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去见政客,不是黑帮”“他们难道有区别?
”老大看着手下检查自动武器,无言以对!
魔幻现实主义诞生在哥伦比亚,是必然的,因为这里 一直有魔幻。
比如在经济建设领域,他们的很多银行家务无法理解实物为基础的货币理论。
但是巴勃罗在桥头带领车队,一次性说服地方警察团队,确实是使用实物的。
因此,狡猾的银行家们只是想利用更高级的资本手段,而不是辛苦的实物锚定罢了。
Pablo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极其敏锐,对于细微变化都能准确把握,这是他屡屡逃脱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他最致命的问题第一就是太迷信暴力,不管是炸飞机,杀总统候选人,汽车炸弹,他都想着对方屈服自己的意志,而不愿意接受必要的妥协。
另一点就是太顽固自负,Pablo在“大教堂”里的生活花销,还有日常的生意都靠外面的两个小头目帮他打点,虽然有所怨言但是也尽心尽力,Pablo怀疑他们偷钱了还可怜巴巴的解释,最后却还是被干掉了,不仅动摇了贩毒集团的根基,也让小头目的老婆带着一众小弟彻底反目死磕,最后还引来警察进攻,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以前他顺风顺水的时候,还有一个头脑清醒的Gustavo在旁提醒,自从Gustavo死后,他就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身旁的人不是有勇无谋,就是一味盲从,Pablo所做的决策也一步步的把他带向毁灭。
可以说Pablo是一位天才的战术家,是单对单的战斗中很难占到他的便宜,即使一时受挫也能迅速反击,但是他确实一个拙劣的战略家,性格上的缺陷带来的不仅是贩毒集团的覆灭,也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结局。
巴勃罗草根出身的企业家。
个体户,只有他自己,最好的搭档是古斯。
赚了钱之后的高调。
像迈阿密,热情,奔放,比基尼,以及跑车。
卡利集团。
五百强。
股份制度。
公司治理。
四大天王。
米格尔老大,老二,巴乔,以及纽约的合伙人。
特别是巴乔,在合作伙伴策动他单干的时侯。
因为米格尔兄弟把他升为了合伙人,而没有放弃忠诚。
选择与卡利集团一起。
放弃他的生活,放弃他的权势。
选择做一个普通的有钱人。
最终惨死在监狱。
毒枭的世界。
不仅仅是发展。
还有竞争。
市场上的竞争。
自由竞争的时代,进入到寡头垄断的时代,最终变会成垄断的时代。
巴勃罗与卡利集团的两强竞争。
很精彩。
而最终,卡利集团赢得了胜利。
卡利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正确策略。
一步一步干掉了麦德林集团。
与其说麦德林集团是衰退于 DEA CIA 警察与军队。
还不如说是衰退于卡利集团的正确策略。
巴勃罗的麦德林集团。
从事的就是犯罪的生意,毒品的生意。
本来就是不合法的。
但是,他却想着去当总统,去出任议员。
他这样的身份,是不可能为权贵所接受。
他的照片把他拉了下来。
从当实的意气分发,团结其他的小头目。
他进入了魔幻的想法。
去竞选。
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相反,卡利集团,更强大的集团,更低调。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低调,甚至是无形。
这就是很多老板的生存之道。
长青之道。
麦德林集团,巴勃罗发动了与政府之间的对抗。
与警察的对抗,与军队的对抗,与美国的对抗。
对于游击队的言而无信。
在完成他的任务之后,把当事人都灭了,过河拆桥。
最终这部分的力量也倒向了卡利集团。
对于追随自己的家族成员,他因为多疑,而活生生打死了。
造成了他们夫人,成员的反叛。
对于卡利集团的谈判,他保持着强势,结果。
谈判失败,开启了双及多线做战。
卡利集团挖墙角。
把他的老部下的家族挖了过来。
对卡利集团发动袭击。
在米格尔女儿大婚的时候发动攻击。
彻底击怒了米格尔。
所有与巴勃罗有关的人,都要死,把他的爪牙全部拔掉,把羽翼全部干掉,采用消耗战,一步一步把巴勃罗干掉。
发动所有的力量,只要为巴勃罗孝力,就干掉。
制造恐怖的宣传。
让巴勃罗没有追随者。
利用他干掉自己的手下,宣传巴勃罗是一个不可信任的老大。
挖他美国的经销商集团。
代理人。
了解他的一切动向。
物流,毒品,洗钱等等。
干掉他的现金流。
釜底抽薪。
离间计,干掉了巴勃罗最有实力的搭档古斯。
最终,巴勃罗多线开战。
最终败于自己失败的决策,也败于卡利集团步步为营的策略。
终于干掉了巴勃罗。
两强相争,变成了一强独大。
卡利集团垄断了哥伦比亚的毒品市场。
称霸世界毒品市场。
而卡利集团达到了高峰,接下来也是走了下坡路。
在最后一集中,Pablo在死前看到了亡灵,他的表哥古斯塔夫。
他们平静的坐在广场上聊天,没有任何人来打扰。
就好像国内民间传说的一样,人在离世之前会有自己已经离世的的亲人回到这个世界来接他。
这样的安排让人叹服编剧的安排。
也让人不由自主的遐想万分。
无论是平凡的无名之辈,或是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强盗,还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杰出贡献的天才,到头来都是一样,不分信仰和国籍。
终于鼓起勇气看完了结局。
虽然无数次想象巴勃罗死亡的样子,但当真实展现在眼前时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正如墨菲所讲,曾经有那么多次抓捕行动,可真正抓捕巴勃罗时才发现他也只是一个人,胡子不刮也会长出来,打死他原来也只需要一发子弹。
巴勃罗死了,曾经的辉煌与鲜血都随他的死亡散去,可是这个国家,曾经他深爱的动乱的国家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的确,以前我始终难以理解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与现实。
为什么一个国家会有那么多终身穿着黑衣服不出门的寡妇和生生世世难以逃脱的家族宿命?
在《毒枭》里终于窥见哥伦比亚人民的性格侧面,或许正是民族血液中的固执暴戾与保守成就巴勃罗的传奇。
试想又有哪个国家能将毒品发展成国民支柱产业呢?
又有哪个国家的毒枭胆敢参选议员离总统一步之遥呢?
或许恰恰是政府与人民的共同责任才导致那么多鲜血与死亡。
不过,无论社会如何混乱,总有一批人是时代和民族的勇士,他们以血肉之躯为民族而抗争。
比如卡里略上校,他的形象是哥伦比亚警察抗争毒枭在政府与美国人之间为人民争取最大福利的代表。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得以避免更多的死亡与苦难。
可是这部剧里让人难过的是,在为目标奋勇前进的同时,每个人都在越线,一步步走向自己曾经对立的反面。
卡里略上校回国重新获得权利,他杀死为巴勃罗传递信息的孩子;妻子一言不发离开哥伦比亚,墨菲变得暴躁,甚至不顾一切和卡里略一起,看着那些帮助巴勃罗的人走向死亡;潘那承受不了自己的失误导致卡里略上校的死亡,开始与反巴勃罗组织合作,沦为恐怖组织的帮凶;巴勃罗失去古斯塔沃的帮助与支持,那些深深压抑的暴戾多疑都浮出水面。
一切的一切,在血腥和死亡里超出自己曾经坚持的底线与信仰。
其实有很多观众在看到巴勃罗被枪杀时心中万分不忍。
的确,在第二季的后半部分,巴勃罗败局已定,导演用了无数镜头与音乐渲染英雄迟暮的伤_感与失落。
曾经他钟爱的为之奋斗的麦德林,他深入骨髓的自信与骄傲,都值得人敬佩。
巴勃罗是坚强勇敢的战士,他有远见,真诚对待父母妻儿与兄弟手足,也为哥伦比亚的穷人带来福利。
但他同时残忍暴戾多疑,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
是的,我一直期待巴勃罗的死亡,不为别的,只为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
善恶轮回,无论他曾经做过多少善事,都无法掩盖他贩卖毒品,炸毁飞机等罪行。
当塔塔抱着孩子在夜晚仓皇出逃时,她诚然可怜,可我却想起那个被巴勃罗欺骗炸毁一架飞机的男子,他的女儿也曾坐在角落的摇车里无助的哭泣。
最后,玛丽莎,真的很美,可惜却被命运裹挟至死。
音乐真的很好听,舒缓的语调配上西班牙语的悠扬,每次开头都不忍跳过,认真听完,附上歌词。
【Tuyo】Soy el fuego que arde tu piel 我是火焰,灼烧你皮肤Soy el agua que mata tu _sed 我是清水,满足你渴望El castillo, la torre yo soy 我是城堡,我是高塔la espada que guarda el caudal 我是镇守财宝的利剑Tu el aire que respiro yo 你是我呼吸着的空气y la luz de la luna en el mar 你是海上倒映的月光La garganta que ansio mojar 我多想润一润喉咙ue temo ahogar de amor 却又怕窒息在爱中Y cuáles deseos me vas a dar你会向我许下什么心愿?
Dices tú: 'Mi tesoro basta con mirarlo’ 你说:“我只想看着我的珍宝。
”Tuyo será, y tuyo será 你会得到的,你会得到的
刚看到首席检察官劝导Pablo投降并支持可卡因合法的时候非常不解,但是看到结局想到了首席检察官这么做的一些深意。
首先是有Pablo对司法系统人员的杀害以及为了销毁证据炸掉了法院大楼的铺垫,整个司法系统都笼罩在Pablo的血腥恐怖之中。
再有Pablo不断发动恐怖袭击,已经葬送掉了Pablo多年通过修建教堂、贫民住房、足球场等行为建立起来的民众基础。
最重要的是Pablo在自己修建的监狱中依然经营者毒品生意,并且花天酒地,甚至在监狱中实施了谋杀行为,严重践踏了当地司法。
作为首席检察官他想做的是对Pablo进行司法审判,并且这也是他的职责范围内只能并且一定要做的事情。
但如果Pablo投降或者被抓的话,审判的尺度将是他最难以衡量的问题,判的重了会面临Pablo的报复,判的轻了会导致人民的不满进而削弱司法部门高层的公信力,同时会失去一定的政治资本,当然最重要的以哥伦比亚当地司法中层及基层的腐败情况,Pablo在政府监狱中也可能肆意妄为,甚至在刑期结束后更加狂妄,将毒品犯罪以及滋生的暴力犯罪提高一个层次,并且在审判过后Pablo在名义上讲自己与麦德林贩毒集团切割,至少藏匿证据来避免后续面临的司法审判。
基于上述分析,对Pablo审判已经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更好的选择是什么呢,将狂妄暴力贩毒的Pablo在进入到审判程序之前直接击毙。
但这明显不是首席检察官应该提出的建议,而且这样的建议会直接影响自己及整个司法系统人员的安全。
恰好在经历了Pablo恐袭、狱中谋杀、越狱后,总统已经明确表示不想再和Pablo谈判了,而Pablo自己也十分抵触谈判了。
于是首席检察官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支持政府与Pablo谈判,但前提是Pablo投降,同时提出可卡因合法化。
这个信号向总统传达的信息是一旦Pablo投降,由于司法系统的独立性,总统将失去处置Pablo的权利,从而让总统以为首席检察官或是因为理念不同或是因为恐惧更或是因为检察官已经与Pablo达成了某些交易,更加坚定直接处死Pablo的决心。
这个信号向Pablo传达的信息是司法系统和想杀掉你的总统不在一个阵营,甚至支持你的贩毒事业合法化,通过给Pablo希望来动摇Pablo可能存在的真诚投降的想法。
一个信号,让总统和Pablo之间的仇恨再次加深。
那么问题就来到了Pablo投降的前提,Pablo的家人出境以保证安全。
Pablo受到Los Pepes的打击的情况下确实要送家人出国了,虽然Pablo想的是家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就可以放开手脚了,但在总统看来事情朝着自己最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一旦Pablo做出了投降的举动,他将失去对局势的控制,这也不是首席检察官想看到的场景,一旦Pablo做出了投降的举动,难题还是落在了司法系统。
首席检察官这个时候游说总统协助Pablo的家人在德国入境,但看到总统更加愤怒后便转身离开了。
在Pablo家人因为无法入境返回哥伦比亚时,首席检察官保护性监禁了Pablo的家人,电话里告知Pablo作为检察官他可以让Pablo的家人出境,但在协助入境这件事上无能为力。
从此Pablo的家人再无出境的可能,大局已定,并再次将仇恨的矛头引向总统。
后续的事情已经和首席检察官没有太多联系了,不过总统和Pablo的谈判已经失去可能。
反过来再考虑一下计划失败的后果,无论Pablo继续逍遥法外,还是在哥伦比亚的监狱中获得重生(当哥伦比亚总统下如此大的决心都不能剿灭毒枭的话,失去政府强制执行力的司法系统已经形同虚设),司法系统都不太可能成为Pablo报复的对象。
最后回顾一下首席大法官的所说和所做,表面上支持谈判并且支持可卡因合法化,但在行动上没有给Pablo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首席检察官用一切合法的手段在总统和Pablo之间进行斡旋,最大程度保护了司法系统人员的安全,但这一切的成本便是矛盾升级后倒在恐袭中无辜的民众,真正的凶手是发动空袭的Pablo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
在当时魔幻现实主义的哥伦比亚,这或许就是首席检察官的谋算与取舍吧。
剧透记录一下:1、政府宣布开战;2、巴勃罗杀 警 察;3、卡里略回来,盖托被抓;4、卡里略死亡;5、卡利势力对付巴勃罗;6、巴勃罗反击卡利;7、巴勃罗安排爆炸;8、巴勃罗势单力薄;9、巴勃罗在父亲家;10、巴勃罗死亡。
不知大家观影如何,我感觉自从古斯塔沃死后,巴勃罗身边就没人了,感觉好孤独,然后手下死的死,甚至有投降的。
果然还是得培养自己真正信得过的人。
或许也是剧集无法打造出庞大的势力集团吧,最后表现出只有一些打手围绕在身边,一个真正能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有种霸王英勇但身边几却无人的感觉。
最后拍下了巴勃罗被射杀的整个过程,两季毒枭带来的恶魔人生戛然而止,好像先前涛涛洪流变作了一滴雨水滴落在湖面上。
这不就是人生吗?
本季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角色不是毒枭巴勃罗,也不是两个DEA探员,而是巴勃罗的妻子塔塔。
她在第一季中的存在感很弱,完全是一个大毒枭背后的女人的样子,竞选时站在丈夫身边微笑,在家里生娃养娃马大嫂,还要忍受丈夫出轨找情妇。
但到了第二季,塔塔每一次出现虽然不长,但多影响了剧情关键走向:贩毒集团迫于引渡条款的压力跑到巴拿马避风头,她告诉巴勃罗波哥大才是他们的家,于是巴勃罗回去了,开启了对政府的血腥反击;贩毒集团日渐式微,她要了一把枪,坚定地看着丈夫,说“我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外面那些保镖都是陌生人,关键时刻只剩我和你“;后来她看出时局危险,是时候带着孩子离开哥伦比亚了,而巴勃罗还自信有实力保护家人而断然拒绝,事实上不久他们的家遭遇突袭,塔塔的哥哥命丧枪下。
这一季里塔塔当得起大毒枭的女人,脑子清醒、目光敏锐,骨子里的冷酷,以及保护家人的坚定。
我想如果她也加入麦德林贩毒集团,表现一定不会比朱迪(麦德林集团首脑之一名字忘了的老婆)差的。
这可能是巴勃罗尽管有情妇又嫖娼,但始终敬爱着塔塔的原因吧。
-我是终于要讲到现实的分割线---那么现实中的巴勃罗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好奇地试着查了查网上的资料。
巴勃罗的妻子名叫维多利亚·海瑙(昵称叫维基)。
1974年他们相遇时,巴勃罗24岁,维基13岁,她是他好友的妹妹。
他们就这样坠入爱河。
(我:为什么名人很多喜欢幼齿的小女孩呢?
比如陈洁如15岁嫁蒋介石。
)但这段感情遭到了维基家人的强烈反对。
他们私奔了,两年之后结婚。
(我:轰轰烈烈的爱情啊。
)1977年,他们的儿子出生;1984年,他们的女儿降临。
直至1993年巴勃罗被击毙,他们的婚姻持续了17年。
期间巴勃罗有过多个情妇以及不断的出轨。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关系到底如何。
(我:对这个反人类大恶棍唯一的好感就是他与妻子间的情深意重了,想到这点可能是虚构的。。。
)据说维基非常迷恋奢侈的生活。
那么至少这点需求她从婚姻里得到了满足。
要知道巴勃罗曾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7大富豪之一。
(我:不爱奢侈还能干什么?
)巴勃罗被击毙后,各种恐吓和威胁纷至沓来。
维基带着两个孩子辗转流亡多国,都被拒之门外。
终于阿根廷政府愿意为他们提供庇护。
在换了身份后,他们居住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公寓里,雇佣多位佣人,过起了平静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在心里呐喊:这样的生活叫中产阶级生活?!
)2000年,维基和儿子胡安因为洗钱的罪名被拘捕。
传言她为在阿拉圭的哥伦比亚毒枭洗钱。
律师还意图把包括运毒在内的其他罪名按在他们身上。
母子俩在监狱里度过了15个月,这比巴勃罗在他自己建造的监狱里呆过的时间还要长。
但最终因证据不足阿根廷政府将他们无罪释放。
维基说,她之所以会沦为阶下囚,仅仅是因为她是巴勃罗的妻子。
【在这些资料里,我无从得知维基作为独立个人,她的性格意志、喜怒哀乐。
嫁给了大毒枭巴勃罗,她的命运注定与贩毒集团的兴亡绑在一起,不会平静。
当然,在那个贫穷又危险的魔幻国度,谁又能平静生活呢?
我还是期待第三季里,看走到台前来的塔塔是如何斗智斗勇,保护好两个孩子。
】--还顺便查了查两个孩子的现况--
儿子胡安长得跟他爹挺像。
巴勃罗被击毙时,胡安14岁。
不同于他爹的残暴,胡安是个和平主义者。
出狱后,胡安一直从事建筑师的职业,过着普通的生活。
但内心一直对父亲犯下的罪行感到不安和愧疚。
2009年,他回到哥伦比亚拍摄了纪录片《我父亲的罪行》。
胡安还和哥伦比亚前司法部长罗德里戈·拉拉·波尼拉、前总统竞选人盖伦(这两人都为他父亲所杀)的儿子见了面。
胡安说:“我们都有共同点:我们都是孤儿。
”【虽然胡安做的这些事情,跟巴勃罗的恐怖行径给遇难者及其家人所带来的伤害相比,无法及其万一。
但他至少这么做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上一代人生活在杀戮和犯罪的阴影里,只希望这一代人能够摆脱阴影,拥抱和平的环境。
】
一家,中间是女儿曼努埃拉。
巴勃罗死时,她年仅9岁。
二十多年来,她一直远离媒体,对她的现况无从了解。
【巴勃罗极其宠爱这个女儿。
他曾经逼迫情妇堕胎,因为他答应了曼努埃拉他不会再要其他孩子了。
作为全球第七大富豪的女儿,她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了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
现在能做个淹没在人群里的普通人,也是极不容易的了。
】
《毒枭》给我最大的震撼在拉美风光。
拍这部电视剧的人一定是有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的,要不然哥伦比亚的山不会被拍得那么青,天空不会那么深蓝而幽远,城市的夜景不会那么星光闪烁。
我从来不知道拉美这么美丽,之前所有的印象都停留切格瓦拉的革命之路,原始、炎热、丛林化。
看完之后才知道,哥伦比亚,这个地处赤道却有高原气候的国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它的基尼系数也是最高的国家之一。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流行问题——中国会不会拉美化?
然后,我开始想什么是拉美化,腐败、毒品,还是贫富分化?
后来看到一篇很有启发的文章说,拉美化就是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化。
波哥大、麦德林,那些美丽的城市,在《毒枭》的摄影机下,像极了九十年代的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你可以想象得到的任何一个三四线——义乌、贾樟柯的汾阳,毕赣的凯里,或者是自己的家乡,只不过大了一百倍。
想象一个一百倍于九十年代中国小城的城市吧,那就是哥伦比亚。
拉美真是个魔幻的世界。
看这部剧,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马尔克斯诞生于哥伦比亚。
在看过了艾斯卡巴的大象、河马和日销六千万美元的毒品世界后,我觉得马尔克斯几乎只能算现实主义。
他们的人生观是我不能企及的,他们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而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几乎真实地发生在了那个一百倍版图于义乌的城市之中。
这里有最血腥的毒枭团伙,也有最虔诚的天主教徒,有摩肩接踵的摩天大楼,也有连篇累牍的贫民窟。
穷人无法企及富人的世界,社会阶层没有向上的阶梯,连接他们的只有毒品和革命。
在这里,毒品几乎不是犯罪——反正圣经上没说,背叛、不忠和贫穷才是。
艾斯卡巴在穷人的眼里是英雄,他说,“麦德林不会背叛我”,事实上也是如此。
他是“富人中唯一一个会资助穷人的人”,他给他们建社区,建足球场,建学校。
在他英雄迟暮的那几集里,我们几乎忘了他的手上有多少人的鲜血。
不知道美国是不是和中国一样,把周围的小国潜意识里当成自己的附属国,比如我们看东南亚和金三角。
我觉得起码这部剧是如此,墨菲和潘纳几乎是带着解救落后的感情去的哥伦比亚。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并没有相应的物质待遇。
美国人对意识形态的坚持有时比我们还多,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幸运地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人都胜利回到了美国,成为了DEA的高级顾问。
击毙艾斯卡巴的那场戏里,他们俩都有出镜,在酒吧里举着酒杯,对遥远的往事致敬,而电视剧也向他们致敬。
我其实很难分别这部剧里有多少写实、多少夸大,但我觉得,那些夸张的成分都是合理的。
看的时候我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国家,才能相信那些看起来特假但其实是真事的情节。
我甚至相信马尔克斯写的东西是真实的故事了。
这就如同现代的中国看到的各种魔幻场景一样,你都不觉得它会是真的,然而它实实在在发生在这片大陆上,正如艾斯卡巴和他的动物园一样。
从关塔塔一家的五星饭店顶楼看去,城市的夜景多美啊;然而灯光闪烁的背后,是什么样的贫穷、不平等, 和匪夷所思呢?
Pablo Escobar 是毒枭之王,是一个杀人无数的狂魔,是世界上最有钱人之一,也是一个劫富济贫的罗宾汉,还曾当选过国会议员,也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他心里一直向往权力的顶峰,甚至做梦都想当上总统,但是他做事完全不择手段,为了让家人入境德国,去威胁恐吓航空公司和德国政府。
为了让给总统施压,甚至炸死大量无辜平民。
他极其自负,永不投降,不畏惧一切敌人,这种性格成就了他,但也是他人生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他同时也是一个可悲的凡人,一路提心吊胆,四处躲藏,居无定所,兄弟,亲人,朋友相继死在面前,受尽和挚爱的分离之苦,甚至被父亲认为是令人惭愧杀人凶手。
最后他的众叛亲离,连老婆都劝他自首,只有一个忠心的开车傻小弟还跟着他。
最后他被哥伦比亚军队击毙的时候,挺着的大肚子,满脸的络腮胡子,甚至连鞋都没穿的邋遢样子让人心头不免一咯噔, 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这个大恶魔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凡人。
低调才能稳啊。
第三季没有了Escobar,还会继续精彩吗?
-真实Pablo Escobar分割线0. 1989年被福布斯评为世界第七富豪1. 他在Puerto Triunfo的房产里,修了一个私人动物园,里面有河马,长颈鹿,大象。。。
2. 据考证,他负责杀害了大概4000多人,包括200名法官,和1000名警察,记者和政府官员3. 80年代,美国80%的可卡因都是来自Escobar的Medellin集团4. 贩毒之前,他偷过墓碑卖给走私犯,搞过偷车卖赃的生意5. 父亲是农民,母亲是教师6. 他27岁结婚,老婆当时才15岁7. 烧钱的桥段是真的,为了让生病的女儿取暖,Escobar烧过大约2百万美元8. 买过一架Learjet喷气飞机(2000万美元起)专门用来运钱9. 他曾经用飞机轮胎来运可卡因,每日能挣 $500,00010. 为了修改哥伦比亚的引渡法,他曾经许诺支付国家的大概100亿美元的债务11. 每个月要花2500美元来买橡皮筋来捆钱,囧12. 年收益峰值达到30亿美元13. 80年代末期,哥伦比亚有关部门罚没了Escobar的142架飞机,20架直升机,32架游艇,和141所房产和办公室。
14. 还买过两架潜艇来走私可卡因到美国15. 最高每天走私15顿可卡因16. 他10%左右的收益毁于纸币收到变质和损坏,老鼠应该是这些大批纸币的消费者17. 他自建的牢房里有赌场,night club, 和一个赌场 (真实图片:https://thenypost.files.wordpress.com/2015/10/gettyimages-452528613.jpg)18. 死后他在哥伦比亚的一些房地产被转化成主题公园,有恐龙模型和各种动物,还有他生前搜藏的各种老爷车 (http://www.cnn.com/2016/09/01/world/gallery/escobar-ranch-theme-park/)19. 生前最害怕就是被引渡到美国20. 他在穷人区捐建修医院,学校,足球场,派发食物,当上国会议员确有其事21. 最大的一桩可卡因生意销往美国高达23吨22. 约2万5千名群众,包括许多被他资质过哥伦比亚的穷人,参加了他在Medellin的葬礼(翻译自business insider与all-that-is-interesting)
天主教屌丝民族
[Netflix]有段时间很迷这部。
narcos
上一部让我欲罢不能的美剧是《绝命毒师》,那已经是三年多以前的事情了。巴勃罗留了胡子,还真有几分像切•格瓦拉——巴勃罗其实是一个很喜欢思考和写作的毒枭,他的左翼思想倾向挺明显的。巴勃罗至今仍被他家乡的许多人奉为神明与救星,这很哥伦比亚式魔幻现实主义。
哎,是好剧,但突然没兴趣了
比第一季好看,不知后续还有什么真实事件来支撑故事走向越来越戏剧化,从莽撞毒枭到高智商犯罪,越来越毒师味道了。最顺眼拉奇卡,简直墨西哥版妻夫木聪+本卫肖
欲灭亡先疯狂
第二季真的是平淡无奇啊唉,不好看。类似于纪录片的画面感和拍摄是比较好看的,可惜了剧情。
Amazing Plot.
看得时候宛如受了一场教育【褒义】,感觉这就是牺牲好人来消耗坏人的斗争,边看边痛心。最后潘那坐在酒吧听到Pablo死讯那一幕时候我没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卡里略上校的牺牲让我难受了两天,生气憋屈得哭不出来。原来以为他是后来那父子俩的合体,想不到不是…没有wiki护体真可怕…
拖沓了。
不是很能理解,哥伦比亚的总统对一个毒枭妥协,一个国家第一人就羞耻成这样,或者哥伦比亚真的就这样?而且这两个警察也太five一点了吧,每次抓人总是差一点,只要有行动我甚至都不需要猜,肯定抓不住人
再强大的暴君也会死去,再鼎盛的帝国也会覆灭。但不要以为巴勃罗的死会是故事的终结,缉毒之旅永远也不会结束。
大江东去
这么烂的电视剧不知道怎么在豆瓣评上9.4的高分的,所有的演员都一个表情,而且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都一样,这叫演技吗?最后一集尤其烂,狗尾续貂,好吧,前面压根就不是貂。
傀儡国的忧郁 卡里略上校之死大快人心
逼死我了,强迫症看剧太可怕了,可是最后一集给我500块也真的不想看了,口吐白沫已阵亡
风光无限的大毒枭最后无路可走落网被击毙,最后几集拉低了整体,不如第一季好看。
简直是addicted !!! 最喜欢Narcos的一点就是不要求角色说英文台词!!!
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