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狼很遗憾没有生活在草原,他被圈养在笼子里,主人告诉他饿了就只能吃草,他很听话。
有一天,他闻到了肉的味道,莫名的兴奋、痴狂,仿佛回到了草原一样。
但他看了主人一眼,主人摇了摇头。
他委屈、悲鸣,甚至有些自责,我是一匹草原狼,我只能吃草!
有一天一只小兔子被带到了他身边,“请帮我照顾下他吧”,他同意了。
从此,温柔、宠爱甚至有点垂涎混杂在他那无处安放的内心深处,他经常深情凝望小兔子,它的肉是那么的鲜嫩,眼神是那么的明澈,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韵,如果一口咬在它脖子上一定很美味!
但是他犹豫了、退缩了,甚至有点害怕,我怎么会有这么畜牲的想法,咦?
我本来就是只畜牲啊?
呵呵,何必责怪自己呢?
小兔子,我不会伤害你,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草原狼都甘心吃草,你要照顾好自己呦!
亚当与夏娃被造就为善的人。
然而他们有缺陷,因为是造物。
这种缺陷使得他们的自由意志有了不顺服神的倾向,亦即骄傲。
在骄傲的驱使下,他们受到堕落天使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从此上帝把人交给他们自己,让他们的肉身不顺服他们的灵魂,不顺服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肉身可朽,以此作为对人类不顺服的惩罚。
肉身的欲望尤指情欲。
情欲对整个身体取得胜利,成为灵魂与意志的主人,而不是人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仆人。
在人类犯罪以先,人的灵魂是肉身的主人。
此时赤身裸体,做爱本身都没有什么羞耻。
犯罪以后,这些都变成了羞耻。
人开始遮掩自己的性器官,做爱开始在隐秘中进行。
“当情欲产生时,灵魂既不能有效地命令自己完全摆脱情欲,又不能彻底统治身体,使这可耻的器官由意志来推动。
“ (奥古斯汀)”灵魂由于身体的抗拒而感到羞耻,身体是一种低于灵魂的本性,身体应当服从灵魂。
“(奥古斯汀)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取向,由于一般在成年人之间开展,其本身也不造成任何身体与心理伤害,所以是被社会和法律所广泛接纳的。
恋童癖,则由于恋童者大多有心理疾病,被认为是一种性偏离。
由于情欲的对象是儿童,不具备性许可的能力,所以恋童者一旦采取行动就是犯罪。
因此恋童者肉身与灵魂的矛盾更加激烈,对意志的要求更高。
恋童不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而是一种受罚式的被选。
普通人在情欲的驱使下性交,需要满足的合法条件非常简单,恋童者则被完全禁止将这种欲望付诸行动。
他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来自肉身的情欲煎熬,可想而之是多么惨烈。
但这并不意味着,恋童者可以无限顺从自己肉身的情欲,放弃灵魂对其的拒斥与抵抗,进而为自己行动所造成的伤害辩护。
片中男主角有可贵的德行与自制,能够克制自己不去行动,值得称赞。
社会大众更多的时候会将恋童者等同于性罪犯,而不会以一种客观或者换位的方式去看待。
恋童者的存在,是在提醒人类肉身不顺服这种惩罚设定的普遍性。
因此恋童者更应该拥有一种忏悔的姿态,因为被选而承受这种悲惨的命运,并不无辜,而是因为有罪。
不同的是,这种惩罚相对而言更严厉了一些。
但神的惩罚愈严厉,他的爱也更深。
恋童者站在地狱与天堂的边缘,顺服于肉身,他堕入地狱;顺服于神,他踏入上帝之城。
该庆幸不是半夜看完,这种电影后劲太大,晚上气氛太沉,看完容易一晚上都走不出来。
我有多久,没看过这种冬天凌冽苍白,冷调的北欧电影,还是我最爱的德国,和马克思雷迈特。
这个演员,真的是宝藏。
我感恩我能发现这部电影,瞬间把我拉回大学时候,痴迷疯狂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整部电影看的我心一直在抖,安静的叙事风格,平淡直白的讲了一个无人问津,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性少数群体。
这个电影主题真的太刁钻了,刁钻到这么让我现在打字都在手抖的电影我无法在朋友圈分享。
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恋童癖,在跟自己无边无尽的欲望做抗争。
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跟同性恋异性恋一样。
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法解决任何生理需求,不能做爱,因为这就是犯罪。
心理需求的爱也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因为这也是犯罪。
生活单调,独自一人,无人理解。
更无法找人倾诉,社会也没有给这种性少数群体一个帮助。
整个观影过程都坐立难安,感觉有人掐着我的脖子。
生怕他迈出那一步,提心吊胆的看着他打量那些经过他身边的男孩。
在他遇到自己爱的男孩时,又充满悲痛的怜悯他,思考在几乎没有配乐,安静的叙事中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和欲望。
真的太让人焦虑和痛苦,我觉得我的心被堵上了。
这种人生没有前进的路,也没有后退的路。
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太压抑了,看完以后感觉呼吸带着心脏在疼。
绝望的现实,无能为力的现实。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他最终没有伤害任何人,所以他只能伤害自己。
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制作电影时仍然谈性色变,谈同色变,谈艾色变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次又一次进行大胆的尝试,当观众们还在为《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的社会意义欢呼雀跃的时候,无法想象有些国家对电影内容题材的探索到了什么地步。
近期的观影中,除了DAU系列,德国电影《头痛欲裂》在题材上是最大胆的一次尝试。
说说电影内容,男主马库斯有严重的恋童癖倾向,他跟和其他有“不正常”性取向的人一样,尾行过小男孩,偷拍过很多男孩的照片藏在家中,梦中常有邪恶至极的念想。
但很明显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个年轻有为的建筑师,而且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从未伤害过任何一个小孩,反而因自己无法改变的欲望痛苦万分,甚至为了压制欲望数次试图自杀。
他视自己的畸形欲望为疾病,试图向外界寻求帮助,但他鼓起勇气后,被体检医生轰出诊所。
而后愿意帮助他的人只告诉他三件事:1,这不是疾病,所以无法治愈。
2,这种畸形的性倾向将伴随他的一生,他将痛苦一生。
3,他必须一直控制自己,永远不要骚扰他人,不要做出违法的行为。
现实中他人的不理解和偏见深入骨髓,甚至最后他的父母和妹妹都与他断绝关系。
第二个是感情线,搬到隔壁的单亲妈妈杰西卡和她儿子亚瑟都很快喜欢上马库斯。
在马库斯与杰西卡交往的过程中有无数次和小男孩单独相处的情景,同睡一床、一起游泳、洗澡等等情况他都未曾在行为上越过道德和法律线一步,而且每次亚瑟要求与马库斯玩耍时得到的回答都是“除非你妈妈没意见”。
秘密曝光后杰西卡便离开了,只有小男孩亚瑟一直无条件的信任并依赖马库斯,开始可能是借以找回缺失的父爱,而后这段感情略显暧昧。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借用尼采的话,实际上感情(爱)是对电影主题的升华!
片中有个象征欲望的符号—狼,第一次男主只是隔栏看着笼中之狼来回踱步,第二次狼与男主双目凝视,第三次人与狼发生了触碰,第四次狼在食肉后嘶吼发狠,结尾已不在笼中的狼仰天长啸。
配合剧情发展个中意味昭然若揭,不必明说了。
实际现在的社会边缘化的特殊人群遭受的不理解和歧视很严重,社会的关怀总是与部分群体无关。
作为“正常人”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对特殊人群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和不理解。
这点对过去及现在的同性恋者、残疾人、艾滋病患者等等都很适用,学会尊重真的很重要!
电影质量并不算很高,但题材创新很重要。
个人评分:65分!
最后,还是希望中国的电影创作能更大胆一些,审查限制放宽一些,观众视野更大更包容一些(这些现在都不现实)。
伟大的艺术总是需要有自由的思想且钻到极致的人创造出来!
《头痛欲裂》是一部恋童癖题材的德国电影,在内地看过的人不多,豆瓣标注还不到三千人。
电影的切入视角比较独特,情感表达也非常客观冷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部。
豆瓣评分:7.5IMDB评分:7.0鲤鱼评分:8.0头痛欲裂 Kopfplatzen (2019)导演: 萨瓦斯·泽维斯编剧: 萨瓦斯·泽维斯主演: 马克思·雷迈特 / 奥斯卡·奈泽尔 / 伊莎贝尔·格什克 / 路易斯·海耶尔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语言: 德语上映日期: 2019-10-18(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 2020-04-02(德国)片长: 99分钟又名: Head BurstIMDb链接: tt8603122主要看点欲望与理智恋童癖人性的困惑
29岁的马库斯(马克思·雷迈特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稳定的收入,英俊的容貌,健康的体魄。
在光鲜的表面之下,马库斯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只对未成年的男孩有强烈欲望,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个恋童癖者。
马库斯的扮演者马克思·雷迈特,看过2013年《自由坠落》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在这部里马克思·雷迈特的精湛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己的这种欲望,马库斯既感到困惑又感到恐惧。
他竭力压制这种不正常的欲望,可还是情不自禁的去偷拍小男孩的照片,然后盯着照片自我发泄。
马库斯试图用激烈运动消耗过剩的精力,从而克制心中的邪念。
可惜事与愿违,心中的欲望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在偶遇一名小男孩后,心动的马库斯开始尾随这名男孩。
幸亏小男孩的伙伴及时出现,马库斯才没有彻底失控。
让马库斯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家的隔壁搬来了一对单亲母子,妈妈杰西卡和儿子亚瑟。
亚瑟正是自己曾经跟踪过的那名男孩。
马库斯难以抑制想要接近亚瑟的冲动,时常对杰西卡母子在生活方面提供帮助。
杰西卡对马库斯心生好感,而亚瑟对马库斯的依赖,填补了自小缺失父爱的情感空白。
马库斯渐渐在亚瑟的生活中充当起了父亲兼朋友的角色,同时也因为竭力压制浴火而头痛欲裂。
杰西卡误以为马库斯在追求自己,顺其自然的和马库斯走到了一起。
电影看起来貌似和《洛丽塔》一样,一个男人睡在母亲的床上,心中想要占有的却是母亲的孩子。
而电影之后情节的走向,却与《洛丽塔》大相径庭。
就我个人来说对于恋童癖的感觉远比厌恶更强烈,应该是用痛恨定义比较恰当。
我觉得这种所谓的“爱”完全就是对兽欲的狡辩,爱不能成为伤害的借口。
而对于孩子来说,性完全是懵懂无知不明所以的,成人与孩子之间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任何方式与未成年人发生关系,都只是伤害没有爱。
近期的热门案例将这个话题再次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我个人判断最终这位想将女孩饲养成妻子的律师,很难在法律层面受到严惩。
首先我国的现行法律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多漏洞。
嫖宿幼女罪直到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才予以删除,其他细节可想而知。
其次涉案的是律师,这个渣子一定对我们法律的漏洞进行过详细的研究,甚至事先都会保留证据,以备日后东窗事发。
比起争论自己的孩子究竟是跟父姓还是母姓,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侵犯,相关法律的修改,更加重要,更加迫在眉睫。
我国现行法律的性同意年龄是14岁,换言之与此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无论未成年人同意与否,都是犯罪。
这也是上面说的那位律师要等女孩年满14周岁才与之发生关系,他懂得法律,是专业人士,一切都是有备而来。
之所以界定在14岁,主要原因是来自人的生理成熟年龄,但是这个时间点的界定完全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年龄。
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是现在我国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基本现状,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像这部电影这样,马库斯喜欢的是男孩,十四岁的男孩能清楚自己的性取向吗?
如果14岁的男孩自己都不清楚,还谈什么自愿和同意。
2018年美国纪录片女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编自导的自传性质影片《信笺故事》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具有说服力,珍妮芬·福克斯用亲身经历告诉观众,大部分孩子会把性侵犯,性剥削误以为是爱。
我个人认为14岁的孩子,既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爱,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性。
最近觉得网络上女权主义成为了一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我算不上女权主义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定位自己是一名心怀同情的旁观者。
我一直觉得改变现有男权社会的现状,要从女性被物化,被压迫,被剥削开始,要从女性的自我觉醒开始。
而我个人觉得我国现阶段法律是存在漏洞的,我支持修法,支持在十四岁之上设定性同意年龄。
甚至觉得性关系的双方年龄差距过大,应该再次提高性同意年龄,少男少女初尝禁果是一回事,老谋深算威逼利诱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部电影另一个让我思考很久的是上面这段,马库斯与心理医生的一段对白。
不要说14岁的孩子,我这样一个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成年人,都无法确定上面的观点是否正确。
但是其中的一点我是同意的,恋童癖绝对是一种心理疾病。
2018年弗朗索瓦·欧容自编自导的《感谢上帝》中,恋童癖的神父也曾经痛哭流涕的说一切因为自己有病。
之前说过我对恋童癖达到了痛恨的程度,在看《感谢上帝》时我对这位神父没有产生丝毫的怜悯之心。
这次《头痛欲裂》不一样,我能够感受马库斯的克制与挣扎,我对马库斯保有同情心。
既然是一种病,就应该为病人提供治疗和帮助,不应该等到他发病伤害他人之后再去惩罚他。
我们现在对于这种病的漠视,既是对后来受害者的残忍,也是对施害者的残忍。
等待着明知会发生罪恶发生而毫无作为,可以视作帮凶。
这几天看到好几起关于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痛下杀手的恶性案件。
之前也多次看到过多次相关的统计,性犯罪重复犯罪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犯罪。
我个人觉得不单单是恋童癖,所有性犯罪都和心理问题有关,本来是两情相悦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只有通过犯罪才能兴奋的人,应该多少都有点病。
那么对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来说,他只是受到了法律层面的惩罚,我们现行的司法制度并没有对其心理疾病是否康复进行评估。
如果像电影中所说,这种病一辈子都无法治愈,让这些人毫无约束的回归社会,伤害他人同时让自己走上不归之路是大概率事件。
出于对这些释放人员本身,也是对未来无辜的潜在受害者负责,对性犯罪释放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约束我觉得是必须的。
我不赞同化学阉割,这是基于这些心理疾病是不治之症考虑的。
我赞同韩国人的做法,给性犯罪释放人员强制佩戴电子脚环,这一措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发生。
行为完全受欲望驱使的是野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伤害他人的才是一个“人”。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因为 马克思 雷迈特的 片子, 角度题材的 稀有,决定观看。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看完片子,第一时间就陷入了 极度的压抑。
看了短评,很多人都表现出对 未出现性犯罪的 恋童人群的同情,以及对恋童现象的无奈。
先稍微分享几个概念, 性取向一般是指引起 个体性唤起的性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
其次,性偏好使指对于特定身体特征,场景,群体,年龄,物品,行为产生的性唤起(如。。。。
这个 我就 不举例子了。
),性高潮的偏好(不限制取向的)。
这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人类的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性欲望更是千奇百怪。
为了满足性欲望,人类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性文化。
这些也就是性学主要研究的东西。
当然,人是社会动物,很多行为也会出现禁忌,就要将不同的行为放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因素下也就产生了很多性禁忌(我也不举例了,人类的各类行为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约束)目前社会中,我们通常对于性行为的最低共识就是,在性活动中没有对象受到(身心)伤害,就是可以接受的。
其中涉及到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也就是儿童。
这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些社会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并且引发社会关注的。
(鲍毓明 红黄蓝)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对儿童的身心伤害等等。
儿童性侵行为的实施者,也不全是恋童者,很多时候 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容易实施性侵行为,隐秘性强等原因。
恋童特殊性还在于针对的仅是特定年龄,儿童即青春期前,无第二性征。
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不在产生性欲。
而且影片中马库斯的性欲也十分泛化,基本对所有男童基本都有性欲。
回到片子,观看影片时,我也被带入了主角马库斯的视角,生出对主角的同情,对该类事件的无奈,对人性的思索,被压抑的气氛和情绪包裹。
但是 观影之后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现实: 1.主角马库斯的性欲程度在影片中被描述的比较剧烈,影片从自慰开始,多次表现自慰,并且进行拳击这类攻击性较强的运动来纾解压力,到与心理医生和女友最后的自述,表达其被性幻想长期困扰并且欲望逐渐强烈。
主角的设定,应该是已经度过青春期,属于青壮年,也没有描述有没有触发事件或迷茫探索,性唤起单一指向特定年龄阶段特定性别,即男童。
而性欲的强烈程度其实是直接造成性压抑的程度,也就会直接影响性侵行为的发生可能。
也就是说即使,男主不恋童,是“恋成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性压抑,造成痛苦。
(性瘾这个概念,我不太确定,什么样的性欲程度可以说是性瘾。
成瘾行为本身不好分辨,这里就不详谈)而且,恋童 也不等同于持续强烈性欲望。
所以,我们对于主角和欲望之间的抗争产生的同情共情,其实并不全是因为性禁忌本身。
(对于性欲旺盛,如果是遗传或者器质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我们确实应该关注,目前也有相关的治疗方法)2.主角马库斯在片中的设定除了 恋童 几乎完美: 外形高大帅气, 家庭关系和谐,工作稳定,生活规律。
家中陈设整齐干净,还很有品味,对待孩子耐心(在亚瑟和外人看来是个好爸爸的形象).但因为 性偏好 ,不爱社交但仍然有运动朋友邀约,有异性同事邀约,单亲妈妈邻居的邀约。
主角具有很高的性吸引力,但因为 恋童,却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
这也许不能算是美化恋童群体,常见的影视作品中的恋童人群常常都是脸谱化更严重的猥琐形象,在影片中马库斯反而更像一个正常的你身边的优秀青年。
但当他对心理医生,说出那句" 如果让你一辈子不能做爱,你会怎么样?
” 时,很多人被击中了,每个人都渴望性满足,产生同理心。
就像短评中,有人表达想要 和主角在一起,这就有些像是吴彦祖表达自己 婚后没有性生活时,大众的惋惜。
似乎在表达具有高性吸引力的性对象因为性禁忌无法产生性满足的浪费。
这也不是对恋童倾向的同情。
3 .主角马库斯在片中多次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从影片结局暗示亦是自杀,这个就更直接关联我们的同情,罪不至死,(从片中的隐晦描述从直接行为中确无犯罪行为,保存儿童色情作品不分享的话,这个还要学法律的同学来说了)家庭和女友的排斥,造成的社会性死亡,不免让人想到glee 的演员 马克 塞灵的事件。
对于自杀的同情似乎也不能完全贴近恋童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性压抑的,甚至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主角一样的性吸引力,甚至他作为父亲角色的 人格魅力,就连 男孩亚瑟也问出 ”你爱我吗?
”“我们能一起玩么?
” 影片把矛盾简化到只有主角个体的性偏好上,并且加之“无法治疗,你的命运"。
主角所有的努力只能换来 头痛欲裂。
故我们就像马库斯看着那只狼一样,我们看着马库斯无法冲破铁笼。
现代社会中性压抑是常态,不论我们的性取向,性偏好想要完全满足性需求都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罗老师、陈老师 这样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性吸引力的人,都有被曝光后,声名狼藉的风险。
性满足成本都十分高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恋爱婚姻家庭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性需求,即使拥有大量性产业。
更何况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合法的性产业。
各种各样的性少数人群,或是性偏好特殊,性欲望强烈,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性吸引力低的人群的性机会 性资源 都是极度缺乏的,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和理解呢?
即使不是 恋童者 ,也并不能保证一生肯定可以与自己心仪的性对象合法的发生性行为。
甚至很多人一生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
其实性压抑的反应更多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群体差异,并不是因为恋童就更压抑。
曾经的一个记录片讨论日本儿童色情漫画产业,并访问恋童者,其也表达了不会伤害任何孩子,只是幻想,但如果有孩子主动呢?
无论是 神父性侵、童子军、房思琪等等这类事件中 大多是因为权力不对等,我们先不讨论,但如果像影片中的马库斯就是只对 儿童有性欲呢?
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受到困扰的人,即使作用非常有限,但结果也不应该是注定的残酷。
但任何一种利用不对等关系的支配、侵害都是不能被支持的,不论他的主观意愿是不是本能。
本能获得快乐就去实施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
性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我们不要把它异化,这和我们的所有行为准则一样,欲望并不是借口。
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倡导性解放 性自由 ,都不能对某一方造成伤害和压迫,无论以什么样子的包装。
性 在文明社会 应该是 性成熟 个体之间的行为。
这部电影填补了我的知识盲区,我没想到世上人人痛恨的恋童癖,其实不是心理疾病。
当医生说他会伴着你到死去,恋童癖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一种性倾向时候,我震惊了。
我没有想到我们是一类人,一类不被社会接纳理解,尝尝处于自我怀疑,苦苦挣扎,无处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
我能感受到男主的当时的绝望和悲愤,为什么多千千万万人群里,偏偏是我,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和新闻里的,往常的恋童癖不一样,他有和那些罪犯一样的癖好,却一次次控制自己的欲念,一次次陷在心里欲望巨鳄的挣扎里。
我以前一直以为恋童癖和漏阴癖一样是一种心里障碍,心理疾病,极少数人才有,可以治愈的。
在百度确认了一下,恋童癖确实不是心理疾病,而且没有治愈的可能。
我之前对于恋童癖的所有认知都是电影新闻错误的解读传递,对于一个事物认知的偏差和曲解,是我们对这个人群偏见和误解的最直接来源。
影片一直沉浸在男主对男童的性兴奋,克制与欲望来回切换,把男主都快逼疯了,虽然我能理解男主,可我毕竟不是他,我无法体会到他的痛苦。
男主没当想克制自己的冲动,心里那个声音总在不停地在耳边回绕,就这一次,我保证下一会不会这样,我保证。
庆幸的是男主一次次依靠自己的毅力战胜了心魔,没有伤害到一个纯正的孩子。
就像的男主哭诉,那种肮脏的欲望,不断涌进脑子里,深入血液,骨髓里,你无法改变任何现状,你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折磨,这是一件多么不公平又残忍的事情。
恋童癖一个比同性恋敏感数十倍的词语,所有人听到看到这类人,都会像影片里的内科大夫,邻居的孩子妈妈,甚至是自己的亲姐姐,父母一样,唾弃你,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你,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当男主的姐姐质问男主,你有没有伤害过你的侄子的时候,我哭的不能自己。
那种就像刀子一样刺入你的心口,委屈想自杀般的绝望。
自己的至情都不信任他,他们像畜生一样看待男主。
只因为一个身份,他们就把这层血缘远远的隔开。
这部电影让我突然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我也有一个侄子,我不可能出柜永远不会,我不会结婚,不想害别一个无辜的女孩,我也不想伤害家人。
我能够想象到如果有一天我出柜,父母的不理解和彻夜难免,面子上强颜欢笑,私下会偷偷流泪。
你永远不要自私的去试探你家人对于你身份的承受能力,对于他们也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结婚生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与众不同,我为什么不能儿孙满堂,那种悲伤和绝望是难以承受的。
而我的姐姐,我想他会让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疏远我,嘴上不说,我知道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也受到影响,变成和我一样的人。
听起来很残忍,可是我能理解她对于我的不理解,理解她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所做的所有绝情的事情。
因为他们就像曾经的我,看待恋童癖一样的看待我。
也许有人说,思想落后,偏见愚昧,可是这种控诉又有多大意义呢。
在中国有多少人会去理解你,想去理解你,愿意去理解你,你是什么样的人,谁会关心,谁会在意,大家都只希望你不要危害到其他人,你怎么样,实际上没人在意。
男主最后救命稻草,随着亲情的决裂而消失,就此男主精神彻底被压垮了。
片尾男主坐在床边,床头的零散药片是他最后的解脱,我看到这一幕,我的过往也历历在目,我们的灵魂多么相像,一个人装扮整齐,就像接受某种仪式,离开这个没人疼爱的世界,欺骗自己,这是一种新生,来世你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只不过,我被救活了,父母只是以为我学习压力太大。
我特别想冲进电影里,去干预男主自杀的行为,给他鼓励和希望,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等我,你可以挺过去的。
让他知道世界真的是美好的,特别是你从死亡边缘被人救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改变,和自己妥协,放下执念,接受阳光照进心里的那种治愈感,那种突然感觉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从来没有想去理解过一个恋童癖犯罪动机是什么,如何去对待他们,如何去让他们去预防自己犯罪行为,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他们在哪里。
刚好国内最近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性侵20多名男学生的新闻,评论下面都是禽兽,恶心,赶紧去死的评论。
看了这个电影我突然语塞,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性侵,光靠法律制裁就你解决问题根吗?
不能,光堵不疏永远行不通的,这种社会问题,我是悲观的,他们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倒计时的时间到底有多久,很同情,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男主为何只能寻死的罪魁祸首。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这次要聊的话题有点敏感,和前段时间热门的社会新闻有关。
鉴于“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至今还未盖棺定论,加害人仍就逍遥法外。
我想,我们是时候来探讨一下“恋童癖”这个群体本身。
事件热度最高的时候,网络上一片群情激奋。
很多有过不幸遭遇的朋友不惜揭开自己的伤疤,也要警示众人。
他们以孩提时代的遭遇告诉我们,别以为变态只存在于新闻里,这些人渣很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但是相对应的,大众听到了很多受害者的声音。
加害人却在冠冕堂皇的话语里,把施暴的动机包装的无比美妙。
*鲍毓明对性侵事件的说法 这也让我不禁产生了许多疑问,恋童癖是如何产生的,它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特殊的性取向?
有什么办法能从源头上杜绝犯罪,有恋童癖就一定会伤害孩子吗?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想,接下来要说的这部电影,或许能给出一些解释。
头痛欲裂
《头痛欲裂》是一部从恋童癖视角出发,描述恋童癖心理状态的德国电影。
男主角小马是名建筑设计师,单身、独居、为人亲和,工作努力。
这样的小马在外人眼里是个优质的黄金单身汉,但只有小马自己知道,他与正常人是不同的。
小马有恋童癖,他只喜欢小男孩。
电影刚开始,小马表现出的恋童特征,是经常偷窥陌生的男孩。
在公交车上、在公园里,在亲戚家,只要是小男孩,就对他有一定的吸引力。
他控制不住的想靠近孩子们,但是每次动了念头之后,他都会发自内心的自责。
小马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几乎没什么朋友。
并且为了压抑自我,他只能靠激烈的运动发泄欲望。
迄今为止,小马除了偷拍男孩们之外,还没做出过什么过分的举动。
但是小马也知道,偷拍已经够变态了,而更可怕的是,照片根本无法缓解他对孩子们的渴望。
小马不想再堕落下去,所以在一次常规体检之后,他和医生说起了自己的困扰。
可惜普通医生并不了解心理问题,没能给小马任何帮助。
小马好不容易迈出改变第一步,就这样又退回了原地。
但通过这个开场,我们已经可以确认,一个成年人,如果控制不住心中所想,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向有能力的成年人求助。
接下来,小马所住的公寓里搬来了新邻居,单亲妈妈杰西卡带着儿子亚瑟。
亚瑟是个相当可爱的小男孩,他的出现,对小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考验。
小马被欲望驱使,一步步走进了亚瑟的生活。
他们一起玩游戏,踢足球,在杰西卡有事出门的时候,小马就自愿承担了照顾亚瑟的任务。
当一个恋童癖本色出演一个和蔼可亲的叔叔,一般人真的很难发现他哪里不对劲。
果然,在相处期间,杰西卡真以为小马是个善良的好人,甚至想让他成为亚瑟的后爹。
而亚瑟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对小马越来越依赖,两人也就真如父子般总是黏在一起。
这样的发展,搞得小马左右为难。
他不想伤害亚瑟,就只能更频繁的去游泳馆拍其他小男孩。
再后来,他又加入恋童癖聚集的聊天室,差点参与人渣们的违法活动。
但以上这些都是饮鸩止渴,并不能改善恋童癖扭曲的意念。
小马也越陷越深,他不得不一边享受和亚瑟在一起的时光,一边在内心痛苦挣扎。
直到某一天,他带着亚瑟来到常去的游泳馆,情不自禁的给亚瑟拍了无数张照片。
可是当亚瑟提议要拍小马时,小马却却完全不想看到镜头里的自己。
难道就没有救赎自我的方法吗?
小马在道德边缘发问。
他知道,再这样下去,就只剩下犯罪这一条无法挽回的路在等他。
所以为了彻底摆脱精神折磨,小马选择去看心理医生。
他也想正常的喜欢上成年人,正常的为爱鼓掌,他不想再继续纠结下去了。
令人遗憾的是,心理医生给小马判了无期徒刑。
他告诉小马,恋童癖和同性恋、双性恋一样,是一种性取向。
这种取向大多在人们青春期的时候定型,之后就会伴随这个人一生,无从治起。
小马听完差点崩溃,这对他来讲跟绝症有什么区别?
但心理医生接下来的话,还是让小马再次镇定下来,这句话,我想每个想伤害孩子们的人渣都该听听。
“你必须把自己和所有犯罪行为分开,如果有孩子受到伤害,这就是你的责任。
“
孩子们在处于思想尚未成熟,性意识不清晰的时候,就不该被成人的任何举动所影响。
而不管恋童癖是出于什么自然的情感,出于多么高尚的初衷,对孩子下手就是犯罪。
小马虽然内心受挫,但他还是谨遵医嘱,开始定期看心理医生,尽量和亚瑟保持距离。
但就在小马准备退出杰西卡和亚瑟的生活时,杰西卡发现了他偷拍的那些照片。
这个单亲妈妈怎么也没想到,她不久前才离了婚,怎么又爱上了变态。
杰西卡气的对小马连打带骂,还让小马立刻消失,再也不要出现在他们母子面前。
而小马无力辩解,他的自我厌恶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他想,既然心里的欲望无法停止叫嚣,那就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一切。
小马自杀未遂,他还是得和自己的恋童癖共存。
但是毕竟经历过一次死亡,小马也看开了,决定从头开始洗心革面。
他处理了偷拍的那些照片,找了个荒郊野岭,把过去烧成灰烬。
他尽量回避任何有男孩出现的场合,并且删掉了恋童癖聊天室的所有内容。
就在小马快平静下来之前,他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亚瑟很高兴能和小马偶遇,他还想和这个叔叔一起玩,并表示他们以后可以偷偷见面,他一定会对妈妈保密。
小马是真的很爱亚瑟,所以他只能拒绝小朋友天真的请求。
为了亚瑟能平安健康的长大,他们应该再也不会见面了。
小马的生命里,再也不可能出现下一个亚瑟这样的小男孩。
故事到这里,就已经接近尾声。
最后说一个影片里的意向性情节,小马被欲望折磨时,经常会去看一匹狼。
那匹狼被困在公园的笼子里,就像小马罪恶的思想被锁住。
狼总想发泄野性,就像小马想宣泄欲望。
不过幸好小马能够放下心中的兽性,而放下兽性的一瞬间,小马的心也重获了自由。
《头痛欲裂》通过小马这个恋童癖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变态”的精神世界。
也让人们知道,除了那些伤害别人的禽兽以外,真的有一部分人,为了不伤害别人,选择了束缚自己。
而开篇提出的那些问题,在电影叙事的过程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首先,恋童癖确实是一种心理问题,它是一种性取向,很难通过心理治疗改善。
恋童癖大多数在青春期形成,成因很复杂,有的是童年阴影导致,有的因精神刺激产生,这种倾向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那么可以说恋童癖无法治疗就只能放任自流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要问如何扼制住犯罪源头,也只有一种方法,全靠本人的自觉。
恋童癖只要能自我约束,在脑子里怎么想别人管不着,但只要恋童癖涉及到伤害他人,那就该严惩。
那么我们这些既不是恋童癖,又不是受害者的局外人该做什么呢?
我想,只有一直记得,持续追问,不要遗忘。
今天就到这里!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咚咚
通过表现一个同性恋童者与社会的隔阂;他的难以自制的偷窥、偷拍、跟踪行径;他的排练以“正常男人”的模式与人交往的心酸,真实地映射出社会中边缘性向者的窘境:就像自己把自己锁在房间内,只敢透过玻璃窗去偷窥一种理想生活的可能性,而道德上的鞭笞和社会性的嫌恶更是加深了这种恐惧。
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
他们错了吗?
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不过话说回来,回归这部电影,对结局我挺悲观的。
笼中的狼回归丛林荒野,发出野性的长啸,是否意味着,送上门来的小男孩使得男主心中的欲望终于突破了他的自制。
男主西装革履,家中窗明几净,洗净双手,似乎将要进行一场现代祭祀。
PTSD,林奕含小说的内容在我脑海里重播,同情与隐忧,两种情绪打架。
他尝试过,他失败了,这样又怎么算呢?
其实最大的问题不在于 这个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我们选择排斥厌恶远离他们的理由 不是他们是否真的有在身体精神上伤害过谁 有些人会说 即使我们愿意理解他们 也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实际上可以解决你也不愿意理解他们 他们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与其他人不同并且是少数人 人们本能讨厌排斥与他们不同的人 其程度与不同的程度成正比 我们只是习惯用漂亮的理由包装他 实际上我感觉这和恋物癖有很多相似之处 问题在于它更具危险性 很少有人会思考为什么它会具有危险性 连续几年没有性生活的女人也不会选择强奸一个人 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感 他们会自我暗示这是不对 进行自我压制 欲望本来就是越压制越强大 还有就是这种私密罪恶也会激发欲望 我感觉很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他们可以正当的发泄欲望 并且让他们深刻理解这是正常 去努力构建一些稳定关系 有人可以去倾诉聊天最好是同类人或者医生 尽量避免与小孩接触 把它转换为一种恋物癖 完全解决需要整个社会对偏见的消除 当然无论怎样 就不要奢望和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了 还好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很多人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完成这些依然度过了充实幸福的一生
意义大于一切!如果有人生来就喜欢同性,那会不会有人生来就喜欢小孩,也有人生来就喜欢近亲…这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一旦被打开,谁都无法预料后果是什么。
3.5 非常独特的视角 要是所有的恋童癖都有这样高的道德觉悟就好了 不过即使这样最后也不得不走入自杀的道路 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
257
这里可以把恋童癖换作任何一种异于常人的癖好,虽然大力着墨在主角不断拉扯的煎熬内心,共情有,但整个电影真的就,很一般啊。
德国已经敢拍这种类型的电影了,尼国连熔炉的精神境界都没到;Max演技可以的,Sense8出来的最好的演员,这角色太难演了…
欲望来自生理反应与心里克制的矛盾独立。
恋童癖更显著地昭示上帝对人的惩罚设定。亚当不顺服神,神就让人的肉体不顺服于他的灵魂。相比同性恋、双性恋与异性恋这些已被社会普遍接纳的性取向,恋童作为一种性偏离,将持续被排斥。所以他是悲惨的。
电影层面,太多无谓的重复情节,浅显而毫无技术含量的意指,还有大量不明所以的空镜头。把原本算是一个新鲜视角的故事越拉越低最后索然无味。想要在不道德的前提下呈现美感原本就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本片主创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现实层面,道理其实很简单,想和做永远是两回事。你有病又怎么样,有病也得忍着。没什么好讨论的。
讲述了恋童是一种倾向却无法治疗,男主就像影片中那种被困在牢笼中的狼,男主面临的是内心那种欲望和诱惑,另一面是道德,但他并不想那样,想摆脱就摆脱不了,医生说可以帮他去控制内心的念想,可有多少人会去帮助,最后狼回归大自然,也象征了男主自杀离开了人世
设于阴雨深秋的地理背景,克制的冷调和布局上灰蓝色大面积使用都没有让我保持平和地看完,每一次目光的试探,重复场所中的静立、沉思,和孩子的肌肤相处,都掐着我的咽喉,不敢猜测满怀着不适,可到了后半段就充盈着煎熬的悲悯,被倾向带来的罪责感和为肉欲所啃噬分崩离析的理智,Marx细腻地处理着每一份绝望和徘徊,把一个有礼自律自立的精英背后的泥泞展露出来,像裂开了口子的鱼肚涌出血污也在同时走向矛盾进一步迈向死亡。在摄影和台词语言各方面都是非常客观直言的,没有为罪犯开脱也在平和的苦痛中讲述了这种性癖好者几近一生的阴霾。本是私密话题却让他遭受家人背离,社会苛责和自我的不解,仅仅是倾向不伤害他人的恋童癖好也是罪责么?这部分人群就应被剥夺爱与性的权利么?因为地位的悬殊和对象的特殊性,坚决避免伤害是第一位的但总有苦衷
最終還是放出了自己內心的野獸 人性才沒有戰勝獸慾 除了選擇死掉還能怎樣
满怀疑问地去知乎上找答案,发现有些话题提都不可以提。
3.5。非常真实的压抑。
7.2分左右。
人怎么可能感同身受?如果认为自己是LGBT已经够不幸运的,要是BDSM更是不幸中的不幸,那么如果天生是一个恋童癖者,应该怎么办呢?和性取向一样,恋童癖也是无法改变治愈的,而且LGBTBDSM好歹还能找到同类一起获得快感,取得纾解,而恋童癖则永远无解,所以要么放任自己的欲望去犯罪,要么只能自杀,这样的人生太悲惨了。
边缘到不能再边缘的人类的故事,拿奖目的性好强,试图把恋童癖像LGBT一样变成天生的,屁股歪的不行,不喜欢
非常窒息的电影,看的时候一直按暂停键来调整情绪。导演节奏与恋童的心理道德坚守共并进,一直在游走并反复横跳带动观众的共情。这个世界需要电影来看到不一样的人,并让观众用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不是洗白,而是身为人,身为同类,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天生的“变态”(未犯罪)马克思从未犯罪只仅仅因为身份的泄露而遭受众矢之的,他一直在与狼对视,那是他心中原始的兽欲,人在进化的道路上能够与野兽区分开来,就是学会克制。
无解,但能克制住欲望已经很难得了。
不太能认同电影里医生说的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是种性倾向,就算是帅男主演这个角色还是觉得恋童的人恶心。还有感到很疑惑的一点是,难道喜欢的小孩成年了就不喜欢了吗...?
比较抽象的电影,恋童癖到底怎么在社会上生存,恋童癖到底该不该死。这是个论题,没有最正确的答案,不过电影非常现实,现实是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