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再需要身份证,登记或者其它的什么方式来表明身份了,基因技术发展之后,随时随地的基因测试可以表明你的身份,档案信息,性格和体质特征,通过一点唾液,一滴血,尿液一根毛发,脱落的皮屑,门把手上或纸杯上残留的印记,总之只要有了你身体上的任何细小的物质,都可以立刻知道你是谁。!!!!!!!!!!!!!!!!!!!!!!!!!!!!!!!!!!!!!!!!!!!!!!!!!!!!!!!!!!!!!
看了电影,在网上找到了故事原型如果英雄片早这么拍,身边已经有一大群和春哥齐名的平民英雄了不服的请参照当年描写董存瑞、黄继光的战地通讯关于真实事件的采访报道不输给电影当然,是另一种滋味。
又超字数了🐶拆弹时记录式的镜头配合演员代入感极强的表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小成本影片的氛围营造相当到位。
不得不说导演虽然爱吹牛逼,但还是真的有点东西。
不过因为片源模糊造成影片光源过暗,让我产生了历经四天的拆弹时间线只有短短两天的错觉。
而这也让人产生了更深的问责:这么长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专业正规军来代替老鱼的工作?
官方的解释更是苍白无力,人家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土制炸药啊!这是弄啥咧!让一个被家庭琐事困扰的片警一肩挑完成任务,这不是彰显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凸显当今社会普通人面对困境的悲怆,再结合抓捕到的曾在黑作坊工作、讨薪无果继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可以说和平年代小人物的索求如同哑炮,只有豁出去舍得一身剐的付出才能引爆。
你我皆是老鱼,为了求而有得不得不挤破头皮咬住社会这杆鱼竿。
影片在介绍炸弹犯背景的播音声中戛然而止,这可能也对照了主创对于本片发行的无奈,在龙标烙印下,有些真实映像和有些真情实感只能是欲言又止。
距离不是什么男的站在女的身边,一个却不知道另一个爱着自己之类的扯淡。
这两位之间的距离算得出来,就是一根男性生殖器勃起的长度,中国男性距离女性的平均距离是11.2厘米。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个存钱的口袋和另一个存钱的口袋之间的距离。
特别是,这两个口袋一个属于打工的,另一个属于无良老板。
[看到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有若干人在推荐它,其中有关雅荻和howie这样的一向值得信赖的影评人,所以我对本片还是很期待的。
所以我看完后略有失落,是因为之前期待太高,如果是没有预热直接看到,可能感觉会有所不同。
]howie说本片是“2008年的《疯狂的石头》”,“真正的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商业片”,这种评价应该是值得让我充满期待的。
所以,我的失落,不能埋怨导演高群书,只能埋怨howie。
按照惯例,在说本片的好之前,先把我最不爽的地方拉出来说说。
作为一部基本由非职业演员完成的影片,片中那个唯一的职业演员,就是扮演女警察胡小林那个人,我只能说她在片中实在太扎眼了。
每一次,天哪,每一次,毫无例外地,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她都非常恰到好处地跳出来破坏掉剧情张力和非职业演员费半天劲营造出来的真实氛围,败兴地提醒观众这儿出现了一个蹩脚的演员在抢戏。
从剧情和角色的设置上来看,胡小林这个角色的出现,明显有导演照顾戏份的因素。
可导演成全了你,你也得成全导演啊。
我不知道这个女演员是哪里人,但在周围人都说东北话的前提下,女警察胡小林讲的蹩脚东北话实在太过于明显。
而且她的表演也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她在一堆真警察中,除了象一个演员外,什么都不象。
说回正经事。
这部电影有些“专家”评价为具有“希区柯克”式的悬疑风格,对此评价我个人感受是一头雾水。
我觉得二者根本没什么联系。
本片的故事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但考虑到题材和背景,这种刻意的回避因为太过于明显,以至于我们都能准确地接受到这个信息,并明白这种缺陷存在的原因。
基本上,本片在故事上和《东方时空》时期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种风格很接近,与其说它是希区柯克,不如说它是小津。
作为一个在剧情上单线索推进的故事,而且是严格按照时间轴推进,这在悬念营造上本身就会先天不足。
具体到本片,这种悬念是无法支撑90分钟的长度的。
本片开场用了可能将近30分钟的时间来叙述和铺垫主人公老鱼的生活状态,其中基本没有戏剧冲突元素。
老鱼是非职业演员扮演的,虽然很适合本片的整体气氛,但也会在表演上受到局限。
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开场,基本就是用来建立人物的,和叙事基本脱节,对于那些不在意人物的观众来说,开场不免显得有些枯燥。
只有到了炸弹事件突然出现后,观众的注意力才开始高度集中在主人公老鱼身上。
但故事本身又无法利用炸弹事件继续去营造悬念和冲突,剩下的就只有老鱼一个人的状态和感受来独自支撑60分钟的漫长时间。
这一点对于非职业演员来说,是很困难的。
扮演老鱼的这个演员,据说是一个派出所副所长,他在片中的表现,确实是非常精彩,如果不是那个女警察胡小林经常出现在他身边抢戏和捣乱的话,观众会非常认可这个人物的。
但是对于一部在宣传中大量提及“炸弹”和“希区柯克”字眼的影片来说,部分观众可能会有一种对剧情和场面的预期。
影片中人物很出色,也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叙述排弹本身的过程,但对于那些有预期的观众来说,片中“视觉奇观”场面的重复,也很容易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
本片作为一部低成本影片,拆炸弹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视觉奇观”场面,而且片中几场拆弹戏都尽可能地在场地和模式上做到了变化,但局限于故事和背景,这种“视觉奇观”场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同时它所营造的悬念和吸引力,也很难维持影片下半段的紧张感。
最后的结局,我个人感觉都不能用“反高潮”来定义了,简直是“反观众”式的。
虽然关注本片的观众都会知道最后的人物命运,但太过明显的种种剧情细节暗示,就会让已经知道结局的观众,连“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都没有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部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说明剧情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下降到可以暂时不关注的地步了。
最后的炸弹爆炸前,略显拖沓的剧情铺垫损失了不少故事张力,所以最后当炸弹爆炸时,对观众来说就不会有“非常突然”的感受——甚至可能还会有泄了气的感觉。
当前面的排弹场景结束后,视觉奇观对剧情的支撑消失了,而人物命运又没有任何转折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没有落差,没有转折,甚至连同情都很难产生,观众就会对银幕上那个裹得象木乃伊一样的老鱼发出笑声——我觉得那场观众的笑点太低,他们几乎对任何场景都能笑出来。
在说了这么多遗憾之后,我还想说的就是,《千钧。
一发》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
虽然就我个人感受来说,里面有很多遗憾,但如果从整个产业角度来说,本片是一部非常需要我们关注和鼓励的影片,因为它真正地开始了努力——虽然没有howie说的那么商业化——面对观众,面对市场,面对审查,面对资本,面对诸多相互矛盾的限制,它开始了尝试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而且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认可。
在本次上海电影节中,有很多很多的导演,其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前文艺片导演,也开始言必称“商业片”了。
但从最后的情况来看,他们所说的商业片只不是高成本的文艺片而已。
对于《千钧。
一发》来说,我不想说它是“真正的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商业片”,因为在缺乏对比的情况下,这种评价可能有点过于激动了。
但起码它是一部努力去尝试和实践的影片,是一部能够让观众觉得受到尊重的影片。
我说的是电影《千钧∙一发》。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于是,王局握着老鱼(Old Fish,这是影片的英文字幕,专业)的手说:“你不拆那只好我去拆了!
”稍懂点事儿的非愤青都知道,王局那话的意思是“还不快给老子拆炸弹去,没工作的老婆和刚复员的儿子不想解决了不是?
”接着,七八个领导鱼贯撤出炸弹现场。
就在我想写《千钧∙一发》的当下,这是我最先回忆起来的场景。
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赘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记得电影节那会就有这片子了。
首先国产片,枪毙;其次,连简介都没想看;最后,容易让人链接到港制故弄玄虚的警匪片(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事实证明,小觑国产片,无耻!
在如此艰难的影视创作发行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导演和本土片。
找不到钱的导演已经很可怜了,字幕显示这片子里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黑龙江某警察局的现任警察,包括本片主角“非专业拆弹专家”老鱼,人还是个二级警督,副所长。
卖相不错,一看就是个好人。
本片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群众演群众,足金。
这部电影,四字形容,“千钧一发”。
有文化就是有文化,一言以蔽之,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直捣黄龙。
简介各位自己google去。
不过个人经验,看电影前别先着急看简介,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商。
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编无所编了,所以看完简介的恶果就是“这样也能拍电影?
”的疑惑,那什么都不用看了。
片子的颜色灰蒙蒙,寒冷的东北特有的凉。
街道很拥挤,东西很杂乱,机关还是那些机关,警察也是那些警察。
来事儿的48号,巷小楼飘,整一群租群搭的危楼。
老鱼,一快退休的公务员,“除了生孩子啥都会(其老婆评语)”的炸弹界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
说此片有中国特色,凡是机关里待过的同志都一定有体会。
莫名其妙在那危楼里有炸弹了。
“谁懂?
谁懂?
谁懂?
”“听说老鱼特懂!
”“老鱼,行不行?
”“我怎么会拆那个!
……那,试试?
”从局里到市里,专业人员赶不过来,领导们心急如焚,双双眼睛露着绿光,齐刷刷煞到老鱼。
老鱼是个标准的三角猫,略懂炸弹。
心肠很热,干劲强,家里老婆独大,唯唯诺诺,官微言轻,逼上梁山的时候也能拉下老脸给领导同志送点薄礼,点头哈腰,实诚人,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嗯,混得不好的中国式公务员形象。
赤手空拳,毫无任何防护装备,老鱼同志拆了一加工鸡黑窝点的一土制定时炸弹。
那加工黑窝点具体详情请参见央视《新闻调查》。
油腻,血淋淋,活鸡在笼子里咕咕叫,死鸡陈尸在大水槽。
老鱼拆完弹周身疲软,被人抬着出去,医院里晃了一圈,回家,屁股还没挨到沙发,来电话,又发现炸弹了。
啥,别开玩笑!
真的?
再去。
情况很危急,领导很生气。
观众有点小骚动,哪来那么多炸弹?
二进宫,换成配电箱。
这回终于给老鱼穿了件防爆背心,戴上顶头盔。
那炸弹都长差不多,剪完封箱带,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线。
老鱼同志心灵手巧,惯于就地取材,成功拆除。
接着,又来炸弹了,在烟囱里。
被拉到篮里的菜——老鱼同志发现问题不对了,他原本就着热心肠帮下忙,怎么老母鸡变鸭他就成专业的了?影片走到这,观众们愤怒了,哪里来的炸弹?
老鱼害怕了,得找专业的,我不行啊。
可是,军令如山,老鱼这般普通的一线民警,真被逼上梁山了。
炸弹一个一个来,老鱼每次拆炸弹影片都使用了鲁迅先生的“重复”修辞手法,大家屏息静气;拆完炸弹,老鱼汗如雨下,观众们从愤怒变到恐慌,哪里来那么多炸弹?
于是,原本非专业人士拆炸弹的江湖闹剧瞬间变成了心理悬疑,那不停蹦跶出来的炸弹,那乱七八糟的线,老鱼的汗水哧溜哧溜地滴,惊悚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
还没有爆炸吗?
什么时候爆炸?
几点了几点了?
快结束了,估计这个要爆炸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拆不完的炸弹,一个又一个。
谁这么缺德在这种危楼里扔那么多炸弹?
老鱼开始觉得这条命是千钧一发,观众们无奈又惊恐的等着哪个炸弹会爆炸。
一层又一层鸡皮疙瘩。
老鱼的结尾:绑成木乃伊躺在病床上。
2天拆了11个炸弹并身负重伤,因此被荣立二等功。
(难不成这炸弹没炸,老鱼同志还不够资格领这个奖?
)放炸弹的元凶,深沉背景请参见黑心老板克扣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所引起的报复勒索(千万别欺负人家外来务工者,后果很严重)。
幸好没光荣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这么说。
实在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要求。
灯亮的时候,起身竟也浑身打漂,手啊脚啊都颤颤巍巍起来。
看人拆炸弹其实没那么恐怖,但是看一个非专业人士在2天里拆了11个炸弹还真有点虚,尤其是这等着炸弹爆炸的心情,太难熬(谁让我还是瞄过两眼简介)。
看了电影,在网上找到了故事原型如果英雄片早这么拍,身边已经有一大群和春哥齐名的平民英雄了不服的请参照当年描写董存瑞、黄继光的战地通讯关于真实事件的采访报道不输给电影当然,是另一种滋味。
以心灵触碰角色内心,用眼神展现真挚时刻。
雕琢演技惊喜频现,赤子之心银幕呈现。
未来精彩继续!
前天晚上在电影频道上看的,虽然从后面开始看,可能是由于口音比较纯正的缘故,就看了,老鱼开始和副科长的吵架,还有撂挑子都能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刻画,每次排爆都衣服都湿透了,最后老鱼写了那封遗书,反应了老鱼内心恐惧,但是不得不去的心理;今天上网查了下老鱼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存在,就在齐齐哈尔,看了之后未免有些心酸,英雄的概念可能在心中有个重新的定义,英雄可能不会让人们铭记,但是他们却在我们身边发生,英雄更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而是我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不去讨论时候否心甘情愿,至少他们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好人一生平安
晚上吃多了,从饭桌上下来直接窝到沙发上,打开电视,《千钧一发》刚刚开始最先吸引我的是东北话,听着亲切,时不时的能让我会心的一笑,所以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但是看完以后可笑不出来了,心里就两字---憋屈整个影片真人真事,演员也基本都是本色演出,从骨子里就透着真实,临危受命老鱼的推脱,中途几次撂挑子不干,领导随意的承诺,同事之间的争吵等等,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也是感同身受,英雄也是人,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谓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说“我上!
我上!
”可是现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老鱼这样的,也会害怕,也想不干,硬着头皮上那是被逼的,怎么不找专业的来?
怎么就非得老鱼上?
各种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老鱼最近,老鱼最好使唤,领导让去他不能不去,专业的?
人家来那叫配合,不来你就得等着,老鱼不一样,领导的话就是命令得服从,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排弹,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还是又一次被叫到现场,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
再克服一下!
”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影片里没交代,原型老于身负重伤,眼睛几乎瞎了,耳朵也半聋了,手指少了两根,住院期间为了省医药费提前回家了,而这一切也要他自己克服有人说老鱼矫情,几次撂挑子不干的反复令人生厌,可我觉得这才恰恰说明老鱼是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他走是因为人正常的情绪,他回来是因为他的良心还有最后为什么不直接引爆炸弹,还要强拆,我觉得是电影没交代清楚,现实的情况是那枚炸弹已经发现是不可拆的了,而且之前被人动过了,所以也极其不稳定,要引爆得像之前那样挂上钩子,在远处拉绳子,老于就是在挂钩子的时候触动了炸弹,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没有人会想要强拆那个炸弹,在立功和生命之间,这个选择不难做吧找到了之前的新闻报道,过程说得很详细,但是那些套话真是,唉http://news.sina.com.cn/c/2005-04-07/11326316533.shtml
千钧重担,于一发!
于尚清英雄的真实事迹改编,2014年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拍得好,导演和编剧都充分尊重事实,人物是充满情感的。
唉...不写了!
好的是,老于家最后拥有了一对龙凤胎,孙子孙女是老于最后数年的最爱。
单位上也遵守了承诺于尚清儿子于嘉2009年2月入警营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截止2023年8月1日,工作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
建华分局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2014年获得三等功。
挺好的!
祝人民的英雄,永远安息,祝人民的卫士,永远安康!
一般
有尊严的男人
跟儿戏一样
很优秀的一部剧。轻轻拨动心弦,却随时让人紧绷心情……
高手在民间,故事在世间
就和电影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老鱼一样,电影也很平凡,剧情偶有起伏,但整体还是有些平静。老鱼一次次排除炸弹,总觉得最后会遇到意外,在预期和意料之外,炸弹还是响了,但结果还是逃过一劫,感觉有点虚了。电影想通过平凡的基层警察的小人物故事表现某种精神,但剧情多少有些太平淡,另外,为什么非要画面这么暗淡啊,难道亮一点就不是纪实了,整体感觉一般般。
啥都讲发票,讲报销,就不能有点替国家分担的奉献精神吗?(狗头)最后的新闻报道,犯罪的介绍都远远大过老鱼,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只配一笔带过
都2000年+了,看似很扯的拆弹手法,却是来自真实事件。
这么好的题材,又能弘扬主旋律,结果拍地稀碎…
非常写实,把老鱼塑造的十分鲜活。他会发牢骚,嘴有点碎,也喜欢喝两口,也有点占小便宜;他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糊口,也会送礼,讨人情,也会害怕,会手抖,会焦躁犹豫,会不知所措,会想半途而废,甚至讨价还价。他是一个普通的民警,一个普通的人。不知道现实中的人物原型-于尚清警官是什么样的,网络上曾经铺天盖地的报道都是过于光辉伟岸。案子本身不复杂,但是荒诞,叠加真实事件改编则更加的荒诞。没有趁手的工具,甚至没有合格的防护措施(穿着防弹衣排爆??),可他还是上了。我们没法责怪本不专业的老鱼,看起来甚至没有谁应该背负这个道德重担。可悲剧本可以不发生的,不是么。
真实事件改编的就挺离谱了,感觉好多地方都降智了,不是很紧张刺激感,也没看到二级英模,不知道儿子能不能当警察。
不会硬要上,你拿几个钱啊这么拼,这时候不让领导先上怎么想的,看完只觉得恶心
比较偏纪实性,而不讲究戏剧冲突。
真实
向公安部献礼作品!
可信度不高,但是很好看
今天看南周才发现看过这片子,印象还蛮深,不错,故事不拖泥带水
《拆弹部队》的原型,挺好看的
黑色幽默 黑色辛酸
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