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左,××向右最近看了几部纪录片:关于贾宏声的《昨天》,Joy division(快乐小分队)主唱Ian的《Control控制》,The doors(大门乐队)主唱Jim Morrison的《The doors》。
前面的两部之前都看过了的,翻出来重温了下。
三部片的主人公无一例外的都跟摇滚沾上了边,都很神经质,最后都英年早逝,看完后都很百感交集很悲喜人生。
《昨天》里贾宏声可以一整天听列侬不用换盘,以至于他父亲要特别交待他的朋友不能给他听到列侬。
而他闷在房间里大声放着的还有国内老牌摇滚如窦唯何勇唐朝。
《控制》里的Ian呢,一唱起来总是沉进歌里太深,或许歌里写有很多他对于生活的感悟,所以一曲下来,总是耗尽太多的精力,很疲倦的样子。
不过台上的他真的很有气场,或许灵感源于本身癫痫病的手舞足蹈,闭目哼唱时的入神,特别是雄浑嗓音里挥之不去的不安、焦虑,这一切都让人过目不忘。
而《The doors》里的Jim Morrison在更多地扮演成个人主义者,老是一副我要挑战这个世界的气势。
歌曲里意识流的成分很多,叙事性歌词的也多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很多都是在写“I…I…(我怎么怎么的)”。
超前的思想和狂热的激情增强了他独特的才华和风格,也给予了他对世俗有力对抗和叫嚣的力量,这也是他跟歌迷和警察没少闹纠纷的源头。
才华是把双刃剑,能给人鹤立鸡群的高度,也能给恃才傲物的人以血和伤。
贾宏声和Ian最终都选择了自杀,Jim 也在27岁的时候因心脏病突发而英年早逝。
三人都以激烈的方式走完了人生。
我们知道,燃烧得最激烈的烟花是最美丽的,但也是最不能长久的。
庄子有“无用之用是大用”的哲学,“山锐则不高”也是一样的说法。
以我的亲身经验,对摇滚过于执着的人都是很危险的。
摇滚里面有很多让人痴迷成瘾的成分,它能给予你精神上无比美妙的体验,那里有梦幻,有仙境,钻进去你可以成为王,成为龙。
而现实生活却往往跟此是背向的,它是那么的琐屑那么的平庸有时还特别肮脏操蛋。
一比较,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很让人分裂的场面。
如果不能平衡好,颠覆就无可逆转,毁灭更不可避免。
2. ×××,坚持住爱和死亡是很多诗人、摇滚歌手们喜欢探讨的题材。
而死亡这个神秘的领域,更能激发很多人狂热的联想,甚至不惜去体验之。
这里有一种类似于自虐的快感和满足,让人不能自拔。
因为陌生,所以美丽。
曾多次自杀,最后第5次终于遂愿的日本作家太宰治曾在《人间失格》里这么写道: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为人,对不起)。
这句话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也多次出现。
这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生命让我觉得最为绝望的一句话。
向死以生,很多人一出生就以此为生存的意义。
你不能强行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从人道、责任等范畴出发,对此作看似高明的评价甚至道德批判,那显得多余,让人生厌。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
活着真如余华所说“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么纯粹?
谁又能概括尽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
《昨日》里有一幕让我看了特别伤感,就是贾宏声背靠着日坛围墙,大声喊:“贾宏声,坚持住”……电影始终是电影,它可以快进可以倒带,而生活是没有这么多蒙太奇的,现实中的贾宏声最终还是在2010年的7月5号选择了跳楼自杀,再也倒不回去。
或许他坚持住了,或许他没有坚持住。
或许他看见了那只龙,或许没有看见。
这一幕触动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隐匿多时的一面。
在残酷青春的那段日子我就不止一次地跟自己对话过:×××,坚持住。
十七八岁的时候常常跟自己“死磕”,自己与自己较量,战场是对于生活的态度。
这样的昨天曾是这么的不堪,这么的苟且,以致多少年后在走过这个当时看似不能迈过的槛后,我没有应有的喜悦和释然,只是一种无力的疲软感。
很多人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只不过有的人很快就跨过去了,有的人持续得比较久,甚至死在了交锋上。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槛其实很容易过去的,只要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他人,改变了世界,可是精神执着的人总是无法妥协,不肯交出自己。
或许有些人不知我在这里所喻何物,甚至要说我矫情了,这些人就是可能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过多感受这一阶段的人。
少年人受知识、阅历、视野所限,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偏激绝对,说通俗了就是一根筋。
这一群体爱走极端,而且是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像物理上波的概念一样,一会儿高峰,一会儿低谷。
要么积极得要拯救世界维护和平,要么就消极得想毁灭一切一起抱着死。
要么生,要么死,要么黑,要么白,没有折中之路。
这样的心态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驯服,没有占据更多的信息高度,就容易有偏颇之言行极端之事。
客观社会不如主观想象般简单,少年人空有英雄之心,却无救世之才,满怀希望出去搏杀冲闯却多以失望而归。
如果灵与肉没有协商好的话,最终只能走向分裂、崩溃。
3.此间的少年不过少年时代,曾经有过多少温情的情怀啊,如诗如梦般值得缅怀。
那段日子有躺在草地看蓝天白云的悠闲,有宿舍里沙哑的收音机,有弹来泡妞的吉他声,有做数学函数和物理题的绞尽脑汁,有午夜掩着被子开着电筒复习的勤苦。
课间的时候高年级的同学爱跟你吹牛逼,低年级的总在打闹,你在无意间捡到的一条纸条上可能抄着崔健的《一块红布》“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体育课下课后穿着蓝色校服隐隐透透的高年级女生迎面走过来,打完篮球的高个子跑过来,他们身上散发着体香汗臭甚至还有狐臭,到处都是荷尔蒙的味道,永远地汗涔涔。
宿舍里大伙儿的枕头下垫着《飘》《白鲸》《鲁滨孙漂流记》等大部头经典,还是中英文版的,间间断断看了几年都没看完。
周末的时候爱在大街上晃晃荡荡,一会走进音像店看看磁带CD,一会去老书屋翻翻漫画《老夫子》《世界不解之谜》。
正是青春期发育的阶段,过于地关注自我,衍生出很多现在看来莫名的善感多愁,譬如考试过不了怎么活,跟隔壁班喜欢的韩梅梅见面了怎么打一句有意思的招呼,自己的小腿怎么这么粗怎么穿衣服去掩盖它呢,日复一日地被诸如此类的问题烦恼以致有世界末日不日将至之厌世。
现在看看顿有“这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之处世收获。
那时的我们不停地叩问存在的意义,充满反叛的情绪,极易与别人冲突,爱用白眼鄙视无视与自己生活态度有异的人。
万一跟有精神洁癖或者说是偏执的人碰到一块,是很累的事,搞不好你无意间贬低了他喜欢的一个作家歌手什么,他都想拿斧头狠狠地劈了你。
他可能在心里这么咬牙切齿过:有意思吗你,每天就只会做习题做卷子琢磨考试经,整个书呆子迂腐样,一点时间都不留给自己的内心,你在试卷堆里丧失的只是青春吗;他也可能这么嘀咕过:听的什么烂歌,还开那么大声,还听那么多次,真以为大家的品味都跟你一样了,孔雀都没这么炫耀尾巴的……昨天少年情怀,似午夜花火,短暂而美丽,曾闪亮四溅,尔后陨落不见。
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劝诫总是那么实在。
大哥,岁月不饶人呀,趁年轻,咱们好好干他一票吧!
最后附上文中提到的三部电影在线观看地址:昨天:http://www.m1905.com/vod/304331.shtml#flvControl(控制):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ZphoWYvYsE/&verycd2=1The doors:http://v.ku6.com/show/lTA2mVOeJngOpx0j.html
Let It Be&Let It Go《昨天》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以真人为原型,讲述吸毒的电影。
这样的说法或许不太贴切,它却真正是当年最勇敢的一部电影。
影片是对演员贾宏声在上世纪九〇年代,整整十年那段颓废岁月的真实再现。
贾宏声八〇年代末开始演戏,他的主要作品有《北京,你早》(1990)、《周末情人》(1995)、《极度寒冷》(1996)、《苏州河》(2001)等,他的名字常和中国第六代导演联系在一起,2010年7月9日贾宏声跳楼自杀,娄烨、张扬、王小帅等导演纷纷表达了对其的追思和缅怀。
对于外界的揣测,作为《昨天》主创的张扬说:“贾宏声最后自杀这件事,与大麻、精神分裂没有关系,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可能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不想继续下去了。
”张扬在回顾拍摄过程时说:“这是一次痛苦的历程。
”确实,重演贾宏声那段灰色的封闭的经验,并且都是真人真名出演,就好像是揭开旧伤疤,再往上撒一把盐那么残忍。
影片让我们更加进入到贾宏声的心灵世界,他的痉挛、哭泣、微笑、愤怒无不牵动着我们的神经。
我们能得到某种感应,在某个时刻震颤到心灵,勾起自己的那部分青春回忆。
这不仅仅是贾宏声的“昨天”,更是那一代成长于九〇年代的青年人的“自传”,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相互理解,总有那么多的迷茫也饱含了那么多的希望。
《昨天》的拍摄手法颇有几分实验色彩,它将个人历史复原成叙事结构的电影,采用了《公民凯恩》式的多视点结构,主客观叙述相结合。
影片中贾宏声的身边人,包括父母、妹妹、朋友都有采访诉说的部分,其中就有《长大成人》的主演顺兴,作为朋友的他告诉了我们贾宏声的痛苦,以及对摇滚乐的执念等。
我们从不同侧面打听到贾宏声,当然他自己也有坦露心声,只是到最后整合在一块我们仍然不了解真正的他是怎样,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懂。
再有,就是它安排了“戏中戏”的部分,这是舞台和现实的交融,它扩展了戏剧空间,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细腻的心理状态。
影片中舞台剧和真实空间的场景转换很自然,甚至光线的变化都很流畅,比如疯人院里贾宏声从黑夜到晨曦的过渡。
这样的真实与虚造的换位,平衡了影片的纪实性和间离性。
“她来到我身边,为我指点方向。
顺其自然。
当我身陷黑暗的夜空,她站在我的面前,为我指点方向。
顺其自然。
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有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即使他们将分离,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这是甲壳虫乐队“Let it be”歌词的中译版,这正是贾宏声的心灵写照,他在片中以约翰·列侬为精神之父,进而走向偏执甚至打自己的父亲。
他的房门上贴了《出租车司机》的海报,贾宏声便是又一个“房间里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日没夜循环观看这部电影和自己演的《极度寒冷》,这些都是一种富有魔力的可是糟糕的生活方式,影片中的那段平行蒙太奇,同时表现了罗伯特·德尼罗和贾宏声的“练枪”段落,非常有魅力,包括相同的踢电视的行为,可能贾宏声就是这样不断迷失自己的。
他的房间里还有约翰·列侬的画像,上头有句话是:Yesterday And Forever,张扬说那就是贾宏声。
摇滚乐、毒品、电影似乎成了一些人的标准配置,《昨天》里面,贾宏声听的是当年如火如荼的崔健和魔岩三杰,包括《假行僧》、《黑色梦中》、《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些歌都很精彩,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就这一点上来说《昨天》也是一种文艺参考。
关于毒品,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有观众看到贾宏声如此的颓唐、挣扎,问到:他到底吸了什么毒品,别人回答:大麻和软性毒品,当时他就感到惊讶。
确实,真正摧毁贾宏声的并不是毒品,而是他自己说的:和自己死磕。
关于死亡,王小帅作品《极度寒冷》里的贾宏声是个行为艺术家,他自导了一场“假死”,想要观察自己的死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最终发现是徒劳无功的。
这一种濒临绝望的生活态度保留到了《昨天》,一直到他的自杀。
也许吧,他的选择是一种理想之死,希望他能在天堂找到宁静的土壤,不用再面对我们这些每天庸庸碌碌、不知生活为何的“傻Boy”了。
在听到看这本电影之前,对贾宏声的印象仅仅是苏州河中那个满脸陨石坑的粗糙的缺少表情的面孔,以及在媒体中乍然一闪随即消失的他的死讯。
说实话,对于苏州河这本电影,我不算太喜欢,甚至可以说是不大喜欢。
矫情,还有贾宏声那张略显土气的粗犷的脸,应该都是我不喜欢它的缘故吧。
也许上天是公平的抑或是爱开玩笑的,这样一张看似刀枪不入的粗犷的脸下面,是一个脆弱忧伤的灵魂。
有些人,注定是循着内心的呐喊而活着,注定是要燃烧自己的,其实他们知道,无论是他们做了哪种选择,无论拥有怎样的生活,都不会快乐。
他们永远忧伤,永远在寻找,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本电影的确是贾宏声对自己深刻的剖析,甚至有些触目惊心,相信有许多人会觉得不解和鄙夷,也许只有体会过那种无法挣脱的孤独感和对整个世界的绝望感才能了解那种伤痛。
而这种伤痛是自己给的,骨子里的脆弱纤细使骄傲变成挣扎,变成自我惩罚式的无力感。
我也曾有过压抑绝望的日子,眼里的世界都成了灰色,除了控制不住地想痛哭外无法做其他任何事情。
也曾一整天坐在墙角重复听一首歌,脑海中各种回忆狂乱翻滚。
现实的冰冷和内心的炽热之间的排异反应,只能在内心消化,内心世界的强大可以让贾宏声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生存。
他是理想化的,他希望世界如他想象般美好,他希望人们能够和他一样细腻敏感,情感丰富。
所以当他看见人们面无表情地穿梭,生活,他骂这世界充满了SB,那么多他在乎的美好和感动,阳光,草地,雨水,音乐,却没有人看见,他痛恨这一切,因为这个世界所追求的是他唾弃的,他唾弃的是这个世界所追求的。
也许人们会不屑一顾,只是无病呻吟而已,甚至我有时也不禁会这么觉得,但是我明白,那种深入骨髓的忧郁是多么痛苦。
记得影片中,贾宏声趟在草地上,迎着阳光,念着歌词,我想他是真的热爱生命的,至少是那一刻。
当他推开窗,告诉自己,贾宏声,坚持住,我是多么希望他没有离去。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坚持住,或者,这就是他的坚持猪老三
1. 傍晚的时候我接到朋友电话,他说有一个不幸的消息要告诉我。
我说是什么,他说,贾宏声坠楼死了,就是十几分钟前的消息。
他还说,之所以想起将消息告诉我,是因为前几天我还提到了贾宏声。
上周的哪天,在对外经贸大学旁边的永恒豆浆店,我指着旁边长得漂亮裹着毛线帽子,笑着和对面一个漂亮女孩说话的男孩说,看,他在扮贾宏声呢。
我忍不住要笑。
他怎么扮得像,他那么无忧无虑。
贾宏声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意外。
当我在想着应该表达一些惊讶时,我竟然保持着笑,谈起了傍晚忘记的一件事情。
我对他的死没有感到意外,只是宿命地感到他回到了昨天。
我甚至有些高兴——贾宏声仍然走在他想走的路上。
他绝望过那么长的时间,给过人们绝望,但仿佛从未想到过死。
他似乎从未想到过死,我却一直将他和死联在一起。
我总想起他在《昨天》中说过的话。
他说他是列侬,他看见一条龙在天空中朝他飞来。
我几乎完全相信了他,他生于利物浦,死于一个疯子的枪下;当他想要继续活下去的时候,却意外地死了。
贾宏声,从那以后他又坚持了十年,他没有坚持住。。
当我发现自己处于烦恼之中他来到我的身边为我指引方向顺其自然当我深陷黑暗的时空他站在我的面前为我指引方向顺其自然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有一个答案顺其自然即使他们将要分离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顺其自然阴云密布的夜空依旧有光明它照耀我直捣明天顺其自然昨天,他躺在北京高架底下的草坪,看着澄清的天空里飞过一只风筝,身边是被他逼着穿上小4码牛仔裤的乡下父亲,念了这首诗。
昨天,他是中戏那一级最早成名的青年演员,大家都说他前途无量,只有他自己对着所有人喊,你们太虚伪,你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昨天,他说他是约翰列侬的儿子,他有英国血统,他的家在伦敦。
昨天,他扇了父亲几巴掌,花甲的老人哭得像孩子一样。
昨天,每个人都觉得他是让人恐惧的怪物,再没有人可以听他讲,他也再没有什么话想讲。
他渐渐只跟天边的龙讲话,那条龙,和他有一样的眼睛,一模一样。
昨天。
他虚荣、自卑、怪诞、疯狂,这一切在毒品的催化下迸发出毁灭性的力量,让他跨过了保护他的最后一道围栏,冲进无人的荒原,尽情地伤人和自伤。
他总在寻找,寻找比梦想还坚固的堡垒,可以免他受战火的伤害。
他去毒品中,去消极厌世中寻找,找寻未果,却把自己的坟墓掘开了大半,还在旁边种上了最美的花。
他是无限自卑又无限高傲的神。
所有擦肩而过的人都不曾进入他的视线,偶尔出神地望着路边熙熙攘攘的行人,他总是越想越愤怒,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是参不透生命意义的蠢货,一辈子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除了他。
所以,当愚蠢的人们还在虚度光阴的时候,要由他来代替他们承受这真相背后的无限痛苦和自虐式的妄想。
他也想要顺其自然,偏偏身不由己,他喊过,贾宏声坚持住。
可回音远去,43岁那年,还是选择去见上帝。
终究有一天,他口中的顺其自然变成了顺其自燃,他被虚荣、贪婪与幻想的火焰吞噬,火苗蹦窜,在他的荒原上肆虐,他盼着它烧尽一切的那一天。
这一天,终于给他盼来了。
他自己也说过,他这个人,在精神追求方面特别贪婪,有点儿过了。
我想这不是他的错。
贪婪并没有错,贪婪的直接原因是匮乏,他是应该活在过去或者未来的人,这个糜烂的现代,是为他所拒绝的。
我想他更适合活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和金斯堡、凯鲁亚克他们混在一起。
他们都是垮掉的一代,也是最好的一代。
总觉得还没说完,可大概应该结尾了。
不把这片子看过十遍以上,说什么都是废话,而我,已经说了一堆废话了。
最后一句。
看的过程中就猜测贾宏声一定是双鱼座。
直到他在精神病院接受专家会诊的时候,医生问,哪年出生的?
“67年3月19号。
”与我同月同日的你,现在好麽。
当在新闻中听到你也跳下去了,让我想起了电影《追捕》中那句台词“唐塔跳下去了,昭仓也跳下去了,跳下去就融化在那蓝天里。
”张国荣跳下去了,陈琳也跳下去了,昨天你也跳下去了。
以为《昨天》只是你过去生活的一个电影写实版,以为电影结束了,你就会从伤痛与困惑中走出来。
以为《昨天》只是你的昨天,以为你已突破心灵危机走出阴影,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没想到,你的人生顺《昨天》剧情继续发展,最后你还是跳下去了。
《昨天》中你是一位饱受毒品和精神折磨,痛不欲生的悲剧性人物,记得张国荣生前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异度空间》中的角色最后也选择了跳楼结束生命。
有时不知道是这些带有悲剧性的故事是在预演你们人生的未来,还是你们的现实生活受到电影人物的影响,只叹入戏太深。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选择自杀的人,情感太脆弱,在逃避现实,是个胆小鬼。
其实,每一种自杀方式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曾经亲身经历从60米高的跳楼机扔下,那短短的几秒瞬间变得好漫长好漫长,被恐惧所包围,那就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煎熬。
当人生万念俱灰时,再也找不到想要的快乐时,再也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时,整日陷于精神分裂症或是抑郁症的万般折磨中,陷于妄想、失眠、恐慌、厌食、不安、无助中,或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一直朝前走不要往两边看天多么的蓝啊准会融化在蓝天里
记得以前一部名字叫《孔雀》的电影,现在却再没多少人提起。
一家人在夏天的傍晚吃晚饭的时候,好像姐姐看着一只天鹅慢慢死去。
我记性不好,以致于绝大多数的电影中的镜头都不会再有任何特别的印象。
那天晚上在看《昨天》的时候,贾宏生没钱而又想吃一碗街头兰州拉面,对着他妈威胁着要把电视机砸烂,于是总算要到了10块钱。
那一口正待送进嘴里的黄兮兮很香浓的面条好像这几年来的生活往油锅里窜了窜,特别有滋味。
这两个镜头我同时想起。
第二天晚上我坐在地板上看电视,晚饭时我妈做了许多我爱吃的菜,可是到了那时候我突然觉得特别饿,并且特别想吃白菜煮面条。
就是电影里贾宏生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往一楼的邻居家拿了颗白菜,回去加着面条一起煮了吃。
拿白菜的时候一楼的老头正好看到,短暂的沉默过后贾宏生向着人家鞠了个躬,上楼了。
我就想吃白菜煮面条。
可坐在饭桌前 我还是把鱼啊虾阿吉翅膀阿冬瓜阿吃了个饱肚——一边吃一边想着那白菜面条。
就好像吃白菜面条的人一边想着鱼啊虾阿……人究竟是怎么样也无法达到最终的满足的,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这样。
很多时候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觉得“现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应该“做另外一件事”的,久而久之,只能用心浮来解释我的状态。
入睡前觉得日子过的没有安全感,睡觉可能是真正的暂时安心——等真要睡觉了又开始觉得不踏实,因为不可能永远睡下去,继而便失眠。
差不多这一两年我都是这个情形。
可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找出不安的源头所在的。
需要阳光的一个下午的普照,需要喜欢的音乐的一段时间的浸泡,需要一种或者几种吸引力强大而入得了眼睛的文字注射血液。
然后慢慢发觉,他们也只是只言片语相对整篇灰尘中的黄沙,不同是不同的,没有根本的不同。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新城代谢过程之中,无暇他顾。
尽或产生由于血缘或人情而带来的涟漪,也顶多是泛些泡泡罢了。
但是就是这些持之以恒蔫呼呼不离弃的泡泡,可能比虫尸和琥珀等其他自然演化的残留物有价值。
这话说过了。
这个片子大筐筐是个家庭故事,吸毒的演员贾宏生就是那个要吃拉面的,就是那个潦倒的,就是那个送过神经病院,对父母扭劲,对世界无语的小年轻。
他父母就是农民,就是大老实,就是千方百计对着儿子陶心窝想拉他走回来的爸爸妈妈。
那个世界就是90年代的灰头土脸的笑容纯朴的春风拂面的旺盛的北京。
后来贾宏生毒好了,回家了,奔30了。
年轻和迷茫这两个烂熟了却永远不会被世界抛弃的字眼只记录在了逝去的昨天。
以前我外婆给我10元零花钱的时候会把钱逢在我口袋的布上。
以前有一阵子的事情我再也不愿提起再也不愿想起。
现在回想那个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
像是一只未知名的稀有的小虫。
只有我记得当时的我。
难道明天作为未来的亲戚就真的如此价值连城吗。
当我发现自己处于烦恼的时候她来到我的身边为我指引方向顺其自然当我深陷黑暗的时空她站在我的面前为我指引方向顺其自然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有一个答案顺其自然即使他们将要分离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顺其自然阴云密布的夜空依旧有光明它照耀我直到明天顺气自然Let It Be by Lennon & Mccartney 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And in my hour of darkness She is standing right in front of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And when the broken hearted people Living in the world agre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For though they may be parted there is Still a chance that they will se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And when the night is cloudy, There is still a light that shines on me, Shine on until tomorrow, let it be. I wake up to the sound of music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贾宏声在回音壁跟自己说话,他告诉自己“要坚持住”,“因为你还没有扛到头,就得死磕到底”。
我一直在想,如贾宏声一般“死磕”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想我说不清,因为我是一个俗人,没办法感同身受;但我觉得他们是在用一种精神跟命运对抗,想撕毁一切的伪善和仿真,他们不仅不对世界说谎,还不屑于去做“只对自己说谎的哑巴”;他们虽然放弃了用“语言”来和世界交流,但是他们还没有放弃用“诗歌”和“音乐”作为呐喊的武器,躺在草坪上背诵诗歌,听披头士背着朝阳在大马路上撒把骑车,这些好像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行为并非聊以自慰;他们要用行为的感染力去改造世界,去和一切看不惯的事物”死磕“,永远昂着头颅,”永远骄傲和完美,永远不妥协“,”死磕“不是小孩子赌气,而一种力量,一种为真善美殉道的骨气。
一、苹果——”死磕“精神的滥觞个人认为,电影中的苹果就是“死磕”精神的滥觞。
贾宏声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后,贾父贾母给他送了一袋苹果和一盒带鱼(带鱼的寓意没有想明白),并嘱咐他“多吃苹果”,因为“苹果泻火”。
当天深夜,其他精神病人鼾声四起,惟贾宏声一人坐在床头发呆,虽然在医生的眼里,贾宏声跟其他精神病人是一样的,都“需要吃药”;但在导演的镜头里,贾宏声却跟其他精神病有着差异?
第二天醒来,贾宏声的一袋子苹果被病房里的精神病人偷偷地拿走了,只剩下一个,贾宏声没有把剩下的一个苹果吃掉,而是赶紧把藏在抽屉里的带鱼吃了个精光。
个人认为,这个细节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差异“,这里的苹果应该就是”伊甸园的禁果“,它象征着人间的七情六欲,情欲满足后也许是莫名的空虚感,但对于凡人而言,情欲是必需品,因此“苹果可以泻火”,让人变得“淡定”,少些火性;虽说在神话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被打入了凡间,但对于饱受精神之苦和“吃药吃到想吐”的精神病人来说,回归凡间则是一种解脱,因此,导演设计了同寝的精神病人偷吃苹果的情节,还故意给贾宏声留意了一个,但他没有吃,为什么?
因为他要跟这个世界“死磕到底”,他不愿意被打入凡间,他要保留自己跟天边“那条龙”对话的权利。
后来的一天,当贾宏声看到的“那条龙”告诉他“你什么都不是,你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
你就是一个‘人’”时,他终于真正的回归凡间了,那种与世界为敌的骄傲和火性被龙的神谕浇灭了,因此,当他在医院偶遇之前的朋友,他竟然和朋友一起吃起了苹果,还告诉朋友说“苹果泻火”;而当医生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时”,他也不再说自己是列侬了,而是告诉一声,自己不过是“贾宏声”,除了保留自己能看到龙的特权之外,他完全承认自己是个凡人。
因此我认为,“不愿意吃苹果”是导演的暗喻,是贾宏声们“死磕”精神的滥觞。
二、啤酒——“死磕”精神的燃料电影中不少戏份都有“燕京啤酒”的身影,很多重要的桥段都是在几大口啤酒下肚之后展开的。
个人认为,啤酒是贾宏声跟这个世界“死磕”的精神原料,“死磕”是一场场残酷的战斗,战斗需要补给,被打伤了需要药物来阵痛,而啤酒就是贾宏声“死磕”的精神粮草和复位伤痛的麻药。
在神话里,巴库斯是“酒神”,原始人类吃不饱,对粮食十分依赖,只有在丰收年才会把剩余的粮食拿去酿酒,所以,有酒喝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了,就证明人可以在动物性之外向着神性迈进了。
而随着文明的膨胀,作为工具的理性和僵化了的伦常把人要“率性而为”的天赋阉割了,人们因此而无所适从,以至于“我是谁”“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思么”会成为问题;而这个时候,酒能帮助人们找回自己的基因,因为酒是粮食的精粹,是自然原动力的精华,酒精麻醉了那颗塞满了理智和规矩的脑袋,让人在“一锅即将沸腾的温水”中获得短暂的惊醒,尽管大多数人还是摆脱不了“被煮死”的命运,但还是会有像贾宏声这样的人被酒精唤醒,然后才猛然听到了“那条龙”的召唤,然后便不顾一切地跟这个世界“死磕”。
但贾宏声们是孤独的,因为“在温水呆着”只是迷惘和无聊罢了,但起码不会立即死也不会很痛苦,所以就连自己的父母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竟然让警察把自己送到精神病医院。
因此贾宏声只能做一个“不惮于在暗夜中孤单前行的真正的勇士”,他可以一个人淋着雨走一夜,也可以一个人弹着单调的和旋一句话不说,也可以看着朋友离开自己连声“再见”都懒得说......但他不能没有啤酒,他不停地喝啤酒,一瓶接一瓶,因为他需要酒精提醒自己“是列侬的儿子”,需要酒精帮助自己薄弱的意志力撑住精神的腰杆子。
所以我认为,电影中的啤酒有一种“人格”,它是贾宏声跟世界“死磕”时的战友和精神粮草,因此,当他要跟父亲死磕时,他会逼着父亲喝啤酒,让酒精帮助自己敲打那些麻木了的心脏,让周围的人们能够听得懂自己死磕到底的决心。
三、吃药——对“死磕”精神的惩戒跟世界“死磕”的贾宏声终于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吃药,就是世界对他“死磕”的惩罚。
这里涉及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药可以治病,但可以治罪么?
在医院中的精神病患者与其说是病人不如说是罪人,他们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想被“诊断为”幻听、幻视、幻想,并用药物加以强行矫正,直到他们学会了或者习惯了用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对待这个世界为止。
贾宏声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病,因此拒绝吃药,但却被医生用绳子绑住了四肢不得动弹,那张床跟监狱有什么两样?
那段绳子和手铐脚铐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比于那些不满社会现状而四处报复社会的愤青而言,贾宏声“死磕”的方式没有触及社会法律的底线,最多是扰民而已,但他依旧是罪犯,是思想的罪犯,被社会称之为“精神病”,因此,每天的“药”就像法条中所定好的“罪名”,社会不过是在用“治病”的名义对其施加刑罚,用来惩戒每一个“死磕”的人,其目的就是告诫每一个“死磕”的人:“你得去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适应你”,如果你不愿意适应,在思想上胡思乱想不守规矩,那么医院“就会编出一百多种病来,让你在这里住一辈子”。
所以,贾宏声吃的“药”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用来伏法赎罪的。
他的病,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病,也不是神经学意义上的精神病,贾宏声的“精神病”不过是社会用来惩治异端的而编就的一定“帽子”,这顶帽子的依据是则是科学,即当法律无法判你的罪但又必须限制你的自由时,社会便用“科学”来诊断你的“病”,用病房代替牢房,用药品代替刑罚。
但问题是,药物可以治好感冒发烧,但可以让一个人真心悔改诚信认罪么?
换句话说,科学(这里具体指医学)能够管住人心么?
如果精神病的“药”可以让一个思想的异端回归主流认同正统,那么我们是不是同样可以发明其他的“药”来根除一个杀人犯心中的暴力、一个小偷的贪婪、一个强奸犯变了质的性欲?
更进一步,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药”来唤醒一个卖国贼的爱国情怀、一个腐败分子为政的公德心、一个右拐儿童者对人心基本的同理心?
如果可以,我们就不需要监狱和法规了,我们只需要病房和药丸,就可以将一切和社会为敌以及如贾宏声一般“死磕”到底的异见分子彻底改造。
四、三十而立——“死磕”精神的升华我一直以为片子会以贾宏声自杀为结局,只是在想张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艺术化地导演一场自杀,一场能够让人不仅仅是惋惜或是其他一种单纯的情绪来思考的自杀。
但我错了,因为贾宏声的自杀是在十三年以后的事,当时的导演、甚至连贾宏声自己也许都没能想象到十三年后主角依旧逃不出“追随那条龙而去”的命运(据说,贾宏声在2010年7月5日跳楼之前又一次看到了那条龙),因此,电影的结尾定格在贾宏声三十岁生日。
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家里被重新装修,没有了摇滚和涂鸦,贾宏声房间的窗户似乎变大了,照进了具有生活气息的阳光,他也不再和父母、妹妹、朋友、路人“死磕”。
你问他要听什么音乐,他会说“随便”;你给他用肥皂洗手,他也不会狂躁地要你给他换成香皂,香皂和肥皂在窗台上并排躺着的镜头说明了贾宏声出院后真实的心境: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怎么正常就怎么来吧。
为什么是三十岁?
儒家讲,三十而立。
我想这部片子是对“立”字最为痛彻的解释,贾宏声三十岁之前的生命的确是歪歪倒倒踉踉跄跄的,从来没有稳稳地“立”住,而从精神病医院出来后,他终于“立”住了,虽然他依旧听披头士,依旧把列侬的画像摆在床头,但他不再“死磕”了,也许他学会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真正地认识到了“那条龙”对他说的那句话——你只是一个人。
整个电影是压抑而刺痛人心的,但我认为,不去考虑贾宏声最终还是自杀了的事实,仅就电影的结尾而言,“死磕”的精神最终没有“到底”,但我觉得不愿用驯化、驯服、归顺等词眼来描述,而愿意用“升华”二字来描述,因为,“死磕”的精神中饱含着生命的元气,是一个真正能“立”得住的人血气、骨气、傲气、勇气的源泉。
这其实是一部纪录片,杀人的纪录片,只是被杀的人刚刚才死罢了。
如果一起拍片的、教他爬格子的那些人对他宽容点,如果他的家人能明白他究竟怎么回事,如果医生能理解大麻和海洛因的区别,如果这些年有个导演能耐心地把他拖回来、告诉他别紧张、一切都好,如果拍这部烂片的张扬能明白这个人身上有多深重的伤口而列侬的儿子或者罗伯特普兰特只不过是伤口上的药而已只要有一件事发生了,他就不会死但所有人都太忙了,像火车司机一样,事业上了轨道,前进,不管铁轨上是不是躺着人他不是能磕,他只是太脆弱、太缓慢了,他有权利活下去么我们有权利从那些火车上下来而活下去么syd barrett吃着LSD活到了60岁,死得很安详,因为剑桥乡下没有火车
伍宇娟离开他是对的。这种人走向自我毁灭也是必然的,己不助者天难助。小时候一直认为他很帅,觉得他是国内少有的那种叛逆不羁气质型帅哥,看过他的银蛇周末情人苏州河等,说实话苏州河当年看时无感甚至有些尴,对文青奉为圣经也不以为然,断断续续看到他的新闻会关注一下,某年他演的梁祝也看了一下剧照,感觉这个人眼神不对了说不上来的唤散病蔫儿,当时觉得肯定是吸毒什么的了,后来就是,,,昨天 这电影一直没想看,觉得太沉重了,当年在深圳上映的见面会也看了一些新闻图片,只是很唏嘘好好的一个阳光帅哥怎么会变成这样。终于看了这个电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如果演的是真实发生的情况的话,例如自己不去出门让父亲去买披头士的磁带,父亲记不住英文,他还非要一个劲的BeatlesBeatlesBeatles,你就不能说披头士乐队吗?!
贾宏声这典型的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就是折磨父母,可专称为“中国式抑郁症”,症状在于父母完全也不懂,以为是心情差,整天言听计从看脸色行事,以为是叛逆期晚到,其实根源在与自己对于原生家庭的全盘否定。真是可怕,列侬的儿子。
这算什么?垃圾的人生 毫无人性。文艺青年就是这样被宠出来的么?父母的样子不比你痛苦? 不以深刻的思想为基石的文艺腔只是单纯的毁灭制造者。
一部烂片,主题先行,影像苍白,对贾本人是种污辱。另:张杨本人的嘴脸怎么会如此冷酷可憎?
真恶心
你是列侬的儿子
有个人推荐给我看,我就认识了他一个晚上,我一点也不懂他,也不懂贾宏声,他这和摇滚也没有啥关系啊,贾宏声就是心理有问题啊,爱丁堡那四个登徒浪子也不这样啊,您这去英国也没有救的。活着有意思的,活明白了就没有意思了。
你怎么就成“正常人”了呢或者是贾宏声不过是一介伪文青罢了(至少电影里如此)又或者是对观众妥协(取悦)你是列侬的儿子,不是什么贾宏声!
片头:我以为是自杀后传记片前半部分:哥是一北京愤青 破洞 机车皮衣 扎染做什么都比别人过 “所有伤心的人活在这个世界 只有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 所以你过了 矫情 2 你爸好惨社会期望强迫你知道你就是一个人
有种极强的厌恶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与这个敏感邪艳的灵魂绝无关系。如何做好一个人,是比如何做好一个导演更需提前思考的问题。“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
父母真的能原諒孩子的所有嗎?
对于文艺青年思考人生的部分,倒是引起不了多少共鸣;但就如何做优秀的父母这一问题,本片着实是生动的一课
拜托,不要呻吟
挺较劲的一人。做什么都比别人过。你骑自行车开过天安门都像最屌的吉他手在扫弦。当其他人还在毫无目的的东奔西跑,你已然看见了自己的终点像这世界最蓝的一片天空很纯洁很残忍。可是我只看过你的苏州河。到今天才知道你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结局。
不要做文艺青年的父母
你```滚蛋!!!!
就演一个偏执的傻逼来说 贾宏声演的很好 可我不喜欢这样的傻逼
感觉他这是青春期延迟呢,躁郁症,不能平衡精神世界与现实。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太自我太情绪化了
镜头,表演,题材我都很喜欢。
纪录片,话剧,电影的多重形式结合。如果文青都要活成贾宏声这个魔怔样子,像入了邪教一样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动不动幻听幻视想跳楼…意淫自己是列侬儿子…侮辱殴打自己父母…,那还是在精神病院好好待着吧,省的害人害己,连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