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翻的这部电影省略了沃尔特·柯林斯案的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方面(可能出于清晰度和时间的考虑):在这部电影中,LAPD侦探莱斯特·伊巴拉(Lester Ybarra)或多或少偶然发现了戈登·斯图尔特·诺思科特(Gordon Stewart Northcott)的案子,而他一直在跟进。
关于非法移民Sanford Clark(诺斯考特的侄子)。
实际上,克拉克的姐姐曾经在诺斯考特的牧场上拜访过她的兄弟,在那里她了解了诺斯考特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如何迫使桑福德在谋杀案中进行合作。
返回加拿大后,她警告当局,后者向洛杉矶警察局(LAPD)提交了通知。
随后,洛杉矶警察局(LAPD)让移民局检查了这起谋杀案,主要是在移民问题的幌子下。
戈登·斯图尔特·诺思科特(Gordon Stewart Northcott)看到两名移民服务代理来到他的牧场,并在他们到达之前逃跑了。
他告诉他的侄子桑福德·克拉克(Sandford Clark),他将躲在附近的树林中,威胁说如果他不让特工们失速,就可以射击远方的男孩。
克拉克实际上设法做到了两个小时,然后才感到足够舒服以信任两位特工,意识到诺斯考特一直在虚张声势并且早已不复存在。
这部电影省略了戈登·诺斯考特(Gordon Northcott)的母亲莎拉·路易斯(Sarah Louise),后者是唯一因谋杀沃尔特·柯林斯(Walter Collins)而被定罪的人。
她对谋杀供认不讳,但后来撤回了供认。
她被判处无期徒刑,但在服刑不到十二年后被假释。
戈登·诺思科特(Gordon Northcott)因谋杀温斯洛兄弟(10岁和12岁),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拉普恩特附近的路边发现的“无头墨西哥人”而被定罪(并处以绞刑),但不是谋杀沃尔特·柯林斯(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承认这一点)。
克里斯汀·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等了四天就沃尔特失踪案打电话给警方。
她最初认为他的绑架与她的丈夫有关,丈夫正在佛森监狱服刑持枪抢劫(电影解释说,丈夫只是在沃尔特出生前就走了,因为他无法承担父亲的责任)。
当她最终确信丈夫和他的任何犯罪分子都与沃尔特的失踪无关时,她通知了当局。
克里斯汀(Christine)在星期六工作时,沃尔特(Walter)并未消失。
实际上,她给了他一毛钱去看电影,而他再也没有回家。
克里斯汀·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没有见证诺斯科特的死刑。
她与温斯洛兄弟的母亲在圣昆汀监狱看守所度过了一个早晨。
这部电影永远无法解释为什么亚瑟·哈钦斯(Arthur J. Hutchins)冒充了真正的沃尔特·柯林斯(Walter Collins),从而使LAPD强迫男孩强迫这样做。
实际上,哈钦斯已经从家中逃离了他的继母。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名流浪者,后者指出哈钦斯与失踪的沃尔特·柯林斯的相似之处。
在被警方发现后,哈钦斯决定继续前行,声称自己是失踪的沃尔特,希望不必回家,而是去好莱坞认识他的偶像,汤姆·米克斯(Tom Mix)。
历史上,柯林斯惨案后,警察局长詹姆斯·E·戴维斯(James E. Davis)被降职。
但是,这远不是他的出人意料,但这只是戴维斯职业生涯中的暂时挫折。
降职两年后,他再次被任命为洛杉矶警察局局长,一直以这种身份任职至1939年。
要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它必须得让我有所感,其次,它必须能让我有所发。
按照这种标准,《换子疑云》让我有了感触要写下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一部好片,是可以郑重推荐给朋友们的片子。
首先的惊讶是来自于安吉丽娜·茱丽的转型,这个总是以“冷酷到底”形象示人的彪悍女性这次显得如此温和隐忍,将一位深爱儿子的慈母表现得真实饱满。
无论是床边低语时的温柔缱绻,还是惊闻爱子失踪时的痛楚,以及误以为找到孩子时的欢欣雀跃、坚持寻找孩子不惜和强大的国家机器抗争时的勇敢,还有执着不放弃相信爱子仍然在世的信念。。。
这一幕一幕,不时让我的心高高悬起,为即将到来的不幸担忧;同时又让我心生希望,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让我觉得奇迹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一开始安宁祥和的街区、温馨恬淡的母子关系给人的是舒缓的情绪,在简慢的背景音乐里甚至会让人产生“电影应该走的是温情路线”的错觉;之后儿子失踪,惊惶担忧的母亲四下寻找未果不得不求助于警方,我们会顺理成章地想,不就是找人的一般套路么,要么在过程里下下工夫,要么在结果里搞点悬念,既然叫《换子疑云》,找回来的应该不是自己的儿子,嗯,情节设计得有点意思,不过也没有多特别啦,我们自作聪明地预计剧情,提前铺设相应的情绪,就等着电影照着演了。。。
但我错了。
警局方面找回来的的确不是她的儿子,除了让一个已经足够痛苦的母亲无法接受濒临崩溃外,地区警局的腐败无能、玩忽职守和刚愎自用也慢慢揭开冰山一角:为了平息公众对警局办事能力的质疑,他们迫使她承认这是自己的儿子,甚至不惜出示种种所谓的“专业评断”证明他们的论调。
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不了解所谓的内幕也无意做那只揭开黑幕的手,她只想要找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带他回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竟成为警察局维护自己“形象”的绊脚石。
影片到这里进入了一个高潮。
我开始紧张,因为很明显的,警局可以为解决她这个大麻烦不惜使出非常手段了,她却还不自知,仍是那样悲凄的,懵懂的,低声下气渴求着帮助,难道不知道这帮人早已没了良知是不可指望的对象么?
随着她被关进精神病院,随着医生颠倒黑白的判定,我更担心也更惶恐,那种种凌辱和非人的对待足以把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逼疯。
但我还是低估了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了孩子,她可以迅速成长,她变得理智和坚韧,她可以委曲求全可以奋起反抗,甚至蔑视这世间所有的强权力量和潜在规则,那一刻,拒绝在确认书上签名以换取自由的她显得如此美丽,连带着不堪入耳的脏话也变得动听了。
真与假,总会有一个分辨;对与错,总会有一个评断。
虐杀幼童的连环杀手案被揭破证明了警局的错误,欲盖弥彰的结果是被更深的嘲弄和反击,公众的愤怒被彻底点燃了,她也迎来了公正和真相,虽然真相,是那样令她痛苦。
她总是低头浅笑或没有笑容,她救出精神病院中同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病友却并不居功,她愿意给予同样饱受丧子之痛的妇人以安慰和力量,她会愤怒会恐惧,可她从不丧失希望,即使微薄到几乎没有的希望也可以被一个母亲放大成照亮毕生的信念,言语无法表达我的敬佩之情,同样对于我的妈妈,我也无法表达我对她的感激之意。
这不是一种必然有之的情感,但只要有了,无论多少,在孩子心目中都是超越一切的所在。
滴水未沾,倾海来报,世上还有哪一种感情这样没有理由没有索取的呢?
衷心的希望影片中的她能找到自己的儿子。
即使在人世没有了相见的机会,那么,“当有一天你到了所有亲人和爱人都会团聚的地方,他也会知道你做的每件事情,他会在那里等着你”。
很多时候压抑并不等于沉闷,当无奈连结着现实,权利凌驾于正义,强大的外力试图掩盖原本清晰的事实,这时所产生的压抑感,所刺激的是人类对于正义的强烈欲望。
有些人虽然在好莱坞闯荡了大半辈子,然而蓦然回首的一刻却往往发现自己实际上只生活了一个时代,那些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显然不是那样的人,他不但不想成为一个被遗忘的悲剧,也不想做一个被定格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真正的强者是能够不断改变自身定位从而去适应所生活的时代的人。
老牛仔曾经引领着经典的西部片时代,经历过火爆的动作片岁月,当双脚立足于这个全新的时代时,他也同样适应着社会类剧情片的大潮。
《调包婴儿》从题材上来说依然延续着“后911时代”好莱坞电影的典型气质,影片每时每刻都流露着强烈的人文情怀,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单亲母亲,她艰苦地抚养着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教导孩子为人处事的方法,然而孩子始终是需要母亲去关爱的,母亲繁重的工作总是束缚着自己给予孩子更贴切的爱,终于有一天,孩子独自一人出走了,从此杳无音讯。
又是一个失踪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影片的焦点所对准的不仅仅是母亲丢失了孩子后的那种情感状态,老牛仔在这里所要着重表现的是那个时代对于女人的不公与黑暗。
整个故事在这里被分割成两条线索来进行讲述,第一条线索以朱莉饰演的柯林斯夫人为主要人物,重点讲述她丢失孩子以及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阻碍与令人震惊的非人待遇;另外一条线索则是在第一条主线进展了将近三分之一后才开始注入的,主要是农场连环杀手杀害儿童的案件,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缓缓呈现在了观众们的眼前,当柯林斯夫人的儿子沃尔特的照片被指认出现的那一刻,两条线索正式交汇,悬疑元素的加入令影片的节奏较之先前的内容有了倍速提升。
这是一段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离奇经历,好莱坞导演一旦接手这样的年代似乎都会习惯性地会用古典气质来演绎这个时期的故事,德·帕尔马的《黑色大丽花》这样做了、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杀手》也这么做了,到了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手里,同样也没有例外。
这几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影片的剧本都是基于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有着现实人物作为依据,因此选择一个相对稳重的方式来进行讲述也能显得更加合理一些。
《黑色大丽花》与《十二宫杀手》所关注的核心都在案情本身,两位大导更多的还是在制作自己说擅长的犯罪片,对于看惯了快节奏犯罪片的观众来说,缓慢拖沓的古典节奏往往有些难以接受,这也同时导致了两部佳作受众面上的狭隘。
伊斯特伍德用同样的古典风格来讲述同样古老的案件,也着实令人捏了一把汗。
但是“姜还是老的辣”,在《调包婴儿》中,所有与案件本身有关的调查过程几乎全部被省略掉了,从案件出现的那一刻起,凶手的身份便已经直接浮出水面,这样一来更多的时间都可以去关注事件中的受害者,从而将人文情怀发扬光大。
这是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作品中一种惯用的手法,他总是试图从普通人,或者说是从弱者的视角去剖析那些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人间悲剧。
《父辈的旗帜》中退伍老兵的回忆,《硫磺岛来信》中日本士兵的书信,这些角色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凡人,但是他们却承受着重于他们自身重量百倍的外界压力,正是他们的这种平凡,让老牛仔的这种控诉变得异常具有冲击力,也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别于其他相同题材的类型电影,切入点的不同是老牛仔作品长胜的法宝。
与伊斯特伍德之前导演的《神秘河》一样,《调包婴儿》同样带给人以一种绝望感与无助感,这种感觉是压抑的,但是却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沉闷。
影片在描绘柯林斯夫人丢失孩子后的人物状态的同时,加大力度地在抨击那个时期的洛杉矶警局。
通过警察队长对于柯林斯惨无人道的待遇来揭露政府的腐败,执法者在镜头下无异于一群拿着俸禄的行尸走肉,他们可以肆意将正常的女子扔进精神病院,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她们的行为试图纠正警察所犯下的那些错误。
女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位警官的陈述同一个在夜间工作的女子的陈述摆在一起,到底哪个更有信服力?
所以当一位在电信公司工作的妇女试图告诉警方他们弄错了自己的孩子时,她5分钟内就被扔进了那个专门关押正常人的牢笼。
警方居然还可耻地把这种行为称作“护送”。
作为本届奥斯卡的入围影片,《调包婴儿》将主要角逐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安吉丽娜朱莉也将同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温斯莱特、安妮海瑟薇、梅丽莎雷欧几位当红影星一同为了这座奥斯卡小金人厮杀到底,无论最终的结果会花落谁手,这部影片对于朱莉来说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朱莉过去所出演的电影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商业价值为首的动作电影,以人物刻画为主的社会类剧情片并非她的强项,因此出演柯林斯夫人这样一个角色对于她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朱莉已经身为人母,这也是朱莉的优势。
影片中的柯林斯夫人由于生活在那样一个女人并不受到尊重的时代,还需要独自一人拉扯孩子,总是以一个弱者形象出现在荧幕之上,她想要反抗,想要争辩,但是却苦于自己没有地位,因此这个角色与警察队长争执的时候总是压低着自己的嗓门,她想要吼出来,但是却必须压抑着。
只有在自己的家里她才可以用足全身力量喊出那句压抑了许久的心声——“你不是我的儿子,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儿子。
”这些表演朱莉都十分到位,但是却也难说会令观众感到压抑。
我们的内心渴望看到这个人物对于不公待遇的那种怒斥,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可能看到这种爽快的咆哮,这是令人纠结不已的。
当约翰麦克维奇饰演的牧师来帮助柯林斯夫人时,这种压抑感瞬间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泄点,压抑感一泻而出之后所留下的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最强控诉。
《调包婴儿》自始至终都有着一份深沉感、压抑感,伊斯特伍德试图用一种绝望的气息来打造最终的希望,他成功了,镜头最终锁定在了小镇的街道之上,来去匆匆的人群在街道上川流不息,是否有一天这里也会出现沃尔特的身影,尽管柯林斯夫人直到影片结束的那一刻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四个字里的,“等待”和“希望”。
下原声时发现封面上写着Music By Clint Eastwood(当然他不是专业作曲家,配器工作还是由他的老搭档Lennie Niehaus完成的),一查发现近几年的神秘河,百万美圆宝贝,父辈的旗帜的音乐都是他自己写的,更是让我钦佩有加。
顺带还挖出了他的儿子Kyle Eastwood,本来也是读电影出身,后来开始改玩Jazz成了Bass手,他老爹对此还很高兴。
在Myspace上听了下是那种Acid很浓的当代Jazz,也在他老爸近年来好几部电影的音乐里出了力,果然是虎父无犬子。
看《换子疑云》有很多的联想,但不幸最大的联想,与大多数douban fans是一样的,是身为中国人,才会有的联想。
不好的联想啊。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血统,但是我还不够爱我所处的体制,她还值得人民为她牺牲很多东西,值得批评,值得呐喊。
好吧,说电影,这部片子确实有很多的联想,如下:一。
温情乱伦片影片的题目以及一开始小镇那种宁静的调子,复古的女主角帽子,还有摇摇晃晃的公车,让人错觉这是一部温情大片。
你看Jolie教育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多么的阿甘正传。
儿子走丢,又被告知找到,结果在火车站相遇发现那不是自己的儿子,却被忽悠了,回到家Jolie为新小孩做了饭,一直到这,我都以为导演要描绘的是Jolie虽然知道陌生孩子不是自己的儿子,但丧子心痛,决定将错就错,将这孩子抚养成人,并在这个漫长的阿甘式的抚养过程中与不是儿子的儿子建立了深厚的母子关系,长大后假儿子与Jolie真正走丢的儿子相遇,发现真儿子原来是去找爸爸去了,真假儿子相遇相爱,故事圆满,一家四口不伦之恋影片结束...(喂!
为什么要想象两个儿子相恋你这个bt脑残伪编剧!
最近动漫看多了啊喂!
掀桌)- -0当然如果90后当奥斯卡评委的时候,这脑残的故事真要拍出来也能拿个奖的...二。
女版飞越疯人院直到电影开始用大片笔墨控诉这个该死的警署我才发现Jolie对陌生的小孩一点都没有爱。
Jolie被警署三番五次打击,终于走上了媒体曝光这条道路。
看看这个警署是如何的推脱责任,不想加班吧:1.儿子丢了,call警察居然说24小时内不受理。
2.找到假儿子后在媒体记者前谄媚自己的功劳,不了解Jolie急切的想见儿子的心情,还嘲笑般的说“女人”3.火车站为了在记者面前瞒天过海忽悠Jolie4.Jolie发现小孩有包皮手术并且身高有问题后第一次去警署,警长不耐烦的回绝了5.警长派了个“专家”医生去Jolie家扯淡。
6.Jolie第二次去警署结果被带走去了精神病院7.Jolie在精神病院被强迫裸体冲凉并鉴定梅毒- -08.Jolie与精神病医生第一次对话(话说这个精神病院长是个男的,而飞跃疯人院里执法的四个女护士长,是为了强调男女对手戏么- -0)9.Jolie遇见那个同样被污蔑的妓女,强调了警署遣送精神病院一贯如此并且得心应手。
10.Jolie被强迫嗑药。
11.Jolie在精神病院被要求签一份对警署无罪声明。
(说明那时执法者也是畏惧的要死啊,这种一纸文件现在伪造起来简直不用眨眼。
)12.年轻探员发现被连环杀死的孩子后报告警长,警长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先瞒着,瞒天过海似乎也是天朝的惯用伎俩啊...13.事情戳破,警署败露,上面的人开始对下面的人动刀子,免除警长职位,没想到最后局长饭碗也丢了,还有个什么要员似乎也没选举成功。
鬼知道还有没上面的上面安然无恙。
警长局长抗了黑锅,结果生面的人罩着一样拿福利退休金到死。
(据史料记载,事实就是这样)这和飞跃疯人院一样是悲剧,飞跃疯人院的酋长追寻自由而去,而Jolie只能在所谓的Hope中想象儿子最后期待与自己看场电影的眼神。
而现实中,我们的体制中,有专家说99%上访者是精神病,这个专家到底是被金钱收买了呢?
还是精神被收买了。
其实想想警局里素质高的真没几个,纵观我的成长路线,年轻时没有前途的家伙都去了警校,当兵,或者就混混了。
考上大学的,跑去当警察的能有几个?
当城管的就更少了。
好吧,我承认警察叔叔还是有很多很多好人的。
希望不要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吧。
三。
悬疑变态片其实我觉得《换子疑云》完全可以变成两部片子,因为加入了太多的悬疑,变态杀人,反而令此片显得拖沓,没完没了,不够有爱,商业痕迹严重。
不过那个变态演的很牛,如果我是Jolie也一定抓住他的小辫辫狠狠菊爆他。
这变态颇有点《越狱》Tbag的味道。
然后悬疑的就是两个小孩,一个是假儿子,我怀疑这家伙一开始就是被警察忽悠的,只要演的好就有棒棒糖吃,不然他怎么知道Jolie的家庭住址。
最后匆匆交代了这孩子竟然是崇拜影星而模仿,喂编剧你处理不了bug也别这么脑残啊。
直接把包袱T给警署就完了么。
那个小孩最后被亲身母亲领走也很诡异,那个亲身母亲应该是警署的托,用来继续向媒体谄媚的吧。
第二个就是那个帮助BT杀人的小孩,个人认为这个小孩演技一流。
后来怎么样了电影没有交代,也许这小孩是个腹黑,怕逃掉的小孩报警,故意供出BT哥哥,然后借刀杀人。
e,我承认我又臆想了。
那个该死的BT被绞刑拍的太jjww,这种人渣还企图得到宽恕,上帝也许会真的宽恕临死前真心忏悔的人,但是那些罪恶多端的人,妄图在临死前假惺惺的忏悔,真实是害怕地狱的试炼之人,必将打入更深的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分隔线 总之最后是美好的,法官宣布了三件事:停职警长,撤职局长,并且修改法律。
人民起义变成了新的公约,这才是民主的力量。
我忽然想到连岳那句:我们就是体制。
庆幸电影里还有公正的年轻探员,有公正的游行群众,有公众的媒体监督,有公正的教会支持,有公正的知名律师,有公正的判决法官。
而如果年轻探员永远不被提干,带头游行的家伙另有目的,教会媒体与政府沆瀣一气,律师不过是成就下个人名声以要求更多的诉讼费,法官敲锤前早就为定法的人找好退路让他们缓刑缓刑再缓刑,避过风头再把人捞出来。
如果这样,调包的就是体制,拐卖的是民众善良之心。
而上帝,自有公道。
《换子疑云》让我相信,和艺术造诣比起来,正直和诚实更加重要。
如果说起电影的教育意义,我们还真是在通过电影学习怎么做人。
对一部电影来说,确立一个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不困难,但这个立场和价值观是不是来自作者内心的秉从,则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诚实与否。
这也是中国没办法拍出《换子疑云》这种坚硬而诚实的电影的原因。
我们所处的社会,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允许个人对体制的质疑和反抗,当然,每一种制度都不会真的喜欢反抗者。
区别只在于,有没有承认错误的可能,或者说是不是一定要将反抗者置于死地。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警察局指定的医生、医院、亲切的电击疗法。
还好,律师不是指定的,要不然1930年的加州和08年的上海还有什么区别?
我们今天的故事在70年后能拍成电影公映吗?
我只能悲观的这么想。
前几天和广州的朋友聊天,听说了一种因为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五千年历史,所以从概率论的角度看这个历史必将延续下去的论点。
客观的讲,从49年开始的这一小段历史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转折,很快中国就会回到那条源远流长的主河道上去。
这种论点的核心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已经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没有理由不继续解决下去。
这种民族性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能力上,也包含着普通大众的处世哲学。
诚如斯言,统治者和反抗者的制衡维持着历史的进步,但是在1930年美国的黑暗时代依然有那么多人站在警察局和法院的门外,如果没有这些人,或者这些人都消失了,那历史该怎么办?
所以我更关心的是个人的立场,而不是什么历史观。
做正确的事,同情他人的痛苦,对强加给自己和别人的错误说不,这有多么难?
毫无疑问,伊斯特伍德是这些反抗者中最大声的一个,迈克尔摩尔也是,即使他们得到了戛纳或者奥斯卡的奖赏,他们依然是。
如果不点燃火柴,人们怎么能看见黑暗。
这一次躲猫猫的时间移至了八十年前,地点从中国云南某监狱移至了美国洛杉矶,主角也换成了全球最性感的女神安吉莉娜演绎了好莱坞版的躲猫猫,这则躲猫猫改编至美国1928年一宗真实儿童连环失踪案。
这回安吉莉娜卸下了一贯性感狂野的外型,换身为一位身型削瘦憔悴的单身母亲克莉斯汀。
单身母亲克莉斯汀的儿子在某一天失踪后,向洛杉矶警察报案后的三个月,警察给克莉斯汀领回了一名男童,并说这名男童就是克莉斯汀的儿子,克莉斯汀第一眼就知道这个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警察为克莉斯汀寻子,所找到的男童根本是在指鹿为马,只是迫于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应付社会舆论压力,才为克莉斯汀找一个替身儿子,完全在愚弄被害者,欺骗民众。
克莉斯汀一再向警察申明这名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希望警察能继续追查自己儿子的下落。
而警察认定克莉斯汀是无理取闹,不配合警察工作,扰乱社会治安,把克莉斯汀当成精神病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
克莉斯汀所要面对就是各种精神测试、药片、电击、治疗、管制,一个正常人对着精神病院的工作人说自己没有病,那只能证明是病得不轻了,更需要呆在精神病院治疗。
其实克莉斯汀的儿子在一宗儿童连环杀人案中遇害,而洛杉矶警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依然摆自己的乌龙阵。
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是《古墓丽影》身手敏捷强悍的劳拉仅凭她一个人的能力就能从杀人狂手中救下自己的儿子,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有《原罪》蛇蝎美人朱莉亚美色计谋打动警察那个装帅的警员为她孝劳。
此时的克莉斯汀只是一位弱女子,只能通过谋体与教会的帮助来找寻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一个普通公民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失衡。
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中安吉莉娜单薄而坚强。
安吉莉娜凭此片在2009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后输给了凯特温斯莱特,个人觉得安吉莉娜输的不是演技,只是一点运气,因为安吉莉娜早拥有一樽小金人了,而奥斯卡多年来一直无视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突破努力,2009年初已有两粒金球入袋的凯特温斯莱,才把小金人颁给凯特温斯莱特更像是奥斯卡多年失误的一种弥补,给凯特温斯莱及她的支持者一个安慰。
所以安吉莉娜输了也没什么不光彩的,在《换子疑云》中表现的赞。
被人力荐,一定要看《调包婴儿》,虽然影片委实过长,叫人两个多小时都处在一种焦虑和狐疑的状态。
但我看了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继续给周围朋友力荐。
我一向甚少推荐影片,因为口味这样东西非常私人。
有句话讲“不要议论男人对食物和女人的口味”,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句,“也不要议论任何人对于影片的口味”。
但是《调包婴儿》也许多少是个意外,它的“好味”确实有其普遍性。
影片故事听上去太过离奇:女主角的儿子无故失踪,几个月后,当地警方声称找到了她的儿子,可是她发现这个男孩并非她的儿子,但是当地警方却对她的质问不予理睬,并最终将她送进精神病院。
与此同时,进行信息封锁、关系封锁、适度威胁、树立权威等一系列国家手段……所以编剧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讲: “这个故事太过离奇了,所以我必须小心,不断的用充分的事实来提醒自己这些并不是我编造出来的。
” 确实,这个故事太过离奇,几乎赶上乔治•奥威尔虚构的《1984》了——关于训练人们如何将政治要求内化为自身需求。
置换到影片中就是如何使一个母亲将国家强行摊派的儿子确认为自己亲生儿子的过程。
虽然这件事看上去是不可能的。
但正是因为这件事看上去太不可能了,于是反而显现出一种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就是当一件事情显现出过分虚假的时候,那么包括公众在内,都不认为一切还有伪装的必要,于是伪装也非常容易成立。
当然,影片的重头戏不仅在于前半部分当局的伪装,更在最后公众对于警方的质询和控告上,并且因为这种质询和控告,也使得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回到了他一向比较强硬的立场,就是撇开母性的因素,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和庞大而腐败的警察机构对抗,并且这种对抗如何对1928年的父权社会构成一种普遍威胁和不被接受的事实。
其实影片不难叫人想到2003年的《神秘河》。
一方面是因为那部影片也是描画了因为成人们冷漠而暴虐地对待一个孩子,而使得整个社会被污损的情景。
再来就是两部影片镜头里的场景都呈现为一种黑暗晦涩的调子,而这也确实是老克林特一向钟爱的导演手法。
比如有一场戏是雨夜,暗室,警探听少年供述杀死孩子的场景,整个情节和影像的设置,实在是非常沉重压抑,几乎接近史蒂芬•金的“变态”。
不过如此“变态”一般人还真是学不会,所以还是得佩服老克林特,毕竟创作就是这样一二回事,不怕“盗用”,关键是所盗要为所用,正如史蒂芬•金的调子安插进来,异常合适;再比如最后吊死杀人犯的情节处理,多少有点像《黑暗中的舞者》;又比如精神病医院的戏,也很像那部反体制的《飞越疯人院》。
可见在老克林特的这部影片中,确实有着几处对经典影片的抄袭,或者说是对经典影片的致敬。
但是无所谓,混搭起来,效果不错。
说回演员,虽然讲叫观众把眼睛从安吉丽娜的曲线和她那个像病变器官的嘴唇上移开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必须讲,也许这一会我们真的有必要将眼睛从这两处移开——她果然是有演技。
当然这种演技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色出演。
她自己毕竟是膝下儿女一堆,移情移境,其实都不难塑造这种“失亲”的状态。
就像前两天看的台片《爱的发声联系》里,大S演了一位非常想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逼真的不得了。
现实里,小S生了一个又一个,她自己是只剩干看的份儿。
所以电影里,感觉是来真的了。
说回《调包婴儿》,安吉丽娜被官方强制关进精神病医院的戏,真是足。
叫人一下子想起来十几年前,她和薇诺娜•赖徳拍的《移魂女郎》,十几年,膝下儿女一堆,曲线还是那条曲线。
看来,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女人格外走运。
至于男演员方面,饰演杀童凶手的那个家伙颇为出彩,因为几乎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家伙的心智是清醒的,还是不清醒的,而我们都对他的动机更是一无所知。
并且在他的演技中,也果然没有透露出一丝半点的嫌疑。
这个演员非常成功的折磨到了安吉丽娜饰演的母亲,也异常疯狂的玩儿弄了整个国家机构。
并且在最终将被绞死的时候,成功的表现了一种关于宗教的、死亡的、个人普遍的恐惧。
不过这回,可惜了约翰•马尔科维奇这个“戏骨”。
总之,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回依旧是宝刀不老,我们依旧在镜头里看得出他无比丰富的野心。
看来除了安吉丽娜之外,原来老爷子这回才是最性感的。
他生生把这部电影变成一只装了六发子弹的左轮手枪。
而老克林特自己就像年轻时所创造的那一系列经典的警探、硬汉和镖客一样,这一次也是弹无虚发,当然射的最狠的,还是1928年美国整个强权机构的保护壳。
虽然这一枪,放在今天的中国看,倒也多少有点适逢其时——就像有人讲的,虽然很多事情是“民不举官不究”。
但当局当即不作为,然后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永不作为的架势,那其实离“民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至于影片的结局,虽然说是“希望”两个字,但其实克里斯汀一直坚持的,和最后承认的那样东西,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可能性;再退一步,与其说是可能性,不如说是运气。
就是说这个母亲有足够的运气抓出了那个凶手,却没有足够的运气等来他自己的儿子,哪怕在实际情况中,这个女人一直等到1985年11月,她94岁的时候。
记得肥皂剧《辛普森一家》里讲过一句话“假如念念不忘,那么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糟糕”。
虽然用肥皂剧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调包婴儿》,多少显得没什么档次。
但是事实上,我也的确希望这件事情可以有另外的结束。
伊斯特伍德太写实了,他在影像的最后,如常展现了一种希望。
但是一个永远都存在,也有可能永远都不存在的希望,看上去却非常残酷。
其实抛开影片,真不如告诉这个母亲,“此案已结,儿子已死,不必上诉,继续生活”,毕竟这样的一刀子,未必不是更仁慈。
安吉丽娜扮演的母亲,让人觉得会有被风吹跨的感觉,就是这样纤细的身材,顶着那么重的担子,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不能倒下。
警队的上尉与她争执的时候,她的目光始终坚定,“我要找回我的儿子”。
好几次我都希望,也许警察,看到一个母亲如此坚定的深情,能改变想法,帮助她找回儿子。
安吉丽娜为了这部电影,不惜疯狂减肥。
整个瘦成了个皮包骨,加之起瘦骨嶙峋之上肤色苍白,让人看了心疼。
多想上去扶着她,陪她一同度过。
个人感觉她总是穿那个棕色的大衣,也许也是为了表现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事情,顾不上整理自己。
神经病院里的气氛更是让人觉得压抑,喘不过气,女护士们的面无表情,那种冷漠,更让人觉得有几丝恶毒。
而安吉丽娜在同医生交谈的时候,嘴唇不时的颤抖,她在努力的想着如何能逃脱出这牢笼。
在影片中,她的眼神更多的是灰暗,哀求,沧桑的,直到最后一刻,当她说出希望的时候,神采飞扬,似乎整个世界都光明了。
政界的贪污腐败、对女性的歧视、母爱的执着是这部电影的三个关键词一、女人都是疯子"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都觉得女人太感性没理性。
他们只不过偶尔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女人他妈的就能发疯“”你的工作能力证明了女主管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Christine的上司对Christine这样说在电影的开篇,对女性的质疑和天然的鄙视就稍稍显露。
直到影片中部,因为所谓的妨碍警察执法Christine被关进精神病院,在和另一位同样受到迫害的”病友“的交流中,有关女性的话题讨论才逐渐展开。
"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都觉得女人太感性没理性。
他们只不过偶尔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女人他妈的就能发疯。
”“病友”是夜总会的陪酒女,同样因为所谓的妨碍警察执法被关到精神疗养院。
她说话粗鲁,工作卑微,但她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Christine和主治医生再次发生激烈争吵,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暴力治疗时,陪酒女上前保护,反而被主治医生惩罚。
”18号房间“”不!
“七八个医护人员一拥而上,强制把陪酒女按在床上,推到18号房间。
幽暗的灯光、冰冷的空气、四指宽的皮带,伴着疯狂的、无望的尖叫和蛮力的捆绑和压制,特殊的机器夹在头顶,是电流治疗。
没有一丝怜惜和情感,一个眼神过去,护士面无表情的旋转电流开关,没有一点感情,面对眼前这个绝望的、可怜的女人,打开电流开关,就像打开自己电灯开关一般。
在面对多少次这的情景之下,这个动作才能做得这么干净利落和铁石心肠。
也是因为这件事,从精神病院接走之后,Christine选择与腐败的警官和不公平的女性地位奋斗到底。
心思细腻,出事敏感,遇事脆弱,情绪波折。
这些词汇和女性似乎是强关联与强指向的,那么,这些也就意为着,生活中的女性更加不讲逻辑,更爱无理取闹;工作中的女性更加效率底下,更爱低能无用。
天然低于男性。
从“女司机”到“田园女权”,有关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讨论无休无止,从不停息。
二、没有底线的政客金钱和权力,是政客绕不开的永恒追求。
一个丢失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却只是政客衡量工作标准的数据。
或许也只是记者笔下的一个素材和邻里饭后的一次闲谈。
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悲剧永远只是一个概率数字。
故事的开始,是不作为的警察。
他们始终坚持”不为24小时之内的儿童失踪案“出警,直到走失案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社会舆论强压之下,无能的警察选择用另一个谎言掩盖。
找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代替走失的沃特尔。
”他失踪了五个月,你一时之间认不出他很正常“母亲怎么会认不出自己亲生的孩子。
收集了牙医、教师的证据,Christine再次向警局发起挑战,无权无势的Christine被关进精神病院,只有在签订”无关协议“才能给予释放。
影片的最后,警长革职、局长降职,但是有多少冤假错案成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三、永不停止的母爱”是时候向前看了,你的孩子或许希望你活得开心““或许他希望我不要放弃寻找”这个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Christine一生寻找孩子,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弃。
我记得之前和朋友讨论,如果自己被贩子拐走会怎么样。
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之前问过我妈,我要是被人贩子抓走了,你会找我吗?
我妈说,没关系啊,找不到就不找了,反正还有妹妹。
大家都笑了,我又很认真的问,是真的吗?
妈妈也很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找啊,倾家荡产也要把你找回来。
”倾家荡产、穷尽一生,也找到你。
《换子疑云》依旧延续老东木的风格,压抑的调色,黑、蓝、棕是电影的主色调,影片结尾,一切走向光明,Christine嘴上鲜艳的口红,是与整个世界反抗的强硬与坚韧。
东木确实不是很适合拍悬疑~故事讲的挺无聊的。安吉丽娜朱莉演好人显得真的很婊....
节奏有点慢。。不过蛮感人的,小人物与政府的斗争。GOD WILL GIVE YOU JUSTICE.
典型美国体制宣传片。1.企图用某几位平民或英雄光辉掩盖体制缺点2.看似揭露体制缺陷,却只将责任罪过推脱至某几个领导的独断,自私。借此来修饰体制固有缺点3.纵观此类美式宣传片,出错的往往是市长,局长,总统,塑造这几类人大权在握独裁独断印象。而议会,法院最后都能给出正义判决。不但美化自身体制,还注入独断即危害的潜意识,以此作为日后攻击他国意识形态的工具(这里特指中俄)4.这类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后大量出现,甚至占据主流,与90年代阿甘正传等真正散发人性光辉的作品对比。不得不感慨美国人在世纪初就对自身体制产生了怀疑,不敢正视深层顽疾,只能做个裱糊匠,糊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纸壳子。
主题混乱不清,最后哪点都没讲好。如果是一个亲爱的式的故事,母亲的视角在出了精神病院到法庭戏结束这段是完全消失的,哪怕中间自己孩子可能已经死了也没有对母亲的情绪有任何着墨。如果在讲社会现实问题,首先是放在08年的美国并没有任何现实性(虽然被精神病咱们看了确实难绷),其次是过程极其模式化。律师、记者轮番出场,几个脸谱化的反派,然后法庭正道的光落下后就是happy ending。对于制度,结构性作恶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任何的深究。而这两条线的中间还夹了一条悬疑线不断干扰视线,首先论悬疑成色那肯定是很无聊的水平,第二在变态杀人犯那里着墨那么多又和你前面两条线有什么关系?这个在东木90年代后的佳作中真的算比较差的了
这部片子让我有点失望。不对我味
妈妈太可怜了。两次几乎落泪。一次是精神病院里安去看望被点击的病友。两人的谈话。第二次是最后时隔五年一对夫妇的孩子回来了。最震撼的一句话是“我怎么可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呢。”还有她的坚持。找到自己的孩子。不是狭隘。不是自私。否则她不可能吃这么多苦。
勉强及格。真实事件改编。对爵士时代的还原挺好,踩旱冰鞋的接线主任,没有黑人的洛杉矶,伴随着爵士乐和慢悠悠电车的城市远景。丢了孩子的单身母亲,在反贪牧师和媒体协助下,死磕糊弄事的LAPD及其控制下的精神病院,前半段是东木比较关注的个体跟权利组织缓慢而牵扯不清的关系,后半段牵出连续杀儿童案件,看上去像两部电影了。写人的手法不太好,朱莉第一次见假儿子时在警察催促下,还是在媒体面前相认了,这个智商下线的举动给的有点生硬,而警长非要让朱莉认假儿子的举动也显得动机不足(当然这个演员的单线条恶人角色演得挺好),朱莉在精神病院的戏也只是简单卖惨,院方人员和“病人”的角色设定都单薄了(衬出《飞越疯人院》的水平),杀童者的角色也是,在他讲不讲真相上花了不少戏份,然而此人讲不讲的理由依然付之阙如。总的来说就是角色都薄
很失望 看评分这么高以为会很好看 可惜从头到尾这个电影都没什么高潮并且节奏实在是太拖沓了一直都没耐心看下去的感觉 给两颗星都是高估了
下半部废话太多
精神病院那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精神病院就是监狱的延续,甚至比监狱更糟。在当今中国的精神病院里也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影片中规中矩,还算上乘。朱莉终于贡献了一次继Gia之后看得顺眼的表演了。。。
《移魂女郎 Girl, Interrupted (1999)》里的反社会人格的丽莎10年之后竟然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影评由震惊全美的“鸡舍杀人案”改编而来,可惜伊斯特伍德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警界腐败和宗教势力之间的权衡当中,好莱坞需要将重点放到这位巨星安吉丽娜·朱莉身上。
Jolie痩得可真丑
虽然朱莉很努力的再演,但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而且片中的儿子年龄似乎也不小了,怎么还会丢呢,汗
精神病院那段印象深刻,在认为你有病的人眼里,无论你怎么做哪怕什么都不做都是错的。
让人心情压抑的影片,朱莉在影片中极瘦,没有古墓丽影里健康。
可能真是文化差异吧,我想得是花真么多代价去找小孩骗小孩总得图点什么吧?如果纯粹是为了杀小孩,那不应该在外面解决了抛尸?还把这么多孩子圈养起来?还有孩子冒充女主儿子也不得有原因吗?如果说只是因为孩子的电影骑马梦,那在酒馆抛下他的又是谁?我想得是lapd们一条产业链,帮助人🐍偷偷送外国当然是拉美的孩子入境美国,然后呢当然需要合法的身份信息,所以就必然要消失一些孩子,被偷送过来的孩子就此获得消失孩子的身份和家庭。其实本来对逃出来的孩子不第一时间报警或者回家也有不理解,但这几年看过的新闻让我发现所有被拐卖的孩子即使逃出来,遇到真心对他们好的,哪怕就是救济站的工作人员,都很难让他们信任,他们还是会逃。
2009.03.01看到一帮美剧里的熟人——警察局长是这一季《24》里的“第一先生”,警长演过《Monk》某一集的杀人犯,精神病院里仗义的站街小姐是《The Office》里Michael的感情纠葛对象……电影真不错,但我实在不喜欢安吉丽娜·朱莉……
里面女神怎么那么丑...感觉好多地方太over了....ps这是个恐怖片 结局还那么让我憋屈...真难过
唯一的一星也只是给扮相惊艳的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