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es one run towards ruin? Why does it hold such a fascination?/ 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 that’s why God sends sorrow to the world./Yet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some do it with a bitter look, some with a flattering word. The coward does it with a kiss, the brave man with a sword. Some kill their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some when they are old, some strangle with the hands of Lust, some with the hands of Gold. The kindest use a knife, because the dead so soon grow cold. Some love too little, some too long. Some sell and others buy. Some do the deed with many tears and some without a sigh. For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yet each man does not die.
王尔德经历牢狱之灾,已经认识到同性之爱是行不通的(仅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也打算和妻子和好,重新拾起写作了,可还是抵不过内心的渴望——撕碎的信又着急捡起来拼凑;一句“我们私奔吧”就奋不顾身去了那不勒斯;即使分手了也想着手术前要告诉爱人“万一有什么呢”。
人们可不就是如此——总在不断挣扎,挣扎在“我应该”和“我想要”里;挣扎在“正确”还是“快乐”里;挣扎在“不能就这样虚度一生”和“全都去他妈的吧”之中。
也许,不论哪种选择都会有遗憾,但至少,在那不勒斯面朝夕阳大海的时候,王尔德大抵是快乐的。
波西是个浪荡美艳的小混蛋吗?
大概吧。
毕竟是他在王尔德要回归平常之际又勾引了他。
美丽得仿佛堕落人间的天使,直白得仿佛直插人的心脏,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他是无情的——没钱了就分手吧;我不可能养着在大街上乞讨的爱人;葬礼上也要抢白罗比“你是嫉妒他爱我”。
他也是多情的——重逢的那个拥抱;分别时的凝望;葬礼上的痛哭流涕。
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勾引王尔德之后又抛弃了他,所以分手之后发现自己还爱他。
也可能是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想要爱情就去追求,想要美好的肉体就去睡他,迫于生存用爱情做交换也可以。
害怕了就尖叫、伤心了就痛苦、思念一个人就去见他,简单纯粹得像个孩子,需要供养的孩子——金钱、爱情、肉体、灵魂……通通需要供养。
人们可不就是这样——做出决定又反复,总想做最不费力的选择,走最轻松的路。
可是,真的有捷径吗?
人生本来如此,有太多的可能性来迷惑我们。
谁能说自己从没做出过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只不过有人一直回头看,过不了那个坎;有人一路披荆斩棘,从不回头。
无谓对错。
人生既然艰辛,快乐已然难得。
ps.科总成长很多,演活了一个又纯又欲又贪财好色的富家浪子。
(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说裘花版更美,特意找了看了下,不论比美,感觉科总把颓靡又诱惑的气质拿捏得更好。
疯狂嫉妒他的锁骨和嘴唇)
一开始标注这部电影是为了看脸叔,看完感觉还可以,给四星,多一星是给脸叔的!
奥斯卡王尔德,这个悲惨而又伟大的人,终究会名留史册,被后人铭记,就像他的故事里一样,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为了这个世界,为了他爱的人,付出一切,永葆漂亮仁爱之心,却被渣男波西利用和玩弄,最后不得而终!
而爱他的人,真正的友人对他始终如一,生前身后帮助他,维护他,特别是罗比,为了王尔德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永远做他身旁的那只不离不弃的燕子!
只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遇见那个让我心动,值得我相守一生的人,我们一起策马共享人世繁华,一起看沧海桑田,潮起潮落,一起抵挡世俗的流言蜚语,一起互诉这一生矢志不渝的天荒地老,愿回首之间,总有他的相伴,惟愿此生前路不再孤单一人,只盼有人和我一起迎着风雨前行!
除了罗比顺眼一点,其他人严重颜值不在线。
努力看了一大半,都看不下去了我都。
虚无缥缈的魏晋名士,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他们的入场券无非是两样:门第和颜值。
千年之后,地球另一端的大才子王尔德与其何其相似。
或许他蔑视门第,但是造就他才华潇洒的何尚又不是富贵生活。
更要紧的是他的美学说白了也就是颜值,他和他情人们的存世照片也当得起风华绝代。
(这不是影评,只是自己的碎碎念。
)那不勒斯的清晨,披着睡袍的波西美貌得过分,他对奥斯卡说,你明白,我能给你快乐。
奥斯卡回答,是的,你可以,再没有焦虑,没有抱负,忘记了时光,只有当下。
和波西相聚前,奥斯卡曾对罗比说,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爱情就是一切。
他不能没有爱,他必须在爱人的身边。
在奥斯卡看来,和波西的爱情是超越世俗的,是高贵的,美丽的,虽然波西从来都不是完美情人。
波西美貌,天真,骄纵,恣意,任性,放荡,他不惧世俗,他像是引人堕落的天使,迷惑人心智的海妖。
即使奥斯卡在狱中曾深恨过波西,再相遇还是抛开一切选择了他。
即使再次狼狈散场,波西毫不留恋地离开,奥斯卡至死最挂念的人还是他。
我想给王尔德带来苦难的从来都不只是波西,让他深感痛苦饱受折磨的是宗教伦理的枷锁,是世俗的偏见和唾弃,是那个视同性相爱为原罪的社会。
今晚啃完了一部电影。
是的,啃。
真是许久没有这么艰难看完一部片了——《快乐王子》(The Happy Prince)。
提起快乐王子,我想起什么?
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童话故事,小燕子死了,王子的那颗铅心裂成了两半。
是奥拓家的车款,我大学时最喜欢的车,那时一直觉得我人生第一辆车应该是它。
童话故事《快乐王子》的作者是奥斯卡·王尔德。
这部电影《快乐王子》正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片。
对于奥斯卡·王尔德,我知道多少?
知道他是19世纪英国作家。
知道他是唯美主义。
知道他是gay。
王尔德的小说、诗歌、剧本、散文都没读过。
我只读过他的童话,《快乐王子》和《夜莺与玫瑰》。
另外就是在名人名言里认识他,并在文章里引用它们。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除了诱惑之外,我可以抵抗任何事物”,“我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生活里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这些话想必你也很耳熟。
电影《快乐王子》我下载到电脑里已经一月有余,数次打开,都看不太下去,找不好观影心态,觉得捉摸不定。
就跟它的海报画风似的,既有沉郁的又有唯美的又有浪漫的,难窥其实质。
又好像它的口碑,据说今年在圣丹斯电影节及英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在柏林电影节也提名了泰迪熊奖最佳电影,但在烂番茄只有68鲜、3.7分,IMDb 6.4分,MTC 64分,豆瓣7.2分,并不算亮眼,和其他关于王尔德的影片比较也不突出(例如1997年《王尔德》豆瓣7.7分、2011年《王尔德的莎乐美》豆瓣8.2分)。
终于在今晚,接续着此前暂停的进度条看完了它。
影片讲述的是奥斯卡·王尔德人生最后几年的境遇。
一开始就用字幕告诉观众,1895年时奥斯卡·王尔德是伦敦最著名的人,但他和波西·道格拉斯的情事激怒了后者的父亲,也触犯了当时的法律,因严重猥亵罪坐上了被告席,最终被判两年监禁,并强迫劳改。
以王尔德对他两个儿子讲述童话《快乐王子》作为睡前故事为楔子,正式剧情从他出狱后讲起,原先支持他剧作公演的女人同情他施舍他,而原先捧场的男人唾弃他威胁他。
他以金钱和可卡因作引诱,以及讲童话故事为交换条件,让年轻男孩在破败的屋子里和他滚床单,美其名曰“浪漫时刻”。
身败名裂的王尔德在英国混不下去了,在朋友雷吉和罗比的帮助下,他取了个化名(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前往法国,以接受资助为生,此后到处流浪(流亡),最后因为一次贻贝中毒身体每况愈下,死在一间小旅馆。
这时候反观它的台版海报,上面有个点睛之句,“心是用来碎的”,可能更接近内核:这是个悲伤的感情故事。
影片以王尔德的爱情线作为解读他人生的钥匙。
罗比是王尔德曾经的同性情人(相识于公共厕所),后来也是他的书稿委托人。
在王尔德潦倒后的人生里,总是帮助他,总是原谅他,总是被他弄得心碎,但始终没有抛弃他,王尔德死时陪着他,王尔德死后帮他还清债务、恢复名誉,王尔德死后18年罗比也去世了,罗比的骨灰与王尔德合葬。
康斯坦丝是王尔德的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却因为丈夫的丑闻郁郁余生,天各一方还每周给王尔德4英镑生活费,后来去世了儿子也被人带走了,只换得王尔德两滴清泪。
波西是王尔德一生之爱,因他坐牢,因他痛苦,但波西本身也是一个靠母亲每周资助6英镑过活的人,而且风流虚荣,两人最终还是分手。
后来波西继承了2万磅家产,找了新的同性情人,对找他要钱的王尔德言语刻薄,说他“像个老妓女”。
在王尔德死后45年波西去世,死时孤身一人、身无分文。
艺术家嘛,大都有自毁倾向,王尔德自己也说了,“最神奇的事莫过于男男女女所经受的苦难,没有什么比经受苦难更加神奇了”。
“为什么人要追逐毁灭,为什么毁灭如此动人”,王尔德虽然也困惑,但依然放纵,就他看来“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爱情就是一切”,所以选择了“一如既往地爱他(波西),带着悲剧和毁灭之感”。
困顿中他也寻求宗教的力量,但他想的是“尽管我心已碎,但人心注定要破碎,这就是上帝把悲伤带到世界的原因。
” 从现在世俗的眼光看,王尔德在感情世界里是个渣男,有家室还搞基,搞基也搞得三心二意,一堆风流债。
王尔德对罗比说,波西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尔德对波西说,罗比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尔德谈他和罗比:下水道里的偷欢,随后便是如仙的幻想,其余的便是寂静。
王尔德谈他和波西:和波西符合是心理所求,不可避免。
没有爱的包围,我无法生存,无论代价如何,我必须爱和被爱。
你侬我侬时,两人坐在长椅上畅聊,从天明坐到天黑。
捉襟见肘时,两人互相指责、互相揭老底、互相伤害。
王尔德对相爱相杀算是有很深刻的一番见解:人人都杀心爱之人,愿这话人人能听见。
有人是用难看的脸色,有人是用蜜语和甜言,懦夫大多是用亲吻,勇敢的人才用刀剑。
杀死爱人时有人尚年轻,而有人已经年老,有的人用淫欲的手掐,有的人用金银钱钞,最最仁慈的就用一把刀,让死者很快就冷掉。
有的人爱得太少或太多,有的人卖爱或买爱,有的人干这事眼泪汪汪,有的人却不留一声叹息,因为人人杀他心爱的人,但自己并不会为此丧生。
说人话就是,“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
王尔德只活了46岁,他去世迄今已有118年,对于一个“远古之人”,如果对他生平不熟悉,对他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而且影片用了倒叙、插叙,看起来很费劲。
甚至欧洲地理你也得有储备,影片里除了伦敦巴黎,还有很多地名,旺兹沃思、克拉珀姆、迪耶普、鲁昂、那不勒斯……都有王尔德的足迹。
其他还有提到的海德尔堡、热那亚、罗马、里尔。
至于说,王尔德后来成了gay icon,那是“身后事”了。
饰演王尔德的鲁伯特·艾弗雷特,也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
他年轻时长这样 ↓
他在《快乐王子》里长这样 ↓
岁月是把什么刀来着?
鲁伯特·艾弗雷特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公开出柜了,对其星途曾有重创,年近六旬了此番首次执导筒就选了王尔德的故事,想必多少有点“感怀身世”。
I know not whether laws be right or whether laws be wrong. All that we know who lie in jail is that the wall is strong and each day is like a year, a year whose days are long. Yet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By each, let this be heard. Some do it whith a bitter look, some with a flattering word. The coward does it with a kiss, the brave man with a sword. Some kill their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some when they are old. Some strangle with the hands of lust, some with the hands of gold. The kindest use a knife, because the dead so soon grow cold.Some love too little, some too long, Some sell, and others buy;Some do the deed with many tears, And some without a sigh:For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Yet each man does not die.-- Oscar Wilde.
my dearest Wilde. 他出狱后在Robbie面前方面撕碎了Bossie的来信,却在大家离去后将其从火炉边捡回一片片拼凑出那恶毒的文字;他亲吻妻子的肖像夜夜思念两个儿子,却为支付Bossie包养的男妓将像框连同肖像抵押;他听说Bossie想和他私奔挑开了话题:“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却最终带着寥寥几英镑放下一切去和他的男孩远走高飞;他因被Bossie劝说收取Bossie母亲给的分手费而与其吵架、挥挥手看Bossie乘火车离去,却仍然逢人打听Bossie的消息;他去见继承遗产的Bossie被鄙视地甩下一张钞票,却病重后托人想转告Bossie;他死前的闪回表现的是车站的痛苦、没有Bossie,而他的葬礼上却是Bossie失声痛哭与Robbie打架。
他在自深深处就阐明他眼中的Bossie是多么肤浅,但是他即便清楚明白地知道,出狱后还是深爱Bossie。
这不是说Bossie有多么放浪多么不值得,恰恰相反,影片或者无论影片怎么表示,Bossie都是值得Wiled的爱的人。
我相信O&B&R的三人感情中每个人都尽着全力,历史上一定都几乎做到了自己的极限去爱,不然不会一个被爱毁了一生,不会一个在爱人死后精神失常,不会一个为爱无限包容甚至“耍斗心机”。
不论影片如何表现,请尊重三人。
特别不要诋毁Alfred Douglass先生,因为至少他是Oscar Wilde致死都保护的男孩。
这部对王尔德最后日子的描绘,是这位演员、作家和导演的一场虚拟独角戏。
在奥斯卡之前有奥斯卡。
当它持续的时候,这也是一场表演中的表演。
但是,当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意识到它不能假装奥斯卡·王尔德没有性取向时,英国宣布了这个黄金人物——文学上的黄金人物——为非法。
更不用说,在19世纪90年代,错误的性取向。
从雷丁监狱释放后,王尔德逃到法国,一个同性恋半神被驱逐出他的家乡半神。
鲁伯特·埃弗雷特的《快乐王子》是一场虚拟的独幕剧,就像王尔德一样。
埃弗雷特编剧、导演并扮演奥斯卡。
他那孤独的、肥胖的、庄重的样子是奇妙的,他那优雅的、摇摇摆摆的灵魂,在苦难中几乎是甜蜜的,他从那么高的位置上摔下来,生活在一种地面上的眩晕状态中。
脚本在需要时优雅地闪回。
妻子康斯坦斯和孩子们总是不在身边。
当“波西”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和他一起去那不勒斯旅行时,这部影片令人心酸地回归了宁静的浪漫。
但这种幸福也是一种死亡坠落的错觉。
再次独自一人,在租来的房间里用租来的爱来发泄绝望,这个奥斯卡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光秃秃的,分叉的。
他只是讲了更好的笑话,他用智慧、哲学和装饰性的禁欲主义给悲伤镀上了一层金色。
影片接近结尾时拖得有点慢。
演员们都喜欢死亡戏,尤其是当他们还是编剧兼导演的时候。
这里也有太多的基督精神:教堂过多,再加上——救命!——帕西法尔的前奏。
“少即是多,”应该有人对埃弗雷特大喊。
但奥斯卡不会同意的。
另一位奥斯卡奖得主《爱乐之城》也是如此。
By:Nigel Andrews
说到底 这世界又何来对错之分麻木的人 被教条化僵化的的大脑 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的疯狂和痛苦;而纯碎的人 无所畏惧的人 只是肆意宣泄着那些痛苦尽情地享受那些欢愉和痛苦并将它们极致演绎;谁对谁错只是有些人注定是观众 有些是演员…你看 远处的火山在爆发岩浆焯烈 肆意蔓延你行尸走肉般的僵尸人生 能有一次那样的迸发吗?
So each one kills the things he loves. Yet each one not to die.
电影四星,任性加一星
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不堪看起来不那么不堪一点呢
极度沉闷但比裘花版易理解地讲述了王尔德最后怎么穷愁潦倒过完生命最终阶段以及怎么和波西分裂的——贫贱GAY侣百事哀,穷极情人必分手定律。OVER。以为会插入童话的呢,结果没有,不及预期所以很无趣了。
三星半。演员转导演的Rupert Everett处女作,Everett本人公开出柜的职业自杀之举,和王尔德受到的道德审判形成某种令人感喟的互文。几个富有象征性的场景很不错:教堂、海滩、落难时街头两兄弟的帮助。找回《道林·格雷画像》中的科林·费斯出演,很恰当。
两年前在柏林遇到的片子,还好没错过
人总是会更爱那个不爱自己的人多一些。心疼Robbie,大胡子Colin叔出场不多,剧场那个侧脸绝美。
奥斯卡·王尔德的情史,拍得很有格调,台词也很美,虽然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
有多幸福 就有多不幸 渴求被爱 却十分悲哀
/2018.10.30/画面有点美,只是...太不吸引人。
不该涂完眼霜看,怪苦涩的。
神级的传记片 没有执着于讲一个故事 而是讲了一个人 不是名人 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落魄的人 当他所有的光环被剥离 有多少人还爱他本来的面目 他追求了一生的美和爱 随着尊严被践踏到泥土里 又能保持多少体面 得意时写的童话 竟然预言了自己的悲剧 可是王尔德啊 为什么你悲剧都悲得这么美
过于自恋
76/100 时间线有点乱,但也看得懂。王尔德真是个让人心醉的小婊子。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个故事,忽然想起了伍迪艾伦。
比起Stephen Fry那版本的王尔德,更喜欢这版;这个圣经故事再译比沉默的教室有力多了,”I am my own Judas”,扑火飞蛾一般的爱情动物,恋爱脑的高级形态, “I spent my money on youth and beauty.”当然这版Bosie的脸还是比不上Jude Law年轻时候,算是个Benedict Cumberbatch有上嘴唇高配,论危险性还不如法国那个男妓。
“人人都杀心爱之人,愿这话人人都能听见。 有人是用难看的脸色,有人是用蜜语和甜言。 懦夫用亲吻,勇者以刀剑。 杀死爱人时有人尚年轻,而有人已年老。 有人用淫欲的手掐,有人用金银钞票。 最最仁慈的就用一把刀,让死者很快冷掉。 有的人爱的太少或太多,有的人卖爱或买爱。 有的人干这事泪眼汪汪,有的人却不留一声叹息。 人人杀他心爱的人,自己却不会因此丧生。”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自怨自艾的调子,全片在结构处理上也有点粗糙,尤其是类似于流水账的编排,但真的哭了好久好久。人人皆为吸血者,对于活着这件事,我感到很抱歉。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大家都有点残花败柳的状态。
没有比《王尔德》(1997)能看到更多东西——那兄弟俩挺有意思:哥哥出卖身体索要钱财,满足王尔德肉欲需求;弟弟缠住他,讲出快乐王子的结尾——在王子的飞燕升入天堂之前,他给予了他所拥有的一切。
各方面都做的很考究,但就是不好看……可见,真实与艺术是有鸿沟的。
一个人能去拍自己的精神领袖的传记片,本来就很难了,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个同性恋。LGBTQ在世界上如果有唯一一个精神导师,就是奥斯卡王尔德。一代大文豪,在法国像人人喊打的老鼠,如何让人不唏嘘。尽管他失去家庭,失去爱人,失去观众读者,没有钱,身患重病,依然涂上胭脂,在酒馆给人唱歌,那一段真动人啊。全片都是masterpiece,艺术家就是到死都要浪漫。世界对他如此残忍,他却写出《快乐王子》,就像梵高画出《向日葵》。艺术不死,唯爱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