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优点较量人生少爷与我的罗曼史有言在仙蝙蝠侠大战罗宾羞耻第二季双面骑士地心的纳粹天才J之致命推理会计刺客2多大点事儿二见钟情赌命法则深海浩劫美丽至极我的开挂人生家有儿女3好运来非常绑架罗马第一季鬼平犯科帐老盗之梦精灵鼠小弟2完美逃亡谨慎面对面:绿洲第一季破军X档案隐身人机器鸡:星战特辑第三集灵案神捕灵异牧场双鱼镜之谜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一点感想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

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

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

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

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

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

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

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

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

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

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

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

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2 ) 她可能只是需要很多关注

一个金发全身粉色的9岁女孩,打扮的像个芭比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稍有不顺心就要使用暴力,受到刺激会尖叫发疯不受控的孩子。

对母亲的暴力行为是她落入了统一管理的系统,而她的不受控又使她不断改变教导她的学院。

帮她的社工老师陪读每一个人都对她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大家同情她也爱她,但她的失控又会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到帮助他的人甚至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放不下的母亲和回不去的家,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医院检查和控制,而她始终无法回归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状态。

故事整体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如何搅乱系统,经过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以及并不理想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不难看到系统运作的方式,各种类型老师的配合,规定中的安全距离对老师的各种要求,老师们付出的努力和真心,父母的不作为和胆怯,以及一个特殊的孩子的教化难度。

影片看起来是没有态度的,又像是一种记录又像是一种展示,但它本身没有呈现任何观点或态度去引导观众如何看待和解决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一方面它展示了这个“万人嫌”的小女孩作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拥有的很多特质,她也天真也喜欢自然,也能够吃苦甚至可以照顾小孩,她也会为小事开心也会有感情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母亲和姊妹,但难的是她无法控制的情绪和不会表达的任性和脾气,而这些似乎并不只是教化可以帮她解决的。

整个影片看完之后我持续的皱眉,因为这就像是一个死扣一样无法解决。

她的自由散漫和失控成为了一颗炸弹,没人能控制没人能解决,而这样的孩子听起来也并不是一个个例。

环境对大家要求的“正常”“控制”遇到这样的病人就束手无策是否正在提示家长和环境应该更重视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关注。

除了她之外还有那么多在收容院的孩子,之前也有类似的影片讲述过这个系统和这些孩子们,而他们的出生和环境正是说明很多人没有资格成为家长却成为了,很多人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却有了。

系统里还有诸多问题值得关注,而这个粉色的小孩只是一个很极端的缩影,藏在我们每个人周围。

 3 ) 好好对孩子!!碎碎念别理我~

7/10 现实主义社会关怀题材。

小演员太厉害了。

这么小真的绝佳的演技,每一场戏都癫狂爆发,小小影后!

给小姑娘加一星半!!

其实我觉得这个小孩完全没有问题,非常理解她。

在我看来影片的共情是非常够的!

本尼只是从小的教育陪伴不够,想要大人的爱 温暖和陪伴 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真的很可怜… 软弱无能的妈妈根本就不好好教她不好好讲,还惧怕自己的孩子。

他妈妈的男朋友真的恶心,凭什么打她还把她锁柜子。

啊啊啊啊啊气死我了这什么垃圾妈妈一阵一阵的!!

妈的好生气!!

😡😡😡小的时候真的很容易会突然爆发,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表达。

开始没有理解到跟系统有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学校 医院 教养院 家庭 警察之间的关系,互相踢皮球推卸。

没人跟她好好讲 ,事实上很多人都对她冷漠,只有短发女人和麦奇对她好一点,可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也很无奈。

系统的制度冰冷,又得不到最想要的原生家庭的回应,更加剧小孩子的绝望和歇斯底里。

都想帮助她 又都做不到,又惧怕她 哎。

 4 ) 其实,就是个小精神病,可悲的是,爱没法治病

首先,有个概念,国内对小孩和对大人一样狠,不听话都是狠狠地打。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小孩很宽容,像女主这么闹事的孩子,剧中的大人一次次试着用爱包容,用爱容忍,只能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发达、社工素质也较高。

但是!!!

女主一次次被劝退,最后甚至要去非洲,显然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只是发达国家不会打骂小孩,但一样会残忍地将你赶走。

因为孩子还小,由于他们法律,他们的国家不能治她,等她成人了,就是妥妥的精神病!

影片中男主提过一次,然后女主就乖乖不吭声,其实精神病是个他们不愿提及的真相。

出现在影片1:00:00左右很多朋友因为小女主有时候变得温柔就同情她,觉得她不该被大家抛弃,这正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制造矛盾,让观众为人物的命运揪心。

举个例子,某某心狠手辣的杀手,回家时孝顺父母,疼爱老婆,在某次兄弟要被杀死的一瞬间,他替兄弟挡了子弹,闭眼前手里还拽着女儿给的项链。。。

感人吗?

同情吗?

事实却是,他是个杀手,早就该死了。

回到影片,小女主的暴力倾向是种病,家庭不幸是一部分原因,但家庭不幸的孩子多了去了,他们都能学会适应环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正是人和野兽的区别。

影片中女主的妈妈说另外一个小孩也有这种倾向了,那就很可能基因里面的因素了,就是有病,要治疗,要管控,否则开车撞人、从楼上扔个微波炉下去、给她把机枪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能随时突突突一屋子人。

非要等她杀死了人才能治疗?

那被杀死的那人找谁说理去?

那个被她撞得头破血流的小孩如果在郊外没人看见,说不定就死了。

而且,女主的暴力倾向不只是单存地随机破坏,已经有盘算了。

如下图:

是不是有人觉得她后来跳窗逃跑时没把婴儿怎样,她还是个有良知的小孩?

还是举个例子,张三捅了你两刀送你去医院没收油钱是不是还要谢谢他?

以前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件事,一父亲报警叫警察把他儿子抓去精神病院,他经常被打就算了,他怕邻居也被打,祸害他人。

他儿子虽然是精神病,但会烧一锅开水泼向进屋的民警,恐怖吗?

纯疯子不可怕,有逻辑的武疯子才叫恐怖!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了曾经遇到的这件事情,那个精神病在和民警对峙了很久觉得无聊了就拿着把刀去看电视了,边看电视边吃饼干,再后来就睡觉了,然后民警医生一起进去打了镇静剂才完事的。

这不就是长大后的女主吗?

谁一不小心惹她了真是倒了血霉。

写了这么多,那导演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

这是他们国家的一种难以处理社会现象,拍成电影让更多人去思考,去推动解决这个事情,而不是送去非洲眼不见为净就当解决了。

小孩子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失控的一面,怎么办?

没有答案。

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部电影直面这种现象,那肯定会引起热议,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引起社会关注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记得《我不是药神》吗,那么多共鸣!

因为没钱的癌症病人太多了,医院病房里无奈的眼泪从来就流不停。

 5 ) 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

1、這個有意識的對系統的破壞,從性別框架開始,所以小女孩用男孩名字稱呼自己:班尼。

2、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和小丑(Joker,2019)不同,意旨上看,後者極力破壞而無建樹,是反社會的表現,前者則是體制局限的警示,因為故事主角尋求的仍是孺慕之情,回歸完滿和諧的家庭;至於故事人物,後者病態(罹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而前者任真(未馴化的動物,未成熟的兒童),像是戳破國王沒穿衣的孩子,指出現實世界並不完美。

之所以說故事主角「任真」,不僅僅是因為年紀的設定,更是因為編劇在幾個環節中鋪設了班尼純真的善意,透露出這個孩子對生命有觸動、有反應:蹲在門腳撫慰著蝸牛,床牆貼著鷹的圖片。

同時,這些情節也是社工提出回歸自然生命教育策略的伏筆。

3、西方社會之所以尋求個人自由,並且是絕對的自由,是因為西方社會有著不可打破、嚴密且高度的系統性、秩序性與集體性。

這個電影讓我想起我所鍾愛的電影,達頓兄弟的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故事中的女孩子也為了逃脫層層社會上下層的蛛網,遁入山林,遺世獨立,甚至陷入瘋狂。

4、電影很客氣的部分,也是溫潤的部分,就是不對既定社會體制提出極端瘋狂的挑釁或破壞,比如,讓小女孩與已婚社工發生亂倫或情愛。

故事不走向偏激,不走死說絕,讓有失去客觀性危機的社工請辭,其作用有二,一是呈現出體制與機關在社會系統中客觀性與權威性,及此種特性的必要與不可動搖,第二,讓體制中的觀眾,我們,不產生因違反倫常而噁心或不適感,在情感與心理上能維持距離而不生波瀾,能接受情節,並且靜心理性的深思長考:對於任一時空之下既有體制所不能容者,我們如何看待,才不陷入「強凌弱,眾暴寡」之中。

5、如果,以孺慕之情為中心立意來說,系統破壞者的成人版,我認為是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6 ) 在北京,我遇到了两名“系统破坏者”

11月15日,在北京百老汇艺术中心放映完德国电影节开幕影片《系统破坏者》后,几位嘉宾对于电影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提问问题的观众中也来了一位系统破坏者,在台上表演行为艺术被保安追着满影厅跑,控诉之前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希望这两位系统破坏者的问题都可以从源头得到解决。

德国电影节中国大使王景春· WANG Jingchun

书本记者拿到的签名手册

第七届德国电影节《系统破坏者》映后谈映后嘉宾:·西蒙娜·鲍曼 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杨洋 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宣传推广副总监·苏德中 YoKID创始人兼CEO、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主持人:我们今天有一个特别的嘉宾,我当时与主办方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必须要请一个专业人士,因为我们都是搞电影看电影的,对于这个片子它的主题实在太特别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我们自己的知识来去解读它,所以我们专门邀请了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也是YoKID的创始人和CEO苏中德先生。

Q1:《系统破坏者》这个片子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获得了艺术贡献奖,也将作为今年德国推选的明年202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申奥片,在开幕式的时候鲍曼女士也提到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比较年轻,是第一次拍片,这个题材其实也是蛮有争议的,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在德国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所以想请鲍曼女士先跟我们讲一讲当时的情况,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推选为申奥片,以及说它作为一个艺术片,适合在小范围的艺术影院去放映的这样一个电影,在德国的电影界或是德国的社会引发了怎样的讨论。

鲍曼:影片的风格故事确实是非常的特殊。

为拍这部影片的筹资就花了两年的时间,首先是向电视频道推荐,希望能筹资把它拍成电视片,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德国的电影基金会也拒绝了给他提供资金的支持。

它确实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凡是观影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脚本写得非常的好,从制作来讲的话,它也有非常大的力度,我觉得这些加起来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秘密。

他所受到的好评不仅仅是在电影节上,其实是在普通电影院里面也获得非常大的好评,这是可以从观众回到家以后又会把它推荐给家人、朋友等看出,因此它会有的非常好的一种传播效应。

至于说为什么会推选它去参加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这是因为这部影片确实是今年在德国的最佳影片。

以往的年头我们都会去推选一些较为大众熟悉的题材,大家比较看习惯的故事的类型。

但是今年评选委员决定去选一种非常清新的风格,一个新导演的一个影片,也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是故意这么做,让大家看到这就是我们德国的电影,我们就是与众不同。

Q2: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可能会有很深刻的这样一个感受,影片有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每当本尼或者是狂躁或者是狂喜的时候,不管是从音乐还是声音的设计,还是剪辑的节奏上,导演都会有意地想让大家进入相应的一个世界,去体验可以说是一个病人的视角。

与此同时这样子的一个病人,他的世界一定给我们的感受是不舒服的,这可能就是艺术电影它要做的一件事情。

我之前跟沙丹聊过,他们电影资料馆还负责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的选片工作,这部电影他很早看过了,当时也是把这个片子推荐给了艺联。

第2个问题想请沙丹先生谈谈:这样一部用这样特别的艺术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去符合观众的欣赏水平,甚至接受水平可能都达不到,即便是喜欢艺术电影的观众,所以你觉得这样一个新导演的特殊社会议题的特殊艺术手法的电影,你觉得在艺联推广的前景会怎样?

沙丹:我是今年6月份的时候,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看到这个影片,影片从柏林电影节拿了奖之后,我就听到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对这片影的赞赏,尤其对于电影当中小女孩非常精湛的,令人震撼的表演,都交口称赞,甚至说小女孩是不是有机会可以拿到柏林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后!

但是这个电影我在上海第一次看了之后,会觉得说既震撼,同时心里非常的难受,如果让我再看第二遍的话,其实我不是那么愿意,但是我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们作为电影这行的工作者,实际上很应该用合理的合适的方法给大家去推荐好看的电影,让他们被电影观众知道。

在电影节中主要是有两类电影,这种电影跟好莱坞电影有很大的不一样,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所代表的这种艺术电影的体系当中,主要有两类电影我们去会特别地去注意,一类是走所谓的美学的建构,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像毕赣的片子《地球最后的夜晚》,像刁亦男今年的新片《南方车站的聚会》。

而另外很大的一类是走议题化的作品。

像今天的这个作品,它实际上是讲社会机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作品,这样电影其实是属于是典型的,在电影节当中会特别受喜欢的作品,它虽然非常小众,但是它代表了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这种影片也总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就进入到中国电影中国观众的视野当中来的。

所以我并不觉得观众对于它的欣赏会存在障碍,而我们作为影评人,我们应该更好的对这个电影当中的尤其是电影化的方法,怎么去拍摄影片等,做一些更良心的推荐和引导。

Q3:我们可以从片名【系统破化者(System Crasher)】聊一下,这样一个词是不是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存在,他指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群?

苏博士:在主角的人际关系的系统中,她不是以是非对错黑白来做这个系统的准则,它是以爱与恨和她内心的心理的状态为准则的。

她觉得对方对于自己有关怀就是爱,而没有或者吵起来了就是恨。

刚才主持人会用到患者、病人这样的词汇描述本尼,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会给一个定义叫做受害者。

我们看到在德国,其实我们也知道,德国在全世界福利的系统其很健全。

在那么健全的系统,在影片的第一句话说安全玻璃是不会破的情况下,都有那么大的漏洞。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源头在家庭系统中出现问题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我以前读本科的香港中文大学也好,或者在剑桥也好,我们是很需要这种的电影去讲,反映心理学的内涵,如果让我讲的话,可能讲三个小时都不够,感谢导演,也感谢大家对这个议题有兴趣,把它提升到一个社会会关注,小孩子最纯真但是也可以有最黑暗的行为的一个价值的命题。

Q4:我看完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出路在哪里?

最后甚至我会觉得这样这个片子的结尾与其它说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不如说导演甚至有一点点迷失和失控在里面,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苏博士:我非常理解导演在最后用open ending 因为导演的确是解决不了,因为我们都解决不了,所以导演是不可能解决的。

这个影片中,对小孩子进行了很多方法的治疗,有心理引导和吃药。

从我的个人的角度来说,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解决家庭的温暖的源头,解决不了这个事情。

本尼这个女孩百分百是不幸的,但是在两个小时里面,她已经不停的遇到一些很幸运的人。

遗憾的是这些人不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是落荒而逃的。

最后我们发现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本身。

如果真正要有一个出路的话,可能从家庭教育着手,会去比我们去想怎么样治好她的病,更为重要。

沙丹:这个电影我们其实看到有很多次机会,这电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很多次大家好像都看到了希望,如果每次希望就那个时候结束的话,这电影可能就是一个情节剧,就是一个通俗剧,但它因为最后没有变成一个通俗剧,而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的结尾的话,这电影就成了艺术电影。

我非常同意苏教授的苏博士士的观点,这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结局。

包括这个女孩现在可能送到非洲去,再过一两年的话,等到14岁之后,马上可能就要最后就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这是他必然的一个结局,我似乎感觉到。

所以我觉得这个影片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两难的一个议题,给咱们的观众也好,或者给政府也好,或者给咱们社会救助机构。

Q5:对于这部电影他有很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很主观的呈现,那么我们如何去评价一部艺术电影好不好呢?

沙丹:电影都是没有文法的,一个电影说好不好说,还是在说喜不喜欢,还是说这电影当中有没有真正打动你自己的心。

这个电影当中导演其实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系统,做一个感官性的演示,感官的延伸。

总而言之我觉得处理这样的一种方法,电影语言其实非常多的种类,至于您说它好不好的话,我觉得说你自己如果喜欢它的话,它就是好的,因为文学评论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对错的,只要适合您的话,我觉得就可以。

书本短评悠长假期:《系统破坏者》带着我们走近了PTSD患者,并用很多主观镜头带我们进入本尼的世界。

作为一个新导演,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冲突效果都很不错,但缺少了叙事及镜头的简洁性,以至于除了影片题材的原因,观众也并不希望再去看第二次。

影片中本尼虽然并没有得到救赎,但是能给观看电影的人带来一种更关注自己感受,更注意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力量。

胡丹:观感跟《杀人回忆》相似,压抑而理解。

这个更让人思考怎么去帮助所谓的问题儿童,我觉得社会意义甚远。

整理:周梓薇 编辑:刘青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7 ) 何以长恨复相思?

何为爱?

何为恨?

爱何故?

恨何由?

何以长恨复相思?

开篇中的这些问题,影片中的女主角本尼以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做出了她的回答。

按照我以往的行文习惯,影片内容此处不作叙述。

如有对此小文有兴趣的仁兄,还劳请诸君自行观影。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职业的缘故,所以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角度也一向是侧重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及其经历。

此篇也不例外,对于本片的“系统破坏者”本尼的过激行为及其似乎被注定的命运,又让我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想法。

首先,本尼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因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会经常愤怒、失控、伤害他人。

所以她不能融入家庭、集体和社会。

她在人们眼中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计其毁灭程度的爆炸。

成年人因害怕而逃避,同龄的孩子们则不同。

孩子们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后果”两个字的沉重。

在孩子们的眼中只能看到本尼的特立独行与不合群,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挤、欺负和嘲讽。

人们看到的是满身是刺本尼。

人们以爱之名,企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来剪掉这些刺,从而让本尼变回(至少是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能够遵守系统规则的孩子,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人们尝试通过医疗、教育、更换寄宿家庭的等等手段来剪掉本尼身上的刺,然而结果却是将这些刺变得更加锐利了。

因为这刺的尖锐会刺伤自己,因此人们又选择了回避。

人们始终都只愿意注意这些尖刺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恨你!

”是本尼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她用她的“恨”来回应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以拒绝、辱骂、咆哮、暴力和各种极端行为去反抗和破坏一切系统规则。

她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不和谐分子。

然而这样的一个本尼却有着一个看似简单,但对她而言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回家。

如果说电影《北方一片苍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在大雪天里找房子的故事,那么《系统破坏者》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找“家”的故事。

一个恨恶一切的本尼,她的行李里却装着厚厚的一摞相册,每一本相册就是她曾经寄宿过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她的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家人”。

因为本尼的斑斑劣迹,她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寄宿家庭,她曾经被这些家庭所接受,然后又被这些家庭所抛弃。

她每天都对着各色人等歇斯底里的吼着“我恨你!

”却从来不舍得把越搬越多的“家庭”相册丢掉一本。

她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被抛弃的伤痛,她用她的尖刺将一次次被撕裂的伤口隐藏起来,却从未真正怨恨过、报复过那些抛弃了她的人。

一个拒绝一切的本尼,她却极为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

她的拒绝,不过是为了要抢占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的先机,因为如果这样大概心里就会少难过一点吧。

站在台前念作文的她,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反应,稍有不对便会打击到她,她便会选择以愤怒的方式退却、逃避、回击。

如果遇到有人嘲讽她,她便会失控的对其大打出手。

直到她遇见了赢得了她信任和依赖的校卫米查在她想退却时给予了她一道鼓励的目光,她才第一次念完了她的作文。

其实在她的尖刺之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自卑、渴望被接纳、被鼓励、被陪伴的小女孩儿。

一个习惯以暴力回击的本尼,却从未伤害过唯一给予过她陪伴的米查。

患有本能性恐惧症的她,却接纳了米查的孩子在她脸上随意抓摸,甚至在遭到米查的拒绝和抛弃时,她也没有选择伤害这个孩子分毫。

本尼,系统破坏者,精神疾病患者。

其实相比于这样的表述,不如说她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和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来的更为贴切。

作为本尼本身来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冲破什么。

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冲破阻拦她回家的障碍,冲破她注定要被被抛弃的命运而已吧。

本尼总是大声的喊着“我恨你!

”其实她从未怨恨过任何人,无论是抛弃她的妈妈、抛弃她的寄宿家庭、抛弃她的米查,她都不曾真心怨恨。

她所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所有拒绝她的、不信任她的感觉。

所以她会一边歇斯底里的咒骂着,另一边却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

她一边怨恨着,另一边却又思念着。

本尼以她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激烈行为表达着她的爱与恨。

本尼在遭到拒绝之后,便会选择踏上下一段“回家”的旅程。

回家找妈妈、牛棚、米查家、梦里的狗窝、天空。

她看上去总是在以极端暴烈的方式横冲直撞的破坏着一切固有的系统规则,但其实她不过是想找到一个“家”而已。

可惜的是,最后却连天空也抛弃了她。

究竟是破坏者,还是被抛弃者,也许从来都只是一个角度问题。

 8 ) 系统破坏者,亦或是受伤的天使?

看完第一遍时,总有种说不清楚的困惑感。

不知道是因为国情风俗习惯不同还是圣母心作祟觉得她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

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看了第二遍,大致了解了我困惑的原因: 1.“系统破坏者”的称呼。

从对9岁小孩的称呼中就能感知到人们对她危险性的认知,以及人们想要疏离她治疗她而不是在关怀的角度去治愈她。

(当然,不是人人都会对陌生人有关怀之心的,影片中也特意说明了需要与治疗者保持距离,不能太过深入。

)这与平时看到了日韩大陆电影的价值观很不一样,所以不太习惯。

我甚至觉得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用这个称呼很残忍,这标签式的称呼把她和其他人远远隔开,十分冰冷,更何况,她并没有故意犯过重刑。

2.奇怪的机构“构设”。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不在她做错事时严肃指出,有种养而不教的感觉。

9岁的儿童的人格还未稳定,欧美人又十分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那为什么不在做的好时给予赞扬,在做的不好时说明道理并指出错误,适当惩罚呢?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在圆桌会议时各个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为小朋友考虑未来。

也许母亲可以这么主观,但是一个机构这样,是正确的吗?

孩子太小不能强制入院却可以强制去那么远的非洲。

明知道她的脸不能碰,却任其和孩子们在一起而不加任何措施。

孩子们在一起磕磕碰碰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么对待,无疑让她的伤一再撕裂。

3.看似关心她的看护、机构人员J。

他们一再先报着同情的心,想要治好她的心靠近她,和她在一起、培养了熟悉与感情,然后又因为种种的原因,放弃了她。

这对于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她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脆弱不堪的神经上再度重重撕扯。

她奔向小树林里时回头望,看护停下了,眼神中透露出了放弃,我看的都觉得很绝望,不知道她的感受。

在去非洲的机场里过安检时,明知她的状况却不是贴身看护、也不和安检人员报备说明情况,直至她毅然再一次出逃。

前者,如果是父母任其小孩进森林,无疑是遗弃罪。

9岁小孩在森林里,是很容易受伤死亡的。

后者,她那一跃,如果是飞向楼下,也许也是死亡。

小女孩明显对他们和对其他人是不同的,她愿意和他们亲近,碰了脸也不做出过激的反应,这需要多么的信任啊。

当然,也有小女孩的移情作用,他们也有他们的缘由,只是,心疼这个原本可以是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妈妈的小天使。

4.生而不养的妈妈。

她说她怕Benni,说她怕弟弟妹妹变得和Benni一样。

但是事实时,Benni从婴儿时期就受到了虐待导致需要进精神病院治疗;Benni从小就会照顾妈妈(给她炸鱼干),照顾弟弟妹妹(看她给看护孩子泡奶粉的熟练程度),过度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哪怕用吵闹的声音、夸张的动作表情、偷包、刻意表现的乖巧听话。。。。。。

B的妈妈,却是一个恋爱脑,为了男人可以舍弃孩子的那种。

这种妈妈很多,苦的总是孩子。

孩子要么忍辱偷生长大成人,要么和B一样被世人嫌弃。

她给了B巨大的希望,又把她重新丢了回去。

她那么残忍,却觉得自己很可怜,她没办法,她甚至不愿意亲自告诉B,一个又一个的谎话,不告别的离去,只会让没有安全感的B越发奔溃。

很多人做父母,是不考虑很多的,想生就生了。

5.Benni,一个矛盾的受伤的天使。

饰演Benni的小女孩演的好好,已经不是说演的很有层次很立体来评价了。

看过很多成年精神病的电影,也看过幼年就极端、精神分裂的电影,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每天努力活着的不断要求爱、要求安全的很少见。

碰到不好的家庭,小朋友要么突然成熟、要么黑化、要么精神分裂、而最后一种,B仍然随心地要求着爱,真像一个天真的天使。

她有着孩童美好纯真的一面,特别是她叫着妈妈,有什么事让她开心的时候。

另一面,则是尿床后、被碰脸、被告知无法和母亲在一起时。

她抱着看护孩子时,让小小的婴儿触摸了她的脸。

她一脸的宠溺的放心,并没有发作。

这是不是暗示着,她并不是没药救的,不是吗?

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全然的归属感,而不是一再的不让她产生感情、让她不断地感受分离、遗弃、放弃啊。

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她感受到全然的爱。

也许就像老话说的,这个世界上能给予你全然爱的只有父母。

但是当父母都不给的时候,你就真的成为了孤岛。

Benni不懂,她只想要妈妈。

让人心疼。

当然即使很努力,Benni依然有可能会生病,仍然有可能治不好她的病,仍然有可能是那个令人头疼的系统破坏者。

但是,没有被好好对待的B,每次像小兽般尖叫的时候,都仿佛看到了一个破碎灵魂在被扯碎,太令人心疼了。

她在求救,她在害怕,她在要妈妈啊。

希望在做父母前可以有培训思考甚至于考试,希望生而不养的父母再也生不出宝宝(那些宝宝会去到好父母的身边),希望针对这类案例的相关机构可以更完善。

希望很多,言语很苍白。

 9 ) 女演员的爆发力演绎最惊人夺目

柏林电影节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里最强调性别平等的一个了,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把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女导演作品(《梦鹿情缘》和《不要碰我》),而去年继续发挥鼓励女导演的精神,在竞赛单元里足足有六部女导演作品入围,数量堪称欧洲三大电影节之冠!

这六部作品题材各异,有人物传记,也有现实题材,有恢弘历史叙事,也有私人化作者小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女性为探讨焦点,除了《琼斯先生》是唯一的例外。

而最佳导演银熊奖由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凭《我离家了,但……》擒获,也称得上实至名归。

在入围竞赛的六部女导演作品里,有一部导演处女作《系统破坏者》引起不少关注。

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证明这位德国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觑的实力。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最为夺目,在我看来她的表演与柏林影后《地久天长》的咏梅不相伯仲,她将一个不到10岁的问题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独立的性格展现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情绪失控时的躁狂表现令人咋舌。

其次,剧本透过这个核心人物变化不定的情绪与性格来引出影片探讨的主题:父母影响力与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给幼童成长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

明显看得出,这个女孩是由于父母关爱及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绪问题。

而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又像是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小女孩只能被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互相推搪,最后甚至被推向国外。

关于教养院的日常细节观察得很真实和细致,陪读员这个充当临时父亲的角色也刻画得很准确。

小女孩与陪读员两人的关系像是某种常见剧作类型的有趣倒置,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你从未在此》的观众相信会有同感。

通常是小萝莉帮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但在这个故事里不仅两人关系的设置是颠倒的,而且最终陪读员也没有帮萝莉摆脱情绪困境而重回正规。

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读员、母亲的男友)或多或少带有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负面意味。

这种女性的观察视角给影片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之外,也增添多一层的解读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够完善的是节奏感。

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反复刻画女孩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从陪读员介入后,叙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尽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疗养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结尾,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10 ) 为什么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考试?又一部少年题材佳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之盐(fuckart-movie),欢迎关注

少年题材的佳作有很多,比如被称作颠覆了古典电影的《四百击》,一个被送进管教所的少年安托万。

比如近年来最火的大概就是状告父母的《何以为家》,在一个极度贫穷的社会里,流浪是赞恩唯一的选择。

而今天要说的这部影片《系统破坏者》,则是《何以为家》的另一个侧面,或者说是当代版《四百击》。

又一次的把原生家庭这个主题放入了影片的内容里。

这部69届柏林金熊奖的提名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不太友好,只有7.2的低分。

这种低分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视听处理非常激进,以至于接受起来不是很舒服。

这个部分我们在后面再详细说。

《系统破坏者》这部影片的标签有很多,但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粉色的外壳下的暴力,这种暴力不再是红色而是粉色。

这就关系到故事的角色9岁的本尼(海伦娜·曾格尔饰),她是一个系统破坏者,也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但又极度的暴力,表现为谁欺负她,她就会直接爆头解决问题。

而关于系统破坏者(system crasher)这个词,它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指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反社会并无法控制自己。

他们因为非常暴力以至于不能待在寄养院以及寄宿家庭,但又因为年纪太小不能采取适当的治疗项目。

也就是本尼在本片遇到的所有问题,而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中跌落,最终被送去非洲。

本尼的过激反应表现为,有人碰到她的脸,她就会爆发。

而这种表现是因为幼年时遭受了暴力创伤,本片中只有一个细节提到了她母亲的表述,但没有人知道她幼年发生了什么?

但影片在这个部分,着重的描写了她的母亲。

本尼有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没有工作依附于男友,并且总是在换男友,有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父亲是谁也是未知的。

本尼第一次从疗养院逃回到家里,她帮自己的弟弟妹妹热饭,并且管教她的弟弟:“不要去看暴力片,小孩子应该看动画片。

”而这一细节在影片结尾也有交代,就是本尼的弟弟表现出跟本尼一样的暴力倾向。

而紧接着本尼看到了极为讨厌的母亲男友,在本尼之后的表述中,她很喜欢母亲怀孕时的那个男友“人不错”。

也可以得知,母亲的现任男友也许做了令本尼无法忍受的事情。

而在本尼情绪发作时,她母亲泣不成声的跪在地上,并目睹了男友像攻击一个成年人一样狠狠的打了本尼。

作为本尼的母亲,她害怕本尼。

当医生要给本尼开未被证明是否有害的药物时,看到几页A4纸的说明。

她只希望医生告诉她,本尼会好。

最后在决定接本尼回家后,又再一次丢弃了本尼。

因为她既找不到工作也没有新住处,并且本尼会影响她的弟弟,变成像本尼一样。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对错,但一个明显的事实,让我们得知,以暴制暴的前提是先有暴力。

库布里克曾在《发条橙》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以暴制暴是人类最为可笑的矛盾之一。

”可是当它进入到孩子世界中,它就不再可笑了。

我们以为生病的是大人,而真正生病的是孩子,而孩子成为了大人。

这是一种在成人与孩子间的循环,而如何打破这种循环?

是真的可以通过教育来做为父母的门槛吗?

但是明显这种行为会导致,很多人做不了父母。

这也是为什么在发达地区出生率却明显下降。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病人,而生了孩子之后只会延续这种病症,那谁还会有勇气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孩子都像武志红一样,在重度抑郁的母亲陪伴下成长,然后成为心理医生,最后还有足够的资金治疗自己。

看《小丑》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激动。

但目睹一个小丑的童年故事时,残忍以及无解让我们更多地想要逃避这类影片。

本尼的病症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答案,医疗治不好,药也不管用,她疯狂地奔跑想要逃离机场,就像《四百击》中少年疯狂的奔向海边……没有结果、没有正义、没有答案、只有残酷的现实。

最终是一个小丑的诞生,小丑杀人后跳起了舞。

本尼伤害完小女孩后,过起了生日。

而小女孩在遭受暴力后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本尼。

而本尼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小丑?

谁来拯救她,或许如同亚瑟一样,再大一大就可以进入精神病院了。

或者再大一大,就不只是伤人了,而是可以直接杀人了。

最后要么在监狱中渡过余生,要么精神病院渡过余生,本尼还有希望吗?

我们再也看不到了,就像影片结尾。

她会被带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你见不到,我也见不到。

但在此之前,本尼遇到过一个护工米夏。

在本尼爆发情绪的时候选择拥抱她并说对不起,我们看到了爱带来的可能,但是米夏不能把她带回家里,这违背这项工作的基本规则。

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制止本尼情绪和创伤机制的可能,是拥抱与爱。

但没有人愿意去拥抱刺猬,而且是发怒的人形刺猬。

她的母亲也是人,所以面对生活的困苦,她选择逃避,选择避开不可控的事情。

而米夏的做法却是因为自己的拯救者情结,这种情结会把自我视为上帝或者英雄,总是想救他人于水火而自己恰恰深陷泥潭。

似乎这部影片最终展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而该怎么做,就像一直带着本尼的阿姨一样,蹲在地上痛哭,面对一个不愿意跟自己女儿解释清楚的母亲,以及没人愿意接收的本尼,无能为力。

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视听上非常出色。

导演的叙事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并且是坚决的。

以电影化的方式展现一个女孩的世界。

初到的森林的茫然困惑,是在一系列的快切镜头以及摇滚配乐中完成,突然戛然而止的设计中,让观众有了和女孩一样的感受。

以及她每一次尿床,都是极度混乱的视听,像是以前看碟片卡机一样。

而影片在本尼从米夏处逃走后,是第一次陷入了情感的沉重之中,因为本尼会有被送进疯人院的可能。

导演选用了长镜头的方式去呈现这种无助,2分钟多的长镜头。

而这种段落上的呈现与其他段落的蒙太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结尾,似乎是致敬《四百击》之举,一个定格画面,如小鸟一般腾飞,或许她才是那个自由的灵魂,系统破坏者。

但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这部片子一样,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

而现实主义的态度是,鸟人最后一次飞翔是高楼坠亡。

导演用极具形式感的镜头呈现女孩本尼的世界,兴奋、迷茫、愤怒、失落,所有的情绪。

而最终只有一个开放性结局,这个颇为复杂的题材涉及了社会、医疗以及家庭甚至是心理学科,导演除了展示细节与表露内心世界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做法。

如果最后是这样的小女孩成了杀人犯,我们是要判死刑还是要怎么办?

这类个体该有人去关照,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态度。

我们可以不喜欢这样的片子,因为它拒绝讲道理,它没有表现让人讨厌的护工,而是每一个护工都尽力在帮助本尼。

它没有展现本尼的家庭更为深刻的混乱,而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现了一个无力负责任的母亲,以及无力的医疗,不仅不能解释也不能治疗。

它给了全部无助的表象,但最终没有给你一个希望,或者好的结果。

我想这样去理解这种影片,我们还没到那个解决问题的时候,因为在发现问题上我们就能力不足。

暗号:系统破坏者

《系统破坏者》短评

小姑娘是戏精 认识并讲述这一教育系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这也是本片难能可贵之处

7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三星半。没有答案。

12分钟前
  • 坐好我要起飞啦
  • 推荐

小姑娘是真厉害.....不过这片儿看得实在太堵了.......

13分钟前
  • 由纪🍬
  • 推荐

可悲!整个片子和那个小孩都可悲到无可救药,感觉就像是打碎玻璃杯还紧紧攥着等着鲜血留下来的感觉。

16分钟前
  • Juan Zhao
  • 较差

养娃劝退片。主演小姑娘(德国)演技太可怕了看完很不喜欢她(不能这样代入)。有这样的小精神病在身边正常人还是远离好,就像远离成年黑洞人,感谢导演三观正常:这种用爱治不好的病人在现实中没有理想结果才是正常。当然原生家庭有很大责任,如果感觉自己像女主母亲这样还是生娃劝退的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她没有,家里的小儿眼看也有问题(不得不说遗传基因值得考虑)。男主优秀,努力过并克制失控,懂得及时止损。最后定格在女孩满机场乱跑的灿烂笑容画面,只想说:笑,你还有脸笑。

17分钟前
  • 咕咕
  • 还行

看片名还以为是什么科幻电影...德国电影里出现过多次的社会边缘者形象,真的很敢演,心疼她身边所有人。

22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2019山一女性电影展# 30/100,电影的功能当然不仅限于娱乐、正向触动或者教化,这都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图。或许导演想借对这种少数群体的关怀来反映社会制度问题,但就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感觉是想让我们更讨厌他们。小心机的色彩运用、让人无比烦躁的声音、做作的动静反差剪辑、烂故事、反作用的人物弧光。。。主角被塑造成一颗定时炸弹,通过细节让观众对她的“爆炸”一次又一次提心吊胆,破坏了影片也彻底引爆了观看者的忍耐限度。

25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很差

疯狂的自由,就是破坏,她控制不住自己,她有病,可悲

26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傻逼熊孩子,父母更傻逼,世界不会围着一个人转的,成年人不可能跑不过一个熊孩子的。很多地方整得很魔幻,比如色彩比如像恐怖片一般的转场,晃得头晕。就像故意表现萝莉疯狂的内心世界,还有导演的文艺。感觉为了文艺而文艺。小萝莉演技不错,两颗星给你。

29分钟前
  • 盧...
  • 较差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31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我承认小女孩演技很好 我就是这么被吓到的 看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要说什么 狂躁的小孩 各种尝试都失败 要疯了

34分钟前
  • 糖炒栗子
  • 较差

#资料馆留影#头皮发麻的表演,近两个小时无尿点,眼睁睁望着本尼这个女孩释放自己的各种情绪,她时而欢乐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歇斯底里,Helena Zengel简直太强大,完全融入了这个本尼角色,戏我不分引人入胜,有一度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她的纪录片,她刚好患有“系统破坏者”这个怪病。要么这个08年出生的萝莉天生就是表演天才,要么是导演调教有方,总之Helena Zengel震撼的精准表演成就了这部电影,假如没有她也不会有这部另类的成长电影。开放性结局更是深化了本尼这个人物,她可能已经死去,也可能只是跨过藩篱追求新的生活去了。ps 很多方面都可以与长久允《我们都是小僵尸》互相比对,关注与挖掘边缘小孩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电影的一个另类领域,在暗地生长出妖娆的“恶之花”。

3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首先要夸一夸小女主的演技,不知道是真疯还是假疯,狂躁起来特别特别可怕。当然为什么可怕,为什么自己会变成系统破坏者,跟她的成长环境有巨大关系。在我看来,任何救助者都没有起到救助和帮助的作用,只会用真善美的言语和爱试图感化她,被盖住脸会发狂,年纪这么大了尿床之后需要人陪,甚至很小的时候就要伺候她怀孕的妈妈等等,其成长环境可见一斑,可能从小就接受虐待之类的,原生家庭可怕就算了,救助者也不科学系统的救助,没有一个持心理健康证的人给她治疗。在滑雪场欺负了收养者孩子之后,没有一点教育甚至还给了生日礼物?这能教好什么孩子。。。看完十分气愤,所以说这部电影拍的好,产生思考和共鸣。。

41分钟前
  • 我尼玛…
  • 力荐

disturbing and makes no sense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整个故事就在问题少女的破坏-逃跑-被抓(被救)中不断循环。小演员演得卖力,我却看得无比煎熬,想给她买金嗓子喉宝。

45分钟前
  • 咋咋咋
  • 较差

熊孩子,气人

49分钟前
  • 晨卯卯
  • 较差

🔹siff2019🔹暴力女孩一次次挑战着着所有人的忍耐底线,但大家的专注力都在如何平息而不是如何改变。问题少女的症结是母爱父爱的缺失,一次次的抛弃让这个恶性循环始终难以瓦解,所以小女孩在山谷里声嘶力竭对妈妈的呐喊才那么触动。结尾有些画蛇添足,停在超现实段落会更好一些。ps:我也想要一个耐心温柔24小时贴身照顾的教导员。

52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当我看到小女孩拿着匕首对着自己的脖子威胁自杀的时候,就看不下去了。这不是以孩童视角构筑的孩童。

53分钟前
  • 莫萘
  • 较差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57分钟前
  • 舒肤佳
  • 还行

片尾曲<Ain't Got No>

60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这小女孩真的给人一种隔着屏幕也能惹人烦躁的感觉,只不过拍摄很粗糙,还有这谜一样的结尾......

1小时前
  • Wow!Victo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