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来了今年的Ghibri--《记忆中的玛妮》,改编自英国作家Joan Robinson的儿童文学作品「When Marnie Was There」,也是Ghibri史上第一部以两位女主角展开故事情节的作品。
电影上映之前我迫不及待的阅读了原作。
无论是在原作中还是在电影里,Anna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由于被领养的身世,她孤独有些倔强,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尤其对大人严重不信任。
虽然内心世界里,她幻想出的与Marnie的相逢、相知是那样的温馨自然,但表面上Anna还是那个孤独的“圈外人”。
经历了父母车祸身亡的Anna,和祖母度过了一段短暂美好的时光后,祖母也病逝了。
亲人相继的离世,按照Anna幼小心灵的理解是大人们纷纷抛弃了她,她不能原谅抛弃自己的大人,同时也厌恶被抛弃的自己,自此Anna关上了心门,直到遇到了Marnie。
虽然是儿童文学,却能通过点滴身世的连接将纤细脆弱的心理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读者,跟随着Anna不由得孤独起来,这方面电影表现的丝毫不逊色。
当Anna冲着Marnie发自内心的重复着“我原谅你了!
”时,感觉自己也被释放了,Anna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关于Anna幻想出来的和Marnie亲密相处的情节,被很多媒体大肆渲染成百合情节,对此我不置可否。
不过很多细腻的情感交流恐怕只有在同性之间才能产生化学效应,这样的感情同样唯美。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却并不悲伤。
19号去看了首映的。
其实电影中安娜并不是被海边村庄的老夫妇收养,而是去海边的小村庄去疗养的。
看吉卜力的作品,很多时候并不是冲着剧情去的,而是因为喜欢美美的画面,感觉作品就像一条小溪缓缓的流开来,细腻优美,海边村庄的场景也真的就跟自己见的海边小村一样,真的就是现实中的场景搬到动画里了,其实福冈也是这样一个小城,不知不觉中,海边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安娜从内心封闭,不愿人交流,把画画当成唯一的寄托,有太多心结,但是因为身边温暖的人们而慢慢学会分享快乐与不快,并且变得阳光,学会了努力的生活并接受身边人的关心。
这样一个暖心的小故事应该时常在我心头徘徊吧,因为贪恋着这种慢节奏的美好。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总让我带着期待。
一开始我以为杏奈是个很早熟的妹子,结果是因为误会而怀疑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分量。
我自己预判的内容太多,对于观影的感受还是有一定影响。
但是关于成长的过程和心境是类似的,怀疑、迷茫,有交不到朋友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原想保护自己,但却是很不聪明的办法。
从两位女主角相遇,就一直在暗示这些情形都是杏奈的幻境。
玛妮的衣着、生活的环境、家中出现的人物、喜欢去才蘑菇和让杏奈假装成卖花女出现在家庭宴会上、跳舞等等都与杏奈生活的时空环境是不同的。
但是我一直以为玛妮是杏奈逝去的妈妈或是姐姐,但是生活上的差异这么明显差点以为是魔幻故事。
最后说是外婆,从时间跨度上是经得起推敲的。
通过现在与过去人物的对话,让杏奈慢慢敞开自己的心扉。
我很喜欢寄居的阿姨家的教育方法,放养不加约束,小孩的问题让小孩自己解决,大人不多介入。
杏奈的妈妈就是太爱操心了,作为孩子我也会觉得这种关爱会让人烦恼,当然这里也有沟通不够的问题。
亲子关系之间的坦诚相待能减少很多矛盾,也让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信任意识。
因为看了不少人都评价这部电影很差,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点为这部电影不平,于是难得的跑来写一段影评电影本身在故事衔接上可能不像宫崎骏爷爷那般流畅,但是看完电影,还是能深深的感受到导演想要在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故事描述的本质我觉得是一个因为幼时受到过严重心灵创伤的问题少女,在一次无意中找到了与自己有过渊源的大宅,从而开启了一段被封闭的记忆大门,重新唤起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故事。
故事中的玛尼,既是幻化的,也是真实存在的,而存在的依托便是玛尼对女主角的爱,这份爱通过回忆的点滴被渐渐唤起,让女主角了解到自己也被如此的爱着,最终释放出自我,最终那句“我原谅你了”便是她蜕变后的呐喊,从失去亲人,认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自怨自艾,到重新感受到被深深的爱着。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对观影群体的要求比较高,片中既有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爱,也有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要能够同时感应到这两种爱才能比较好的去感受影片传达的内容,我相信,有孩子的父母对此应该会比较有同感。
想念不顾一切跑起来的样子想念带动风的样子想念marnie的头发在风里飘的样子想念暴风雨里拉着marnie的手想念你跟我说这是我们俩的秘密 永远的秘密想念你大喊着原谅我想念你悄悄的溜出来找我想念你爽朗的笑 跟我说 那时候你以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孩想念你哭着抱着我说其实你真的很害怕想念你对我说marnie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想念昏倒在路上被爱你的人抱回家 在阿姨宽宽的肩膀上睡着想念和你一起做饭想念拉着你的手有些人真的一转身就会消失所以久子阿姨才会想赶快把老宅画完吧可是我真的很幸福
电影把我们带入一个油画世界,吉卜力的电影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美丽的画面。
故事情节在杏奈(小说中的安娜)和玛妮一次次的相遇推进,直到后来才突然明白这是一个孙女和外祖母的故事。
忘不了电影的音乐和月光下的那场舞,也许以我们的眼光去看电影总有些不完美,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她们之间的感情是动人的。
从宫崎骏退休后,米林宏昌顶这巨大的压力去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作品。
我们应该为他的勇气而赞扬。
他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摆脱宫老的束缚,这样宏昌才可以完成蜕变。
[记忆中的玛尼]是我从记忆中找寻到的一部动画。
三四年前,我在健身房跑步时无意间看到这部动画的片段,那时候德语不好,看不懂上面的台词,只是隐约记得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在黑暗的湿地中划船的片段。。
短短的这一个片段几乎都从我的记忆中擦除了,今天却无意间在Netflix中翻到了这部动漫电影,我才确定原来三四年前看到的那个片段居然是它!
每个人都有类似于梦一般的记忆,它似曾出现,但是又仿佛从未发生过。
等到终于有一天找到真相,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记忆中的玛妮]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岁便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在一个偶然的巧合回到了童年和外婆一起生活过的地方,儿时隐约的记忆带她一点一点找回外婆的童年的一生。
所以,那个神秘的玛妮到底是谁?
在片尾我们才同主人公杏奈一起恍然大悟,原来玛妮是在她不记事时抚养她,给她讲床边故事的外婆;是她婴儿时最喜欢搂着一起睡觉的洋娃娃;是她从婴儿床里第一次睁开眼所观察到的模糊的家人的印象,所听到的来自于亲人温柔的声音;更是她似已忘却却始终没有离开过的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也是由外婆抚养的,现在怀着自己的孩子再来看这部片子,泪如泉涌。
虽然外婆仍健在,但是我无力地感到岁月逐渐在侵蚀她的身体和大脑。
现在的外婆会让我感到陌生,和记忆里那个带着我去田里挖野菜,在庙会上给我买豌豆黄吃,为我讲她童年故事的外婆仿佛不是同一个人。
外婆仍是我最爱的亲人,但是我儿时的外婆却仿佛在离我越来越远。
所以,当时间慢慢从我们身边夺走最亲爱的亲人时,我们到底要如何与他们道别?
我想杏奈的最初的痛苦和最后的和解,都是源于这样一个道别。
从杏奈身上我能看到妈妈的影子,她在11岁时丧失了父亲,這是她一輩子都不愿和別人分享的悲痛。
很多事情她只告訴了我,她一遍遍跟我回忆她童年坐在外公的自行車上陪他下班回家的碎片,回忆外公卧病在床时拿出珍藏多年的笔记本送给她,嘱咐她好好学习。
她在上世纪70年代很争气的考上了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流着泪偷偷给外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她要去上大学了,然后一个人把信烧给了他。
这是妈妈自己对外公做的最后的道别,她说自那以后她再也不跟别人提起外公,包括舅舅,爸爸和外婆,她把这段回忆永远封进了自己的内心,直到我懂事后她才开始主动对我敞开心扉。
扯的有些远了,重回到这部电影。
杏奈三岁就被送至孤儿院,再被养父母收养,她内心一直极为自闭,敏感,脆弱。
她内心无法原谅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跟她好好道别就离开了她。
她恨自己被他们抛弃,所以她对养父母和周围朋友锁上了心门。
她开始习惯幻想,幻想出一个叫玛妮的金发碧眼的同龄小姑娘,玛妮是她最好的伙伴,她保护她,陪伴她,同她一起分享内心的秘密。
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一閃而過的童年片段隱約暗指了這裡玛妮的形象,其实来源于她婴儿时期最喜欢的抱着的那个洋娃娃。
后来她无意间得到了玛妮的日记,她开始困惑,难道玛妮是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她对玛妮的故事这么了解,为什么她似曾来过玛妮的家,带着这些疑问她开始从日记着手寻找玛妮。
找寻中她开始慢慢与内心和解,开始意识到所谓不打一声招呼就抛弃她的亲人,其实并不是没有同她道别,而是他们在道别的时候她并不在场。
三岁前,她只是个婴儿,怎么能够理解父母和外婆在被迫离开她时的那种心碎与不舍呢?!
最让人心疼的是,她的亲人根本没有机会亲口告诉杏奈他们其实有多爱她啊。
杏奈在童年时会责备亲人抛弃了自己,但等她成年后就会理解父母和亲人含恨离世时,内心有多放不下她了。
所以在成年后,杏奈在自己的内心正式同外婆作了一次道别。
我想[记忆中的玛妮]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唤起了人对于亲情的重新理解。
很多孩子会因为童年创伤,在成长之后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无法和解,成为一生的阴影。
这个现象很普遍,但是以此为切入点的作品实在太少。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被弃养的婴儿以及被拐卖的孩子,他们对于童年记忆中父母的印象是怎样的,他们最后又是如何同自己和解的?
相关的报道和调查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的孩子在一个月后就要同我见面了。
我为她早已布置好了婴儿房间,她白色的小床上面挂着伴随音乐旋转的彩色玩具小熊,夜里,睡眠灯会把星光洒满整个房间。
她有温暖的包被和裹单,也有柔柔的毛绒玩具,我希望她降生后来到这个世界会觉得安全,不会惊慌。
我也希望这段婴儿时期的记忆会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给予她足够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面临迈入死亡的那一天。
短短的人生旅途上,亲人会离开我们,爱人会离开我们,终究需要我们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
也许在最后一刻陪伴我们的只有记忆中家人的温暖,虽然很不舍得,但是还是要好好同他们告别,开启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杏奈最后的放下,和她开始称呼赖子妈妈的释然。
终有一天,亲人离别的痛苦会远离我们,但记忆中的爱会一直伴随我们,给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起风了,生活仍要继续。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心理疗伤的电影,奔着故事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要刻画人物心理是很难展开太多剧情的。
就本片译名来说,应当体现在“记忆”而非“回忆”。
“回忆”是针对有意识状态下曾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而“记忆”,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还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
根据本片所展示的情节,小杏柰甚至认为外婆玛妮是她捏造出来的人物,事实上,玛妮不仅真真切切存在过,而且完全留在了她的记忆(潜意识)中。
为什么说它是有关记忆和疗伤的片子?
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便明了一切:(1)杏奈是怎么成为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2)外婆玛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她改变的;(3)她的幸福感最后又是如何获得的。
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穿插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即杏奈现在的状态以及她的所有情绪几乎都与她的早期记忆有关。
杏奈之所以表现孤独内向,她的心门之所以向所有人关闭,都缘于她非常早就已记事了。
当外婆玛妮离世,她的家族是有人可以照顾她的,但她最终还是被抛给了社会。
那是电影中的一段灰色影像。
无论那个自称自己没几天活的老人是她的曾祖父,还是她外曾祖父,老人带她去理论的那些人应当是她的近亲属。
而且,老人是以什么理由去理论呢?
似乎不是以“亲情”,因为从两个男人的话语“怎么还在说那件事,那件事早就已经解决了”,“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这不是钱的事”可以推断,他们争论的应当是遗产与抚孤的事,似乎遗产被瓜分了,但孤儿却无人愿意抚养。
这段记忆她现在依稀还有印象,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直接导致她讨厌她自己:“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
以致于因此又迁怒别人,进而刻薄,比如叫养母“阿姨”,认为养母唠叨像山羊,把十一先生比作熊或海狮,骂信子为胖猪。
一个孩子可以内向,但不能没有朋友。
从她生病,有同学给她送回书包看,她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她拒绝接纳别人而非相反。
原因当然还是那段灰色的记忆,她害怕朋友知道她是孤儿,是被亲人抛弃的孩子。
同样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她可能就要孤独终老。
然而,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不能获得任何关注的人几乎无法生存的,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因此自我拯救便开始了。
她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达到目的,一是生病,影片刚开始不久,由于老师关注转移,她哮喘病便发作了;二是逃避,虽然有点矛盾,但逃避往往会带来更多关注,她在邮桶边逃离信子反而引起了信子的注意;三是寻找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她一般大的玛妮便成了她臆想的对象。
这就解释了第二点,为什么本来是外婆的玛妮成了她梦中的朋友。
电影在表现她与玛妮的事好像是她的梦、她的臆想或幻像,其实这与她外婆曾给她讲述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被记录在“玛妮的日记”当中,被幻想或被捏造的人恰恰是她自己,玛妮的经历反而是真实的。
当外婆跟她讲述经历时,她还幼小,所以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真实还原,但所有事件都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只不过需要合适时机碰到合适的刺激才能被释放出来,那栋湿地大宅便是恢复她潜意识记忆的刺激物。
纵观她和玛妮的所有“交往”,与其说是玛妮改变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改变了自己。
她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朋友”,而且相互约定保守秘密;玛妮让她找到可以交朋友的重要感觉,那就是她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一个自我感到自己无用且自尊心较强的人,一般不会主动交朋友的。
当她听玛妮说起曾被强迫带到谷仓时,她表现义愤填膺;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分明在照顾玛妮;她之所以要带玛妮去谷仓,是因为玛妮说她无法忍受谷仓的恐惧,她想帮助玛妮克服,她对玛妮说的话,其实正是外婆曾对她说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可怕的事物,杏奈一定也可以的,因为杏奈是我唯一的孙女啊!
”正是汲取了外婆给予她的力量,她有了梦里的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了跟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
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提供了帮助。
可见,杏奈克服交往障碍,树立自信,恢复健全人格不能不归功于记忆中的玛妮。
杏奈幸福感的有无取决于她受伤心灵能否得到救治。
潜意识中记忆的部分恢复虽然让她得到了友情,有了可倾诉的朋友,从此性情大变,对他人也愿意接纳和原谅,但她早期记忆里那被遗弃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并不是靠向朋友倾诉就能抚平的。
养母家庭抚养她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希望每天过得“普通”,而不会因此感到受歧视和“区别对待”。
即使养母已经不再向她隐瞒实情,她也因体会到养母的“爱”而原谅这种“隐瞒”,但这种“爱”弥补不了亲人的“爱”,她接纳养母“爱”也一定是有限度的。
在她潜意识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对于父母和外婆的死,她仍然说“我不原谅他们……留下我一个人”。
直到她在梦里原谅玛妮的不辞而别,直到她最后将玛妮的友情与对外婆的亲情合一时,她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
当亲人“爱”在她记忆中恢复,她才能真正放下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亲情。
她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她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也在于她体会到,“爱”从来就不曾远离。
(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4)
我记得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本片的製作担当福山亮一说,“记住的都是负面的台词啊”主人公杏奈应该是吉卜力历史上最阴沉的女主角了。
相比千寻更像城市长大的孩子。
内向,敏感,脆弱,自卑,讨厌与别人打交道,自己一个人玩的比谁都欢。
虽然仍保持了吉卜力清爽复古的造型设计(但已经明显与之前不同),这样一个主角在精神内核上更接近当下的设计。
至于像谁,仔细想想,应该是碇真嗣。
可以看到两代人的思路终究是有鸿沟,高畑勲宫崎骏不可复制,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法打包拿来。
影片的前半段,对于杏奈的塑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没错,登峰造极。
在不做作,有真材实料的前提下,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不是像宫崎骏那样幻想中的女孩儿——被建立了起来。
我简直要跳起来。
如果能保证这样的稳定发挥,达到庵野的高度绰绰有余。
但是从当玛尼这个角色出现时,我知道这部电影要出问题了。
玛尼的登场并不惊艳。
只是杏奈划船来到宅邸,玛尼熟练地将船固定好,镜头以杏奈的角度从下而上,看到月光下的玛尼面带微笑。
这一段只能说正常水平发挥,并没有很深的印象。
真正严重的问题是玛尼人物没有塑造起来或者思路不清晰。
杏奈在玛尼登场之前,人物塑造已经基本完成,成熟,充满细节。
此时玛尼以“帮助者”的形象出现,非常符合真嗣+渚薰的模式。
主角可以充满内心的挣扎,(顺便说一句,这个片子并未继承宫崎骏不直接心理描写的特点),帮助者对于主角来说则是完美的存在。
这样一明一暗产生互动,无论剧情上还是画面内容上都很有看点。
如果要彻底执行上述策略的话,那么玛尼就必须是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
她本质上应该是主人公性格的对立或者拓展。
这个过程是一种变相的“自省”。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也有意识地模糊主人公日常、梦、见到玛尼这几个情形的界限。
有几个画面对于剧情意义不大,却是在不断提醒观众,玛尼并非现实存在。
但这时原作钳制了发挥。
我们知道实际上玛尼是杏奈的外婆。
玛尼身上也发生了七情六欲的故事。
特别是末尾久子阿姨讲述的玛尼的故事,充满了人间气息。
同时导演也在着力,两个现实中的人如何互动,互相帮助走出困境这一线索。
这样使得本来应该虚化的玛尼一下子变成了与杏奈并列的主人公,而且是在中期之后才开始着手塑造现实中玛尼的形象。
这也是青年导演身上一道老人们的枷锁。
米林宏昌的解决方法是当玛尼向杏奈倾诉时,两人角色的互换。
这个方案不错,但也使得故事线和情感线有点过于抽象了。
杏奈逃离人群认识了玛尼,突然见不到了杏奈的问题自然没有解决;不能相见牵扯到玛尼的悲伤经历,故事又转向,杏奈帮助玛尼。
我个人的感觉是一下子“断了篇儿”。
中间有细丝连着(杏奈了解帮助玛尼的过程也使自己变的勇敢),为了塑造高潮,“我原谅你”这场戏又使得气若游丝的连接非常尴尬。
所以剧情在中后段有点模糊,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除此之外,问题还有像结局部分有点啰嗦,部分衔接还欠自然等等,但这些缺陷完全可以被忽略。
米林宏昌已经大胆实施自己的想法,如果说《阿莉埃蒂》时期麻吕还是小心翼翼,维持自己和所谓“宫崎骏风格”的平衡。
《玛尼》当中米林已经开始抛弃日渐符号化的宫崎骏特征,对剧本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也观察到制作阵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staff表中可以发现近藤胜也高坂希太郎等老将出走,美术监督色彩指定启用新面孔。
安藤雅司在辉夜姬物语之后重归,在本作中除了作监之外还担当了剧本一职。
根据吉卜力的习惯,应该是指安藤雅司也参与了分镜脚本的制作。
这一举动让人浮想联翩。
无论这部电影是否取得了票房佳绩,能够获得不同层次观众的认可。
玛尼都是吉卜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他突破了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甚至精神内涵上固有模式,开辟了吉卜力的新时代。
希望米林宏昌能够获得更多机会成长,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便是期待吉卜力的新春。
特别治愈的一部动画片故事的主人公杏奈和很多治愈类的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一个不幸而且有点偏激的小孩。
但是那个暑假,她和玛妮的相遇改变了她。
从此让她变得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宽容和温和。
很多人在看的过程中应该就猜到了杏奈和玛妮的关系。
故事本身确实动人,但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更是喜欢导演从容不迫处理故事的好多细节。
他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
白天的灿烂的太阳,晚上的星空,熟透番茄上滴着昨天下过的雨,船在靠岸时的摇晃,风穿过草地,不同时间的太阳照着陈旧的建筑。
这些画面美的很真实。
这部电影特别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
很不吉卜力
想象里的少女
什么鬼
本以为是个平平淡淡的百合剧,最后一解释,好像活生生被嘴里塞了坨屎,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
看哭了
作為吉普力工作室的送客戲,《回憶中的瑪妮》或許不是個能令人聯想到該公司有多麼狀業宏偉的闊氣大作。這是一齣淡淡的戲:少子淡淡的叛逆,養子淡淡的孤懷,獨子淡淡的鬱悶,皆在兩位少女的邂逅中傾洩流出,彼此淨化。不過,拾起尾棒重擔的米林宏昌監督,著實在本作中充分展示了有別於宮崎的觀點
一开始都以为是《花与爱丽丝》似的女生拉拉片吧,没想到结局竟是……没有这个结局或许只能给到3星,但是吉卜力永远不会满足于平庸,在一切都有了解释的时候,最击中内心。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很好听!
比《虞美人》都难看啊实在
就挺无聊的。
画面好,配乐好...公主病上身的玻璃心女猪不喜欢,故事讲得零零碎碎
絮叨
我有我的秘密花园
看预告就知道吉卜力的百合绝对不输迪士尼的百合!(而且都有一个安娜~)看完正片才知道不是百合,是一部最不像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吉卜力作!以及让人非常惊喜在善于进步创新的米林宏昌!~一阵乱想去看原著小说!
故事平淡刻意煽情,缺少吉卜力标志的想象力与细腻。
妥妥把我看哭了,眼泪一层一层涌上来,无可挑剔的少女系治愈物语。最高的神交,最美的相思。前半部更像是心理悬疑剧,幸好真相的揭露没有让杏奈沦为精神癔病患者。可是处理得像男孩女孩的青涩暧昧物语真的好么。片尾的背景原画让人忍不住想走进映画。吉卜力不会消失,米林昌宏依然是我最看好的动画监督
干净夏天
故事太单薄了
带点悬疑色彩的家庭伦理(?)片。最后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互相抚慰、互相救赎,隔着辈份却连着血脉。过去的没能挽回,新生的正在开始,人总是要向前的。让我多加一星的是全片的气氛,尤其是到暴雨中谷仓和意外被发现的日记那部分,令我想起了另一个印象极深的故事,那种你朦胧地知道会有悲伤的事发生,但它始终在雾后面的吸引力。
这样的主角可以遇到玛姬也是一种幸运 走出漩涡 然后心灵疗伤 忘记过去吧。
哭瞎了 这种淡淡的又深入的感情总会击中我泪点 现在与过去 梦境和现实交织 玛妮一生坎坷可是她那么努力才能换来一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