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seemed impossible to imagine Frankenstein was created in the 1900s. Now, after peeking into what might have happened to Mary. It kind makes some sense. A feeling of abandoned and isolation. Words can be so powerful sometimes. Do I have a story to tell?
没想到看完电影看影评,竟然一片批评之声,说丑化玛丽雪莱和她的丈夫以及拜伦等等。
问题是,难道只有玛丽和珀西是灵魂伴侣,才让她配的上自己的文学成就吗?
当然影片不是完全每个细节尊重史实(特别是结局),叙事手法也有待提高,但是对于玛丽雪莱人生中很多方面是大体相符的。
甚至说,玛丽雪莱的真实生活,通过她和亲友的个人书信就能发现,其实比电影里描述的还要不幸许多。
比如,玛丽的继母确实和她关系并不好。
她后来拉着妹妹出逃,其实还在家里落下了一个长姐,而长姐是她母亲和另一个男人生的孩子,在她们母亲死后更没有人关爱,一辈子都很抑郁,后来年纪轻轻就自杀了。
再比如,雪莱和拜伦确实都是womaniser,他们留下了大量对当时各种女性的情书,还有不少私生子。
而玛丽雪莱的妹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她和姐夫有xing关系,但珀西雪莱确实也留下了好多对她有挑逗意味的书信。
玛丽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身体还在康复期,珀西就拉着她妹妹去周游意大利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家看孩子。
以及他的第一任原配妻子,其实和他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在他和玛丽私奔前一年生的(不像电影里说的年龄差那么多),第二个是和玛丽私奔后几个月才生的--也就是说遇见玛丽的时候,珀西的妻子实际是怀着孕的。
这些电影里都已经做了更加温和的处理。
影片里还没有说明的是,其实真实历史中可能并没有玛丽的觉醒和珀西的浪子回头,在出版弗兰肯斯坦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好。
玛丽其实总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都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这些孩子都夭折于他们夫妇俩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尤其是后来为了逃债,俩人搬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玛丽接连失去了两个孩子,还因为一次流产差点自己丢了性命。
在这个时候,雪莱还在跟他的情人厮混。
其中一个孩子的死,更是和他脱不了直接干系,当时他在一个庄园里鬼混,玛丽给他写信求他回家看看孩子,他却执意坚持玛丽带着孩子去找他,而孩子也正好死在了旅途之中。
这个时期,她在写作中明确表示过自己的不幸,也有抑郁的倾向。
但是到最后,她都没有选择离开珀西雪莱。
而玛丽的妹妹克莱尔,实际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她曾一度作为英国外交使节出使德国和俄国,会说五种语言,也在文学艺术上知识颇丰;但是在生了拜伦的孩子之后,孩子被拜伦夺走,连探视都困难,后来她女儿十岁就死于修道院(对拜伦不喜欢她就丢给了修道院),她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后来也非常抑郁一度尝试自杀。
甚至玛丽的母亲,标准的女权斗士Wollstonecraft,当年也是被美国外交官抛弃之后多次自杀未遂,后来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但是因为未婚生子一辈子都背负着骂名,死后随着社会进步名声才逐渐被平反。
玛丽雪莱自己,由于留下了很多日记,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并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大女主”型女权斗士。
当然,她怀有很多先锋的思想,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时常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女性,也经常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助感。
不完美的玛丽雪莱,甚至于说是受害者的玛丽雪莱,极可能才是真实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我们看待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还要继续“恐弱”,不能看到她生活和所在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
每一个女性的故事,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承认一个先锋女性也可以是受害者,并不是否认她的成就和思想的超前性,也并非完全否认她身边的男性角色,只是展现出她人生的另一面,而这些对女性不友好的一面,所叙述的故事本身也是有力量的。
玛丽雪莱的一生并不完美,也生活在各种困顿之中,但她能将这种生活转化为文字,也足以证明了她独特的才华和超脱的勇气,这样的女性,不需要强势独立,就已经足够强大美丽。
最后附上上野老师的一句话:自称受害者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那是一种“不畏惧当受害者的态度”。
终于完成了英国作家传记看单的最后一部《玛丽·雪莱》关于科幻小说之母在爱情与创作中的历程。
她与著名诗人雪莱的爱情故事本以为是唯美的,也可能是没有读科学怪人作品的缘故才会如此认为,我一向不喜欢诗人,他们太炽热太可怕也太脆弱了,一般的人又怎么能接近诗人而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呢?
像克莱尔接近拜伦落得个遍体鳞伤,但像玛丽这样的天才接近诗人便会从痛苦中挣扎变成更沉稳又强大的灵魂,我记得芬尼说过如果可以拥有小说家和诗人爱,她会选择诗人,而我会选择小说家。
玛丽的小说在出版上也遇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作品的质疑,出版社认为女性无法创作出强大优秀的作品而要冠上他人的名字才可以出版,记得玛丽说“当我可以生育的那一刻起,我也有能拿起笔的力量”幸好幸好她没有看错人,雪莱依旧是高尚的依旧是她值得爱的人“我从未许诺过你一段不痛苦的人生,但我低估了我们将要忍受的绝望的深渊和遗憾的重量” 这部小说叫《弗兰肯斯坦》作者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戈德温“我的选择造就了我,我毫不后悔” 还有在伴随着科幻小说的问世中,第一部吸血鬼题材的书也问世,是和玛丽一样在拜伦的那场鬼故事宴会中获得萌芽,作者是拜伦的医生波里道利,这堆人里只有强大的玛丽坚强的活了下去,其他人都早死!
[/cp]
初看很俗套的剧情,年幼丧母,恶毒继母,家境窘迫,还好父亲通情达理,不过看玛丽雪莱的生平却是如此。
除此之外,雪莱被描绘成一个大混蛋,这点不得而知,毕竟雪莱英年早逝,他们追求的爱情能否结果未经时间验证。
描绘男人的传记或许没有他的爱情和婚姻,但是女人肯定少不了,在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无法脱离父权和夫权,在那个时代只有挣扎着的女权主义者。
颠沛流离和窘迫的生活就是让玛丽雪莱多次流产丧子的元凶。
玛丽一生的高光就是创作出弗兰肯斯坦,这是她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如果没有她的人生经历的支撑,也许无法创作这样的作品。
如果没有众多为爱情冲昏头脑的男女,现在的恋爱自由也许不会实现。
如果没有从不停歇的女权革命,女性现在还只能依附靠男人的施舍度日。
电影只是从玛丽雪莱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循迹去想象她的所思所想,她遭遇的人事和她因而受到的影响。
基于此,在我看来作为电影已经表达的很好了。
能以科幻文学之母而不是大诗人雪莱妻子的身份闻名于世,对玛丽来说已经足够幸运,就像李清照是以自己的才学闻名,而不是赵明诚妻子的身份。
玛丽雪莱天生就是女性主义题材会青睐的人物,复杂而独特的原生家庭,极为高超的才华,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名满天下的丈夫。
艾丽范宁五官很有力量感,雪莱的演员不怎么样,光演出了油滑气,展现不出一个大才子的风度。
雪莱夫妇本身就不能用道德来评价,所以不要用三观不正来指责电影,玛丽的亲生父母本身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从小就目睹了父亲的文字并不能换来全家富足的生活,她难道对于和一个才子私奔后的生活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吗?
但是她爱雪莱,这就够了。
影片里的玛丽雪莱一点儿也不像这个陷入爱情的女子,她有些过于冷静,有可能导演就是想展现她是位受到伤害,但是依然坚韧冷静的女子,所以在雪莱逝世几十年里依然好好地活着并坚持创作。
影片本身拍的很癫,感觉好像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疯子,都是激情的产物,也没什么高明的地方,觉得整个就像是流水账。
这场雨中的文学聚会上,拜伦和雪莱并无作品,反而玛丽创作了科学怪人,波利多里医生创作了吸血鬼。
能够相信吗,玛丽创作《弗兰克斯坦》时还不到20岁,尽管她已经是一位母亲,但是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作为女性,她依然不能够用真名来出版这部划时代的作品。
玛丽的妹妹克莱尔真的像表面上那么傻白甜那么笨吗,当然不是,只是她也想走出家庭,即便外面世界的自由要付出代价。
讽刺的是,玛丽与医生两个无名之辈,甚至连自己作品的署名权都不能捍卫,其实我觉得也是在暗戳戳指责很多知名作家肆无忌惮的抄袭。
最近看了很多离经叛道的电影,玛丽雪莱,看推荐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段青春爱情片,没想到是黑暗少女成长记。
从选角到故事节奏,美工都很出色,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少人看,随手第一篇影评贡献给它❤️看完去看科学怪人哈哈哈选角选的不要太好,女主平直下弯的嘴角显得厌世又冷冽,圆翘的鼻头又显得稚嫩,大额头显wisdom,眉眼深邃又灵动,声线低沉,下颌角明显,皮肤苍白,很符合人物内敛深沉的性格雪莱也是,出场不要太帅了,一直让我舔屏,危险又迷人不过如此,美得近乎妖孽,seducing me,欠债,逃亡,哄骗无知少女都是最帅的模样。
渣男的最高级别情绪价值付出教学,眼神表情和传达的情绪全部满分。
拜伦,吸血鬼即视感,瘦削苍白,深色的眼眶,黑金色的燕尾服,绝对的邪恶形象。
不像雪莱的亦正亦邪,他就是个坏人。
其他角色包括妹妹clarie都选的很好。
法令纹显苦相,体态也算不上高雅气质,整一个就是黑傻黑傻的纯姑娘,跟姐姐一块玩儿私情却没人家才华横溢能把悲愤化为动力,姐姐私奔了非要跟着一起远走高飞。
作为剧里第二女主角,被渣男一句“you are not my lover, 你只是我的情人”搞得魂不附体,我觉得这个角色就是用来和玛丽的聪明搞反差的吧哈哈哈。
我一直觉得,演员尽量和觉得年纪选相似的,少女十几二十岁的感觉真的没法儿演,像国内电视剧找周迅杨幂演十几二十岁的娇俏女主,不灵的,美术很好,场景拍摄都很好,full of the sense of despair and bleak,cool. 天气不是下雨就是阴天, 室内也很阴暗狭隘,符合主题。
说说玛丽这个人,十六岁少女私奔了,一开始我也觉得这小姑娘有点冲,后来她经历父女关系断裂,自已当小三,冷眼看着老公和妹妹调情,听老公跟她扯开放性关系的犊子,债主找上门,女儿夭折,还没能打垮她。
坚韧,隐忍,沉着,骄傲。
把自己血和泪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她才十八岁,刚离开家一年,女主结尾写小说那一段,从配乐,节奏,到配词,巅峰极致,从逃家前窝在屋子里偷偷写小说,到女儿死后,剪的每一帧都关键。
这一段很短,内容很大,多少个十八岁少女能承受那么多打击顽强的生长,最后她一句台词“ I regret nothing, I made my choices so who I am.”真正让我改观,这不是无脑少女,她清醒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任,为爱牺牲,离开父亲,她知道这条路没有回头,随时掉下万丈深渊,但她还是愿意为了自己信念而活。
天才少女十八岁。
—————————————————————再写写对手戏,十几二十岁的激情莫过如此了,impulsive and selfish.。
在教堂初吻那一段,雪莱亲完之后看天花板那一个眼神我退回去看了两遍,满满少年感,悸动和情动,这男人谁顶得住啊雪莱最迷人的地方是他的多情,爱你是真的,不爱也是真,他觉得不爱你也不是他的错。
真的是薄情又迷人。
大气层中火山灰增多导致这段时期落日时分特殊的景观第一部科幻小说的灵感来自火山爆发。
从思维模式看,历史思维的特质是“证据压倒合理性”。
公众号岳识界主笔岳晶艳女士说,《石头记》是由乾隆皇帝牵头、由五皇子永琪主笔创作的。
一百二十回版本《石头记》的刊行时间,是乾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他用《洪范五行》预测大清王朝寿命的起始时间。
出版80年之后的1871年,同治皇帝和自己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彻底僵化,爱新觉罗氏不再是真正的掌权者。
出版120年之后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统治被推翻。
乾隆帝的十五皇子永琰也有参与《石头记》创作,他就是后来的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洞悉天机的嘉庆帝为何未能为大清改命?
因为火山爆发,火山灰遮蔽全球,作为农业国的大清帝国气运由此急转直下。
冥冥中似有天意。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
五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再次喷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了百余天。
有史料称,这是坦博拉火山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1816年的低温不仅限于中国云南,美国东北部、加拿大的海滨诸省、纽芬兰和欧洲都受到了影响。
在西方,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则被称为“冻死人的1816年”。
1816年6月16日,诗人雪莱带着未婚妻玛丽到拜伦位于日内瓦湖边的别墅度假,结果突然下起了大雨,狂风怒吼,闪电齐鸣。
玛丽与几位文学界人士困守在寒冷多雨的瑞士,6月22日的暴风雨让他们只能待在室内,以讲鬼故事消磨时光。
他们约定把这些传说写下来。
1818年玛丽第一个完工,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哥特式惊悚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而拜伦的私人医生约翰·波坚杜利则写出了中篇小说《吸血鬼》。
也是在“无夏之年”,拜伦开始写作他预示末日来临道德诗歌《黑暗》。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创作的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发表于1819年。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即为科幻小说的滥觞。
玛丽雪莱,因为写作《弗兰肯斯坦》被视为科幻小说之母;珀西·雪莱,创作了《西风颂》等诗篇而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这是历史书上给出的介绍。
但几乎从他们生前一直到现在,他们在坊间却有另一些不怎么雅观的称号。
无他,因为他们的思想太过激进,保守的人们无法接受。
小报乐于挖掘他们八卦绯闻的蛛丝马迹,迎合观众们猎奇又厌恶激进派的心态。
八卦小报怎么看他们的呢?
雪莱?
那个因为不服牛津学校“学长制”而对高年级同学大打出手的小流氓?
那个胆敢发表“无神论的必要性”的“疯子雪莱”?
瞧瞧,他把原配抛弃了,去追求一个这么小的小萝莉!
他把老父亲抛弃了,因为父亲不认同这个激进的儿子!
他竟然鼓吹革命万岁、穷人造反!
他竟然鼓吹婚姻自由!
他竟然支持爱尔兰独立!
还有玛丽?
那个反对婚姻的疯子老爸,和鼓吹女权的疯子老妈,生出来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好的!
小小年纪就被骗子雪莱诱拐走了,这还是个有妇之夫!
他们逃去欧洲还带了个叫克莱尔的女伴,不用说,肯定和雪莱有奸情!
玛丽摊上这么个风流浪子,迟早被抛弃!
什么?
在雪莱死后,玛丽还一直称颂俩人的感情和雪莱的伟大?
肯定是玛丽为了自己的面子,给雪莱文过饰非来着!
很遗憾,这样的八卦非常有市场,以至于流传到今天,大家仍然愿意相信。
胡布勒写了本《怪物》,根据玛丽的《弗兰肯斯坦》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她竟然写出这么悲伤、恐怖的故事,一定经历了特别可怕的事情吧?
结合八卦小报的记载和雪莱夫妇日记中蛛丝马迹的搜寻,《怪物》编织了这么个逻辑完整的故事:因为雪莱的自私无情和风流滥交,让玛丽受尽折磨,一个被抛弃的妻子,一个被伤害的女性,催生出《弗兰肯斯坦》这么个怪物。
幸好,可能胡布勒没注意到玛丽还曾写过小说《Matilta》,暗示了女儿对父亲乱伦般的爱慕。
不然,《怪物》这本书可能还会加上乱伦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看了《玛丽·雪莱》这部电影,基调基本和《怪物》一脉相承,就是用雪莱的“渣”,反衬玛丽的“受害”,其实棒打两头,把两人的成就和思想贬到了泥土里。
到底这些八卦有没有根据?
雪莱夫妇生前的熟人罗塞蒂,写了一本传记《雪莱夫人》,澄清了其中不少谣传:比如所谓克莱尔和雪莱的绯闻,很可能是子虚乌有,被人编造出来的污蔑之词。
而更重要的,是对雪莱夫妇思想的侮蔑。
比如雪莱鼓吹的婚姻自由。
这部电影里有个镜头,雪莱以为玛丽有婚外情,反而兴冲冲地说,没事啊,我支持你自由追求你的爱情!
这个镜头,俨然把雪莱的“婚姻自由”思想等同于滥交,或者说得轻一点,open relationship,就是那个年代的道德家对雪莱等人最常见的污蔑之词。
而雪莱到底是怎么看这点的?
从他的诗作和论述不难看到,雪莱痛恨一切压迫人的东西,封建专制、腐朽习俗、宗教迷信,反对压迫和追求自由,这是雪莱一切诗作和行动的出发点。
的确雪莱主张废除婚姻制度,这是因为在他眼里,婚姻就是压迫人制度的一部分,让自由相爱的人们不能在一起,把妇女束缚在完全没有感情交流、专制独裁的丈夫身边。
从“伊斯兰的反叛”中的茜丝娜,到“倩契”里的女儿,雪莱笔下有大量独立、坚强和伟大的女性形象,更别提雪莱是个享受孤独和厌恶社交的人,很难想象雪莱会沉迷于风流乡中,追逐乱交的乐趣。
雪莱主张的,是相爱男女之间的自由契约,出发点是尊重双方的自由意志,但绝不是否定对配偶的忠贞和热爱。
终其一生,雪莱和玛丽都在感情上彼此相依,思想上碰撞交流,事业上互相支持。
玛丽编的《雪莱诗集》,在几乎每首诗前都有大段的前言,记录了夫妻俩的生活往事和思想探讨。
比如雪莱怎么鼓励玛丽进行文学创作,赞美她在写作上的才华;比如玛丽怎么和雪莱一起欣赏自然美景,钦佩他的天才和热情。
更重要的是,雪莱和玛丽的“婚姻自由”思想并非无水之源,深深受到了玛丽的“疯子”父母的影响。
要知道他们生活的19世纪初,英国社会还是相当保守,但雪莱夫妇胆敢如此激进大胆,玛丽父母的榜样力量功不可没。
玛丽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本身就是废除婚姻论的大力倡导者。
而玛丽的母亲沃尔斯通克拉夫特/Wollstonecraft,首位女权主义理论家,一位大胆、坚强的女丈夫,虽然早在生产玛丽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但对玛丽和雪莱,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本人,就是“婚姻自由”思想的践行者。
她相信相比婚姻制度本身,男女间的相爱(affaction)重要得多。
当然这并不等同于所谓“真爱至上”,在《女权辩护》一书中,她提出男女间的结合,最完美的就是从充满激情火花的相互吸引,转变为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伙伴关系。
她甚至不否认妇女要重视端庄仪表、要注重抚育子女,但这必须基于妇女本身接受了良好教育、具备了德性品质,以及丈夫的充分扶持基础上。
换言之,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眼中,取代婚姻的,应当是一种自由的联合(free union)。
人要先自立、自足、自由,才能相爱,这已经有些接近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理论了。
而这种“自由联合”的婚姻思想,深刻影响了她的丈夫葛德文,尤其是她未能谋面的女儿、女婿。
我们知道,雪莱一开始就是葛德文的大粉丝,对葛德文追求进步、废除婚姻等思想深信不疑。
他上门拜访葛德文,这也是促成雪莱和玛丽相识的契机。
雪莱、玛丽同时也对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敬佩有加,正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在她的坟墓前,他们约会、私定终身。
而当雪莱带着玛丽私奔时,身边就带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游记《Short Residence in Sweden》,里面记录着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对北欧地区男女自由恋爱传统的赞扬。
当他们旅行到意大利比萨,遇见了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生前的好友King女士。
King讲述了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和对她的热爱,让雪莱夫妇欣喜不已。
总之,雪莱夫妇踏着葛德文夫妇的思想足迹,同样追求着自由,这种追求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当然,可能相比这些,大家还是对八卦更感兴趣。
我只是想说,玛丽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总是哭哭啼啼、受着委屈,她和雪莱可能更享受自由,更加坚强,更有思想。
她和雪莱并不是怪物。
艾丽·范宁努力为一个熟悉的故事带来活力,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玛丽·雪莱》是一部戏剧,而不是纪录片——我不会粗鲁地说它是虚构的,不是事实。
编剧艾玛·延森和导演海法·阿尔-曼苏尔无疑有他们的历史传记作品。
(曼苏尔制作了一部极好的《瓦吉达》,讲述了一个10岁沙特女孩的自我赋权故事。
)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观感:鸭子排成一排。
每一个人物在我们面前走过,认真地研究,嘎嘎地说着他们的文字对话,而相机则拍摄他们。
死亡,在某些情况下。
“我丈夫告诉我你是个诗人,雪莱先生,”艾丽·范宁饰演的玛丽·戈德温第一次见到道格拉斯·布斯饰演的珀西·比希时说。
我们不能说他的未婚妻不会这么说。
即使是天才也要为开局而奋斗。
但凶手的陈词滥调让人窒息。
鸭子们又转过来,站着。
玛丽和珀西遇到了拜伦——由汤姆·斯图里奇饰演,他是布斯饰演的健壮、红唇、有诗歌天赋的小伙子的翻版——拜伦在日内瓦的豪宅里说:“这里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无聊了。
”传记片是一种走下坡路的类型。
他们经常承诺过“一生”,然后戏剧性地忘记了生活。
《玛丽·雪莱》用两个小时讲述了主人公的家谱(她的母亲是著名的女权主义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她在日内瓦的经历。
我们渴望那些意想不到的、计划外的东西。
扇形战斗带来了激烈的争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我们知道范宁是一位美国明星,因为她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而被选中。
否则,为什么要忽略所有英国女演员呢?她们本可以更亲密、更幸福、更热情地扮演这个角色,不受口音的困扰。
By:Nigel Andrews
代玛丽雪莱专业研究者Vera发========================================================总体上而言,电影在服装、背景和氛围营造方面可圈可点,让人似乎回到了19世纪初伦敦没有太阳的白天和日内瓦大雨倾盆的黑夜。
主演范宁演得也很出色,眼神中透露出比她年轻的面容所能承载的更为深刻成熟的东西:那是一种受难中的高贵,痛苦中的忍耐以及忠于自我的勇气。
整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毫无波折,即使有波折之处(私奔、孩子死去)也没有音乐和情感的渲染,但事实上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玛丽在母亲沃斯通克拉夫特墓前读书开始,到接下来零零碎碎的情节和片段都像是四散掉落的珍珠,而短短几分钟《弗兰肯斯坦》这本小说的创作的镜头就像是一条结实的线绳,将它们一个一个穿了起来。
电影主要触及到四个关系:玛丽和她母亲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她父亲戈德温,以及和她丈夫雪莱的关系,克莱尔和拜伦的关系。
玛丽的母亲可以说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女权主义者,电影中通过戈德温之口说起她:“你母亲是一个战士,她和世间的一切为敌”。
母亲不同凡响的勇敢是玛丽敢于走上背离世俗之路的动力源泉。
还有一处提到她母亲是在拜伦指给她看一幅Henry Fuslei的画像,画的是一个睡眠中的女性正在做噩梦,她的梦外化为一只可怕的猿猴蹲坐在她身上。
画面中女性姿态放荡的躯体,散乱的头发,猿猴狡黠邪恶的面容,充满了淫欲、暴力的暗示,似乎女性既是被蹂躏践踏的受害者,又成为这种畸形关系的共谋。
而Fuseli正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第一个情人(他们的感情使她吃了很多的苦头)。
这幅画事实上是一个隐喻,即对于一个十九世纪的女性而言,什么是她们最大的噩梦?
小说于是引入了两个平行的恋爱关系——玛丽和雪莱,克莱尔与拜伦。
前者可谓真爱,父亲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和爱人已有家室的事实都无力扑灭这场爱情之火,但是当雪莱妻子和玛丽当面对质时,她已经犀利地点明了他们未来的结局:“我几年前也是和他私奔的”,(看看现在的我,就能想象未来的你)。
诗人的爱情如苍穹之云,如星空之月,中看不中用。
强行实行“恋爱自由”的理论,和妹妹克莱尔肆意调情,不顾暴雨如注带着生病的女儿奔走,以及留下一堆未解决的前妻和孩子的问题.......这些都让敏感的玛丽陷入无助和绝望。
当她的孤独和愤怒都化作一个复仇的怪物时,雪莱竟然建议将之改成“一个代表着完美之人的天使”。
玛丽的委屈和怨气爆发了,她惊诧于爱人和现实的绝缘,她喊道“你看看我!
”(你如何要求一个额头上结满风霜的人去迎合你对未来天真的期许?
)电影最后,雪莱当众承认,“是我让她陷入如弗兰肯斯坦的造物一般的无尽孤独之中。
”雪莱无法理解玛丽巨大的隐痛,但克莱尔能。
虽然她也是玛丽生活的捣蛋者之一,但她自身的爱情悲剧让她对玛丽(和怪物)感同身受,她的理解是同样作为女性受害者的同病相怜。
比起雪莱对爱情的随意态度,拜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自恋让他把任何一个情人的爱都当作是自己理所应当享用的祭品,他的道德盲点让克莱尔的一生都在为自己冲动的过错赎罪。
再来说戈德温。
他既是玛丽的文学启蒙导师,又是召唤怪物的一片暗影。
他教导玛丽“去找到你自己的声音”,开启了她的文学梦想。
但当私奔后的玛丽在市集偶遇父亲时,父亲对她冷漠地如当时冬天的温度。
就像玛丽质疑她父亲:“我们是按照你的理论生活的”,但他却否定女儿的自由恋爱并和她断绝父女关系一样,小说中的怪物也是弗兰肯斯坦一手创造的,却同样被无情抛弃。
(当然她父亲作为过来人,了解把理论不加三思地付诸现实的代价,这也是他身上的ambiguity)因此可以说,《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就是画中的梦魇,是雪莱前妻的自杀,是玛丽梦中复活的孩子,是她被抢走的作者头衔,是许久未见的父亲转身而去的背影,是克莱尔雨夜的狂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散漫无序。
不过窃以为有一个情节设计多余,即玛丽去苏格兰那部分,如果是为了设计在那里遇见雪莱的话,更是没必要,因为事实上,他们是在戈德温家里相遇的。
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出现过的诗歌:雪莱的”Queen Mab”,柯勒律治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和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以上是作为普通观众的影评部分,主要是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和解读。
接下来是作为玛丽雪莱研究者的吐槽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的产物,戏剧化和好看是首要目标,真实性则会退居第二。
为了不让大家对玛丽雪莱产生误解,我列举一下被影片歪曲的几个主要的地方(细节部分就不追究了)1,雪莱和玛丽第一次见面是在戈德温家里而非苏格兰。
2,玛丽知道雪莱是有妇之夫,因为是他们夫妻一起到戈德温家里吃饭的。
可能为了道德上的考虑,导演把玛丽无辜化了,事实上雪莱妻子的死一直如一个罪恶的秤砣一样悬在玛丽的心口。
3,雪莱到死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诗人,他所有的诗歌加起来卖出去的数目不及弗兰肯斯坦一部作品。
直到1824和1839年玛丽编辑了雪莱全集后,他才渐渐奠定其地位。
因此,公园里有粉丝签名情节是假的,因为他名气大所以要他来写小说序言也是假的。
这就引出来本片最具欺骗性的情节——争夺作品权的问题。
当时小说写出来后,雪莱帮助修改了一些字词,写了序言,联系出版商匿名出版,确实一些人猜测这本书是雪莱写的,包括大名鼎鼎的Walter Scott,但是玛丽写信给Scott谦卑而礼貌地澄清了他的误解。
所谓夫妻之间因此而起的冲突和冷战全是为了契合女权主题编造出来的。
4,克拉拉是玛丽第三个孩子,她的死亡确实是由于雪莱的鲁莽,但当时他并未和玛丽在一起,是他为了图自己方便要求玛丽连夜带着生病的孩子去罗马投奔他,因此孩子病情加重,死在那里。
5,玛丽的性格也是一个误解。
范宁演出了她性格中坚毅、隐忍、高贵的一面,但是她的另一面是内敛和软弱(她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电影中玛丽和父亲的正面对抗,和雪莱的激烈争执以及对拜伦的大胆挑战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虽然她内心也许这样做过无数次....玛丽一生都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
她在日记里说,“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可能再写一部《女权辩护》,我总是无法宣告自己”。
“对于女性问题,我从未确定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是撤销所有的束缚,就能保证社会的进步,人生来总是要学会自我否定”。
她当然为女性的被压迫鸣不平,但她同时认为,在生活的复杂性面前,任何口号和理论都是无能为力的,反而是女性身上原有的对爱的守护和忠诚能够守住一方幸福。
总体评价——虽然从透过人物经历从女权主义这个视角阐释《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并无不妥,但是这同时也压缩了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玛丽作为一个作家用文字走出小我探寻真理的使命感。
以上。
去年看的?弗兰肯斯坦的作者,很喜欢片子的主题曲,和主题曲穿插时,玛丽和雪莱追逐时的文字独白(即字幕)
喜欢科幻,喜欢范宁
看完很好奇雪莱真的那么渣吗?查了资料徐志摩和郭沫若都奉他做男神也就没啥奇怪了。剧本有点散,高潮太多也就没有高潮。
打给玛丽雪莱(不是电影)
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天啊可以说是今年目前最烂之一!无聊以及错到离谱的的剧本浪费了女性创作这么好的材料。写书应该是最浓墨重彩刻画的场景,却到第三幕才迟迟出现草草带过。范宁的英音台词表演实在令人无语,全程一个语速。还有那个CGI墨水…人家用铅笔写的你干嘛滴墨?
片里塑造的拜伦和雪莱一个赛一个的讨厌,演拜伦爵爷的那个演法真的油腻得我两眼一黑,有个地方还好,是小医生拿着自己出版后的印刷书送玛丽,上面署名却是拜伦,玛丽要为他质问拜伦,他说拜伦早和出版商说过了,拜伦根本瞧不上他这本书。范宁是真的好看小仙女!年纪还小,爆发力慢慢来
艾丽·范宁年纪轻轻就敢挑战玛丽·雪莱这等大女主戏份,虽然年龄上是符合的...说点什么好呢,勇气可嘉吧。
结构太松散……
范宁不做表情时候好像发呆,有气无力的,雪莱和拜伦略油腻
这位“雪莱”怎么回事儿,这么浮夸油腻。
拍得太吓人了,原来期待另一部明亮的星,结果噌噌来一堆隐婚爱豆艹粉+原配自杀+小三+少女前卫科技博主+未成年妈妈,每个关键词放到现在都能上头条一万次,不过人家是维多利亚时代,摊手。五方君有一种演什么都油腻的特殊技能。多一星给范宁。看好你姑娘!
范宁还是挺美哒~
对于一众年轻演员,这个题材实在是太深了。
My choices made me who I am and I regret nothing.
请个人词典里只有“渣男”“渣女”的绕道,不要去伤害自己的朴素情操。
是绝望,是孤独,是不断失去,是渐渐被抛弃,是没有结局。没有高潮,但是范宁真的是个仙女啊。
太恶心了,为了衬托范宁演的玛丽苏雪莱,把其他角色都搞得像二百五一样
弗兰肯斯坦!怎么说呢,这个雪莱的塑造让我想到恋爱哲学家对莎乐美的塑造,重点不对,人设生气。但在坟墓园的书写,死亡创造新生的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喜欢如一
生生拍成了三流小说
毫无亮点、枯燥、平庸,导演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要拍“珀西·雪莱的漂亮老婆”还是要拍“独立女性玛丽·雪莱”,所以整个片子就是一场大型的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