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抱著影展片的心態去的,就會像這可能是什麼深刻或者很藝術向的電影,但沒想到它所呈現出來的視聽效果和劇情節奏是那麼的有張力,就像電影滿是絢爛的火花一樣,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曾經閃耀過最亮眼的火花。
電影有幾個好玩的地方值得去留意:電影本身和前年出的《悲慘世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法國邊緣民族的困境,從隱忍到宣洩的過程其實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很雷同,但是今年這部《雅典娜》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讓故事的節奏更快進入對立。
因為一鏡到底,是當下的鏡面,電影厲害和巧妙的地方就是用這個功能掩蓋了需要很大篇幅去解釋的背景故事。
一鏡到底的模式,隨著主人公的推進,我們理解他的憤怒和情緒就足夠了,因為我們觀眾和他的追隨者一樣,保持盲目的亢奮,就能進入故事裡,一起做抗爭。
沒想到的是Karim竟然是引爆Abdel的關鍵人,雖然這樣的人物曲線是很有戲劇性的,但是我對於Karim死後接下來的劇情有所保留,不是說不好,但是因為也受限於以上說的一鏡到底,我們看到Abdel的轉變實在太快,甚至可以說,所有前面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Abdel來爆發,人物少了一些衝擊和掙扎。
而導演用了一些很懶惰的方式,讓角色覺悟和改變。
從Karim到Abdel的抗爭,其實都是無意義的,他們要的是以死明志,因為就是電影一開始一直強調,所有的行為都不可逆,包括死亡。
所以他們最後走向滅亡是正常的,可是這樣的無意義的扛著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但是筆者覺得所謂的抗爭,就是要讓體制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就算最後所做的都是無用功,也要讓“煙火曾經存在過”。
最後,法國電影一如既往的寫實和冷漠。
雖說一鏡到底增添了不少鄰近感,但是,這一場抗爭我們無法真切的感同身受,我們在我們的國家就算是二等公民也絕對不是弱勢的群體,所謂的弱勢,即使死亡是最壞的打算,我也不想活在人間的煉獄裡。
如我标题所示,这部电影由一帮“搅屎棍”,造成了这部电影的发生和结果。
随着网络的发达,社交媒体的小视频和小作文,容易上热搜,网民观看后会产生强烈的,盲从的情绪,短短几天时间也不会知道真相,如果小视频和小作文导致的事件没有第一时间解决好,那么会让民众丧失信心,从而反抗。
例如该部电影,一帮“搅屎棍”,自导自演,扮成老派打死无辜人民,拍好后发到网上,迅速冲上热搜。
人们要老派把开枪的人交出来,但老派也一团乱,办事效率低下,交不出人,也没有给大众一个交代。
这就造成了年轻人和老派的冲突。
在冲突期间,该国还发生几十起“老派”打死人的事件,也有几十起人民与老派的斗争,说明这就是“搅屎棍”想要的结果。
越乱越好,这样“搅屎棍”才能金盆洗手,当个无辜平民。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当时老派内部管理有问题,1网警能力不行,查不到发视频的“挑事人”具体位置及抓捕给人民一个交代。
2在哥哥参与救援时,没有和老派保持实时联系,导致人质没有及时救出。
3老派没有实时关注现场,导致“搅屎棍”装老派进圈打死弟弟,矛盾又复杂化。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在这部电影里很难挑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摄影师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这任务关系有点过于复杂了吧,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里汇集了全网最倒霉的毒贩一组,被隔离了,和我们国庆出去玩然后健康码弹窗一个心情吧,和全网最惨的妈妈,四个儿子一天以内全死了。
场面描绘的特别好,暴动场面枪林弹雨的烟花都很有效果,警察对暴民的动作戏部分也特别真实,其他没啥特别值得看的地方了。
发过一年12月6个月都在抗议暴动中度过,也算是真实吧
对我来说可3🌟,但是对于所处那个环境里的人4🌟甚至5🌟?
整体剧情推进的很流畅,镜头场景切换舒适,男主情绪表达到位,能让人反思。
(下面轻微剧透)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时常满脸问号,就这么没计划的冲了警局?
就这么没水平的冲了贫民窟?
怎么就觉得随便抓一个人质能解决问题?
这都是些啥,热血上头的乌合之众吗?
但到后面,看到男主愤怒的暴打自己异父的哥哥,镜头里暴涨的愤怒,人质惊恐的尖叫,让我心中的烦躁值猛地上涨,。
真的狠不得吼一句:“别特么叫了!
男主正暴怒呢,你这吼声只能让他更想开枪!
”就在这个想法冒出来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之所以对两兄弟(特别是弟弟)的所作所为理解不能,对整部片子的低共情,不是影片拍的不好,是因为作为观众的我和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所处环境相差太多了。
我带入不了影片中任何一方的情绪,从头到位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审视”这个片子,我有什么资格对影片中的人物评头论足?
我凭什么居高临下觉得人家是乌合之众?
太傻X了我。
国内片警的形象是怎样的,特警形象又是怎样的,大环境下可能出现类似的案子吗?
大概率不会。
所以我开始看到影片呈现的内容,心里的吐槽和疑惑是多于感同身受的。
而且,哪怕最后反应过来,也只能感叹一句众生皆苦,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关于摄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法国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去看待一些外语电影,不能抱着咱们那套所谓内容为王的说辞永远原地踏步,不往前进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此刻再谈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早已不是那个需要掩盖的电影的不足之处、技术极不发达年代了。
的确是有人可以把形式与内容都做到极致了。
更何况,大部分情况,我们连内容都不到位,完完全全糟践了电影技术人的劳动成果。
我在这部电影里挑不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在幕后看见他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同时,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声明:本评论仅限于法国国内问题,不适用于其它国家。
如果刨去影片的那个结(真)局(相),《雅典娜》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好地反映了法国社会当下的状况,就是一个“乱”。
移民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种族问题、贫富差距、犯罪;政府丑闻;失去公信力的媒体。
这些其实都是政治问题,目前法国是左派政府,对移民持开放态度,却又无法给他们原住民那样的权利和地位,右派则想把这些移民都赶出法国。
如果影片没有那个结局,就只是一部呈现现实的电影,解决问题的答案让观众去深思,然而有了那个结局,整部电影一下子就有了立场,是右翼蓄意栽赃,而不是政府护短,导演这是想给现实问题找真相吗?
那么现实当中又有多少真相,实际上电影中描绘的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就是来源于现实,媒体不能做到政治中立,造成信息罗森门,而现实中的政府对真相往往也是含糊其辞,就如同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宁可有警民冲突也不愿披露丑闻,其实男主自始至终要求的只有一件事,交出凶手,然而政府给他的答复是,杀人的是右翼不是警察,交不出凶手,听着是不是很好笑,一桩谋杀案因为不是警察干的就不找凶手了?
正因为真相在现实中的稀缺性,影片在最后给个真相反而打破了其写实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政治表态。
不知道导演这种政治选边站的做法,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还是为了迎合当政者,观众想看的是电影而不是政治宣传片。
这部长镜头加音乐真的赏心悦目,沉浸式代入情绪,从头到尾一口气都不让你喘大概是讲了法国社区管理模式下的无知无畏被煽动的移民,在极右恐怖分子欺骗挑唆下的暴动,观者视角看完会觉得完完全全是荒谬的暴力,但镜头里那些被情绪控制无脑拥护崇拜暴力,拿着烟花爆竹穿上统一运动服就觉得自己牛b透了的社区移民,确实最真实的反映了问题。
人物塑造上阿布德尔是比弟弟卡林深好几个档次的,阿布德尔真的前期在疯狂中清醒,全篇话很少更多是沉默地做着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能感觉他憋着一口气。
后期则在清醒中疯狂,他清楚地知道为时晚矣,自己现在接手的一切都是一场闹剧,但还是一遍一遍威胁警察交出不存在的警察凶手,最后那个在瓦斯堆里漫天飘雪的长镜头里,他疯狂后的无助感真的淋漓尽致,中间弟弟卡林死后他爆发杀了还在念叨着走私枪械的黑道哥哥后,在悲痛暴怒冷漠痛恨中的情绪转换实在太好卡林看起来倒像是个纯粹的已经被冲昏头脑的疯子,但是他是唯一会接妈妈电话,说我爱你妈妈的人😢而且这部的家庭悲情色彩也在通过妈妈的电话串联起来,把这三兄弟背后的那个脆弱家庭时刻放在观者心中提醒:这场暴力这个社会结构后面有更多的受害者。
出镜较少,但贩毒走私枪械的大哥,和那群右翼恐怖分子绝对有所往来,四弟的死大概是和他有关系的🚬被揍死不冤不过主角他们家真是藏龙卧虎,,大哥混黑道,二哥当军人,三弟暴动起义,,给我看呆了。
还有一条警察线也挺有意思整体来讲视听语言满分,剧情结构也有收有放,通用长镜头来代入了几方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叙事却不会乱感觉是最佩服的地方
内容有剧透。
这个电影讲的是法国的族群矛盾,我觉得我们都该看一看,因为法国的今天弄不好就是我们的明天。
电影中有兄弟四人,看似四人,实则由小到大,代表了族群暴力冲突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弟):族群冲突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小弟是穆斯林移民,同时也只是一个小孩子,法国的原生族群和移民间的矛盾无论谁对谁错都与他无关,但他却被殴打致死。
这种遭遇其实也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无论你是否无辜,你从一出生就属于一个族群,也必然处于族群矛盾之中。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小弟的死,使得族群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第二阶段(三哥):族群矛盾在激进派的推动下升级为暴力对抗三哥,也就是男一号,骂他理性的二哥是“亲法派”,可以看出法国的一部分穆斯林移民以及黑人移民等群体没有国家认同感——这自然是统治者的失败,但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少数族群们生活困窘,从习性到信仰方方面面都与这个国家格格不入,自然心有怨气,也自然会抱团取暖,但抱团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容易扩大成为族群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弗洛伊德事件就是例子,弗洛伊德本人是否无辜我们不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压死之后,人们不认为这是一个警察与一个平民之间的问题,而是认为这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问题,全国都爆发了暴力活动。
族群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火药桶,而引燃火药桶的导火索——激进派,向来是由年轻人组成。
如果不能够在少数群体的年轻人群体间塑造起国家认同,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新疆毒教材事件便是例子,贻害无穷。
第三阶段(二哥):族群中的温和派被激怒之后暴力对抗升级为仇杀男二号二哥是军人,象征着族群中爱国的、理性温和的群体。
他和警察合作、疏散社区居民、劝说激进的弟弟、拯救被俘警察。
然而他和被俘的警察跑向警察队伍的时候却被枪打了回来——这象征着随着冲突的加剧双方都开始不理性,温和派斡旋妥协的尝试失败;他劝说弟弟收手,却亲眼看着弟弟在自己面前被枪杀(也是电影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被杀的人)——从这一刻,二哥彻底绝望,放弃了与警方的合作,成为暴动的第二任领袖,他比起鲁莽的激进派更加坚定,也更加暴力。
他一拳一拳砸死黑帮头目,镜头并没有给到死者,而是全给了他,他的暴怒和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现的还有残忍。
他也是暴动群体中给到镜头的第一个杀人的人,他激进的弟弟到死也没有杀任何一个人。
所以当一个族群中的温和派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事情一定是无法妥善收场的。
比起年轻人们,年长的温和派们更有经验智慧,也更有财力和人脉,他们有自己的产业和社会地位,不愿意放弃这一切,所以成为了温和派——然而一旦激怒了他们,他们造成的破坏将是年轻人们无法比较的。
第四阶段(大哥):心中的怪兽被放出来,一切走向彻底毁灭。
大哥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身上的象征意味极为浓郁,几乎就是个人形符号而不是人。
他出场的时候观众肯定认为这个人应该是个傻子或精神病患者:四周的年轻人在暴动,到处是尖叫和爆炸声,他却戴着耳机侍弄花圃,与世隔绝。
整场电影他一言不发,就像个憨憨。
但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原来他会说话啊,而且很有条理很冷静地指挥年轻人们制造炸弹。
他的疯狂把黑化的二哥都吓坏了。
最后他炸了整栋楼,把自己仅存的兄弟连同警察们一锅端。
从头到尾他不像是人,他没有人性。
这象征了当冲突走向极端,人们将不再具备人性,剩下的只有互相毁灭。
好了,说完电影,说说电影背后反映的现象:经济发达——人口衰退——引进移民——族群矛盾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正在经历。
高度发展的经济是最好的避孕药,我们都深有感受,我不多提。
人口衰退势必带来经济衰退,这是任何国家的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引进移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自落后国家的移民们物质要求低,可以很好地填充基层劳动人口,保证国家的经济继续繁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
然而一代移民可以任劳任怨,二代开始就会要求更多了,简单来说,就是钱、权利、认同。
一旦不能满足,问题就会上升为族群矛盾,然后就是电影中的情节了。
在主体族群人口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问题可以被压制,但也仅仅是压制而不是解决。
移民们因为贫穷,所以生育率高,会不断稀释主体族群,当他们的人口也足够高的时候,炸弹就炸了。
所以假如我们国家的未来也要走引进移民这条路,能否淡化族群概念,和光同尘,在移民群体中塑造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就很关键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能拥有相同的生活习惯,相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倾向。
最差的结果可以看卢旺达,同文同种的人都能够分成两派互相仇杀。
我个人不喜欢“民族”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先天地把人划分成了不同族群,我们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此。
但“民族”又代表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无法放弃。
所以该如何呢?
希望未来的人们会有办法解决。
这是未来一百年的问题了。
法国移民问题属于历史遗留后的变相发展,首先一战、二战时期,法国不愿意抽本地人,只能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匹配雇佣兵,为了让这群人为法兰西而战,给出了战后变公民的优待。
后来法国经济改革,造成了两个很离谱的问题:一、极端自由爱情(不想负责、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孩子)二、搞金融、文创来钱多且轻松(工业劳动力严重缺失)。
法国决定前往非洲挖掘人才,并且用高福利高津贴留住人才,不得不说,法国hr非常有眼光,高卢雄鸡实现了人种结构变化,黑人和黑白混血占法国总人口的60%。
但时间太快了,社会价值观来不及接受,比如今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让一个黑人来当教育部长,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可见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举个例子法国的黑人球星,有几个是幼年时期出生在还算正常的家庭?
博格巴,幼年家境贫寒,周遭人种族歧视严重;坎特,捡破烂补贴家用,干的都是法国白人不做的活路;登贝莱,犯罪贫民窟出身,出去踢球都有生命危险;孔德生下来父亲就消失了,农村长大,16岁才遇到自己爸爸;卡马文加,难民营过来,家里经济来源的顶梁柱。
由此可见,法国移民在当地的生存环境和阶级,与本土白人都有差距,一个地区的穷人相互之间都分割。
法国移民许久,诞生了一种新的身份,在法国出生的外国人,既没有拿到法国国籍,却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这批人自小生活在贫民窟,可以说是法国犯罪的主力军。
据2021年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外国人口占法国人口的7.7%。
而同年法国司法部的数据,24.5%的拘留人员是外国国籍,该数据表明外国人犯罪比例非常高。
这不是人种的问题了,而是法国的社会环境铸造了这么一批人,让他们在法国过着非洲的生活,如果不犯罪那可能是圣母玛利亚显灵吧。
既然找到了源头,为什么政府不对症下药呢?
对不起,这里是法国。
法国判案的尺度非常轻,对不使用武力,不携带武器、刀具的偷盗,法庭常予以轻判:初犯经常判缓刑,累犯也很少会判超过一年的监禁。
如果犯罪对象是移民,且还未满18岁,那基本上就走个流程,还没送上法庭,就在拘留期结束后被释放了。
法国的执法团队分两个团队,警察和宪兵,两种职业的分管地区、职权大小、业务水平都有着质的区别。
因此在法国人心中,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警察:这帮人种族歧视,害死我家邻居家干女儿的侄子,兄弟们跟我并肩子上面对宪兵:(法国国骂),宪兵来了,大家不要动,不要乱来,这次政府来真的了。
宪兵是真正的执法者,警察更像隔壁天天996的打工仔。
前者是国家公务员,吃国家内政部的粮饷,后者是地方治安团队,在法国经济大环境下有的就不错了。
更恼火的是,治安环境太恶劣,警察的任务量非常大,当地政府经济效益不好,所以警察队伍也很难扩招,甚至经常流失,那么问题来了,总价不变,数量变少了,那么单价就要提高啊。
警察们累麻了,巴黎曾经搞出过整个市里面一半执法工作者在请假的操作,后来觉得这样搞不过瘾。
法国拥有者资本主义国家优秀的游行传统,警察干得最多就是去维稳,警察们想了想,要不加入他们吧。
2019年巴黎展开“愤怒游行”,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警察困难状况的重视。
维稳的警察一边指挥队伍运动,一边喊:铁塔区的兄弟,加一个不?
法国警察压力大的确实离谱,当年有52名警察自杀,而且警察受到攻击的频率也提高了很多。
加上警察本身的属性,民众压根不害怕这群人,宪兵几乎没有人敢惹,警察则是三天两头被冲。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警察,每天早出晚归,辛苦维护治安工作,抓到罪犯没法让他绳之以法,维护治安还要被民众咒骂,好不容易回到家休息一下,发现工资薪水低得离谱,这样全方位打击之下,警察队伍又如何能具备战斗力?
这种现象正是巴黎治安差的隐射,经济大环境整体衰退的情况下,滋生出了犯罪的土壤,移民潮的到来更是给土壤施肥,成长的过程中,治安队伍的弱势和法律的宽松,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造就如今巴黎的治安状况。
还得是法国人
干嘛呢你们。。。乱糟糟的。。。何必呢
根本看不下去
4.0。1.科斯塔-加夫拉斯的儿子做导演的长片电影,对标《悲惨世界》,长镜头确实神乎其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也能看出导演花了心思,一场一镜都是由一个主线角色视角做串联,示威弟弟、劝降哥哥、被抓警察。2.叙事上也绝非平庸,三兄弟各自有不同的所指,也是法国分裂社会的阶层代表,以虚构情节来对社会现实做指涉,近年来法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左右派互搏,街区巴黎斯坦之声不绝于耳。3.无论是炸裂天际的各色燃烧弹,还是几乎一镜到底,调度和视听绝对值得大银幕。
从影像到对白到配乐都很直白,充满着火红的愤怒,然后因政治而陨落。
如果在电影院看没准真的会给四星。这视觉效果真的太好了。我也算吃长镜头这一套,发挥了数字摄影的优势。可以和新版《西线无战事》连着看。问题在于,整个电影里最后闹得这么不可挽回,真相居然建立在一个阴谋论成真的基础上。有点相当于咱们这边“境外势力作祟”的说法。这种设计差了《悲惨世界》一大截。我现在看《悲惨世界》和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好像它是个对得很差的下联。那个炸弹狂人也很谜,既然这么危险为啥不一开始疏散群众的时候就把他送出去?而且为什么开始对暴动无动于衷侍弄花草。然后男主角一下指示就开始做炸弹了?哪天得再重看一下,因为每次都几乎没法儿一次性看完。看片尾演职员表还有防疫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算是一种时代印记了。
简直是一轴如梦如幻的长卷画
2.5
没头没尾的无政府主义宣传片
空有皮囊,视听都不错,但内容不行。
baby gang!!!
四弟被群殴致死,三弟说不行,你们警方杀的人,就要把杀人凶手给我交出来,于是把社区打造成壁垒对抗暴力机关。二哥身为军方一员,说不行,你们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要把被三弟绑架的警察救出去结果被围追堵截,最后被大哥救下来。然后,三弟被警方击中,当场背叛体制的二弟把大哥打死,誓要和警方对抗到底,最后和军队退役的精神不正常同袍被自制炸弹炸死。结果,编导告诉我们,不对,杀害四弟的凶手其实不是警察,而是极右翼团伙……选材投机的编导不是没见过,但是能把同题材作品再而衰三而竭的创作规律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编导还真是少见。
多大的人了,还在玩过家家。
当键盘侠离开座位,拿起手机参加社会运动一发不可收拾,镜头的主角都是祭品。最后那个极右翼颠覆旗帜的一伙暗示了这一切都是组织、有策划的幕后
所以我极度厌恶小x书和IG式的虚假法国印象是不需要理由的:什么尼玛的法式生活、巴黎滤镜,你敢注视真正的法国吗?
没什么戏剧化的内容,每个人物都真切,串一起就显得现实的荒谬。
真正的法国?
#79thVeniceCompetition#人物动机写得非常僵硬,但视听呈现极其加分,几长段手持长镜头大特写把暴烈的电影情绪拍得张力十足,这也算是法国移民冲突话题比较有意思的一次表达尝试。
令人惊艳的开场,一流的动作调度和场面,然后呢?50多分钟之后这一套的边际效应陡然递减,长镜头成了炫技工具。这种去情节的表现,怎么说呢,远没有导演认为的那么重要,因为相比人物和主题的匮乏感,这么漂亮的燃烧瓶设计甚至变成了反噬器,贫民的暴力和贵族的虚伪看起来是根植于同一种迷恋,就像菜单里讽刺的fine dining和这里的加特林烟花异曲同工~到后面会质疑自己为什么不去看暴乱纪录片(现实层面欧洲也是真没救了……
还搞无政府主义那一套呐,落后几个版本了,整个城市全烧了得了