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走丢的少年被捡垃圾的老人收养,老人去世后,男孩偶然在路上捡到一张和老人留给他他母亲的照片,而因为钱包的原因男孩遇见在厦门苟且生活着,靠捡垃圾,还钱包换钱生活的男人马跃进。
马跃进带着利益,良心和男孩踏上了一条寻亲的路程。
张思庆导演在影片中多处使用了仰拍镜头和跟拍的拍摄方法。
如在马跃进追到男孩逼他交出钱包后打电话时采用仰拍,十足的体现出他满口脏话的凶狠模样,利益胜过一切的丑态,被社会打压成如今模样的辛酸。
而马跃进骑着自己破旧的三轮车载着男孩回家运用了侧跟镜头。
城市灯红酒绿,繁华的夜景与旧三轮车上用一根棍子撑起的灯显得格格不入,但相比背景中繁华与五彩缤纷的灯光却不比那摇摇晃晃的灯来的温暖。
在后来马跃进带着男孩转身离开空无一人,被盖上“拆”字的时候导演采用后跟镜头。
特写双脚艰难的在一堆被拆砖上行走,时而崎岖不平,时而平坦。
画面像在暗示着他们寻亲之路的磕磕绊绊,而结果会在崎岖后绽放。
就如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有磕绊阻挠,但路的尽头总会是天堂。
而路途中他们都需要拾荒温暖,拾荒鼓励。
火车里使用移镜头,窗外景物迅速闪过隐喻时间的飞快流逝又暗中表达男孩与马跃进之间关系的变化。
采用声画分离,串联后来的画面,加之暖色调,使整个画面带来温暖。
时代飞快发展,而有些人总会被社会抛弃,竞争失败就淘汰。
就如马跃进对男孩所说的话:“好好读书,识个字,当个官。
”也许权利与金钱在这生活里就是权势之人可以保护,得到自己想要的。
而其实他们最需要的也会是温暖,心尖上的。
社会遗弃的角落——评《拾荒少年》该短片主题清晰明了,以亲情做基调,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拾荒者的一系列相处故事,既能道出一对陌生父子间的关爱,也显现出现代社会中底层人物的心酸。
照片——希望从影片的开头,到老少拾荒者的相见,再到老人去帮孩子找母亲,导演都给了该照片一个特写镜头。
同样的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不同的则是一个强调了老拾荒者的爱钱性格,一个表现了老人替孩子去找父母被人怀疑的无奈。
导演用不同的角度拍摄孩子“母亲”照片的特写,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孩子孤独、渴望母爱的情绪中。
此法不仅能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也为观众留下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金钱——亲情作为本短片中的主要线索之一的钱包,象征着金钱。
装满卡片的黑皮钱包以重复蒙太奇的形式不断出现,并贯穿全片。
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还能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而在这一部比较突出现实的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和长镜头形式,几处的运动镜头与远景的结合为老少追逐的那场戏增添了些许动感,镜头渲染了整个气氛,给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到了两人因钱包而拼命的挣扎与逃脱。
同时还用全景与特写的拍摄,在小孩抱住老人的腿想求他还回钱包时,巧妙地将象征金钱的钱包和亲情相结合。
可是该片需要改进之处便是在运动镜头中的配乐,总给人一种文不搭意之感。
对抗——相依老拾荒者和小拾荒者存在这从一开始的两人对抗到后来为合作的转变,再到后来两人的相依为命。
这些转变铸成影片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影片发展的可能性。
而在这片中的镜头语言运用,使得这一转变“引发”的爱朴实无比。
当小拾荒者第一晚住宿于老拾荒者小屋,两人吃饭时,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里,两人至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隔开,既拉近了观众于角色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看出两人彼此之间因钱包而产生的矛盾,并有着极大的隔阂。
而在影片中段,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同样是在吃饭,但在这个除夕夜的近景画面中,老拾荒者不仅给小孩夹虾,两人还互送礼品。
这两个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的人,就像是父子。
两个简单的镜头便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由陌生到抵抗再到相依的真诚情感;而最后的长镜头中,老人和孩子越走越远,只留下一双相依的背影,也展现了两个本无交集的小人物在一系列事件中逐渐变为血浓于水的亲人,使得观众感受到淳朴的爱。
社会底层人物,是世人讨论的永恒主题。
而导演通过交叉蒙太奇,让拾荒袋交叉出现,不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世事无常,更是揭示了社会遗弃角落中的底层民众之间苦难,将相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独到的社会反思。
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在适时的情境下,更好的渲染了氛围,以烘托主人公的心境。
比如,影片开头就以轻快调皮的短钢琴声来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感觉,包括在中年男子找到丢下的钱包后喜悦和中年男子与小孩子追逐时一席幽默之感,都用轻音乐来渲染气氛,让观众很舒适。
紧接着又是在类似悬疑片中惯用的阴险的背景音乐,制造出一种紧张危机感十足的氛围,在坏人要挟中年男子交出孩子并去找孩子时,这种音乐更是让观众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错,也很好地将观众引入当时的环境之中,身临其境,更易理解主题。
另一种悠扬而又舒缓的音乐也出现在影片中,不光是中年男子骑着三轮带着孩子,还是后来他们吵架言和,两个人一起在工地拾废品的镜头,以及他们两坐火车回老家的情景,都是用这类宛转悠扬的背景音乐,来显示出他们关系的密切发展和亲密,虽然着装略显破败,所处环境也不好,但在这种温馨的音乐的烘托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事他们之间的情感,让人欣慰。
其中有一段是两个人坐在电视机前吃饭,此时从电视机中传来的事《友谊天长地久》,这恰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为后面他们相依为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段,是悠长带着凄凉之感,却而后又舒展的钢琴曲,当中年男子落魄回来之时,孩子拿起一瓶酒,音乐骤起,这就抓住了观众们的泪点,无助,孤独,一切都奔涌而出,但这并不是持续的,随着两人的交谈,看似凄凉的场面转而变得有希望,音乐也随之变化,更是一种带有予以的希望之声,直至影片最后,伴随音乐的减弱,与屏幕的淡化,两个人的声音渐行渐远,消失在镜头里,观众们也随着音乐,引发更多联想,并给予他们祝愿。
导演巧妙的抓住色彩的运用,很好的凸显出人物的关系,让观众更易了解人物形象。
影片中最明显的是在中年男子家中,是以一种暗黄的光线为背景,虽然家具破旧,但这种暖黄给人一种温馨之感,再加上在这种狭小的空间中,大多以中近景来拍摄,而中年男子与小孩子围坐一张小桌子上,紧密的氛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后文的发展;相反的,回到老家的他们,中年男子终于找到了所谓的施主,整个见面的场所是在一个以冷色调,蓝、黑为主的办公室全景,一张又黑又大的办公桌,镜头从两个人的的侧面拍摄,很好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使观众对他们的不同做法产生不同感受,更好地去理解人物本性,以体会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对都市人冷漠的批判,和对朴实农民的赞扬。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些人,弯着腰,驮着背,拖着布袋子,终日游走在大街小巷被人忽视的垃圾废品堆中。
他们之中有男女,也有老少。
《拾荒少年》讲述的就是这一老一少拾荒的故事。
收废品的老人马跃进在火车站等待他的“小生意”上门,无意中遇见一个流浪少年,得知刚刚遭窃的人,可能是他失散已久的家人。
陌生的大都市里,有着巨大年龄差距,素不相识但同样被遗忘的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拾荒归家之旅。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了解他们被“遗忘”的原因和经历,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里,声音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声音能够渲染环境,体现人物情绪变化。
例如,在影片开头马跃进鬼鬼祟祟躲在报纸后面寻找“目标”时,背景音乐是欢快活泼的,带有一丝趣味。
体现出老头为了生存锻炼出来的精明和一丝狡黠。
后来少年出现捡掉在地上的照片时,音乐骤转悲伤,触人心弦,暗示这个孩子的身世和遭遇可能是不幸的。
拥有同样悲惨境遇的两人相遇,照应突出了人物和主题;马跃进在巷子里追孩子时,被街边大妈的方言歌声打断,真实具有现实性;马跃进带少年回家吃饭,周围环境音比较嘈杂,可以听到野猫的叫声和虫鸣声,更体现拾荒老人生活环境的落后简陋,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如果说声音是这个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空间和镜头的运用则是另一大亮点。
例如两人在巷子里追逐时,整体画面是狭窄阴暗、不透气的,这也暗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狭隘拥挤,只能拣取人们丢弃的东西苟且偷生;少年被老人追赶,堵在墙前,背景空间延伸不同,少年的背后无路可走,画面空间靠下,占比较小。
老人背后畅通无阻,画面空间靠上,占比较大,体现其此时是占优势的一方。
但是老人在威胁少年还钱包的时候,本人虽是俯瞰视角,对少年的特写却多采用平拍镜头,暗示虽优劣势明显,但老人对少年仍是平视的态度,体现二者的关系是较为平等的,老人并没有用世俗的眼光马上定义这是一个不值得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坏孩子。
暗示底层人民虽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的特点。
除了以上语言的运用,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妈妈”的照片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对影片中的少年也象征着家和希望。
少年的《故事会》和老人的成人杂志,到最后两人互换着读,也暗示两人隔阂的正在慢慢淡化消除。
老人让少年帮忙手写的信,先是写“好闺女”又让其把“好”字去掉,体现出表达含蓄但深沉温柔的父爱,侧面强化老人不善言辞但处处挂念的父亲形象。
世事变化无常,但人间总有大爱。
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拾荒寻亲,互相温暖的故事,真实温馨但又不乏心酸。
其反映的是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老人和儿童一直都是容易被遗忘抛弃的群体,城市的拾荒老人,山中的留守儿童……拿影片中的二人举例,他们耗尽全力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只为有一天能回到家人身边。
影片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呼吁我们去关注关爱底层人民,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当然本质是找到这类群体被“遗弃”的根源并想办法缓解,才能对减少该现象有所成效。
PS附:小演员真的太可爱了!!
长大后一定是个小帅哥🥺鲍老师也演的很好很真实,整个故事非常自然,但看的还是让人心头一紧🥲社会边缘人物无处不在,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他们吧…
海明威曾说过,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影片《拾荒少年》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的毕业联合作业,由张思庆导演。
影片讲述了拾荒者马跃进与拾荒少年一同寻根归家,拾起爱的故事。
本片通过使三位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之上,帧帧画面间透着阶级间的人情温度差异。
比起冰冷麻木的所谓上层人士,虽是最底层的漂泊拾荒者,但在其破烂不堪的外表之下却深藏这一颗金子般温暖的心。
一.最崇高的低阶 影片开始,跃进观众眼帘的便是一双报纸下透着狡黠的双眼,滑稽幽默的音乐响起,更为主人公马跃进的进场平添一分机敏狡黠的色彩。
马跃进拎着破旧的布袋行走在深巷中,口中哼着的电影《少林寺》主题曲配上摇晃颠簸的手持镜头视角,展现了一名底层小人物易被满足的乐观心理同时,更是拾荒者漂泊不定的生活体现。
在影片的最后,当马跃进得知少年寻母所凭依的照片仅是一位作家的肖像,而少年真正的母亲身在何方无从得知。
二人坐在门槛上,导演以低机位拍摄依旧攥着布袋蹲坐着的少年,似是以少年抬头看成年人的上仰视角将马跃进印在镜头中。
明知真相的马跃进仍愿意为拾荒少年编织这段美好的谎言,而此时先前虽势利圆滑的马跃进,在少年眼中,在观众眼中又是多么的伟岸高大,多么的充斥着如春日般的温暖。
二.最温柔的流浪 观众随着少年的视角渐渐深入小巷,晃动慌乱的镜头是拾荒少年内心的紧张不安。
被抓包时马跃进低头看着少年,仰拍之上是成年人于孩童而言天生的压迫感,而在少年低头翻寻的俯拍之下是其小小年纪却过着流浪生活的可悲可怜。
马跃进躲在隔断后打着电话谈论小孩的“交易”,而拾荒少年专注的在屋内看着电视,二人被一根柱梁所分隔开,被他们之间本就不互相信任的距离感割裂开来。
少年被挤压在窄小的画幅之中,但温暖的色调充盈在他周身,与他即将被骗的悲惨展开形成强烈对比。
孩童的天真在成年人的利益面前是最一文不值的,更何况在二人皆为窘迫拮据的流浪者。
在二人从拐卖风波中脱身时,少年坦白了自己装聋作哑的原因。
轻柔的钢琴曲响起,伴着少年哽咽的稚嫩嗓音,拾荒少年的流浪童年之中说不尽的心酸被戳开,弥散在小小的破旧的拾荒者之家。
而从这一刻开始,属于拾荒者的归家同盟也建立了起来,二人在流浪中重拾起了爱。
三.最寒冷的高层 厚重色调的办公室是整部影片中最为格格不入的场景,报社老板的层层刁难与施压,马跃进的眼中,俯首卑谦的视角之下却是高层人物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丑恶态度逐走了马跃进。
高层人士的冰冷在沉重压抑的办公室中不断地荡开,是这个可悲麻木的社会灰暗面的细小缩影,但却如巨石般重重压在观众的心上。
小人物的温暖,大人物的冰冷;低阶层的华丽,高阶层的丑陋。
重重对比之上,影片《拾荒少年》展现了在艰苦生活之下的社会底层人物即使被砂土掩盖,但他们内心中金子般温润的光芒却可以透过层层的缝隙荡漾在每一个角落。
落幕之时,马跃进携着少年的手在碎石堆上走得愈高愈远。
长路漫漫,还有许多未来的光芒在等待着他们。
(是编导作业!!!先往豆瓣上堆个
拾荒少年 (2012)7.7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张思庆 / 鲍振江 叶昭
小孩爷爷说了个美丽的谎言,把当时捡到的照片来说是他妈妈,其实小孩是孤儿,根本“没有”妈妈。
虽然有点无病呻吟,但真实,结局还行,金马奖得奖,推荐。
偶然间翻到很早以前收藏的微博,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是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这才点进去看了。
影片虽短,但其深刻的寓意和朴实情感表达耐人寻味,一点也不亚于一部110分钟的电影。
影片开始,滑稽的音乐,犀利的眼神,拾荒少年老年,人来人往的火车站,还有动作流畅的小偷,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一个小社会。
小社会的小人物们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日循环,波澜不惊。
但是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了一起,注定是一段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的故事。
老拾荒者马跃进终于拾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
起初他认为这是个不眼脸的更是不懂行业规则的小偷少年,但在得知了少年偷钱包是因为看到了“妈妈”的照片时,马跃进内心便简单地认为:这个与妈妈走散了的小孩儿和以往与主人分开的钱包是同一个性质,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小孩送到妈妈身边,就像以往把钱包物归原主一样,以此获得小小收入。
但他却不知道,小孩儿要比钱包麻烦很多很多倍。
马跃进第一次帮小孩儿找到所谓的亲人,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惹祸上身 ,本来就很寒酸家中遭到洗劫。
因为这样,马跃进更不能放走少年,他深信着只要帮助小孩儿找到亲人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心正在一步一步靠近。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拾荒,一起数钱。
这期间有带着小幽默的场景:少年在看着之前不感冒的成人书,马跃进在看着之前破口大骂的故事会。
也有真挚朴实的场面:马跃进念着要写给闺女的书信,少年帮忙写着信。
然而这些都是两人走近的表现。
元旦节那晚的场景,电视里欢乐的声音,马跃进拿出火车票,这是两人这段时间以来的果实,甜甜的;少年送给马一个礼物,一个穿的暴露的洋娃娃。
经历了这么多,两人之间的情感即使不表达也深深地汇在了一起。
寻亲之路不会顺利。
火车上马跃进的长长的话,少年一句话也没有说,仿佛也是在预示着后来寻亲的结果。
回到安徽,马跃进的家没有了,闺女不知在何处,但是重重打击下的他终究没有忘记少年的愿望,他自己的希望已经落空,他不会再让少年找妈妈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故事发生到这里,马跃进带少年寻亲的性质已经全然发生改变。
此刻他要的不是钱,从他给少年一口气买二十本故事会便可以看出。
此时他觉得自己该做的是承担一份责任,是没见着闺女而已经答应少年找到亲人的承诺。
他帮少年找妈妈何尝又不是在表露自己对女儿的思念。
最终,闺女是见不着了,少年的妈妈也成了一个梦,一个不可解开也不敢解开的未知数。
影片结尾两人手拉手,在夕阳下走向远方。
温暖里有夹杂着哀伤。
在同一片阳光下,在另一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小社会,这儿的小人物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但小人物的情感往往是最丰富最真实的。
他们没有更高的生活奢求,只求在社会的某一个角落里安静的温饱。
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便可以携手一生。
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一次次被生活所伤但却依然爱着生活。
但又或许,他们时刻害怕自己的小生活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其他东西被击破,再也无法复原。
又或许,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一起之后再也不会分开,迎着太阳,继续前进。
一张照片,贯穿全片,即是两代拾荒人相识的契机,又是男孩生命中唯一的希望,《拾荒少年》挖掘着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关注于他们的生存状态。
让观众在残缺中寻觅一丝希望之光。
该片并没有用悲情的方式来表达,反而,在刻画这些小人物“看似不堪一击”的生活时用了很多喜剧的元素。
包括老拾荒者的一句口头禅“你不要脸”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台词,不仅是对人物的生动刻画,是激起小男孩说话的原因,也是喜剧的元素之一。
包括老拾荒者给小拾荒者看自己的色情书刊,还有两人一个在屋顶一个在地上对峙的场面,导演没有把他们的生活刻画得灰暗凄惨,而引发同情,而是找到他们生活中的趣味点,加以跳跃的背景音乐,让生活本身的样子加以呈现,苦与乐并存,残缺与希望并存。
影片将希望具象化,片中人物起初的希望和精神寄托都是某种物件,比如小拾荒者的照片,是他寻找母亲的希望,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去找寻,包括当他看到撕毁的照片的反应,以及对照片的执着。
都说明这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而老拾荒者一个人在外漂泊,一台能看电影的电视机,一个可以折动的杂志,都是他有限生活中的无限希望,然而当两人相遇,经历了共同的追寻和挫败之后,这种精神的寄托已经转移,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的依靠与牵绊。
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种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的“大众艺术”。
影片通过叙述马哥领一个小男孩寻找妈妈却未能称心如意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这寻亲过程中的人情冷暖。
导演张思庆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音乐渲染以及高超的镜头、景别运用,体现了剧中人物那善良、真实的内心世界。
导演饱含着人文主义情怀为观众展现了一部无尽忧伤又不失温暖的感情化色彩丰富的电影。
首先,是对细节的捕捉。
细节是影视创作中微小的且经常出现的语言、动作或者物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新性格和表达主题有重要的作用。
(该句过于格式化,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这么写问题也不大)影片中“妈妈的照片”作为全剧的重要线索多次出现。
马哥和小男孩一见面,男孩抢钱包并且抱住马哥的腿便引出了照片的第一次出现。
导演运用大量的摇镜头和正反打镜头刻画出两人追赶后的气喘吁吁,引出影片的一大矛盾,照片出现后影片的节奏较慢,体现了两人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是全剧的转折点。
在与人贩子生死较量之后,小男孩对马哥的“利益观”深感厌恶与痛心,在一间灰暗的小屋里,小男孩从地上捡起被撕碎的照片用沾满泥土的小手重新拼起,泪水浸润了他的眼。
在这一刻充满小男孩内心的,也许是对寻亲无望的沮丧,也许是对人心冷漠的绝望。
导演通过这一细节凸显了主题,展现出了小人物那细腻、敏感、更易受伤害的内心世界,而这种淋漓尽致的人性关怀也使影片渗透着无限崇高的人文主义情怀。
照片第三次出现是在一个大领导的办公室里,他的眼神里满是怀疑与冷漠,此处影片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突出强调了现代人精神的荒芜与道德的缺失,也表达了导演强烈的主观色彩,带有讽刺意味。
最后,在种种不可能之中,马哥成就了内心的可能,他举着小男孩的手,两人消失在那无边的废墟里。
“你特别想找妈妈?”“想。
”“那俺带你去找。
”…就这样,影片在一段朴实的画面中戛然而止,而留给观众的却是无限的同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因此,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面对眼前强大敌人的威胁,马哥的选择是舍生取义,是从自己的内心最深处进发出来的保护这个年幼的孩子的意愿,当他们两个人面对面而过时,一段沉重且悲怆的音乐响起了,镜头也放慢,一个“快跑”的口型即是对小人物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扬。
在这里,音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化,同时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片末尾运用了一段略带忧伤却极具情感性的音乐,刻画出两个人在那茫茫的废墟中消失的场景,淡淡的温情、丝丝的暖意旨在突出、渲染人物的思想情感,殊不知,观众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苦楚,一种悲悯,一种对当今冷淡时代的呻吟与呐喊,此处的音乐明显强化了主题,引发了人们无尽的联想与思考。
这部影片生活化的叙事风格、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巧妙的声音运用,无不体现着导演那娴熟的拍摄手法。
影片以一种人性化的视角给予小人物无限的关怀与爱,唤醒了人们那昏昏沉睡的心灵。
这部影片的成功即在于此。
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非常简洁的,编剧并没有在故事中设置过多的悬念。
影片讲述了一个拾荒老人在拾荒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拾荒少年,并打算送他回家以此来获得报酬,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
而看似简单的故事在导演手里却结出了不一样的果实,影片中对人性的善良,以及当时存在的贫穷、拐卖儿童等社会问题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当然,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借助特有的视听艺术手法来进行表现是影视创作中必不可少的。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多用隐喻的手法、细节化的内容来传达复杂的思想内涵;同时,本土化和风俗化的音乐也是本部影片的一大亮点。
也正是这些技术层面的处理,才撑起了整个故事的看点、主题核心。
影片里面出现了好几个空镜头,镜头中看似空无一物,其实又极具隐喻性。
就拿这几个镜头来说吧,画面中老人得知照片上的人是小孩“妈妈”时,镜头随后就成了那条弯曲的道路。
而画面中的道路就是在暗示老人在遇见这个小孩之后,平静的拾荒生活将由此发生改变,这将是他人生的一个拐点,同时这也是预示着故事情节即将发生反转,为两人之后相依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的画面中,老人接完“老陈”的电话,镜头中也出现了一个空镜头,镜头里是一条弯曲的铁轨。
这条铁轨亦是“人生的铁轨”,这其中为老人接下来戏剧性的被骗挨打做了暗示,正是从这开始不仅他表象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也开始发生改变。
这也就有了后来老人希望从送小孩回家中来赚取辛苦费,变成希望用善意的的谎言来帮助小孩的一种高尚人格的改变。
这一切,本该是有很多的画面和台词,但导演却将所有要表达的东西隐喻到了一个看似简单而不能再简单的空镜头之中,使的这一切又是这样的顺理成章。
细节作为构建影视艺术作品的砖石,起着充实作品主题精神和外化剧中人物情绪等作用。
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和禅宗文化有关的细节,如:在老人追小孩的过程中,导演给了“一尊红光满面的菩萨塑像”一个特写镜头;以及,老人哼唱的“少林少林”和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少林寺”。
而禅宗文化中所体现的世俗间的人性和本心的,正是在影射这个人心混乱的当代社会,同时借此说明人本有向善之心,奈何一念为恶,一念为善。
并且,导演刻意把这些细节安排在老人的生活中就是要说明他本心善良,只是因为这个社会而不得不变得自私狭隘。
而他在经历“劫难”之后,也会终归正道。
同时,在影片的开始,老人在饭桌上拿走少年的“故事汇”而后给了他一本“成人杂志”,从这个细微的情节上就可以发现两人此时在精神上并没有交流,只是单纯的因为种种原因走到一起。
然而,在后面的画面中,两个人看的书却相互进行了交换。
看似简单的细节,其实在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信任对方,并逐渐打开了自己保守的内心,在经历种种遭遇之后,两人也有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交流。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音乐也是运用的非常成功的艺术元素。
其中,老人追小孩的这段戏中的《欢喜就好》的配乐就非常有地域特色。
这首歌作为闽南歌曲中的经典,与厦门这个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的契合,同时里面的歌词也有体现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就使得音乐在营造氛围的同时,也不失时机的表达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
影片简短而极具撼动力,传达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在带给人们心灵感触的同时,也是希望人们能够重新探讨人性这个沉重的话题、反思这些种种的社会问题。
生硬。
金马奖……好吧。。
什么狗屁玩意
拾荒少年没有家 拾荒老头家没了
微电影来说还行,但还是,假。每一个桥段都能找到原形。运动镜头控制得还是不错的,看出来受到巴西电影的影响。
演的都挺好的。孩子很可爱。突然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爱我们的妈妈,因为妈妈这个词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永远都只是一个梦。
唉!~
细腻感人 虽然剧情有些许bug
说实话我再不想看这种片子。
剪辑不错
不够很好,但是也可圈可点。
温暖的短片,主题很好,故事也比较流畅,虽然并没有很尖锐的手法,但这相对温暖一些的方式,更能得到大部分观众的接受,稍微有点感觉拖长,压缩一点点,节奏会快好。。。
略有失望的原因除了莫名其妙的配乐,大概就是因为缺少由于太过追求剪辑的明快感而丢失掉的张弛了
故事还不错,演员,导演水平太差~
这就是北电的水平???终于找到比《尿不出来》还差的本子了。
有点问题,但是很感人
泪目。人间冷暖。同是天涯沦落人。果然,小孩子和老人总是最容易被伤害和被欺骗的。有好多好多的希望,总是这样落空。善意的谎言,如果被拆穿...千万不要有如果
工整,技巧成熟,题材边缘但没有陷入“文艺”的浮夸,非常接地气而且乐观
金马奖最佳短片就是故事会的广告片。。。
两个演员都很不错,特别是小孩,那个眼神真是天生有戏,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柳乐优弥。故事不错,虽然很多人觉得做作,但我觉得除了照片,逻辑上都是能连贯的,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很多问题。质量四星,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