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巴尔扎克1尹正学成立JH公司,成了到处讲学的老师,就连和他吃饭都得自付费用,他正在准备对下一场经济危机的狙击;岬秀的小工厂雇佣了东南亚的廉价劳动力,他拼命压榨他们的劳动价值,来养活家里的老婆孩子;次官朴大荣成了CEO,总长在富二代的帮助下转投资银行……电影结尾,所有过上好日子的角色,无一不犯下了原罪。
现实中,从牟其中到周正毅,再从摩根集团到三星、SK,几乎没有哪个资本家不是通过“原罪”手段发展起来的——全世界都惊人的一致。
当富人的“原罪”没有被及时追究时,社会对成功的标准使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负面的变化,“原罪”不再是可耻的行为,相反“原罪”者就像电影里的尹正学一样,成了大众眼中的老师,学习的对象。
“原罪”者成为世俗“成功”的标准,而诚实者即便没有像电影中的郑社长一样,上当受骗之后上吊自杀,也会在“原罪”者携资本碾压式地竞争甚至恶意并购下,成了落魄的失败者、流落街头的穷人。
这是现代社会的缩影,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本质原因。
2“通过通货信用政策的设立和执行,来发展这个国家的经济。
”如电影里韩组长所说,这是韩国银行成立的目的。
我是经济学的门外汉,用愚笨的头脑思索我们发展这个国家经济的目的,大概是为了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让每个人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在我简单的理解里,一个人付出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上的),以此获得相对应的报酬,也许会因为供需关系,在某个时间段里他付出的劳动格外值钱,得到比正常该有报酬多一些的利益,这点我可以认同,也可以接受。
可在现实生活中,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我们认同这样的现象,等于在认同这百分之二十的人,足以支撑起整个世界的运转!
我不懂资本的运作,也不懂经济杠杆之类的名词;我身在这个国家,过着小康家庭的生活,我满足、快乐;我只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怎样的付出,才能配得上获得上百亿财富报酬。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识字却不懂思考的人。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只是感觉紧张刺激爽,当你看到一篇篇成功学的文章被洗脑成为向往成为那百分之二十的人,当你看着这篇文章认为这是仇富的时候,你已经成为文盲。
“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这是巴尔扎克在1841年写在《人间喜剧》里面的话。
一百多年后,我们依旧眼看着“原罪”者而不知其根本,并心向往之,这是人众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我们的一生,总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周期,在经济上行期,我们意气风发,在经济下行期,我们失落彷徨。
每一场危机,都会有一些人成为代价,在这部电影中,代价就是中小企业和无数普通人。
同样,危机中也总会有嗜血的“大空头”,时刻准备从那些普通人手中夺走沾满鲜血的筹码。
这两年,很多行业都不好做,大多数人都把原因归结为疫情,上个月放开以后,大家都觉得经济马上就要重新起飞了,很多人开始摩拳擦掌,但是我们回望过去,就会发现很多行业的衰退,其实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了,而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疫情。
三年过去了,这些行业的客观处境跟19年相比,又有多大的改善呢?
归根结底,大家都还沉迷于过去那些年的高增长。
以前去东南亚的一些穷国,总感觉当地人没什么上进心,得过且过,有一分就要花出去一分,完全没有储蓄或者投资的意识,然后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国家为什么穷,都是因为这些人太懒了,好吃懒做。
直到最近,跟在那边做生意的朋友聊,那边的货币今年贬值幅度非常大,兑人民币和美元都贬值了一倍以上,哪怕你的生意,原先利润率是100%,现在都有可能赔钱,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这些年的积累都在这一年全部赔完。
回望历史,就会发现这样的危机在这些国家上演了一次又一次,辛辛苦苦奋斗十年,一夜回到解放以前,这时,突然明白了,那些当地人可能不完全是因为好吃懒做,在被割了一轮又一轮以后,不储蓄,活在当下,有一分就花一分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穿越周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加了杠杆,那么在市场最火热的时候就要考虑降杠杆了,等到市场真的不行的时候再来降杠杆,一切都晚了。
影片出现的演员基本都是演技保障的熟面孔,诠释得还是很精彩。
隔壁家拍的电影就像一面哈哈镜,无论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抽象或原样,总是恰逢其时的投来一组似曾相识的镜像。
在时代的刻画上是下了功夫的。
但对于对演员对这段IMF背景没有兴趣的人而言可能兴趣乏乏了。
金惠秀饰演的韩诗贤的角色其实可以说是女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奋斗争取抗争的缩影,每一个对峙和眼神都是坚韧且充满力量的,哭戏刻画的非常细致了,
《国家破产之日》以1997年亚洲金融海啸中韩国几乎国家破产而导致其不得不接受IMF的援助为背景下,演绎了一个“阻止危机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保护平民权益与出卖国民获利的争斗是一个非常扣人心弦的主题,不过我们也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观看这部片,即事大主义与独立主义于过去这几十年中在韩国的消长态势,以及现在韩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外交甚至于国政方针的。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事大主义”这个由日本人发明的,一开始是专门用于指称历史上朝鲜或者韩国外交方针,其后经过演变甚至用于概括朝鲜半岛民族性的名词以及它在韩国历史中的地位。
“事大”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这是儒家礼义制度要求的大国与小国相处之道。
中华内部是讲正统的,儒家对中华的要求是讲正统,求道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事大除了在小部分乱世时有人会稍微利用一下以外,其他时间里这不是一个常规选项。
但作为中华的藩属,事大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了。
朝鲜明确事大为国策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李氏朝鲜的创始人李成桂时期。
李成桂原本是王氏高丽的一个将领,当时王氏高丽依附元朝,奉其为宗主,元朝时有制度,高丽王后必须是蒙古贵女。
有一部电影叫《霜花店》,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里面宋智孝饰演的就是一个蒙古籍高丽王后。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要求将当时的铁岭卫东、西、北三面划入明朝,南面留给高丽。
高丽国王据此准备攻击明朝,所以派遣李成桂为将,带领军队攻辽,李成桂吓的够呛,觉得这是去送死,所以上书国王提出“事大”。
国王不同意,李成桂就只能带兵出发了,走到半路想了想:攻击明朝没胜算,回去造反有把握,那还犹豫什么?
于是朝鲜版陈桥兵变就上演了。
李成桂自立之后,完全确定了对明朝的“事大”,这时期朝鲜的事大到了什么程度。
“朝鲜”这个国名是明太祖选的,明太祖不赐给朝鲜国王印信,搞得李成桂只能用一颗自己刻的小木印来颁布命令。
因此李成桂更是天天向明朝上书要求给自己刻一颗王印,搞得他们自己人都特感动于这种锲而不舍的事大精神(谓之“我太祖有百折不挠之毅”),但是明太祖就是不给。
朝鲜有专门负责事大的工作部门叫事大司,位列礼曹所有司之首。
朝鲜世宗大王是他们民族独立的象征,他颁布了《训民正音》创制谚文,这是后来被朝鲜万民敬仰的伟大创举。
可是在当时被骂的够呛,有大臣上书说:“我朝自祖宗以来, 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
……若流中国,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
”可见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事大”与“慕华”是紧密相关的,朝鲜的所作所为不能丝毫违背于中国,否则就是违背事大这项根本原则。
李氏朝鲜的事大政策一直贯彻其始终,不过到了清朝末年时另一种倾向出现了,那就是独立主义。
当时日本迫切想要将朝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们暗中扶持朝鲜国内独立意愿比较强烈的激进改革人士,使其组成所谓“开化派”。
而希望缓和改革的人士则组成了另外一派,即“事大党”。
(跑题说几句:当时朝鲜事大党的灵魂人物有两人,其一是闵妃,好多年前中央八套曾经引进过一部韩国电视剧叫《明成皇后》,说的就是这位闵妃。
当时年纪还小,只感觉这部剧的主题就是生儿子,记忆特别深刻的是闵妃生了一个貔貅转世的儿子。
还有一位灵魂人物叫袁世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纵横睥睨的人物,何况只是个朝鲜,袁世凯在朝鲜的时候把开化党打的哭爹喊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就是在开化派和事大党争斗的时候,日本人提出了事大主义这个名词,并且将朝鲜的这一外交手段,不断拓展其内涵,终至上升到民族特性的高度。
日本将事大主义解释为半岛民族性有他特殊目的,他希望借此渲染半岛居民有服从他人的本性,有为其殖民统治寻求根基之意。
最终清朝输给了日本,朝鲜终于被日本殖民统治。
而大部分具有独立倾向的独立派也摇身一变成了奉行对日本事大的“事大党”。
二次大战结束后,分治的朝鲜半岛又一次走到了独立与事大的抉择时刻,可惜深知朝鲜半岛只有统一才有希望实现独立的金九在1949年被暗杀。
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以及持续多年的冷战,使得韩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事大,这次事大的对象是美国。
在二战后民族独立的风潮席卷全球,使得独立的意愿一直根植于韩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可惜历史进程却一次又一次地把韩国推向了事大。
在这部《国家破产之日》也能看出事大主义与独立主义之争,女主代表的是平民阶层以及独立主义,而那位财政局次官代表的就是精英阶层与事大主义了。
纵观全片,必须得说在韩国的精英阶层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秉持独立主义的群体,他们只是一群持有事大主义并汲汲以求从事大中获得更高地位的人,剩下的精英阶层则是一群已经获得了极大利益并随时准备转向事大政策的人而已。
看得出在韩国民众心中,事大基本等同于卖国求荣,独立才是民心所向。
当本片开始进入与IMF主席谈判的情节时,其实就能说明韩国普通民众对精英阶层安于现状,面对挑战一味寻求他人援助,不惜出卖民众利益以换取自己飞黄腾达的不满了。
可是纵观朝鲜半岛近百年的历史,其实独立主义在精英阶层只是寻找下一个事大对象的借口罢了,从来就不曾真正成为一个实际的目标。
这也导致了韩国民众对于精英阶层过于注重事大而忽略独立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因为这实际上代表了整个韩国精英阶层只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甚至出卖他人权益所造成的其与普通民众之间巨大鸿沟。
由此说明,事大主义在韩国也从一种外交方针变成了精英阶层利益的代名词,相反独立主义则成为了普通民众心中表达自身利益的具体方式,由此事大与独立也就成了精英与平民博弈的具体战场,不再仅仅只是两种外交方针那么简单了。
此外,对于影片中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其他韩国高层人员之种种行为,个人觉得与其说这是事大主义在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如说这是一种运用特权来保障自己地位的情形。
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越试图用干涉市场制度的方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并且,更糟的是,在作为一种特权而得到保障的那些人的保障和没有这种特权的人日益增加和无保障之间的对立也变得越大。
并且,保障越具有特权的性质,而没有特权的人所面临的危险越大,保障就越为人们所珍视。
随着有特权的人数的增加,在这些人的保障和其他人的无保障之间差别的增加,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
给人以地位和身份的不再是自立,而是有保障,一个青年人拥有领得年薪的确定权利比对他怀有飞黄腾达的信心更是其结婚的资格,而无保障则成为贱民的可怕处境,那些在青年时就被拒绝于受庇护的领薪阶层之外的人,要在这种处境下终其一生。
而女主在影片结尾中所说的:要时刻怀疑,时刻思考,并以醒悟的眼光看待一切。
算是导演给出的关于如何摆脱集体无意识和逃离体制束缚或者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方法吧。
《国家破产之日》打8分,给四颗星是没问题的。
很明显,最近几年韩国的女权主义兴起,就跟我们国内一样,这部电影里的金惠秀也是一个代表的符号吧,让女精英拯救韩国。
顺便说一句,不是说女精英不行,这个道理就跟喝酒一样,不是女士不能喝,是大部分不能喝,但是能喝的绝对是女中豪杰。
说回来电影,难得可贵的是不晦涩难懂,大众都看得懂,而且今年这个时间点看这部片子更是有现实意义。
这里面告诉我们三点:①国家不会救你,所谓的小微企业主,其实就是蝼蚁,所以影片最后才说我们自己必须时时刻刻睁大眼睛。
②不要相信媒体,虽然自己做过媒体,但是今天的媒体,其实没什么公信力,反而越是所有的媒体都说什么的时候,一定要往反面想,在就跟炒股一样,市场的观点太一致的的时候,结果一定是不好的。
③必须自己挺住,这几年看不到头的L型走势,能做的就是挺住,企业和自己活下去才有希望。
最后影片没有特意表述的是,韩国国民素质高,1998年1月,数十万韩国民众聚集在首尔市中心公园,发动了一场向国家捐献黄金和外币的运动,振撼了全世界人民。
当时英国BBC纪录片报道,截至1998年3月,一共有350万韩国人参加此次活动,捐出227吨黄金,国际金价因此创下近20年的新低。
黄金的新低也意味着金融风暴成为过去式,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值得我们学习。
给人民一条活路,人民早晚也会反哺国家……
97东南亚金融危机绝对是具有大片基底的故事元素。
不疯魔不成活的香港电影里出现了一大批以此为历史背景的影片,从宏观到围观,从人性的制度,其中,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从买房的女主角切入,融入香港电影惯有的猎奇,以及磨坊电影的血腥和艳情,把人在遭遇困境时所迸发出的恶意和狠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深受香港电影影响的韩国,最近也拿出了一部,同样以97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背景的剧情片——《国家破产之日》。
由刘亚仁和金惠秀主演的《国家破产之日》上映首周就以 106 万观影人次登顶票房冠军,把一众好莱坞电影拉下了马。
有的韩国观众看完全片后非常激动," 这是一部比刀枪还要恐怖的经济惊悚片 "," 想到经济危机时的父亲就哭了 ",“这部电影在讲述我们今天的贫富分化、雇佣不安和青年失业问题的根源",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韩国人对这场经济浩劫记忆犹新,很容易唤起共情,引发情绪共振。
《国家破产之日》用了一个“韩国式”的角度进入主题,提领全片。
香港的《维多利亚一号》是底层的反抗,由小及大;那么韩国的《国家破产之日》则展现了精英阶层和政府高层之间的博弈。
影片为此选取了3组人物作为社会横切面,以他们的反应,凸显韩国政府面对危机时的“不作为”和阴谋论。
全国银行的中层韩诗贤作为特别小组组长,发现了潜藏的危机,提出了质疑,
政府高层警醒,面对韩国即将在几周内“破产”的威胁,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中小企业和普通市民。
韩诗贤虽然据理力争,当因为拿不出有效的“止血”方法,加上高层默许,导致最后韩国的经济彻底被国际货币组织把控。
韩诗贤是韩国精英阶层的代表,她的反抗,她对人民的守护,对政府不作为的愤怒,代表了众多韩国影片中,韩国有识人士对政府天然的不信任感,以及警惕。
影片中,整个上层架构,几乎没有人考虑普通人,或者中小企业,他们列出了一张大表,上面全是韩国本土巨头企业名单,他们只想保住他们,甚至提前透露信息,让寡头能够趁火打劫,收购其他企业。
有的高层人士,就希望借此让韩国经济和社会走入资本寡头的时代,即政府和最有势力的企业政企联合,从各个层面接管和控制韩国。
在韩诗贤的斗争之下,另一组人物则凭借经济敏感性,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完成了阶层跨越。
刘亚仁饰演的尹正学原本是金融机构的职员,他通过数据分析和多年的行业经验推测出韩国的经济必然出现问题。
他拉拢到两位以前的客户,让他们买入大量美元,坐等韩币贬值,然后凭借汇率差价,用美元大量买入价格暴跌的房产。
尹正学看透了韩国高层的把戏,同时深谙人性之道,在疯狂赚钱的同时,他也流露出了对于金钱和欲望的反感,
他知道,一个人完成阶层跨越的同时,很多人会被迫阶层下滑,有人笑,就有人哭。
比如,另一组人物小企业老板岬秀。
他无法预料什么经济危机,更不懂银行贷款的危险。
金融危机山呼海啸般袭来,他的生活和家庭一点一点被卷入了深渊。
原料价格因为货币贬值飞速攀升,商店关门,他们的货品断了销路,同时,他们的债务即将到期,下游链条催他们还款,而这时,他们只能贱卖自己的不动产作为抵押,资金链迅速断裂,他们难以维继。
在看到原料供应商老板被迫自杀后,他也差点迈出了自毁的脚步,是家人让他鼓足了最后的勇气。
片尾,3组人物巧妙的完成了叙事拼图的重新聚合。
影片也渐渐透露出它所期望表达的主题,20年过后,97金融风暴的惨状已渐渐被人遗忘,年轻人大多对金融危机不会有感知,但经历过的人依然记忆犹新。
韩诗贤依然在研究韩国的经济走势,国家银行感知到了新的危机即将爆发,她被邀请进入研究小组,为新的经济战争做好准备;
尹正学摇身一变为经济预言家,学巴菲特,约一次午饭500万韩元,他凭借第一桶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资本公司,20年后,他坚信危机到来时,政府会估计重施,他暗中观察着经济走势,准备再次书写传奇;而小企业老板岬秀靠着与韩诗贤的亲戚关系,成功贷款,让工厂度过了危机。
20年后,当年决定韩国经济命脉的政客踏入商界,成为了资本巨头的话事人,操控者,在信息差面前,在即将到来的新危机前,他们开始各自投入全新的战场中。
《国家破产之日》希望以此警醒韩国民众和政府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以及遭遇危机时政府的职责所在。
《国家破产之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好莱坞大热的同题材影片《大空头》,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大空头》中被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什么是次贷危机,如何激活经济等问题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解答,而且戏剧性冲突更加强烈。
《大空头》直指人性的贪恋,以及金融寡头“吸血”的本性;《国家破产之日》更具社会属性,是本土化元素强烈的韩国电影,它继续凸显韩国精英阶层对高层的警惕,以及对下层的同情。
现实中,韩国高层政府官员总是陷入丑闻,遭到弹劾,甚至沦为阶下囚,其实都与那次经济危机有关。
韩国经济一方面被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控,另一面为了安全和自保,政府几乎把所有资源向本土寡头倾泻,整个政权体系从上之下都被资本巨头控制,成为巨头既得利益的维护者。
政府官员不得不对这些资本寡头唯首是瞻,也许他们还有维护人民利益的理想,但最终只能成为资本的奴隶。
《国家破产之日》想表达的是,依然有群人在反抗这个体系,如韩诗贤一样代表这人民的利益,为国家的利用誓不妥协、挺身而出。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觉得韩国人现在真是胆大,各种题材都敢在电影中探讨和涉猎,在国内简直不敢想象。
反念一想,自从韩国上世纪末取消电影审查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之后,电影产业的真的是大爆发,各种类型,各种社会话题的电影,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政治,谍战,惊悚,科幻,黑帮,爱情,各种代表性的电影纷呈迭出,可以说在亚洲电影行业首屈一指。
今天要说的这部《国家破产之日》就是基于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来,生动刻画了韩国社会不同阶层,在危机前夕和危机爆发后的不同面孔。
开头就可以看到一幕,华尔街发出了所有投资者撤出韩国的警告。
华尔街可谓是世界金融的核心大脑,这么直白的警告,一定是嗅出了极大的危机,发出了严重的投资警告。
各种大佬都教过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最繁荣的时候往往隐藏着最深的危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其时,韩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期,摩天大楼林立,申奥成功,工业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额一路上扬,而且成功的加入了OECD经合组织,一排歌舞升平的气象。
引爆危机的暗流却早已埋下,一路发展,临近破裂的节点。
企业过度扩张无收益性的事业,银行端毫无审核就贷款出去,政客们对此进行游说,监督局疏于监督等等各种爆点汇聚齐全,大企业大量的不良债券,而各种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又与大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天时地利各种不占,一个大大的泡沫就这样戳破了。
就如同末日来临,基督审判时的景象一样,在暗流中各种不同阶层呈现出多色的面孔,我们不妨取代表性几个来看看。
第一类是韩国银行货币政策组组长韩诗贤,这是一位非常负责,也非常具有实干精神的政府雇员。
因为管理着国家的货币政策,拥有各种货币和贸易的数据,所以她是最先发现韩国经济岌岌可危,国家面临破产危机的人。
这是一位非常有行动力的女强人,在发现危机的起始,就做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放在了直属上司的办公桌上,可由于各种原因耽搁,上司直到十多天后才认真看到这份详实的报告,继而大惊失色。
报告打了很多次上去,小姐姐还是非常的尽职的,但由于官僚体系内部的不重视,危机被重视起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初的时间了。
在政府内部组织的内部讨论会上,小姐姐也是和财务部次官各种diss。
从一开始决定要不要把危机公之于众开始,一路到后面要不要请求IMF的救助,各种diss。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两人的背景来分析下。
从后面身为小企业主的哥哥来求助韩诗贤,可以看出她的出身背景并不高,父母很大概率是普通小市民或者小企业主,其本人既然能做到韩国银行货币政策组组长的位置,在韩国这个极其重视流派和圈子的社会,她应该是从小成绩优异,一路考上韩国名校,然后毕业后进入银行系统工作的。
,可以说她是更多的站在中下阶级民众和中小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财务部次官呢,从后面其和日星集团的公子(这里影射的是某星)谈论校友的关系,以及讨论接班人培训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得知,这几位都是哈佛大学MBA的校友,平常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和分享咨询,这几位由财务部的高管,有大财阀的管理者,大家都居于高位,明显的是政治和财阀的结合,代表的是财阀的利益。
所以韩诗贤和财务部次官的屡次辩驳和争论,其实就是掌握大量资源和权力的大财阀和普通民众的斗争,结果毫无意外,拥有大量资源和权力的前者获得胜利。
第二类是原高丽综合金融的雇员尹正学。
这位小哥哥虽然年轻,但凭借敏锐的金融嗅觉和专业的知识,也是最早一批觉察出韩国经济出了大问题之人。
其透过大量外资短时间内撤离韩国的情形,加上电台中关于就业和经济不景气的社会报道,以及对于韩国官僚体系的了解,从而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国家经济危机在即,年内即将破产。
然后就召集了一票投资者,给大家宣导他的理论,虽然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但最后仍然有一位中年大叔和街舞小弟信任了他,关键是小弟很有钱,也没人约束,一次掏出10亿的巨额存款来投资。
尹正学和两位投资人在这里扮演的就是投机者的角色了。
小哥哥带着小弟和中年大叔买入美元,以及美元的看涨期权,坐等汇率崩盘。
其实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崩盘因素,那就是银行担保的汇票所连接的整个金融信用链条,中间的资金有一环断裂就会出问题。
从前面我们提到的银行贷出大量未审核的贷款可以知晓,大量的坏账和不良资产到了一定程度,引发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崩盘(现在我们也面临者这个问题,银行和各种金融公司为了逐利,各种贷款广告横飞,全民贷款负债,这一点已经造成不少波澜)。
在外汇和股市赚钱之后,小哥哥又带着小弟和中年男转战房屋中介。
这时候因为债务的引爆,很多人低价转出自己的房屋,快速获得资金填补负债,此时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小哥哥就让中介把小户型房子都留给他。
就在街上出现很多自杀,身为小企业主的大叔也把自家房屋贱卖之后,小哥哥三人组抄底买到了大量的小户型房产。
我们都学过基础的经济概论,知晓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特点。
三人组趁着低价囤积了大量的不动产,在几年后的经济复苏阶段高价卖出,赚的盆满钵满。
利用自己的国家经济危机,做空经济赚钱,这类人是属于在尖刀上跳舞的人。
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性格,即便是在无数普通民众的破产和鲜血洒落的背景之下,资本世界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在我们面前展露无遗,它的背后同样是刀光剑影,远不是表面那样的平和和故作姿态。
第三类就是以财务部次官和日星集团大公子所代表的政治和财阀的合体。
他们在面对国家经济破产危机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普通民众的生存,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危机是自身阶层的利益最大化。
千万个家庭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和毁灭,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小事情。
他们经常利用自身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互相交换信息,提前告知日星工资国家不日即将破产的消息就是明证。
这是一个利益的小集团,他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靠着自身的影响力互相分享资讯,甚至不惜引入IMF,通过损害国家的经济主权,大量中小企业破产来养肥自身所在的阶层。
久在高位,哪里懒得去看一眼尘世中的蝼蚁。
再多的普通民众家庭的破产甚至人命,都不过被他们一句这是调整经济结构要付出的代价,给轻飘飘的带过。
而在剧情的最后,我们发现财务部次官摇身一变成了大财阀公司的CEO,身份变了,可是他的属性没变,政治和财阀的关系纠结之深,可谓是韩国的摆不脱的噩梦。
“让贫穷的人更加贫穷,让富有的人更加富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赤裸裸的揭示了资本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社会不公,不是一句有没有能力可以解释的,大多数人被这种压力压弯了脊梁,苟且的活着。
前一段看的香港的一定一档节目,请富翁体验清洁工人的生活,住儅房,一天只有50港币的消费额度,刚开始富翁还秉持着贫穷的人之所以穷,是由于懒惰造成的,可在体验的第二天还没结束,他就顶不住了,申请了退出。
清洁工人比任何人都勤奋,而且起早贪黑,而他们的贫穷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揭示的。
在基本的生活中就已经被耗光了力气的人,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仰望星辰和大海的。
第四类人是以小企业主为代表的大叔。
在接到了大企业美都波百货的大量订单后,本以为更美好的生活正在招手,殊不知这只是一个走向破灭的开端。
为了扩大生产,大叔和合伙人一起申请了银行的贷款,而美都波用来偿付货款的是商业汇票。
这个是有期限性和局束性的,当经济危机到来,金融体系崩盘的时候,美都波公司即将破产,导致了大叔的货款收不回来,承兑汇票变成了一张白纸,小企业走到了破产边缘,即使是卖房抵债,都还是不够。
合伙人入狱,大叔决定从窗台跳楼自杀,然而被妻儿惊扰,最后倚在窗前无助的大哭。
每个成年人身上都有着千钧的重担,他们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和脊梁,而在危机和洪流中,他们是这样轻易的就会被吞没。
在大潮之下,每个人都是那样的脆弱,一人之兴,一家之兴,一人之衰,一家之破,可谓然也。
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就像驯龙高手里说的那样,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博克岛,套用在这里也合适。
有人民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个国家的精髓之所在。
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弱小的,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
所以组成了氏族,部落,进而形成了社群,民族和国家,生存在这里的人才最有发言权,他们是渺小的,也是崇高的,国家因着每个个体的奋斗而兴旺富强,而国家也是每个个人的保护伞和避难所。
这不是那种随时搞一票就跑的人可比的,他们土生土长在这里,深爱着这里,所以危机面前才会有更大的勇气来保护这里。
金融危机后,韩国民众纷纷开展的献金运动,正是最好的明证。
没有国,哪有家。
国家和人民,权力和意志,从来都不是独立的概念,这一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千万万,最普通的民众最有发言权,他们不是那些投机者和大财阀眼中的蝼蚁,正相反,他们是脊梁,是支柱,是千千万万条支撑起大厦的檩条。
最后,真诚的愿危机不再重演,不论国界!
经济危机是指美元流出的速度比流入的速度快多了投资者做了什么1.买美元2.买期权3.利用利率差买入不动产等待升值。
普通人可以做什么:不借贷固然韩国在那次经济危机中依靠IMF借钱和一系列政策度过了经济危机,但协商借钱当时,IMF苛刻的条款以及执行政策的不彻底,导致了1.穷人越来越穷,有钱人越来越有钱2.解雇变得越来越容易,非正式职员越来越多。
3.企业被外资把控,市场被资本控制。
我看到评论有的人说女主是反派,我直觉可笑。
影片中还提供了另一个危机解决方案,就是拒绝IMF援助,而向其他国家贷款。
这就幼稚了,IMF好歹还是中立机构,换成其他国家难道提供的条件能比IMF还好?
实际上,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就拒绝了IMF的贷款,但让自己走向了闭关锁国之路。
马来西亚的对策是进行资本管制和财政扩张。
(我告诉作者了)
本来以为是部很严肃的电影,最后都看笑了,原来是搞笑的。
想起二十年前的狗蛋大兵,大陆人以为台湾跟美国穿一条裤子,结果没想到台湾人也恨美国人。
大家都以为韩国是美国人扶持的,原来韩国也恨美国人,而且连IMF也恨上了,这踏马是非盈利组织好吧,也不是美国说了算的,就是话语权大一点,也没超过20%,这么黑IMF不太合适吧。
经济危机这种事,所有国家都经历过,把矛头指向美国是政治正确。
只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该把矛头指向谁呢?
于是就有了占领华尔街,美国人活该啊!
不自觉的跟《大空头》比较了一下,美国人真虚伪,做空自己的祖国赚了那么钱,还坐在台阶上谴责政府监管不利。
如果他们谴责贪婪的韩国人,是不是更搞笑啊哈哈哈……
很烂的一部电影,同样煽情之作,经济知识匮乏。试图认清自己的错误,态度是好的,可是归结的原因不对。参考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73876/
今年照刘亚仁这样操作一波应该能赚不少。
三条人物线,相当于三个电影:捞一把的《大空头》+当燃料的《夺命金》+官僚运作的《真哥斯拉》or《南汉山城》。三条线给的情绪点也不同,预见危机利用金融才华扩充资产实现阶级上升的:爽;被危机拖进深渊快要自杀的:痛;眼看官僚财阀勾结签订「卖国条约」牺牲平民利益而无能无力的:虐。
作为揭露当年韩国政府无能和腐败的私货,是很过瘾的。但以电影制作的角度看,不及格。刘亚仁那条线存在感低,可信度几乎为0。如果一个投资公司底层职员听个广播就能判断国家药丸,那长得帅就能拯救世界了。我以为前半段拽一堆经济学专业名词,会在最后有个紧张感十足的大高潮,结果并没有……
可以說是警世電影。1997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韓國破產,IMF入韓的始末。由三線匯集,後知後覺又急於掩蓋的政府。提早察知而豪賭一把的投機客。相信整體塑造出的"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平民(在媒體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中,85%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 且不能叫"過去了的事情",而是連續的。20年後的現在,正是當年所塑成。犧牲大量中小企業與勞工權益,扶植財閥,造成經濟由其壟斷。小民的生存更加緊縮競爭。片中劉亞仁角色雖趁勢爆富。但其實還可恨不過與大企業暗通款曲的高官阿。他們藉此掠取的利益可比劉等人多上太多了
己亥1. 刘亚仁呐,就是《飘》里面的白瑞德,骂着自己同胞这些蠢蛋,坐在他们的无知愚蠢上赚钱,最后却难免为自己是这些蠢蛋的自家人而心伤。瑞德把斯嘉丽送上逃难的马车,自己骂着自己“这该死的南方人的血”,跑进了炮兵团在最后一战补上自己的炮弹,相比之下,亚仁这个形象更单薄一些,导演只是让他在凄凉的街道上荒诞的笑笑,其他的就都推给观众自己填补了。所以这个电影还是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上,做一个简单的单方面的指责者和揭露者,相比其他韩国的好电影,还差一点水准。所以这么好的一众演员,总觉得他们似乎使不上劲,有更深的,没说出来,有更高的,没表达好。
重点放在了国家破产之前的“急救”和消息封锁上,所以从政府、金融投机者、小企业主三条线展开,一览国家金融体系的构成和背后的角力、阴谋。虽然人物塑造有脸谱化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可能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C-】这种题材,制造噱头反而不再那么有效,导演能力的欠缺导致戏剧张力始终不在线。
《货币战争》的韩国真实表现,放贷,贬值,IMF薅羊毛
开篇不错,三条线的剪辑顺畅,很有戏剧看点。但随着危机爆发,几条线的勾连就成了专为戏剧服务的戏剧情节。
一部燃卻悲傷的韓國當代經濟史,力挽狂瀾卻無聲無息,國家在破產後脫胎換骨地活下來,國家一次次度過危機不是因為解決問題,而是沒有名字的人民非自願犧牲,演員每一個都表現出彩,即使是秘書這樣頗為臉譜化的反派,金惠秀也只是無力地問一句「你到底哪裡人」,很適合在冷天上映的電影,看完讓人想好好研究經濟學
韩版《大空头》节奏紧凑逻辑清晰的从政府,投机者和老百姓三个角度讲述97年金融危机韩国破产前一周发生故事,结尾非常发人深省,韩国现在拍这种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在美国看韩国电影总有种奇怪的感觉…整体节奏把控还是不错的,在时代的刻画上是下了功夫的。但对于对演员对这段IMF背景没有兴趣的人而言可能兴趣乏乏了。金惠秀饰演的韩诗贤的角色其实可以说是女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奋斗争取抗争的缩影,每一个对峙和眼神都是坚韧且充满力量的,哭戏刻画的非常细致了,演讲式的英文台词出乎意料的精彩!许俊豪的小人物塑造的很棒,刘亚仁在自己不算多的发挥空间里展现的也不错了。(依旧是一部看了会感叹“不愧是金惠秀啊”的电影,很出色了。
仔细回想下,上一次韩国主流商业片实现精英化是什么时候?当放低身段煽动观者情绪成为惯常手段,我们看到的大概也只是一部部更为精致的无产阶级样板戏吧,于此前提下再去比较高低,除了先决条件所赋予的胆量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分别了。
国家破产之日,电影倒退之时?硬要跟风格不同的《大空头》比,那也顶多是大空头×30%。
做实业的怎么也干不过做金融的啊。
你能想到的韩国爆款片的优点和缺点它都有。当然,缺点更多。
流水线作品,刘亚仁值一颗星。
流水账,轻易立起来的冲突,毫无存在感的支线(亚仁哥除外),小打小闹搞点流量罢了
韩国这种片子都太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