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刑侦剧,但我却被演员陈建斌与演员陈晓塑造的这两个角色深深吸引。
十三年,在某些方面他俩都变了,但在另一些方面,他俩似乎也都没有变。
十三年前,陆行知刚转为刑警,那时的他书生气很重,和和气气,文质彬彬。
十三年前,卫峥嵘是局里的天花板,张扬锐利,没有他摆不平的混混,没有他不敢想的策略,但脾气也着实暴躁,一点就着。
十三年前,过于奔放的卫峥嵘遇到了过于规矩的陆行知,背道而驰的工作风格,却成了朝夕相处的师徒组合。
那时候短平快的卫峥嵘看不惯墨迹繁琐的徒弟,他不相信徒弟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他也会发泄,尤其是在案件遇到瓶颈的时候,有些时候甚至有些蛮不讲理。
那时候的陆行知在师父面前屡屡碰壁,他尽可能的忍耐与跟随,从师父那里他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但也头疼于自己总被师父嫌弃。
一个始终没破的案子,横跨了十三年,它是陆行知以刑警身份参与的第一个案子,也是卫峥嵘付出全部努力却毫无结果的心病。
十多年前,凶手突然停止作案并销声匿迹,让这件案子不得不淹没在陈旧的悬案之中,没有人再敢提起它,更没有人愿意在这对儿师徒面前提起它,看似大家都放下了,但实际上它一直都在,只不过被他们尘封在了内心深处的小角落里。
光阴荏苒,十三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陆成了陆队,当年的老卫成了图书管理员。
十三年,变的不仅仅是职位,生活也变了,圈子也变了。
人与人之间最强的纽带,不在于频繁的电话联系,而在于默默地关注。
人与人之间最强的认同,不在于说多少句“我赞同”,而是渐渐地复刻着对方的一言一行。
十三年后的陆队沿袭了师父的那一套在工作中的叮咣强势,是在队长这个位置上对责任感的继承,他为队友挡下了流程上的繁冗,他为队友抗下了责任上的紧迫,他为队友担起了直面对抗时的冲击,就像当年师父说的“挨(上级的)骂是我的事”,虽然当时被师父怼了,但当陆行知也坐到了队长这个位置上时,他也渐渐明白了隔离某些外部因素与环境,是对队友能够心无旁骛专心破案最大的保护与支持。
陆队的吵与师父的吵还是有区别的,陆队也会发飙,也会训斥队友,但争吵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会出现像当年师父那样自己明明签了字,还反过来怪对方开工推了命案现场周围。
吵与怼,是师父习惯的延续,或许在内心深处最让陆队认同的是师父对行动力与实践力的强调。
十三年后的卫峥嵘退下一线,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按时上下班,照顾家里,还尽量帮老婆分担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在弥补自己错过的曾经。
这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业也是很有讲究的,陆行知的书生气还是影响到了这位师父,十三年前的老卫不屑于听徒弟叨叨那些理论依据与外国案例,一次次地打断陆行知的发言,也就是在领导或陆父面前才“施舍”徒弟点耐心。
十三年后,师徒再度合作,卫峥嵘主动提起了书本案例分析,而陆行知却淡淡地以现实有别来回应,他们不知不觉间调换了立场,默契地彼此认同。
我非常喜欢这部剧里琐碎的细节,但却很难去系统化地盘点,很多生活细节看似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逻辑,但我总觉得冥冥之中它们好像被什么东西牵引联系。
比如说陆行知的那张夫妻合影,最初小陆只是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是一种对老婆的想念,卫峥嵘阻止的理由也很充分,确实应该注意对刑警家人的保护,但陆行知对家人的这种爱应该也是被卫峥嵘看在眼里的,或许这也是卫峥嵘最终做出回归家庭的改变的一个影响因素。
我还喜欢这个剧里的一些小角色。
比如卫峥嵘的儿子,小小的孩子就学着挽救父母间的关系,一个知道找警察带路、知道父亲工作分局的孩子。
当小小的孩子捧出一个炸鸡腿,说是父亲带给母亲的时候,其实母亲应该也能猜到这是孩子的自作主张,但夫妻双方也都会感受到孩子在修复父母关系上的努力。
十三年后,这个孩子也想要考警校,其实他一直都对父亲的职业有着一种崇拜感,他一直都比母亲更能理解父亲的工作,从小就如此。
白晓芙的死点燃了一切的混乱,卫峥嵘间接逼死嫌疑人、初恋情人之死、妻子被查出糖尿病,这三连击彻底击垮了老卫,让他决心远离自己的事业。
但谁也没有想到,于此同时,在另一条线上,张山山也开启了他的悲惨人生。
张山山在最后一刻放过了陆安宁,一方面是陆安宁的自救,她即使得知了自己亲生父母的身份,但依然紧握光明,而另一方面,则是卫峥嵘在他小时候心理种下的种子,所以吴嘉没有彻底沦落为父亲那样的丧心病狂,他还是矛盾的,他不是那种享受杀人的凶手,恰恰相反,他厌恶自己的基因,他想让自己停下来,他想把一切都清洗干净,所以陆安宁用他的话来鼓励自己,就让他立即变得迟疑。
吴嘉最后的遗愿,是让卫峥嵘把自己葬在那个儿时最开心的地方,骨灰盒上贴着小时候的照片,其实在他心中,他最大的愿望应该就是永远不曾长大,他宁愿一辈子泡在母亲的实验室里写作业,偶尔被那个与母亲有点暧昧的警察叔叔逗一逗。
两年之后,那个小池塘恢复到了澄清的样子,两岸长满了鲜花与绿树,希望这份迟来的礼物会让吴嘉的灵魂得以安息吧,愿恨意与怨念彻底消散,徒留美好与真诚再转世间!
【全文 完】
一句话省流版评价:值得,不负期待!
非省流版:你等我详细跟你唠唠什么叫实力派狠狠拿捏演技!
先说陈建斌和陈晓,双陈组合是懂什么叫反差的。
1997年的卫峥嵘说话的嗓门总是高的,身形总是挺拔的,连看人的眼神里都是打量与探查,可到了2010年的老卫,调门降了,语速降了,后背略略佝偻,一副眼镜挡住了绝大部分的眼神,完全就是隔壁老大爷,根本看不出这人曾经是个雷厉风行的刑警。
而陆行知呢,当年的眼神里满是学生气,语调温温柔柔,多少带着几分拘谨,一副好学(qi)生(fu)的样子;可如今带队出现场的陆队,墨镜一戴谁也不爱,墨镜一摘眼神里是藏不住的犀利与老道,好学生?
那是回忆里的事儿了。
反差之外,两个演员通过一些细节上的设计将角色两个反差巨大的状态巧妙地串了起来,老卫依旧热心肠且擅长武力制服,两句话劝不听拦路司机果断出手;陆队依旧会随身戴手绢,洗完脸、洗完手,规规矩矩地擦干。
因为这两个细节,这两个人物在我这儿一下就立住了,十三年改变了他们的性格,改变了他们的样子,但心依旧没变。
但如果说这对儿师徒让我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一场戏,还得是面摊重逢那场。
陆队坐在了原来师父坐的位置,等到了师父来才换成同桌。
坐下之后,他找了一个十分别扭但又能一瞬间勾起所有回忆的开场白“不吃辣算白来不是吗”。
私心讲,虽然前面陈晓低音炮撩漫漫很苏,但这句我才觉得陆队这个角色有了灵魂。
他的语气里带着点徒弟对师父亲昵地调侃,还有几分追忆和探究。
老卫作为师父自然也听出了他话里有话,多年没见面,突然出现,上来就忆从前?
建斌叔用一句词儿直接拉回师徒两个人的关系,有事儿说事儿,实则内心潜台词是:你是我徒弟你在我这儿盘什么道儿!
一瞬间感觉他俩就还是当年面摊吃饭的师徒俩。
可当老卫听到是旧案再发,柳梦的头发出现在现场,他愣了一下,顿了顿才说出了拒绝的话。
师徒俩的关系在此刻再次发生了微妙的调转,老卫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线刑警,但作为刑警命案必破的使命感依旧在,所以他才会愣神,才会在行知提出归队请求的时候顿了顿才回答,建斌叔把老卫内心的摇摆不定通过说话节奏上的变化表现了出来。
作为刑警又是当年的案件负责人,当然是希望这案子能够在自己手里结了,但毕竟过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从一线退了这么久再加上还有家庭要照顾,他不得不犹豫,也不得不放弃。
行知嘴上说着理解,可他掏钱时颤抖的手和最后那句“那师父,之后我给你打电话你别不接”出卖了他此刻内心的情绪。
陈晓这句词的处理是目前为止我第一喜欢的一句!!!
这里面是他的紧张,激动甚至还有委屈。
他是希望师父能够回来的,他也知道师父因为当年那桩旧案躲了自己好久,他希望能够跟师父一起把这篇真正的翻过去。
两位陈老师把这一段看似平淡的对话之下师徒俩浓烈的情感通过语气和节奏的变化,眼神和一些小动作上的设计,全都表现了出来,看得我那叫一个揪心,这桩旧案真的太沉了,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个伤疤也太疼了,重新揭开必然是血淋淋的,也必然是带着疼的。
说到细节,不光是重逢这场戏,两个人时隔十三年再次联手探案时的变化也通过细节进行了展现。
老卫变得温和,开始钻研当年不屑一顾的犯罪心理学,陆队变得风风火火,脾气上来着急的时候敢跟领导拍桌子,案件调查过程中也更在乎证据链的完整。
十三年过去,所有的变化都悄然发生,恰如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们,因为细节上的表现,这种变化显得既无声无息,又清清楚楚,真的很牛。
说实话,我觉得真的应该鼓励一下,以往的连环杀人案多是关注凶手的童年和内部家庭的矛盾,但是这一次却把凶手的家庭完整的呈现出来,不再是犯罪后,也不是先入为主的碎片化回忆,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伴随着案件的调查进入主线,在多个烟雾弹中让你我都辨别不明。
白晓芙因为和卫峥嵘赌气,所以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果没想到这个人原生家庭不幸福,有童年心理创伤,而婚姻的不幸加剧了这个身世悲惨的人的痛苦,在一次偶然犯罪之后,他明确了杀人目标,一次又一次的血案最终让他变成一个连环杀人魔。
第二代凶手张山山,曾经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男孩,虽然爸爸妈妈感情不和,但是因为母亲选择离婚,及时止损,并且还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叔叔,所以他还是幸福快乐的,和妈妈的生活只有阳光没有黑暗。
可惜他的爸爸终于把目标定在了妈妈身上,因为白晓芙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公交车撞死意外死亡,导致他从十岁开始,跟随阴暗的父亲,从天堂掉入地狱,每天只能面对父亲的毒打和见不到光的狭小空间,他的心灵也蒙上了尘,等到父亲死掉的那一刻,他心底的恶将他撕裂。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接受过他们的美好,所以当最后他们与恶并肩而行时才觉得不可置信。
我猜测了许多人,唯独没有想过是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和会把核桃夹在门缝里的小男孩。
最后陆行之说:“本性是个顽固的东西,但决定不了人生。
如果犯罪家庭的孩子,被幸福的家庭收养,或许就会过上正常的人生。
”也说不定,当人无法自愈时,有一个愿意治愈他/她的人出现,像阳光一样,或许真的能够开启新的人生。
看完前八集我给的三星,看到第14集改成了四星,希望后面不要出现什么幺蛾子。
先说优点:1、一部紧扣主要案件的传统刑侦剧,为什么这么查,查到了什么,怎么验证,如何排除,都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清晰展示。
97年陈晓还是新刑警,警队里面传帮带的传统也在破案过程的方方面面得以表现。
在调查过程中对女警员的顾虑和信任也比较真实合理。
2、每一个线索引出的支线克制,没有喧宾夺主,冲淡主线剧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
但最后对每一个分支也有交代,没有不了了之,基本上还原了现实中的工作情况。
3、对两个男主家庭刻画得当,虽然不知道最后感情部分能否与主线发生关联,但目前为止没有破坏主线,对完善人设、调节节奏产生有效助力。
PS:我很喜欢陈晓老婆的人设和演员的表达,能看出来她很爱丈夫,但是也抱有清晰独立的三观,演员把握的也很好,这种角色演不好会又茶又婊,但她塑造的乐观开朗、善良大方的女知识分子形象我完全能get√到。
4、目前为止的犯罪和调查手段合理,没有出现超乎常识的bug。
5、陈建斌演技很好,这个角色人设不太好,但是他拿捏得当,能看出来这个刑警是比较自信、固执,而不是故意怼人,成功塑造了一个积威尚在的老刑警。
缺点:1、这个剧一开始不抓人,尤其是前面连续发现尸体之后,其实是比较紧张压抑的,但是节奏给的轻松明快,让我有点出戏,后面调查线展开后逐渐适应了这个节奏。
2、不知道为什么,陈建斌和陈晓都一直怼这个局长,尤其是陈晓演技缺乏合理克制。
陈建斌的演绎,我还觉得是对老同事的一种调侃,陈晓骤然开始生气的演绎让我非常不解。
尤其是我看他们私下讨论,对这个领导的节操还是非常认可的?
3、分线确实比较多,如果最后收不回会烂尾,希望别烂尾。
作为一个看过小说的,已知剧情,明知凶手是谁下,居然一集追了一集 ,看到22集之后忍不住发一个小文,感慨影像世界的魅力,浓浓的年代感,巷子人家深处的烟火气,迷雾般的真相,执着而痛苦的追查,都一点点被导演演员给铺排演绎出来,感动一部悬疑片居然给出的这种温度。
剧中一幕漫天的大雪下,卫峥嵘陪着白晓芙和后来的吴嘉一起放烟花,烟花在空中的绽放,脆弱美丽, 此时谁能想到下一刻转瞬即逝,十三年后更是面目全非,我想吴嘉会永远记得这一年的绽放吧,不知道是痛恨还是嫉妒还是此后永远无法可及……其实看完这部小说我就在思考:人,真的很奇怪也很复杂,怎么可以扭曲的变成一个那样的怪物,在成为怪物的时候又想成为灭掉怪物的人,让自己内心的懦弱和柔软变得可笑和可怕……剧中一幅幅油画般的死亡现场,其实在小说中是出自早期尼德兰派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创作的三联画作品——《人间乐园》。
在影视剧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特意的点名这幅三联画。
三联画的主题分别为:《伊甸园》、《人间乐园》、《地狱》。
剧中出现的鸟头面具,樱桃和草莓都出自此。
此画充满了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探讨失衡的“欲望”是不是堕落的诱因之一呢?甚至可以说它是罪魁祸首之一呢?博斯认为,真相是更骨感的:罪恶就是罪恶,没有救赎的可能,不要妄想减轻自己的惩罚。
我感觉这也许是可以最后解释2010凶手一路自相矛盾的行径…………总之深夜追剧至此,再次感叹,这是一部良心好剧,难得啊,尤其是在经历了“他是谁”的创伤之后😭 也感谢这部剧,在这个迷茫的深夜,陪我度过了难熬的一段时刻,陈建斌和陈晓演的两代警察的十三年的执着前行,更是给到我一种触动!
是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样有着自己的重重迷雾,我想我们也都需要坚持下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相……加油,为这部剧,它值得被看见!
也为平凡的每一个我们,加油!
这tm不叫烂尾?
结局太赶了吧,张思诚的家庭情况也没有提及,完完全全感受不到这个杀手的动机呀,对之前的犯罪细节完全没有串起来,仿佛那么多警察没日没夜几十年的努力全部都是泡沫,就算当时刑侦技术落后没办法及时侦破,但是面对这么多人的搜捕和调查,总得刻画一下凶手的心思缜密和变态冷酷吧。
哪怕专门拿一集出来介绍张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把这种变态心理传给儿子的。
整部剧看下来仿佛警察和凶手在两个世界,每次快要抓到手里的罪犯又丢了,到最后也没有介绍凶手的能耐。
我也知道现在国产剧一定要体现价值,从这部剧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警察在破案时更多的无奈和遗憾,办案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疑犯,否定推测,最后在成千上万次尝试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线索,面对这些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是很伟大的。
这部剧里的主角体现了警察的严谨和在工作的“固执”,但就是这样的近乎疯狂的职业素养,才为我们带来了安宁。
但我想说,这部剧的反派除了变态以外,完完全全看不出心思缜密和狡猾,这又怎么能够体现警察的工作的艰辛呢?
而且,这种这种迂回穿插的叙事不知道是和谁学的,现在国产剧老爱用这个烂大街的套路,故事线看完乱七八糟,一集给你切好几回,就是简单的给你回忆当年的往事,搞得明明几集的故事,最后强行撑成20多集。
卫峥嵘:世界我最大,没人值得我尊重,嫌疑人就不是人什么手段都能上,嫌疑人被我逼死了我抱歉,我离婚我心里还有白月光,白月光没了我回归家庭,我心冷了案子我不管了,我去档案室养老,徒弟你好好加油。
嫌疑人全部都有罪,我是警察我高贵,徒弟就是可以骂的,领导是笨蛋根本不懂怎么查案子白晓芙是我女神我眼里只有她,还有我儿子我亲儿子当然重要了。
白月光没了,儿子我给妈妈认错,我们还是一家人。
看过的剧正面人物里第一次出现这么讨厌的角色,如果不是主角光环这样的人不会被人揍吗?
很少打低分。
其实开始还不错,逐渐薄弱,结局给我整逆反了。
就算凶手是细虫,我都能理解。
结果是……。
合着老卫灭了白晓芙一家。
车祸、癌症、枪决。
他唯一的善良,就是收骨灰。
最后半集,一通画外音强行上价值。
肇事者变成了英雄。
说老实话,这要不是大橘猫饰演,能给角色加成,我就给一星。
为了自己一段错失的爱情 ,毁了一家人,耽误了专案组十三年的时光,徒弟不敢要孩子,离异…………再说说徒弟,为了强行和师傅捆绑,煞费苦心。
1.吃面放辣椒,贼辣。
2.脾气逐渐暴躁,师徒一样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一点尊重都没有。
那可是你的前辈+领导唉。
3.都得离婚,然后复婚。
最可气的就是,见到传承凶手张山山,抢都能掉地上。
十三年的刑警、得到省部嘉奖的刑警队长唉,你但凡只是手抖一下,就可以了,好吗?
全剧最丰满的人物,那就是“刀哥”了,前后连贯,细节丰满。
一部剧就讲了一个罪犯和延续的罪犯,细节都没讲好。
我也是服气的。
不想吐槽了,陈建斌大叔给我拉进来,编剧给我踢出去。
图一,莫兰大尸姐。
张司城首杀,盖着脸,按陆行知的话说,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杀的是谁,所以盖脸是指向模糊。
按以往看过的刑侦资料来看,盖脸多是心有愧疚,多是熟人作案。
剧中没有展示她的死亡场景,首杀,是不是没有后面那般精致了。
图二,柳梦二尸妹。
张司城二杀,看起来经过了首杀后的沉淀与反思,张思城开始在美学方面进展颇深,构图,场景,张力,时间,尸僵的拿捏等等,比起首杀时,杀人模式的进化是相当迅猛的。
图三,杜梅三尸妹。
杜梅小尸妹的造型和构图要比柳梦的更复杂些,所以需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他的整个构思与创作,由此看,张司城的屠戮比之前更加成熟与老练许多,三杀便已成熟,不读他天赋异禀都不行。
图四,陶玉芬外门尸妹。
这个现场看起来就比前几位小尸妹显得粗糙了许多,毕竟只是模仿作案,形不似而神更异,也难怪卫陆二人须臾破案。
图五,王楠楠四尸妹,这案是吴嘉所为,所以吴嘉一直说他害怕张司城,可是这一出手,直接就是向张司城学习并复刻了他的创意,只是,他的审美的确不如其父,从整体的构图来看,不如张司城那般古朴典雅从容不迫。
图六,薛红小尸妹。
至此,吴嘉已失之精髓,徒有其形罢了。
图七,齐莎莎外门小尸妹。
杀到齐莎莎,吴嘉连形都不顾了,形神俱失,与江潮中的莽夫何异。
张司城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吴嘉却反着来,愈往后愈退阶。
所以,张司城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而吴嘉却不是,受张司城影响愈小,他便愈走愈远了。
总体来讲,《尘封十三载》算得上2023年迷雾剧场的挽尊之作了。
2023年第一季度,迷雾剧场开局不利,《回来的女儿》高开低走,《平原上的摩西》热度配不上口碑,冯小刚执导的《回响》没啥水花,没想到,《尘封十三载》给迷雾剧场挣回了面子。
因为有它,迷雾剧场依旧值得被视为某奇艺的厂牌。
对陈晓的粉丝来说,《尘封十三载》也值得尖叫。
《尘封十三载》简直勾连了陈晓的叙事宇宙。
《人生之路》中,高加林用一辆二八式自行车,从八十年代飙到了九十年代。
《尘封十三载》的时空线从九十年代贯穿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这两部剧的时空延续,似乎也呼应职业传承,第1集开头,小明给陆行知当司机,第24集 ,陆行知给卫峥嵘当司机。
司机的变化和卫峥嵘的儿子壮壮也了当警察一样,是一种传承。
《尘封十三载》最强悍的地方是,它拍出了卫峥嵘的B面。
他和凶杀案有难以撇清的关系。
最后两集揭秘,张司城杀死了莫兰,柳梦和杜梅,计划杀掉白晓芙(间接害死了白晓芙)。
张山山杀死了王楠楠、薛红,李莎莎大难不死,差点杀死陆安宁。
如果卫峥嵘当初没有拒绝白晓芙,张司城的命运将会被改写,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张山山。
张司城心思缜密,他肯定能破解出张山山名字的真正含义。
峥嵘有两个山字,山山是白晓芙在纪念她和卫峥嵘的爱情。
白晓芙忘不了卫峥嵘,张司城得到了她的身体,却得不到她的心。
孽缘啊!
如果没有卫峥嵘的粗暴分手,就没有白晓芙和张司城的互害婚姻。
我在刷第21、22集时很不理解,卫峥嵘为何要死磕瓜皮(武小文)?
这段戏不符合卫峥嵘的智商。
看完结局我才明白,瓜皮的死在拍卫峥嵘邪恶的一面。
他以为他是对的,然而,他已经做错了。
卫峥嵘是正义的守护者,但他也能干出邪恶之事。
在国产剧的维度上,警察能拍到这个层次,《尘封十三载》是个可喜的进步。
剧中有一金句,值得每个人记住,“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
”
张司城沦为变态杀人狂的动机,就有卫峥嵘和白晓芙的爱情。
他阴郁的性格背后,有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养母。
张司城和养母的合影中,养母的脸被抠掉了——这是他极度厌女的主要根源。
这也解释了,张司城杀的都是女人。
从莫兰到柳梦再到杜梅,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男人是女人最大的噩梦。
然而,在张山山身上,我们也看到,罪恶和性别无关,《尘封十三载》没有厌男嫌疑。
张山山杀掉的王楠楠,薛红,她们都是没有父亲作为保护伞的可怜人。
父亲形象代表的男性,并非总是施害者,他们也是保护者。
悲情的刀哥郭胜利,宁愿被杀,也要给陆安宁留一笔钱。
刀哥有理想男性的担当和豪迈。
陆安宁有惊无险,也离不开陆行知代表的父亲形象。
张山山心慈手软,放过了陆安宁,因为陆安宁听完垃圾话后进行了反击。
这一刻,张山山突然意识到 ,他和陆安宁是不一样的。
陆安宁有个真心爱护她的爸爸妈妈。
在这一刻,杀人就是让陆安宁解脱的信念开始崩塌了。
如果在他失去母亲后,卫峥嵘能像陆行知收养陆安宁一样收养他,张山山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小孩。
归根结底,张山山放过陆安宁,是放过他梦寐以求理想中的自己。
陆安宁顺利脱险后,陆行知回家,她靠在陆行知的肩膀上——这个动作很准确,而我是多么期望陆行知的手揽住陆安宁,他就像抱紧孩子一样,抱住陆安宁。
这个时候,任何语言都比不上一个拥抱。
莫里斯就认为,拥抱是人类最爱的亲密行为之一,引用一下《亲密关系》的原文。
婴儿早期唯一主动的接触行为是吮吸,但婴儿的确能发出两种重要的信号,邀请母亲做亲密行为,并鼓励母亲贴身抱它。
这两种信号是哭闹和微笑。
哭声启动母亲的拥抱,微笑有助于维持拥抱。
哭声说的是“来抱我”,微笑说的是“不要走”。
陆安宁想要的拥抱不能交给母亲杨漫,只能给陆行知。
因为这样做,才能让陆安宁和张山山的命运形成对比,同样是失去母亲的孤儿,陆安宁能抚平伤痛,是因为她有个靠谱的爹。
卫峥嵘应该检讨。
陆行知没有抱紧女儿——哪怕是拍拍陆安宁,可惜了,在这一刻,父女之间的化学反应差了一口气。
在这里分享一个小细节,陆安宁和张山山的QQ昵称,明显是精心设计的。
张山山的是失乐园,这和吴嘉一样,彰显他有极强的被遗弃感。
陆安宁是Serenity,直译就是安宁。
杨漫和陆行知真的是难得一见的理想父母。
这对夫妻是难得一见的理想人物,相亲相爱不造娃,收养孤儿陆安宁,为了她,她们甚至领了离婚证。
杨陆是中国传统生育观的逆行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血亲关系不是她们婚姻幸福的保障,他们婚姻甜蜜,他们不重男轻女。
这一点,有多少中国人能做到?
搁在现实中,杨陆肯定被街坊四邻朋友圈评为命不好的不孕不育患者。
卫峥嵘和陆行知的师徒关系,也是一个创新。
1997年时空线,卫峥嵘是陆行知的师傅,2010年时空线,陆行知更像是卫峥嵘的师傅。
最明显的情节是,陆行知怀疑瓜皮是凶手,卫峥嵘死磕瓜皮。
这种态度,证明卫峥嵘对陆行知的信任。
这个老师傅对徒弟是服气的。
没有倚老卖老,只有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多么动人的师徒关系。
在结尾处,卫峥嵘拿着保温杯向陆行知致意,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最动人的时刻之一。
这一刻,我们可以忽略糖尿病患者胡海霞端起的果汁,也能忘记卫峥嵘成功戒酒,但我们能明白,男人欣赏男人可以不是贩卖基情,这一幕,有被近些年的国产剧忘记了的直男间的兄弟情。
文章的最后, 我要给大家道个歉,我曾一度认为,杨哲是2010年时空线的凶手。
然而,他却是一个深爱杨漫多年未婚的大情种。
《尘封十三载》让杨哲成为烟雾弹,成功骗到了我这种自信推理技能可以的观众。
能成功迷惑观众,又给出情理之中的解释,这才是悬疑剧的基本素养。
我猜错了,但我很开心。
看了一集,故事的表现手法很棒,开始即点题,从被救人的口中带出13年前的凶案。特别是陈晓的表演,从眼神到细微动作就可知他是一名刑侦警察。还有镜头和灯光的运用,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暂时看很不错。
最后一集升华了,上价值了。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
入戏缓慢,琐碎飘忽,时代变迁,千头万绪,混沌之中无所依凭,属于是十五集之后渐入佳境停不下来。拆迁下岗开发的大环境,当年的大浴室变成了小发廊,当年的小混混如今的企业家,破案或许是目的,但不是电视剧唯一的目的。陈晓的这个好刑警对比《狂飙》里的张译要好一万倍,年轻时的朝气,中年时的暮气,都挺好。陈建斌这个角色属实从开始就惹人烦,爹味过载,这里的爹味可比《漫长的季节》里那些女权博主批判的爹味要重的多窒息的多了。演杨哲的这个演员真的,性张力太强,看了就想跟他上床的那种。
#🍋观影# 看了两集,尽力了。听说原著好,看小说去了。这剧拍的,谁也不是。为男主和媳妇二十年容颜不老打call,去的哪个美容院啊~
相似的交叉案情,中间同样夹着其他案件,但观众不会凌乱,就凭这点,他是谁的导演编剧就应该跟它学习。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本性是个顽固的东西,但决定不了人生,瞬间拔高了好几个层次~
无聊透顶啊
探案的部分不难看,但是也不好看。陆的老婆和女儿人设都很讨厌,看了就烦。一个个夫妻关系都那么奇葩,最后还要来个家和万事兴,我看按编剧这个家庭观,小孩各个都要去犯罪。
我不理解,逼死武小文(瓜皮)就这么过去了?一个警察用违规的手段,不断调查逼迫一个人,最终导致了他真的去放火,就因为他没亲友,就这么不疼不痒的过去了???就这一个剧情,败了所有好感
真生气,好好一个电视剧,最后两集搞什么玩意,好好收拾掉前面的包袱,把前面那些伏笔交代清楚就已经特好了,如果能再妙手反转几把就更牛了,这个结尾让我都后悔看,可惜好好一部剧被毁了,这啥呀,女儿被凶手约走了,还有心情在那分析案情,不赶紧去找人,真实世界都死100回了!你老卫对人家用情那么深,把人家儿子当自己儿子养,各种全家欢,哦,你情人死了儿子就一眼不看,现实里也不可能吧,继续说,本来现实里刑警也不可能去收养这样一孩子,但是看在电视剧还不错的份上就接受了,你说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感情,老卫帮白晓芙养儿子不是更能说得过去,结果你该养的不养,不该养的养,编剧大哥或姐,观众很别扭啊!老卫为什么一定要那样逼武小文,啥意义?最后,谁能告诉我为啥要照着那幅画杀人,狠狠扣一分发泄。ps特别表扬杨漫这演员演技还不错
怎么说呢,二陈在里面表现都不赖,这是这部剧最大的优点了。剧情还可以再紧凑更突出主题一点,时间线也不必非要如此打散。啜妮最近好高产啊,还蛮不错的演员戏路不算窄,也不生硬。
看了一下演员表,从另一个角度猜凶手,目前只露出两个镜头的喻恩泰,如果他不是重要角色,实在没必要接这戏吧,所以我投一票他是凶手,至少是其中之一
非得扔那么多烟雾弹,故弄玄虚,最后半集不用推理直接自爆破案啊!又是个烂尾剧,好好讲讲破案过程不行吗
国产剧什么时候才能不磨叽,少一些无谓的回忆和尴尬的主旋律,多一点留白,多点审美,多点新意。
前半部分线索过于繁冗,嫌疑人太多,基本半溜号看的,后半段剧情渐渐紧凑清晰起来。陈建斌比演皇上时候精彩了不是一星半点。陈晓还是去演古装偶像剧吧,尤其是一演到家庭剧情部分,就整个面瘫脸。
如果把后面的煽情上价值的力气都用来好好解释案件就好了。一整个警察局没一个人想到翻翻名画就离谱。卫峥嵘人设太烂了,说专业能力吧,白月光去世就撂挑子不管放任连环杀人犯继续作案,说感情吧……他都不配谈感情。ps:真的很不喜欢凶手就是主角身边人的设定,有一种作弊的感觉……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短视频里看到那一个个杀人现场,布置的太唯美艺术了,越往里看越觉得这部剧编剧太牛了。他一直暗戳戳的留下小细节和暗示让我全程以为猜到了凶手,却在倒数第二集反转到的一个经常出现却完全不起眼的人身上,不得不说这把操作太溜了。最后一集虽然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可是我却看流泪,也许很多人只是把这个剧当成打发时间的消遣,但他确实也是想表达出一种人民警察的情怀,保家卫国,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很好看。剧情上头程度来说个人觉得是超过漫长季节的,更别说集数还多出一倍,足见剧本功力。问题是铺垫了这么多内容,最后的收尾却过于仓促粗糙,有些细节和人物都没收回来,难免令人遗憾。
有点虎头蛇尾。表演上真的是细腻完整,很难得全员无拉胯。挺喜欢吴嘉那个演员,一双眼镜真的含着淡淡阴郁,但娃娃脸一笑又很阳光。选角选的很好。👍
再也不看国产悬疑了!!去年刚被回家的女儿坑,没想到又掉到十三载这个坑里了…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老卫和白晓芙这对狗男女,就没有这些破事了。情节拖拉:虎头蛇尾,用两个小时电影能讲清楚的事情,使劲抻了24集。不重要的推理过程磨磨唧唧讲了22集,最后2集强行锁定犯人,直接结局。各种漏洞:一大堆伏笔没解释清楚。恶心升华:结果竟然能扯到环保和警察队伍。人设崩塌:老卫就是个自私自利不知道反思的渣男!白晓芙同上!要不是老卫和白晓芙两个已婚人士勾搭暧昧,前夫哥也不至于被逼成一个杀人狂。那些无辜的女生也不至于丧命。结果最后都被他们总结成了基因环境因素!真是不要脸至极!编剧到底有没有三观!
怎么说呢,就挺失望的...故弄玄虚、表演生硬、情绪不合逻辑、推理还停留在小儿科阶段...还以为国产刑侦剧拍了这么多部,能上个档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