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是美国情事,招贴画又是个吸睛美女,还以为是那种片。
看完后,首先感觉原名很好,译名完全词不搭意。
可是,再一想,也对呀,事情,感情,爱情,情报.... 所有的这些事。
只能说,看到affair, 我会觉得函盖了片中的内容,可是做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看到“情事”,我想的就不是片中说的这些事。
Adam和对他有好感的女同学(叫啥来的?
)接吻时动手动脚,结果这个女孩不喜欢、与悲痛中的Catherine亲热时也被喝令get out of my house, 这两段是我一时间挺难理解的。
记得在friends中,Joey以I had sex in high school为荣,Rachal劝Ross No sex in high school时,导演特意加入观众的笑声,所以我不明白那个女同学为什么不喜欢。
难道是60's 和90's的区别?
总之,如果是这样,那个年代的老美还是挺纯洁的嘛。
这样的纯洁,我倒是觉得挺好的。
现在流行一见面就直奔三垒,有点过了。
但是即便是六七十年代,我记得 Mario Puzo还是谁呀,总之是那个年代的一位作者说过,参加过丧葬之类的米国男女,回来之后悲痛之余啪啪啪的情绪一般都会大增,成功率极高。
所以Adam对Catherine没能得手,开始我也很费解。
所以,本片的情感叙述真的处理得很细致,完全不是程序化的。
Catherine震惊地凝望Adam时的复杂表情,实在令我难忘。
本片评分不高,我也不太理解。
片子说了米国的政治的阴暗,而且很深刻很阴暗。
如果国家掌握宣传机器,所以给低评分,可以理解。
但是,为什么不干脆禁掉呢?
想起了那句话:如果有利可图,资本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绳子。
同时,in time似乎也是享受这种待遇。
并且,这种片子,演员、导演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参与好戏。
政治真的黑暗吗?
真的只能黑暗吗?
前几年看 House of Cards ,看了几集就因同样的疑问,看不下去了。
而当我看 Cloud Atlas包括in time 这样的片子,看到那样的高科技高发达的未来世界,我们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大家合力把我们的世界建成那样的进步发达不好吗?
为什么要这么黑暗呢?
当剧终人散,而我的内心并无太多波澜,我发现也许自己已经默许了世界存在的“形式”——愚蠢的政治博弈,冷血的政客,装在套子里的社会角色:记者作家、父母师长......我对此熟悉或是无知,在意或是不屑都改变不了它们存在的“形式”,它们只是遥远无关的存在而已。
可是,形式是死的,如果你珍视活着的生命,就决不能屈从于死的形式。
性欲、爱情,喜欢、友情,热爱、忠诚......这些最最基本的情愫才是驱动人生轨迹的源。
即便忠实于自我的结局是成为异类、遭遇背板、欺骗甚至毁灭,那也是一段真正的人生吧,比起费尽心机经营一世却最终被自己唾弃的人生,也是莫大的幸运了。
在单纯的年纪直面嗜血的世界 ,是亚当的不幸么?
也许他与正常的世界无法安然相处了,那通往自由想象的窗口被泥浆封死,未来看上去是一抹死灰。
幸好,凯瑟琳送来的画像敲碎了那一抹死灰,形式是死的,一切活了。
肯尼迪、马丁路德金、黑寡妇,一些零碎的黑白录影剪辑在一起,加上香艳的海报和影名《An American Affair》(中文名美国逸事),初看,很容易认为是一个政治背景下的情色故事,事实上,这是一次意外的观影,政治阴谋也好,情色也好,只是它的形式,Form Is Dead,这一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又一次让我共鸣,总之在毫无防备下在不经意间被深深的感动了。
空余的时间我总会用电影、阅读、音乐来度过,但我看电影通常不会连着看,我认为这是对电影的一种尊重,就像结束一段感情不应该随机投入另一份感情一样,看电影这种事情,跟平常练导引流一样,看完得细细咀嚼和品味,用心去收获它,思考和感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生启示,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从一个观者的角色抽离出来,以导演和编剧的视角来解读故事,这样更能读懂背后深刻的思考。
当然,我所看的通常都是比较费脑的电影,怎么区别是否费脑呢?
很简单,那就是看你是否能伴随着爆米花一起看完,如果你能一边不停的嚼着爆米花一边看着电影傻傻木木痴痴呆呆的表情看完的电影一定是不费脑子的。
形式就是腐尸(Form Is Dead),我更喜欢这样来翻译它,这样的字眼更能具有心灵冲击力。
这也是我一贯以来观影的切身感受,很多时候我喜爱的电影也好,生活本身也好,总是有很多与实质相反的形式在迷惑着我们的感官,我们的媒体报道好人好事,那是因为我们现实缺少好人好事;我们的口号总是文明、和谐、热爱,那是因为我们不文明,不和谐,不热爱;我们的大众文化总是离不开娱乐,那是因为我们都很苦;我们总是参加各种友情派对和频发节日问候,那是因为这种友情通常都很脆弱;我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恰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我们贪恋爱情的甜蜜,正是我们无法独自面对自身的寂寥;我们能不惜时间的去装点自己光鲜的外在,却是印证了空虚的精神内在。
影片中的女主角的成熟风韵让人为之倾心,而其所代表的一种人生态度以及人格精神,更是摄人心魄。
女演员格瑞辰·摩尔让我想起来《本能》中的莎朗·斯通,都是那种风姿绰约的女子,而且都是属于那种需要剥离外在形式才能解读灵魂深度的疗愈型女子,而对于任何一个少男,在成长经历中能相识这样的一类女子,毫无疑问是一大幸事,可以作为培养男人的洞见能力和人生格局的温柔大学堂。
男主角13岁的亚当,恰好就是一个很幸运的小男生。
当在那样一个充斥着谎言、阴谋、伪善的灰色时代背景下,两位主角就鲜活的突兀的生存在那样的时代,当亚当衣着光鲜的母亲鄙夷凯瑟琳的放荡不检的同时不知廉耻的回味与肯尼迪总统握手时的赤裸裸性幻想,当亚当道貌岸然的父亲一面指责儿子与凯瑟琳接近的同时私下里爬上了凯瑟琳的床,当修女振振有词的维护她的腐朽的信仰和崇拜时,却可以歇斯底里的对学生施暴且变态满足的漠视亚当其被其他孩子群殴。
这一切使得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有着鲜明的对比,亚当和凯瑟琳,两个灰色底板上的亮绿和鲜红,跃然纸上,被所有的其他所孤立出来,这样的情境下,少男恋上少妇似乎是无可阻挡的,且因为他们都秉持着一个人的初心,一个真实不虚的未污染的心。
就像在身心灵课程《导引流》当中,不断重复的曼陀罗式练习,动态冥想,带领我们一层层的退下形式外衣,释放内在那个被囚禁的小孩,逐步的去找寻回我们原本就鲜亮的温暖的初心,重回自我。
故事结局凯瑟琳的死,亚当拼好那幅画的时候,感动就像不可控制的洪水,那首经典的《the end of the world》 作为片尾曲缓缓地把视线浸润在一片模糊当中,但在模糊当中依稀闪耀的是亮丽的五彩斑斓,那是希望的色彩,那是人性的色彩。
——小航(Cread)
想写一个影评,看完美国情事后,首先感觉这部影片就是整体的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整体的感觉就是偏向抑郁的风格,看后我认为这部影片是关于一个男孩青春期的性躁动的一部影片,只不过给他融入到了所谓的美国当时的政治里面,叙事我认为不是很清晰,一直到结尾也没有看出是什么意思,整体好像就是跟美国的肯尼迪有关,而且这个女的好像还跟肯尼迪有过关系(当然是暧昧的关系),然后这个男孩子不但对于同龄的女同学有好感,还对这个离家不远的成熟女人也有好感,虽然影片叙事不是很清晰,但是如果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至于本片封面上的女人在片中所说的什么具有哲学味道的话我也没感到有什么深意,可能级别还没有达到,感受不出来,有人说这部片子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点像,我感觉不是很像,虽然那个也是写一个男孩子躁动的青春期,但是总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最起码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让我感受到忧伤抑郁的感觉,而这部片子整体的调子就是这种淡淡的忧伤,甚至可以说是抑郁的感觉。
非常有深度的伦理片,表现了灰暗现实中人性的温情善良的一面。
亚当是一个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单纯男孩,表面上看,似乎是亚当被凯瑟琳所吸引,并且主动接近她甚至追求她,但其实从一开始起,在凯瑟琳的潜意识里,亚当就占据了她失去的儿子的地位。
到了影片的中部,两人一起画画打闹嬉戏时,已经看到凯瑟琳开始创作后来寄送给亚当的那副油画了,也就说明亚当也已经在凯瑟琳的心中生根发芽。
那副油画,寄托着她对自己儿子的爱,而这份爱却也一定会让亚当承受终身。
整个影片中,凯瑟琳对亚当这份离奇的感情让人感动,那么亚当对凯瑟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亚当的母亲是一个相当严厉和理智的人,而且她没有对亚当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这一事实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理解;这使得亚当很苦恼,同时也让亚当对凯瑟琳身上散发出的浓郁的温情与母性产生了不可抵抗的向往,总是不自觉地去找她。
根据亚当的这种心理特点,也就可以理解他和影片中另一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由于亚当的这种家庭气氛和他的这种心理特点,再加上凯瑟琳的出现,使得亚当对同校的女孩子的感情也只是停留在青春期简单的性冲动阶段,无法发展出更美好的爱慕之情。
亚当在凯瑟琳身上,同时感受到了性感、温情、理解与尊重,所以凯瑟琳之死以及死前寄给自己的油画,将注定成为亚当永恒之痛。
影片中的政治因素,从凯瑟琳的角度看是充满可怕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首先凯瑟琳和肯尼迪总统以前是校友,后来是好朋友,而且凯瑟琳的立场将会倾向于肯尼迪总统这边;而凯瑟琳的前夫则是另外一个政治组织的成员,而且该组织参与策划了刺杀肯尼迪的阴谋;凯瑟琳的前夫在自己的政治需求和对凯瑟琳的感情之间选择了政治需求。
而凯瑟琳则因为选择了相信她前夫的感情和承诺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实际上她如果让亚当把日记火速藏好的话,也许可以躲过一劫。。。。。。
实在忍不住推荐这部电影和和歌曲,近年看过的电影,很少能有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幕能让我产生惆怅感,当年的《甜蜜蜜》最后一幕,黎明与张曼玉相逢的那一幕有异曲同工之效果。
优秀的音乐给一部电影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临其境的及触感,更有灵魂深度后面的融入感。
我想吸毒莫不是如此吧(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
这部电影客观评价来讲8分是担当大任的,然,此部电影终结剧终的时候从屏幕里飘出的这首曲子有画龙点睛之妙,瞬间被最后剧情的惆怅感带入了当下的生活!
手动点赞,[强]!
首先这个男孩的样子有点欠扁,即使长大了也是以前看过他的一部片子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孩讨厌死他了其次为什么说与西西里不同呢,我觉得是因为女主角的平庸,以及牵扯的人事比较VIP,所以电影以低调的形式通过这个男孩告诉大家肯尼迪被杀的事,以及围绕在周围平民的态度最后,从里面还是可以看到青春期男生的躁动(*^__^*) 嘻嘻……
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看得很难过,人性的悲哀,人的悲哀,这个世界莫不如此
导演威廉.奥尔森2009年执导的电影《美国情事》,片长只有96分钟,仅宣传剧照就吸引了众多眼球,格瑞辰.摩尔饰演的女主角凯瑟琳性感、美丽、纯情而又神秘,但影片绝非低俗艳片,而以清丽感伤的笔触表现一个不经世事的男孩在离婚了的艺术家女主角凯瑟琳的引导下成长的故事。
这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和隔壁邻居的离异女子的故事。
影片所要表达的却远比人物本身要深刻许多。
一个起始于集体政治,而回归于人性弱点的伤痛记忆,让一种淡淡的灰色一直笼罩在故事展开的整个过程中。
影片描写1963年的华盛顿,古巴导弹危机已是上一年的新闻,约翰•肯尼迪作为年轻的国家管理者正在大步迈进。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不满的情绪也开始蔓延。
13岁的少年亚当•斯坦福处在懵懂的年龄,对未知和不可预测的神秘,充满着好奇,每天面对的只是修女和天主教学校里的女孩,亚当感到孤独,他每天都沉湎于自己的个人想像的天地里。
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的青春期的幻想成了现实。
亚当发现在街对面的房子里的美丽的裸身女子,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女子名叫凯瑟琳•卡斯维尔,是刚刚搬来的一位30岁的金发美女,是位离婚了的艺术家,是肯尼迪的红粉知己。
他尽一切方法想了解他的这位新邻居。
凯瑟琳在这样的境遇中,她和13岁的亚当之间开始了小小的友谊。
不久,总统在华盛顿被刺杀了,而知道其中隐情的凯瑟琳•卡斯维尔也被谋杀在亚当和凯瑟琳约见的地点——石板台街。
或许,这个世界最动容的表情莫过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理想的背叛者;一个最深情的女人,死在无情的骗局里;一个内心纯粹追求艺术和情感的美丽女人,最终被现实无情地以死亡形式曝光。
在一群孩子中,总有那么一两个跟其他的不一样。
更敏锐,想得更多,也,更具有实践性。
一般情况下,这部电影的标签总离不开“催熟少年”这几个字,同时,我更关注的是那句话“Form is Dead”。
这句话总让我想起苏珊·桑塔格的作品《反对阐释》。
就像他首次看到她的作品时的问题一样“What does it mean?
”,我们在看电影,听音乐,看书,观赏绘画作品的时候,总会去想“它想表达的是什么?
为什么?
”就像在小学,老师讲古诗词时总会帮大家总结每一个“意象”代表什么。
例如,“柳”与“留”谐音,表达的是离愁别绪神马的。
但其实,就算不告诉我们这样的固定意义,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诗词中体会那种画面感了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不就是伤感的情绪么。
所以说,总是赋予文化作品“意思”实际上是我们品味文化作品过程中的绊脚石和累赘。
换句话说,如果你非得给每一件文化作品写一个“中心思想”,那么你注定无法体会到波普的美感。
因为波普的美就存在于它的形式当中,它可以没有“意思”,但它却是极美的。
回到这部电影,音乐无可挑剔,在每一个情节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节奏,音色以及音调。
柔和的画面以及人物的神态,都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到各种恰到好处的美。
我倒是不认为影片的高潮在他收到了她的画,而在他们约定归还日记的桥段。
她的逝去是能够被预见到的,但仍不免让人有遗憾。
他也还是少年,她在他的生命中也只是一个片段。
一个早熟敏感的少年是相当可爱的,一个美丽有哲思的女人也是很可爱的。
所以这部电影是非常可爱的一部电影,能让人安安静静地观赏。
但首先,观众得有一颗安静的心,不要总是去想“这电影讲什么?
他们俩最后到底成了没有云云”。
作为男人这辈子最郁闷的是大概就是被总统带了绿帽子,悲剧的格兰汉姆
小男孩的青春成长和时代的政治斗争两条线糅合,但效果并不好,故事也挺扯淡的。
这么经典的电影居然分数这么低,我力荐啊
政治背景下的成长电影。
青春期男孩和凯瑟琳,总统和凯瑟琳。在华盛顿不谈政治,只是topical american affairs. form is dead. 影射玛丽莲梦露。
一个时代的真相
The end of the world...
13岁少年的青春萌动,总统情人的悲惨结局,在政治斗争中女人和孩子永远都是被牺牲的。The End Of The World太能展示肯尼迪遇刺身亡时美国人的心情。三星半
青春片和政治阴谋论的生硬嫁接。结局有温度,原声也好听,但此外都挺空洞的……
虽然只扯淡的剧情,但看得挺迷人。
音乐不错。结尾的画挺好的。一样一星。没了…
到底是要拍政治片还是青春伦理片?
不知所云
国家地理制作的肯尼迪遇刺纪念特辑的背景音乐在电影里听到了,混合了沉重、寂静、悲伤和克制。这首曲子不仅仅是献给总统一人吧,一个雄伟光鲜的大人物背后,有多少与之千丝万缕关联的“小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承担历史。
这算什么?拿肯尼迪之死说事?还情杀?
配乐很棒,听了很多次
剧情本只有四星,情绪推上一星,烘托的好棒。
讲了个啥么。。。
the end of the world一直回荡在耳边
成长中的男孩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