丈夫对自己不幸的夫妻关系有过这样一句描述:"结婚前的女人和结婚后的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婚后的女人已经被丈夫宠坏了.无论嫁给怎样的人,结婚后妻子都会因为丈夫变坏.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把自己的妻子变坏到了什么程度.勉强从这样的妻子身上追求幸福是不公平的.幸福这件事是无法从结婚后失去天真的女人身上得到的."Parade's End这部剧其实是拍到第三部就结束了,觉得突兀的观众想一想第四集的结尾,也许多少能得到些安慰也说不定.--我一直声明我是真心喜欢这部剧,也是出于希望更多人能够更理解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而不仅是停留在画面精美,配乐好听这样的层面上.有时候用词可能不太恰当想法可能过于主观,这都非常欢迎大家指出并一起讨论.另外我还是没有拿到原著,所以作品中到底是从哪个人物的角度进行整个故事的描写这点令我非常好奇.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全知全能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好的作品能把一个不完美的人刻画的既深刻又生动,并且令人着迷,在我心里S和C都是这样的人物,所以对我来说这部剧是一场盛宴.如果看完这篇评论后,能够让人鼓起兴趣去看,或重新回顾一下这部剧,那我也就满足了.
这个剧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经常反复的看。
第三集C回到家,S去看望他,问他到底出什么事了,C形容各种炮弹的那一段。
豆瓣不可以上截图。。
"You cannot possibly conceive of the quantity of explosives the armies throw at each other for each man killed."The shells make a continuous noise, sometimes like an enormous machine breaking apart. Other times they come whistling towards you in a thoughtful sort of a way and then go, "crump!" and the screw-cap flies off, hurtling through the air, screaming."There's one kind of shell which comes with a crescendo like an express train, only faster. Another kind makes a noise like tearing calico, louder and louder. The largest kind of the ones which burst in the sky make a double crack like... wet canvas being shaken out by a giant...such immense explosions to kill such...small, weak animals..."那些比喻 那些话真是太美太浪漫了,再加上BC的低沉嗓音和优雅的英式发音演绎出来。。。
就在同一集,之前有一段,银行世家的Brownie对S说 "I love you like...." 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马上抱怨说希望自己也会吟诗作对。
S看着他的眼神是戏谑的,"oh do try!"Brownie憋了半天说了一句, like everything!这就跟我看完C形容炮弹那一段,尽管十分震撼觉得喜欢的不得了却找不到什么话来表达所以只留下三个省略号,最多再加一句“这真真是极好的”,而其他大神能写出万字评论从原著到电影分析每个人每个场景。。
才华的区别就在这里。
魅力的区别也在这里。。
每次反复看之前那一段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深深地心动一下。。
fall for him...难怪S对Brownie是那样戏谑的眼神。
她瞧不上他还有其他那些男人。
她自己的丈夫是真正正直而才华横溢的。
只可惜C只对她形容过炮弹,却从来没有形容过他爱她像什么。
Parade's End,对于这个片名,从字面的意思看,直译为“队列之末”并无不妥,但全剧看下来,我觉得这里的“Parade”并无队列之意。
剧中曾两次出现“Parade”这个词,分别是男主角蒂金斯的上司,那位将军知道蒂金斯的妻子塞维亚出轨的真相后问蒂金斯为何不和她离婚,蒂金斯回答道:“There's something among families of position. Call It parade. ”
这里的Parade 显然不是队列的意思。
字幕组翻译成“荣誉”,个人觉得更类似于中国文化里面的礼序,伦常之意,往往只是用来给外人看的花架子。
从剧情看,片名Parade's End 里头的Parade,正是这层涵义。
第二次出现Parade 是在全剧结尾处。
军官对士兵说:“There will be no more parades!”
从当时的语境看,此处的Parade是指阅兵,但这里明显是双关语,是对全剧的一句画龙点睛,意思和蒂金斯上面说的一样,也是直接对那句话的回应,他曾经坚持的旧时代的礼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剧所要表达的正是在新旧时代的交替里,一个为旧文化所影响的,根深蒂固的男人是如何慢慢转变,一步步走向新时代的。
蒂金斯出身名门贵族,学识过人,高薪要职,一枚正宗的钻石王老五。
同时他思想保守,恪守礼教,认为婚姻无论如何都应该从一而终。
所以他在邂逅交际花塞维亚,并发生“一车情”后坚持与她结婚,尽管没人知道她怀的孩子的父亲是谁。
等等,此处有矛盾啊。
一方面他以旧式贵族的精神要求自己,作风正派,处处绅士。
另一方面,面对女色的诱惑,他竟然理性全失,一搭即着,在20世纪初的老式火车里上演车震,简直比当下的新潮男女还会玩。
也许,这就是他的一体两面。
在他守旧的头脑里,深藏着一颗渴望放飞的灵魂。
所以,当那个留着短发,追求新生活的年轻女孩瓦伦汀在他面前毫无顾忌地纵身一跳时,他的灵魂无法抑制地颤动了。
这样的活力,这样的自由,不正是他灵魂深处所向往的吗?
这是蒂金斯的宿命,也是他的悲剧。
他想以个人的能力维护旧世界日渐衰败的秩序,在不断的挫败中终于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面对未知的新世界,他又能做什么呢?
工作上即可见一斑。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想对社会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他对政府那套虚伪的官僚作风恨之入骨,不愿意随波逐流,却又无能为力,最后只能彻底脱离。
婚姻生活更是如此。
某种程度上,蒂金斯娶塞维亚就带着拯救的意味。
并没有多少爱情,也清楚对方的来历,但却固执地和她结婚,想用自己的那套礼教来维系一个老贵族的家庭秩序。
即使是已经知道妻子背叛自己,当她冒险前来告白的时候,他仍一度选择原谅她。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和那个腐朽的旧世界一样,彻底让他失望。
塞维亚其实就是旧世界的象征。
同是贵族出身的她,表面上看是一个风光无限,温柔迷人的窈窕淑女,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精神空虚,以招蜂引蝶,戏弄男人感情为乐的堕落女性。
婚姻既是她维持虚荣的工具,但婚后平淡的生活又无法让她安分守己,更令她痛苦不堪的是,她不能使她的丈夫像其他猎物一样,围着她转,而其他围着她转的男人,又让她乏味。
这样的怪圈,就好像是她亲手为自己挖的坑一样,本想跳着玩,没想到却成了一个陷阱。
她是否爱蒂金斯?
如其说爱,不如说没有办法征服丈夫的心让她纠结不已。
她不辞劳苦设法到前线去看望蒂金斯,在他面前吐露自己为他守候的寂寞与痛苦。
那一刻蒂金斯终于被打动,可就在这动情时刻,她的情夫却在外面敲门,而她,看见两个男人为她大动肝火,情啊爱啊一扫而光,兴奋地大笑着观看眼前这出她一手导演的好戏。
没错了,这就是她毕生所追求的,唯恐天下男人不乱,为她而乱。
在那一刻,蒂金斯彻底看清了塞维亚的真面目,也彻底明白了,自己在她心目中的价值。
他们的关系,也彻底走向结束。
而他的情人瓦伦汀,则象征着新世界。
塞维亚曾嘲笑她“像个童子军一样”。
的确,她没有传统英伦淑女的风情与高雅,对世俗的礼教毫不在乎,而且追求妇女权益的行为在保守的贵族看来既可笑又失礼。
然而,蒂金斯发现,她的个性与学识,深情与守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爱人。
真是讽刺啊,看上去最应该秉承贵族精神的塞维亚,内里却是一片腐烂,所谓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而看上去离经叛道的新女性瓦伦汀,事实上又有着传统淑女的优秀品质。
最终,蒂金斯选择了后者。
可以说,他用理性苦苦维持着旧时代的礼序,终归抵不住渴望爱与自由的感性追求。
战争在这里也是一种象征。
意味着旧世界向新世界转变过程中身与心,生与死的煎熬与考验。
蒂金斯本可以不上战场,但他执意从军,带着现实的迷乱,想在熊熊的战火中寻求自己的答案。
这战争的残酷,就如同他内心的挣扎一般,撕裂着他的身体与灵魂。
可是,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变革,不用经历剧烈的动荡;没有哪一种思想的蜕变,不用经历痛苦的争斗。
没有浴火,又何来重生?
当硝烟散尽,一切归于平静,他也终于明白,那些他以为精英们赖以生存的高贵品质,早已被人抛诸脑后,那个他曾经为之努力奋斗的旧世界,也在潮流的车轮里砰然倒塌。
带着疲惫的身躯和解脱后的轻松,蒂金斯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当他紧拥着瓦伦汀在他空空如也的房子里翩翩起舞的时候,名利双失的他一无所有,但他又仿佛拥有了全部,真爱与真我。
这部剧,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婚外情,三角恋的俗套故事,然而全剧看完后,你会发现作者要表达的远非这些。
那是一个男人在时代更替的夹缝中艰难摸索,痛苦生存的过程。
迷茫,挫败,失落,追寻,抉择,所有这些,都通过男主角的感情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是的,还有什么比复杂而隐秘的感情世界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变化呢?
剧中的人物 ,也不是恋爱中的痴男怨女那么简单。
他们个性鲜明,各自带着时代的特征,在那个大时代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蒂金斯的好友和他的妻子,衣冠楚楚,谈笑风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龌龊与勾当。
是他们,让蒂金斯更加看清了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有多腐朽,多虚伪。
最后,两个曾经多年的好友形同陌路,隔着窗户点头而过,对方的闪避和蒂金斯的坦然,恍如隔世。
第二集开始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看到了它有前途的一面。
无论剧情,画面还是剪辑都在台词的讽刺与幽默中耐人寻味起来。
或许是由于第一集看了三遍,认真琢磨了每个人物的台词及剧情,所以终于对背景有了一定了解便跟得上之后的节奏了。
虽然仍不时的联系时代背景,我看到的仍然是每个人物间的纠葛。
如果说有些被翻译为《一战往事》这种类似战争题材的剧名放到电视剧上或许会引起误会。
Sylvia是个越来越值得同情的人物,她知道自己做的一切离经叛道却无法收敛,因为她向往自由自在而不是面对着一块“割开都不会见血”的“死木头”和处处拘谨软弱又固执的所谓绅士。
海鸥的一段直接展现了两人无法融合的矛盾所在:当大家在旷野中顶着大风野餐并大肆谈论战争时,Sylvia不耐烦的离开席位走到悬崖远眺。
Christopher 本能的跟上去表示关心,甚至温柔的指给妻子看天空中飞翔的海鸥。
但顷刻间又回到了餐桌谈论的频道——德国法国英国间的战争与贸易,而对于妻子浪漫的表达自己想成为自由飞翔的海鸥这一关键心声毫未留意。
即使Slyvia忍无可忍说你再继续讲我就从这里跳下去,他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嘟囔着,看妻子没事便默默走掉。
换作是我,我想我也会无法忍受。
而恰恰是这种“不关切”像发动机一样刺激着Sylvia一次又一次的与男人调情,作乐。
但偶尔Christopher绅士的关心也会给Sylvia一些希望觉得自己手中似乎有跟微弱的线牵着这个男人。
当C去德国接S, 在马车中S看到自己用着孩子的“亲爹”(其实也可能是C的我觉得,不然为何头发那么金灿灿呢) 送的镜子而引C不安时顺手将镜子丢出了窗外,但C却坚持停车把镜子拣了回来。
这一刻S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无语,但作为妻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有些得意。
像是被宠坏的公主遇到了个同性恋但忽然对方实际是个双性恋甚至异性恋,甚至对自己仍有热情的时候的眼中泛起的光芒。
正是这小小的得意,被闺密觉察并归纳为soppy about him。
S不承认,C更沉浸在他自己对S的束手无策中根本无法察觉。
于是新年夜S社交结束后回到家,当然是被新的相好的护送回府,而C则在姐姐家一板一眼的跟每个人握手说这新年快乐。。。
S听见安静的房间有了一点声响,她惊喜的以为是C,之后发现只是不小心打盹的女仆,那种失望和伤痛瞬间转化成了任性和气愤。
这时,我开始同情这个女人。
如果不是为了不让自己毁灭,让名誉委曲求全在这个世界,她便不会像现在这样回到家面对的只是个神经兮兮的女仆和昏暗孤独的卧室了。
而对C,除了对BC的好感以外,他的特权阶级的骄傲与保守,忠诚与执拗更让我想起S妈在第一集说的想伸手狠狠掐死自己的丈夫的台词。
我看不到C的可爱,因为绅士与道德不等同于可爱。
他对S仅有的冲动献给了他们第一次的见面,换来的是桩尴尬的婚姻,搞得自己如身陷囹圄。
他对V的理智也是因为他认为一个绅士要保持忠贞不二而并不因为他顾虑着S。
这样一个男人:连给自己正在沐浴的妻子拿浴巾都要保持绅士态度时,你回去发问,到底是跟一个人过日子还是跟“我要做绅士”的信条过日子?
他因S的美而心动并拥有,因V对他的仰慕和真诚而爱恋并惦念。
V的确是更适合并懂他的,所以他在决定告诉Macmaster自己将去参军的周五聚会上动情到流泪的说:“我想要的我得不到”,“这世上没有什么我能留住的了”。
事实上C也是个被惯坏的孩子,他像达西先生一样一眼看穿所有人的虚伪并表现出来,他冲动的认为自己为国家为秩序效力却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社会其实仍到处是虚伪与世故。
我能说的是他是个好人,是个君子,甚至在情感经历上值得同情的君子。
在未知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暂时做这样的结论。
他以他所不知的方式折磨着自己的妻子并因此而备受对方所故意的方式的折磨。
这样看来他是占在上风的不是么。
但凡他懂得一点变通或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些,他的爱情,他的事业或许是万全不同的模样。
讽刺的是,外人并不了解他的这份痛苦,不是看到他清晨驾着的马车上坐着V就是火车里卧着正哭泣的D夫人的手(实际上是Macmaster惹得祸)。
不熟悉的外人认为是他辜负了S,而他却为了掩盖妻子的水性杨花(或许更多为了自己的名誉),连对面站着给自己戴绿帽子的第三者都无法揭穿。
这种又恨又同情的复杂感受似乎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给电视剧增添了幽默感。
当然这场战争还少不了V,一个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却被最尊敬的夫人的出轨所打破的姑娘,一个对妇女权利事业正义呐喊却发现极左的方式正破坏应有的和谐的参政者。
她爱上的是那个条条框框中的C,却在政治上成为了V。
实际上Valentine 像在为Slyvia呐喊,而愿将自己关进C的牢笼。
或许牢笼这个词有些对C不公平,因为他在面对V时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一种自信与幽默,成熟又理想化的状态。
似乎C身上的腐朽与光荣只能通过某个特定的女人展现。
而V是那面他喜欢看到并觉得身心舒畅的镜子,却买不到。
于是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因太多纠缠无法脱身。
然而各自又并未认识到那些纠缠,注定将在对对方的爱的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期待。
特别喜欢《成为简•奥斯汀》《唐顿庄园》这类的英伦古装剧,华丽精致的服饰、古老富丽的庄园、愉快热闹的舞会,优雅隐忍的绅士,端庄美丽的淑女,总是禁不住被这些元素深深吸引,也因此才会选择来看《队列之末》。
“队列之末”,大家都清楚是错误的译名,只是出于习惯还一直在沿用。
会被误译都是因为“Parade”一词多义暧昧又意指不明,不过了解了剧中故事就会明白,真正的片名直译可翻译为“游行的结束”,意译可翻译为“荣誉的终结”或者“最后的绅士”。
不过《成为简•奥斯汀》《唐顿庄园》等等都属于治愈系的,《队列之末》则不同,绅士贵妇都是虚伪的假面,《队列之末》对上流社会贪婪虚伪荒淫度日的人们有着更猛烈的抨击。
严格恪守18世纪骑士道德的克里斯托弗比剧中的任何人都要更为正直、爱国、重情重义,没有得到任何嘉奖,却一步步地走向声名狼藉。
游戏人生的妻子四处为他招惹情敌,拖累了他的名声,境遇每况愈下,最后还被发配到前线上去;曾经克里斯托弗为之两肋插刀的朋友,却夺走属于他的荣誉,败光他的家产,甚至巴不得他死在战场上,最后只剩下心知肚明的无奈一笑;当深陷互相折磨的婚姻中遇见了情投意合的姑娘,隐忍自持地送她离开之后,终于忍不住抱住一头受伤的白马放声大哭。
克里斯托弗的遭遇,本尼迪克特的演绎,让我感到特别特别心疼,虐的陷入剧情,久久不能出戏。
《队列之末》我一共刷了3遍,我是个追逐新鲜的人,一部剧能刷上3遍实属难得。
抛开剧作短,英伦风,爱情感人等因素,它能让我刷上3遍的最大原因是我想解开困扰我整个看剧过程的一个谜题:西尔维娅和克里斯托弗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西尔维娅到底想要克里斯托弗怎么样?
每当出现西尔维娅和克里斯托弗在一起的镜头,我的大脑就自带BGM,就听见薛之谦在唱“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我看了3遍电视剧,看了豆瓣热门剧评,看了原著的序文,终于得出了让自己心满意足的答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克里斯托弗和瓦伦汀一见钟情,又情投意合,两人相处,“我哼着歌,你自然地就接下一段”,没人会怀疑他们之间的不是爱情。
相较而言,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之间的感情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我感觉他们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因为不够纯粹而无法被确认为爱情,也许只是类似爱情的一种情愫。
两人的婚姻始于一次意外,并伴有欺诈。
这个时候,西尔维娅蔑视克里斯托弗,克里斯托弗怨恨西尔维娅,她视他为无趣的蠢牛,他视她为狡猾的碧池,但他也承认,西尔维娅对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婚后的西尔维娅依然不安生,招蜂引蝶,和人私奔。
西尔维娅和朋友自白,她需要一个丈夫,需要一个家放女仆。
这就表明了,对于西尔维娅来说家庭只是方便出去玩的摆设,玩够了就有地方回来。
所有和西尔维娅调情的男人,她没有一个看得上的,没文化、没道德,又粗鲁,和他们调情也许都是为了情欲,为了好玩。
西尔维娅唯一能看得上却是她误打误撞嫁的丈夫,也许结婚之前觉得他木讷无趣,结婚之后却渐渐欣赏了他的博学、他的正直,在有人诋毁克里斯托弗的时候,西尔维娅总是辩护他是英国最后的绅士,搬家之后,西尔维娅称赞克里斯托弗的审美品味,他永远能在拍卖街平庸的物件里找到闪闪发光的东西。
除了情欲使然,西尔维娅约会各种男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她要刺激克里斯托弗,这就是让我特别懵逼的地方。
西尔维娅不知和谁怀了孩子,逼着克里斯托弗娶她,克里斯托弗娶了。
西尔维娅和波缇私奔了,之后又要克里斯托弗把她接回来,克里斯托弗又跑过去把她接了回来。
她想要的,克里斯托弗都满足了她,但是她还是对克里斯托弗大发雷霆,充满怨恨,我真的是不明白这个女人到底想要什么,她想让克里斯托弗揍她一顿,然后一脚把她踹出家门?
她想让克里斯托弗和她离婚,让她名誉扫地?
不可能吧,哪个女的会脑子这么不正常,而且她不是天主教教徒,不能离婚的吗?
西尔维娅总说要让克里斯托弗回到她身边,可她的所作所为总是把克里斯托弗推得更远。
私奔、调情、还有最后砍掉克里斯托弗最珍视的格洛比树。
砍掉格洛比树之后,她还假装得了绝症,妄想能让克里斯托弗留在她身边。
她总是怨恨克里斯托弗残忍地原谅了她,但我看她很享受克里斯托弗一次又一次原谅她的过程嘛,她一定没想到,砍掉格洛比树让克里斯托弗彻底放弃了她。
西尔维娅到底想要什么,我在最后把它理解为drama,就是现在非常流行说的“抓马“,她想要的就是戏剧性。
电视剧中多次从不同人的口中对西尔维娅评论了同一句话,“西尔维娅就是唯恐天下不乱(Pulling the strings of the shower bath)“。
西尔维娅私奔后,克里斯托弗来接她回去,这时克里斯托弗的妈妈去世。
西尔维娅表示很抱歉,是她的私奔导致了克里斯托弗妈妈的离去,而克里斯托弗则表示他妈妈去世是因为身体不好,不是什么烂俗的小说情节。
随后,西尔维娅拿出了第一个情夫送她的小镜子,克里斯托弗看到之后有些不高兴,西尔维娅就随手把镜子扔出了车外。
不过克里斯托弗出于绅士风范,又把小镜子给捡了回来,西尔维娅得意地收回了小镜子。
这个小镜子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它从电视剧一开始的婚礼出现,在之后也多次出现,贯穿全剧始终。
克里斯托弗第二次参军之后,西尔维娅上战场看他。
在旅店里,西尔维娅来了一段真挚刺痛的表白,克里斯托弗被感动了,情难自抑地和西尔维娅拥吻起来。
就在这时,却画风突变,波缇闯了进来,之后克里斯托弗和两个男人相继发生冲突。
然而西尔维娅却觉得非常有趣,大笑不止。
西尔维娅想要的,就是克里斯托弗为了她不顾一切的和情敌们一一决斗吧。
西尔维娅就类似于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一样的人物,没有一个男人可以抵挡得住她的风韵。
西尔维娅视她的爱慕者为玩物,用她的小伎俩去玩弄摆布他们。
可她的这些手段,偏偏对唯一一个她看得上的男人却不管用了。
她胡作非为,就是想引起她丈夫的注意,刺激他有所反应,想看他为了她争风吃醋,把他的仰慕者们打得满地找牙。
所以她才会一直保留着那个破碎的小镜子,没事就拿出来看看它,因为那是克里斯托弗曾为她吃醋的证据。
如果不是因为克里斯托弗恪守绅士礼数,西尔维娅就根本无法嫁给他,可就是因为克里斯托弗恪守他的绅士法则,西尔维娅才无法得到他,就是这么的矛盾。
克里斯托弗不是圣人,但他却按照圣人的品德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觉得他不应该羞辱自己的妻子,所以他不和西尔维娅离婚;他觉得他不应该吃西尔维娅的醋,所以他把西尔维娅的小镜盒又给捡了回来;他觉得他不应该干涉妻子的社交生活,所以他从不去指责西尔维娅。
在他脑子里,只有应该不应该,没有想不想,他把自己深厚又强烈的情感克制到了极点,也是这样,西尔维娅才会做出一次比一次更激烈的挑衅。
一切都是克里斯托弗自找的。
连他自己都这样认为。
西尔维娅的魅力并不是偏偏在克里斯托弗身上就失效了,不然哪来的火车上的那一次。
严格遵守绅士礼数的他竟然也为她沦陷,婚礼上虽然气愤,但也不得不承认西尔维娅身上的迷人光彩之处。
旅店里,波缇摸进西尔维娅的门,被克里斯托弗打出去,西尔维娅嘲笑波缇是自找的,克里斯托弗无奈承认自己也一样,他清醒过来,和西尔维娅在一起只会陷入不断的麻烦中。
意外的婚姻,混乱的生活,麻烦的妻子,一起都是他自找的,他甘心为那次沉沦而负责。
对于妻子,他有的只是自找麻烦后的负责,而这正是西尔维娅所控诉的残忍、不带仁慈的原谅,克里斯托弗不愿彻底与西尔维娅决裂,也不愿将她像正常家庭对待妻子那样对待。
对于关系的名存实亡,西尔维娅指责克里斯托弗不肯将她视为妻子一样真心相待,可西尔维娅不也总是使用反向方法来挽回丈夫的心。
西尔维娅和克里斯托弗之间其实也曾有过温存,如同流萤之火一样在剧中闪烁可见。
西尔维娅在拍卖行里,本来想买一幅会让克里斯托弗厌恶的画回家刺激他,但是她最终还是送了一幅他喜欢的画让他开心。
战时,一身疲惫的克里斯托弗回到旅店,西尔维娅就像一位正常的妻子一样,温柔起来,照顾起她的丈夫。
回到旅馆的克里斯托弗,看见西尔维娅和波缇在一起,没有愤怒地上前去羞辱他们,回到妻子的房间,拿起她的衣服深深短暂地嗅了一下。
就是这样短暂而美好的情感,使这段剑拔弩张的婚姻顷刻又变得复杂动人起来。
所以有时就会想,如果他们都肯正常一些,也许他们就会像正常的夫妻一样幸福,可他们都不能,所以还是分开比较好啊。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剪不断理还乱。
我看了原著的一位作家写的序言,他认为克里斯托弗和西尔维娅之间的关系就是SM的关系,西尔维娅就是施虐狂,克里斯托弗就是自虐狂,西尔维娅因为克里斯托弗对虐待的无反应从而更加刺激了她的施虐行为,别的人她都懒得去折磨,所以那个作家说,但凡西尔维娅真的懂得去爱人,如果说她真的爱什么人,那那个人就一定是克里斯托弗了,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啊!
我特别喜欢克里斯托弗,他最后虽然什么都没了,却能和瓦伦汀在一起,也是非常幸福的。
不过因为西尔维娅的人设太有魅力了,扮演者瑞贝卡•豪尔又女神颜值演技绝伦,所以西尔维娅收获了大票粉丝,因此他们都觉得结局so sad,甚至厌恶瓦伦汀。
西尔维娅为了克里斯托弗五年不碰男人就真的那么感人?
对此我只想重申那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好人做一次坏人就彻底成为坏人,坏人做一次好人大家却都觉得他很好。
真是不公平。
让我们揭开真相吧,高尚不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是顶级的“套马索”。
通常的贵族夫妻至多是各玩各的、心照不宣,Sylvia作得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了,公然给丈夫戴'绿帽子”、让丈夫养别人孩子,还婚内公然与别人私奔。
Chris对她的反应不只是圣父,他简直可以荆棘负身、直接走向耶路撒冷了。
我们还是别急着骂Sylvia自作自受,替窝囊之极的chris打抱不平吧。
世界人为财为权为车为房丧命,Chris这样的老牌贵族子弟玩的跟凡夫俗子从来不是一个游戏。
控制力不仅是英国贵族玩得高超的游戏。
《故园风雨后》里最牛a的是塞巴斯蒂安的妈妈,无论丈夫、儿子女儿包括儿子的男朋友怎么折腾,跑得多远,最终还是倒在她的逻辑下痛哭流涕;我怀疑查尔斯和卡米拉正式婚后还能多喜欢钻在谁的裤裆里,那有点象伍迪艾伦的巴塞罗那,二人关系中一定要有第三人才能证实他们智力或者魅力的优越。
so, Chris是30年代上流社会的Gone Girl. 只不过他自然棋高一着,不需要杀人,更不需要苦a地跑去南方被垃圾人凌虐,他是一个完人,血统、家族,人从生理到神性的各个方面,都是负责提供答案的,出问题的都是别人。
屏幕下有多少人替他委屈愤懑,替他打抱不平,他就套住了多少人。
何况身边的亲友、至亲的妻子。
相信没有一个观众认为他有必要娶Sylvia,同时在她始终放浪形骸的情况下保持高尚。
有太多自卫、自私或者自保的方法了。
所以,圣父和荡妇其实是一对绝妙的组合。
所以,我们看着魅力无敌的Sylvia象条旱地的鱼一样,拼命折腾,而且生命力极其旺盛,折腾了一生,折腾出的花样无人能当,但,最终,这条五彩斑斓的美人鱼,还是倒在驯马人、捕猎者的chris手里,为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瓦伦丁小姐和Sylvia本质是一样的人,chris第一眼见到她,她就象小野人一样奔跑、大喊大叫,公然打破他们这批想当然的统治世界的男人、贵族的权利。
他爱的其实还是Sylvia,曾经表现得有多容忍、多高尚,对Sylvia就有多爱,有多彻夜难眠、肝肠寸断。
好在Parade's end有着贵族剧的节制和微妙,不然chris和Sylvia这个爱法,也会象gone girl一样,折磨死彼此为止。
Sylvia有多痛苦,chris就有多困惑。
Sylvia的不幸在于她的闹腾是无由的,她的答案终究要回到chris身上。
问题是,chris自己也没有答案。
瓦伦丁小姐戏内戏外都远远、远远不如丽贝卡豪尔有魅力,可是,她碰巧是chris的答案。
世间的爱情不外如此。
p.s. “队列之末”这个翻译太离谱了,我还以为是康伯巴奇演了一个无聊的二战小兵呢,差点错过好剧。
一口气郁结在心头. 最后一集剧本太硬伤了.
BC太适合演这种角色了好吗最后几幕的mistress美爆了
还是喜欢S那种有血有肉的。V太纯良了,结局太太太太不喜欢!!
比原著差太多了
在说什么
太压抑了~
战争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社会、家庭、爱情、生命……原来我们拥有的东西是那么的珍贵,人生很短也很长,与其用来担忧未来和别人的眼光,不如珍惜触手可得的幸福!
故事,人物,台词完全没得说。人物的刻画(尤其战前)简直太出色了。quintessential Englishness令人着迷。制作精美的BBC剧总是宣传英国文化的最佳手段。Christopher这人物怎能让人不爱!但个人觉得战后的情节有点不知如何圆说只好草草收场的感觉。四星半。不过总体还是比Birdsong好一截。
小三励志剧
我终于到了憎恶小三的年龄了,无论有多少理由,无论多善良,无论多合适。
如诗如画,真爱的崛起和旧礼教的崩塌。Rebecca Hall风情万种到飘起来。
佳作,惊艳程度不亚于唐家屯第一季,戏中的BC相比起福尔摩斯少了摆酷多了人味,角色丰满度和感情充沛度俱佳。
感觉没有高潮,也好像没有结束,只有惆怅。细节太多,主线较弱。要不是卷福真看不下去…(也就脱了一秒而已= =
结局简直跟前四集没关系 ╧═╧ 就算最后是真爱,V和S在观众心里的角力也该势均力敌一些吧,演员选得真失败。顺便吐槽不喜欢V的眼影。|| 想回去旧秩序是多少代人的悲伤之源。
平庸之作 无趣 看到第三集弃剧
卷福卖花赞花香,我们可不能昧了良心,重口和狗血~算比唐顿强吗?
6分。一集弃,一集60分钟啊,无聊的紧,就算有马脸褶子怪也拯救不了无聊的剧情。
没懂。BC到底喜欢谁?
看过的最唯美的剧集~~~!!!~~~
没有不喜欢的角色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