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继园台七号

繼園臺七號,樱桃巷7号,No.7 Cherry Lane

主演:张艾嘉,赵薇 Wei Zhao,林德信,吴彦祖,章小蕙,蒋雯丽,冯德伦,张孝全,田壮壮,许鞍华,陈果,潘迪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上海话,法语年份:2019

《继园台七号》剧照

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2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3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4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5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6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3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4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5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6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7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8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9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20

《继园台七号》剧情介绍

继园台七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背景描述在 1967 年的六七暴动,还在英国殖民下的香港,一名大学生、单身的母亲与年轻女儿,三人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有趣的是杨凡导演在 1965 年于香港定居,两年后,香港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左派抗争事件,根据 Variety 的报导,杨凡表示该部电影正是一封送给香港与电影的情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隐曼谷风云魔都精兵的奴隶谎言之城宠物英雄星球大战:侍者赤子之心神盾局特工第一季小姐好辣猫咪咖啡厅狂妃千寻失控目的地汽车旅馆绿色的远方魔法师第四季功夫小妹嫁人记萤火奇兵辩护人一宅家族暗夜行者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第7季寻龙三甲幻觉之书梦魇效应怪奇笔记跨国大追捕: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枪声阿婆的槟榔基努猫捍卫进行曲穿墙之弹

《继园台七号》长篇影评

 1 ) 窥探ta,望向ta,成为ta!

今天安安静静的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一部获奖的电影🎬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人物角色声音的份量有多重,赵薇的声音太有辨识性 美玲一开口就知道是她了~各种欲望的意象化、符号化的隐喻的描写和转场无比诗意,从开头男主分享追忆似水年华的读书感想就奠定的慢节奏的基调,注定了有很多人欣赏不来这一帧帧的叶落,无表情的停顿还有一些时刻的抽离,连我都在中途有一处检查了一次进度条,看是不是碰到了暂停键,这样的慢却与那个动荡大背景的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香港呆过的岁月不长不短,但足以让我产生深刻的情感,那与大陆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新颖的文化差异时时提醒着我 他有不同的时代烙印,而我自被吸引其中,总想窥探一二总又怕灼伤眼睛~最喜欢的一段镜头是接近尾声于太太坐在沙发上脑子里呈现出的一些活跃的线条人物仿佛从匣子里出来一一亮相登场,而当女儿打开房门的那一刻,所有思绪和欲望的纠缠又化成了脑海中那些简单的线条,门开匣闭,她又从女人回到了一个母亲。

#9.6 film record.【继园台七号】 - 鱼安

 2 ) 会是如歌会是如诗

趁学期结束去电影院看了杨凡的动画片《继园台七号》。

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想起一句俗话:看花容易绣花难。

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杨凡的品味是毋庸置疑的。

但作为一个导演,他编电影故事总是别别扭扭。

一开始两个美男子打网球冲澡的情节在他三十六年前拍的《少女日记》里就出现过。

让人不禁好奇是因为他现在找不出邓浩光鹤见辰吾这样子的男演员改拍动画片了吗?

美男子做家教拜访女主人家走错门遇到过气花旦,开始上演《日落大道》,这类暗暗的致敬已经不足以表达出导演对文学和电影的热爱,所以他开始了大量的直抒胸臆。

女主人初见美男子,她看的书是《呼兰河传》,两人一见面开始热烈地讨论起《红楼梦》和《追忆逝水年华》。

晚上女主人便做起妙玉被劫如痴如醉的春梦。

接着美男子约女主人看Simone Signoret演的《金屋泪》。

杨凡花心思把其中的电影情节都做成了动画!

如果有人问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它讲的是女主人母女和家教美男子的三角恋。

还好电影讲的是什么也无所谓,以上的引用足以让观众如我心潮澎湃,不需要在乎主要情节了。

放映结束后,杨凡和观众视频。

他又一次幽怨地说起他的电影老赔钱,还说《继园台七号》最近在香港百老汇初映的时候只有两个观众买票。

记得前些年他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拍电影了,结果还是没忍住,这就是真爱了。

只要他继续拍,我还是每部都追着看。

虽然每次看完都觉得好别扭的故事呀,但就是会被其中一些矫揉造作的地方打动。

连《少女日记》这么狗血的题目,回想起来也会是如歌会是如诗呢。

 3 ) 继园台七号

可以说这部的资源是史上最难找的,没有之一,全网封,绝了。

整个的观感就是,和那种定式的电影完全不一样,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导演完全不care大众口味,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东西。

主题有点晦涩难懂,画面真的很美,比宫崎骏得那些动画有过之而不及,推荐。

其实很不喜欢看动画了,每次看到里面人物流露情感的时候,特别是眼部特写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真人演肯定更好看,但是后来在全部重头回味一遍后发现,动画是最好的呈现方式,真人可能真的演不出来吧。

题材特殊,涉及到一些politics的东西,还有一些sex的东西,可能以动画方式展现才使得电影有种余味吧。

节奏太慢,以1.5倍速看的,然后没有字幕,最开始的粤语只能通过英文字幕来猜,后面就还好了,但是文化的杂糅和碰撞非常明显,香港、台湾、上海、大陆、英国,就不同人群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或者说口音是十分明显的。

旁白语言非常美,古色古香的那种,就真的有民国时期文学的那种感觉,配上导演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仿佛是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那种一本正经,发生了挺有趣的化学反应。

中国传统元素很多,猫,月亮,蛇,都是常使用的一些意象,就让人感觉其实也并不是完全西化或者格格不入,再就是像妙玉,京剧等这些的使用,还是根植中国文化之中的。

妙玉那段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真的挺大胆的,特别是妙玉被掳走的那段,她在贼人肩膀上忽上忽下的那段,拍的太sexual了。

戏曲真的太好听了,特别是几种风格的突然切换,西方的那种爆炸式摇滚乐突然转换到京剧,再就是抒情慢歌,整个的就震撼的,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4 ) 《继园台七号》影评

导演杨凡在动画长片《继园台七号》中延续了个人风格,精致的构图与华美的色彩和充满暧昧的画面共同描绘了1967年的香港风韵,展示了都市之中人性的悸动与情欲。

一、主题:文明社会之下的情欲杨凡导演在《继园台七号》中延续了惯有的纸醉金迷风格,情色与遐想在电影展现得更加直白更加透彻。

在导演执导的影片《美少年之恋》中,这份情欲体现在男人与男人之间;在《游园惊梦》中,这份情欲体现在女人与女人之间;在本片中,这份情欲体现在男女之间。

儒家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情欲是人类秉持的本性,但由于“社会文明化”的要求,人类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来顺应文明社会。

在欧美电影中对情色的呈现直白开放,但是对于相对保守内敛的亚洲电影而言,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隐喻与象征。

例如香港导演王家卫、关锦鹏的影片中往往依靠美术等外在因素去营造暧昧感,通过气氛为情绪增色,再配合以人物舒缓有序的调度,表现出东方式浪漫。

但是大陆电影通常会避免情色的出现,一方面是导演自身适应社会化的表现,去隐藏去抑制镜头中的情欲;另一方面是官方机制的管制原因,避免十八禁的出现。

导演杨凡的作品向来都带着浓厚文学底蕴,又有一些自我欣赏式陶醉,再加上东方式传统美学。

动画电影《继园台七号》是杨凡导演的一些尝试与突破。

在影片中,他将情欲展现得更加露骨,令人春心荡漾却又不觉庸俗。

“余韵尚存”是他的风格,也是东方式留白美学。

二、人物塑造剧本由杨凡的三篇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青春梦里人》、《金屋泪》改编,作家导演的优势在于能确切地掌握人物形象,使其更具体化、立体化。

主要人物是两女一男,虞太太、美玲与子明。

动画电影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导演的意图设计角色形象与细节。

虞太太清心寡欲的形象与之露骨的想象力造成强烈对比,美玲娇艳的少女形象为其内心悸动做铺垫,子明英俊的外表与肉体代表着诱惑。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冲击呈现视觉与内心上的冲击效果。

1、延续的人物形象在《游园惊梦》与《美少年之恋》中男性常作为“花瓶”出现,形象较为单薄。

而在本片中,导演对于男性肉体的呈现仍有延续,仍旧作为情欲产生的契机出现。

而两位女性的形象在《游园惊梦》中有相应的角色形象。

即虞太太对应荣兰,美玲对应翠花。

虞太太和荣兰在外在形象上都是保守而温柔的,受到男性的荷尔蒙刺激之后在暗中展露自己荡漾的心。

《继园台七号》中虞太太的意淫是真假难辨的,《游园惊梦》中荣兰角色的意淫是客观而短暂的。

美玲与翠花的角色始终显得柔弱与深情,两个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被关爱。

影片的人物数量少,关系简单,注重人物内心映射,这正是杨凡导演历来的风格。

2、色彩叙事 片中浓墨重彩的东西结合式建筑夹杂着香港的特色招牌,鳞次栉比的房屋勾勒出上世纪的香港风味。

在独特的港风之中出现的人物也带着相应的色彩展现独特的自己。

片中虞太太常穿深蓝色过膝旗袍,让人不禁想起《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知性而优雅,在市井气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蓝色使虞太太沉稳含蓄的外在性格更加显著,在临近高潮时她的鲜红色指甲油与蓝色产生强烈对比,也展示着虞太太灼热的内心欲望。

美玲常穿黄色外衣,与她成熟的外表诱人的眼神相辅相成,展现属于少女的活泼靓丽,也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强烈期待,对美好恋情充满无限遐想。

子明常穿白色薄衬衫,素雅洁净中暗藏着悸动。

正如片中虞太太说的那般:“你虽然常穿一身白色衬衫,但是透过薄衬衫却能窥见若隐若现的矫健肌肉。

”外在儒雅的子明拥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

三、艺术手法1、多重叙事手段在第一人称独白的引领下,全片犹如诗篇般展开并进入第一重回忆式故事线,把观众引入上世纪老香港的环境里,体味老香港的韵味与历史。

第二重故事线是以《咆哮山庄》《简爱》等名著为契机而呈现的戏中戏,借用名著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映射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与关系。

第三重故事线是以角色遐想为契机而展现的超现实时空,通过反映人物的想象画面表现人物真实情感。

多重故事线的综合运用使全片如梦如幻,亦真亦假,正如剧本结构设定那样将全片分为“梦谜”“戏影”“冬至”三个段落,铺陈人物关系,展现人物的情感。

2、隐喻与象征 杨凡导演对于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在片中更加突出。

最受瞩目的是虞太太幻想妙玉遭劫的场面。

妙玉在绑匪肩上先是挣脱、恐惧,但随着上下颠簸她似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

妙玉被扔进树林之中,无数条小蛇将她缁衣褪去并沿着身体线条匍匐,妙玉的神情是恐惧却期待的。

蛇在意象中有男性性器官的含义,也与妙玉遭劫失贞的情节相吻合。

而蛇在西方神话中又有诱惑的意味,正代表着妙玉与虞太太同样面对性诱惑的心理状态。

片中猫出现的频率较多,灰猫可以看做是虞太太内心的化身,白猫可以看做是花旦的化身。

片中虞太太幻想子明在房中坦胸露乳时两只猫相互撕咬,正是象征虞太太和花旦不相上下的心理状态。

此外,由虞太太想象中的妙玉遭劫而不断出现的寺院钟声总会给以人震慑效果,似是教人大彻大悟,又似是给予警戒。

四、结语导演杨凡用超现实与浪漫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一部如梦如幻的动画长片,影片风格延续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充满文学底蕴与艺术气息,展现了人间的男女情欲,但过分的自我式陶醉仍旧如之前的作品一样使观影评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但这华丽的个人风格却深情涓涓地为香港献上一封充满怀旧感的情书。

 5 ) 《继园台七号》,牛逼

文/编辑:骑桶飞翔 导语:作为首部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最佳剧本奖的中国动画电影,杨凡导演的《继园台七号》呈现了60年代旧香港的点点滴滴。

影片聚焦动荡年代下的个体情感,在重绘那段逝水流金年月,延续其东方式的古典审美的同时,为观众营造了一出虚实之间的奇旖梦幻。

一、动画形式的情书封存 “因为摄影并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阐述了一个关于电影本体的“木乃伊情结”。

在此,巴赞借助精神分析,研究电影起源,上溯到雕刻和绘画的起源。

在巴赞看来,为了战胜时间,克服死亡,人有永久性保持自己尸体的驱动。

人们相信,“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的长河中攫取生灵,使其永生。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明白,艺术并不总能战胜时间,它无关乎人们生命的延续。

但是,相对的,它创造的是一个“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主的理想世界。

” 在《继园台七号》中,有这样一句旁白:“那个年代,朴实中呈现着繁华,繁华中又带着些真诚。

实实在在,绝不炫耀,却是一个永远逝去的盛世。

从这个角度回望这部电影,便不难理解,杨凡导演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

杨凡志于为旧香港这具木乃伊涂上香料,使其免于腐朽。

这是一部送给旧香港,送给文学,送给电影的,以动画形式封存的关乎时光的情书。

十年辛苦不寻常。

杨凡导演采取动画电影的形式,梦幻般地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六七运动”时期下的香港,连诸普鲁斯特、《红楼梦》、好莱坞电影等文化元素,展现了殖民地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这种动画电影的形式无疑地给予了观众一种对于过去时代的自由遐想,更拓宽了创作者广阔的创作边界。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杨凡对历史记忆的还原。

处处是亚热带的木棉树,春天来临,片片雪花般的棉絮飘荡。

低空驶过的飞机,投射下巨大而不无象征意味的阴影,遮蔽了狭窄低矮的楼房,也遮蔽了行人车子。

伴随着六十年代知名歌星潘迪华《Ding Dong Song》歌声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街边杂货店和食肆,是形形色色而富于质感的一个个广告牌,是电车上西装革履的扒手,是偶然能遇到的说着上海话的美丽的问路的小姐。

杨凡集合两岸三地近百名工作人员,终于为旧香港的众生像,涂上了一层香料,妥帖讲究地留住了旧时光。

二、动乱年代的个体表达 影片的背景是香港英国殖民时期,但杨凡并未花费过多笔墨去描绘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地区人民,在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情节隐居电影深处的同时,杨凡倒是对混乱年代的个体表达更感兴趣。

在电影院一段,偷窥的女儿美玲看到了虞太太与子明的吻戏,失魂落魄地走到街上,这是“毕业生”式的道德困境,同时也是“倾城之恋”般的浪漫。

游行的人们在大街上挥舞着旗帜,哨声飘荡,爆炸纷起,而后是一段以木版画形式连缀下,群众高声呼叫与美玲行走的蒙太奇。

在这里,“爱国无罪”等旗帜与汹涌的游行场景倒成了揭露美玲心境的背景,香港这座城市仿佛因美玲低沉的情绪而倾倒。

然而,这首先是一部矛盾的电影。

正如杨凡所说,影片的主题关乎战争与和平,关乎邪恶与美好,关乎精神与肉欲,关乎痛苦与释怀。

在这一部绝望的电影中,在繁华、优雅与暴动的年代之下,每个人都渴望驯服和占有别人。

就像许鞍华在《天水围的日与夜》系列电影中刻画出一个地方的一体两面一样,杨凡将香港旧时的美好,感动,连诸其妖艳,阴暗的一面一同献到了观众面前。

杨凡导演的作品从来都不乏对女性意识的关注。

从第一部电影《少女日记》中,杨凡便热衷于拍摄文艺爱情,到后来的作品中,更偏睐女同性恋等异色边缘主题。

在《继园台七号》中,他再次延续对女性境遇的关怀与书写。

杨凡导演作品《流金岁月》 这种主题投射到电影中,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虞太太这个人物形象,虞太太年轻时作为“进步青年”,也曾积极地投身过社会浪潮,如今与女儿美玲相伴为命,却与女儿的老师子明,产生了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三、虚实之间的奇旖梦幻 杨凡毕竟是个惯于发挥其东方式美学底蕴的人,在他表现那个不平凡年代下个人情感的奇情诡谲时,仍然懂得在虚虚实实间为观众营造一场盛大的奇旖梦幻。

大学生子明打网球的一段戏,足以媲美《卧虎藏龙》中的竹海交战。

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说,“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

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

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在竹林戏中,李慕白与玉娇龙一来一回间,哪里是在打斗,那分明是缤纷的情欲。

李安导演作品《卧虎藏龙》 同样,在《继园台七号》中,子明和他的朋友打着无形的网球,中间是残破的球网,周边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孩、女人。

在这里,摄影机在凝视,人群在凝视,观众也在凝视。

这哪里是子明在打着莫须有的网球,这分明是杨凡在营造一种溢满在空气中的情欲味道。

在电影中,杨凡用《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来暗示虞太太备受压抑的情欲。

以两人谈话《红楼梦》中妙玉被掳时的细节,借“如痴如醉”几个字,挑出虞太太内心渴望解脱的真实想法。

在展现虞太太浮想联翩的春梦时,杨凡先以黑猫作引,黑猫代表轻盈的虚境,犹如其缤纷的情欲,随时而来,倏忽而逝。

在这次炽烈的性幻想中,杨凡融合开花、泼墨等形式为陪衬,为观众呈现了一出不可言语的东方式的超现实画面。

在金黄的月亮下,匪徒绑走妙玉,于檐前屋后起舞回荡。

在深幽的竹篁林里,虞太太的化身妙玉赤身裸体,唇红齿白,肤若凝脂。

在东方,古人对蛇多敬畏,蛇冷血喜阴,身段柔软,代表了女性的柔软与曲线美,同时阴者淫也,因此蛇往往有淫邪之意。

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蛇是引诱人类犯罪,被逐出伊甸园的元凶,因此往往同样是欲望的象征。

在此,杨凡以蛇为喻,盘旋虬曲,交尾蔓延。

在作为虞太太汹涌而不可抑制的欲望象征的同时,为观众营造了一出虚实之间的奇旖梦幻。

杨凡说“我爱电影,但电影爱我吗?

不管电影爱不爱我,我爱电影。

于是我勇敢的写,把这一生的情信拿出来与众分享,希望这段看似缠绵却无可厚非的爱情,仍然真挚。

对不起,别误会,是与电影恋爱的一生。

”也许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同时也是他热爱电影纯粹一生的最好的注脚吧。

《继园台七号》电影分镜剧本

《继园台七号》原著小说《芳华虚度·继园台》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6 ) 动画知觉的绵延与悬浮舞台

动画不是让绘画的艺术动起来,而是让运动的艺术被画出来;每两帧之间发生了什么比每一帧上画了什么更重要;因此动画是操纵帧与帧之间看不见的间隙的艺术 ——Norman McLaren开场由几个颇为断裂而晦涩的场景所构成,先是旧香港的街景、到一群少年在森林里奔跑(森林背景动画开放合成明显的图层间隙赋予了该场景一丝神秘意味)、一只眼睛的特写,一段大张大合的运镜勾勒了几个流畅的打网球动作,不存在的网球作为神秘符号出场引领出第三者的目光,到那场窥淫意味的澡堂戏,观众的目光从散点分布开始收紧并聚焦于身体。

升格镜头和静止帧在实拍电影和动画中常用于对局部情绪的强调(字面的绵延),作为一种手法并不罕见,但《继圆台七号》将这种语法上升为了均匀分布于全片的语气,创造了一套内部自洽的时间观,采用3D建模却始终维持着反-3D动画的低速率和不连贯性,刻意的有限运动延长了“帧与帧之间看不见的间隙”,为被压抑欲望的铺展勾勒了一个看不见的知觉绵延的空间。

区别于实拍影像以真实世界为质料,基于信息有限的动画根据预设扭曲世界,此时《继园台七号》提供了一道从静止而非运动的角度理解动画的绝佳窗口:相对单义的影像不再导向强烈指向性的单一情绪泛滥,而是调动起了实拍无法达成的强度,私以为这是《刺客聂隐娘》曾力图达到但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在侯孝贤的作品中,他对环境的空镜呈现(《恋恋风尘》)常常为具体的语义所钳制,由于真实世界有其自身的速率,这种调动对知觉的服务注定是有限的,只能寄希望于触发一种羸弱的触景生情机制,或许是缘于他的剪辑思路,我常因侯的影像情感分布不够均质而觉得他的影像麻木。

而当一部几乎有着同样的慢速度和机械人物调度的动画出现作为对比时,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继园台七号》在此充分印证了,只有在动画中,不可见的情感才能在高度控制下变得真正可见,呈现其自身涌动生成的速率和轨迹。

范子明初见虞太太一场戏中,视线被人为地分解为陌生的物质:被风轻轻吹动的窗帘、空气中的微尘以及目光的交缠,将这一切汇聚为精微的情动-影像(这与《利兹与青鸟》的开场异曲同工),动画的媒介特异性此时缔造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知觉世界,一个黑洞——时空在此凝滞、弯折。

(这让我想到纳博科夫的一则短篇《声音》,以及试图通过机械调度与声画分离实验的探讨心理时间的左岸派“文学电影”)与其形式的陌异气质相匹配的,杨凡构建了一个异常悬浮的舞台,以绝对陌异的叙述姿态与历史叙事、与人物的过去维持着距离:梅小姐的旦角生涯,虞太太的左翼背景,它们仅作为待揭露的秘密为人物赋魅并为影像增添神秘性。

机械的棒读式念白也增加了这种间离。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情感生成都通过对虚构叙事的共感打开生成空间(三场电影和虞太太的两场梦,一些美妙的互文)。

【仅有卷轴一段例外,它突兀地打破了速率的平衡(配的是一段喧嚣甚至违和的说唱),在叙述上进行了人为快进(这种“快进”会让我想到《高、低与脆弱之间》中的歌舞),匆匆述说过历史图像以及范子明和虞小姐关系的升温】。

与之相对应的,作为一部以旧香港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伪历史片,《继园台七号》自身的叙述姿态始终关乎一种对过去的猎奇式抽象,强调记忆的虚构性。

它避重就轻的历史态度使自己沉溺于浓郁的架空奇情故事却又无意中扭曲了它。

它不太可能是一部《广岛之恋》,直面切实的历史伤痛并渴望通过两具来自战败国和战胜国的肉体的相拥来试图弥合伤疤,它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视为一个谜,一则华人社会历史失语症的寓言。

这个悬浮的舞台不断提示着外部世界的存在,又不断宣称自己与它毫无关系,《继园台七号》因而成了一个无比混沌的幻想矛盾体,然而它从始至终都并未试图去掩盖那些它无法剔除的杂质。

 7 ) 内地第一个重磅推荐与深度解析《继园台七号》!在叙事上继承了《诗经》,在审美上攀抵了《楚辞》!

陈小姐:大爱这部“骚体电影”!

《继园台七号》,很久没见过这么好的华语动画片!

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专栏约稿,请勿转载 )全片起始于一个上帝视角,1967年的香港,两个典型的街角露台,左边的武馆在练功,右边的露台在教书,这一文一武两桩闲事透出浓浓的时代气息,此番景象是当年香港的生活一隅。

飞机低空掠过,既是一个大时代来临的气氛预告,也是当年香港生活的真实模样,旧的启德机场曾经位于九龙闹市区,所以,香港市民从前看到的飞机都是一副随时要撞上居民楼的样子。

摄影机位带着观众飞跃维多利亚湾,由九龙飞到了港岛,因为香港大学是在香港岛上的,本片男主角范同学出场,正在打网球的港大高材生。

注意一下,打网球,画面里却没有球,这是影史的著名场面,来自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放大》(《Blow-Up》,片中人物最后说的《春光乍泄》是它的港版译名)。

《放大》诞生于1966年,是本片主体故事发生的前一年。

《放大》全片辨析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幻?

本片以电影语言在21世纪重新点出“真与幻”的思辨,并将其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端,这是与《红楼梦》比肩的格局。

男主角范同学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是按照金城武那一型的帅哥来设计,为他配音的是林子祥的儿子林德信。

另一个是范同学的好基友,可能是照着吴彦祖的类型画的,为他配音的是冯德伦。

“男色”一直是杨凡导演以往作品中脱不去的烙印,但是这一部,他突破了,超越了,这部影片比他过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好。

如果说之前他的电影一直徘徊于二三流水准,因为这一部,我愿尊一声,大师。

影片的故事一句话就讲完了,一个男生同时爱上了母女两个人一段做得非常好的60年代香港市井生活令人回味无穷,所以知道为什么要做成动画片了吗?

60年代整个香港的复原啊!

谁玩得起啊?

这天范同学去北角,要给一个女孩补习英语。

1949年大陆解放后,许多上海人移居香港的北角,那一带一度被称为“小上海”,据说那时这座宝马山顶上有巨大的庄园,红墙绿瓦,楼阁亭台,称为“继园”。

一开始范同学在继园台7号找错了楼层,这家住了一个阴阳怪气的男旦(梅太太),室内美术设计得幽森可怖,他的仆人超有趣,像漂浮的无脸男(《千与千寻》中的角色),仆人是由田壮壮导演配的音。

范同学下楼后总算找对人家,女孩不在家,女孩的母亲开门,本片女主角,虞太太。

一见到这样的场面啊,观众内心自然就涌现出“娴静犹如花照水”的句子,虞太太是由张艾嘉配音,形象设计不知道是不是也参考了张艾嘉年轻的时候,张艾嘉年轻时真美,就是端庄两个字,这样端庄的气质是属于前现代的,带着民国遗韵。

现在的美人,毫无端庄感。

虞太太的家就和她的人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素净、清幽、淡雅,和煦的阳光斜斜地射进屋子,时间的流速都好像不一样了,舒倘而漫长。

导演一定要在这里让你感觉到虞太太这个美妇人形单影只、 茕茕孑立。

你仔细听这个人物出场时的音乐,她的主题是一段钢琴独奏,钢琴的音质会让人天然感受到一种好的出身与教养,是对角色文艺而沉静的内心的书写。

注意这段钢琴的右手主旋律一定是单音,就是处处要显出“孤单”两个字。

虞太太的出场简直醉了。

导演用声画语言传递了一阙“点绛唇”:满眼韶华,花难护。

梦里相思,春无主!

这个电影所传递出来的是真正的、让人惊叹的“中国美”。

故事最后,当女儿选择成全他们,你再留心音乐,虞太太的钢琴主题逐渐混入弦乐,先进入的大提琴,代表的是范同学,再进入小提琴,是女儿。

主旋律逐渐由原先的钢琴单音独奏,让位给了弦乐协奏,虞太太孤单的人生终于有了依靠与寄托。

小提琴就是这样神奇,音色能够既柔又刚,就是女儿理解、坚强与成全的音乐诠释,这段收尾的协奏写得催人泪下,协奏也暗合着画面中的人月两圆,飞机的元素是离别的符号,也是首尾呼应。

这个家庭分离在即,却是团圆,这个家庭的分就是圆。

片子做得实在是太好了,有着东方古老的阴翳之美,话说半句,隽永、含蓄。

本片在2019年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大奖(最佳剧本),是华语电影最近一次拿到国际重大奖项。

这支作品,是杨凡导演将自己的生命能量蒸腾一生,萃取出来的一滴,香氛。

继续讲剧情。

前面写楼上的花旦,做花旦家的内部空间,全是为了一记头反衬楼下虞太太的恬静、温柔与美好。

在影视语言中,空间的美术设计就是人物性情的外化。

范同学与虞太太不知不觉聊了一下午,从《红楼梦》聊到《追忆似水年华》,他们都喜欢看书,喜欢电影,后来两个人频频约会一起看电影,这些都是在做两个人能够互生好感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被对方的外在所吸引。

女儿回来了,女儿的外形设计很难讲是不是参考了《低俗小说》里,经典的乌玛·瑟曼叛逆女生造型呢?

女儿第一眼也爱上了范同学。

怎么做她的一见钟情呢?

导演的这个处理又快又有效,女儿拿起男生正在喝茶的杯子,一饮而尽。

女儿补习英语,读的是原版《简爱》,为什么是《简爱》而不是别的书呢,《简爱》写的,不就是一个家庭老师最后与家长产生了爱情么!

这个片子里出现了大量了“互文”手法,一开始我已经说到《放大》这部电影,等下再专门谈片中所引用到的小说、小说人物、电影和电影角色与本片之间的“互文”关系。

本片有着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格式,第一章“梦谜”讲三个人的相识,第二章“戏影”讲范同学与虞太太的交往,在第二章的结束点上用一段蒙太奇快速有效地交代了,原来范同学同时也在和虞太太的女儿交往。

最后一个章节“冬至”,讲女儿与范同学摊牌。

最后,是那场女儿“成全”母亲的戏。

本片看点有两个方面,第一,谈它的中国式叙事。

第二,谈它的中国式美学,以及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叫它“骚体电影”。

故事极简单,剧作却很复杂。

当你心里有一个故事要讲,你也已经明白了每一部影片都应该找到其唯一的声画语法与影像调性来讲故事,明白了“故事”只是“思想”的载体这些最浅显的道理之后,作者唯一要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的就只剩一件事情,叫作“叙事”。

“思想”夯下了剧作的基石,决定了这栋楼能造多高,而“叙事”,就是怎么建造,这楼是什么形状?

什么材料?

什么风格?

叙事,就是怎么讲故事。

本片在这一点上用尽心思,大放异彩,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我觉得评委会一点儿也没有瞎。

这部作品的叙事,在技巧上继承了“诗经”,在审美上攀抵了“楚辞”,所以我要给予它最高赞美。

《诗经》的赋比兴三大技巧,小学生都会背。

赋就是平铺直叙;比就是类比;兴,就是“要咏一物,先言他物”。

明明要写窈窕淑女,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红楼梦》开篇没有直接就写“黛玉进府”吧,而是先写太虚幻境中的绛珠还泪,这些都是“比、兴”的叙事技巧。

中国文人没有一个不懂。

本片上来也是,人物要出场前,大时代的噱头先做足,是一种史诗感的开篇叙事。

前面说到导演用《放大》这一幕迷影梗来做“亦真似幻”这个概念,是不是已经藏得很深了,还有更深的。

那个猥琐的男生就是男主角的“幻”,是他俊朗皮囊下的真实自我,有青春的欲望,也有革命的萌动,他捡到了那一枚其实不存在的网球。

临近片尾那场如同风月宝鉴背面的YY戏,是虞太太的性幻想,但为什么这个猥琐男也在场?

导演几乎挑明了这一点,还怕观众不懂,最后让范同学亲自通过念白,再作说明。

范同学第一次去当家教的这天路上,还要安排他先遇上一个女郎,男主角和女主角都快见面了,还在“兴”!

再遇上梅太太就是要慢,从前就是慢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刚说的那些,都是“兴”这个叙事技巧,片中运用的更多的是“比”,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互文”性。

在影片的第一章中,虞太太谈到《红楼梦》里的妙玉,这就是“比”的技巧,虞太太就是妙玉,导演接下来就用了一段虞太太的春梦,来点出两个角色的类比关系。

《红楼梦》第112回中,妙玉被掳失节只是侧写,但本片中却以浓墨来表现这段YY,采花大盗带着妙玉飞的节奏,老外们虽然没读过红楼,这种节奏是个人都懂的!

还有凤的喜悦与祥和,真是做得太有意思了。

老外们不认得妙玉,但是蛇的意象他们又懂了,我在美剧《白莲花》的解读视频中专门讲过蛇的意思(各平台同名:陈小姐的十五楼 往前翻视频)整个第二章节都是“比”,虞太太和范同学一共看了三部电影,都是法国影后西蒙·西涅莱主演的影片,三部都是老女人和小男人的爱情故事。

西蒙女士从此变成了姐弟恋的某种符号,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致命女人1》里面玉玲姐姐的角色叫西蒙了?

他们看的三部影片,第一部是《金屋泪》,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该是《上流社会》,讲一个工人阶级出生的渣男攀附权贵,爱上老女人。

第二部呢我找遍中外网站,始终没有查到是什么电影,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

第三部是《愚人船》,德国船医爱上的大龄女乘客是德国的政治犯。

三个故事都是姐弟恋,老少配,但是做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三次“类比”其实是做了虞太太的三重担忧。

在60年代,与自己女儿的大学生家教男老师相恋简直是乱伦,虞太太内心不知道经受了怎样的挣扎与撕裂,但是影片并不正面表现这一点,而是平静地通过三部戏中戏来“类比”她心中的焦虑。

第一重是通过《金屋泪》表现出来的阶层焦虑,第二重表现出了“容貌焦虑”,第三重是通过《愚人船》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焦虑。

故事里的虞太太年轻时很激进,参加过革命。

整个电影故事的大背景是香港在60年代受到内地WG的影响,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那个具有民国遗韵,那个留有优雅生活方式的前现代的香港,可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剧变,开始渐渐走入一个拜物的消费时代。

影片最后一幅字幕是“献给香港”,我虽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都热泪盈眶。

昔日的优雅,如今已消失殆尽。

所以母女两个角色,其实是两个最大的“类比”,虞太太是旧香港,而女儿,是新世界。

任何一个像杨凡导演这样有情怀的香港人,对这两个香港,都是放不下的。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试图在解释“赋比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叙事技巧,到南北朝的钟嵘又进了一步,他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就是叙事到关键时候,要懂得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虞太太与范同学的爱情,萌于春,焖过了一夏,最终在冬至月圆夜熟了,中国式爱情就要用中国式的烹饪方式,不是猛火,而是文火,不是煮烂,而是焖酥。

最后,我要讲,这是一部很少见的“骚体电影”,那一缕我观影到最后,始终抓不住的感觉,我想了又想,叫作“惆怅”。

南朝裴子野说: “若悱恻芳菲, 则楚骚为之祖。

”中国人说的“文人骚客”中的这个“骚”,是多愁善感、惆怅自恋的意思。

也是我命名它为“骚体电影”的原因。

楚辞具有浓厚的伤感色彩,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miǎn缠绵”“低回沉郁”、“悱恻内储”,含悲音于不觉耳,准确地概括了楚辞的悲剧特点。

楚辞的悲,不是西方悲剧的悲,而是淡淡 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

这种中国式的“无可奈何”是非常高级的中国美学,西方没有。

而本片,满含。

这部作品是杨凡导演沉寂了10年后的大爆发,据说他完全是个人出资,卖掉手上张大千的画,扔进去超过5000万…杨凡卖画拍戏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算是新闻,这老人完全是个民国遗少,白相宁!

然而,在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中,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将这些理论技巧、文化意蕴、审美修养内化为一种创作的直觉。

当我无意中看到,这部有高度“楚辞”美的作品,导演杨凡,祖籍是湖北人,屈原的同乡,我愿视为冥冥中的,天意。

(作者:陈小姐 文艺评论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8 ) ——这种感情在真实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在真实社会,这种感情是存在的。

帅哥洗澡总是会有人偷看。

会指示楼层的猫。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相当于《红楼梦》?

一个失眠夜可以花40页来描述。

妙玉守身如玉,最后却被强盗劫走,被强暴时如痴如醉?

余太太的性梦表现得很美妙。

小说《简爱》,电影《金屋泪》。

——这种感情在真实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在真实社会,这种感情是存在的。

越是占有,越是没有。

女伯爵对贫民窟的百姓说:脏和穷并不是你们的罪过。

大段的老电影、老戏剧解说,也做成了动画,不错。

文革波及到香港,引起了骚乱。

新旧时代的交替。

怀念旧时代。

黑猫给帅哥舔咪咪,绝了。

两只猫抢一个男人,绝了。

不可描述部分用草稿快速飘过,额。

三星半

 9 ) 勉强三星:对不起,我一脸黑人问号

#tiff19 第三场勉强三星。

两星给出色的配乐,一星给欲望这个主题。

OST我会想打包下载。

我没有看过杨凡导演的前作。

但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不避讳性器官的影视作品。

动画的风格习惯就好,但是最忍受不了的是明明可以二倍速的,偏偏要放慢来播ppt。

你跟我说50年前的香港人动作是这么慢的?

放屁!

我看是纯属为了慢而慢。

坐在电影院不能快进又不能玩手机的,看得我内心抓狂。

剧情上,通过男女主一起看三部西蒙女士的相似主题影片来叙事实在是臃肿累赘。

相比于女性角色,男主的戏份除了性爱场面之外好像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似乎男主纯靠脸就获得了大家的喜爱。

我还以为那段漂亮的横向过场只是一个梦,结果男主真的跟女主女儿在一起了???

最后,人家女生都说知道你不爱她了,还突然来一个吻,wtf我不能理解这个逻辑。

还是说想表达你哩港大高才生观念先进kiss goodbye??

至于那个厚唇猥琐男的存在意义我也同样看不懂,丑得要不是看隔壁说是表达同性恋,我以为就是一个单纯的智障。

旁白巨多,我个人觉得要通过如此多旁白来替代镜头语言的电影就已经不能算及格。

特别是前面的部分,明明你都画出来了,观众又不是瞎的,干嘛非要用还算不错的港普以念课文的形式把大段大段的QQ心情念出来。

到了影片后面反而突然没有旁白了,请问会留白的话早干嘛去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本来还不错的讲述欲望的故事非要抻长注水到两个多小时,但是本质也不是一个很新鲜的很出彩的剧本。

配音演员们倒是比较出色。

所以我是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本片能拿金狮最佳剧本奖。

 10 ) !

迷恋光影美色的人,不可能不对杨凡这一类导演有期待。

他的目标观众群,某种意义上就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感性追求的老色痞。

与此同时,回顾杨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部代表作,都可以被视为向这群老色痞提供的高级AV。

我们总在期待着他能用另一个合理的故事,引领我们沉浸在两小时性爱式的观影体验中。

解释得更粗暴一点儿,如果说王家卫和关锦鹏更着重于探讨“你为什么爱或不爱我”,那么杨凡除了两部改编自亦舒小说的作品,则一直在探讨“你为什么跟或不跟我做爱”。

当然,他上一部执导的《泪王子》,连这个最具有个人风格的母题都模糊成一盘散沙。

因此,他的主体受众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心生怨念。

所幸的是,继《桃色》和《泪王子》连续两部矫揉造作的烂片后,《继园台七号》总算回归了母题比较清晰的叙事和富有魅力的角色设定。

这可能是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他的主要原因。

《继园台七号》短评

春宫插画有声书,开口《追忆似水年华》闭口《红楼梦》结果“冬至”居然英文写的是Winter Cometh这种chinglish,大概也能说明这通掉书袋是有多附庸风雅了。如果Tommy Wiseau拍动画估计都要比这个狗屁不通的玩意强。另外以后再也不说多兰自恋了,跟杨凡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很差

我跟low,欣赏不来这玩意儿。只能说里面好多毛。开1.75倍速看的,要是用原速看,过于煎熬。

12分钟前
  • 试锋
  • 较差

杨凡曾在 TCL Chinese Theatre 打过六个月的工,当时卢燕母女都给他提供了帮助(九十二岁的老奶奶精神矍铄也来看北美首映)。杨凡言行举止好像白先勇哦,羡慕他提着个《撒旦探戈》的帆布袋(#想拥有)。不看是你们的 loss 了,反正这是我的电影我就想这么拍!延续佛跳墙的比喻,this film was … delicious!问题很多(节奏太慢、台词矫情等等),但耗时七年斥资五千万港币(?)写了一封给香港的情书,别人的看法倒也不那么重要了

14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4.5分。

17分钟前
  • 祝默
  • 较差

美术不错。洗澡、红楼梦妙玉以及一些细枝末节的镜头,实在是色气满满,撩拨人心。配音整容强大,但出戏。尤其导演自己的旁白,最出戏。

22分钟前
  • NortonHill
  • 推荐

#49th IFFR# DeepFocus-Signatures. 威尼斯最佳编剧。看完只想高呼“什么鬼”。旁白多到全片大部分时候是声画叠用也就算了,这个最佳编剧发得真是神经刀啊(发个评委会小奖可能更合适……)。当然影片既然是要做《追忆逝水年华》,叙事节奏慢和丰富的内心戏都要说出来也是情理之中。比较挑战观影习惯和动画观念。侧写香港67暴动,这个角度也是蛮刁钻的。迷影情结(若干次片中片),其实故事也cue了[毕业生]。想象力蛮丰富。配音阵容豪华且还基本都不是观众熟悉的声音形象也是很有趣。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Venezia 17电影是每秒24帧的艺术,不是12帧...这真是一部令人如坐针毡的电影,尤其是前后的同类竞赛片都如此精彩的前提下。这部动画作品完全是反电影形式的,画面中有的内容非要用不太精彩的文字再描述一遍,毫无细节的画面有什么必要放眼睛的大特写...最终呈现了一出技术不太好也不太性感的hentai orgy。QQ体台词真是金句频出,建议可以做成《房间》式的互动场,大家一起喊“你一共提了25次我”。

29分钟前
  • Tilda Li
  • 很差

表面书写情欲和伦理,但却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月满北角是开端,也是团圆的结局,是欲望和意志,感情和伦理和解的时刻。听旁白,以为杨凡在写小说,感情细腻、描写入微、颇多心理活动,有普鲁斯特有张爱玲有亦舒,把画面所表达的情绪再一一复述一遍,像是在完整的影像语言之上画蛇添足了一笔。杨凡也是唯美主义的流派,动画能更加发挥他的审美和情趣,并深深沉浸于自己的旖旎幻想、妖异情欲,而俊美可人的年轻男子从来都是被投射的客体。唯美如此,也只有绘画出来的空间才能复制想象中的67年代,让记忆在旧铺戏院、平房街角回响发酵。

31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看着我眼前就是浮现几个大字:男的拍的 男的写的。整个就是dickhead至极

32分钟前
  • crybaby
  • 很差

爱是谎言,在低张转描低帧画面的粘滞空间里尤为显现。哪怕突破世俗的浓烈暧昧,也在青春肉体的换装转场中急速下坠。身逢乱世,却还敢寄情于人,谁不称上一声勇士?

35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the remains of the era, 喵什么喵,你以为你是妙玉啊,杨凡出手不凡,融入多种画风,依然尺度大开,骚得放浪,旖旎颓废,撩动心弦,如痴如醉,插入分镜草图倒流时光恰似神来,而刻意放慢的时光依然无法抵抗时代的滚滚洪流,这其实是献给Simone Signoret的情书,片尾曲齐豫《流金岁月》,薇薇的配音忒出戏,

36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优缺点极度分明的片子。画面帧速率好低,缓慢的像开了0.5倍速,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看。旁白男声太过业余,拖沓又难听的音调充斥着整部电影,令人抓狂。

40分钟前
  • 臻圣
  • 还行

感觉很像《戏梦巴黎》的动画片版,时代背景都一样。政治隐喻自行参考。不过跟小鲜肉交往可要小心,谁知道他惦记你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同时撩你妈。

41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还行

元素好多啊——安东尼奥尼、武打、好莱坞、西洋乐、鲁迅、普鲁斯特、红楼梦……撕扯,面具,色情,雌雄莫辨,暧昧不明,新旧转场。旁白念得太尴尬,显得好刻意好做作啊。

4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就很一般,动画动作卡且速度慢的令人难以接受…全片动作最流畅的是小蜥蜴和蛇,两段情欲戏倒是还有点想象力,背景也都非常细致。就是这个模特假人网红脸审美+毫无人气的僵尸步态+大段尴尬得过分了的旁白着实太扫兴

49分钟前
  • 可可肚子
  • 还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杨凡拍出了属于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用细腻柔软的笔触勾勒出女性敏感多情的肌理,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抛开道德的年龄的束缚,任何爱而不得、醉生梦死的迷乱都化作一部生命诗篇的潮起潮落,美学风格的把控,又不止用耐看一词来形容,人未醉,心已醉,看那繁华无尽的香港街边,车马人迹络绎不绝,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人交汇在一起,大戏院和胭脂扣,处在这样流金岁月般的年代里,你都会不得不相信,香港,就是东方之珠。

51分钟前
  • 凸凸凸噗
  • 推荐

奇情的程度使我想起日本的Belladonna,被压抑的情欲是很中国的东西,中国人才能欣赏和谅解。技术上有些太粗糙了,有些镜头的人物动作做了motion capture有些却直接图片平移,显得完成度不高。旁白太文绉绉,有来不及做完用logline填补空缺的嫌疑。

5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动画动得太慢了,像看0.5倍速,朱自清式旁白太多了,普通话又那么费劲...不过后来慢慢进入它悠长缓慢的节奏,在西洋乐、老上海、流行文化、小人书、普鲁斯特、红楼梦、好莱坞…一大堆杂糅的中西方文化符号中品味独特的60年代香港风味。主线是母女和小鲜肉的奇情三角恋,情欲YY戏很cult有趣,67作为背景出现,中间有一段横轴画面出现了很多毛,跟当下时局有了另一层互文,“这不叫革命,我经历过真正的。”导演杨凡表示,电影制作远远早于今年,所以一切(女儿的黄围巾,母亲的蓝旗袍)都是巧合,历史一直在重复。配音阵容非常强大,人物倒是都画得美型有趣。献给香港。不知道是一群香港幕后还是记者的,结尾每出一个名字就欢呼一次。一封写给导演自己的青年时代、写给旧时香港、写给文学与艺术的情书。

5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谁把速度开了0.5倍速?

60分钟前
  • Eustacia
  • 较差

每次威尼斯都支持中国电影,但每次都看的有点尴尬😅。一个老少恋的皮里面夹点政治梗。对我个人讲所有靠旁白讲故事的电影都不及格

1小时前
  • bo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