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
Pacifiction,天堂幻影(台),太平洋危险人物(港),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Bora Bora,岛屿上的折磨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帕霍·玛哈戈法努,马克·苏西尼,玛塔赫·帕姆布伦,亚历山大·麦罗,塞尔希·洛佩斯,蒙特塞·特里奥拉,迈克尔·瓦特尔,塞西尔·吉尔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英语,波利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年份:2022
简介:共和国高级专员De Roller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工作,他是一个举止完美、极有心计的人,能通过官方招待会之类的场合,精准地把握怒气可能随时爆发的当地民众的脉搏。此时,人群中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曾经看到一座潜水艇幽灵般的身影,这很可能预示着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详细 >
四星半。海、陆、空,不同视角描摹小岛环境,再由不同角色的立场,刻画小岛面子和里子的兴衰。阿尔伯特·塞拉通过极强的视听调遣能力,并通过伯努瓦·马吉梅尔不动声色的优异表演,全方位呈现了波利尼西亚这片垂垂老矣的自留地。影像上如光谱般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电影节。年度十佳!逐步陷入焦虑、迷幻、沉醉、忧虑的幻梦中!摄影机像是自然的游魂,不断游走在岛屿之中,去探索那些政治、那些神秘、那些情愫。随着最后消逝在引爆核弹的火花之中,变成即将毁灭一切的噩梦和传说,足够疯狂,也足够浪漫!
拍的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他要拍什么
好像听到了流动的、凉爽的、颤动的,且随时都会停歇的风声,很悦耳。所以…可以允许摄影机去捕捉光线了吗?透过原野、街区铺展的色彩,想用手去触摸,留住这些不同时段的天空。渴望得到几个动人的词语,只是不小心坠落到浪潮里,感到疲乏,连咽下最后一口酒的力气都没有了。
对核试验的恐惧氛围营造,有些像《现代启示录》,在异域渐渐凝聚未知危险来临前的不安。深陷妄想四处游走的男主也有点像马斯楚安尼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暴风雨前的暗涌”创作策略很新,看到最后也就到此为止了。摄影美景不代表电影语言之妙,交叉剪辑斗鸡和人模仿斗鸡,笨拙得不明所以,对话戏拍得也沉庸,主题又都显像在话里了。
是有点煎熬
主角对岛屿的控制,渐渐变成对未知政治势力的恐惧。本片出挑的音画,结合环境、长镜头、人的动态、几场群戏来渲染情绪;相比简单的文本,情绪与状态,就是本片的一切;性也是表达状态的一部分了;仿佛岛上是一群鬼魅,惶惶终日,夹杂着一些不明的黑暗东西。但本片内容体量太小,与其承载这个内容,更像是一套实验电影
【5+】塞拉这次似乎是有点“里维特化”:在漫长的过程中溶解类型的强度,所呈现的复杂系统并不是关键,仅保留要素以承载秘密与阴谋,同时并非结果导向的,一个个松散的节点才最迷人。此外Pacifiction的特点在于像写作般呈现了章回的结构,声画处理上极细致,这方面确实回归《堂吉诃德》,令整座岛屿极具触感,环境同情节共振,叶片、海水与灯光都变得危险,并渐入佳境。这是当代作者们依靠相对可观的预算和技术能带给我们的,配得上神乎其技这一形容了。
4.5。影像的魅力。
暂停了三次才看完....
怪异,骚动,情色,无所事事与百无聊赖,却与政治舞台背景暗合。非常散乱,明争暗斗,几无冲突,却又在突兀的电子音乐中滑向危险边缘。看的真是如坐针毡,但不失为一场另类电影赏析,打破观影边界。政治黑色电影。三星半
首要的模仿对象显然是康拉德(《吉姆爷》《诺斯托罗莫》),但这平静之虚构[paci-fiction]未如后者那样暗示不安的心弦.在凭借"离题""打岔"造就多调性中心的尝试中已有不少大师以各自方式取得成功(霍克斯,罗齐耶,里维特,林奇…),塞拉却没能将政治间谍片升华为假日喜剧:考虑那些风光旖旎惊涛拍岸及诸种闲笔所起的帮助,只需回想《红河》(关于父子矛盾和社群冲突但大部分内容是赶牛)《赤胆屠龙》(抗击罪犯,时间却多用来调情,唱歌,洗澡,与酒精斗争)《出局:幽灵》(世界远大于你所见的)便知它们效果颇为有限.饮食,爱欲与歌舞的愉悦,究竟要如何以真正的娱乐性突入核战争的阴云? 也许缺少的是个有力的,处于一切规则之外的女人-孩子形象——仅有的女主角由跨性别者扮演,注定使本片无法从根本上思考另一种可能.
观影煎熬。
#BJIFF12# 波利尼西亚很美,但是请导演不要在写这种虚假、自恋、空洞的剧本了。(感谢深影CGS,如果是北京剧院我直接落荒而逃)//男主是钢琴教师的男主??????
一个冗长的寓言故事……一切都是混沌焦灼与潮湿无望的。一步步螺旋式向黑暗中下沉。可能导演想传递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状态的感受?也可能他本身可能并不是这么想的,只是无意中表现出这样的感觉。我这么想他这么想。
塞拉不行✋
不看也罢。确实有些引人入胜的时刻,然而其琐碎完全不足够以如此自信的姿态膨胀。如果有什么真正迷人或催眠的景观,也是岛屿自发而不是塞拉的摄影机赋予的,要是大溪地航空或旅游局考虑高价买下素材作广告,或許会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归宿。
我在卢米埃尔大厅里忍着痛苦看完,就是为了能理直气壮地打出一个两星。看到在电脑上看screener的人的各种花式吹捧,一气之下就剩一星了。【🤷🏾♂️】
一份“对人类状况的随机观察”手册。恰到好处的电子乐如心脏一般在电影里跳动。这是一部看完会感受到自身匮乏的电影,想去学习更多政治哲学、电影语言、拍摄艺术,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而不是仅仅像现在这样,感觉到它很好,具体又说不出哪里好。导演在采访里说:“我想要一种“轻触”(a light touch),我认为这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叙述。一旦你习惯、接受了他,你就会想要知道更多。”他的确做到了。
在家看塞拉是个错误…根本睡不进去!就算用投影仰视,但是声音感觉混成一饼…声场太单薄催眠的氛围就不到位(即使沙发比影院更好躺),2个半小时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抓手机😓…而且总感觉拍现代题材还蹭个热点的塞拉差点意思…看进去了甚至会嫌浅白…如果没有最后那段“让荣耀回到法兰西”这么个意思的喊话…收尾最后20分钟是挺致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