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一个人玩残?
就是给他洗脑。
洗脑这件事虽然不至于像影片中如此机械化。
但它却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的。
我们总是在给人洗脑,也被人洗脑。
所谓社会规则难道不是洗脑的产物。
人生,是一个哲学命题。
因为是换台的时候忽然看起来的,所以对电影前段的情节不甚了解(但也不妨碍这样一直看下去,呵呵……)。
对最后的发展是有些困惑的,本听到伊莉娜在电话里叫他之后怎样了?
也走到手术台被在脑里做了改动?
雷蒙德和他母亲中弹死了吗,还是被抢救了?
而本将照片放到海水里意味着什么?
另外,伊莉娜作为一个母亲,着实叫人看了心寒,居然拿儿子去做实验品!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译名为《谍网迷魂》,基本上是完全翻拍自62年的同名电影,只不过由韩战变成了海湾战争,电影中,denzel扮演了一名可怜的士兵,他的小队被洗脑,并成为其中一名政客的儿子登上总统宝座的试验品,幸好他们得到了一些帮助得以解决困难,电影的最后,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fbi侦破了这个惊天动地的案件,而denzel也获得了新生。
如果电影情节就是如此,那么我的这篇文章也就是多此一举了,不过,一贯相信denzel的剧本选择能力的我,无法接受他就接受了这么一部没有任何新意的电影,也许,有些情节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呢,于是细细分析了一番,觉得其中并非表面这么简单了。
要把我的分析说出来,一下还真的找不到头绪,不如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rosie,也就是尤金妮,我再提示一下,就是冒充便利店员工的,后来denzel还住到了她家的黑人女孩,fbi特别小组的成员。
在电影中,表面看上去她始终在协助denzel,而且在最后还拯救了denzel的生命,并彻底破坏了满洲国际的阴谋,这应该是一名hero,不过,如果仔细想想她的出现和后来的行为,就会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首先,她已经跟踪了 denzel很久了,要不然不会一直利用便利店员工的机会和他接触,而且很直接的在火车上正式介绍给了denzel,可是当最后denzel发觉她在跟踪自己的时候,这位女孩的解释是什么?
哦,她说:”我们发现了马文的尸体上真的有植入物,才相信了你的话。
”可是,马文的尸体是在denzel已经和雷蒙接触后才被发现的,而之前denzel只有接受过军方的调查,而且对外一点痕迹都没有显露,FBI究竟有什么理由会对这么一个普通的海湾综合症患者如此着迷呢?
一点理由都没有。
而在事态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收拾的时候,她对denzel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是FBI,这个时候已经赢得了denzel的信任,而 denzel一直挂在嘴边的就是需要接受一个测试,因为这样就能够很清楚发现自己身体内的问题,可是,这位FBI的精明人员竟然忽略了这么关键的事情,而最后造成denzel轻易的被再次控制。
那么,这些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认为,rosie根本就不是FBI的人员,或者说她并不是完全的FBI人员,她的上司才是这次事件的真正幕后人物,而根本就不是满洲国际这样的有钱人,如果这样去理解,就可以很容易解释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了。
rosie早就接受了跟踪 denzel的任务,并且了解denzel的心理活动,所以denzel在幻觉中出现过的三个人物,一个医生,一个满洲国际的特务,还有一个就是 rosie,这也就是暗示了rosie的身份是对立的。
在rosie的表妹家里,denzel问起她的表妹哪里去了,rosie的回答是”跟着寻梦女孩走了”,呵呵,她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和梦境有关系,而且镜头在墙壁上的画框驻留了很久,可惜没有看不来这里面的关联。
在投票开始后,雷蒙来到学校投票, rosie竟然可以在投票箱内贴上纸条,还可以和雷蒙的保镖耳语几句就可以操纵全局,我们知道,雷蒙的保镖其实就是满洲国际的人,他的任务就是监视雷蒙,可是为什么会听从一个FBI的人指使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rosie和保镖是在一条阵线上的,但是并不是一个上司,所以当雷蒙进入洗手间的时候, rosie一定要把保镖拦截下来,好让里面的这么一场戏可以演下去。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是我的刻意拼凑,那么我想知道当denzel接受电击疗法后昏迷了这么久,那位帮助他的老人怎么找到rosie并放心的把denzel交给他的呢?
denzel在手上并没有写出rosie的名字啊,而且,非常有趣的是, rosie看到denzel清醒后,不是关心他的健康,而是非常冷静的向他解释治疗的细节,并且很清楚的问了一句:”你还记得我吗?
”这些作风很像一个人,谁?
就是那个制造这些消除记忆移植记忆的那个医生,还记得他在第一次露面时对雷蒙的说法方式吗?
说了这么多rosie,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迷糊了?
呵呵,那么我们就把事情大致概括一下吧。
1.denzel的小队被一个医疗机构带走了,接受了手术(把军人都能带走,不容易啊)2.denzel和雷蒙被分开了,然后获得了奖章,开始到处演讲(催眠后还能获得军队发奖章)3.雷蒙被改变了记忆,开始竞选副总统(除了要有钱,还要有权)4.雷蒙的母亲和保镖都与满洲国际有密切的联系(满洲国际有钱,但是能够说服这么一个强权的女人吗)5.denzel开始追查事件真相,但是早就被跟踪(满洲国际可以搞暗杀,但是跟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6.雷蒙被母亲催眠,杀了参议员和他的女儿(母亲是不愿意求助于满洲国际,还是不能)7.rosie快速介入,并得到了FBI的全力支持(这不是小事情,FBI就这么快接受了)8.雷蒙已经被洗脑,但是还依然把自己的母亲一同送上了黄泉路(不是被洗脑了吗,但好像还是很理性的)这些都是电影中很难解释的环节,感觉好像有些纰漏,难道是剧本的不严谨吗?
呵呵,如果我们把幕后老板放到另外一个势力上,这一切就全部迎刃而解了,这个势力就是——军方,那个医生是军方的,rosie也是军方的,满洲国际是军方的技术提供者,也是傀儡之一,雷蒙的母亲了解军方的实力,也借助于满洲国际的能力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剩下的,都是牺牲品了,就好像那个神秘的老人说的:”也许我还在你的梦境中……”我们重新看一下前面的8个疑点:1.只有军方才可以很容易指挥一个小队,也只有军方在一个小队失踪了2天却不必发布追踪命令,更加只有军方才敢把军人作为实验老鼠。
2.军方制造了一系列事故假象,把这个小队的其他成员统统干掉,但是需要一个发言人,于是留下了denzel,还颁发了奖章,这样denzel关于雷蒙的一些赞誉就会更好的被公众接受。
3.雷蒙是军方和满洲国际共同制定的人选,在大量资金和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才能神奇的成为竞选人物。
4. 雷蒙的母亲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把建立一个完美的政府当作了全部,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儿子,可是她的父亲和丈夫都去世的太早,于是她只有借助满洲国际的资金,当然,军方一直就是政府的幕后支持者,所以她非常了解军方的实力,而当军方提出这么一个设想后,她终于把自己的儿子给送上前线,开始这么一个庞大的计划。
而事实上,她并不愿意和军方同流合污,也不满意满洲国际的嚣张跋扈,她其实才是军方和满洲国际的棋子,可以用的就用,不能用了,也就要放弃的。
5.军方策划的这个计划,自然不能被小人物给破坏了,于是,早早的就安插下了眼线。
6. 参议员已经提出了非常宽容的条件了,只是要雷蒙退出竞选并自首。
雷蒙的母亲深深知道,雷蒙不过是实验品之一,军方完全有能力再制造一个出来,不过这样她的理想就完全破灭了,于是,她不能求助于满洲国际,也不能让军方知道,只有一个方法了,就是让雷蒙自己去做这件事情,而这次的结果,不光让军方对这对母子彻底放弃,也让这位母亲罕有的表现出了一丝人性。
电影中,母亲亲吻儿子的时候,目光突然变得很异样,很多人都以为大概是乱伦,其实,这个时候母亲已经发现自己做错了,她不愿意再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她已经在自己的理想和儿子的幸福上动摇了。
7.rosie作为军方代表,自然威信要高于满洲国际的人,所以雷蒙的保镖不敢干预rosie的一些安排。
其实这里还可以说一点,就是只有军方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副总统的住处建造一个手术室。
rosie 可能表面上还是FBI的人,但是FBI不是CIA,权力分配上依然还属于国内,于是军方要控制FBI还是可以办到的。
那么rosie的出面,也就意味着军方和满洲国际的分裂,因为满洲国际无法摆布雷蒙的母亲,而军方也需要找一个台阶下。
电影中一直有关于满洲国际的报道,绝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所以,军方这个时候还不把满洲国际摆脱掉,就不够聪明了。
8.在电影的最高潮,就是雷蒙走上演讲台的时候,表面上,雷蒙竟然是良心发现了,终于摆脱了大脑芯片的控制,还决定了和自己的母亲一同自杀。
不过,仔细考虑一下,作为这些被植入芯片的人来说,良心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少,更何况雷蒙还一直在军方的控制下,没有理由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而且,当在洗手间内和denzel最后一次见面,他说了一句:”我以为你会更加聪明。
”然后就接到了mother的电话,并由此让denzel同样接受了命令。
那么连denzel这样理性更强的人都无法反抗,雷蒙却可以做到吗?
呵呵,我可不这么认为,而且,门口还有一个军方代表rosie,哦,看来洗手间的会面根本就是军方的安排。
我们来看看军方安排了什么。
首先,军方已经绝对放弃雷蒙和满洲国际,第一就必须杀人灭口,雷蒙是一个公众人物,但也是一个实验品,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的,而真正知道真相的是他的母亲,所以这次暗杀的真正对象其实是雷蒙的母亲。
在洗手间内,雷蒙和 denzel同样接受了命令,denzel的命令就是朝制定的地方开枪,而不是朝制定的人开枪,所以他一上来就瞄准的是演讲台上的第一位置,而不是暗杀的对象。
而雷蒙接受的命令是想法让他和母亲同时处在那个位置上,只有这样才可以一枪两命。
这样的命令当然不能让雷蒙的母亲知道,所以rosie才会拦住保镖进入,而作为雷蒙的母亲而言,看到儿子的奇怪做法,还以为真的摆脱了满洲国际,却不知道连满洲国际都被军方出卖了。
当暗杀成功后,军方立刻把所有目标指向了满洲国际,一下把所有知情的统统干掉了。
这么一分析,不禁想到了62年的同名电影的命运,因为当时也有暗示军方是幕后黑手,而没有多久肯尼迪就找到了暗杀,于是这个片子被禁演了20年才得以和观众见面的,不知道2004版的这个片子播映,是不是不要多久布什就会被干掉??
呵呵,当然不会,布什整个就是军方的发言人,军方要生存,就必须要有战争,布什要的就是战争。
不过这个文章可能会让很多对完美结局满意的朋友会很不满意了,因为,所有的一切都那么阴暗,唯一的一点梦想都会破灭,因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可以拿出来说明我的论点:影片最后,denzel回到了那个岛上,所有的一切都在阳光明媚下,就和他们接受催眠时候的光线是一样的,而鸟瞰的时候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沙包而已,根本谈不上小岛,一个涨潮就会彻底淹没掉,难道说有人会把一个研究所放在这么一个地方???
denzel最后把照片放到了海水中,照片上除了他外,全部都死去了,而他自己和死去了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他只能永远活在自己的梦境中,而现实,他一直被催眠,做着无法推测的事情。
丹泽尔华盛顿为什么能成为影帝,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确实配得上奥斯卡小金人了,不过他倒不是我想要主要说的对象。
这又是一部容易让人因名字而误会的电影,本以为是一个无聊的政治类型电影,无非是讲美国政治黑暗的那些东西,不过我好像又错了......虽然电影确实是说了这方面的话题,选举的被操纵等等,但是我注意的却是另外的东西,两个完全被操纵的傀儡的斗争。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人公本(华盛顿),而是肖。
肖是一个让我很感动的人,从他和本的对话,从他临死前的坚定和微笑,我真的很感动。
就像本说的,头脑也许被操纵了,但是某些东西,某些深深埋在心底的东西是永远无法被操纵的,而那里才能找到自己,而肖选择了死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是无法操纵的。
肖说他不配那块奖牌,但是我觉得到了最后他的死使那块奖牌已经配不上他了。
反观自己,我们没有被植入这种那种的高科技的芯片而被控制,但我就能说自己不是傀儡吗,自己不被控制吗?
而我又有勇气去打破这种控制吗?
http://momoran80.spaces.live.com/blog/cns!82DB55E8F0D514E6!3958.entry
两方面,背景信息和八卦……走位这部2004年面市的电影在我最初的印象里似乎还要早些,然而确实是911之后摄制的,时隔不久,正是美国人政治敏感时期……颇有一番意味。
嗯,当年我也试图把它当做一部动作片来看,因为年少不解风情嘛……观感自然不佳,就像豆瓣的评分和一部分评论反映的一样……什么破玩意,打也不打,故事闷得慌……此片现在在豆瓣仅值7.几分我觉得低给了,尽管它也算不得多么上佳吧,而且窟窿还不少,比如死议员的傻女儿看见杀爹实况还上赶着送个人头之类,白天嘞……很有故事会的风范。
可不,本片翻拍自1962年同名电影,而初版电影改编自1959年出版的同名“政治惊悚”小说,看这卖相就是个奔着畅销书去的路子。
然而有趣的就在这里,小说和初版电影说的是,我没看过小说,在此只能根据相关资讯说两句“韩战中一个美国士兵被俘,后来在满洲被不可名状洗脑,随后放回国乱霍霍一通”这种和精神控制有关的概念,红警玩家自然不会陌生了吧。
后来“满洲候选人”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的政治术语,“意思是「傀儡」、「受人操縱」、「被洗腦」的候選人。
”本版电影与时俱进,乾坤大挪移一下故事背景也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这就是电影在背景信息方面我想说的了。
哦,为了更好的为下一个环节做些铺垫,此处插入花边信息少许……
为啥亲娘把崽二十年来第一个朋友兼初恋女友用不知所谓的方法拆散和父亲怪怪的人生小史……下面简单八卦少许,本片导演……乔纳森戴米,赫赫有名的《沉默的羔羊》导演,大腕!
名下还有一部《费城故事》也是丹泽尔华盛顿……露出。
乔导本片料理的一般,不过本片看点实在是在演员这头。
都说华大叔硬朗,其实我看最出彩的还是斯特里普,有三场戏华光璀璨,熠熠生辉,其一:力排众议,舌战群政客扶子上马成了候选人;其二:和财团领头人秘密会商,资深政客嘴脸揭露无遗;其三:深情仰望儿子裸胸,真真看硬了我,不愧是殿堂级的演员啊,把母子之间这种不好形容的,极其复杂的野心、欲望、慈爱……揉捻混合在一起,pia的糊在你脸上……让人惶惑羞惭,又恨又爱……最后,本片也适于作为一部政治制度科普教学片来食用。
终
一直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主要是这名字实在太奇怪了。
这难带到是一部和咱大东北有关的电影?
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名字原来是一个神神秘秘能量巨大的黑心集团公司的名字,好像和咱大东北没什么关系,难道就是起这个名字来恶心你的?
什么年代了啊这。。。。
直到看完翻豆瓣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一部翻拍片啊,原来那部确实扯得到什么满洲。。。
好莱坞可以把我们认为这么神圣的事拍得如此阴谋论加点点科幻,够魔幻。
但这电影拍得实在拖沓,平庸,开始我还以为是一部讲创伤后遗症的,后来发现原来是一部政治惊悚片,要不是丹泽尔和列维的精彩演绎,特别是这位沃茨前老公,否则实在看不下去。
电影也没什么难懂,最后无非是理性人性战胜了科技的洗脑。
还有就是这电影里太多太多好莱坞的熟面孔,这一个又一个的熟面孔冒出来,也减少我部分瞌睡😪。
投訴:這套是美片,但在豆瓣的檔案名稱竟然冇英文原名。
不是第一套外語片是這樣。
第一位開檔的兄台大姐拜托...看過1962年版本就很難禁住不與2004年版本比較。
兩個故事都是講洗腦,40年過去了,民智應該有所開化,從前那種像變戲法式的洗腦解釋已經沒有說服力。
新版本蓋上了基因工程、高科技晶片,這樣的百搭解釋,普羅觀眾又有什麼話可嘰咭呢。
新版本的情節似乎簡化了,幸好改動也算有「誠意」,但比較起來還是喜歡舊版的那種咬落卜卜脆的層次感。
兩個版本的大意都是講「人算不如心算」,洗腦催眠儘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思想,但終極還是勝不過植根人內心的基本信念。
比來比去,人的原始本性就是有鋪比較癮。
具理智具感情的人都應該有能力分出不同事物的優劣,可以是理性的計算,也可以是主觀的感覺;可以是單論整體,也可以拆項評分。
文明社會著重主見,你的觀點可以不隨波逐流,但只要你能給出理據便可,那怕是天馬行空或是擲地有聲。
若你來套「各打五十大板」,偽善的老外便會對你笑笑,心底則偏見地對你的民族打分。
中國人是被洗腦了。
談到比較,談到意見,我們最擅長說「見仁見智」,「各花入各眼」。
在沒有言論自由的生活空間,我們都是不知不覺地受了這些口號的催眠,誤信這種「偽中庸」作處世之道。
或者,內心是有意見的,但不知何解就是不敢發聲表態,也許,怕是得失對方,怕是暴露自己的愚昧。
話說回頭,人的本性是淹不住的,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在私底下時或在網上論壇時才誇誇其談,把人評頭品足,好讓本性有所疏發。
剛才談到口號,有一句倒有點意思--「人比人,比死人」。
身為炎黃子孫,為著我的親友的生命安全著想,我絕少拿他們來作比較。
但情人則例外,因為在任的永遠比離任的好。
按:看到有些網民不明新版的結局。
我的想法是:日本人耍家的,中國人耍家的,美國人要耍可以耍得更好。
很喜欢梅瑞尔·斯特立普的表演,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能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她对于家族的自豪和希望摘到最高荣誉的渴望。
一个母亲应该如何爱自己的儿子?
一个强硬的女性是如何爱自己的儿子?
想想还是挺恐怖的,一个野心家要实现的自己的野心,通过洗脑,植入芯片,完全操控自己的儿子,一具行尸走肉。
但她居然还那么满足,认为只是一点小的零件的改变。
的确是个利欲熏心,视生命如草芥的人。
她爱自己的孩子,以为自己的渴望就是儿子的渴望,一心要把儿子推上最高权力的巅峰。
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肖需要的。
肖喜欢的女孩不符合母亲的需要,被拆散,儿子叛逆出逃去参军,母亲意识到儿子的确不好控制,所以就密谋做局,安排了一切。
当影片快结尾的时候,她的母亲催眠控制的肖,我的心都冷了。
原来只是以为被秘密公司设计的,全来她的母亲居然是主谋。
一个野心勃勃、利欲熏心的母亲的爱,是那么不可拒绝,那么残忍,控制、压制、强迫……让我喘不过气来。
wars are fought one battle at a time. battles, you win one bullet at a time. 战争是一场场战役打下来的。
战役是一颗颗子弹赢下来的。
乔纳森·戴米的软科幻+政治战争翻拍作品。
在双重记忆里迷走,节奏是硬伤。
丹泽尔·华盛顿不用说了,演技扛扛滴,对飙的列维和梅姨,一点也不逊色。
可是除了出众的演员,剧本庸沓、结局平淡,尤其ROISE这个角色,总感觉不是FBI这么简单。
有点搞脑子,有点悲凉。
说幕后黑手是军方的,论据在哪里?
挺不错的电影,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没话说,梅姨也把有极强控制欲的政治家形象刻画的很好!
当最后丹泽尔把小队合影放入海水中,仿佛所有人得到了安息!
影片极力表现出即使是小人物,在世界的车轮中也是有价值的,不是被统治阶级任意挥霍浪费的材料!
人的生命不应该为了极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而是为了自己信念中的事情!
越拍越类型杂糅是一个问题,基本上梅姨所在的每场戏你都会明确这是剧情片,因为她按剧情片在演,然后到了丹泽尔华盛顿的查疑就变成了科幻惊悚或者科幻悬疑,甚至在画面上还有一点点奇幻既视感,这是一个故事的边界究竟在哪的问题,这觉得定了故事围绕的原则是什么。梅姨拉票的戏是全片华彩,她在技术层面没有什么新花样,但她宝刀未老的气场在这场戏里得以展现,后来她拿下Prada的女王,再度打开事业,我相信缺少不了这场戏的经验。
每個候選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野心勃勃的母親。
总统是靠不住的,副总统亦然。
本以为看懂了,至少按自己的理解是懂了.但是看到某些牛B人物的分析后觉得本片还存在更深更黑暗的阴谋于此.看来值得回味.丹影帝与梅大妈的演技真是无懈可击.
大杂烩 战争荣誉主旋律SF变态心理···
看过一半才发现原来以前看过,可能以前我还觉得很悬疑,但现在看来特小儿科,编的有点傻
Liev Schreiber 这个混蛋王 \\\\\///// 2009年12月6日看
这个得看小说原著
结局太主旋律了
虎头蛇尾
斯特里普扮演的女参议院和儿子禁断俺接受不能 =_= 男2好可怜……丹泽尔·华盛顿大好 \(^o^)/ 结尾稍微没看懂……那个视频影像是怎么回事?=口=
没有把《费城故事》和《沉默羔羊》的优点结合起来发扬光大,而是把两者的优势都忘得差不多了。
梅姨在哪都发光,风风火火的几场戏都那么精彩。
原作即是幼稚的科幻阴谋片,好莱坞"良心"大牌们献映的本片跟原作比又低级了不少.
每个候选人的背后 总有1个大大的阴谋...
给四星是冲着Denzel Washington和Meryl Streep的演技……
政治惊悚的迷途。
悬疑的气氛很好。
这个老妈有点变态……
明星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