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兄弟可能听起来陌生,但是《老男孩》你一定熟悉,至少被身边的某个朋友“含泪”推荐过吧。
看《老男孩》会不会流泪,似乎成了判断人有没有梦想的一种标准。
筷子兄弟的新作《赢家》今天发布了,为了利用口碑效应,标题被叫做《老男孩II:赢家》,看来“老男孩”显然比“筷子兄弟”更能吸引眼球哇。
一个人人都猜得到结局的故事,得出了“懂得平凡才是真正的赢家”的结论。
这个结论巨俗无比,却又恰如其分,它跟你说“开路虎、拿项目、睡校花、干秘书”尼玛都是浮云,好好在家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赢家。
我觉着,此片真正的意思是,要懂得享受平淡,而不是让你追求平淡。
平淡好比是个馒头,你原来觉得馒头没味道,此片告诉你,馒头仔细嚼,其实香甜无比。
告诉你结论的方式是,山珍海味把身体吃坏了,才知道馒头原来才是最香的。
那什么叫做追求平淡呢?
我本来想吃山珍海味的,现在不想了,以后以吃馒头为目标。
我觉得此片要表达的是:山珍海味好吃,馒头细嚼也很香甜。
若把它理解成:山珍海味是喂猪的,馒头才是珍馐美味。
那就谬之千里了。
什么叫做赢家?
赢过的才叫赢家。
赢过了再去找平淡,这叫返璞归真。
赢不了,被迫平淡,然后声称“一开始就直奔平淡而去”,这叫自我安慰。
从来没敢追求过校花,然后说校花是个 婊子,“如花”才是真正的美女,多可笑。
提到“奋斗”这个词,对于多数人来说,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段记忆应该是高三吧。
高三,当我们身陷其中时,觉得自己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为了考上大学,受什么苦老子都能抗,生活恶劣成什么样子老子都能忍受。
在那样的情境下,生活约等于忍受,谁能有时间欣赏那种紧张中的幸福呢?
考上大学以后呢?
才发现,高三时一起啃馒头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于是开始后悔当年没有珍惜,开始数落现在的各种冷漠。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当时的我,把“达成目标”和“追求快乐”两者看做势不两立呢?
态度还那么自然而然、毅然决然。
现在懂得了:为了未来奋斗,不需要以放弃青春为筹码。
追求结果,并不需要以践踏过程为代价。
不以山珍海味为目标,馒头在你眼中,也许就一如既往的索然无味。
所以,事业和路虎,还是要追求的,追逐过程中的平淡、甚至艰苦的生活,也不能看成忍辱负重,《赢家》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平淡中咂出来的蜜,特别甜。
在平淡中、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尝到甜味的时候,要坚信,这点儿不起眼儿的温馨,就是幸福。
最后回到片子,你觉不觉得,没有了类似《老男孩》最后那段MTV,这片子韵味少掉了一半?
或者说,一大半?
2011年4月22日21:21:20于漯河
本想寻找能代表下一代精神和独特风格的作品,结果看到下一代以上一代口吻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和安抚的作品,非常遗憾。
电影角度来看,故事线太少、人物关系太粗糙、感情太单一、层次不丰富,缺乏控制与含蓄,故事主人公主角人格不完善(似乎对环境只有被动反应的能力,没有自省自律的习惯和内心更丰富的感受力,镜头也是对他非常的spoil),朋友说镜头剪辑不错,不过我感觉到的是节奏的拖沓,一如过分抒情的主流作品,商业赞助的命题感明显,遗憾未看到走向世界的潜力。
毋庸置疑,《老男孩》感动了绝大部分的80后,怀旧的手法和片尾曲都是取得短片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并不想拿《赢家》和《老男孩》做比较,毕竟导演有权在每一部片子中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但是《赢家》真的没有爆点,我们没有感受到心被触动的一刹那,只看见了片子的平铺直叙,老套的情节,情节可以老套,但是似乎显得沉淀不够,甚至于急功近利。
《赢家》还是不断的穿插了80后的怀旧,其实在这步片子里面,显得没有意义,有这个必要在这里刻意怀旧吗,完全可以多用其他方面的描写,或对情节进行充实,或许更能表达出片子想表达的寓意。
在看到一半的时候,片子很快就进入了尾声,不疼不痒,整个看来,这更像一个公益广告更实在些。。
片中肖央吐酒的表演,是唯一打动我的地方,是真的从胃里吐出来的,很卖力。
继续加油。
每个人都是幻想家,幻想自己开上多漂亮的车子,住上多大的房子,有多漂亮或者英俊的老婆或老公,过上怎样潇洒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当你不曾拥有时,它一定是美好的.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不到以上的条件,很多人比那拥有的更多,但他还是在幻想,只是他幻想的更多,要的更广,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需求。
人总是喜欢追逐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没钱的人想有钱,没女人的想有女人,没啥想啥。
其实物质所求是低俗的,一旦拥有后,它并不足以支撑人的占有欲。
比如在心理空虚的人面前,钱只能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所以,一个富有的人不见得幸福,一个贫穷的人也不一定不快乐。
当然,物质不免的可以弥补心理上的一部分空缺,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
回到原点,不过还是那句老话,人永远都不懂得满足。
但话又说回来,懂得满足的人是懈怠的人,是不敢前进的小胆鬼,或是无所求的和尚....你要做吗?
人生的道理往往是矛盾的,不懂得满足的人、痛苦,懂得知足的人、可怜。
于是又回到了另外一句老话,做人真难.缤纷是一个梦,美丽的梦想永远是缤纷的,你为之努力,为此付出,渐渐的,或许梦离你越来越远,在你面前展现的光芒却越来越缤纷美丽,也或许离你越来越近,甚至近的被你抓住,而当那时,你会对着它说,原来不过如此。
人是矛盾的,是复杂的,想要过的简单美好,并不是那么简单。
生活是道简单的选择题,二选一,不能多选,问你是想活在缤纷的梦里,还是活在不堪的现实中。
人到中年万事休。
就是说人到了中年,基本上每一件事情都处在下坡路的阶段,从那时开始你可能就要面对每天上级的训斥,回家妻子的抱怨,亲人的离去,孩子的渴望以及秘书扭动的屁股,怎样面对这些诱惑这是一个问题。
王大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年人,事业算有小成,但是当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时,却遇到了许许多多令他应对无暇,焦头烂额甚至后悔莫及的问题。
先是因为正在开会而没有接医院的电话,于是难产的妻子失去了第一胎;然后因为在千里之外不能及时赶回家,弥留中的母亲在没有见到儿子的情况下孤独地离去(这是最感人的一段,正在赶回家的飞机中,母亲的病情加重,王大利只能从手机的视频中大声地呼喊着“妈妈”,但是他的妈妈再也听不见了);居民肖二宝抗拒拆迁,爬上房头誓死与自己的房子共存亡,这是王大利及时出现,宴请肖二宝并摆平了拆迁难题,但却因此而遭受良心的考验,当场拿起个啤酒瓶就往脑门上扣;因为工作的失误,致使老板损失惨重,老板当着大家的面把文件摔在他的脸上,呵斥道“马上给我滚”;因为经受不住风骚秘书的引诱,在办公实里正口时被妻子抓个正着;与妻子吵架,妻子一气 之下摔车而去,在追妻子的途中,王大利被卡车撞伤,弥留之际终于有时间停留下来回忆之前的美好生活和思考人生。
回忆主人公的青春时代是导演肖央的拿手好戏,老男孩中的各种经典片段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但是冷饭不能天天吵,吃多了还是会腻人的。
追小女生这样的东西还是得有,没有狗血的泡妞经历的青春怎么能算是给力的青春,怎么能给中年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呢!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往前回移,先从91年的情书,再到80年代的无忧童年,这些美好的经历与现在的狼狈不堪和疲于奔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想咆哮,他想呐喊,他想挣脱这样的生命,他想逃离这样的苦逼生活。
当他醒来时看见妻子,坐在床边由于操劳已经沉沉入睡。
他不忍心叫醒她,抚摸着妻子的发梢,追悔莫及,发出想重新做人的感慨,可是人生永远也不可能回到从前。
我想现今广大的上班族和王大利一样,每天刷着电脑屏幕看贴吧露骨的直播,闲暇时莫不是抬手看表就是抱怨上司的苛刻,公司的待遇不好,或者YY一下老板的秘书,当大限来时就只能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在经历愤怒,怨天尤人之后定会夹起尾巴安静下来,看着下一波人也一样地经历愤怒,怨天尤人之后夹起尾巴安静下来,然后让时间来稀释这一切所谓的罪恶,或者说是责任!
那何不从现在起就慢慢地学会从容,学会享受生活地点点滴滴,看见一颗弹珠,不是看见它平淡无奇的表面和与珍珠天差地别的质地,而是学会看见它里面金灿灿的光芒,这样的你就迈开了成为人生的赢家的第一步了....
时隔半年,筷子兄弟有了新作品,我作为老男孩的粉丝也很快利用坑爹的校园网一段一段地看完了,实话说,看前面一大段我就一心想着找吐槽点:你丫又玩回忆了;你丫模仿人生遥控器吧;你丫还植入广告了......但全片看下来,吐槽的欲望没那么强烈了,写评论的欲望倒是萌动鸟.以下是观影感受:在赢家里这个故事里,他们走的还是最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忆往昔"路线.从推单车玩弹子的屁孩进化到开路虎玩秘书的大叔,而且还是通过时下很火的穿越方式,在王大利出车祸,灵魂出窍倒带自己的人生时,我们一同浏览了他大半辈子的生活.然后告诉观众,当你懂得享受身边平凡的幸福时,你就成为人生的赢家.在演员方面,也许是多了广告商的原因,演员阵容上又了霍思燕这样比较多人叫的上名的角儿.值得表扬的是肖央导演戏份虽然比那些酱油龙套多不了多少,但吐酒那段吐得非常敬业.但作为男一号的王太利同学则需加油,也许这角色难度本来就大,全片贯穿大把哭戏,丫哭得的不只观众看得难受,自己也一定不太能顶得顺.而且那些隔空摸人的戏码动作也不自然.制作方面,也许又是多了广告商的原因,画面漂亮了,特效也有了.大排档发誓那段背景的小灯闪的真美,结尾踩单车那段那阳光也晕得真柔.但对我来说感动的点少了,共鸣的点也少了.这些是不管你把颜色调的再漂亮,把特效做的再梦幻也弥补不了的.不过也许这是因为主体观众定位是那些有了工作的人.我只是一个还在读书的宅男导致.作为成名了之后的第一部作品,绝对要被人拿来比较,甚至在有些地方看到是直接拿老男孩二来推这部短片.作为一个学生观众,我自然更喜欢老男孩,两部片在我这里根本就没在同一个起点上.相较于老男孩高歌梦想,赢家是叫你珍惜眼前.相信许多人都忘不了那两个老男孩在舞台上,一个弹着吉他,一个飞舞红绸,唱出"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的场景,我隔壁宿舍那几个哥们一段时间更是整天搞大合唱.不得不说这歌曲是全片最亮的一点,带起了全剧的高潮.而赢家里,分段的回忆直到最后从病床上醒来,缺乏亮点,全程感觉一平到底,全片看完就对那小放映厅里的肉蒲团有印象.结束音乐也是舒缓的钢琴,能理解是为了配合醒来的温馨场面.但相比那首老男孩嘹亮的嗓音,显得逊色不少.受拖累的,还有最后的点题字幕,那几行字的效果也狠狠的少了许多.虽然上面没几句好话,但总的来说,赢家还是值得一看.可以预料,许多负面评价会出现.但个人觉得是一部有诚意的短片,肖央也是一个有诚意的导演.我期待他的下一个作品.
我自己是很讨厌别人对我说教的,来来回回墨迹那么点儿事。
什么该做什么能做每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标准,会不会因为你告诉我要珍惜现在人生轨迹就改变了?
有些错就是得犯过,才能知道教训。
有些事就是得做过,以后才能不后悔不好奇。
并不是你安排好的正常路数。
最烦这样的了,告诉这不行那不行摆事实讲道理,举出各种例子跟你说以后会后悔的。
后悔你妹啊!
扯。
从《老男孩》的对青春缅怀的梦想主题,筷子兄弟的下一部电影《赢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中年危机。
王大利开路虎揽胜,用华为的中国移动3G定制机,孩子喝的是伊利金典牛奶,这几家大企业的植入性广告强调了王大力的中产阶级美好生活,也侧面证明了筷子兄弟拍摄条件的鸟枪换炮。
但掌握了更多资源的肖央,似乎没有更大的野心,继续用加长MV的水平拍了一个《读者》层次的故事:一个为了追求所谓成功而背弃理想的男人,在一场车祸后痛苦地回忆往事,对金钱地位的追求是如何让他错过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以及生活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
醒来后,幡然悔悟,明白了一个真理: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赢家》沿袭了《老男孩》的许多元素,比如刻意为之无限制的煽情和怀旧,这也是《老男孩》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当然这显得很矫情,也会因而削弱叙事和电影的节奏感,这也是为啥拍出来的片子都不像真正电影的原因。
然而它毕竟感动了许多80后,不管这样的感动是怎样的廉价,但电影作为工业产品,能满足观者的需求就是好的。
就像《知音》也卖得很好一样,只要不诲淫诲盗,就无可厚非。
但《赢家》相比《老男孩》,在缺点方面无法(也无意)改正,优点方面也有所退步。
首先我实在是难以忍受王太利的表演,如果在《老男孩》中夸张到显得弱智还勉强符合影片戏谑的氛围的话,那么这片还这么演我真的无言以对。
在叙事层面上,《老男孩》虽然也很乱,但起码有个还不错的主线,而到了《赢家》,所有的叙事彻底沦为煽情和怀旧的附属品,显得散乱不堪。
煽情方面依然是利用堆砌符号,这是电影身为影像化的天然优势——我们直接看到某样特别的东西更易于百感交集。
但《老男孩》中偶露峥嵘的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没了,剧情的老套令人发指:王大利死老妈没见着面,我就知道下一个肯定是生孩子没陪着了。
如果说为煽情而煽情造成的叙事俗套和混乱,可以理解为主创为了迎合特定观影群体导致,是由于我自诩清高的层次问题。
那技术上的问题主创难辞其咎,刻意煽情而放弃的叙事节奏,反而使煽情欲速则不达。
另外,怀旧作为卖点,需要的是考究,而《赢家》这点做得也不太好,比如1997年两个人吃羊肉串说你等于嫁给大款那场,周遭的环境音乐是《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而《泰坦尼克》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日期是1998年3月10日,主题曲红遍大街小巷必然更晚了。
事实上虽然对于本片诟病不少,但其实我对于主创还是有惺惺相惜的感受的,包括同样不喜欢的《老男孩》。
筷子兄弟对于80后心态的把握还是有的,对理想的坚持与信仰,对平凡的美好生活的珍惜,都是跟我的价值观无缝对接的。
但我实在不喜欢这两部影片所表现出的刻意,以及风格上的种种不适。
比如在片尾说一句点题的隽永的话,就真跟心灵鸡汤一个档次了。
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聊天时提到会感到特别投机,用一部电影来宣教就过了。
还是要说筷子兄弟所要传达的许多坚守,都让我有些惺惺相惜,但正因为惺惺相惜,才对表现时的天真、刻意、弱智有些厌恶。
最后谈谈80后的怀旧风潮,事实上确实能让已成社会中坚的80后一方面唏嘘感叹,而对过去美好东西的怀念和寻找也不是没有现实意义。
肖央谈到他拍这部片的动机时,也表现出了对年轻人拜金或者单一成功观念的担忧。
这当然比《奋斗》之流“政治正确”,但煽情怀旧或者宣教都解决不了问题。
80后确实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但这样的天真刻意的怀旧相当于心理手淫,一时间很爽,有害无害不一定,但总没有太大的意思。
对于80后来说,在现在坚守自己身上没丧失的美好,比失去了以后再寻找,或者靠怀旧来麻痹,都更加可行和可取。
刚在优酷上看完筷子兄弟的新作品《赢家》,故事特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在母亲去世,爱情消失的时候因为一场车祸灵魂出窍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片子取名为《赢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怎样来定义成功,何谓赢家?
片子中的王大利因为各种工作忙忽略了自己的老母亲,哪怕在母亲病危去世的时候也不在身边;也因为他挡不住饱暖思淫欲的冲动在办公室潜规则秘书,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重重的矛盾铺垫了车祸的发生,有些浪漫主义色彩的诡异一幕因此也就发生了,王大利灵魂出窍,检视自己的过去。
片子采取倒叙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把王大利一点点走上“歧路”的片段展现出来,同时表现了他如何在追求所谓“有钱人”的路上迷失自己,如何在追求所谓“赢家”的路上丢掉人格。
故事简单到不行,时长只要短短的30分钟。
片子的价值观按说是在提倡积极向上的东西,但总是给人一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去宣扬某种价值观的意思。
网络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形式,网络文化也应该是属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大众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好恶。
因此,也就能解释,虽然这部片子是在积极的反思、迎合一种向上的价值观,但还是摆脱不了大众文化本身散发出来的媚俗。
米兰·昆德拉说:“‘媚俗’这个词描述了那些想要不惜一切地取悦于最大多数人的人们的态度。
要取悦于人,当然必须确认大家想要听什么,使自己听凭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的支配。
媚俗就是把公认思想的愚蠢翻译为美丽的语言和情感,它感动我们,令我们为自己、为我们想到和感觉到的那些东西的平庸抛洒同情之泪。
”《赢家》迎合了当下网络文化中比较时兴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
这并不代表其就是主旋律作品,而是试图用一种健康的、向上的理念感动观众。
叔本华曾经提出过“媚美”的概念,并且把媚美分为积极的媚美和消极的媚美。
所谓积极的媚美,是指那些貌似美好实则无聊,只是通过自荐来满足受众表浅的情绪需要的东西,特别是扭捏作态的有意煽情。
那么,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扭捏作态的刻意煽情片,创作者是浮躁的,他们只是在试图用一种好的东西让你感动,而态度却又是不真诚的,因此不会产生共鸣,也不可能像《老男孩》一样感动千万网友。
片子的剪辑费了一些心思,可是如果故事本身就有问题,那么就算你是爱森斯坦又能怎样?
如果用优酷的话说,网友不太可能关注15分钟以上的视频内容,那么这部片子仍旧属于网络实验短片,虽然它被填充了30分钟。
《赢家》在走一条老路,无论是舞美、音乐还是叙述形式都在走《老男孩》的路线,但很显然这部短片无法步《老男孩》的后尘。
不断地抄袭、模仿成功案例的创作模式也是大众文化本身无法打开的死穴,如果优酷和筷子兄弟还是想就着《老男孩》东风继续创作类似的作品,只能是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浮躁,他们的片子也会很快就淹没在发达的数字洪流中。
那么,如此看来,筷子兄弟的《赢家》将会输在其大众文化属性本身,是想表达自己还是想取悦观众,这很重要。
刚看完《赢家》,之所以给了个推荐,先说说我的评价标准:且不从专业电影角度来谈这个30'的短片(本人姑且这样称之),至少片子达到了他要的目的,通过简短紧凑的事件安排,集中反映了其关于人生赢家的主题思想。
一句话,片子还不错!
在优酷视频下面,有很多关于有钱人与坏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见仁见智(但我并不能保证里边每个人是智者或者仁者),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还是觉得厚德载物,看个人修养,不是有钱人都是坏人,而是没钱人受了太多苦难,人不是有钱没钱来定义的,有木有钱不是区别好人和坏人的标准,也不是问题的所在...这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片子还是多不错的,推荐下。
肖央真尼玛有才!
觉得这个没有老男孩那么朴实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成为人生的赢家。当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那么单纯的所有,都让我们从内心里幸福,当我们不经世事的时候,她的一个微笑也让你幸福,当我们慢慢的走向成熟的时候,也许,每个人都输了
一如既往的,还是要支持我们的新锐。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依然是俗不可耐啊,我还真不好这口。不过这回视觉效果上费了不少劲,许多设计有点意思哦。所以给三星。
拆迁户、婚外恋、车祸、文化产业园,尼玛这些都是符号化啊,为了符号而符号,说出来有毛意思啊!
完全没有进步
那个成长中改变的自己,那些无奈悲伤的问题
平平谈谈才是真
太特么坑人了,甚至有点特么庸俗
说实话一般,不过鼓励多给一星
19:20的曲子听起来像梶浦由记的配乐,求证!!!!
老男孩都是一星 这片怎么给啊
肖央似乎沒搞清楚《老男孩》的成功在於那首歌可以打動某些人的心,而非他拍電影的功力有多好多好。
木有植入广告的广告不是好广告 绕口吗
露骨咆哮得讓我直起雞皮疙瘩
画面素质真的可以很惊喜,即使是低成本
好的影片,根本就不需要高科技和大场面来画蛇添足。对筷子兄弟的期待,到此为止。
【筷子兄弟】人性迷失 * 家庭危机 * 灵魂出窍 * 时光逆流 * 悔悟重生。很沉重的话题,不好拍啊。
其实好的就是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