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tracy不满的把衣服扔到地上,并用fuck来羞辱她的时候,那种不堪和愤怒,将封存的记忆一下全部召唤了回来。
我想,我不恨,也不怨,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已经伤痕累累的心上,在补上一刀,更何况那是我最爱的人。
只是tracy拿着剪刀,毫不犹豫的割下去那瞬间,我觉得心碎的感觉再次蔓延了我的五脏六腑,悲伤如海浪般朝我汹涌而来,将我淹没。
我想起,一次独自在家的我,绝望感遮住了我所有的情绪,颤抖着拿起剪刀,我想那一次,我是真的真的认真的想要结束我的生命,可是剪刀只是在手腕上割出一刀划痕,最终我还是没有勇气,连结束的勇气我都没有,我以为唯一的退路,其实也是走不通的。
之后很多次,妈妈也曾找我谈心,她应该是能看出我隐藏起来的悲伤,可是她却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而我没有办法诉说。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后,我躲在屋子里偷偷的流泪,哀怨着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以及对我的剥夺。
妈妈试着安抚我,我记得我对她说,我觉得人活着很没有意义,我觉得活着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直至现在想起来,我都很后悔,我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呢,还记得妈妈的眼泪随着我说出的这句话,决堤了,她说,你还小,怎么会这么想呢,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她说这句话时的语气,表情,和擦不干的泪。
从小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开朗的孩子,无论是同学的家长还是老师,都说我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儿,在同龄人里,我也是大家的开心果,我逗大家笑,安抚大家,可是心里的委屈,受过的伤痛,隐藏的绝望和无助,我从来都是只字不提,直到后来我在长大了一点,在我17.18的时候,一些朋友看到了我发在主页的一些文章,才惊叹,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忧伤,似乎根本不是她们认识的那个我所写出来的文字。
其实到现在,那些伤痛,也依然是我没有办法提起的,极力想要从生命中删除的,因为那关系到我最爱最爱的人,只要他们能够幸福,那些痛我都可以绝口不提。
现在一家人能够幸福的在一起,就是最重要的,哪怕从前他们制造的那些伤口,到现在还影响着我,可我宁愿相信,就算是伤口,也是太爱,才造成的伤口。
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在说,母爱,父爱,是最伟大的。
可是,其实人们也都在尽量的忽视一个问题,就是,能给你最大伤害的,就是你最爱,和最爱你的人。
我在我忧郁的情绪里徘徊了很久,似乎永远也没有办法挣脱出去,因为我从不曾竭斯底里,只是淡淡的,浅浅的,被忧伤包围。
我在心里提醒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做了父母,一定要做到最好。
这无关我对我的父母满意不满意,只是出于我对于幸福的追求。
我总是喜欢这一类电影,这一类电影总能让我歇斯底里的爽快。
也许恰恰就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永远的缺失着那样一种歇斯底里,也许在我的生命中不出现一次这样青春期的歇斯底里,我永远都不可能长大。
虽然我已经遗憾的“长大了”。
我所存在的环境太过完美,健康幸福的家庭始终快乐,学习生活不温不火,同样幸福家庭里长大的朋友。
无论从哪方面,生活似乎都从未给过我一次歇斯底里的机会。
有的时候,我甚至似乎在潜意识里羡慕那些被社会击打得体无完肤的生命,羡慕生命中能有这种绝地反击的可能。
也许我太害怕平庸,但并不是害怕默默无闻。
也许,我心底始终有一股可望,想要在生命中有一次歇斯底里的呼喊。
也许,我只是害怕平淡,害怕上一辈最期待我们拥有的平淡。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对一部电影感叹不已。
让我在看到那些晃动的镜头下偶然迷失的生命时,在心底反反复复的使劲感慨。
其实原本,迷失的概念就很模糊,生命中的迷失,其实正是成长中的必然。
有时候觉得,确实的那种迷失,反而成长得很不真实。
其实也许原本,对于某些人来说,那种晃动的生命甚至不能被称之为迷失,只是每个人,绽放生命的形式不一样而以……
单亲家庭,父爱缺失。
妈妈是个剪头发的手艺人,为了养家忙碌。
闲暇之余,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耍。
可怜的翠西,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她萌动的青春期迷失了方向。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婊子好友evan(哦,错了,其实她妈是个婊子,她是婊子的女儿),带她体验了一把不同于乖宝宝翠西的日常,吸毒滥交颓废人生。
其实是带着我们,见识了一圈资本主义小贱人放纵的人生,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贱啊,我***。
我的十三岁,每天上着十节课,做作业做到十二点。
回想最开心的就是作文课,开明的语文老师和我们共度两节课时间,一节课,写作文,我们赶紧写好交上去。
另外一节课就可以去踢足球啦。
嗯,真是谢谢你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的教育就是好。
看完这部电影思绪忍不住联系到一些故人, 不同的是她们转变的时间是从大学开始, 可到最后除非是出身富裕家庭(稍微富裕,大富出不了这样的子女),所有人的生活都过得烂透了。
每次听她们谈论那些身边相似的朋友总是一副她们都很酷的样子。
可事实是她们引以为傲的各类品味早已过时,就连世界上大多资讯也全然不关心,一直沉浸在未来将逐渐过时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最遗憾的是这些人原本比底层阶级拥有更好的机会与前景,但最终却都从中产阶级下滑。
变酷并非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欣赏各种音乐或奇装异服,纹身抽烟,蹦迪喝酒是完全可以接纳的,我也喜欢其中一些event。
但为什么聚在一起就变成一群自视甚高,缺乏远见,自我放纵不负责任,精神健康出状况的烂人loser(不是说对别人烂,是烂了自己人生)为什么要选择让大脑的感性压过理性,就因为这样的人生更真实更澎湃显得更酷?
或许这类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成长,越想越感到失望。
本来以为这个电影能让我更加了解她们转变的动机,可实话实说看完以后更迷惑了,不过Tracy和Evie互相打量服装和配饰的那一幕还挺好看的。
“如果我是她老妈早就一巴抽死她个七佬了!
”当Tracy带着挑衅的眼神摸着一望平川的胸部晃着双腚一边向Mel逼近一边说着“No bra,no panties。
No bra,no panties。
No bra,no panties”的时候,电脑前的舍友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爆发出开头那句怒吼- -。
是的,如果我是她老子,绝对会一巴拍死她。
百变发型,烟熏妆,红唇,低腰裤,唇钉,脐钉,露肩,露脐,豹纹,粗口,嗑药,酗酒,自残,ML,勾引,逃学,偷窃,颓废。
芳龄十三,嗯,芳龄,十三而已。
我十三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短发,中分,钢牙,四眼,宽大校服,褪色长裤,过长的袜子,土得掉渣的凉鞋,踩着生锈的14寸自行车在学校和家的两步路之间穿梭。
是一个在穿袜子时会不小心连裤脚一起塞进去在去学校时被笑了一路还浑然不觉的白痴。
是一个分泌着雌性激素却在大家眼中为严重发育不良的小男生的小家伙。
除了偶尔爆爆粗口,考试作作弊,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些无关紧要的方面和家里顶撞一下之外,我自认为还算是个好孩子。
Tracy的十三很华丽,万众瞩目,惊世骇俗。
我的十三很平淡,现在想想估计当时全校千把人,认识我的只有班上那62个而已。
然后十三岁的Tracy被背叛,被留级,被唾弃。
而十三岁的我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十四十五,然后在省重点中学继续我的十六十七。
也许平庸不是没好处,也许前面那半句想法就很平庸。
我不想讨论青春残酷,不想描述这场华美的叛逆,这类青春期片子在我闷骚的夜晚已经在电脑上放映了太多太多。
那啥,吐啊吐啊就习惯了,看啊看啊就乏味了,再说咱也过了那压抑苦涩的青春期奔二去了。
尖叫,唯一能让我不习惯不乏味的是Tracy的尖叫,Tracy对Mel的尖叫。
她叫着妈妈妈妈我不是你的宝贝了,她叫着妈妈妈妈你不准随便进我房间,她叫着妈妈妈妈你不能看我换衣服,她叫着妈妈妈妈你不准碰我!
是不是很熟悉的句子,是不是在某年某天的某时,你也曾对你妈妈这样子吼过,以歇斯底里的声调,唯我独尊的语气,是不是。
是,很熟悉。
我看着看着在想是不是也有那一个时刻,我妈妈也曾像Mel一样拼命撕裂地板或之类的事,转移女儿在她身上发泄的怒火。
也许有,也许有,但我印象中只记得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把房间里一切能砸的东西都砸了,然后倒在床上沉默。
我妈进来,收拾房间,走之前说了句,你知不知道你这样我比你更难过,带着很浓的哭腔。
那是从我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再也没有听过的声调。
为了满足Tracy新衣服的欲望把硬币都淘出来的人是Mel,为了Tracy生活辛辛苦苦赚钱的是Mel,最后以沾满染发剂的双手抱住崩溃中的Tracy的还是Mel。
Mel是谁,是妈妈。
我说我如果是Tracy的老妈绝对会一巴抽死她,所以我不是Mel,不是一个永远站在女儿背后支持的母亲。
也许我该给自己一巴掌,为了我曾经乃至现在仍在继续的十三岁行为。
13岁本该是花样的年龄,却沾染了烟酒,大麻,迷幻药,穿环,纹身,早恋,放纵的生活最后种食恶果。
青少年在这样的年龄非常容易产生盲目幼稚的崇拜,对是非辨别不清,反叛特别是在残缺的家庭环境下,不力的教育更助长了这个势头,不仅残害了自己,也影响了家庭和社会。
电影将女孩堕落的过程充分有力的展现出来,对比现代单亲家庭教育的无奈脆弱,让观众深切感到惊讶和惋惜,不过还可以做的很好的。
今天看了一部好片子,《芳龄十三》。
英文名Thirteen.女主角是埃文·蕾切尔·伍德(Evan Rachel Wood)。
她被好莱坞公认为才女。
不认识她的时候,一直觉得被这样评价很烂俗,很主流。
认识她很晚,看她的第一部影片居然是最新的作品《纵横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
当时承认她唱歌水平很棒,声音不错,皮肤也好,但是不很喜欢她,原因如下:脸的轮廓和五官搭配得很奇怪,不能说好看但又不难看;嗓音太厚实太高亢了,不温柔;说话鼻音很重,咬字有点模糊。
即便如此,还是努力去看了很多遍,一次一点把这电影听完。
蛮喜欢这群年轻人翻唱的Because,像拍MV一样在海底拥抱做爱,无声地寻找。
她真的很白。
后来才知道她的成名作是Thirteen。
她十五岁就成名,但一直很低调,不拍什么大片商业片,所以不很出名。
这个电影得到很高赞誉,出于最近浮躁的心理和意图回归,下了来看。
觉得应该没那么枯燥,有禁忌青春的放肆,也有人生寓意。
结果看着看着就惊叹,她演得太好了,每一句fuck,一次眼神飘忽和阴晴不定的表情,不自觉的蜕变,身不由己的堕落和家庭生活的破碎悲哀,丝丝入扣,一点也不像演戏。
有几个片断,她拿刀自残,她和弟弟和妈妈剧烈的争吵,还有最后绝望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瘫坐,都极其精彩。
难以想象一个好孩子把叛逆少女演得比真实还真实。
这个晚上我就开始喜欢她了。
她不仅仅是别人说的才女而已,才女是练出来的,而她的演技是天赋。
她少年时候长得很是好看,鹅蛋脸尖下巴,皮肤白得像雪,金色头发,瘦削身材,蓝色眼睛,声音还是清丽婉转的,是想象中刚好陪衬长相的类型。
可惜长大以后脸圆了,声音也丰厚了,感觉上变强悍了许多。
……原本意图是说影片的,却变成了说影人。
看的过程中暂停了无数次。
在过了青春期以后,回去看别人的,看到那样的惨不忍睹,自以为酷和独立的傻事,有点不忍心看。
看到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争吵,妈妈一次次的心碎,更是不爽快。
想起自己以前大概也有过类似的不那么严重的犯傻时期,就想叹气。
还好过去了。
但是看着屏幕,看女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越走越远,那些激烈,冲突,互相撕扯伤口的残忍,自作孽,很痛心。
在猜想如果少年的时候,有人给我看这样一部电影,我是不是会好一点。
是不是会不那么矫枉过正,丢弃早先的生活那么彻底。
一定比一千次的说教还有用。
如果我将来有一个baby,它长大以后我会记得给它看,让小孩子自己去反省和选择。
即便是偏执的选择。
顺便提一句,在女主角的小女伴里面发现14岁的瓦尼莎·安妮·哈金斯(Vanessa Anne Hudgens),日后漂亮的《歌舞青春》女主角,但当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平常的小女孩,肤色偏黑,气息稚嫩,只有甜美的声音一如后来,让我一瞬间注意到。
让我再惊叹一句吧:MY GOD,Evan跟我们同年生……03年的时候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谁得曾经不这样也许你在13岁的时候没有这么坏 也许你的思想还没有到这种时候但在你长大之后回想起来你没有想过要这样子颓废么他只不过是 放大了我们的曾经
文/胡子13岁,初一,抽大麻,对着男孩儿会摇着屁股说:“想干我吗宝贝。
”刚上初一的时候,许多本应该不清晰的东西都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哪个姑娘漂亮,哪个家伙特别欠揍,谁和谁经常玩,社会上谁又能叫来更多人。
这部《Thirteen(芳龄13)》,按照郭敬明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
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无论哪个学校,都会有坏学生,好学生。
坏学生每天旷课,不听课,欺负同学,打架,也是这样到了期末。
好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任由别人的欺负,也是到了学期末。
初中生活我一直认为对人生的改变颇为大,刚刚由孩童转变为成人的一个巨大过程。
记着小学的时候谁跟我说一句“王八蛋”都敢把命搏上去了。
可是我却忘记了我上初中以后第一个“操你妈”是什么时候顺其自然的说了出口。
那个时候的我周围由一群当时学校里最坏的哥们儿们,可以说看谁不爽一帮人或者几个人更甚至独一个就会冲上去打,然后打完之后蹲在被打的人旁边笑呵呵的说:“我在这里等你叫人过来,来,拿我的电话给打,我看你能叫来谁。
能把我咋。
”初一的学生能有多大的仇恨给人头上盖板砖呢?
周围同伴的欢呼声,我忘记了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见别人说“你牛逼”的时候将手上的板砖向那个人头上盖了过去。
第一个姑娘,第一次初夜,第一次为了姑娘打架,第一次我的姑娘被别的姑娘打。
那个时候我的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啊,他们在学习《济南的冬天》呢。
我在后操场的厕所抽烟跟哥们闲聊的时候,我听见他们念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第一段懵懂的恋爱发生又结束,上课耳朵戴着耳机听歌,没事儿干拿起刀子给自己个胳膊上划过来划过去,看见鲜血渗出,又看见鲜血愈合成发痒的痂。
晚自习因为要打架所以旷课到学校门口和高几级的学生一起喝酒,那个时候我听见他们念道:“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喝酒发疯,在院子大吐特吐,回家跟父母莫名其妙的吵架,骗父母钱说要补课,然后拿去上网或者喝酒。
对着父母乱吼,然后直接跑出家门几天不回家,和朋友在外面租房子住。
找人给耳朵上一次性打了七个耳钉,身上并不缺钱,却和哥们去找人收“保护费”,为人要钱,虽然每次可能就是几块钱,可是依旧陷入当时的那种愉悦感。
那个时候啊,因为问人要钱,被告到了班主任那,我站在班主任办公室罚站,听见教室里的同学们念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 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和哥们拜把子,和女人喝交杯酒,虽然找个漂亮姑娘表白,然后上床或者叫出去在哥们儿面前显摆一下就分手,听见哥们说你看:“你把那XXX甩了听说人家今儿个可在教室哭了一天呢"。
心中却并不感觉愧疚,反而有一种得意洋洋的感觉,仿佛那种这么漂亮的妞,我都不要,何况你们呢。
这个时候我遇见了她,不敢说特别漂亮,也不能说特别棒,但是初中的学生啊,那是单纯的,就是想和她在一起,也不打架了,也不喝酒了,就和她在一起,出去玩儿,去河边,去看VCD,懵懵懂懂的上床。
兄弟问起来还要特不屑的说:“上床这种事情啊,那可就得熟能生巧,你们还嫩。
”终于,她走了,离开了这个学校,感情也就断了,我伤心的趴在课桌上喝酒,喝到迷迷糊糊的时候我听见他们说:“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整天在网吧呆着玩游戏,嘴巴上叼着烟,一只脚蜷缩起来在凳子上,熟练的在键盘上操作着,到中午放学的时间了,和哥们走到学校门口找人借钱吃饭,找人借钱上网。
没事儿了就去理发厅和熟识的人聊天,然后把头发夹的特别整齐,那个时候挺流行。
听说现在连90后非主流都不屑于这种发型了。
这个时候已经有一帮好的学生跟我玩在一起,他们时不时参与我们的打架,旷课,慢慢的和我们一样坐在最后一排,或者干脆不去教室了。
我们把酒言欢,我们杀气腾腾,我们去饭店吃饭不给钱,吃霸王餐,然后逃出来一起哈哈大笑。
虽然可能只要30多就够了。
然后嘴巴上牛逼哄哄的跟别人说自己吃霸王餐的事儿,可是内心却下定决心,再怎么以后也不能去那了。
逐渐有些孩子远离了我们,有些孩子由好孩子堕落成了这个样子。
我已经不记得谁带坏了我,我又带坏了谁。
快下晚自习了,我走进学校,准备去围一个人,我们经常这样,害怕对方一放学就跑了,所以提前到学校他们班门口等。
经过教室我听见他们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有些哥们留级了,又认识一些上一级留级下来的哥们儿,当然也都不是什么好苗子。
出入酒吧,琴行,拥有了第一把吉他,写了第一首现在看起来压根不是歌的歌,听着活结,听着枪花,操着姑娘....突然有人说:“今天你们毕业了,我希望你们今天以XX学校为荣,明天XX学校以你们为荣。
”哦,原来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话。
曾经把酒言欢拜把子,别人捅我一刀,他们能连命都不要去捅别人的哥们儿们现在还有几个在联系呢。
呵,听说XX要考公务员了,听说XXX吸毒进号子了,听说XX孩子都有了,听说XXX啊,那可牛逼了,玩乐队都老演出了呢,还有那个谁现在听说乖的很,戴个眼睛在学校刻苦学习呢快出国了。
我看完这部影片,忍俊不禁的回忆起了那些遥远的故事和那些音容相貌都已经模糊了的人,我的十三岁啊,我仿佛看见了他,他在记忆的风中奔跑。
而我,看着十三岁的我淡淡的微笑了,我说:你好,我是胡子。
他生气的要过来打我,说:“去你妈的,爷才是胡子呢。
”我转身离开,穿着我的西服革履走,低下头轻轻一笑,是啊,得步伐加快了,再慢一点,我可就要迟到了。
今天的工作还很多呢。
文章出处:www.huzibeer.cn
是怎样一种仪式,Tracy们的成长?
13里的叛逆女孩,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少女,一个写诗、自毁,貌似纯真,回得去的青春;一个滥交、撒谎,似乎一开始就烂透,从未有过的青春。
青春,绝望着寻求出路,在她们,当然最差不过回忆。
比不起15里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少年们,一定要把毒品塞到肚子里才能换来得以度过青春的本钱,再不然就要爬到最高楼一死了之。
又比不得小武赵斌斌们不得不沉默的青春。
沉默是因为从来没有给过言语的力量,失却话语的青春,即使可以挥霍的时间、精力,最后也不过让旁人当作小闹剧,随便看看便过去。
乱七八糟看了些电影,最近又是混混沌沌的在过,好像我的后青春期也赖赖地不肯走呢。
http://pengzou.spaces.live.com/blog/cns!C49026D8EE4E7AE2!451.entry
观众直击好女孩堕落成坏姑娘,整个过程触目惊心,导演特地将画面的色调由暖色调渐渐转换为冷色调,节奏上若接近 梦之安魂曲 ,也可不失为一篇佳作。
非常喜欢,强烈推荐!
循规蹈矩的我表示无法理解这种混乱的生活🤨影片镜头晃的我头晕😵💫
母爱伟大 bitch讨人厌 但跟着bitch混的更sb
有找了个可以死命骂的乌拉稀电影,拍的一团糟跟一坨浆糊屎一样乱,全片就像在扯被絮,扯啊扯瞎几把扯.......无聊 低级趣味。 剧情简介:就是要作 然后把自己作死,被捅刀子又难受...拙劣的色彩切换半分,美丽的model半分
这就是中二病
本想在儿童节看部儿童电影 想不到此电影反映的是连成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Wood加一星~
不夸张的说 这要是我闺女我就歇死丫
前半段近乎嗑药式地拍法去展现一个乖女是怎样被带坏的 后半段着重展示了成因 竟也回归了温情!最后一声吼得好 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
突然想起了,我擦真没头没尾奥,当时怎么找到的那
7.5/10。忘了好久了,utsc ENGB学习和期中考试的影片之一,感觉精华都在前半段,后半段很俗套,镜头其实普普通通,我也不知道教授为啥这么推荐学习,甚至还拿出来做考题……
Although cutting and hippies always freak me out,the girl-on-girl thing always turn me on.So fking on.
dont fuck with bitch ever...lol
这类影片最容易拍的出彩,但这部电影很欠火候
Evan 小MM
莫名其妙
some shitty white girl stuff 这简直是我最讨厌的那类没有脑子的teenager白女
这有什么值得可演的,大家的青春不都是这样嘛,只是因着国情不同自虐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大家青春期都叛逆堕落,有痛苦堕落,没痛苦制造痛苦也要堕落。长大了自然就该干嘛干嘛了,妥协能力强的就或好或差地生活着,妥协能力差的我只能说你痛苦是活该你要死那就去。
我的十三岁:一等良民!
还不坏的,有DVD的来,mark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