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这个片子简单宁静,却又不乏趣怪之笔,正适合秋天找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来看。
片 名:《海鸥食堂》导 演:荻上直子主 演:小林聪美、片桐入、罇真佐子出品时间:2006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很奇怪我这么一个观片向来偏好重口味的人,会去喜欢《海鸥食堂》这样清淡的电影。
故事讲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某个街角,日本女子幸惠开了一间食堂,之后因缘际会遇到些有趣的人和事。
食堂陈设简单干净,蓝白基调,只在细节处做些文章,桌椅皆为原木清漆,案台上时时有白色菊花。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真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不肯卖寿司清酒以迎合食客,所以生意一直惨淡得要命的店主幸惠。
闭着眼睛在地图上随手一指,指到芬兰,然后就搭飞机过来的小绿。
被电视里芬兰的空气吉他比赛吸引,在父母相继去世后便动身前往的正子。
你看,多有意思,她们都是看似拘谨的日本女子,但却做着这样任性的事。
电影的气质里头有种难得的简约,免掉长情大爱,是陌上游春也一样可以不落情缘的干净。
三个女人先后来到赫尔辛基这个离日本最近的欧洲城市,也许各自怀着心事,念及过往悲从中来或者也有一哭,但哭者自不倾诉,而那对面坐着的观者也不问及。
是,人与人之间有些话原本不必说尽,因为说与不说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也无非就是彼此温柔地对待。
海鸥食堂的食客也都趣怪得很——热衷日本文化的芬兰帅哥,因为是食堂的第一个客人,所以永远可以在这里喝到免费咖啡。
从前也在这里开店的中年男子,跑进食堂来反客为主,教幸惠泡咖啡之前说一句咒语能够使咖啡的味道变好。
还有因丈夫离家出走而满脸阴霾的大婶,气势汹汹要了烈性烧酒一饮而尽,谁料如此豪气的她竟是个“一杯倒”,三秒钟后就到了桌子底下。
之后,一脸愁苦相的正子陪了这位大婶一个下午,明明不懂芬兰语,正子却完全明白她的哭诉。
所以说红尘处处一般,悲伤的人在哪里都是一样。
纵然上帝毁掉了巴别塔,又变乱了人族的语言,但其实世人的情感逻辑说到底又能有多大差别?
而店主幸惠从形貌到内心都带着一股子天真——会在认识小绿的第一天就将她留宿在家,仅仅因为“能够完全记住《科学小飞侠》主题曲的一定不是坏人”——但她外柔内韧,随遇而安中始终保留有一点坚持,虽然她所做的也不过是切切煮煮这样的小事。
这就很好理解当小绿向她建议用驯鹿肉和龙虾替代传统材料来做饭团的时候,幸惠会说——饭团还是要用梅干、鲑鱼和鲣鱼做。
这里也是。
哪里也是。
呵,这哪儿是在讲饭团呢,这是在讲人生。
《海鸥食堂》之好,正在于它懂得“深深话浅浅说”,比起时下某些拼命“拗造型”的所谓大片不知高端多少,也不知真诚多少。
大概这也正是这部小成本又没有美女出镜的电影能卖翻五亿日元的原因吧。
片中有那样充足那样热烈并且清洁的阳光,恰是北欧不可多得的夏日。
有一幕,失意的中年男子走出海鸥食堂,低头瞥见衣襟上剩有一粒米饭。
这时他就停步,拈它起来,端详片刻之后把它放进嘴里仔细咀嚼,然后继续走向有阳光的转角。
我想起当年佛祖在灵山说法拈花示众的手势,因其内心的澄明高妙,竟至于众生不可以言对,只能一笑以报之。
禅在一啄一饮间,生命里最大的修行,其实是饥来餐饭倦来眠。
这部电影清淡平和如同俳句,暗藏着禅机。
我还记得在片中幸惠问小绿,“假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会想要做什么?
”小绿挠头,认真想想,然后说,吃很多好吃的。
这真是最本心的回答,因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做的,也无非是以吃来顶住绝望。
真的,你看这世间放眼望去,当中哪一个人不眷恋一茶一饭的光辉?
2007-10-5
我的个人公号:逍遥兽
白开水有味道吗?
我相信是有的……很难得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久久的怀念并珍藏了,而《海鸥食堂》正如是。
2006年的片子,按道理说,很久远了,可是每每想到这部电影,心里都有一股淡淡的感觉,可能是芬兰海边潮湿的雾气,是原始森林中静谧的气氛,晨日阳光下喧闹的市场,海鸥……说白了,三个日本女人的故事,由着不同的原因,却相逢在芬兰这个异国他乡的餐馆中,成为了好朋友。
故事缓缓的叙述中,点点滴滴的透露出三个女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却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
女主人公幸惠远避他乡,却想找到食堂进餐中,人与人的一种交流的自由和关爱;绿就是想远远的去旅行,结果怀着满腹的心事来到了离日本最近的一个国家,原本,她想去塔西提的;而正子再照顾完生病的父母并且养老送终以后,出门放松旅行,转机途中行李丢失,暂留赫尔辛基,结识了在此地开日本料理店的幸惠和绿。
故事慢慢开始,有了每天来只喝一杯咖啡(还是免费的)的帅小伙——迷恋日本文化,有了来吃肉桂面包的三个老太太,有了面相凶神恶煞,确是由于感情受挫的中年妇女,生活中的平淡故事,就如此委婉的通过格格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说实话,日本这个种族很好的继承了中国古人的文明精髓,经常能从平淡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真实和内涵。
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你马上就知道,这句话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吐露出人物的内心性格。
具有文化内涵的日本人,在电影中,更将这种人文关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过此片的人都会记得,当三个主人公将醉酒倒地的芬兰女人送回家后,正子麻利的动作,关切的表情,语言不通的两个人的交谈,回家途中,正子未卜先知的说出芬兰女人痛苦的原因。
导演通过细微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说是琐碎的安排,却真实的刻画出了生活的无奈,悲伤,而且这种感情没有国界。
海鸥食堂的平淡生活,伴随着三个女人的忙碌而慢慢的告一段落,但生活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
同样的审美情趣,也展现在日剧《冷暖人间》中。
这部电影,从淡淡的悲伤开始,以欢快的步调结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但是你可以品味出生活的百味……你说白开水有味道吗?
我想,一定是有的。
看着看着香味就飘了出来咖啡应该是淡淡的但是肉桂卷似乎连枫糖的味道都一并飘出来了找了若干个肉桂卷的方子,这一个算是好用又好食放在这里不但给自己一个以后尝试的方向更可以借鉴给同样被香味袭击的你原帖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c5e1d0100060b.html》肉桂卷,英文叫cinnamon roll,在美国费城叫cinnamon bun,但美国其他地方则叫sticky bun,有时也叫Philadelphia sticky bun,意思都是指一个东西,一种小面包,中间掺和着肉桂和糖,吃起来松松软软甜甜的,还带有一点肉桂的辛辣味。
我上网查过资料(foodtimeline.org,很不错的饮食历史网站,懂英文的可以去看看),上头讲这种所谓sticky bun的起源不在英国,不在法国,更不在美国,而是斯里兰卡的产品。
一开始我还有点吃惊,这种英国人早茶不可少的一道点心,怎么是斯里兰卡的呢?
后来才知道,斯里兰卡特产肉桂和红糖,所以有做肉桂卷的条件,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欧洲到远东的海道通航后,各种香辛料包括肉桂才逐渐传到了欧洲。
真正的大批量出口则是十四世纪以后的事情,那时的海运和包装技术已经比以前强了许多;再加上马可波罗从中国回意大利,途经斯里兰卡,顺便畅通了商道,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了做肉桂的条件。
香辛料和红糖在英国上流社会的真正普及已经是十七世纪的事情了,而流行喝咖啡也是在十七世纪以后。
因此我推算,英国人边喝咖啡边吃肉桂卷的历史不超过三百年。
上个星期烹饪课考试(请参看“新西兰上学记:62、烹饪课の事件”),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肉桂卷。
一开始不知怎么搞的,我把菜谱看错了,以为面团里要加糖,差点被老师扣分。
还好,有惊无险。
流程如下:先把一杯面粉、三茶勺发粉筛进一个不锈钢盆里(不知怎么搞的又忘了放四分之一茶勺盐,不过没有盐好象效果更好);随后在面粉里放入 50克黄油,要切成碎粒,用一个钢丝制的pastry blender,把黄油硬压入面粉里,使面粉呈面包渣状;接着放两小勺牛奶在不锈钢面盆里,用刀用力搅拌,等到牛奶完全吸收后,再酌量添加。
切记:牛奶千万不要多加,否则面团变成胶状,烤出的成品过于粘口,不够松软。
把面团揉成一个firm dough之后,放到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一块4、5毫米厚长方形面皮(要是不放心,可以边擀边用尺子量,我们老师就鼓励我们这样做。
外国人精确到这样的程度,所以西点做的好。
当然中国炒菜要这样做就成了笑话。
)面皮擀好后,溶化25克黄油,然后用小刷子均匀的涂在面皮上。
再均匀撒上一层红砂糖和少许肉桂。
肉桂不要太多,否则就成斯里兰卡人了(哈哈,开玩笑啦)把面皮卷成一个卷,尽量卷的紧一点,不然的话在烤的时候面卷会涨散。
面卷按2厘米切段,装上烤盘, 160度烤15分钟。
取出趁热吃。
最好配喝咖啡,奶茶次之,白开水再次,没有水干咽最次 。
最近听说美国有罐装肉桂卷面世。
开启罐子,取出一长条肉桂卷,切段烤,就可以吃了。
方便是方便,总觉得有点奇怪。
如今市场上什么东西都可以罐装,可总没有自己做的有趣,吃的香。
三个女人幸惠,一个心里温暖的人才能开出这么一间明亮的小店吧,简单,舒服,干干净净。
可以念念不忘的找歌词,可以带初识的人回家,可以亲切优雅的面对任何质疑的眼神,看起来像大孩子的小小身材却隐藏着坚毅和坚持。
小绿,她让我感觉到方形脸留娃娃头或者短发是多么的可怕,连大眼都衬成对眼了,能完整的记得久远的卡通片歌词的人内心一定一直都有童年那个部分的延续,所以她也最卡通,最直接,最可爱,她是胡乱到这里来的正子,她根本就不想离开,照顾家人已久,忘了自己的世界还能主宰什么,忘了自己还能带给世界什么,忘了活力安宁从哪里才能找到,连随身的行李都放进个、自己不知所云的东西,她却是寻找过来的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在这人间穿梭,以为日出时就是光明,日落时就是昏暗,殊不知,只有当我们清醒时,才是真正的破晓。
我时常和身边的人聊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无非是生活真辛苦,小时候羡慕长大,长大又羡慕童年,那些闪光的梦想似乎已经成为一些笑谈。
最近,看了日本导演荻上直子的作品《海鸥食堂》,这部拍摄于2006年的电影就像一个成人童话,用温暖缓慢的节奏演绎着一蔬一饭,演绎着生活中喜怒哀乐。
而观众,怎能在那些滋滋作响和散发着浓郁芬芳的咖啡中慢慢被治愈。
看完《海鸥食堂》,我首先想起了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不让任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壳或蚊子翅膀把我们抛出轨道。
让我们黎明即起,迅速吃顿早餐,平心静气,毫不心烦;任客人来来去去,任钟鸣孩子哭,下决心过好这一天。
在《海鸥食堂》中,我们领略到芬兰绝对的风情,还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在异国逐渐绽放的过程。
除了那些曼妙的风景和热闹的食客外,《海鸥食堂》依然沿用了日本独特的美学体验“治愈”。
荻上直子的“治愈”并不是对既往风格的延续,她借助“治愈”的外衣,一层层剥开生活的伪装,让聚集在“海鸥食堂”的人逐渐找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在食物中和过去和解,和自我认同。
“治愈”最初出现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当时的日本经济十分不景气,整个日本社会充斥着迷茫空虚的情绪,日本文化界的开始通过通过具有“抚慰”性质的广告、音乐、电影、动漫来缓解这种消极的情绪,进而衍生出了“治愈”以及“治愈系”。
“治愈”是指通过音乐、电影、书籍、一件事或者一句话来缓解积压在人们心里的压力、疲惫、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抚。
对“治愈”尽兴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治愈”心理源于“原罪”意识。
战败之后,日本进入经济发展困难时期,失业率高,犯罪率高,民不聊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家庭功能逐渐丧失,很多人因此迷茫无助。
因此,“治愈系”的出现恰逢其时,比如西河克己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一碗阳春面》、《野菊之墓》,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 栗山富夫的《钓鱼日记》等作品。
“治愈系”电影以其温暖舒缓的闲适风格进入影像世界,而这部《海鸥食堂》更是将“治愈系”美学发展到了极致。
导演荻上直子用简单平凡的食物来治愈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乐,用巧妙自然的方式遮蔽住了每个人心中的伤痛,不刻意煽情,只是在合适的时候轻微表露这些悲伤。
更难能可贵的是,荻上直子放弃了说教式的劝导,而是用美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前来《海鸥食堂》的每一个人打开了一扇治愈的大门。
女主角幸惠在芬兰开了一家名叫海鸥食堂的餐馆,餐厅的装饰简单舒适,遗憾的是,餐厅总是无人问津。
幸惠对此似乎毫不在意,总是慢慢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和餐厅。
一次,来了一个喜欢日本文化的芬兰青年,因为他是餐厅的第一位顾客,所以拥有了免费喝咖啡的特权,后来,因为各种巧合,幸惠的店铺又来了小绿和正子。
小绿是因为随便在地图上指了一个地址,所以才来到芬兰,而正子则是因为在电视中看见芬兰举办的各种节目来到了芬兰。
她们聚集在幸惠的小店,在这里治愈别人,也被别人治愈。
最后,幸惠的小店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起承转合,故事简单干净,虽然缺乏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但好在电影纯粹优美,依然不失为一部佳作。
治愈系的电影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总能把生活中的一切不顺遂的内容剔除干净,然后将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纯粹,踏实,安静,温暖。
或许正如那句,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钱买的。
《海鸥食堂》作为治愈系电影的典范,我们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见所有我们和“治愈”相关的元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治愈”元素中,在荻上直子给我们的温暖中感受“治愈系”的爱和力量。
治愈意象之食物:美食具有强大的治愈能量,在日本很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见以美食作为核心或者素材的电影。
比如《小森林》、《澄沙之味》、《深夜食堂》等,这些电影中的美食已经不单单是电影素材,已经成了日本电影文化的一部分。
在《海鸥食堂》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常见的食物,咖啡、饭团、肉桂卷、天妇罗等,简单的食物可以让心灵回归平和宁静。
海鸥食堂的老板的前老板因为家庭的原因悄悄潜入食堂,想要拿走自己以前的东西,结果被归来的幸惠、小绿和正子撞见,虽然这位一败涂地的前老板并没有说出什么来,幸惠依然热情的邀请大家一起吃饭团。
前任老板面对这群陌生又热情的女性,面对自己以前从未品尝过的美食,似乎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在品味这些简单美食的同时,他也收获了面对平凡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这不仅是美食带来的非凡体验,也是美食最重要的功能。
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生活可以伪装和欺骗,食物却是我们自身最诚实最简单的表达。
我们得承认,在这个物质异常丰富的时代中深陷“现代性”的迷局。
瞬息万变的生活让人们有些不知所措,诱惑和欲望空前膨胀,裹挟着人们的脚步一刻不停的往前走。
于是,食物,便有了新的承载意义。
我羡慕那些能够因为一蔬一饭而感动的人,我相信,这些人心中一定充满了治愈的能量。
治愈意象之悲喜: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可能总因为一些事被治愈,这大概就是“治愈系”艺术的功能。
每个人都要做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而我们往往会被这些重要的事情所伤害。
我们渴望友情,友情同时也会带来背叛,我们渴望亲情,亲情也会伴随着死亡,我们渴望爱情,爱情偶然也有绝望。
然而,这些事情是我们注定要自己承担的。
幸好,还有电影,能够给我们安慰。
在《海鸥食堂》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秘密心事,荻上直子并没有这些秘密大书特书,而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我们在这部电影中找不到任何问题的答案,比如正子照顾双亲二十多年,直到双亲相继去世才得到解脱;每天站在橱窗前恶狠狠地顶着她们的芬兰女士,因为丈夫的突然离开而悲愤交加;小绿在芬兰书店怀念和弟弟一起看动漫的时光,后来因为种种意外,小绿在芬兰寻找宁静和解脱;而那位一直独来独往的芬兰青年似乎也有难言之隐,因为他从未和朋友一起来过。
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幸惠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安放自己秘密的地方。
在每个人活在秘密之中,这不仅是电影中人物的特质,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带着秘密苟且,寻求诗和远方,然后被远方的宁静和安详治愈,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荻上直子并未对这些秘密进行探究和阐释,而是以食物所谓过度,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电影中所有沉重的过往都被掩盖,这样让电影拥有了更加纯粹的美学表达。
清新自然的环境,温暖人心的力量。
这种对伤痛的遮蔽和转移既可以让电影更有深度,也可以提高整个观影体验。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大概也是荻上直子在拍摄这部时的心境吧。
治愈意象之回归:海鸥食堂刚开业的时候,店里没有一位客人。
小绿来了之后,积极向幸惠提出意见,帮助幸惠改变食谱。
在尝试更新的时候,却发现芬兰当地的食材和日本食物无法相融。
于是,幸惠便放弃了创新,坚持原来的味道。
日本美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都是返璞归真,比如,海鸥食堂的主打食物饭团,这是一种很简单的食物,在味道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它的好就在于熟悉的味道。
影片中有句台词是:有些东西虽然朴素,但真的很好吃。
饭团就是这样的美味。
荻上直子在这里加入了自己的生活观,她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一种纯粹至简的生活。
这种对简答的追求也贯穿到了她的电影《海鸥食堂》中,海鸥食堂的装修简单自然,风格和色系也不出挑,但却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幸惠将食堂营造出家的样子,让那些心灵无所依规的人在这里找到了暂时的避风港。
芬兰绵长的海岸、静谧幽深的森林、无拘无束的海鸥、淳朴自然的饭团、馥郁芬芳的咖啡,一点一滴都闪烁着生活的光辉。
在《海鸥食堂》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个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起来毫无关联,却构成个每个人的隐秘过去。
这种自然而然的表现手法也让电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和禅意。
食堂生意逐渐好起来了,幸惠、小绿和正子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依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外人看来,这种欢喜微不足道,但在她们三人心里,这种喜欢是上天的恩赐,是回归自我之后难能可贵的拥有。
天上地下之间,有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是远非我们自己那小小的哲学体系所能解释的,既然解释不了,那就让自我回归,在温吞的生活中青梅煮酒,云淡风轻。
“治愈”是一种美学概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治愈系电影中,我们可以读懂平民化的生活,并将之和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在这些温暖的影像中,和过去释怀和解。
和一些追求视觉刺激的商业电影不同,治愈系电影的美并没有统一标准,我们也很难用同质化的词汇来描述观赏时的感觉。
因为治愈系电影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有些人的理想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些人的理想生活是古道、西风、瘦马,还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当然,我们别忘了,不管喜欢哪种生活,都要停下来抱抱自己,当你放下手臂的时候,应有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
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开一个小书吧或者小咖啡屋,店里有简单但是可口的美食,有很用心煮很好喝的咖啡,有一个坐在店里安静看书的女主人,客人不多也不少,生活不火爆但也不差。
每天午后守在自己的店里,傍着透进格子窗的阳光,读书上网写字。
时不时进来一个客人,门口的铃铛叮叮作响,我抬起头,看到某张熟悉的脸,彼此微笑。
这种惬意悠闲的生活,一直是我心底深处的一个梦想,却从来没有付出任何努力让它成为现实。
理由当然有许多,最重要的一点,这样的一个小店怎么能保证它能养活我呢?
如果生意不好冷冷清清,会不会很发愁,发愁亏本,发愁下个月的房租。
人在发愁的时候那些阳光那些午后也许就不如现在看到的这么美好。
所以,我一直把自己的梦想仅仅当作梦想,just a dream。
海鸥食堂就是一个很符合我的梦想的小店,一个小小的餐厅,有着大大的玻璃窗和原木的桌椅。
每一天,三十出头的女老板Sachie坐在亮堂堂的店铺里,发很长时间的呆,或者使劲擦桌椅。
桌上的花生气勃勃,淡蓝色的墙壁有如大海般平静,等待着来往的过客成为食堂的客人,可以被女主人喂的象海鸥一样胖滚滚的。
为了这个梦想,sachie坚持着自己的小食堂,每一天,她对着每个过往的路人微笑着。
我很喜欢sachie的微笑,她的微笑有一种温婉恬静的真诚感,和我们身边的女人不同。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们几个朋友看一张照片,一个女孩不怎么漂亮,对着镜头笑的很灿烂。
我的一个朋友说,这是日本人吧,中国人没有这样的笑容。
我听到这句话,心里不知是何滋味,但偏偏我的心里也有同样的感觉,中国女人没有这样的笑容,这是很奇怪的说不出来但却确实存在的区别。
这是为什么?
也许在几十年前,我们可以说是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封闭,可是现在,很多女人的生活早已衣食无忧,可是脸上却依旧找寻不到那种温婉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被文化抛弃或者说把文化抛弃的结果吧。
Sachie微笑着,终于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时刻迎来了第一个客人,一个挪威小伙子。
这个男孩很喜欢日本文化,因为是一个月来的第一个客人,所以他可以永远在这里免费喝咖啡,于是他每天准时来海鸥食堂喝咖啡,没有任何的不自然,他就是非常怡然自得的每天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咖啡。
接着,Midori出现了,她是一个生活忧郁但喜欢卡通而且会场卡通主题曲的女人,因为她对卡通的喜欢,sachie认为她一定是一个好人,留下她做帮手。
然后又来了一个Masako,她是一个把青春奉献给父母的老处女,父母去世后一个人来到芬兰。
她说,她来到芬兰的原因是因为芬兰的一些很奇怪的比赛,模拟吉他声音的比赛,蒸气浴比赛,那些芬兰人可以把这些很无聊的比赛很认真的进行着,所以她想,芬兰一定是一个没有忧愁的国家。
于是,这三个日本女人和那个芬兰男孩在极昼的芬兰努力经营着海鸥食堂。
海鸥食堂慢慢的有了自己的顾客,慢慢的生意好了起来。
有一天,Sachie看着食堂,欣慰的笑着:终于坐满了。
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许多,但始终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
她相信,一样喜欢三文鱼的芬兰人一定会吃的惯日本菜,这就是她坚信自己的食堂一定会开办下去的原因。
很简单的想法,没有市场调查,没有数据分析,只是想做,就去做了。
我喜欢或者说我羡慕这样的勇气,能够勇敢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放弃那许许多多的物质诱惑,为了心里的一个小小梦想努力着。
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生活。
生活不一定要很有钱,物质的富足也许带给人的是空虚,而充满希望,充满信念的生活却会让人感到幸福。
我相信,Sachie是幸福的,来到海鸥食堂的那些客人能感受到那种幸福的磁场,他们来到这里不仅仅为了美食,也是为了感受那种幸福的感觉吧。
看着这部电影,我忽然觉得,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边,伸伸手就会够得着。
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
做一部幸福的电影,这该是这部电影的小小梦想吧!
还记得“下厨房”的小猪同学问我,“锦。
食堂”这个博客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我说:没有啊,只是想要一种亲切平实的感觉,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
直到我看了电影《海鸥食堂》,幸惠说:“我要开的不是餐馆,是食堂,更加切近人的,路过门口时只是顺便进来吃个饭……”。
这个执拗的小仙女把我的梦想在电影里实现,看这部片子很多时候陷入恍惚,总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在炉灶前切切煮煮的姑娘,而这个食堂,真是和我想象中的场景别无二致啊!
一直在和朋友们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要开一家充满人情味儿的小店,可以是书店、咖啡馆、杂货店、西饼屋、小酒馆等等,面积不必很大,一定要明亮,阳光洒进来把碗碗盏盏照亮,朴实的地砖、原木桌椅、绿色植物,脚下一两只懒洋洋的大猫,走进来的都是相熟的客人,提供简单新鲜的食物,叙叙家常、聊聊八卦,日头东升西落,如此一天就要过去,梦也该是安稳的。
记忆中是有过这样一家店的,大学时代孙先生家楼下的小面馆,老板娘是个丰满热情的女人,殷勤地招待、麻利地收账,我们叫她大姐,她总是爽朗地应着。
下午人少,她爱和小伙计玩笔仙的游戏,嘴里念念有词:“笔仙笔仙,你说店里现在有几位客人呢?
哦,两位啊,你说对了呢!
”说到这句,我忍不住噗嗤笑出声,于是整个店里都是暖洋洋的,充满着食物香气与浓浓的情意。
都是和幸惠、小绿、正子一样天真而坚韧的女子,不冷漠、不迎合,这种坚持,无比奢侈。
小绿问幸惠:“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做什么?
”幸惠说:“吃很多好吃的,叫上最好的朋友一起”,一蔬一饭,简单生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海鸥食堂。
我养了一只猫,她虽然还小但是玩累了一样会爬在你的怀里沉沉地睡着。
她的虎斑纹还不是清晰如时光留下的斑驳沟壑,但是细小的茸毛在午后的阳光下一样会闪出金黄色的迷人光芒。
酣睡中的细微呼吸像是通往另一个铺满鲑鱼厨房里的芬芳小路。
有时忽然醒来,添一添腮边的白须,又不知天高地厚地沉睡过去。
我把她抱在怀里,站在五楼的阳台上看到对面的马路上人来人往。
如果等有一天我也长出了白须,多希望能遇见一个喜欢的姑娘,把怀里的猫咪交到她手上。
告诉她别再匆忙赶路,别在电话里焦急地等候永远都是那串忙音的回复,别再为爱一个人而蹲下来独自哭泣。
我把心爱的猫咪给她,也给了她一个停留下来的理由。
人和猫陪在一起,人和人陪在一起,不过只是为了并肩看一看这个落寞的人世间而已。
《海鸥食堂》这样的电影除了干净好像只剩下干净了。
没有什么野心和欲望,刀叉碰撞的清脆声响掷地有声,这本来就像是回答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疑问的合理答案,所以即便是空旷泳池里的划水声音也存在得天经地义。
三个没有过任何交集的日本女人在芬兰的一间小小的日式料理食堂停留下来,她们煮咖啡给热衷日本文化的芬兰小伙子喝,烤肉桂卷给站在门外交头接耳的寻常妇人们吃,用梅子饭团为被丈夫背叛的女人疗伤,然后戴着彩色框架的墨镜躺在芬兰午后的海边享受着这个世界上最廉价也是最珍贵的阳光和海风。
她们不问各自的出身和来历,也从来不去想要从对方身上挖掘意义,她们陪在一起也从来没有想过或许只是为了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世间而已。
然而这样的电影似乎又在暗示着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背后人们所向往的内心世界某种意义上的大同,即便伤害与每个人的过去都是在所难免和无法逃避的,但停下来过简单生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内心层面的追求而是当下所应获得的某种状态。
长相难看,没有多余的财富,没有爱人,渐渐衰老,被人背叛,胆小腼腆,被人误解,这些似乎在大多数人身上无法逃开的疑问在这部被时光遗忘了的电影里轻描淡写地一一化解。
而我也在这中间看见那么多年来围绕在女人身上无法逃开的宿命也被独立自信,热爱运动,宽容善良,静静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所取代。
爱与不爱好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年轻还是年迈都能够活出当下所应有的合理姿态。
所以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它告诉每一个人不管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生活本身就是水滴石穿。
庄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他醒来后唏嘘不已,认为醒来后的看见的自己也许是蝴蝶梦中的庄子。
我们每个人都曾对自己抱有疑问,不管你对自己现有的生活是否满意,都想变成另外一个人,过一过另外一种生活。
可是世界的尽头究竟在哪里,怎样的自己才算是最完美的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走进那间海鸥食堂,面对满桌的阳光和端上来的一枚芳香的梅子饭团,会不会嚼着香甜的饭粒说,哦,原来生活的味道本来就是这样的。
大概由于YKK经常推荐日本电影(尤其大多是很清淡风格)的关系,我逐渐喜欢上日本电影缓缓的叙事、简练的情节、干净的画面。
今天下午终于雨过天晴,趁着大好阳光给自己找了部《海鸥食堂》,光看海报就猜想故事发生的地方阳光饱满。
打开土豆网一边缓冲一边看简介,然后完全放松地看下来,三个女演员都不是很漂亮,但很平易近人。
中间有很多温暖的画面,同时能使人会心一笑。
在芬兰一个离日本最近的城市赫尔辛基,那里的芬兰人都很平和,没有争吵。
女老板实惠来自日本,她经营的海鸥食堂生意惨淡,开张一个月都没有顾客,每天都有3个老婆婆经过看见她在擦餐具,实惠看见她们的时候总是会真诚地微笑。
终于有一天,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小帅哥进去喝咖啡,给海鸥食堂带来第一笔生意,由于他是第一个顾客,实惠特许他每次来喝咖啡都免费。
后来,同样来自日本的小绿与正子因为不同原因,先后来到了那里帮忙。
顾客也多起来,很多都很有趣,比如教实惠煮咖啡的中年男人,喝酒不行却很豪爽的女人……最后,实惠在游泳池里说:“海鸥饭店 终于满座。
”三个女人多少可以算是了无牵挂了才把自己都放任到一个陌生国家的小小食堂里,隐忍中透着坚强。
小绿记得《科学小飞侠》的完整歌词,实惠因此认定:“能够完全记住《科学小飞侠》主题曲的一定不是坏人,可能。
”我完全接受实惠的择友标准,根据一个人爱好的东西来判断好坏往往取决于自己本身的性质,比如我倾向于认为喜欢手绘或者干吃奶粉爱吃火锅说话带梦想色彩的人可能和我谈得来,于是即使是初次对话也觉得一见如故,彼此的信任也很牢固。
正子的父母去世后她卸下20多年的负担来到芬兰观光,但行李一直没有被运到,她在等行李的几天里一直光顾海鸥食堂,有一天,她问:“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可以这么平和?
”小帅哥回答:“森林。
因为我们有森林。
”于是她起身去森林并且采了好多蘑菇,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把蘑菇全弄丢了。
她的行李终于运来了,她打开却只看见一堆金光闪闪的蘑菇,她从日本所带来的一切家当早已经悄悄变成了她在芬兰采集的一切,于是她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街上一个奇怪的大叔寄养了一只猫在她那,她得对那猫负责留在芬兰的海鸥食堂。
很好,大家都安定下来了。
用揉进真心诚意的食物吸引到一帮有心有趣的人聚合在一块,大家彼此语言可以不通,只要各自默默坐在餐桌上,享受美味的食物,填饱肚子后回家,美好的东西就这么朴实简单。
金三顺说:“这世界上有三样东西不通过学习就能懂,音乐,绘画,还有美食。
”每一种都是打开人心的无敌钥匙啊!
每种我都爱!
为此我要勤劳一下,慰问一下胃:“胃,你好吗?
”于是晚上我买了一包(四根)双汇脆皮香肠,白萝卜,3克海苔,180克麦丽素,4个玉米馒头,两根糯玉米,一杯芦荟酸奶,一些步步高自制糕点(步步高的自制糕点越来越差劲,不用心的结果挖),亲自下厨做了四道菜:白萝卜炒肉(炒出了妈妈传授的正宗味道,其实全靠剁辣椒的功劳)、炒脆皮香肠(凑合)、油渣炒豆豉(奶奶的拿手菜,小时候经常吃,也最爱吃,纪念一下)、手撕包菜(这道太失败,全倒了),啊,全是炒菜!
口味非常重,以至于妹妹担心我是否压力太大,没有没有,只是因为我炒菜不试味道,所有菜不管分量一律两勺满满的盐。
哈哈,明天做饭团吃哦!
自己的食堂随便吃!
海鸥食堂是日籍女主幸惠孤身一人在芬兰的赫尔辛基所开的日式小店的名字。
一个主打日式饭团的简单小店,没有清酒、没有寿司,甚至也没有客人。
女主相继收留了长相凶残、内心善良的小绿和弄丢了行李的健忘大妈正子。
食堂的生意渐渐有了好转,她们接待了形形色色的客人。
来蹭咖啡的二次元小哥,来传授冲咖啡的咒语的大叔,因丈夫出走而悲伤酗酒的大妈,三个每次经过都透过落地玻璃窗对女主评头品足最终被肉桂卷的香味吸引进门的老太太。
幸惠和小绿聊天时说过:“有些东西很朴素,但是很好吃。
” 是啊,有些东西看上很简单,但是很好吃,正如一碗温暖的清粥、一块新鲜出炉的面包;而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往往最考功夫。
除了食物,别的简单朴实的东西往往也很美好,就像装潢清新的海鸥食堂,以及这仨中年日本妇女的生活。
正子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好。
” 幸惠说自己只是不做不喜欢的事情而已。
在平静的北欧小镇开着简单的小食堂,和小伙伴们卖着自己喜欢的食物和咖啡,看着顾客满足的样子,是多么理想的状态。
但这只是电影,无论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还是可以给自己冲杯香浓的咖啡、做顿美味的饭菜来自我治愈。
这都很简单,但是足够美好。
所以看到大叔教幸惠冲咖啡,我也给自己冲了杯,即使没有Kopi Luwak(印尼猫屎咖啡)。
而现在,我电饭锅里的土豆焖饭已经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了,朴素但好吃的东西,我来了。
在芬兰转机,到赫尔辛基市区转一转,发现真的有电影里一样的海鸥食堂存在。
虽然已经5月,但北欧的天气还是很冷,路过食堂走进去小坐,屋内是安定、祥和的氛围,充满着日式的人间味。
品尝了朴实美味的饭团和香气浓郁的肉桂卷,在寒冷的天气里倍感温暖和宁静。
地址可以搜:Ravintola Kamome营业时间:11:00-21:00供参考。
穿越了,回到铃木
看完之后就想跑去大吃一顿日本料理!节奏有点慢,但是很温暖
北欧:东亚的反义词。
女性电影,美食、生活、人与人、自我寻找、异国风光。只可惜除了传统的日式治愈外,没能找出点其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整个电影显得格外没新意,平淡不一定是缺点,但平庸一定是。
别人做给你的饭团才好吃
食物也是一种疗法,于人于己。芬兰不愧为移民圣地,同时也表达日本人想要逃离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唤醒本能无疑是幸福的。北欧小国居然有这么多人会用筷子,一家日式餐厅却无人问津,不知道导演是过于自信还是太自卑。
相比之下,海鸥食堂更舒适淡雅,像阳光下的大麦茶!但是深夜食堂更可口些!有个朋友说每一个八零后都希望开一家自己的酒吧,或者咖啡馆,现在看来食堂也是很好的选择呢!
疑似一些日本阿基考里斯马基的角色跑回了芬兰,成为“怪人”不是因为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敢不做那些不想做的事。乌托邦食堂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非常塑料,不如说是一部在做梦的动画片,“芬兰为什么这么恬静,因为我们有森林”都成了醍醐灌顶,那就送你一行李箱蘑菇回家。片桐入太有特色啦!
《第36个故事》的芬兰日本怨妇团版,日本的美食电影真不好看,真不好看。
三个欧巴桑主打的纯玩感觉的老清新,看来老清新、小清新都不是我的菜,还是看园子温吧
故事没什么,但是算是拍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态度吧,幸惠是自身的理想状态呐。在异国悠闲自在地生活,真不错。PS:芬兰被拍的真美好:D
海鸥禅学院吧这是,真烦小日子动不动鞠躬那一套,这种假温情看多了觉得腻,小绿瞪眼也好尴尬😅
想到美食,意大利是披萨,德国是香肠,美国是汉堡,泰国是冬阴功汤,棒子是泡菜,日本是寿司,我们的是什么呢。。。选择好像太多了[思考]
日本电影总是那么清新唯美。看的很有食欲。那个小绿的长相突破了我的想象。
喜欢到无可救药
只能呵呵后了。太肤浅欣赏不了这样平淡の幸福
改天排個日程去看看有沒有お握り吃..
好闷。。。
唯美的一部 装13的一部 舞台剧式风格的一部。淡淡的芬兰味道和喜爱和风及日本漫画的男孩,古怪的餐厅三人组以及平淡到乏味又很让人感受生活气息的结局。
一蔬一饭的人生,深入浅出的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